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是科学调查和理性思维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它具有客观、系统、可操作和可衡量性,强调学习者对外界客观现象和思想理论的科学调查和推断。
它以自然科学实验法为基础,以经验的方式获取和阐明客观的法则,其核心理念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发现、了解、改善解决问题。
人文主义教育观,也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实用主义知识,主要强调知识和技能应用,侧重于通过合理解释,通过论述和推理,把教材内容和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接结起来。
他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创造性思维和"明白"。
人文主义教育还着眼于学生的情感和精神发展,强调教师为学生构建信任和宽容的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洞悉全局,建立合理的生活观念和品行规范。
两种不同的教育观,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我国的教育发展至今,它们在不同教育领域表现出色,但同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使得两种教育观发生内在的融合。
当今,我们不仅要兼顾两者的特点、优点,而且要更加注重各自的问题所在,尽可能的提高两种教育观,使之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应答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努力。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林杰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发展趋势及
其启示
科学主义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两种主要形态,两者
发展趋势呈现出反抗,补充且渐进的特点。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科学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在增加,而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也在增加。
科学主义教育是基于科学思维方法的知识教育,注重现实问题的
研究和解决,使学生具有实践分析问题、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能力,以承担复杂任务、解决非经典问题而主要实施。
因此,科学主义教育
包括问题解决,数学,实验技术,信息技术,逻辑思维等。
科学主义
教育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普及普及,作为社会的决
策制定者越来越偏重科学技术的运用。
相对应的,人文主义教育是基于人文思维,把人中心化的课程形式,通过理解文化,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修养,追求完整自我发展、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因此,人文主义教育包括文学,历史,哲
学,艺术等。
在当今的社会,不仅对数理化的学科要求更严格,而且对艺术和人文学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两种教育发展趋势的变化表明,教育在重视科学的同时,也很重视人文,强调科学与人文的统一,融合发展。
这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同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磨练意志,提升道德素养,培育无私之心和博爱之情,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体现。
同时,通过深入探究让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补充,达到协调发展的平衡,为现代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浅议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摘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是教育不可缺少的两方面,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制约下,人们受认识能力和偏见的影响,往往重视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本文就科学教育及人文教育的分离和演进,,二者分离的根源和后果,以及如何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和统一的问题做了初步探索。
ABSRACT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indispensable spects of educ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constraints of historical conditions,Influenced by cognitive abilities and prejudices,people often focus on one aspect and neglect another aspect. This paper made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for separation and evolu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two separation and how to realize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in integration and the unification issue.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全面发展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及其演进在经历了蒙昧和落后的远古时代之后,人们逐渐积累了一系列的人文和科学知识。
人们利用这些知识一步步摆脱了消极被动的受大自然支配的状态。
从此,人们才真正走向了文明和进步。
当时科学和人文的知识都很少,而且二者的教育是合一的,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加之人类知识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就逐渐偏向了某个方面。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1.引言在教育领域,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它们分别注重科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综合评估这两种教学论,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
2.科学主义教学论科学主义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教学的客观性和理性化。
在科学主义教学论中,教学过程被看作是一种科学实验,教师和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实验和观察。
这种教学论强调了量化评价和客观标准,追求教学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
然而,科学主义教学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它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过分强调了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标准化的评价体系。
过度追求科学性和系统性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的僵化,剥夺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科学主义教学论需要在注重科学方法的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人文关怀和个体差异。
3.人本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在人本主义教学论中,教师被视为学生的引路人和伙伴,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心理需求的满足。
这种教学论注重教学的灵活性和个性化,鼓励学生发挥主体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
然而,人本主义教学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过分注重个体差异和情感关怀有可能导致教学过程的主观化和随意性,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标准。
过于强调个性化教学可能会忽视教学的普遍性和标准化,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
