生物名词解释整理
生物名词解释
![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415e824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c020454.png)
生物名词解释生物是指所有能够繁殖自己的有机体,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通过进行代谢和遗传的方式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多样化的有机体群体,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和生存能力。
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动物:动物是指多细胞、异养的有机体,它们能够主动地在环境中移动,以摄取食物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
动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和功能,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 植物:植物是指多细胞、光合作用的有机体,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化学能,从而合成有机物质。
植物主要分为维管束植物和非维管束植物,维管束植物具有坚硬的植物组织,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
3. 微生物:微生物是指体积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们可以生活在土壤、水体、空气中甚至在其他生物体内。
微生物在地球上起着重要的生态和生物化学作用。
4. 变态生长:变态生长是指某些动物在发育过程中经历多个形态和生活史阶段的现象。
例如蝴蝶的生命周期中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变态生长的好处是可以使动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
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生物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两个生物个体结合,互相交流基因来繁衍后代。
这种繁殖方式能够产生基因的重新组合,增加了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有利于适应环境的变化。
有性繁殖常见于细胞有核的生物体中,如动物和植物。
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生物个体自身繁衍后代,不需要与其他个体结合。
这种繁殖方式可以高效地产生后代,但遗传多样性较低,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冲击。
无性繁殖常见于原生动物、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中。
除了繁殖方式的不同外,生物还可以通过遗传方式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遗传是指生物通过基因的传递将自身的特征传递给后代。
基因是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包含了控制生物形态和功能的遗传信息。
通过基因的变异和选择,生物能够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形成各种不同的物种。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a90622158fb770bf78a55e1.png)
名词解释同裂酶:识别相同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称为~。
它们的切割位点可能不同同尾酶(Isocaudarner):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产生的末端是相同的,切是对称的,即相同的粘性末端星星活性:在极端非标准条件下,限制酶能切割与识别序列相似的序列,这个改变的特殊性称为~(star activity)。
klenow片段: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经枯草杆菌蛋白酶处理后,分割成两个片段,其中大片段称为~。
具有5′-3′聚合酶和3′-5′外切酶活性核酸外切酶:核酸外切酶(exonucleases)是一类从多核苷酸链的一头开始按顺序降解核苷酸的酶。
质粒的不亲和性:也称不相容性,是指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两种亲缘关系密切的不同质粒,不能够在同一个寄主细胞系中稳定共存的现象。
α-互补: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是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末端的短片段,它同失去了正常氨基末端的β-半乳糖苷酶突变体互补时,便会产生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分子。
于是便可以应用X-gal和IPTG显色技术检测转化子。
重组子为白斑,非重组子为蓝斑。
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plasmid vector):是一类有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复制起点和选择记号,因而可在两种不同的寄主细胞中存活的质粒载体穿梭质粒载体(shuttle plasmid vector):是一类有人工构建的具有两种不同复制起点和选择记号,因而可在两种不同的寄主细胞中存活的质粒载体基因文库:来自于某种生物的不同DNA序列的集合基因组文库:用于构建文库的DNA来源于基因组DNAcDNA文库:用于构建文库的DNA是mRNA群体的拷贝(cDNA)基因治疗:A.对有基因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B.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到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C.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恢复正常D.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低拷贝数的质粒:每个寄主细胞中仅有1-3份拷贝,这类质粒为严谨型复制控制的质粒(stringent plasmid)高拷贝数的质粒:每个寄主细胞中可高达10-60份拷贝,这类质粒为松弛型复制控制的质粒(relaxed plasmid)回文结构:DNA局部双螺旋以某一对称轴旋转180度后,与另一侧的互补片段的顺序完全的DNA结构粘性末端(cohesive end)识别位点为回文对称结构的序列经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产生的末端为粘性末端,形成的两个末端是相同的,也是互补的同序同切酶: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置都相同同序异切酶(Isoschizomer) 识别序列相同,但切割位点不同. 结合型质粒(conjugative plasmid),又叫自我转移质粒,除了具有自主复制所必需的遗传信息之外,还带有一套控制细菌配对和质粒结合转移的基因非结合型质粒(non-conjugative plasmid),又称非自我转移的质粒,具有自主复制的遗传信息,但失去了控制细胞配对和结合转移的基因,因此,不能从一个细胞自我转移到另一个细胞质粒的迁移(mobilization),由共存的结合型质粒引发的非结合型质粒的转移过程,叫做质粒的迁移作用。
