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代表是以下哪座城市?A. 北京B. 南京C. 上海D. 杭州答案:A2. 以下哪个朝代的都城规划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A. 商朝B. 周朝C. 汉朝D. 唐朝答案:D3. 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中国城市是?A. 苏州B. 杭州C. 扬州D. 厦门答案:A4.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秦朝D. 汉朝答案:B5.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规划体现了哪种思想?A. 儒家思想B. 道家思想C. 法家思想D. 墨家思想答案:A二、填空题6.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____是城市中心,通常建有皇宫或政府机构。
答案:皇城7. 唐朝长安城的规划布局,体现了____的思想,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答案:中轴线对称8. 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市”是指____,是商业活动的集中地。
答案:市场9. 明清两代的北京城,其城市布局遵循了____的原则。
答案:天人合一10. 宋代的《营造法式》是中国最早的建筑规范书籍,对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简答题11. 简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具有以下特点:(1)重视中轴线的对称布局;(2)城市中心设有皇城或宫城;(3)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等不同功能区;(4)注重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5)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紧密结合,体现了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12. 描述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
答案:明清两代北京城的规划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
宫城位于城市中心,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
皇城围绕宫城,是政府机构和皇家园林所在地。
外郭城则是普通居民的居住区,城市布局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四、论述题13. 论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对现代城市规划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1)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强调了城市空间的秩序和美感;(2)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分区管理的参考;(3)重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为现代生态城市规划提供了理念;(4)城市设计中融入的哲学思想,如儒家的“仁”、“礼”等,对现代城市文化建设有指导意义;(5)《营造法式》等古代建筑规范书籍,为现代建筑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
中国城市建设史题库及答案【范本模板】
3: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①第一次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目的是将殷商顽民管制于成周。
第二次,解放后,在洛阳西部发现东周时代夯土城墙址可能即为周王城,其部分以为涧水冲毁,部分在涧水西岸,文化遗址多为东周及春秋时代,与该城建于西周不符,故可推断进行了第二次筑城高潮.②主要城市: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③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顽民。
4: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
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①“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途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匠人营建都城,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 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经途九轨指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
②影响:1“旁三门,宫城居中。
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2农业之国的周朝,规划与井田制有关,城市形制完整。
3前堂后寝,与后来北京外朝内廷一致。
6: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秦统结束了长期的战乱纷争局面,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根本愿望。
实行有益于全国统一,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措施.如: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及郡县制度;拆除各国城墙,将大量人口集中于首都,促进其发展。
建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在政策上重农工商业的发展,各国都成虽被拆除,但这些城市依旧是地区的商业中心,如淄博,邯郸,寿春等,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都会如云阳,琅琊,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南海,会稽,琅琊,芝罘等.9: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①建国之初,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填空、选择、判断:1、原始的居住形式:⽳居、巢居、半⽳居、地⾯建筑等。
⽳居巢居时间长,后逐渐发展成半⽳居及地⾯建筑。
2、伴随着⼈类社会的第⼀次社会⼤分⼯,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3、⼈类的第⼆次社会⼤分⼯,即商业、⼿⼯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了私有制和阶级。
4、城市本⾝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的。
不规则城市代表:港⼝城市泉州,南京。
6、在原始村落后期,就已由于⽣产及⽣活的需要⽽产⽣简单的分区,⼀般分为居住区、墓葬区、烧制瓷器的陶窑区等。
7、商城(郑州):是我国⽬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积达 25 平⽅公⾥的古代⼤城。
城市平⾯近似⽅形。
城墙为夯⼟墙,⼜厚⼜⾼。
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制陶、铸铁等⼿⼯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
