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合集下载

城市建造史重点

城市建造史重点

△课程框架

中国城市部分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社会发展

2、股商时代城市发展

3、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变化

4、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

5、三国至隋唐城市发展

6、宋元时代城市发展

7、明清城市发展

8、中国古代城市小结

9、中国近代城市建设史

10、中国现代城市建设史

外国城市部分

1、古埃及的城市发展

2、美索不达米亚的城市发展

3、古希腊的城市发展

4、古罗马的城市发展

5、中世纪及封建社会城市的发展

6、近代城市发展

7、现代城市发展

1.商代是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的时代,考古遗迹较多。

2.商代普遍实行班爵制度,城邑制度相应分为王都和城邦

3.▲商城:(郑州)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4.▲丰城和镐京:丰京是西安附近最早兴起的城市

选址:a.政治需要,为了向东发展

b.经济地理,渭河支流,沣河中下游地势低平,水源丰富,土地肥沃,一望无垠,为建立都城理想之地。

5.周代王城规划: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6.▲周礼考工记

a.城市建设体制分为三级

王城——奴隶制王国首都

诸侯城——诸侯封国的城邦国家

采邑城——宗师和卿大夫采邑

b.王城布局特点

宫城是全程规划核心(宫城择中论)

宫城位于全城中心,南北中轴是全城主轴线,轴线南起王城正南门,经社稷,祖庙,朝,寝,穿宫城过城市而统帅南北,这种宫城择中论为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直采用的手法。

宫城前为朝,后为市,宗庙,社稷则根据主轴线对称设置在宫城前方左右两侧,这便是宫,朝,市,祖,社五者关系和规划位置。

全城道路路网及里均环绕宫城为核心,突出主轴线。

7.▲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城市规模比较小

城市一般为诸侯政治统治中心,商业手工业还没有充分发展,城市性质是周王诸侯政治统治中心。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

第一章

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

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

)、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

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

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

.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

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

城与国——同义

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

第三章

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城市建设史考试重点

城市建设史考试重点

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

1.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2.没有完整的城墙及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3.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4.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5.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春秋时期《管子》对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理论的影响:

1、最早阐述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他还主张对土地要进行区分,建城主张要以土地的肥瘠程度来区别对待。

2、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是与《周礼》提倡的礼制等级思想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体系。

3、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墨子》就军事上的城防要求,对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了一些主张。

1)选择城址必须要具备有利防守的地形,城的规模要与人口保持相称的关系,城大人少或城小人众都是不利于防御的。

2)城市要按人口储备足够的粮食,免致人众食寡,市不可远离城,积蓄的财富及富室都要集中在城内,以提高城市再经济上的防御能力。

3)提出了理想的城市规模。

齐临淄特点:

1)规模远远超过了营国制度的规定,城市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增建了外廓

2)按地形构筑,与营国制度规定的城邑方整形制不同

3)城廓之间明确分工,城的功能是整治活动中心,廓的功能为经济活动中心。

4)增设了公共集中市区,民间手工业区

燕下都特点:

1)强调城防,处处着眼于战备,把平时建设与战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的特征2)结构严谨,继承以宫为中心的传统,充分利用高台建筑作为强化中轴线的手段。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复习资料

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或树居

2、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

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4、城市: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6、城市的形成: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7、城市形成的标准: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

1、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

2、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

3、国家和文明的形成;

4、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

5、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

6、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

7、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

8、金属器物的出现;

9、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

10、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一原始居民点

1.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发展而来。

2.特点:1)位置:背山面水,高爽地带,靠近河流的二级台地。

2)规模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组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二城市的形成

1.中国城市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奴隶。

2.城市产生的条件:1)社会三次大的分工(畜牧业,手工业,商人)

2)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私有制的产生

3.中国城市产生的分析:1)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

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

4)频繁的战争

三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城市

1.夏

2.商(郑州商城)3500年前

1)长方形(1700~1800半,周长7公里)

2)宫殿区东北角,台地

3)城市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

3.周:1)城市发展快速原因——分封诸侯

2)《周礼考工记》手工业技术

3)营国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A.确立城市主力规划结构

以宫为中心,旁三门,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B.将规划的方法与社会“礼制”很好配合