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eb72a9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e2.png)
生物学名词解释1. 组织(Tissue):由相同类型、特定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结构,比如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
2. 器官(Organ):组织的结合形式,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组织组成,具有独立的功能,比如心脏、肺等。
3. 系统(System):多个相互合作的器官组合而成的功能单位,如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
4. 基因(Gene):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编码。
5. 突变(Mutation):基因发生的变异,可以是某个基因座上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或整个基因的结构发生变化。
6. 有丝分裂(Mitosis):细胞分裂的一种方式,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通过产生两个基因组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7. 减数分裂(Meiosis):生殖细胞分裂的一种方式,通过两轮分裂,产生具有半数染色体数目的四个非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8. 显性遗传(Dominant inheritance):指一个个体只需要拥有一个显性基因就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9. 隐性遗传(Recessive inheritance):指一个个体需要拥有两个隐性基因才能表现出相应的性状。
10. 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理论,指环境选择有利于某些个体生存和繁殖,从而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
11. 进化(Evolution):在物种几代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累积和改变。
12. 基因型(Genotype):个体基因的全部信息,通常用字母代表不同的等位基因。
13. 表型(Phenotype):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结果,指个体的形态、生理特征。
14.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指基因的永久遗传性改变,可能由于DNA序列突变引起。
15. 表达型(Expression):指基因在表型上产生的效应。
16. 基因组(Genome):一个个体的全部基因信息,包括DNA分子中的全部基因。
17. 纯合子(Homozygote):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相同。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448d6c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d.png)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杂交:两个基因型不同的个体相交。
自交:两个基因型相同的个体相交。
侧交:杂种与隐性亲本回交。
显性遗传: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遗传叫做显性遗传。
隐性遗传:把未显现出来的遗传叫做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遗传:假如操纵某种性状或疾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而且基因是显性的,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而常染色体上隐性基因操纵的疾病或性状的遗传确实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可遗传变异:由遗传物质引起的变异,可传给下一代。
不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是遗传的;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所引起的变异,一样只表现于当代,不能遗传下去。
基因突变: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加,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
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操纵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染色体变异: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确实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确实是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的形状和功能上各不相同,然而携带着操纵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如此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多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叫做多倍体。
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用物理、化学因素诱导植物的遗传特性发生变异,再从变异群体中选择符合人们某种要求的单株,进而培养成新的品种或种质的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并在其杂种后代中通过选择而育成纯合品种的方法。
单倍体育种:植物育种手段之一。
即利用花药培养等方法诱导产生单倍体,并使其单一的染色体各自加倍成对,成为有活力、能正常结实的纯合体,从而选育出新的品种。
转基因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
生物学名词解释 (超全)
![生物学名词解释 (超全)](https://img.taocdn.com/s3/m/59481c9b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8.png)
生物学名词解释 (超全)1.细胞 (Cell)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的基本组成部分。
它包含了一系列的生化反应,维持着生物体的功能。
细胞可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后者在细胞核内有染色体。
2.基因 (Gene)基因是指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储存在DNA分子中。
它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和表达方式。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转化为蛋白质,影响细胞的功能和特性。
3.进化 (___)进化是生物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改变和适应环境的过程。
通过基因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等机制,生物体可以逐渐获得新的适应性特征,形成新的物种。