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8、周代的周原城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
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位于陕西的西安。
周代的都城:公元前11世纪后半叶,周⽂王从周原迁都丰京及镐京。
9、井⽥的基本单位“夫”:即⼀农夫所受之⼀百亩耕地,被⽤来作为城市规划⽤地的基本单位。
10、商是第⼆个奴⾪制王朝,统治600余年。
殷商时代已出现考古证实的城市。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主服务的各种⼿⼯业和商业,如青铜器、⾻器、陶器等。
周代的都城是丰京,镐京和后来建⽴的王城、成周,这时已有按⼀定规划建设的城市。
11、都城⼀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
城为贵族王宫,廓为⼀般市民住宅,城中⼀般都有王宫,修筑在⼈⼯夯筑的⾼台上,⽬的是防卫及显⽰其威严。
12、唐代国内最⼤的三个商业城市:南⽅海港⼴州(番禺)、长江与运河交会处的扬州(江都、⼴陵)、运河⾄黄河的转运中⼼汴州(开封)。
城市建设史复习.doc
城市建设史复习1、屮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3、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肓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后而为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4、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东京、明南京、北京城市布局特点——综述题或简答题。
汉长安:布局特点:a)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人城内。
b)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c)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1\2)曹魏邺城:城市平面呈矩形。
城南三座城门,北两座城门,东、西各一座城门;城市中偏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朝后後的格局;宫城以东是戚里,为王室贵族屈住区,宫城以西为王室专用园林。
干道南而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E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分区更为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1从权应变,富于创新,•2讲求实效,不事夸张•3结构严谨,格调新颖北魏洛阳:多重城墙;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形制;采用封闭的里坊制;集中市制;道路呈方格形。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分外廓城、皇城、宫城三部分;东西略长,南北略窄,左右对称的长方形面积84平方千米。
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
宫城位于全城北丿郭屮心,皇城在宫城Z南,外廓城则以宫城、皇城为屮心,向东西南三而展开;从城市的平而布局來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廓城的民徳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犬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人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Z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1]《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12秦汉城市发展: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13秦汉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①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②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③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④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⑤城市建设方面(居民住宅闾里制、都城多宫制)。
14西汉时期的城市经济区:城市经济区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经济密切联系为特征而划分的各个地域单元。
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范围大小取决与城市经济辐射力和吸引力的大小。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2.doc
三1、中国古代有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管子》——自然至上;《周礼•考工记》——皇权至上)?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
”;“经涂九轨,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等一系列理论。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
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完整word版)中建史复习宝典
中建史考试要点备注:考试题目必定是此份资料中的内容(选择题不定)一、单项选择题。
1、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屋顶形式为(A)。
A、单檐歇山B、单檐庑殿C、重檐歇山D、重檐庑殿2、现存砖砌长城建造时间于(D)。
A、秦代B、宋代C、唐代D、明代3、在宋代斗拱中,出跳的跳头上置横拱的构造做法称为(A)。
A、计心造B、偷心造C、合角造D、绞角造4、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C)。
A、梁思成B、赵深C、吕彦直D、陈植5、《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B)。
A、建筑理论著作B、工程技术著作C、城市规划著作D、地理著作6、《考工记》成书于(B)。
A、西周B、战国C、唐代D、明代7、北京天坛是(C)。
A、宫廷建筑B、民居建筑C、祭祀建筑D、宗教建筑8、北京天坛始建于(C)。
A、宋代B、元代C、明代D、清代9、雀替在宋代称作(B)。
A、绰幕B、角替C、龟替D、铺作10、北京妙应寺白塔建造于(C)。
A、清代B、宋代C、元代D、明代11、《营造法式》的作者是(B)。
A、计成B、李诫C、宇文恺D、梁思成12、《工程做法》成书于(A)。
A、清代B、明代C、唐代D、宋代13、《园冶》的作者是(A)。
A、计成B、李渔C、宇文恺D、王维14、支撑青檩的木构件称(A)。
A、合榻B、叉手C、驼峰D、托脚15、中国木构建筑屋顶最高等级形式是(C)。
A、悬山顶B、硬山顶C、庑殿顶D、歇山顶二、名词解释1、开间——间的宽度。
2、进深——间的深度。
3、举高——整个屋架及各檩往上抬的高度。
举高有总举高,有每项的举高。
4、步架——清式名称。
梁架上檩与檩之间的水平距离。
5、步高——檩与檩之间的垂直距离。
