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备考2020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专题1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I)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自然地理-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自然地理-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d08d1c36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fe.png)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 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 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
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功能 概念
生产功能 指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 能力
稳定功能 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 然环境具有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知识拓展 典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典型地区
理想自然带
实际自然带
南美洲西岸3°S—20°S 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狭长地带
南美洲南端巴塔哥尼亚 温带草原和落叶阔叶林 温带荒漠带
高原
带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成因
离岸风的影响;秘鲁寒流 降温减湿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 流,地处雨影区
(2)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意义是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 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如下图)
(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意义是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 的家园——地球。(如下图)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地域差异
2.陆地自然带
(1)概念 各个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互不相同,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 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并且占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长带状的分布, 这叫做陆地自然带。
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一般思路
角度
解题方法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主要从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
特征
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 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8ca9d3d202768e9950e73840.png)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 向 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的时空变化考查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答案 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 候垂直差异。 解析 由图知,堪察加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 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冰原带
苔原带
亚寒带 针叶林带
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带
热带雨林 季雨林带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冰原带
思维导图
SIWEIDAOTU
内容索引
NEIRONGSUOYIN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点三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分析 课时作业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区域内部各要素的联系性)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区域之间的联系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 向 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的时空变化考查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7.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a7510e2dc281e53a5802ff34.png)
命题点二
栏目索引
高频命题点二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考导航
“十一”长假,一同学在我国东南沿海某地质公园游玩考察时发 现,园内海边一小山的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稀疏(图1),而背 海一侧植被高大而茂密(图2)。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图1
图2
命题点二
栏目索引
1.(2018河南六市二模)该公园所处的自然带是 ( )
命题点一
栏目索引
4.(2018河北衡水中学模拟)樟树对干旱环境反应敏感,干旱期液 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 )
高考导航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②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④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树木适应干旱应该减少水分蒸发,气孔收缩能削弱蒸 腾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过大量落叶,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 因此③④正确;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且脱皮后蒸腾也 不会减少,①错误;植被耐旱,根系应该发达,②错误,故D项正确。
命题点一
栏目索引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高考导航
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要素(大气、水、生物、土壤、地形、岩
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命题点一
栏目索引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个基础、两大功能 (1)形成基础: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整
高考导航
体性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实现,其中 生物起到了关键作用。
命题点一
栏目索引
解析 本题以堪察加半岛为背景,重点考查了该半岛的自然环境 特征。(1)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
高考导航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a42a24b90d6c85ec3ac6ce.png)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020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之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0人教版高考地理复习专题之整体性和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c568509dc281e53a5802ffbf.png)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测试要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2.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植物对地理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各自然带都是以植被名称命名的。
3.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CO2、O2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恒定测试要点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包括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途径:循环运动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①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相协调一致。
②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例题:下图是“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
读图,回答1~3题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原因是()A.大气环流B.海陆位置C.地壳运动D.地形的变化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联系性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3.若所示盛行风向为西风,则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与图示③阶段类似的是()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D.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测试要点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①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其中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最为显著。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0高考地理重难点解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85955db7a76e58fafbb00313.png)
高考地理重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重难点解读】该部分内容是自然地理的总结,也是学习人文地理的指导,该部分内容是考查频度比较高的部分,选择题和综合题都有涉及。
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植被特征、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
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
试题多以某区域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等,重点关注地理事物背后的内在关联性。