4.生态系统 (Ecosystem)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以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5.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光合作用是指植物及某些细菌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和氧气。
6.细胞呼吸 (Cellular n)细胞呼吸是指细胞内将有机物分解为能量的过程。
通过分解有机物,细胞可以产生氧化还原反应,释放出能量供细胞自身使用。
7.蛋白质 (Protein)蛋白质是生物体内的基本分子,由氨基酸组成。
在细胞内,蛋白质承担着多种功能,如催化化学反应、传递信号和提供结构支持等。
8.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具有双螺旋结构。
它通过碱基配对的方式储存了生物的遗传信息。
DNA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物分子之一。
9.RNA (Ribonucleic Acid)RNA是一种与DNA密切相关的核酸分子,通过转录过程将DNA上的信息复制成为可识别的形式。
RNA在细胞内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10.突变 (n)突变是指DNA分子内的遗传信息发生突然而持久的变化。
突变可能导致基因的改变,进而影响生物个体的特征、适应性以及物种的进化。
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2d77e1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e.png)
生物学名词解释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科学的学科,它涵盖了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探究生物体和生命过程的本质。
下面,以解释一些常用的生物学名词为主要内容,来详细介绍生物学。
1、基因:基因是指在遗传物质中的基本单位,是生命的基础。
每个基因的结构都不同,其复制形式也不同。
它是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之间遗传信息的载体,它具有多态性,即同一种基因内部可以存在多种不同变异形式。
2、染色体:染色体是生物体内基因的存储物质。
它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其形状是一种长条形状,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复制一次,而在此之前一个染色体会被一分为二,使每个子细胞都有一套完整的染色体。
3、细胞:细胞是最基本的生物学结构,它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组织和器官的基础结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细胞都具有相同的基础结构,但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各不相同,在生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4、DNA:DNA是指脱氧核糖核酸,也是细胞内维持其稳定性和实现遗传的基础物质。
它有四种碱基组成,分别是腺嘌呤(A)、胸腺嘧啶(T)、胞嘧啶(C)、嘌呤(G)。
它们通过碱基对的形式互相结合,形成一条旋转的链条,称为双螺旋结构。
5、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研究基因表达和结构变异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基因表达的调控,包括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以及如何影响基因表达的基因突变、基因组改变等。
6、进化:进化是指生物体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它的发生是由基因突变和进化的自然选择机制共同决定的,是生物体特征的累积变化,是生物体种群遗传结构的复杂动态过程。
7、生态: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完整的生物系统,其内有植物、动物、水源、土壤和营养等元素,它们之间相互交互作用,共同形成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系统。
8、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交换和转换的科学,它研究生物体内的物质的合成、代谢以及物质的转换等,涉及到基因的转录与转录调控、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抗原和抗体的结构和互作等,是了解细胞和有机体运行机制的基础科学。
(完整)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完整)生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31b8509770bf78a64295437.png)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
肽键:一分子氨基酸的氨基和另一分子氨基酸的羧基通过脱去水分子后所形成的酰胺键称为肽键。
2. 等电点:在某一pH溶液中,氨基酸或蛋白质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或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成点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或蛋白质的等电点。
3. 模体:在蛋白质分子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特殊的空间构象,并发挥特殊的功能,称为模体。
4. 结构域:分子量较大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多个结构紧密的区域,并行使特定的功能,这些区域被称为结构域.5。
亚基:在蛋白质四级结构中每条肽链所形成的完整三级结构。
6. 肽单元:在多肽分子中,参与肽键的4个原子及其两侧的碳原子位于同一个平面内,称为肽单元。
7. 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破坏,从而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称之为蛋白质变性。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
DNA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分子稳定的双螺旋空间构象破环,双链解链变成两条单链,但其一级结构仍完整的现象称DNA变性.2。
Tm:即溶解温度,或解链温度,是指核酸在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值达到最大值50%时的温度.在Tm时,核酸分子50%的双螺旋结构被破坏。
3. 增色效应:核酸加热变性时,由于大量碱基暴露,使260nm处紫外吸收增加的现象,称之为增色效应.4. HnRNA:核内不均一RNA。
在细胞核内合成的mRNA初级产物比成熟的mRNA分子大得多,称为核内不均一RNA。
hnRNA在细胞核内存在时间极短,经过剪切成为成熟的mRNA,并依靠特殊的机制转移到细胞质中.5。
核酶:也称为催化性RNA,一些RNA具有催化能力,可以催化自我拼接等反应,这种具有催化作用的RNA分子叫做核酶。
6. 核酸分子杂交:不同来源但具有互补序列的核酸分子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适宜条件下形成杂化双链,这种现象称核酸分子杂交.第三章酶1. 酶: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3d9caeeba0d4a7302763a4a.png)