6、大木作——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建筑中负担结构构件的制造和木构架的组合、安装、竖立等工作的专业。
7、举架——清式叫法,宋氏叫举折。
中国木构架建筑屋顶坡度或凹曲线的处理方法。
即将屋顶坡的斜度越往上越增加。
为此,必须将瓜柱的高度越往上越加高。
8、明栿——平闇(室内吊顶或天花板的一种)以下,或砌上明造,即设有吊顶的室内中,露明可见的栿(梁)。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名词解释:1、城市: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2、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3、城郭:“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4、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5、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的娱乐场所.6、蕃坊:宋制规定外国人不得居住在城内,一些海外贸易城市外国人多聚居于城外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坊地区。
蕃坊地区没有明显界限和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接受中国官方管理。
(泉州7、关厢地区:城垣内用地不够,在城门外形成的新地区,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
8、满城: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地方性统治中心)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9、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
瓮城与城墙同高,周围设暗堡,城顶建战棚。
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10、辽代五京:辽上京,赤峰,内蒙古巴林左骑南面;辽中京,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辽南京,北京,宣武门西部;辽东京,辽宁省辽阳市;辽西京,大同.11、九边重镇:,按照一定的防御体系和兵制规定分布,有镇、卫、堡的分布等级,总兵驻地为镇,明初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曾大规模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
辽东(驻辽阳)、蓟州、宣化、大同、山西(驻偏关)、延绥(驻榆林)、甘肃(驻甘州)、宁夏、固原,其中延绥、宁夏、甘肃总称“三边"14、宇文恺: 规划专家,建筑工程师,他不仅主持规划了长安和洛阳二城,还从事过水利,长城,桥梁能方面的工程,也是亲自设计过一些房屋.简答题:1、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2、秦汉时期的城市总体特征:①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②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⑥出现了礼制建筑;⑦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3、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总体特征:①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②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③城市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④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⑤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城市建设史分类复习题目
现在先贴城建史方面的题目中国城建史1.??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3.??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4.??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5.??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6.??中国古代规划重要着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7.??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8.??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9.??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10.??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11.??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12.??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13.??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宗教上的异同14.??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15.??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16.??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17.??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外国城建史18.??古埃及城市建设成就19.??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及其演变,典型城市20.??希腊化时期城市特点21.??古罗马不同时期城市特点(伊达尼亚时期——罗马共和时期——罗马帝国时期)22.??营寨城特点及其演变,典型城市23.??罗马共和和罗马帝国时期广场的异同24.??中古城市社会特点、城市建设特征、典型城市的格局25.??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典型城市及其格局,文艺复兴时期城市特点26.??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广场特征及典型广场格局27.??阿尔伯蒂、弗拉锐特、斯卡莫齐的城市建设主张28.??巴洛克时期城市建设特征及主要城市格局29.??绝对君权时期法国广场和园林建设特征和典型案例30.??在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想、君权思想的穿插交锋,理性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穿插交锋的过程演变31.??不同时期英国新城的特点、缺点,典型城市32.??法国、美国、日本、瑞典新城建设的特征33.??巴黎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罗马营寨城——古典主义——雅各宾时期——拿破仑帝国时期——欧斯曼改建——1965年巴黎总规)34.??华盛顿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建设(郎方规划——B o s w a s h——放射形长廊)35.??哥本哈根规划36.??