人本主义教学论需要在关注个体差异的更多地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4.综合评价与展望从综合角度看,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应偏向于其中一种教学论,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灵活地运用两种教学理念,使教学过程更加全面、深入和灵活。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是教学理念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分别强调了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整体性,秉持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的精神,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深入和丰富的教育体验。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谁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感谢主席!对方辩友,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所谓科学主义,是指认为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的一种哲学观念;而人文主义则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与人性的解放和自我价值体现,以“以人为本”为精神内核的,注重强调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的一种哲学思潮和世界观。
由于人文主义强调理性思维,因而这里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主观主义,而是在遵从社会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更大程度地注重人性关怀和人类需求的满足。
而判断哪一个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标准则在于,二者哪一个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所需的各个要素的进步。
我方坚持认为,人文主义更有利于社会发展,理由如下:其一,人文主义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生产力发展包括三个要素:生产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其中,生产者是生产力三要素的核心,生产者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才能产生生产力。
人文主义注重对于个人能力的培养与发挥,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与科学主义生硬冰冷的理论和数字相比,人文主义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思想也更能使他们感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更有助于生产者能力的施展,使他们得以更好地利用劳动工具,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与之相比较,科学主义的作用则是作用于劳动工具,我们承认科学主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出更加高级和先进的劳动工具,但是在生产力三要素中,劳动工具只是作为生产者的辅助。
对方辩友提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显然没有真正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邓小平文集》中对这句话的诠释是:科学技术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生产力,一旦科学技术被劳动者运用于物质生产,那么科学技术将发挥出巨大作用,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可见,劳动者才是生产力的核心,人文主义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发展,也就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更有利于社会发展;其二,人文主义更有利于人生活的提高。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
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融合看我国科学教育的未来走向(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孙海波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不仅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其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有鉴于此,当今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我们认为,通过对当代教育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深刻的剖析,澄清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对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由来及其教育主张“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是19世纪末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大发展、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倡而出现的。
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科学的成功不仅带来了人们对科学的普遍信任和尊重,而且带来了人们思想上对教育的重新认识。
这样,科学教育就自然地成为社会的迫切需求,得到了大力提倡和迅速发展。
随之,在不断向社会输送大量科技人才的同时,科学教育中渐渐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科学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的出现除了有其社会原因外,出现于19世纪的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也为“科学主义”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实证主义的奠基人孔德就认为,人类精神从神学经过哲学终于发展到了实证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只有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使政治、社会科学和哲学得到改造而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实证主义还有一个著名的“可证实性原则”:当且仅当一个陈述或是逻辑分析或是经验可以证实时,才是有意义的。
这样,经验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证实的,因而是有意义的;而其他不可证实的、无所谓真假的陈述应当作为“形而上学”或伪科学而被清除。
[1](P326)“科学主义”的基本内涵是:科学是探索真理的唯一模式和途径,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力量,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科学主义”还认为,科学知识是通过实验、观察和一些量化的测量手段而得到的。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科学主义教学论主张将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知识,以及通过科学研究来改进教育实践。
人本主义教学论是另一种教育理论,强调个体的尊重、情感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人本主义教学论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交能力,强调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情感需求,重视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不同于科学主义教学论注重科学方法和研究,人本主义教学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情感需求。
在实际教学中,科学主义教学方法可能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测试,追求效率和标准化;而人本主义教学方法可能更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强调与学生的互动和情感联系。
在教学实践中,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互补的。
科学主义教学论提供了合理的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帮助教师更有效地传递知识;而人本主义教学论则强调教育的人性化,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情感需求。
综合运用两种教学理论,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
结合实践谈谈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结合实践谈谈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科学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本文将从实践角度出发,谈谈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实践为导向。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学生主要学习科学知识和理论,很少涉及实践环节。
