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韵文来研究上古韵部

合集下载

归纳上古音韵部的方法

归纳上古音韵部的方法

归纳上古音韵部的方法
归纳上古音韵部(也称为切韵)的方法可以基于以下步骤:
1. 研究文献资料:首先,研究有关上古汉语音韵的经典文献,例如《广韵》、《集韵》等。

这些文献记录了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和音节分布规律。

2. 收集音韵数据:搜集古代文献中的音韵资料,包括韵书和韵部的划分。

这些资料通常包括音节的声母、韵母和声调等信息。

3. 归纳音韵规律:通过对收集到的音韵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和模式。

比较不同韵书之间的异同,找出音韵变化的共性和规律。

4. 划分音韵部:基于归纳出的音韵规律,对音韵进行分类和划分。

将具有相似音韵特征的音节归纳到同一个音韵部内,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上古汉语的音韵系统。

5. 验证和修正:将归纳出的音韵部应用于更多的古代文献,验证其准确性并修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需要注意的是,上古汉语的音韵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存在一定的争议和学术分歧。

因此,在进行归纳和研究时,需要结合多种文献资料和学者的观点,并在学术讨论中保持开放的态度。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doc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doc

上古汉语韵部、声部及声调所谓上古音是指周秦时期及前汉时期的音系系统,由于那个时期无韵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归纳《诗经》用韵,同时对《切韵》音系进行离析.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利用先秦的韵文材料《诗经》《楚辞》及其他群经诸子散文的用韵,还有以《说文》的谐声系统、训诂材料及方音材料、域外对音材料等作为旁证来推测古代的发音.1 上古汉语韵部真正的古音学研究是从宋代开始的,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的宋代古音学研究标志着古音学的建立.吴棫是通转说的代表,朱熹是叶音说的代表.通转的办法实际是囿于中古音,简单地合并《广韵》的部类,而不知离析,混淆了各韵部之间的界限.而叶音说的本质是没有认识到古诗不押韵是由于语音发生变化的缘故.清朝是古音学研究的全盛时代,最有名的古音学家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江有诰,王念孙等.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除第十部外,入声字都配阴声,离析唐韵,这是顾炎武的首创.他的古韵十部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的基础.江永研究音韵学与顾炎武稍有不同,顾炎武不管今音,只研究古音.他曾批评顾炎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他本人非常注重于审音.江永把古韵分为十三部,比顾炎武多出三部.江永根据古音有弇侈之分,将顾炎武的真部分为真元两部,侵部分为侵谈两部.江永还把侯韵离开鱼部与尤幽合并,并离析萧宵肴豪一部分字,这样把顾炎武的鱼宵两部分为鱼宵幽三部.段玉裁分古音为六类十七部,比江永多出四部.传统认为段玉裁的最大功绩在于支脂之三部分立.另外真文分立、幽侯分立,段玉裁也是正确的.关于韵部次序,在段玉裁之前顾炎武离析唐韵尚不敢把次序移动,而段玉裁则很大胆地把次序变更了,并运用谐声偏旁归纳韵部.戴震把古韵分为九类二十五部.如果不算入声,古韵是十六部.他的分部有价值的是阴阳入三声相配.但是,他把应属阴声的歌部误作阳声,则是错误的.孔广森着有《诗声类》,分古韵阴声九部和阳声九部,共十八部.孔广森之前东冬都是合韵的,到了孔广森首将东冬分部.他的另一个音韵学研究的精彩之处在于正式确定了阴阳对转.他的对转法是: 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江有诰与王念孙的古音学思想很相近,王念孙把古韵分为二十一部,比段玉裁多四部,王念孙把段玉裁的真质部分为两部,把质部叫作至部,同时把祭部独立,侵谈二部入声独立.江有诰采用了孔广森的冬部,不接受王念孙的质部( 至部) .章炳麟对于古韵,起初定为二十二部,后来他觉得脂部去入声的字,在《诗经》里往往不与平上相押,所以把它再分为脂队两部.他还用汉字去描写二十三部的音值,虽没有国际音标那样明确,但由此可知他假定的古代韵值的大概.他继承了孔广森而发展了阴阳对转旁转之说.黄侃提出古本韵和古本纽的理论,探讨了古音发展变化的关系,分古韵为二十八部,比章炳麟多五部,他的功绩还在于阴阳入三分,入声完全独立.王力分先秦古韵为二十九部,战国时代三十部.这三十部比黄侃多了两部,即王力将黄侃的沃觉两部分开,脂微两部分开.王力从章炳麟《文始》中得到启发,将脂微分立,并在其所着《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中得到证明.传统古音学的研究成果至此得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2 上古汉语声母关于上古汉语声母的理论如下: ( 1) 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这个观点由钱大昕提出,已成定论.他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说: 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说: 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1) 古无轻唇音.上古时没有非敷奉微等轻唇音,这些轻唇音的字都要读成重唇音.中古后期大约在宋朝时才出现了轻唇音.古无轻唇音可以从经籍异文、汉儒声训、反切类隔、古今方音四个方面考察出来.2) 古无舌上音.上古时没有知彻澄等舌上音,这些舌上音的字都要读成舌头音端透定,舌上音大概在中古前期才出现.古无舌上音可以从谐声、异文、训诂、古今邦国的异称等方面考察出来,如印度,古称身毒或天竺、天督.( 2) 照二归精组,照三归端组.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中古前期有庄系与章系两组正齿音,共计10 个声母.因为庄系在等韵图中列在第二等,章系则列在第三等,所以一般分别称为照二及照三.( 3) 娘日归泥.此说由章太炎先生证明,章太炎《国故论衡》中的《上古音娘日二纽归泥说》: 古音有舌头泥纽,其后别支,则舌上有娘纽,半舌半齿有日纽.于古皆泥纽也.意思是声母娘和日古时属泥声母,两纽由泥母发展而成.( 4) 喻三归匣,喻四归定.曾运乾《喻母古读考》: 喻于二母( 近人分喻母三等为于母) 本非影母浊声: 于母古隶牙声匣母,喻母古隶舌声定母.意思是上古没有喻三和喻四声母,喻三在古时可归为匣母.喻四在古时可归为定母.3 上古声调宋代人首先提出了四声互用的观点.明代陈第和宋人的看法差不多.清代,顾炎武提出了四声一贯的观点,四声一贯说实际上是说古人押韵并不严格区别四声,平仄可以互押,实质是四声通押.江永主张古有四声,其和四声一贯说很相合,不同之点在于它不强调通押,而强调常规.在《诗经》里,以同调相押为常规,以异调相押( 通押) 为变格.江有诰起初认为古无四声,但后来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但认为古有四声,而且基本上否认通押.他认为,《诗经》绝大部分都是同调相协,绝对没有异调通押的情况.段玉裁在全面考察先秦韵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古无去声说.认为周秦时代仅有平上入而没有去声,到魏晋时代才产生去声字,去声是由上声入声而来.与段玉裁古无去声说不同,孔广森提出古无入声说.孔广森是山东曲阜人,他的方言中没有入声,受方音影响,他认为《诗经》时代的古音和《中原音韵》所代表的北方曲韵一样都是没有入声的,这正是他古无入声的实质性错误.章太炎在《二十一部音准》中说: 古平上韵与去入韵截然两分: 平上韵无去入,去入韵无平上.认为古韵可以分为两类,即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黄侃师承章炳麟,继承和发展了平入说.并赞成段玉裁的古无去声说,由此得出了古无上去,只有平入的结论.王力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分为舒促两类,舒声包括平声和上声,促声包括长入和短入.这是对段玉裁古无去声的发展.传统古音学自吴棫开创至今已历经千年的发展,从通转叶音说到陈第的古诗无叶音说再到顾炎武离析唐韵分古韵十部,之后在其基础上古韵部越分越密,直至最后脂微分部,古韵三十部确立.传统古音学研究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伴随着古音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改进.。

