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之间,自成天地

合集下载

动静难辨文言文翻译

动静难辨文言文翻译

天地之初,混沌未开,阴阳未判,动静未分。

是时也,日月星辰,环绕无极;山川草木,滋生不息。

万物皆生于动静之间,而动静之始,实为天地之大德。

动静相生,相成相济,天地之道,莫大于是。

及至阴阳分而天地成,动静之理,始显于世。

动者,阳之象也;静者,阴之象也。

阳刚有力,故动;阴柔顺从,故静。

动静相辅,而成万物。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皆动静之象也。

然动静难辨,盖因其相生相成,无有间断。

动中寓静,静中寓动,此乃天地自然之妙。

是以圣人观动静,而不拘泥于动静之分。

动静之间,亦有所见。

动静有常,而变化无穷。

动静之变,即万物之变。

吾辈凡夫,欲辨动静之理,固非易事。

然观于自然,可略窥动静之端。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此动之极也;秋凉叶落,万物凋零,此静之极也。

然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循环往复,无有终始。

动静之间,即生死之理,盛衰之机。

世之俗人,往往以动为美,以静为恶。

不知动静相生,无有善恶之分。

动之极,必有静之极;静之极,必有动之极。

动静相济,方能成事。

是以圣人教人,动静皆宜,不可偏废。

夫动静难辨,非独天地万物之理,亦为人事之理。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皆有其动静之理。

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

君臣父子,动静相生,方能和谐相处。

若偏于一端,必致失和。

故动静难辨,非独天地之理,亦为人事之理。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以其能辨动静之理,而用之人事。

动静之间,有道德,有文章,有政治,有经济。

圣人以动静之理,治国家,平天下,故能垂拱而治。

吾辈若欲明动静之理,宜先察天地万物之动静,然后观人事之动静,终而究其动静之理。

动静之间,莫测其端,然亦莫测其终。

动静之变,无有穷尽,唯智者能辨。

是以动静难辨,为天地之奥,人事之秘。

欲求其理,非一日之功。

然知之者,能成大事;不知者,必困于事。

动静之间,虽难辨,然亦非不可辨。

吾辈宜深思之,勿以难辨而废其理。

夫动静难辨,实为天地之常,人事之常。

唯智者能辨,唯智者能用。

动静之理,非独天地万物之理,亦为人事之理。

明动静之理,方能明人事,方能成大事。

看“动静”之姿,显宇宙本体,生生不息的秘密

看“动静”之姿,显宇宙本体,生生不息的秘密

看“动静”之姿,显宇宙本体,生生不息的秘密“动”与“静”是道家对本原宇宙与现象宇宙的认识概念,也是对修真内部境界的阐述。

此概念出自《道德经》十六章有“致虚,极也;守情(静),表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曰:静。

静是谓复命。

”还有四十一章有“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老子在修真的实践中体悟到了宇宙的本体是静态的无极,这静态的无极是无形象可见的,但却又是实际存在的。

这静态并非死寂之静,而是动态的力量源泉,也是众动态的运动规范。

《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不改,即无所变动之静态;独立,即不依赖其它事物的存在。

而这独立的静态势却是天地赖以存在和变化的基础,这个天地之基础就是老子所称的“道”。

而现象界的天地却是在永远的变化,这变化的根源则是静态的无极之道。

是静态的均衡无极,制御着不均衡的有极,使不均衡趋于均衡,于是就产生了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

而这变化的总规律就是趋向均衡无极,所以那千变万化之动就显示出有序的条理性。

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反也者道之动也”,静为体,动为用。

无体则无以显用,无用亦无以显体。

这也就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即有形之现象,“无”即无形之本体。

有形之现象为无形之本体发挥作用提供了便利条件,无形之本体借有形之现象而发挥其统御的作用,于是就产生了永恒不息的变化运动。

这就是自然大宇宙的全部。

将自然大宇宙的动静关系引之于人体小宇宙以修真养生,那就是让纷动的识神归于安静而呈元神之态,这无极元神的静态就会发挥其无极能动力的作用,使人体内的不均衡状态趋于元神的均衡,于是就产生了体内元气的趋平运动。