而现代科学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种实践导向的科学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
传统的科学教育主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现代科学教育则更加注重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有实验教学、科技创新竞赛等多种形式。
此外,科学教育也开始注重跨学科融合,将科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第三,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注重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
科学知识的应用离不开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的约束。
现代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影响,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遵循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
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全球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科学知识的应用和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现代科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发展情况和特点,从而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实践为导向,多元化,注重科学伦理和社会责任以及全球化。
这些趋势对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注重科学教育的创新和改革,让科学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即将到来的21世纪,怎样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具有良好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这是当前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教育要肩负起这一时代使命,关键是要从教育本身的改革做起,而积极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与表示自然界变化的“天文”相对,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各国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中国从古代起,以儒家文化为内容的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典型。
在西方,中世纪出现的大学主要也是进行人文教育,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确立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观,使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所谓人文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
人文教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其基本精神大体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强调人性教育、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
早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认为,设立大学是为了“培养有教养的人……就大学毕业生而言,具有教养比具有高深学识更重要。
”它表明了人文教育是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科技教育在各国逐步发展起来,并导致了它与人文教育之间旷日持久的矛盾和冲突。
无论人文教育家们怎样抵制和抗争,科技教育终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并逐步取代了人文教育。
所谓科技教育,是指以征服和改造自然、促进物质财富增长和社会发展为目的,向人们传授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开发人的智力的教育。
它体现的主要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的教育价值观。
科技教育之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取代了人文教育并占据统治地位,主要是这种教育适应了工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工业化进程迫切要求教育培养具有一定实用知识的专门人才;同时,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也为科技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为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领域。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第一篇: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论文关键词]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对峙整合[论文摘要]受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影响,在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
由于二者的教育主张基本对立,因而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
在当前我国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认识与研究两大教育思潮各自的主张,促使二者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由冲突走向整合便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西方的两大哲学思潮,受其影响,在教育领域里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贯穿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两大主线。
但由于二者的教育主张基本是对立的,因而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尤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二者便会相互争鸣、展开激烈的论战。
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一方被推崇,另一方被压抑。
在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化,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由于二者自身均存在局限与不足,片面提倡一方而限制另一方的做法必将给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认识与研究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各自的主张,促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扬长避短、相互贯通、由冲突走向整合便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为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西方文化和西方教育中出现了用理性对抗神性、重视科技进步和强调科学教育的倾向。
正是由于对科学教育的过分重视,科学教育才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浅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和发展-2019年教育文档
浅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和发展一、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中国人重“礼”,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中国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
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
孔子理想中之完人,则须于技能、智慧、德行之上,更有礼乐一项。
因此,我们要通过文化教育文化陶冶达到“礼乐人生”的最高境界,成就君子风范。