上古音的韵部

上古音的韵部

通论(四)上古音的韵部上古,是指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指先秦时期。

韵部是古人从押韵的角度对韵母进行归纳提出的概念。

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上古的韵部指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韵头和声调不计。

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人也把上古韵部称为《诗经》的韵部。

一、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形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1、《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每一篇都是押韵的,所以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得到上古韵部的状况。

系联方法如下:絺(chi1 )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彼何人斯,其为飘风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祗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燕燕于飞,下上其音八、、八、、J 7,I ―I~~/、P z I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詩邶风燕燕》翩彼飞鸮,集于泮林。

食我桑葚,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詩鲁颂泮水》《绿衣》的韵脚字是“风” “心”,说明二字在上古属于同一韵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以证明“风” “心” 押韵并非偶然,又说明“南”与“风” “心” 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 “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 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 上古同部。

以下类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 。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等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2、谐声字的归纳通过《诗经》等先秦韵文归纳出来的古韵部是可信的,但是由于没有将韵脚字以外的字归纳进去,而韵脚字又很有限,所以这样的韵部含字太少。

上古韵部研究略说

上古韵部研究略说

∗[收稿日期]2011-09-26∗∗[作者简介]孙瑾,女,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新系教师,专业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摘要:上古韵部研究是中国音韵学研究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为音韵学之源头,而且为中古音和近代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主要从上古音的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清代古音学家和近代学者对韵部的研究成果两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上古音;上古韵部;古音学中图分类号:H1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5-0124-03(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昆明650000)孙瑾上古韵部研究略说提到上古韵部,首先要弄清楚韵部的概念。

其实,韵部是针对韵而言的,韵是以声调为纲,以韵腹和韵尾为依据对汉字读音进行的分类。

韵部则不区别韵头和声调。

简而言之,归纳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就是韵部。

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状况,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供初学音韵者之参考。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上古韵部的研究材料主要是《诗经》、《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和汉字的谐声系统。

上古音的研究是从韵部开始的。

如《诗经》的第一篇《关雎》的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到今天普通话也还押韵,但后面的就不押韵了,“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不仅主要元音不同,而且韵尾也不同。

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提出“协句”说。

如《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

意思是“南”本读那含反,但在这里应改读乃林反,与“音”押韵。

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是从《诗经》感到不押韵的时候开始的。

《诗经》产生在先秦。

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发生了变化。

南北朝以后的语音已经与《诗经》时代的语音有了明显差别,到了唐宋以后,语音变化更大了。

但是在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的地方,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当时学者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字也写作“协”)、“取韵”。