这元气之动态是以元神之静态为动力的,所以在元气运行时乃要保持元神之静态,以使元气按元神的均衡静态去趋于均衡,从而形成体内阴阳之平衡。

若元气萌动时心神也纷动,那就会形成元气的乱动,故也就不能起平衡体内阴阳的作用,反而会促成体内阴阳分布的更加混乱。

《渔樵问对》译文及原文

《渔樵问对》译文及原文

《渔樵问对》译文及原文《渔樵问对》译文及原文《渔樵问对》作者邵雍,北宋儒家五子之一。

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

《渔樵问对》着力论述天地万物、阴阳化育和生命道德的奥妙和哲理。

这本书通过樵子问、渔父答的方式,将天地、万物、人事、社会归之于易理,并加以诠释,目的是让樵者明白“天地之道备于人,万物之道备于身,众妙之道备于神,天下之能事毕矣”的道理。

《渔樵问对》中的主角是渔父,所有的玄理都出自渔父之口,在书中,渔父已经成了“道”的化身。

邵雍《渔樵问对》译文渔者垂钓于伊水之边。

有一樵者路过,放下柴担休息,坐在大石头上,问鱼者:“能钓到鱼吗?”答:“能。

”问:“鱼钩上不放鱼饵能钓到吗?”答:“不能。

”问:“钓到鱼不是鱼钩而是鱼饵,可见鱼因吃食而受害,人因吃鱼而受利,都是因吃其利一样,而结果不一样。

请问这是为什么?”渔者说:“你是打柴的,与我工作不一样,又怎么能知道我的事呢?然而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

鱼的利和我的利是一样的,鱼的害和我的害也是一样的。

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鱼受利于食,我也受利于食,鱼受害于食,我也受害于食。

你只知鱼终日有食吃而为利,又怎知鱼若终日无食吃而为害呢?如此,食物的害处太重了,而钓鱼的害处却轻了。

你只知我终日钓到鱼而为利,又怎知我若终日钓不到鱼而为害呢?如此,我受到害太重了,而鱼受到的害却轻了。

若以鱼为本,人吃了鱼,则鱼受到了伤害;若以人为本,以鱼为食,人无食吃则人受到了伤害。

更何况在大江大海里钓鱼,又是多么的危险?鱼生活在水里,人生活在陆地,水与陆地不同,其利益一样。

鱼受害于饵,人受害于财,饵与财不同,其害处一样,又何必分彼此呢!你说的,只是事物的本质,而不知事物的变化。

”樵者又问:“鱼能生吃吗?”答:“煮熟之后可以吃。

”问:“那必然用我的柴煮你的鱼了?”答:“当然。

”问:“那我知道了,我的柴因你的鱼而发生了变化。

”答:“你知道你的柴能煮我的鱼,可你不知道你的柴为什么能煮我的鱼。

动相文言文翻译

动相文言文翻译

夫动相,其源远矣。

自天地之初,阴阳相摩,刚柔相荡,而生万物。

是故,动相者,天地之元气也。

天地之大德,生养万物,而动相者,万物之生命也。

观乎动相,可知天地之造化,万物之生机。

古之圣贤,察乎动相,而明于道。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之所以戒之,盖因其深知动相之变化,与人之生死攸关也。

动相之妙,在于其变。

天地间,无时无刻不在变,无物无时不有变。

动相者,变之极致也。

观乎动相,可以见微知著,可以见势知危,可以见危知安,可以见安知危。

是以,动相之道,深不可测,广大无边。

夫动相之道,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之能。

古之学者,或取法于自然,或效仿于古人,或探求于心性,或修炼于道德。

然无论何人,欲求动相之真谛,必先正其心,诚其意,慎其独,养其德。

昔者,庄子游于逍遥之境,见一美人在水中洗涤,其姿容曼妙,如仙子临凡。

庄子问之:“子何人?”美人答曰:“吾乃动相之女,生于水,长于水,游于水。

”庄子曰:“吾闻动相之妙,可以见天地之心,可以知万物之理。

子能示吾动相之秘乎?”美人微笑,遂以动相之术,展示天地之变,万物之理。

自此,庄子悟动相之奥,遂作《逍遥游》,以传后世。

其中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以天地为大美,四时为明法,万物有成理,故能游于天地之外,逍遥于物之外。