生物化学1. 蛋白质折叠:蛋白质由所含氨基酸残基的亲水性、疏水性、带正电、带负电等特性通过残基间的相互作用而折叠成一个立体的三级结构。
2. 锌指结构:许多转录因子所共有的DNA结合结构域,具有很强的保守性。
它由4个氨基酸(4个Cys残基,或2个Cys残基和2和His残基)和一个锌原子组成一个形似指状的三级结构。
3. 冈崎片段:复制叉上新合成的短的DNA片段,即DNA不连续合成的产物。
细菌的冈崎片段约为1000~2000个核苷酸,真核细胞的约为100~200个核苷酸。
4. 尿素循环:又称“鸟氨酸循环”。
机体对氨的一种解毒方式。
肝脏是鸟氨酸循环的重要器官。
包括三个阶段,①氨、二氧化碳和鸟氨酸缩合生成瓜氨酸;②瓜氨酸再与一分子氨结合脱去水,生成精氨酸;③精氨酸在肝脏精氨酸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尿素,并重新变为鸟氨酸。
5. 柠檬酸-丙酮酸穿梭系统:线粒体内产生的乙酰 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胞液,裂解后重新生成乙酰 CoA,产生的草酰乙酸转变为丙酮酸后重新进入线粒体。
6. 别构效应:一种分子可以通过分子内某一部分的结构改变,而导致激活部分活性改变的现象,即别构效应,也可称为变构效应。
经常研究的例子是酶的别构效应,然而除了酶以外,如血红蛋白等也有别构效应。
7. 氧化磷酸化:指在代谢物脱氢氧化经呼吸链传递给氧生成水的过程中,既消耗了氧,消耗了无机磷酸,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电子传递水平磷酸化,通常称之氧化磷酸化。
常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
8. 分子杂交:不同来源或不同种类生物分子间相互特异识别而发生的结合。
如核酸(DNA、RNA)之间、蛋白质分子之间、核酸与蛋白质分子之间、以及自组装单分子膜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9. 结构域:也指功能域,在较大的蛋白质分子或亚基中,多肽链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三维实体,缔合而成三级结构,三维实体之间靠松散的肽链连接,这种相对独立的三维实体称为结构域。
医学生物学的名词解释
![医学生物学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eea63014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7.png)
医学生物学的名词解释1.生物学(biology):是研究生命的科学,是研究有机自然界的各种生命现象及其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去能动地改造有机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2.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像蛋白质和核酸这样相对分子质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物质称为生物大分子。
3.机体(organism):生命物质中各种无机分子、有机分子和生物大分子等物质,按照特定的结合方式,形成一个极其复杂,有序而协调一致的生命物质体系即生物体,简称机体4.寡肽(oligopeptide): 10个以下氨基酸分子形成的化合物。
多肽(polypeptide):相对分子质量低于6000,组成的氨基酸分子数目少于50〜100个的化合物。
二肽(dipeptide):有2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称为二肽5. 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以肽键为主键、二硫键为副键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6.二级结构(secondary ~):是肽键上相邻氨基酸残基间主要靠氢键维系的有规律、重复有序的空间结构。
7.三级结构(tertiary~):蛋白质分子在二维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的接近球形的空间结构8.四级结构(quaternary ~):是亚基集结的结构,亚基(subunit)是蛋白质分子质量超过50000且由几条多肽链组成时,每条多肽链都有其独立的三级结构的物质。
9.变构(变构调节)(allosteric effect):通过蛋白质构象变化而实现调节功能的现象10.变性(denaturation):蛋白质分子受某些物理因素(如高温、高压)或化学因素(如强酸、强碱)的影响时,空间结构被破坏,导致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这一过程称为蛋白质的变性11.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B-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以右手螺旋的方式盘绕成双螺旋。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3fec0b5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5d.png)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1. 细胞(cell)是组成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这一基本单位的含义即包括结构上的,也包括功能上的。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2是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生长、运动、遗传、变异、分化、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的学科。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3以人体或医学为对象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或学科。
4. 原核细胞(prokaryotic cell)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和细胞核膜,且遗传信息量小,因此进化地位较低。
5. 真核细胞(eukaryotic cell)指含有真核(被核膜包围的核)的细胞,主要特征是有细胞膜、发达的内膜系统和细胞骨架体系。
6. 生物大分子(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也称多聚体,由许多小分子单体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包括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等。
7. 多肽链(polypeptide chain)多个氨基酸通过肽键组成的肽称为多肽链。
8. 细胞蛋白质组(proteome)将细胞内基因活动和表达后所产生的全部蛋白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在正常或异常情况下,某种细胞内所有蛋白质的种类、数量、结构和功能状态,从而阐明基因的功能。
9. 拟核(nucleoid)原核细胞没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核仁,DNA位于细胞中央的核区就称为拟核。
10. 质粒(plasmid)很多细菌除了基因组DNA外,还有一些小的双链环形DNA分子,称为质粒。
11. 细胞膜(cell membrane)又称质膜,是指围绕在细胞最外层,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所组成的生物膜。
12. 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e)人们把生物膜和细胞内各种模性结构统称为生物膜。