人文素养对人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仅学好知识、练好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文质兼修。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行动讲实效,强化内涵建设,推动凝心聚力,将自己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的必要性(一)现实的需要。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人类的发展必须有物质作为基础,物质的获取则需要人自身的能力,包括对自然界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
人类在认识世界并逐步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财富,并且利用这些成果发展自身,人类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技术与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出来,而技术与科学又蕴含在文化里;此外,人类的发展还离不开精神的支持,物质基础只是用来维系生命的存在,而精神则是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使人在情绪上获得舒适的享受,在情感上得到幸福的体验,保持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科内容上具有交叉性。
首先从教育对象上来看,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对象都是人,人类具有主动性,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并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其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内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不是毫无交叉之处。
这是因为,科学教育传授的是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科学方法,树立科学精神,它受到当时社会的审美观以及价值观的制约;而人文教育培养的是人文精神,使人形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也不能脱离现实世界。
两者都根植于现实世界,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笔者坚信两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内容会越来越多。
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科学教育,如同一棵茁壮成长的树木,从其根基到枝叶的每一个部分都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仅反映在知识的增长上,更包括了教学方法、技术工具以及社会需求的演变。
在当今世界,科学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变,而其未来展望也在光明的地平线上逐渐清晰起来。
首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科学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数字化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工具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生动和互动的学习体验。
拥抱这些技术,教师们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出更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探索科学的奥秘。
其次,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还体现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上。
现代科学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来解决,因此强调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将科学与技术、工程、数学甚至艺术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未来社会的科学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再者,未来科学教育的展望也需要考虑到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科学人才共同合作来解决。
因此,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在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全球责任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能够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最后,面对未来科学教育的挑战和机遇,教育者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
创新教育模式、个性化学习路径、跨文化交流等,将成为未来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在竞争激烈的全球舞台上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显示出了一幅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画面。
通过技术的进步、知识的融合和全球合作,科学教育将继续引领人类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和推动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在这条道路上,教育者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他们的努力和创新将塑造未来科学教育的面貌,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对抗、融合及其启示
情感教育和人性 塑造 ; 内容上 , 强调系统化 、 逻辑 化 的 自然科 学知 识 , 忽视历史 、 艺术 、 哲学 、 伦理 学 等人文知识 ; 在方法 和过程上 , 以知识灌 输为 主, 引导 和启 发 性 教 学 不 足 , 忽 视 知 识 的重 新 建 构 和
方法 论 教育 ; 在 教 育 功 能上 , 如斯 宾塞所说 的 , 接 受教 育 只 是 获 取 一 种 谋 取 美 好 生 活 的 技 能 或 手 段 。总体 上 看 , 这种 “ 以 教 师 为 中心 ” 的 教 育 模 式 坚持 “ 控制 、 训 练、 塑造 ” 理念 , 强 调学 术性 、 逻 辑
国当代 科 学教 育模 式重构提 供 了可资借鉴 的 理论体 系。
[ 关键词 ] 科 学教 育 ; 人 文教 育 ; 新人 文主 义 [ 中图分 类 号 ] G 6 4 0 [ 文 献标 识码 ] A [ 文献编 号 ] 1 0 0 9 一 l 1 7 3 ( 2 0 1 5 ) 0 4 — 0 0 8 2 — 0 4 现 代科 学教 育最 早可追 溯 至 1 9世 纪初洪 堡 发 起 的德 国教 育 改 革 运 动 。 1 9世 纪 末 , 现 代 科 学 教 育 被引 入 中 国 , 但 在 一 个 多世 纪 的 教 育 发 展 历 程 中, 我 国一 直 未 处 理 好 科 学 教 育 与 人 文 教 育 的关
2 0世 纪 5 0、 6 O年 代 , 在“ 要素主义” 、 “ 结 构 主 义” 教育 改革 失败 的背 景下 , “ 人 本 主义 ” 教 育 学在 美 国应运 而 生 , 标 志 着 现 代 人 文 主 义 教 育 进 入 新
的 阶段 。到 2 0世 纪 7 0年 代 初 期 , “ 人 本 主义 ” 已
小学教育科学化与人文化探讨
小学教育科学化与人文化探讨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最早的教育环节,也是对学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段时间。
在小学教育中,科学和人文两个方面的教育同样重要。
科学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自然科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人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价值观。
科学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是一种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论,通过科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进行具体的观察、实验和推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人文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人文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价值观和人文情感,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和参与人文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