上古汉语韵部研究简史

上古汉语韵部研究简史

上古汉语韵部研究简史对上古音的研究开始于宋代。

南宋吴棫作《韵补》分古韵为九部(东、支、鱼、真、先、萧、歌、阳、尤)。

其后郑庠作《诗古音辨》,就《广韵》求古音之通合,把二百零六部归并成六部(东、支、鱼、真,萧、侵),这些就是系统的古韵分部的开始。

至明代中叶,陈第在《毛诗古音考》中首次提出了今音不同于古音的历史观点,他的观点成了其后古音研究指导思想。

如果说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先锋,那么顾炎武则是古音学的奠基者。

顾炎武作《音学五书》,把古韵分为十部。

他的原著只称第一部,第二部等等。

为了便于比较、说明,一般音韵著作称为东、阳、庚、蒸、支、鱼、歌、真、萧、侵,共十部。

如果拿这十部和郑庠的六部相比较,粗略地说,是从郑氏东部中分出阳、庚、蒸三部,又从鱼部中分出一个歌部,这样多了四部。

·顾氏分古韵为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其一,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审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

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

其三,入声配阴声。

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人声应该配阴声。

后代学者并不认为中古人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人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

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

江永作《古韵标准》分古韵为十三部,平、上、去各为一卷,又有入声八部。

他是修正顾氏的分部的。

江氏古韵分部的特点,是注重审音。

他认为顾氏的真部应该再分出个元部,真部口敛(比较闭口)而声细,元部口侈(比较开口)而声大。

顾氏的萧部应该再分出个尤部,萧部口开而声大,尤部口弇而声细。

顾氏的侵部应该再分出一个覃部,覃部之声侈,侵部之声弇。

这样,江氏的古韵分部就比顾氏多出三部。

诗经韵例与上古音(1)

诗经韵例与上古音(1)
後來又發展爲“叶音”:叶音指以改讀字 音的錯誤方式,來讀《詩經》、《楚辭》等 先秦的韻文,“叶音”這個稱呼由朱熹提出。
宋代之前,學者並沒有“古韻”的概念, 當他們用自己的發音念先秦韻文時,發現並 不協韻。有一些學者以為古書傳鈔有誤,便 擅自改變用字。而其他大部分學者認為,這 些字不協韻的原因,是因為先秦的發音跟現 在不同,所以必須改變讀音。
(一)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材 料: 《诗经》、《楚辞》以及上古其它韵文的入韵字 和汉字的谐声系统。
方法: 考求古韵部的方法,主要是系联法。
《邶风·凯风》一章
《陈风·株林》一章 韵
《小雅·何人斯》四章
《小雅·鼓钟》四章 韵
《大雅·卷阿》一章
《鲁颂·泮水》六章
“南”“心”为韵 “林”“南”“林”“南”为 “风”“南”“心”为韵 “钦”“琴”“音”“南”为 “南”“音”为韵 “心”“南”为韵
中古的韻:《廣韻》206韻,韻腹、韻尾相 同,區別聲調,而不區別韻頭。
相關韻書簡介 (1)《廣韻》
是宋陳彭年、邱雍等人奉旨編撰的,成 書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一說成書 于景德四年(1007年)。書成後皇帝賜名 為《大宋重修廣韻》,簡稱《廣韻》。 《廣韻》是宋代的官韻,也是我國第一部 官修的韻書。《廣韻》是在《切韻》、 《唐韻》基礎上增廣而成的。要瞭解《廣 韻》,應先對《切韻》、《唐韻》有所瞭 解。
谐声系统也就是形声字系统可作重 要参考
段玉裁提出 “同声必同部”。
如:“其”在“之”部,从“ 其”得声
的“淇、棋、期、欺、基、箕 、
祺、骐”等字也是“之”部。 注意:形声字历时很长,造字人很多,难免有 古今之别、方音之异,不可能有一个很统一的 标准。
(3)其他学者的古韵研究: 江 永:《古韵标准》,十三部。 戴 震:《声类表》,二十五部。 孔广森:《诗声类》,分十八部。 王念孙:《古韵谱》,二十一部。 江有诰:《音学十书》,二十一部。 章炳麟:《成均图》,二十三部。 黄 侃:《音略》,二十八部。

上古韵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上古韵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上古韵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研究上古韵的材料和研究方法一、研究材料1. 古代文献:研究上古韵最主要的材料是古代文献,这些文献包括殷周时期的《诗经》、《周礼》、《尚书》等,以及战国时期的《论语》、《孟子》、《左传》等。

这些文献中记录了上古时期的许多语音形态,可以通过分析其中的韵律、音韵规律等来推测上古韵的特点。

2. 方言数据:利用现存方言的一些特点,可以推测上古韵的一些变音。

比如,在一些方言中保留了上古声母爆破的情况,可以通过对比现代方言与古代音韵的关系来了解上古时期的韵律。

3. 方言词典:方言词典中记录了现代方言中的一些音韵特点,可以通过对比方言词典中的数据与上古时期的音韵特点来推测上古韵的一些特点。

4. 考古资料:考古学研究可以提供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线索,可以通过考古学的发现来了解上古时期社会的语言环境和言语习惯。