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以区域图或者景观图为载体考查整体性的规律,命题多涉及人类活动中的聚落选址、交通选线、农业开发、矿产开发等,如何达到人地协调是命题的最终目的所在,思维要求较高。
【典例探究】(2019·新课标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6~8题。
6.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7.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8.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答案】6.A 7.D 8.C【解析】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
故选D。
8.由前面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但平地上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主要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cb7681886f1aff00bed51ebd.png)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考点一、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土壤等。
2、五大要素的表述要点:大气:气温、降水、光照、昼夜温差等;水: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岩石:地质情况;地貌:地形、地貌等生物:植被类型、疏密等。
土壤:是否深厚肥沃、有无冻土等;3、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生物循环对三大圈层的改造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对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使原始大气成为现代大气)原始大气:CO2、甲烷、氢、氨和水汽;现在大气:氮气(78%)、氧气(21%)。
②对水圈:改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②对岩石圈:加快岩石的风化;参与沉积岩的形成(煤、石油);促进土壤的形成④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⑵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巨大作用。
①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氧和CO2的平衡,净化大气;②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从而对农业起到改善生态条件,保护农田、牧场,保障农牧业高产稳产的作用。
③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考点二: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5、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1)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储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光合作用的产物,则又合成为动物的食物。
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a2fd2abdb307e87100f696d0.png)
(新课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点击: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材回顾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读图忆知陆地自然环境要素关联示意图“牵一发动全身”——理解和应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1)在自然环境要素中,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而发生变化的是甲______和水文。
(2)“一发”牵动“全身”答案:(1)生物(2)下降侵蚀干旱增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名师点拨要点)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对点演练(2016·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A.⑧ B.⑦ C.⑥ D.⑤解析:1.A 2.D 第1题,①表示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核心考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d897bf93da38376bae1fae52.png)
2020届全国新高考地理核心考点考点08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0年全国高考地理复习备考建议一、正确处理好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材之间的关系。
全面系统复习主干知识和核心理论,体会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理解规律理论的精髓。
注意自然地理的五大规律(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运动、地质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文地理的区位理论(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
引导学生夯实地理学习基础,从而能灵活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正确处理好区域地理和高中必修、选修地理之间的关系。
二、关注社会热点,提升地理实践力。
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的“大事件”,关注生态环境脆弱区,关注环境、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等全球与地区问题,凸显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培养学生应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结合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提炼素材,创设情境,自然地延伸出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
三、立足地理学科基础,进行知识重组、突出重点。
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因此高考地理复习中在以基础知识为本,在此基础上,狠抓重点知识的复习。
教学中对重点知识要进行系统整理,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寻找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以干带支,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知识网络。
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中国发展问题,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四、重视区域地理,强化地图、突出地理图表。
人类的生产生活都是在一定区域进行的。
因此以区域为基本地理单元进行研究是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和特点之一。
资料、地理图表是地理信息的载体,近年的地理高考试卷,几乎每一道试题都涉及读图、读表、读资料等,可以说无图不成地理题,把知识落实在地图上,不断提高从地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说明地理事物的能力。
因此,必须强化学生空间思维和地理图表的解读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五、做到精选、精讲、精练,提高效率。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课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e4390c1dad51f01dc381f121.png)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冰原带 苔原带
温带 荒漠 带
4
考点诠释1:
典例剖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
自然带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集中体现,图10为侠盗 罗宾汉的活动区域,图11为我国自然植被分布区。读图 回答1~2题。(双选题)
5
考点诠释1: 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
图6
7
考点诠释2: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探究活动4:总结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方法。
珠峰垂直带谱
S
图7
8
考点诠释2: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典例剖析:
图9为某山地各地理要素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图9
3.图中甲处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A.高山草甸
B.针阔混交林
C.高寒荒漠
D.高山针叶林
4.该山地北坡属于
典例剖析:
自然带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集中体现,图10为侠盗
罗宾汉的活动区域,图11为我国自然植被分布区。读图
回答1~2题。(双选题)
1. 侠盗罗宾汉和同伴们常穿行的森林( )
A. 是亚寒带针叶林
B. 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C. 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 与图11中C地的森林较为相
似
2. 图11中( )
A. AB沿线植被景观秋季差异较为明显
学习目标
1.利用课前准备中的自我诊断部分对“自然地理要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等考点的 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查,找出知识的缺漏。 2.自主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查漏补缺、巩固知识, 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高考题进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 环境的差异性”等部分解题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和解题技 巧。
2020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0一轮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https://img.taocdn.com/s3/m/9f349e5ec5da50e2524d7fa6.png)
磐石五中2011届第一轮复习地理导学案NO.4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制作人:王艳丽审核人:授课时间:学生姓名:学习重点: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基础知识】一整体性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相互,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地理要素通过、和等过程进行着和3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
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作用。
4地球早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和氨。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的作用。