人文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通过学习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人文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教育科学是一门关于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学科,它涉及到教育的理论、方法、原则以及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科学也在不断发展,探索着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下面将从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教育实践的启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1. 注重个性化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个性化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措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
2. 引入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科学也在利用新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性。
通过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3. 培养创新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创新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素质之一。
教育科学也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培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4. 推行跨学科教学随着知识的不断扩张和融合,传统学科的划分变得相对模糊。
教育科学也在强调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跨学科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科学对教育实践的启示1. 关注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显示出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只有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2. 整合信息技术当今社会信息爆炸,教育科学的发展趋势也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的步伐,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发展及反思最早给“科学”一词下定义的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科学是一种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再返回到观察的活动。
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历来存在着冲突和纷争,但又不断趋向融合;两者都经历了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过程,并在不断的相互批判中吸收、补充以达到更加完善。
标签:科学主义;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新人文主义一、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近代科学的发展引发了科学主义思潮,科学主义在教育领域表现为科学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观。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文艺复兴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17世纪第一次科学革命催生了科学主义思潮,培根的功利主义思想使科学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法国的启蒙运动中,伏尔泰、狄德罗等倡导教育的科学化。
这些都为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取得巨大成就,人们越来越热衷于科学,科学主义思潮迅速发展。
但是当时的教育发展落后,不符合社会需要,因此欧美各国开展了一场科学教育运动。
虽然科学教育推动了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但是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科学主义教育观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以一种外在于教育的价值作为教育评价的标准。
这样的教育目的背离了教育本来的意义,造成了受教育者的工具化,丧失了批判的精神、人之为人的精神信仰。
虽然人们一度想要扭转这样的局面,提出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等口号,但最终都淹没在应试教育的洪流中。
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历史发展轨迹提到人文主义,这里不得不提几个著名的人物,以这些人物的思想中,依稀可以窥见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影子。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提倡要培养德智体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其中,亚里士多德是集大成者,他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的教育,并将德育放在首位,三方面和谐发展。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在教育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颠覆了传统观念;教育目的上,要求以人为中心,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目标,实现个性的全面解放;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要求改变原来单纯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的模式;教学内容上,重视古典作品和人文科学精神的培养,因为人文教育家认为,科学虽然能告诉人们事实,却不能告诉人们关于这些事实的价值观念。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分别强调自然科学
和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科学主义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正的知识和真理,因为科学以实证为
基础,可以进行验证和再现。
科学主义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认为唯
一的途径是通过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
因此,科学主义倾向于忽略哲学、
艺术和文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
人文主义则认为,人类文化和价值观对于理解人类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和道德,认为这些是人类
尊严的来源。
人文主义倾向于重视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历史等人文学科。
在认识论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存在一个基本分歧,即关于知识的
本质和来源的认识。
科学主义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实证证明和验证,我
们才能获得知识。
这种知识是客观、精确和可预测的。
而人文主义则认为,知识的源泉不仅限于科学。
人类文化、传统、历史、艺术等其他领域都可
以为人们提供启示和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并不对立,而是互补的。
科学的
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无数的技术和改变生活质量的创新,而人文学科的研究
则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
和多样性。
因此,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结合起来,让两种思潮互相促进,可以更大程度地推进人类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 一文, 其答案是 自然科学。在他看来 , 知识的价
值就 是给 人所带 来 的作 用 的大 小 , 给人 带 来 幸 福 的 程度 , 为人 完美 生 活 做 准备 的效 果 。斯 宾 塞 还 建 立
了 以科 学 知识 为核 心 的教育 内容 体 系 , 该 内容 体 系
包括 : 涉及 直接保 全 自己知识 的生理 学 和解 剖学 ; 涉
了宗 教 神学 对科 学 的禁 锢 , 才 得 以萌 芽 、 发展 , 也 即
科 学主 义教 育 的产生 正是 得益 于特 定历 史环 境下 人
文主 义教育 为之 孕育 的土壤 。科学 取 向探索 事物 规 律, 求真 , 人 文 取 向把 握 方 向 , 求 善 。在 新 的历 史 条
件下 , 在教 育改 革进 入更 深层 次 的背景 下 , 研 究科 学 主义教 育 与人文 主 义教育 的发展趋 势及 其对 当代 教 育 改革 的启示 具有 特别 的意 义 。
科 学 主 义 教 育 与 人 文 主 义 教 育 发 展 趋 势 及 其 启 示
郭连 锋
( 郑州大学 教育系 , 河南 郑州 4 5 0 0 0 1 )
受 一受 — 炱 一 一 免 、 受 一 女 一 受 — 受 一鱼 一 一 寞 一受 一 受 一 受 — 吏 一女 一 奥 — 、.
