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部编本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正视发展挑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正视发展挑战》优质课教学设计_1](https://img.taocdn.com/s3/m/513a37c1f705cc175427092c.png)
正视发展挑战——关注生态文明扮靓美丽中国教学目标:围绕国家生态现状、持续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需求出发、构建,内容主要针对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实际问题,以“关注家乡发展,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引导学生积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积极宣传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并引导学生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培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预期学习成果:1、学生利用互联网等各种途径搜集我国(或本地区)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方面的图片、漫画或典型材料,制成PPT演示文稿展示,并形成文字材料,为研究性学习做好资料准备。
2、通过调查研究和课堂学习,理解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明确自己的责任。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活动设计材料引入:行,主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
7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千余名嘉宾参加了37场主题论坛活动。
霾由河北中南部产生,污染物不断向北京及周边地区扩散,导致后期京津冀北部地区污染持续加重。
北方还未到冬季取暖时间,空气污染持续加重,可见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意味着我国自1979年确立的排污费制度将向环保税制度转移,意义重大。
引出本节课专题:关注生态文明扮靓美丽中国活动1:学生结合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回顾课本相关知识(生答)从中考考查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结合材料及问题交流展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于7月8日至10日在贵阳市举行,主题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绿色发展知行合一”。
7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千余名嘉宾参加了37场主题论坛活动。
年会发布了《贵阳共识。
》1、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发布了《贵阳共识》,这说明了什么?2、我国举办“2016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有何意义?3、绿色发展需之行合一,我们中学生应怎样以实际行动促进绿色发展?(1)组内交流(2)小组展示活动2:真题训练结合“时政热点”完成相关练习。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优课教学设计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优课教学设计_0](https://img.taocdn.com/s3/m/105b67e25022aaea988f0f2c.png)
导学案课题课型新授课学科道德与法治使用年级九年级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能力目标:能从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
3.知识目标: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基本流程了解学习目标-问题探究-发出倡议-课堂总结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问题探究:三、观看视频:塞罕坝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一)根据视频,学生思考问题:1、为什么塞罕坝从“美丽高岭”变成“漫漫黄沙”?2、结合材料谈谈人与自然的关系。
3、违背自然一味索取有什么后果?教师总结: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追问: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生回答,总结知识点:(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二)结合视频,观察图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55年来,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从最初的369人依然上坝到三代人传承不息,塞罕坝将荒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将退化的土地变成人间的天堂,创造了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
思考:1、为什么塞罕坝又从“沙地荒原”变回“林海绿洲”?2、我们从塞罕坝的变迁中得到哪些启示?学生讨论,展示,总结怎样走绿色发展之路。
(三)讨论作为公民我们应如何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四、发起倡议:学生根据学校周边环境污染及环境破坏的情况。
起草一份倡议书,传播自己的的环保理念。
学生书写并展示倡议书。
(一)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展示。
(二)学生阅读材料,观察、对比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和现在的图片,讨论问题并回答。
(三)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说说应怎样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框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框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7ee57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09.png)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框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的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的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为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态环境意识,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保护措施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环保知识,但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环保问题存在疑惑,如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有哪些意义?如何做到环保?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给予解答,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2.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将环保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素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精品教案(含反思)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精品教案(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cf21df4e009581b6bd9ebd1.png)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
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2.思考: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你是怎么认识的?3.师生共同总结:(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设计(2课时)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教学设计(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365d36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6.png)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美丽中国的认识和热爱,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观念。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理解美丽中国的含义、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公民责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环境资源观念和生态保护意识,但对美丽中国的内涵和建设路径的认识尚不深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关注到环境问题,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分析。
此外,部分学生对法律法规的了解有限,影响了他们在环保实践中的行动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环保法治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美丽中国的含义,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公民责任,提高法治观念。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保实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美丽中国的含义及其内涵。
2.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公民责任。
3.引导学生将环保理念付诸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美丽中国的魅力,增强环保意识。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提高法治观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教学法: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环保案例、美丽中国的图片和视频等。
2.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
3.学习任务单:用于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美丽中国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环境资源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美丽中国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精品教案(含反思)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精品教案(含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cf21df4e009581b6bd9ebd1.png)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
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2.思考: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你是怎么认识的?3.师生共同总结:(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 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3b301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9.png)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正确面对这些挑战。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我国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本课时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社会认知,对国家发展有初步的了解。
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仍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发展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发展挑战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2.难点: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发展挑战的态度,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挑战。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模拟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发展挑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课堂分析。
2.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情境模拟材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发展挑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生态环境、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赛课教学设计_3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赛课教学设计_3](https://img.taocdn.com/s3/m/3b3626d481c758f5f71f6724.png)