5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如、等。
◆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通过和的交换,将、、、、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生产出。
◆平衡功能是指个自然地理要素通过和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的能力。
6.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即“牵一发而动全身”7.在各自然地理要素中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是、影响相对较小的是二差异性陆地上的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位置、位置互不相同,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类型和类型。
相应的、和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呈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自然环境的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更替方向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为主延伸更替在和地区从沿海到地域分异规律条件延伸更替中纬度地区地带分异规律水热状况由山麓到垂直更替高大的【注】①根据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②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从山麓到山顶的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③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带④同一种气候类型可形成两种自然带:气候区的自然带为带和带⑤不同的气候类型可形成相同的自然带:气候区和气候区的自然带均为带⑥注意区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备考2020高中地理一轮复习专题1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1题;共40分)
1. (2分) (2019高一上·金华期末) 造成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显著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 水分差异
B . 地形差异
C . 热量差异
D . 植物差异
2. (2分) (2018高二下·四川开学考) 下图为某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甲、乙、丙为该河干流沿线的三个地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该流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地处迎风坡,夏季降水多
B . 干流由西北流向东南
C . 地形以平原为主
D . 地势起伏较大
(2)该流域早期开发中,植被破坏严重,会导致()
A . 甲地区河水泛滥严重
B . 乙地区河流含沙量增多
C . 丙地区水上流失严重
D . 全流域河流水污染严重
3. (2分) (2018高一下·江门月考)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属于()
A .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 .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 . 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2)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主要是()
A . 水分
B . 光照
C . 土壤
D . 热量
4. (4分) (2014高一下·越秀期末) 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从A到B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A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 .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 .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 . 非地带性
(2)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 . 热量变化
B . 水分变化
C . 水热状况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D .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5. (4分) (2015高一上·永州期末) 如图,读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据此回答下题.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低到高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 甲、乙、丙
B . 乙、丙、甲
C . 丙、甲、乙
D . 丙、乙、甲
(2)形成甲、乙、丙三地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因素是()
A . 气温
B . 土壤
C . 光照
D . 热量和水分
6. (4分) (2019高三上·双鸭山月考) 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
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
由于相对高度小,山体植被垂直分异呈现出非地带性特征。
下图示意中国东南部某山丹霞地貌植被。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沟谷雨林区域热量异常充足,其主要原因是()
A . 纬度低
B . 海拔低
C . 地形封闭
D . 陡崖反射阳光
(2)若只考虑山体的崩塌和侵蚀,该地植被的演变最可能是()
A . 沟谷雨林的范围将会扩大
B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将会扩大
C . 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持续下降
D . 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增加
7. (4分) (2018高一上·台州月考) 下图是“我国某山脉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读图推测该山脉山麓的气候类型是()
A .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 温带大陆性气候
C . 温带季风气候
D . 热带沙漠气候
(2)推测该山脉北坡分布有云杉林带的主要原因是()
A . 纬度高,气温低
B . 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C . 位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
D . 海拔高,气温低
8. (6分) (2019高一下·衡阳月考) 某探险队在新疆某地形区进行考察,从某地出发,由南向北依次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如下图所示。
下图中数据表示海拔(单位:米)。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考察队沿途所见自然景观的变化反映了()
A .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 .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 . 垂直分异规律
D . 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规律
(2)图中海拔2 100~3 000米的高度为云杉林,其成因为()
A . 位于向阳坡,热量条件充足
B . 位于迎风坡,多地形雨
C . 受山谷风的影响,多夜雨
D .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控制,多降雪
9. (4分)下图为我国某重要的东西向山脉山峰植被垂直带谱,关于该山峰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该山峰可能位于秦岭山脉
B . M为北坡,N为南坡
C . 山地针叶林带只分布于N坡的原因可能是位于背风坡
D . 该山体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10. (4分)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
据此回答。
(1)
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 为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B . 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
C . 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
D . 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
(2)
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①大气中C0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
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11. (4分)自然地理环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条件是()
A . 水分
B . 地貌
C . 热量
D . 海陆差异
二、综合题 (共2题;共18分)
12. (8分) (2017高二下·静海期末) 纺锤树为原产于南美热带地区的落叶乔木,高约30米,树干粗大,但木质却非常疏松(表硬里软),根系较发达。
该树种耐旱忌涝,喜热、喜光、忌寒。
现我国福建与广东都有栽植,下图所示纺锤树由珠海农科所从国外引进。
下面为哥伦比亚示意图与纺锤树景观图。
(1)简述哥伦比亚的城市分布特点的原因。
①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山区,东部分布少:原因:________;________。
②多沿河、沿海分布:原因: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图中甲、乙两地适宜纺锤树生长的地区并说明判断理由。
(3)据材料说明纺锤树适应哥伦比亚自然环境的形态及生理特征。
(4)指出我国福建、广东栽种纺锤树需要注意的主要事项。
13. (10分) (2018高三上·宁波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总数的1%左右。
目前西藏交通建设以普通公路为主,全境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度提高。
材料二:拉萨青稞啤酒是西藏最具特色的啤酒产品,定位于中高端市场,为了保证品质,一直坚持原产地罐装原则。
材料三: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线图:
(1)该区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是________,属于我国三大自然区中的________区。
导致①、②、③三地地理环境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2)西藏布局青稞啤酒厂主要优势条件是________,限制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
(3)青藏地区人口容量小,主要的社会经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分析西藏优先发展普通公路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11题;共40分)
1-1、
2-1、
2-2、
3-1、
3-2、
4-1、
4-2、
5-1、
5-2、
6-1、
6-2、
7-1、
7-2、
8-1、
8-2、
9-1、
10-1、
10-2、
11-1、
二、综合题 (共2题;共18分) 12-1、
12-2、
12-3、
12-4、
13-1、
13-2、
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