”动相之道,虽妙不可言,然其理可寻。

夫动相者,心之所动,意之所至。

心静则观其静,心动则观其动。

动静之间,妙不可言,然实则易见。

盖因其无时无刻不在,无处无在,故能知动相之妙,而明乎道。

吾辈凡夫俗子,虽不能如庄子般游于逍遥之境,然亦当学习古人,观动相之妙,以求明道。

动相之道,虽微妙难测,然实则简单易行。

心之所向,意之所至,即动相之道也。

是以,吾辈当正心诚意,慎独养德,以求动相之真谛,以明天地之理,以达逍遥之境。

夫动相者,天地之元气,万物之生命,道之根本。

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

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

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译文】天在上而高贵,地在下而卑贱。

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就由此决定了。

天地间,万物由卑下到高大,杂然陈列,就是卦中的六爻所象征的贵贱之位了。

万物的运行,一动一静有一定的常态,动则刚,静则柔,卦中阳刚之爻和阴柔之爻就判断出二者的截然不同了。

宇宙万物的性向不同,同类的相互聚合,自然形成不同的群体,彼此之间利害的调和与冲突,便有了吉与凶的占断。

宇宙的运动,在天形成日月星辰,白昼黑夜以及四季更替等更象,在地则有山岩原野、川泽湖海以及飞禽走兽、动植矿藏等各种形态,各种变化也就显现出来了。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译文】所以,阳刚与阴柔相互排斥吸引,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雨、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相互推荡,便产生了八八六十四卦所象征的各种复杂的现象。

天地之间,以雷霆鼓动而催发万物,以风雨滋润而长养万物。

宇宙中的日月运行,便有了寒暑季节的循环。

代表天的“乾”就成了男性的象征,代表地的“坤”便成了女性的象征。

天地是万物的根源。

“乾”的功能在于伟大的创始,“坤”的功能在于继承顺从而完成有形的生命。

“乾”的功能是自发的,容易达成创始的使命,“坤”的功能是顺从,简易地作成万物。

(坤体现乾的原创功能,乾通过坤而作成万物)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译文】容易就易于了解,简易就便于遵行;易于了解就会使人亲近,容易遵行就能成就功效;有人亲近便能保持长久,能成功效就能够发展壮大;能保持长久是有才能的人的智德;能够壮大是有才能的人的功业。

动静之间,自成天地——记江苏省兴化中学奥数“双子星”

动静之间,自成天地——记江苏省兴化中学奥数“双子星”
攻 克它 , 仔 细 研 究 重 新 演 算 , 就 回过 头 来 看 哪 ~ 步 走 错 了 . 过来 完 成 它 , 胜 改 战 它 !”




大 的 态


争 复




逐 奖 实 进 去
实 有 时候 。要 营造 一 个安 静 的 氛 围潜 心 学 习或 思考 人 生 并不 难 . 只要 自己控 制 “ 好 ” 苏 阳颇 有 经验 地 说 ,久 而 久之 , 围 同学 都 会知 道 你 喜欢 安 静 地看 书 , 家 , “ 周 大
也 会 和你 聊 合适 的话 题 , 习环境 就 自然 变得 很 好 了 ” 学 而好 动 的刘 帅 则 是号 称 只要 坐 着 看 书就 会 头晕 的人 。 帅 的老 师回忆 说 . 刘 有
记 记 的不 只是 题 目 , 要 记下 心 得 体 会 , 更
如果 一 道题 目没 做 出 来 ,就 要 把 思 路记
下来 。另外 . 漏 补 缺 也很 关 键 . 阳有 查 苏
段 时间 觉得 自己语 文 不 够好 .他 静 下心
来 仔 细 分 析 了 自己的 不 足 .发 现 问 题 出 在 古 诗 文上 , 是他 专 门钻 研 古 诗 文 , 的放矢 , 省 时 间 。 一个 月一 次 的 阶段 于 有 节 而 性 总 结也 是 对 自己学 习 的一 种 提 升 。
物 理 和数 学 方 面 的拔 尖 ,使 这 位 要 强 而 睿 智 的 孩 子 更 加 明晰 了 自己 的 人 生 规
划— — 走 一 条 和数 学 相关 的发 展 道路 , 活在 数 学 世界 中 的人生 。 至 面对 挫 折 过 甚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思是,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它寂寥无声,独立不移,循环往复,永不衰竭,为万物产生之本源。