生态文明建设一、情景导入: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上述材料说明什么问题2、出示目标1)通过回顾历年中招试题,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2)通过自主复习、相互合作,找到自主复习中的相关问题。
3)通过展示预习成果,会梳理基础考点,归纳出生态文明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4)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运用积累的基础知识以及答题技巧完成中考真题及相关二、历年中考回顾(见课件)三、自主复习(课本:54-59。
《全能提分》16-17)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表现?2、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特点)3、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要求?4、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全能提分)5、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全能提分)6、循环经济四、师生互动1、教师提问检测2、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四、反思释疑(一)What:是什么(说明、表明类;列举、概括类)1.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说明了什么?(二)Why:为什么(原因类;意义、危害类)2.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请你阐述理由。
(三)How:怎么做(做法、行为类;建议、主张类)3.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请你提出建议。
五、反思总结1、学生总结:谈谈你的收获。
2、教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以下观点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建设美丽中国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6)、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7)、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六、迁移延伸请你设计一条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2课时)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7fa81e5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2.png)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2课时)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主要内容是建设美丽中国。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表和数据,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思想活跃,具有较强的探究精神和责任感。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环境问题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了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为实现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提高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感,培养关心社会、关爱环境的优秀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环境保护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环境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提高环保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环保实践活动所需材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美丽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进而引出本课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我国环境资源的现状,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环境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如:PM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水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公开课教案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公开课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ce1c7935f78a6529657d5320.png)
热点专题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复习目标:【重庆中考考试说明】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我们今天的课从今日看点开始,老师播放视频。
同学们:观看了这段视频,给你什么启示?教师总结: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二、【合作探究】(一)请同学们根据视频和学案上有关生态方面的热点材料,找出与教材相关的知识点。
要求:时间4分钟任务:分四大组,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大组完成一个材料,每个小组要推荐一名代表发言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二)展示学生成果由推荐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板书重点材料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存在许多不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加强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没有落实的,依纪依法严格问责、终身追责;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材料二:国务院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大幅减少主要污染排放物总量,明显降低PM2.5浓度,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严控“两高”行业产能,强化“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积极调整运输结构,发展绿色交通体系。
材料三: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以“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题”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2400余名代表参加论坛年会活动,就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达成共识,发布了《贵阳共识》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努力,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材料四:系列环保举措生态环境部日前表示,目前15个省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经结束。
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五个督察组陆续对山西等10个省份实施督察进驻,发现部分地区和行业存在敷衍整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等问题,各被督察地区已完成查处4124件,其中立案处罚608家,立案侦查42件,问责404人。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精品教案:第6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含教学反思】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精品教案:第6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含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dbc7c403b3567ec112d8a16.png)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重点:建设生态文明。
难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教法:情景设置,引导讲解。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情境导入生成问题1.你的家乡有几条河流?有几个沙场?有几个垃圾倾倒场?河流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2.你的家乡有几座山?有几个矿山(或者石场)?道路状况怎样?矿山(或者石场)周围居民的生活态度怎样?(提示:如实展示)3.教师引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似乎于我们现代生活而言已经只是一个梦境。
正因为如此,建设生态文明,构建人与自然的美丽和谐需要我们更多勇气、智慧、信念!(二)自主学习梳理新知知识点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自然为人类的__生存与发展__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__相互依存,共生共荣__,这是一种__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__。
2.建设生态文明,要以__资源环境承载能力__为基础,以__自然规律__为准则,以__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__为目标。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
3.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有哪些?知识点二坚持绿色发展道路4.走__绿色__发展道路,建设__生态__文明,实现__可持续发展__,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
5.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__生产力__,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__生产力__,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6.我国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有哪些?(提示:①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②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
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④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d37f121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61.png)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对生活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
此外,学生对教材中的案例和分析可能存在理解困难,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养成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习惯。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共筑生命家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2.难点:培养学生具备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如何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命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
2.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案例分析、讨论题目等。
3.视频资料: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上的生命共同体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优课教学设计_2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优课教学设计_2](https://img.taocdn.com/s3/m/173da4c8f61fb7360a4c653d.png)
一课时完整教学设计的标准格式题目课型复习课备课时间2019.3.15上课时间3月29日班级9.2上课时间班级课标要求与分析知道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水平:了解水平行为动词:知道了解内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教材分析本框题的内容相对独立,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一部分。
只有全面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才能认识到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真正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学情分析优势:学生对保护环境有所了解,在生活中和活动中也在落实。
劣势:一些学生对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对党和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