C.经纬涂制的干道网系统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城市

1.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

1)管子《管子》法家重要著作之一

2)商鞅以农业为主

3)墨子城市建设从军事观点出发

2.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

2)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3)在城市建设上出现的较新的科学理论

4)都城一般由大小两城组成

第二章秦汉时期的城市

一城市发展的背景和特点

1.郡县制的推行使城镇得到大力发展

首都——郡——县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兴起

4.国际贸易城市有所发展

二秦咸阳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汉长安复原想象图明代北京城图p138 北京宫殿外三殿总平面图p140

名解填空

1、城与国。董鉴泓认为,“国”与“城”义相同。《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即“工匠营建城墙”。我国古代的城,有的为土筑,有的为沟池,有的是木栏杆。邑。“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并不是指城市。廓。城与廓都是居民点的防御性构筑物。“市”指交易场所。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3、营国制度:由国野规划、都邑规划及统治据点网络三体系构成,指王城都城、诸侯城、大夫采邑三级城邦按宗法及政治的等级营建,不可逾越。

4、成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新建的用于集中管制殷商时期的顽民的城市。

5、《管子》重视城市与其腹地农村的配合关系,主张按土地范围等级来合理布局城市。认为土地肥沃广阔,耕地产量高,可供养较多的城市人口,故城市分布密度较大,反之密度小。《乘马篇》“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低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6、《商君书》:以一定规模地域内人口与耕地以及各种地形条件的比例关系来说明应充分考虑土地的使用及人口的分布密度

7、《尉僚子》:“三相称”主张城市的规模与居住人口和城郊田地粮食产量相适应

中外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资料

中外城市建设史重点复习资料

1试述我国城市是怎样产生的?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产生及发展而从一般的村落居民点中分化出来的,属于社会经济的范畴。

2你对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有何看法?1、城市需要具有一定的规模2、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

的实物见证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以及提供防卫用的城墙、壕沟等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3促成西周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是?1分封诸侯。2周王朝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的建设。

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主要内容、含义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含义: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即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道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市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影响深远,如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在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等实例中尤为明显。

5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特点及形成原因?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城市。形成原因:1.城廓之分。2.王宫多建在高台之上。3.选址:城市规模较大,数量增多,人口增多;城市防御突出。4.工商业发达。

中外城建史重点分析

中外城建史重点分析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1、殷商时代城市:郑州的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

2、安阳殷墟,我国第一座有文献记载和出土文字印证并被考古发掘证实的都城遗址。

3、周代都城:西周:丰,镐二京东周:洛阳

4、《周礼考工记》为春秋战国时期所做

意义: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制度。

5、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城市燕下都赵邯郸城齐临淄城曲阜鲁城郑韩故城淹城城与郭的形式并列分离镶嵌式包围并列三道城墙

6、春秋战国时期城市特点:以政治中心为主,主要是诸侯国的都城。

7、秦朝都城咸阳:象天法地思想。

8.、三国至南北朝的城市体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的残破以及江南及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

9、曹魏邺城规划意义: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区分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10、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城市特征体现为南升北降。以建康为代表(第一个不规整的都城)

11、隋唐长安城:总体规划布局:是曹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兴起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由宇文恺规划)

12、唐朝的商业城市:广州,扬州,汴州(最大的三个),,,,,益州,洪州

13、宋朝都城:北宋开封南宋临安(第二个不规则城市)

14、规划成就:

中国城建史总结

中国城建史总结

中国城建史总结

中国城建史——重要知识要点(上)

上篇古代部分

1.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

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城⼤。(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定是市,市也不⼀定全是城

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3.⼿⼯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

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般都有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

有的内外两重,如鲁⼤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是贵族

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般有王宫,修筑在⼈⼯⾼台上以⽰权威。

2.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

a.《周礼考⼯记》—中国最早的关于⼯艺技术的著作(图)

匠⼈营国。⽅九⾥,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夫。

解释:匠⼈营造的王城,⽅形,每⾯九⾥,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横街,九条纵街,每街宽都可容纳九辆车⼦并⾏,(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和外朝的⾯积各⽅⼀百步。