一 一垒 一寞 一 一 一 一 一 叁 一套 一套 一 ,
蔓 一受 一 一 I ^ — 一套 一蔓 一炱 一 ~ 、 一 一 - 夤 一- 嗅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一 、 炱,
在 传统 观念 里 , 科 学 主义 教 育 和 人 文 主 义教 育 两 种教 育思潮 在 各 自漫 长 的发 展 历 程 中 , 冲 突 远 远 多 于二 者 的结合 。 比如 , 美 国 学 者布 鲁 巴克 认 为 这
及 间接保 全 自己知 识 的语 言 、 文学 、 算学、 逻 辑学 、 几 何学 、 力学、 物 理学 、 化学 、 天 文学 、 地质 学 、 生 物 学和
都在 这个 开创 阶段 做 了大量 的基 础性 工作 。科 学 时 代在 思 想 上 带 来 的 变 化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_ 2 j ( 第一 , 增 强 了知 识 的 实 用价 值 , 构 建 了新
种 冲突 持续 了整 个 十八 、 十九世 纪 , 甚至 到 了二十世 纪 还在 持 续 … 。其 实 , 人 类 所 创 造 的 每 一 种 文
化 也是 在 与其他 文 化及所 处 的社会 环境 交流 互动 中
演 化发 展 的 。科 学 主义教 育正 是 因为人 文 主义解 除
的传播 和推 广 。英 国哲 学 家 培根 被称 为 “ 科 学教 育
的知识 体 系 。第 二 , 破 除 了对 旧有 知识 和古 代 权 威 的盲 从 , 自然科 学 知识 获得 空前增 长 。第 三 , 用 机械 论 的科 学性世 界 观替 代 了宇 宙 的 神秘 性 , 使 科 学 的 自主性 和思想 的 自由精 神得 以确 立 。这些 变化 促进 了教 育 内容 和教 育 研 究 方法 的科 学 性 。 当时 , 一 些 具有 远 见卓识 的科 学 家 、 思想 家积 极 倡 导 科 学 知识
一 寞 一 受 — 虫 — 兔 一奠 一奠 一 — 受 — 寞 一 奠 一 女
摘
要: 科学主义教育的产 生得益 于特定 历史环境 下人 文主义教 育为之 孕育 的土壤。科 学主 义教 育和人 文主 义 教育的发展 趋势 已经超越冲 突走 向融合 , 伴随着这种转 变, 当今 的教 育必须在教 育 目标 、 教 育 内容 以及教
科学 主义教 育 与人 文主 义教 育的产 生
要 内容 。但 二人 并没 有建 立起 真正 的 比较 成 熟 的科 学主义 教育 内容 体 系 。这 项任 务是 由斯 宾塞 等人 完 成 的。英 国教育 家斯 宾 塞 发 表 了《 什 么知 识 最 有 价
一 伴 随 着文 艺 复 兴 和宗 教 改革 的兴 起 , 宗教 神学对 科 学探 索 的限制有 所松 动 , 随着 1 6 6 0年前 后 机 械论 宇 宙 观 的 出现 , 1 7世 纪 的 欧洲 迎来 了科 学 时 代 。天 文 学 家 开普 勒 、 科 学 家伽 利略 、 思想 家 培根 和 哲 学家 笛 卡 尔 以及科 学 家 牛顿
之父” , 他 提 出 了“ 知识 就是 力 量 ” 口号 , 强 调 注 重科 学 知识 的实用 性 , 首 次 总结 出科 学 实 验 的 经验 一归 纳法 , 并 构 建 了 由历 史 ( 包 括 自然 史 ) 、 诗学 、 哲 学 ( 包括 自然哲 学 ) 三部 分组 成 的新 的科 学 知 识体 系 。 在 培根 教育 思想 的 深 刻影 响下 , 夸 美 纽 斯 提 出了泛 智 主 义教育 思想 , 主张 课 程应 以 自然 科 学 知 识 为 主
第3 O卷第 2期
2 0 1 4年 4月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Vo 1 . 3 O No . 2 AD r . 2 01 4
o u ma l o f No r t h C h i n a Un i v e  ̄i t v o f Wa t e r Re s o u r c e s a n d E l e c t r i c Po we r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
育过程上进行改革 , 以 形成 新 的教 育 观 。
关键词 : 科学主义教育 ; 人 文主义教 育 ; 融合 ; 教 育改革
中图 分 类 号 : G 4 0
一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 - - - 4 4 4 4 I 2 0 1 4 ) 0 2 —0 1 o 4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