13. 单位膜(unit membrane)生物膜在电镜下呈现出较为一致的3层结构,即电子致密度高的内、外两层之间夹着电子密度较低的中间层。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0e80cf9b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3.png)
生物名词解释大全1. 动物:指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细胞有机体,能够自主活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生物类别。
2. 植物:指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多细胞有机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水和养分,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生物类别。
3. 真菌:指一类生活在陆地和水中的微生物,具有分枝的菌丝体结构和生殖器官,能够通过吸收有机物质进行营养获取。
4. 病毒:指非细胞微生物,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组成,必须寄生于其他生物细胞内才能进行繁殖。
5. 细胞:指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包括代谢、生长、分裂和遗传等。
6. 基因:指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由特定顺序的核酸分子组成,携带着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7. 染色体:指存在于细胞核中的线状结构,携带着遗传信息,参与细胞分裂和遗传的过程。
8. 遗传:指通过基因传递的方式,将父母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使得后代与父母具有相似的性状和特征。
9. 进化:指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经历的遗传和生态适应过程,以适应环境变化和生存需求。
10. 物种:指具有相同形态、生理和生态特征,并能够通过自由交配繁殖的个体群体。
11. 生态系统:指由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生物社会系统,包括生物群落、生物圈和生态位等。
12. 生态位: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包括其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等。
13. 生态平衡:指生物群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达到一种稳定状态,使得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维持在较为平衡的状态。
14. 氧化:指物质在与氧气接触时,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能量的过程。
15. 内源性:指生物体内产生的物质或现象,例如内源性激素、内源性代谢物等。
16. 外源性:指生物体外部输入的物质或现象,例如外源性毒物、外源性刺激等。
17. 抗生素:指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化学物质,常用于医学和农业领域。
18. 免疫系统:指机体内的一套复杂的结构和功能,用于识别和消灭外来的病原体,维护机体的健康。
生物中的名词解释
![生物中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068484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5.png)
生物中的名词解释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范围涵盖生命的起源、进化、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等。
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名词和术语。
本文将对一些生物学中的名词进行解释和探讨,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 DNA(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分子之一,它是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分子。
DNA由两条互补的链组成,其中包含了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构成的遗传密码。
通过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细胞可以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并在其中编码蛋白质的合成。
2.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部边界,它由双层脂质分子组成,其中嵌入了各种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分子。
细胞膜起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环境的稳定性。
此外,细胞膜还参与细胞间的相互识别和信号传导。
3. 基因基因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携带了决定生物特征和功能的遗传信息。
基因位于DNA上,由一系列不同的碱基序列组成。
通过基因的表达和编码,细胞可以合成特定的蛋白质,进而实现细胞的正常功能。
4. 突变突变是指基因或染色体发生的遗传变异。
突变可以是由于DNA重组、复制错误或外部环境因素引起的,能够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
突变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无害到致命性都有可能。
5. 进化进化是生物多样性产生和改变的过程。
进化是由于基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结果,通过适应对环境的变化和选择性压力,物种适应能力和特征会发生改变。
进化是生物界长期发展和演化的驱动力,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来源。
6.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的丰富程度。
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界的一项重要资源,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功能非常关键。
7.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一项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来改变生物体遗传特征的技术。
通过改变目标基因的序列或转移到其他生物体中,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和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023a3a6102de2bd96058864.png)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新陈代谢:生物体不断地吸收外界的物质,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一系列化,最后成为代谢过程的最终产物而被排除体外。
同化作用:又称为合成代谢,从外界摄取物质和能量,将它们转化为生命本身物质和贮存在化学键中的化学能。