主要城市规划着作时期、作者、内容(建筑十书——论建筑——理想的城市——明日的田园城市——进化中的城市——明日的城市——阳光城——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寂静的春天——城市意向——美国大城市的生生死死——城市不是一棵树)37.??不同时期科学城的特征和典型城市38.??田园城市理论年代、作家、书名、产生背景、概念、规划目标、内容、影响39.??勒.柯布西埃、霍华德、赖特城市理论比较40.??堪培拉、昌迪加尔、巴西利亚城市规划指导思想、优缺点,规划年代和规划师41.??城市广场、现代商业中心、城市商业区、园林绿化等空间要素不同时期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历史保护42.??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上重要文件及其内容意义43.??历史保护遗产的意义44.??历史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风貌地区概念及区别45.??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包括哪几个等级,如何划定,在保护区内有何法律规定46.??文物古迹保护区保护范围包括哪几个等级47.??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发展过程48.??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49.??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的问题50.??古城保护的管理机制,不同层次保护的管理原则51.??历史文化名城核定标准、审批程序,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内容、审批、成果、作用52.??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53.??历史保护区划定考虑的因素、高度控制需要考虑的因素54.??名城保护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55.??现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56.??城市更新的定义、目标、方式57.??我国城市更新的动力机制58.??城市规划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作用59.??保护规划编制的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60.??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定义、内容、成果、审批6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标体系确定的意义、如何确定、要考虑哪些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62.??容积率与哪些参数有关,如何确定6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与地位64.??法定图则产生背景、存在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65.??美国区划法、香港法定分区计划大纲图、台湾土地使用分区管理、深圳法定图则的区别66.??控规中如何加强法制化67.??区划的定义,发展过程68.??通则式与判例式的定义与区别,典型国家,两者的结合69.??土地使用兼容性的定义、相关的影响因素70.??兼容性规划与管理如何进行完善城市规划思想史71.??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渊源(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巴黎改建——城市美化运动——公司城)72.??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73.??田园城市思想社会背景、主要概念、空间模式、社会意义、结构示意74.??线形城市、工业城市、巴黎改建、赫尔辛基规划的空间模式75.??西谛、盖迪斯、沙里宁的城市建设思想76.??纽约的区划法规77.??现代建筑思想的缘起与思想根源、主要特点78.??CIAM的成立及其对城市的认识79.??Le Corbusier的现代城市设想与影响80.??邻里单位理论的目的与基本原则,Radburn规划81.??雅典宪章产生背景、主要内容、意义82.??广亩城产生背景、内容83.??物质空间决定论的主要概念、主要手段、在实践中存在问题以及对其的批判84.??城市意象研究的意义、主要思想及其主要内容85.??J.Jacobs的城市活力论产生的主要背景及其主要内容86.??倡导性规划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87.??公众参与兴起背景及其社会意义88.??Alexander的城市半网络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89.??马丘比丘宪章产生背景、主要内容90.??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的对比第三批题目,是关于城市规划思想史、居住区、城市化、小城镇问题和城市结构与形态的91.??系统科学方法论产生的背景,现代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的概念92.??1968年英国城乡规划法的主要内容93.??系统科学方法论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94.??综合规划理论、分离渐进规划理论、混合审视理论、连续性规划理论的方法论基础、创始人、特点、优缺点95.??人文生态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其城市社会理论96.??同心圆、扇形、多核心理论的提出者、结构模式、优缺点及其发展97.??Wirth 的城市生活方式研究的主要内容98.??经济基础理论、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可达性理论、通讯理论的主要内容99.??区位理论的定义和主要内容100.??政治经济学派从阶级斗争和资本积累出发对城市和规划的研究的主要内容101.??后现代思潮的形成、核心、总体表现、重要意义以及对于现代城市规划的批判居住区102.??有关概念(人类住区——日照间距——城市居住区——日照间距系数——日照标准——绿地率——公共绿地——环境指标——配建水平——千人指标——住宅区——社区——人居环境)103.??居住小区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104.??居住区综合技术经济指标体系的内容105.??用地平衡表及其作用106.??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概念方法较以前有哪些改变,宜采取哪些具体措施107.??腾尼斯提出的社区形成的四个条件108.??社区在居住区规划中的意义109.??社区形成的基础110.??住宅区与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之间的关系111.??住宅区规划设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112.??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及其在住宅区规划的作用113.??服务半径的定义以及设施分级、服务半径确定考虑的因素114.??住宅区路网布局时应遵循的原则115.??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的要素116.??人居环境设计的指向原则117.??城市规划、行政区划、社区三者之间的关系118.??城市住宅区位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19.??《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有何问题,如何修编120.??社区规划的概念、类型、内容,公众参与的作用121.??