二、研究方法1. 考证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比对不同时期的文献,分析古代文献中的音韵变化和语音形态,可以了解上古时期的韵律和特点。

2. 对比法:通过对比现代方言与上古时期的音韵特点,利用现代方言中的一些特点来推测上古韵的变音情况。

3. 统计法:通过统计一定数量的古代文献中的语音形态和音韵规律,可以得出一些普遍规律和特点,从而推测上古韵的特点。

4. 实地调查法:可以通过实地参观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地点,了解当地的方言和语音特点,从而推测上古时期的韵律和特点。

5. 实验方法:可以通过实验室的实验方法,如语音记录和语音分析技术,对古代韵律进行实际测量和分析,从而得出上古韵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6. 数学模型:可以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上古韵的音韵规律和变异规律,从而推测上古韵的特点。

总结起来,研究上古韵的材料主要是古代文献、方言数据、方言词典和考古资料,研究方法则包括考证法、对比法、统计法、实地调查法、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等。

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上古韵的音韵规律和语音特点。

古代汉语上古韵部

古代汉语上古韵部

如包 ”括 、直 早音 期、 反“ 切读 等若 。” 、 “ 读
汉 代 以 前 的 注 音 材 料
材上 料古 韵 部 研 究 的 材 料 注 音 ·
上古韵部研究的方法
利用《诗经》求出韵脚字;利用其他韵文 进行验证。 1、《诗经》的韵例 2、《诗经》韵脚字归纳------罗常培:“丝联 绳引” 3、 用《说文》谐声互证 这是上古韵部研究最主要的方法。

问题的提出:如何研究上古韵部?
依据什么样的材料?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 韵文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它是划分先秦 韵部的主要根据;其次则有《楚辞》和群 经、诸子里的韵语;两汉时代有汉赋、乐 府民歌。 这是研究上古韵部的主要资料,是我们讲 解的重点内容。

《诗经》的语言性质

《诗经》当中的十五国风,都是反映当时 口语用韵的民歌。但是,对于这种口语音 的押韵系统,历来有两派不同的观点:一 为方言、无系统派,一为雅言、有系统派。 有关上古音系目前的研究成果只介绍后一 派的成果。
上古韵部研究的材料· 谐声字
上古汉语阶段距离造字时代不远,谐声字所 反映的韵部类别,跟《诗经》等韵文所反映 的上古韵部大体一致,因此,对那些不入韵 的字,就靠谐声关系来解决归部问题。 如“每”字不入韵,怎么推出它的韵部呢? “每”从“母”得声,而“母”与 “之”相 押,因此可以推出“每”为“之”部字。
药ok
屋ɔk 铎ak 锡ek 月at 质et 物ət 缉əp 葉ap
爵沃虐溺
角玉曲 薄夕若宅尺 脊解 伐败说月渴烈 实噎瑟穴 出肆隧类 湿及合 叶甲涉 蓬凶庞 昌黄扬衡明 成名 旦雁管怨 人渊千零身信询 门巾存云员先 风琴甚南 敢监
关于韵部代表字的说明

诗经为例研究上古韵部

诗经为例研究上古韵部

概述研究上古韵的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主要方法是系联法。

1。

系联《诗经》入韵字。

把诗经各章里互相押韵的韵脚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押韵单位。

如果两个押韵单位中有相同的字,那么就把这两个押韵单位合在一起,如此可把整个诗经的入韵字串联成若干个押韵单位,从而得出若干个韵部。

2。

系联上古其他韵文中的入韵字。

3。

系联谐声系统。

谐声字的谐声偏旁是表音的,一般来说,如果谐声偏旁相同,上古韵部就相同。

[2]操作示例1。

《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

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

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

其系联方法如下: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只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

又说明“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

《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汉语语音史6上古韵母系统

汉语语音史6上古韵母系统

《诗经· 邶风· 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 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音、南、心”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到了中古 分归侵韵和覃韵,读起来不押韵了。当时的人就认 为这是“古人韵缓”,即古人用韵不严格。 直到宋代,开始有学者批评叶音说,认为古韵皆有 “定音”,并非泛而杂用。
屋部ok东部o支部e锡部ek脂部ei质部et真部en文部?n韵尾盍部ap谈部am古韵三十部传统音韵学家基本解决了古韵分部问题但他们没有足够材料和理论知识来讨论每个韵部的音值是什么样的这是现代音韵学家要解决的问题
第六讲
上古韵母系统
一、前人考证上古韵部的经过
前代学者对于上古韵的关注和研究早于且多于声。 主要是源于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时, 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进行探索研究,试图 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宋代以前,人们缺乏“语音史”的观念,认为古 今读音是差不多的,只是《诗经》作者用韵随便 了一些,或者是古代一个字的读音可以随文本不 同而改变。因此提出了“叶音”、“古人韵缓” 等错误的观点。
《诗经· 鄘风· 载驰》:载驰载駈,归唁卫侯。驱马悠 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陆德明《经典释文》:“駈,字亦作驱,如字。叶 韵,亦音丘。” “驱、侯”上古属于同一个韵部,但中古时“驱” 已归入虞韵,与侯韵的“侯”不押韵了。因此有人 把它读为“丘”,属于尤韵,中古尤侯同用,读起 来比较顺口。
在具体分部上,段玉裁也有几个创见,其中最重要的 是主张之脂支分立。 《诗经· 王风· 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之) 《诗经· 桧风· 隰有苌楚》: 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支) 《诗经· 豳风· 七月》: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脂 微)