影响:唐长安,宋汴染,元⼤都,明北京,都遵循“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

此种城市建设空间布局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都城建设规划,这是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道路制度: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经涂九轨,环途七轨,野涂五轨(道路宽度有等级)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整理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整理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城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考⼯工记》 第⼀一章:绪论

1.城市史学:⼆二战后重建发展-城市史发展

新城市史学(与地⽅方志 城市史有区别)-揭⽰示发展规律 并⾮非单纯纪录

2.中国城市史:城市:城墙+市场⻄西⽅方认为中国历史上⽆无真正的城市

城:中国:城池雏形-壕沟三城三河版筑-加板填⼟土夯⼟土⼟土外包装-宋代有⽕火药

要增强防御(瓮城⻢马⾯面(侧⾯面⽕火⼒力)⽉月城)

外国:卡迪夫:英国围绕古城堡古罗⻢马寨城

帕尔⻢马诺⽡瓦:意⼤大利⼗十芒星防御性超强

市:我国市的产⽣生:⻄西周奴⾪隶社会(奴⾪隶主控制市)-春秋战国(市民可参与市)-汉唐⻓长安(⾥里坊制集中市制规模⼤大不便)-宋汴梁(夜市店种类丰富开放)-明清(庙会商业中⼼心市中⼼心)

市是城的基础

3.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早期:⻩黄河流域-分布不⼲⼴广

规模较⼩小职能单⼀一(对外的服务)

城市间联系不多

城市迁移多-城市重建快设施简单

古代:⻄西周:分封⾸首⾢邑(⾸首都多城市建设⾼高潮)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

秦汉:统⼀一时期-郡县制-⾏行政中⼼心发展;⽔水利⼯工程-商贸城市形成

魏晋南北朝隋唐:江南繁荣港⼝口繁荣

隋唐:⼤大运河军事重镇出现草市兴起(集市)-⼩小城镇前⾝身

百万⼈人⼝口出现-南京

五代宋元:城市⾰革新;政治中⼼心形成-迁向运河附近以求⾜足够供给;出现⼀一些海港城市(泉州);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分离

明清:社会发展的相对停滞;边疆地区发展;城市等级规模均衡;

近现代:商⾩阜开放-⽔水路贸易发展陆路发展;交通建设-道路铁路兴起交通型城市出现;⼯工矿业城市-外国在中国建⼚厂;沿海城市带发展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重点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中城市建设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中国城市建设史的重点进行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脉络和特点。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城市建设史的几个关键阶段,以及在每个阶段上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古代城市建设的开端(商周时期)

中国城市建设的开端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一些城市开始慢慢形成。商周时期的城市主要以都城和商贸城市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商周时期的都城。

商周时期的都城,如商代的安阳和周代的洛阳,都以宫殿、官府和寺庙为核心建筑,规划布局合理,建筑风格独特。这些都城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不仅吸引了大量人口聚居,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二、帝国时代的城市建设(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帝国时代,也是中国城市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高度的时期。当时,中国统一了各个诸侯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进。

秦朝的都城咸阳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其城墙长达数十公里,城内有宫殿、官署、市场等建筑。这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为秦朝的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新的都城,并继承了秦朝的建设风格。此外,汉朝还开启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如洛阳宫殿和长安城的

建设等。这些城市建设的成就对后来的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繁荣

唐宋时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繁荣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

期之一。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京(今河南开封)都是当时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

一、原始的居住形式

1.穴居

2.巢居: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云南川海门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

3.半穴居(穴居与巢居的结合)

4.地面建筑: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东北内蒙古大石堆砌的建筑

二、原始居民点的特征

1.位置:背山面水

2.规模:大小不等。分布:居住密集

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

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西安半坡村遗址)

5.功能特点:选址,居住,墓葬,手工业

三、原始居民点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

2.私有制、阶级的出现(直接原因)

3.精神文化发展(文字、宗教、礼仪)

4.战争(王权作用)

5.夯筑技术

四、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

1.一定规模(前提)

2.一定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

3.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

4.一定的城市基础设置(基础和保障)

5.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五、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1.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2.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3.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4.城:“筑城以为君”这句话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

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5.廓:“造廓以守民”说明了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