异化作用:又称为分解代谢,分解生命物质,将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之用应激性:生物能感受到刺激并作出有利于保持其体内稳态,维持生命活动的应答。
适应:生物有自己特有的生活环境,它的结构和功能的总是适合于在该环境下生存和延续。
稳态:生物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内部适应。
进化: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导致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演变过程。
双名法:用两个拉丁名作为物种的学名,第一个名字是署名。
第二个名字是种名。
细胞: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物膜: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器的作用,是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细胞骨架:贯穿在整个细胞质中的网状结构,最显著的作用为维持细胞形状,并控制细胞运动。
由三类蛋白质纤维(微管、微丝、中间丝)组成。
胞间连丝:相邻细胞的壁上有小孔,细胞质通过小孔彼此相通。
这种细胞间的连接成为胞间连丝(植物细胞特有的连接方式)。
细胞连接:是指在相邻细胞之间形成的特定的连接,在细胞紧密靠拢的组织(如上皮组织)中常见。
动物的细胞连接主要有三种类型:桥立、紧密连接、间隙连接。
单纯扩散:物质跨膜转运形式的一种。
脂溶性物质顺着细胞膜内外侧浓度差转运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被动运输:离子或小分子在浓度差或电位差的驱动下顺电化学梯度穿膜的运输方式。
易化扩散:浓度梯度的存在,水和许多亲水的溶质在多种转运蛋白的帮助下,被动地被转运过膜,这种现象被称为细化扩散。
主动转运:转运蛋白利用细胞提供的代谢能使溶质逆浓度梯度而被转运,从低浓度一侧穿过质膜而达到高浓度一侧,这种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运输。
胞吞与胞吐:胞吞:细胞通过质膜形成内向的小泡的方式,吸收大分子和其他大的颗粒,类型分为:吞噬、胞饮和受体介导的胞吞。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852e3196c175f0e7cd137e2.png)
必需氨基酸:指的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人体需要,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等电点:当氨基酸在某一定PH值时,使某特定氨基酸分子上所带正负电荷相等,此时溶液的PH值蛋白质一级结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包括二硫键的位置。
肽单位:肽键的所有四个原子和与之相连的两个a-碳原子所组成的基团。
蛋白质二级结构:指肽链主链不同区段通过自身的相互作用形成氢键,沿某一主轴盘旋折叠而形成的局部空间结构。
蛋白质变性: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下,可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解体,从而使其活性丧失蛋白质沉淀:如果加入适当的试剂使蛋白质处于等电点状态或失去水化层,蛋白质的胶体溶液就不再稳定并将产生沉淀。
核酸: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担负着生命信息的储存与传递。
DNA一级结构: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而形成的线性结构Tm:通常把DNA热变性过程中A260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
DNA变性:在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下,DNA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DNA功能丧失增色效应:由于核酸变性引起的对紫外线吸收增加的现象。
减色效应:DNA复性后对紫外线吸收减少的现象。
酶活力单位:在规定条件下,一定时间内催化完成一定化学反应量所需酶的量。
酶活性中心:酶分子必需基团集中并构成一定空间构象与酶活性直接相关的结构区域。
米氏常数:在酶促反应中,某一种给定底物动力学常数,是由反应中每一步速率常数所合成酶原:有些酶在生物体内首先合成出来的只是它的无活性前体。
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转化成有活性的酶。
酶的抑制作用:酶的必需基团的性质受到某种化学物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导致酶活性的降低或丧失。
中间产物学说:在酶促反应中,酶首先和底物结合成不稳定的中间配合物然后生成产物并释放酶的反应。
诱导契合学说:认为酶表面并没有一种与底物互补的固定形状,而只是由于底物的诱导而形成了互补形状。
竞争性抑制:抑制因子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因而的与底物竞争性的同酶活性中心结合。
普通动物学 生物 名词解释
![普通动物学 生物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d1561104431b90d6c85c714.png)
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能营独立生活的、单细胞结构的有机体也称单细胞动物。
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胚孔)形成口的动物。
包括: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
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胞饮作用: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大分子化合物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下形成一些液泡进入胞质内。
胞内消化:食物被摄入体内后,细胞质就分泌一层临时膜把食物包围起来,形成食物泡,细胞质还分泌消化酶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是较原始的消化方式包囊:在不良环境下,原生动物能在失去大部分结构后缩成一团,且体表会分泌胶质在体外形成包囊膜,凝固后将自己包围,即形成包囊。
使自身与外界环境隔开,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处于休眠状态,度过干燥、冰冻等不良环境,等环境条件良好时又长出相应结构,包囊破裂,恢复原来的生活状态。
剌丝泡:为纺缍形小杆状结构,有小孔开口于表膜。
当受到外来刺激时,能释放出内含物,吸水后聚合成丝,能麻痹敌害,有防御功能。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1古生物学方面:化石2形态学方面:有单细胞的动物、多细胞的动物,并形成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序列。
3胚胎学方面多细胞动物的早期胚胎发育基本上是相似的。
根据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简短地重演了系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明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并且说明多细胞动物发展的早期所经历的过程是相似的。
个体发育(Ontogeny):是指多细胞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至子代个体形成、成长、性成熟直至死亡的全过程。
系统发育(Phylogeny)即种族发展史。
也可称为系统发生。
动物的系统发育是动物界漫长的演化历史,是指动物由最低等的形式(原生动物)发展到多细胞结构的后生动物,并逐步完善、复杂化,进而发展成为最高级形式的动物,直至人类的全部种族发展史。