上古韵部

上古韵部

上古韵部叶音古代一些人缺乏语音演变观念,在读《诗经》等上古韵文时,临时改读某些韵脚字,以求押韵和谐,这种做法叫叶音,也称叶韵。

《今文尚书》十三卷,开元十四年,玄宗以《洪范》“无偏无颇”声不协,诏改为“无偏无陂”。

天宝三载,又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

(《新唐书·艺文志》)汝虽锡之福。

其作汝用咎。

无偏无陂。

遵王之义。

无有作好。

遵王之道。

无有作恶。

遵王之路。

无偏无党。

王道荡荡。

(尚书·洪范)故鸿范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无或作好,遵王之道;无或作恶,遵王之路”。

(吕氏春秋·贵公)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夫诗,以声教也,取其可歌,可咏,可长言嗟叹,……斯其所以为诗也。

若其意深长而于韵不谐,则文而已矣。

故士人篇章,必有音节;田野俚曲,亦各谐声,岂以古人之诗而独无韵乎?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

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入,于是悉委之叶。

夫其果出于叶也?作之非一人,采之非一国,何母必读米?……盖为今之诗,古韵可不用也;读古之诗,古韵可不察乎?韵母、韵部:韵母必须分别有没有韵头以及韵头是否相同,韵腹、韵尾相同而韵头不同,便属不同的韵母。

韵部的范围比韵母要宽,韵腹、韵尾相同的字都属一个韵部,一个韵部往往可以几个韵母。

入声韵:以塞辅音〔-P、-t、-k〕收尾的韵部叫入声韵。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部叫阴声韵。

阳声韵:以鼻音收尾的韵部叫阳声韵。

之职k蒸ng侯屋k东ng微i物t文n缉p侵m同韵部者为叠韵。

同类同横行者为对转,这是指元音相同而韵尾的发音部位也相同。

无韵尾的韵部和韵尾为舌根音-k、-ng的韵部相对应,韵尾为舌面元音-i的韵部和韵尾为舌尖音-t、-n的韵部相对应,韵尾为唇音-p和韵尾为唇音-m的韵部相对应。

同类同直行者为旁转。

这是指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无韵尾)。

旁转而后对转者为旁对转。

阴阳对转指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主要是指韵尾的变化,或失去韵尾,或增加韵尾,或由一个韵尾变为另一个发音部位相同的韵尾。

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

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

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第四节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研究上古韵部经过清人的辛勤研究,虽然大局已定,但是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探讨工作仍然没停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下面我们主要介绍章炳麟、黄侃、王力、罗常培、周祖谟等人的研究概况。

一、章太炎的古韵分部章太炎(1869~1936年) 名炳麟,又名绛,字枚叔,号太炎,近代浙江余杭人,俞樾的学生,曾问学于黄以周。

博通经史,尤精小学,为清代朴学殿军,在语言研究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著作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等。

研究古音,继承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等人的学说。

初定古韵为二十二部,即在王念孙二十一部的基础上吸收了孔广森的冬部,后来又证明脂部的去声及相配的入声韵不与平上声韵同押,故将它们独立出来成立队部,这样即成了二十三部[①]:章太炎古韵二十三部韵目表歌队寒谆真—至泰脂青—支阳—鱼东—侯侵谈缉—幽蒸—之宵冬盍二、黄侃的古韵分部黄侃(1886——1935年) 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

近代湖北蕲春县人,章炳麟的学生,精通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为清代三百年古音学研究的殿后人。

音韵学著作有《音略》、《声韵略说》、《声韵通例》、《广韵声势及对转表》、《谈添盍帖分四部说》等,后人辑收在《黄侃论学杂著》中,又有《集韵声类表》一部。

他在《音略》中定古韵为二十八部。

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说二十八部的确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见加入。

”下面是黄氏的二十八部:黄侃古韵二十八部表[②]阴声八部阳声十部入声十部说明歌(歌)顾氏寒(元) 江永曷(月) 王氏寒曷收鼻覃(侵) 郑庠合(缉) 戴氏覃合收唇灰(脂微) 段氏痕(文) 段氏没(物)痕没收鼻先(真) 郑庠屑(质) 戴氏先屑收鼻添(谈) 江永帖(叶) 戴氏添帖收唇齐(支)郑庠青(耕) 顾氏锡(锡)青锡收鼻模(鱼)郑庠唐(阳) 顾氏铎(铎) 戴氏唐铎收鼻侯(侯)段氏东(东) 郑庠屋(屋) 戴氏东屋收鼻萧(幽觉) 江永豪(宵)郑庠冬(冬)孔氏沃(药)戴氏冬沃收鼻咍(之)段氏登(蒸)顾氏德(职)戴氏登德收鼻黄氏分部的最大特点是接受了戴氏的观点。