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6.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体现字象形以戈守土,具

有防御意义。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六、城市建制——城廓之制

城廓之制: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产物

中国城建史重点总结

中国城建史重点总结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1夏朝:对城市的发掘还没发现商朝:郑州商城、安阳殷墟

2郑州商城

遗址: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夯土城墙宫殿市政设施功能分区

3安阳殷墟

遗址宫殿、宗庙王陵区其它

4周都城建设

西周:丰京、镐京

东周:洛邑

周王城的结构特点:环套,方九里;按方位主次布置不同性质分区;工程重心:南北中轴线(主轴线)东西—次轴线;作为宫城的前导,称为宫前区、外朝及宗教;路网:方格网突出宫城核心地位;前朝后寝。5《考工记》所述王城规划制度原文:(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2)“……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叁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辙叁个。(3)“内有九室,九嫔

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

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4)“王

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推,

城隅之制九雉。(5)“经纬九轨,环

涂七轨,野涂五轨。”

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

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

(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建筑师

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每边长九里,

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

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

中国城建史重要考点

中国城建史重要考点

《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规划布局——《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译文: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有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市朝一夫,即市与朝各方百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

功能分区——前朝后寝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道路规划——《考工记》中还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译文:南北大道宽九轨,环城大道宽七轨,郊区道宽五轨。用王都环城大道的宽度,作为诸侯都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用郊区道的宽度,作为士大夫采邑城中南北大道宽度的标准

高度建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等级制度“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译文:王宫门屋屋脊的建制高五雉,宫墙四角建制高七雉,城墙四角建制高九雉。用王宫门阿建制的高度,作为采邑城四角高度的标准。用王宫宫墙四角建制的高度,作为诸侯都城四角高度的标准。

建筑制式——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穴匆},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中国城建史考试重点

中国城建史考试重点

中国城建史考试重点

中国城建史重点

1,古代城市的形成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

1、应该而且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

2、需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

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

4、需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上述五条标准,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证。

【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

起源:我国最早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

从我国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数百

年之久。

2,《周礼.考工记》

【所记载的城建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大意:建筑师营建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

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道路组成;道路宽度为

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后面为商业市场,市与朝各占地一

百亩。

这一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突出天子为中心,强调都城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还规定:“环涂以为诸候(城)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

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制度产生背景】

1、社会伦理。探讨自然、社会的规律和秩序。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

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②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③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④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⑤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保证)

6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

7商朝城市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

8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有下划线的都城要求掌握简单示意图)

第一章

1 画图并说明原始居民点的布局特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穴居

中国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主要渊源。

、巢居(中国建筑穿斗结构的主要起源

)、处于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主要凭惜树木构筑窝棚,这就是所谓“巢居”。这种居住方式既可避免猛兽的侵害,也可以脱离潮湿的地面,实质上它是远古猿人“住在树上”的直系发展。

半穴居、地面建筑,其

中穴居和巢居持续的时间最长,是另两种形式的原型。

2.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第二章

1. 默写《考工记匠人营国》中关于城市规模、布局、城门、道路、城市等级等方面内容,总结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观念及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等级——明确了全国城市网络规模的等级、大小和道路的宽度。

建筑布局——规定了士大夫贵族的宅第为“前堂后寝”,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外朝内庭”一致。

色彩——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建造形制——“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2.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

.邑都市城廓国的概念和关系

邑与都——邑为居民点,奴隶主驻地;凡邑有宗庙、先君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邑与市——并非所有邑都有市

城与国——同义

城与廓——古文献“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3.商、周的都城及代表城市名称

第三章

1.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楚郢都、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的布局特征。

燕下都

特征:

▪着眼城防,将平时建设与战时防御要求紧密结合;

▪改变通行的以外廓充作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方式,按照军事需求,以整个外廓为城防区。