生物名词解释
![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e739530a32d7375a417805d.png)
37、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8、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其性质是全透的。
39、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43、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44、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间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45、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间期的时间比分裂期长。
93、自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自养型。
94、异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只能把从外界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异氧型。
50、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的潜能。即一个细胞能够生长发育成整个生物的特性。
51、细胞的癌变(癌细胞):在生物体的发育中,有些细胞受到各种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完成细胞分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能够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52、细胞的衰老:是细胞生理和生化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反应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
60、吸胀吸水:是未形成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如:根尖分生区的细胞和干燥的种子。
生物学科名词解释
![生物学科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615a1e2f8c75fbfc77db213.png)
生物学科类名词解释A1.乙酸营养型(Acetotrophic):能利用、消耗乙酸的营养型。
2.乙酰辅酶A途径(Acetyl-CoA pathway):一种自养营养型固定CO2的途径,广泛存在于专性厌氧的产甲烷细菌、同型乙酸和硫酸盐还原细菌中。
3.酸性矿排出的水(Acid mine drainage):微生物氧化硫铁矿产生的含有H2SO4的酸性水。
4.嗜酸菌(Acidophile):生物体能在较低pH下生长得最好。
5.活化能(Activation energy):使底物达到反应状态所需的能量。
6.激活蛋白(Activator protein):一种调控蛋白,在正调控中,它与DNA上专一位点结合,激活转录。
7.急性(Acute):短期感染,通常是以剧烈发作为特征。
8.好氧菌(Aerobe):生物体在呼吸中利用O2,一些生长时需要O2。
9.耐氧厌氧菌(Aerotolerant):不能呼吸氧气但是有氧气存在时也不会影响生长的微生物。
10.藻类(Algae):光合营养型真核微生物。
11.嗜碱菌(Alkliphile):能在高pH下生长得最好的生物体。
12.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具有两个结合位点的酶。
这两个位点分别为活性位点(底物结合位点)和变构位点(效应物结合位点)。
13.阿米巴样运动(Amoeboid movement):生物体以细胞质流动进行移动的一种运动方式。
14.氨酰-tRNA合成酶(Aminoacyl-tRNA synthetase):一组酶,每一种酶能催化一种正确的氨基酸与tRNA连接。
15.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minoglcoside):同链霉素相同的一类抗生素,含有糖苷键连接的氨基糖基团。
16.合成代谢(Anabolism):细胞内所进行的全部生物合成反应。
17.厌氧菌(Anaerobe):生物体在呼吸中不需O2,它们的生长可以被O2抑制。
18.厌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由SO42-或NO3-等物质代替O2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
生物名词解释
![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9126322eefdc8d376ee324b.png)
一、名词解释:遗传率: 遗传变异×100%遗传率(%)= ---------------------------------------------总变异(遗传变异+环境变异)糖酵解: 葡萄糖或糖原在组织中进行类似发酵的降解反应过程。
最终形成乳酸或丙酮酸,同时释出部分能量,形成ATP供组织利用。
基因突变:细胞中核酸序列的改变通过基因表达有可能导致生物遗传特征的变化,这种核酸序列的变化称为基因突变细胞周期:细胞从前一次分裂开始到后一次分裂开始,这段时间称为一个细胞周期,包括G1期、S期、G2期和M期。
细胞凋亡:因个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一部分细胞必定在一定阶段死去,称细胞凋亡细胞死亡:因环境因素突变或病原物入侵而死亡,称为病理死亡,或细胞坏死。
基因工程:将不同生物的外源DNA(基因)插入到载体分子上,形成“杂种”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中扩增和表达,从而得到期望的由这个外源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技术基因组:是指某一种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的总和,分为核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与叶绿体基因组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
包括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错义突变:是编码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经碱基替换以后,变成编码另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从而使多肽链的氨基酸种类和序列发生改变。
第二信使:细胞表面受体接受细胞外信号后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电子传递链:电子传递链是一系列电子载体按对电子亲和力逐渐升高的顺序组成的电子传递系统.生命:生命是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能力的多分子体系的存在形式,是一种过程,是一种现象.病毒:是一类既具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和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又具有细胞外感染性颗粒和细胞内的繁殖性基因形式的十分独特的生物类群细胞呼吸:细胞呼吸指物质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及三磷酸腺苷(ATP)的过程,又称细胞氧化。
生物名词解释
![生物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60b2ad749649b6648d74790.png)
1. 物种——“种”,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位于属之下。