上古韵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上古韵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上古韵的研究材料和方法
上古韵的研究材料和方法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下列举了一些常用的材料和方法:
1. 文献资料:包括古代诗词、文言文等文献材料,可以通过研读文献来了解上古韵的形成、演变等方面的信息。

2. 语音学方法:通过分析上古汉语的音韵系统,包括韵母、声调等的演变规律,可以推测和研究上古韵的特点。

3. 方言调查: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的方言词汇、方言调查报告等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当时不同地区的发音规律,从而揭示上古韵的一些特征。

4. 平水韵书:平水韵书是古代编纂的韵书,收录了上古时期的韵母、声调等信息,是研究上古韵的重要材料。

5.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上古韵与现代韵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了解上古韵的变化和特点。

6. 语料库:通过建立语料库,收集上古时期的韵律型样本,可以进行统计和数量化分析,从而揭示上古韵的规律。

7. 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调查,记录一些方言区域的古代词汇、发音等信息,可以提供有关上古韵的实证依据。

综上所述,研究上古韵需要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语音学方法、
方言调查、平水韵书、对比分析、语料库和田野调查等多种材料和方法,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上古韵的特点和规律。

《诗经》与上古音韵学

《诗经》与上古音韵学

《诗经》与上古音韵学有关《诗经》与上古音韵学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与上古音韵学,欢迎阅读与收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最早的真正意义的文学。

我们现在一般能见到的《诗经》的读本基本上都是文学性普及读本,而通常能看到的文章也大都是赏析性质的文章。

而一本《诗经》留给我们的价值还不止在文学方面,由于它本身是韵文,因此这就为上古音韵,特别是古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

音韵学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小学)的重要内容,是古代汉语的研究重要手段和媒介。

特别是古韵学,到了清代达到了繁荣时期,极大的推动了“小学”的研究,也成就了一批大家。

但由于汉语音韵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入门阶段需要记忆大量的材料,因此给人以艰深的感觉,也就长期被人忽视。

一些语文工作者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没有。

比如《诗经》谁都知道,但有谁知道《诗经》与上古音韵有什么联系呢?一、《诗经》韵脚的系联《诗经》中的诗每一节都是押一个韵的,我们之所以今天读起来不压韵,是因为古今字音的变化。

通过对《诗经》韵脚的总结归纳,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上古字韵的面貌。

首先我们可以把每一节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总结出来。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氓》的第一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节中“丝、谋、丘、媒、期”这几个字是押一个韵的。

换句话说,这几个字在《诗经》创作的时代的韵是相同的。

再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这五节我们可以知道:“洲”和“逑”是一个韵;“流”和“求”是一个韵;“服”和“侧”是一个韵;“采”和“友”是一个韵;“芼”和“乐”是一个韵。

举例说明上古韵部的关系

举例说明上古韵部的关系

举例说明上古韵部的关系上古韵部是汉字的组成要素之一,它们承载着古代汉语的音韵信息,对于理解古汉语的发展轨迹和语音特点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举例的方式,深入探讨上古韵部的关系,并对其相关性进行详细分析。

一、半韵与正韵的关系半韵是上古汉语音韵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正韵相辅相成。

在前人的研究中,将上古字音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四类,而其中的去声与入声即构成了正韵,而另外的平声和上声则是半韵。

“平声”分为“平入”、“平平”和“平上”三个具体的韵部,而“平入”则属于正韵,“平平”和“平上”则属于半韵。

举例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某些字词来说明半韵与正韵的具体关系。

“乏”字属于“乏韵”,其中的“乏”在上古汉语中的音为/fat/,属于去声正韵;而“发”字则属于“发韵”,其中的“发”在上古汉语中的音为/pat/,属于平声半韵。

通过分析这两个字的韵部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上古韵部的关系。

二、一韵与二韵的关系一韵和二韵是上古汉语音韵体系中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古代汉语中的韵母变化规律。

一韵是指只有一个元音的韵母,二韵是指有两个元音的韵母。

根据音变规律,一韵可以派生出二韵,而二韵也可以退化为一韵,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关系。

“泵”字被归类于“唐韵一平”中,而其中的韵母“eng”属于一韵,音为/ɤɤŋ/;而“凤”字被归类于“唐韵二平”中,其中的韵母“eng”属于二韵,音为/uŋ/。

通过这两个字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一韵和二韵之间的音变规律,这对于理解上古韵部的关系至关重要。

三、同类反切与异类反切的关系在研究上古韵部时,同类反切和异类反切是两种常用的方法。

同类反切是指两个字符具有相同的声母和韵母,而异类反切则是指两个字符只有声母或韵母相同,而另一个则不同。

通过比较同类反切和异类反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上古字音的演变过程,进而推测出上古韵部之间的关联性。