居住区规划现存的问题以及进行社区规划的必要性城市化122.??城市化的概念123.??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124.??城市化进程的S形曲线的主要内容125.??世界、中国、发展中国家(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126.??概念的区别(城市化Ⅰ与城市化Ⅱ;正统城市化、过度城市化、郊区城市化、乡村城镇化;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景观型城市化与职能型城市化;积极型城市化与消极型城市化;自上而下型城市化与自下而上型城市化)127.??城市化的单一指标度量法与复合指标度量法的定义128.??人口比例指标的计算方式及缺陷,城市人口如何确定129.??人口集聚度指标法的内容130.??城市化速度的定义131.??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前景132.??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战略方向小城镇问题133.??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基本模式134.??发展小城镇的优势、弊端、出现的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135.??我国小城镇发展应采取的对策136.??几个概念(小城镇——城市——乡村——城乡结合部——城乡一体化——郊区——城市边缘区)137.??城中村现象、特点及问题焦点城市结构与形态138.??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定义、关系与作用139.??城市结构如何协调发展140.??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上部结构、下部结构的定义141.??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模式及图示142.??工业化时期、后工业化时期以及信息时代的城市物质结构的演变特征143.??卫星城式发展模式的特征144.??城市社会空间分异的表征及特点145.??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146.??工业化、后工业化、逆工业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定义147.??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148.??英国、美国和香港的城市规划运作体系组成框架149.??我国的城市规划运作体系组成框架150.??深圳的城市规划运作体系组成框架以及与传统城市规划运作体系的对比151.??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152.??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概念、区别、联系153.??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之间的关系154.??总体规划的任务、期限、定义、内容155.??总体规划的编制、审批程序156.??现阶段我国的总体规划实施存在哪些问题157.??远景规划的概念内容158.??城市性质、城市职能的定义以及确定依据159.??城市规模、城市规划区、城市建成区、开发区的定义160.??城市发展方向定义161.??战略规划的产生背景、与总规的区别162.??战略规划的技术核心、方法论基础,目前存在的问题163.??近期建设规划的产生背景、原因164.??近期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期限、必须具备的强制性内容、必须具备的指导性内容区域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165.??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定义以及之间的关系166.??区位理论与增长极核理论的内容以及在我国的应用167.??中心地理论的假设条件、三种基本类型的结构形态168.??区域规划再兴起的原因169.??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规划的发展变化170.??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城市连绵区、城市带的概念及之间区别171.??城镇体系的概念172.??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规划目标、编制内容土地173.??土地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174.??区位、区位理论的定义及内容175.??城市层面的土地经济学中的土地特征176.??竞租理论内容及推导177.??城市开发的类型以及其经济特征178.??世界层次土地政策的演变趋势179.??我国土地所有制所包括的内容180.??我国土地市场机制所包括的内容181.??我国土地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182.??用地适用性评价的概念和基本要求183.??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经济条件评价的概念和内容184.??城市土地使用分类185.??国标中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结构指标比例186.??土地兼容性的定义、相关影响因素187.??兼容性规划和管理如何完善188.??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的考虑因素189.??我国经济体制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190.??有关概念(城市开发——土地开发——公共开发——区位——郊区——城市规划区——城市建成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1.??土地储备制度的定义、作用、运作、意义、作用、问题、目标、对策192.??土地储备制度的土地征购方式、运作程序193.??土地置换的定义、问题、对策194.??中国城市土地市场结构、交易的参加者、交易形式热点问题195.??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的定义196.??工业时代城市功能结构的特征197.??信息化城市在结构、空间、经济、文化方面的特征198.??信息化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199.??信息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200.??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形成历史201.??人类住区的定义、发展任务202.??环境、社会、经济、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的体现203.??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原则204.??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205.??郊区化的定义206.??郊区城市化与城市郊区化的分别207.??郊区化的表现208.??中外郊区化在背景、动力机制、表现方面的对比209.??睿智增长的产生背景、内容、目的、特征210.??中国郊区化的利弊以及解决措施211.??全球化的背景、重要文献212.??全球城市、国际性城市、全球城市化、城市全球化的定义以及区别213.??世界城市的特征以及指标体系214.??城市产业结构重组的发展趋势215.??社会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216.??实体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217.??巨型城市、大都市连绵区的定义及联系218.??经济全球化的特征219.??全球化对于城市发展以及城市规划提出的要求220.??WTO对于中国城市发展的机遇221.??老龄化的定义、带来的社会问题222.??我国老年人独有的特点223.??城市规划、居住区建设对于老龄化问题的对策城市发展224.??城市如何产生225.??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226.??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227.??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城市进化理论、增长极核理论、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区域空间结构类型分异理论、经济全球化理论的主要内容228.??国外城市中心的演化规律。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我国最早的石刻城市平面图---------------。