重、难点:重点: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难点:把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落到实际的行动上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而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并分析其特点,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明确计划生育的具体要求和目的;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形势,懂得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具课件【课前检测】【导入新课】3分钟【新课讲授】1、最基本的国情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部原因学生分层进行默写展示图片人——从——众森——林——木〖这幅图片表明了什么?学生思考进行【自主学习】(5分钟)1、我国环境现状2、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必要性3、中学生或国家应该怎样保护环境?4、资源国情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6、怎样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学生进行记忆知识点【提问展示】(3分钟)学生分小组提问展示,采取接龙的形式【练习巩固】(7分钟)中国入秋连中“霾伏”四大“雾霾带”渐显 2014年十月以来的第三轮大范围雾霾造访中国中东部。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624274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61.png)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建设美丽中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建设美丽中国》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教育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自觉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对我国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环保行动的具体实践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行动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掌握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自觉承担起建设美丽中国的责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掌握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环保行动,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生动情境,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2.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环境案例,让学生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4.行动教学法: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环保行动,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案例资料:收集典型的环境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3.讨论话题: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
4.作业布置:设计具有实践性的家庭作业,让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环保行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环境问题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公开课教案_0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公开课教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b19d1736763231126edb1194.png)
教师引导归纳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重点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白板出示检测题,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独立完成。
习题应该当堂完成,时间要充分,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5'
2'
5'
8'
15'
6'
1'
3'
板
书
设
计
保护美丽河湖,建设美好家园
——“河长制篇”与新闻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河长制及及其对河湖保护的主要任务;
2、知道时事新闻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3、了解最近几个月的国家重大时事新闻事件。
一、河长制
1、定义2、主要任务3、保护径
1、方法
2、途径
3、小记者播新闻
教
学
反
思
5、回顾小结
六、互动反馈
出示图片新闻:欧洲研究人员在人类粪便样本中发现微塑料颗粒
学生阅读后回答:
1、微塑料聚集最多的人体部位在哪里?
2、人类通过哪两个主要途径“吃了”微塑料?
3、怎样从根本上扼制微塑料进入人体?
切断水污染的源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引导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保护河湖,山清水秀的河长制应运而生。板书课题。
在出示教学目标时让学生齐读,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教师提醒学生在已发的纸张上完成
记笔记河长制的概念。
学生间讨论越是积极越好,可以有不同的想法,师生之间共同交流
学生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相互帮助完成,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要做标记,教师要着重讲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点拨
学生分组比赛,看看哪组播报新闻效果好,出错率少。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时事新闻和热点的方法
重
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公开课教学设计_1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公开课教学设计_1](https://img.taocdn.com/s3/m/ab8c9d72240c844768eaee8e.png)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明确绿色发展的意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能力目标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生态文明和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结合我国的发展明确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教学难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问题式探究、多媒体教学2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我国的环境形势是怎样的?具有怎样的危害?二、导入新课观看《地球环保公益宣传片—珍爱生命珍爱家园_》导入新课珍爱生命,珍爱家园,共筑生命家园三、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材料呈现:2018年1月16日,记者在海南省万宁市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看到,月岛项目已经停止建设,并将进行生态整体修复。
据了解,万宁日月湾综合旅游度假区人工岛项目总填海面积97公顷,包含日岛和月岛。
其中填海面积为49.1公顷的月岛项目未批先建,被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后,停止了非法填海行为。
2.思考:你如何看待“停止非法填海行为”?(为什么要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难))3.教师总结:(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
(2)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
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3)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二)建设生态文明1.观看《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
2.思考:伦敦“杀人雾事件”说明了什么道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重、升考)3.教师总结:(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 正视发展挑战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 正视发展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5a61511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d5.png)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的主题是“建设美丽中国”,本课时为第一课时,内容是“正视发展挑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发展挑战,以及如何正确面对和解决这些挑战。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现状,认识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面对具体的发展挑战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的发展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发展挑战,学会分析和发展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发展挑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解决这些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课外资料,了解我国的发展挑战。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如何解决我国的发展挑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发展挑战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一课时。
2.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3.案例资料:收集一些关于我国发展挑战的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4.视频资料:准备一些与课题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导入和拓展。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 共筑生命家园](https://img.taocdn.com/s3/m/273f994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c.png)
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教学设计: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2课时共筑生命家园一. 教材分析《建设美丽中国》是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共筑生命家园。
教材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三方面来阐述如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课时主要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对美丽中国的概念和内涵还比较模糊。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到环境问题,但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认识美丽中国,树立环保意识,培养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美丽中国的内涵,认识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学会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培养为社会、为民族负责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美丽中国的内涵,认识到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道德与法治的角度关注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引发学生思考。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行动能力。
4.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道德与法治九上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案例:收集一些环保方面的案例。
4.视频:准备一些环保方面的视频资料。
5.实践活动:安排一次环保实践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引发学生对美丽中国的向往。
然后提问:什么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呈现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认识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能力目标收集整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提高自己的认识,积极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资源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人口和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环境的观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
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
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
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2.思考: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你是怎么认识的?
3.师生共同总结:(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