“拋”字和“脬”字通过同类反切可以发现它们具有相同的声母“p”和韵母“ao”;而通过异类反切可以发现它们都有相同的声母“p”,但韵母却不同。

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

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
18
孔广森古韵十八部 阴声: 一部原类(元) 元寒桓删山仙(平声) 二部丁类(耕) 耕清青(平声) 三部辰类(真) 真谆臻先文殷魂痕(平声) 四部阳类(阳) 阳唐庚(平声) 五部东类(东) 东钟江(平声) 六部冬类(冬) 真谆臻先文殷魂痕(平声) 七部綅类(侵) 侵覃凡(平声) 八部蒸类(蒸) 蒸登(平声) 九部谈类(谈) 谈盐添咸衔严(平声) 阳声: 十部歌类(歌) 歌戈麻(平声) 十一部支类(支) 支佳(平声)麦锡(入声) 十二部脂类(脂) 脂微齐皆灰(入声)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黠鎋屑薛(入声) 十三部鱼类(鱼) 鱼模(平声)铎陌昔(入声) 十四部侯类(侯) 侯虞(平声)屋烛(入声) 十五部幽类(幽) 幽尤萧(平声)沃(入声) 十六部宵类(宵) 宵肴豪(平声)觉药(入声) 十七部之类(之) 之咍(平声)职德(入声) 十八部合类(合) 合盍缉叶帖洽狎业乏(入声) 回
19
王念孙古韵二十一部表
中古四声 古韵部次 东第一 平声 上声 去声 入声



蒸第二



侵第三



谈第四



阳第五



耕第六



真第七



谆第八



元第九



歌第十 支第十一 至第十二 脂第十三 祭第十四
平 平
上 上
去 去 去 入 入 入 入


去 去
盍第十五

缉第十六 之第十七 鱼第十八 侯第十九 幽第二十 宵第二十一 平 平 平 平 平 上 上 上 上 上 去 去 去 去 去

举例说明上古韵部的关系

举例说明上古韵部的关系

上古韵部的关系引言在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韵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韵部是指字的音节部分,它是汉字的音韵体系的基础。

在上古汉语中,韵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形成了上古韵部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上古韵部的关系,包括上古韵部的定义、分类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上古韵部的定义上古韵部是指上古汉语中具有相同韵母的一组字。

在上古汉语中,韵部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其中韵母是韵部的核心部分。

上古韵部的定义主要基于韵母的相似性和共性,即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韵母的字被归为同一个韵部。

上古韵部可以分为开口韵和合口韵两大类。

开口韵指的是韵母的舌位在发音过程中离开了口腔前部,如/a/、/e/、/o/等。

合口韵指的是韵母的舌位在发音过程中接近了口腔前部,如/i/、/u/、/ü/等。

这种分类方式基于韵母的发音特点,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上古韵部的分类根据韵母的不同组合方式,上古韵部可以进一步分为单韵部和复韵部两大类。

单韵部单韵部指的是只含有一个韵母的韵部。

在上古汉语中,单韵部主要由开口韵和合口韵组成。

开口韵的单韵部包括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韵部。

阴平韵部的韵母为/a/,阳平韵部的韵母为/e/,上声韵部的韵母为/o/,去声韵部的韵母为/ə/。

这些韵部的字形相似,但韵母的发音略有不同。

合口韵的单韵部包括阳平、上声和去声三个韵部。

阳平韵部的韵母为/i/,上声韵部的韵母为/u/,去声韵部的韵母为/ü/。

这些韵部的字形也相似,但韵母的发音有所区别。

复韵部复韵部指的是含有两个韵母的韵部。

在上古汉语中,复韵部主要由开口韵和合口韵组成。

开口韵的复韵部包括阳平、上声和去声三个韵部。

这些韵部的韵母组合包括/ai/、/ei/、/oi/、/ou/、/iu/等。

合口韵的复韵部包括阳平、上声和去声三个韵部。

这些韵部的韵母组合包括/ia/、/ie/、/io/、/iu/、/ua/、/uo/等。

上古韵部的关系上古韵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韵母不同声调的韵部:上古韵部中,同一个韵母的字可能有不同的声调,这些具有相同韵母但不同声调的字被归为同一个韵部。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诗经的用韵与上古音系

二、 古人对声韵的描述 古人对汉语语音早有感悟, 例如:《老子》第二十章:“唯 之与阿,相去几何。” “唯” 古音在微部,“阿”古音在歌部, 是不同韵部的字,但微与歌属同 类同横行者,主要元音相近,都 为阴声韵,可以旁转,故音相近。
古人还可据口形判定远距离说话人的的 语意。《管子· 小问》篇记载了这样一个 故事, 桓公与管仲阖门而谋伐莒,未 发也,而已闻于国矣。桓公怒,谓管仲 曰:“寡人与仲父阖门而谋伐莒,未发 也,而已闻于国,其故何也?”管仲曰: “国必有圣人。”桓公曰:“然,夫日 之役者,有执席食以上视者。必彼是 邪?”于是乃令之复役,毋复相代。少 焉,东郭邮至,桓公令傧者延而上,与 之分级而上。问焉,曰:“子言伐莒者 乎?”东郭邮曰:“然,臣也。”桓公 曰:“寡人不言伐莒,而子言伐莒,其 故何也?”
用同音 字注音
返回本章目录
譬况法
急气 缓气 譬况法
《淮南子· 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 高诱: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吕氏春秋· 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闀。 高诱:闀读近鸿,缓气言之。
描写某 《公羊传· 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 , 字发音 长言 伐者为主。 的情貌 短言 何休: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 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人语也。 和方法
四川话中,老一辈的人把麦子的 “麦”说成[mia21],而年轻一代即 使是说方言,也不说[mia21 ],而 说成[mei21], 再比如“阶”字, 老一辈的人读[kai55], 年轻一点的 就读成[t iai55], 介于普通话的[t ie55],和老一辈的[kai55]之间。
越是封闭的区域,那里的语言越 具有存古的性质,因此就越能引 起方言研究者的注意。
上古音的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材料就 是现存的各地方音以及汉藏语繫中 与汉语有亲属关繫的少数民族语言, 比如广西的侗台语族中侗、壮、水、 瑶、黎等语支的语音。南方的闽、 粤语和各少数民族语言都不同程度 地保留了上古音。是研究上古音的 活材料。