曾仕强先生解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道是混沌一体的,比天地还早。

“寂兮寥兮”,它既空虚无形,又充满了生机造化。

“独立而不改”,“独立”,就是它不依靠任何东西。

今天很多人讲独立,实在是差太远。

要超越于万物的生灭之上,要能够永恒不灭,才有资格讲独立。

不生不灭,不依靠任何东西,只有道做得到。

“不改”,就是不生不灭。

道不依靠任何东西,只靠它自己,给别人还不要回报,不居功,也不要收回,还一辈子跟着。

“周行而不殆”,它是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但从来没有倦怠过。

不倦怠,不休息,也没有危险。

“可以为天下母”,它可以说是天下万物共同的母亲,因为我们都是道生出来的。

傅佩荣先生解读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地的母亲。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混成”的“混”,是一个还没有任何区分的状态,比天地还早存在。

人类所能知道的最广大的、最久远的存在之物就是天地,有天地才有万物,但是居然这个东西比天地还要早。

老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不管再怎么广大、再怎么久远,它还是充满变化,也就是有开始,也有结束,所以天地也需要一个来源。

所以,老子想象,一定有一个东西是作为根源、作为归宿。

寂兮寥兮,寂静无声与空虚无形。

无声代表没有人在听,无形代表没有人在看,或者看也看不到。

独立而不改,独立长存而不改变,这代表它是唯一的存在,独立;它又是永远的存在,因为它不改变。

它独立而不改,就是说道超越万物之上,没有任何改变。

“超越”,古希腊的柏拉图说:超越,就是不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朱熹的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

朱熹的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

朱熹的哲学思想内容是什么朱熹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那么朱熹哲学思想介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朱熹哲学思想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朱熹哲学思想介绍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在“二程”的理学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属于客观的唯心主义,对于后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朱熹的哲学思想表现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人性论”等。

其中“理气论”是朱熹最著名的理论,南宋“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朱熹是二程的弟子,故后来在二程的基础上又继承和发展了理学,借鉴了佛家、道家的思想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朱熹所谓的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总体,即太极生万物,每一个人和物体都具有完整的理作为存在的根据,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又一个范畴,它是有形状、有迹可循的,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理和气之间有主次之分,理在先,气在后,理为主,气为客。

朱熹的“动静观”是把运动和静止看成一个无限连环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是无限的,动静之间不可分离,互相联系。

从中可以看出朱熹的思想具有一定辩证法的观点,除此之外,他还论述了运动具有相对稳定和显著运动这两种形态,他称其为“变”与“化”。

“格物致知”是用《大学》中“致知在格物”的命题,探讨哲学中认识论的问题。

朱熹认为,人的认识一定要建立在“知先行后,行重知轻”。

从认识的来源上看,知在先;从社会效果看,行要重于知,而且知和行是互相影响,知道的越多,行动起来就会更便利,实践了、亲自动手去做了,就会知道的更明白。

关于“人性论”,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承认人们有正当的物质生活欲望,反对佛教绝对的倡导“无欲”,但是万事万物都要根据理才可以。

宋朝朱熹生平简介朱熹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延承各家之长,把所有学问融为一体自创一派。

凡人者,应当学习圣人的思想和行为,这是朱熹做人的准则,接下来为大家详细介绍朱熹简介。

他是南宋时期的人,出生于1130年,享年70岁,是福建尤溪县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静之间,自成天地
作者:蔡丽洁史月
来源:《初中生世界(初一年级)》2010年第05期
2010年1月22日至23日,在重庆举行的2010中国数学奥林匹克暨第25届全国中学生数学冬令营活动中,江苏省兴化中学高三(4)班苏阳、刘帅两人同以84分的高分获得金牌,并同时被保送清华大学,在离2010年高考还有5个月的时候,成为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国际班)的“准新生”。

苏阳和刘帅是如此相似,却又截然相反:他们同窗六年,个头差不多,学习成绩同样强劲,可谓一时瑜亮。

同时他们一静一动,就像轨道互相环绕的“双子星”,各成一番天地。

苏阳主静,语速不快,但每个字像纵横棋盘上的落子一样谨慎精炼,显得文质彬彬,成熟冷静;刘帅偏动,无论是他乐于主动攀谈的习惯,还是说话时常伴着的各类手势,一见面就能把他的热烈和激情传递给你。