2、我国唐代边远地区把马面用做仓库用途的城市是----------------。
3、隋唐东都洛阳的规划由----------主持,元大都的规划由------------主持。
4、----------------首创了区域规划的综合研究。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3个,分别是------------、-------------、--------------。
6、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
二、名词解释:
1、庞贝城
2、大城市连绵区
3、罗马营寨城
三、简答题
1、简述宋东京规划要点。
2、公元5世纪古希腊米利都城规划的特点
3、雅典卫城建设的特点
四、论述题
1、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
2、简述阿尔伯蒂的理想城市模型,以及对后世带来的影响?。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doc
1、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并分析比较城市与原始聚落的区别。
答:我国城市经夏朝中前期300年左右的发展,大体至后期已基本形成。
城市产生的条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财富,导致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社会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起来,出现商品交易;与此同时,部族间为了争夺领地、财富等,战争频繁,这使居民需要采取防御措施,随之,兼具防御和交易的城市随之出现。
如:黄河中下游的郑州西山遗址、长江中上游的都江堰芒城城址等。
(旧石器-新石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随着第一次劳动分工,原始聚落产生于新旧石器交替时期,原始聚落是指,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由此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
城市最基本的表现在于集中,居民点已经初具集中的特征:人口集中、建筑物集中、生产资料集中。
但居民点仍不具备城市的形成标准,城市产生的标准有: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具有城市永久性大型建筑、具有手工业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具有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2、写出5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海港城市及其相应繁荣时期,并概述海上贸易对城市的影响。
唐代以前,海上丝绸之路在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列外交往活动中始终处于比较次要旧地位,所以几乎只有番禺(即广州)一处港市。
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加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自唐中后期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战争的影响而再度受阻后,海上丝绸之路便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对外交通和贸易的主要渠道。
扬州——唐代泉州——唐宋广州——唐宋杭州——宋元明州——宋代影响:1、海上贸易促进了港市的迅速发展。
如广州作为南航路始发港,在唐代迅速发展为唐代第一大外贸港市;而此前默默无闻的泉州、明州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而获得进一步发展。
2、市舶司的兴废,直接关系到港市的荣衰,往往是市舶司之所在,就是重要港市之所在。
如扬州虽在唐代为第二大港市,但因唐末战乱影响,始终未设市舶司,其港市地位也被杭州和明州取代。
3、在城市空间形态上,海港城市突破了以往封闭的城垣形制,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古代城市体系1、都(京,陪都)、州(府)、邑、镇(关镇,集镇)、村落等概念辨析都:邑与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二者区别“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州:多为省下一级的行政管理区划的中心,规模较大,为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官府衙门也较多,一般均有设防的城垣。
邑: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是小邑。
镇:关镇,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供驻军或屯戍之用。
集镇,一般是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交通条件较好、商业和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点中分离出来的。
有的为不定期或定期的集市贸易中心,设有一些一般居民点所没有的商业服务设施,或一些政府、税务等机构。
镇是城乡的联系纽带。
村落:一般的农村居民点村落2、城与市的功能、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
“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
“市”是商品交换之地。
有的城不一定全是市,有的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3、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有何异同?同:1、都是在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产生的。