(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二)剖析

(通论十五)音韵学常识(二)剖析
王念孙《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和江有诰《音学十书》各分为二十一部。
章炳麟分为二十二部。(早年《成均图》分为二十三部) 审音派的主张:
审音派主张入声韵部独立。这样,韵部数目相应增加。 戴震在《声类表》中将古韵部阴、阳、入三分,共分为二十五部。
黄侃《音略》中分为二十八部。
现代学者,除了传统的研究方法外,还利用现代语音学的方法和工具,注重对音值进行构拟。 王力先生在《中国音韵学》中将上古韵部分为三十部。

幽韵 〔u〕 阴声韵
三 《诗经》的用韵 《诗经》的用韵,除了冬韵归侵外。基本上与上古30韵部相合。 一般来说,同部相押韵,不同部不押韵,也有合韵现象,即临近的韵互相通押。
思考:用现代语音读古诗为什么不押韵?
(一) “叶音说”和其错误 1.“叶音说”的产生:
最早由朱熹提出
把用后代的读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例(1)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诗经·邶风·静女》)
炜 微韵 〔əi〕 阴声韵
美 脂韵 〔ei〕 阴声韵
例(2)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诗经·王风·黍离》)
穗 质韵 〔〕 入声韵
例(3)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诗经·豳风·七月》)

宵韵 〔o〕 阴声韵
叶音,也作“协音”,也称“叶韵”“叶句”,指以改读字音的错误方式,来读《诗经》 《楚辞》等先秦韵文。这是由于不懂古今语音的异同所致。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周南·关雎》)
芼 宵韵 〔o〕 阴声韵
乐 药韵 〔ok〕 入声韵
清代阮元刻《十三经注疏》附《释文》说:“乐之,音洛,又音岳。或云协韵宜五教反。”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教学资料

第九章    上古音的韵部教学资料

第九章上古音的韵部第九章上古音的韵部上古韵部主要是从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韵文中归纳出来的,所以有些书中也把上古韵部称作《诗经》的韵部。

第一节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先秦两汉时代,既无反切又无韵书,所以要想知道上古韵部有多少,无反切、韵书可利用。

前人研究上古韵部的材料和方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以《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研究对象,采取系联的方法从中归纳出上古的韵部;一个是以《说文解字》中的谐声字为研究对象,通过谐声系统去印证《诗经》的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一、《诗经》用韵的归纳《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

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

其系联方法如下: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邶风·绿衣》四章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邶风·燕燕》三章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

又说明“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

《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利用韵文研究上古韵部?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305篇,其形成的时代跨度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约五百余年。

因为诗歌在古代是歌唱的,每一篇都要押韵以求其和谐上口,所以只要对《诗经》的韵脚字进行系联归纳,就可以大致弄清上古韵部的状况。

其系联方法如下: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诗·邶风·绿衣》四章胡逝我梁?祇搅我心。

《诗·小雅·何人斯》四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翩彼飞鴞,集于泮林。

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食我桑黮,怀我好音。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憬彼淮夷,来献其琛。

《诗·邶风·燕燕》三章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诗·鲁颂·泮水》八章
《绿衣》的韵脚字是“风、心”,说明“风、心”在上古同部。

《何人斯》的韵脚字是“风、南、心”,可证“风”与“心”押韵并非偶然。

又说明“南”与“心、风”在上古同部。

《燕燕》的韵脚字是“音、南、心”,其中也有“南”,可证“南”与“心”押韵亦非偶然,又说明“音”、“南”、“心”、“风”上古同部。

《泮水》的韵脚字是“林、音、琛、金”,其中也有“音”,说明“林、音、琛、金、南、心、风”等字上古同部。

这种归纳韵脚字的方法就叫做系联法,又叫做“丝联绳引”。

上古的韵部就是使用这种方法归纳出来的。

具体步骤是先用系联法将《诗经》韵脚字归纳为若干组,有多少组就说明上古有多少韵部,然后对《楚辞》、《易经》等其它先秦韵文进行系联以验证《诗经》分部的正确性并扩大各部的归字。

下面我们将清人段玉裁《诗经》十七部中第六部(平声)的系联情况用线条表示出来,旨在观察一部的系联全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