▪利用河道加固城防,利用河道作为分区规划的分界标志,为城市提供水源和航运之便。

赵邯郸

▪旧邯郸扩展为廓,改造成为赵都的经济活动中心区。廓北设置离宫别苑,为利用原采邑城邯郸大夫宫室区改建扩充。

▪以“一宫一城”为单位,聚合两宫一苑组成一座形制特殊、别具一格的宫城。

三城主次分明,结构严谨。

齐临淄

城廓分工的规划格局。营丘旧城(内城)承担政治活动中心的职能,另建外廓充作经济活动中心。

改革旧“宫市”,建立大规模的城市公共集中商业区,繁荣城市交换经济,改变了市的性质。

市所在之“岳里”,两条南北干道“六轨之道”——“庄”。庄岳之间为战国时齐临淄城最繁华的地方,岳里仍为闹市,称为“岳市”。

从交通实际要求出发,厘订道路数量、分布布局及路幅宽度。

楚都郢

城的型制规整,规划结构亦严谨,体现出与前述诸城不同的城市风貌。

廓环城套列,型制基本保持营国制度城廓配置的传统格局。

引流入城,城内河道纵横。郢都分区规划充分发挥这一地理特征,利用河道分布所形成的格局,结合分区的功能,合理安排城市的分区规划结构。

城垣转角处以切角方式替代传统的构筑型制,为革新城隅设计创造了经验。

道路交通由实际要求而定,有“一道三涂”的型制和“一道一涂”之制。

鲁城

1 不规则横长方形;

2 四角成圆角,有城壕,西北城壕利用古洙水河道;

3 共11座城门;

4 已发现10条主干道路;

5 中部偏北有大规模夯筑基址;

6 城东南部及南部未见大型居住遗址和作坊遗址,宫室遗址的南、东南面分

布着许多大型建筑遗址,

历时900余年,是周王朝各诸侯国中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之一

淹城

1 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

2 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三个城门不在一个方向;

3 三道城墙都有护城河;

4 内城中心可能是王城遗址,

5 至今地面还基本保持着城市遗址;

第四章

1.秦咸阳的规划思想

秦都咸阳的布局的独创性借驰道,复道等将咸阳周围二百里内大批宫馆联成一个有机整体,摹拟天体星象,环卫在咸阳城外围,更加显示“天极”咸阳宫的广阔基础,也突出了它的尊严。

秦人又推行不建外廓,采取宫自为城,依山川险阻为环卫。

2.西汉长安的修建过程及布局特点

1 利用秦离宫兴乐宫扩建为长乐宫。(惠帝之后为太后所居,称东宫)

2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

未央宫利用龙首山地形建造,未建大型土台;未央宫与长乐宫之间建有武器库,粮仓,作坊。(杨城延)

3宫殿建成后建城墙。

4城西修建章宫,城内修桂宫、明光宫。

5王莽在城南修辟雍等礼制建筑。

6东汉改为陪都,称西京。

东汉末年烧毁,南北朝时前秦、后秦、北齐、北周均建都与此,隋文帝时废弃。城市特点:

1 平面不规则北侧依渭水而建。

2 城门12座

3 城内道路为东西南北正交,与城门相对的有为主要道路,宽40-50米;

4 宫殿——占城中的大部分,各宫有宫墙、宫门,并有架空道相通。

5 作坊——城东北为手工业作坊。

6 市——据记载有九市,分布在南北主要道路的东西两侧。集中设市反映当时商业已较发达,需要集中管理

7 闾里——居住地段,闾里内“室居栉比,门巷修直”。里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即为里的门。长安城共有160个闾里,

8 礼制建筑——城南安门外数组礼制建筑,为皇帝祭祀用。

第五章

1.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

1、城市破坏严重

2、迁徙频繁

3、佛教

4、南方出现了大城市

5、出现了革命

6、南北城市差异缩小,很多朝代城市重心南移。

2.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其影响

布局特点

(1)分区——由一条横贯东西,连接东西城门的干道,道北为政治生活区,道南是经济活动区和平民居住区,形成“市南宫北”的总体规划格局。

(2)宫殿布局——宫城位于城北,是典型的“前朝后寝”布局。

(3)城防。除了筑有城垣,,在铜雀园西北构筑了著名的高大坚固的“三台”。附近设有武库,宿以禁兵,严密保卫都城和宫殿区。

(4)苑囿。宫西有铜雀苑,便于皇室日常游憩。此外,玄武苑位于城西北,苑中有可载舟师的玄武池及鱼梁、钓台、竹园、葡萄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