2、异:南方城市特点:1)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2)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3)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北方城市的特点1)2)平原地区,城市形状布局方正3)有严格的坊里制,多为规则的街巷4、中国古代都城,秦汉、隋唐都城、两宋、明代都城建设(1)○秦朝都城咸阳咸阳的城址在今咸阳以东约20 公里处,长陵车站附近的渭水北岸;孝公初建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渭南部分于昭王时开始拓展,建兴乐宫,始皇时又建了信宫,阿房宫,诸庙、章台,上林也位于渭南,渭北咸阳主要向东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2)○西汉都城长安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长安城墙是在宫殿等已造成后,在惠帝时三次发动民工在冬闲时修筑,汉武帝时又在城西修建章宫,还修城内桂宫,明光宫. 为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
(完整word版)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52365)一、选择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 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B.郑州商城C.西亳D.陕西半坡村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B.长乐宫C.二里头D.明光宫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B.孟菲斯C.阿玛纳城D.乌尔城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B.北魏C.隋唐D.宋元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B.扬州和杭州C.扬州和苏州D.扬州和淮安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 城墙呈白色, 有马面, 城防牢固。
A.高昌城B.交河城C.统万城D.渤海上京龙泉府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 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A.安阳B.成都C.大同D.大理13.中国近代第一城是( D )。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贯都:指城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1.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是。
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反面的、停滞不前,但园林和民居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4.唐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和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 个坊,设八厢来管理。
7.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1、“形胜”的含义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
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
13、明初定都,明成祖(朱棣)时迁都。
14.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象天法地影响。
15.中国古代城市中被多次定都的有长安、、、、。
16近代是由民族资本家謇规划的。
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曲江。
18.战国时期按照《管子》思想修建的主要有哪三个城市齐临淄、楚郢、吴阖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52365)一、选择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B.郑州商城C.西亳D.陕西半坡村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B.长乐宫C.二里头D.明光宫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B.孟菲斯C.阿玛纳城D.乌尔城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B.北魏C.隋唐D.宋元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B.扬州和杭州C.扬州和苏州D.扬州和淮安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城墙呈白色,有马面,城防牢固。
A.高昌城B.交河城C.统万城D.渤海上京龙泉府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A.安阳B.成都C.大同D.大理13.中国近代第一城是( D )。
A.天水B.保定C.淮安D.南通14.明代具有典型双城结构的城市是( D )。
A.迪化B.大理C.同里D.归绥15.( D )提出有机疏散理论。
A.赖特B.勒柯布西耶C.霍华德D.伊利尔﹒沙里宁11.中国目前现存最大的战国遗址是( A ) 。
A.燕下都B.郑韩故城C.齐临淄D.赵邯郸16.春秋战国时期最大最繁荣的城市是( C )。
A.燕下都B.郑韩故城C.齐临淄D.赵邯郸17.中国古代第一次出现丁字交叉路口是在( D )。
A.唐长安B.南宋临安C.北宋东京D.曹魏邺城18.( D )提出有机疏散理论。
A.赖特B.勒柯布西耶C.霍华德D.伊利尔﹒沙里宁19.道路有“三横四直”之说的城市是指( A )。
A.南宋平江府B.南宋临安C.隋唐洛阳D.北宋东京20.( A )提出田园城市的城市设想。
A.霍华德B.勒柯布西耶C.霍华德D.佩里二、简答1.简述城市的双重含义。
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市是交换的场所,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2. 简述城与廓的基本概念城墙,城指内城的墙,廓指外城的墙。
“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廓:“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管理劳动人民。
3.简述闾里的基本概念“闾里”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唐代以前施行封闭的里坊制,汉代称之为“闾里”,泛指一般平民居住的地方,“闾里”也是分等级的。
4.简述卫星城的基本含义。
卫星城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
它往往是城市集聚区或城市群的外围组成部分。
旨在控制大城市的过渡扩展,疏散过分集中的人口和工业。
5.简述中国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
1)城市类型丰富,数量较多,规模较大;2)都城形成城市中轴线,宫城和皇城位于城市北部居中,前朝后寝格局,严格分区;3)集中设市、统一管理,市场位置南移,形成前市后朝格局;4)形成复杂、完善的棋盘状路网;5)居住严格采用里坊制,坊发展为整齐划一、封闭、内向的形态;6)城市中寺庙建筑大量增加;6.简述曹魏邺城的布局特点及规划影响。
1)布局特点:曹操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
2)规划影响: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前朝后寝)。
7.简述唐代扬州的繁荣原因及其城市格局。
1)繁荣原因:水陆交通便利,是漕粮集运口岸和淮盐集散地;是茶叶和其他物资的集散地;本地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发达的手工业。
2)城市格局:分子城和罗城。
北面为子城,又称衙城,是官衙集中的地区;南面为罗城,又称大城,是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区。