这“双子星”各成一派,相映成趣。

学习,是有秘诀的
对于一个实力均衡、全面发展,常常拿第一的学生来说,苏阳谈起学习经验,自有体系。

他说,个人学习习惯的培养很重要,而做笔记是重中之重,譬如数学笔记记的不只是题目,更要记下心得体会,如果一道题目没做出来,就要把思路记下来。

另外,查漏补缺也很关键,苏阳有段时间觉得自己语文不够好,他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了自己的不足,发现问题出在古诗文上,于是他专门钻研古诗文,有的放矢,节省时间。

而一个月一次的阶段性总结也是对自己学习的一种提升。

苏阳平时还喜欢文学创作,虽然自己的生活一般都很平静,但文学的小世界却能让自己感受荡气回肠。

“我喜欢胡歌的歌,感觉那些词特别美,譬如《逍遥叹》。

”这么一个中意浪漫抒情的歌词的小孩,温润如玉地散放着安静的魅力。

其实有时候,要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潜心学习或思考人生并不难,“只要自己控制好”,苏阳颇有经验地说,“久而久之,周围同学都会知道你喜欢安静地看书,大家也会和你聊合适的话题,学习环境就自然变得很好了。


而好动的刘帅则是号称只要坐着看书就会头晕的人。

刘帅的老师回忆说,有一天晚上,他去巡夜,看见远处河边有个灯在晃,走近一看,原来是刘帅提着个应急灯在看书,一边看书还一边来回
走着,丝毫没有察觉到老师来了。

刘帅咧着嘴笑得很欢,为自己辩解说:“没办法,我走来走去的时候才能看书……”
人生,可以“被数学化”
谈到入选国家奥数集训队,谈起对数学的爱,刘帅有些激动:“我觉得我的人生数学化,数学人生化了……”的确,刘帅如此痴迷于数学这个学科,因为数学让他感受到了乐趣和成就感。

从小学到高中,刘帅的文科成绩并不算优秀,但是在物理和数学方面的拔尖,使这位要强而睿智的孩子更加明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走一条和数学相关的发展道路,过活在数学世界中的人生。

甚至面对挫折和风浪时,刘帅都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把这些挫折当做是我做错的数学题,要攻克它,就仔细研究重新演算,回过头来看哪一步走错了,改过来完成它,战胜它!”
“从开始到现在,我们很多事情都一起做……”苏阳看了一眼刘帅,彼此心领神会。

在数学世界中,他们是共同前进的战友;在人生道路上,他们又是相互扶持的良朋;而在日常生活里,他们又是爱互相打趣的兄弟。

刘帅给苏阳的评价是“勤奋,踏实”,苏阳印象中的刘帅则是“聪明,肯干”,这小哥俩再度心有默契地互相“吹捧”了一把。

梦想,永无止境地追逐
尽管“双子星”个性上一静一动,大不相同,可他们的身上总流露出相同的特质和气度,那就是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断追逐。

苏阳说他的人生理想是“永远追逐可以触及的高峰”,他沉吟了一会儿解释说:“就是定一个可实现的目标,努力争取在可触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

”李开复的“make a difference”是他的座右铭,永不止步于现在,永无止境地去追求人生价值的最大化,成为这位即将迈入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的人生目标。

而刘帅的人生态度也是永不停息地“追逐”,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话是“追逐每一个天真的梦想”,“那是高二的时候,我拿了省物理竞赛一等奖,拿到这个奖项后,我心里想拿这个奖曾经是我一个天真的梦想,可是现在它通过我的努力实现了。

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定了决心,给自己定下目标,全力以赴拼数学竞赛冲进冬令营,一直努力下去,把所有的时间都扑在数学上……”而最终,这不顾一切去追逐理想的刘帅也实现了他“天真的梦想”。

让我们把时针拨回到2007年,那一年的夏天,北方的天空看起来很蓝,云朵离人很近很近,10位高一的新生怀抱着对未来的憧憬从兴化北上游名校,他们从清华大学的小西门进入,校园里的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味道,在经过纪念品专卖店时,有两位新生犹豫了半天,怯生生地走了进去,买下了印着清华大学字样的笔记本……从此,这两本笔记本陪着他们“征战无数”。

三年后的今天,这两位学生敲开了梦想的大门,清华大学向他们同时抛出了“绣球”……这两个梦想成真的孩子,就是眼前这对从不停止追逐从不放弃希望的奥数“双子星”——苏阳和刘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