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
2. 亚种——生物分类学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是种内的一些群体,但彼此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染色体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且有不同的地理分布,不同亚种间的个体可以互相交配,产生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地理隔离)。
3. 品种——指来自同一祖先,具有为人类需要的某种经济性状,基本遗传性稳定一致,能满足人类生产物质资料及科学研究目的的一种栽培植物或家养动物的群体,品种是人类干预自然的产物。
4. 类器官——原生动物的细胞质分化形成的特殊结构,执行着类似高等动物的某些器官的功能,如:鞭毛、纤毛、伪等都是运动的类器官。
5.包囊——原生动物在休止状态或外界环境条件改变时,自体外围分泌一种蛋白质的膜,度过恶劣环境,称包囊或“胞囊”,后生动物如某些原环虫,也能形成包囊,度过干、寒等逆境。
6.生物重演律——动物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按顺序重现其种族的系统发生所经历的各个阶段,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的一引起状况特征的现象。
例如:哺乳类的怪胎,在一定时期出现相当于鱼类的鳃裂。
这一现场是由德国博物学家弥勒和海克尔提出。
7.系统发育——亦称“种系发生”。
生物种族的发展史。
可以指整个生物界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即生命在地球上起源以后演变至今的整个进化过程;也可指一个类群(如各个科、属、种)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8.个体发育——指多细胞生物体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器官形成,直到性成熟等过程。
个体发育除了包括胚胎期的发育以外,还包括胚后发育。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个体的生理功能、组织结构、器官形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9.网状神经系统——“散漫神经系”:神经系统的原始阶段,属于腔肠动物,全身只有神经细胞的突起互相交结成网状,没有主干神经部分,身体任何部分受外来刺激,全体都起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双名法:每种生物的学名采用属名和种名命名
2.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多肽:在含有两条或多条多肽链的蛋白质中,各条多肽链因其排列顺序而彼此关联。
多个氨基酸以肽键链接起来形成的就是多肽
3. 胞间连丝:植物细胞壁上有孔,相邻细胞的细胞膜伸入孔中,光面内质网也彼此相通,即成胞间连丝。
可以沟通相邻细胞。
4. 叶绿体基粒内囊体:叶绿体内有一系列排列整齐的扁平囊,这些扁平囊称为类囊体。
有规律地重叠在一起的,是基粒类囊体。
基粒类囊体堆叠成基粒。
5. 开放维管束:指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维管束,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束内形成层,维管束之间存在束间形成层,形成层连接成圆环状,能不断增生,使茎增粗,所以称为开放维管束
6. 微体:一种特殊的细胞器。
体积比溶酶体小,由单层膜包围,其内含有极细的颗粒状物质,中央常有一高电子密度的核心结晶。
7. 五界分类系统:即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8. 生物膜:围绕在细胞表面的质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和核膜总称为生物膜系统
9. 氧化磷酸化:由呼吸底物脱下的氢,通过呼吸链电子传递到达氧,所发生的ADP磷酸化行程ATP的作用,成为氧化磷酸化作用。
10. 辅酶:结合蛋白酶类分子由蛋白质部分和非蛋白质部分组成,非蛋白质部分(有机分子或金属离子)称酶的辅基(即辅酶)。
11. 系统发育:指生物种族发展史,也即生物进化的历史。
12. 遗传学第三定律:即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称为连锁。
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交换而导致基因的交换现象。
13.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成对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是相同的,在减数分裂中能相互配对,这样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14. 细胞周期:亲代细胞分裂完成到子代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一个完整细胞世代称为细胞周期
15. 输导组织: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的组织。
16. 维管形成层: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茎中,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分生组织,可以不断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
17. 病毒: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18. 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水、无机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穿过生活细胞的胞间连丝,顺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的运输途径是共质体途径。
水液(大分子)在相邻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运行是质外体途径。
19. 孢子生殖:是由母体先形成专管生殖的特定部分,然后由孢子囊产生许多孢子的生殖方式。
孢子囊成熟时孢子三处,遇到适宜条件就萌发成新个体
20. 双受精现象:被子植物中,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
21. 生活史:被子植物的生活史指包括无性世代(植物体以产生孢子进行生殖)和有性世代(以产生配子进行生殖)
22. 重组率:杂合体产生重组型配子的频率,也即重组型配子数占配子总数的百分率
23. 噬藻体:侵染蓝藻的病毒(不确定)
24. 菌根:指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不确定)
25. 生物工程
26. 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不确定)
细胞水平:指整体的细胞结构
亚细胞水平研究对象包括:非细胞器:生物膜,细胞骨架,胞质溶胶和细胞器,细胞连接等分子水平:DNA,氨基酸分子等
27. 基因连锁群
28. DNA的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过程中,复制叉的两条链上,模板DNA一条链的3’到5’方向与复制叉的移动方向相同,这条链能够连续不断地合成新链。
另一条链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这条链以不连续的方式合成新链。
29. 三碳植物(C3植物):通过3-磷酸甘油酸这种三碳化合物的途径来固定二氧化碳的植物
30. 结构基因:编码mRNA分子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