子城城墙为土筑,两重城墙,城门及城墙转角处用砖包砌,四周有城壕;罗城呈长方形,棋盘状路网。
唐代扬州有繁华的长街和夜市,说明晚唐时期,扬州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里坊制的束缚。
8.简述秦汉时期的城市总体特征。
1)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2)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3)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4)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5)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6)出现了礼制建筑;7)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9.简述南建康的建设特征。
1)城市经过不断扩建形成,由东府城、西州城、中宫城、越城、石头城等一系列小城组成;2)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防御作用较强,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中不规则平面的典型实例;3)宫城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规则,采用严格中轴线和前朝后寝的布局;4)坊市地区的居民居住地则比较凌乱,有明显的自发发展的情况。
10.简述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布置的基本特点。
1)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2)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3)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
11.简述南宋平江府城的城市布局特点。
1)有大城和子城,城墙略有屈曲,有护城河环绕,呈长方形,城门皆有水陆两门。
城市以子城为中心,子城系平江衙署所在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城墙;子城内主要建筑布置在一条偏于东侧的南北轴线上,府署衙署在轴线南端。
2)商市和居住:在城市中心有筑有城墙的衙城;子城的西北角集中各种商市;县署以北是整齐密集的前街后河的居住街坊。
3)道路与庙宇:河流和道路系统——道路系统成方格网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相交;城内有三条东西向和四条南北向的大河道,即“三横四直”;道路常与小河平行,形成前街后河的格局。
城内佛、道建筑比重较大,展现出较高的江南园林造园艺术。
三、论述1.结合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论述《周礼•考工记》的理解及含义。
1)《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这部著作记述了齐国关于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2)《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科学设计艺术的珍贵文献。
其中涉及宫城设计的《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节,是现存最早的城市建筑及其规划方面的史籍之一,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独具一格的特点及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设计思想《考工记》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有着深远的的影响。
3)《匠人•营国》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所谓“营国”,即是建城。
通俗地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与居民区。
反映出的中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都城设计制度。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制思想。
2.结合城市建设实例,论述《管子》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思想。
1)《管子》书中有一套明确而完整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尤其重视发展农业及工商业对城市的关系。
这些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反映春秋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特点,对拘于礼制等级和宗法封建的西周城邑营建制多有批判,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过相当的影响。
2)城市选址方面,“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上,必于广川之下,高勿近阜而用水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适,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体现追求自然、天道的本质,对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便利而发展形成的经济中心、商旅城市有较大影响。
3)城市分级方面,西周城邑营建制以宗法封建为纲分城邑为三级。
周王是“周之宗盟”盟主,天下大宗,所居王城当列第一级城邑。
诸候承王命,又以政治和宗法的双重身份,在其封疆内营建国都,诸侯城便列为第二级城邑。
宗室及卿大夫受采地,同样以双重身份建置采邑──“都”,都就为第三级城邑。
“王城”、“诸侯城”、“都”三级间不仅有政治上的统属关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们有不同的规模(涉及乡、遂数量及辖地范围等)。
规模上,王城必大于诸侯城,诸侯城必大于都。
城邑规模不同.实际也体现了力量的差异。
就这样,三级城邑制等第分明,不容越。
至春秋时期,“周室日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而齐经政治、经济改革,生产迅速发展,国力大增,疆域也为之开拓。
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管仲敢于向西周城邑旧制发起批判,对城市分级作出新的解释。
3.论述唐长安的城市布局特点及其道路系统、居住、商市方面的概况.1)城市布局: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
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
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
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
宫城位于皇城北面,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宫城东北方建有大明宫。
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
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里。
2)道路系统:干道和街坊两个系统;城市干道,为严整的方格网状,通向城门的几条主要干道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