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范文(四篇)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范文(四篇)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范文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该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这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学生的认知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经历折纸操作——合作交流——寻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并掌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

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材料,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而对自己寻找出的法则印象特别深,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索、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传统教学是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习,以实现“熟能生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的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整理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

这里实现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考虑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顾及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更有意义。

三、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精而少——“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开学后,学校举行公开课,我执教了2013年教育部新审定的“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内容,课后,仔细反思,受益匪浅。

“分数与整数相乘”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列成乘法算式。

通过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会应用分数乘法解决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而且能为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解决更多的有关分数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我采用学生先预习的方式展开教学的,要求学生要填完书上的空格,在预习本上完成相关的练习。

至此,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但对计算法则的形成还是有疑问的,在计算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先约分再计算,对结果的处理往往能写成整数的写成了分母是1的假分数。

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⑴通过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这是一个常规的问题,可以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学情,学生们初步知道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疑问也在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上:为什么要分子与整数相乘做分子?⑵3/10米的意思,看图一起来理解,谁说说?分数的意义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基础,必须让学生清楚地知道。

⑶先涂一涂,再说一说,分子乘整数相乘做分子,分母不变的道理。

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从加法算式和图上也能看出分子乘整数相乘做分子,分母不变的道理。

⑷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谁来说说?以比较的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体会这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简便作用,形成先约分再计算的习惯。

⑸按书本上的要求,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题目的要求是先涂色,涂出4个3/16,再计算出涂色部分一共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通过涂色、计算两个层次的学习活动,学生们对计算方法和结果要约成最简分数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因此,设计的关键问题应精而少,给学生提供思考的广阔空间,课堂的有效生成明显变多,探究为也渐浓,教学效果也明显。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计算教学的两个关键点是理解算理和形成算法。

老师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两个关键点展开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纵观整节课,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学生算理和算法同行。

一、重视直观表征。

史宁中教授认为好的结论往往不是“证”出来的,而是“看”出来的。

教师在让学生理解题意后,先涂色表示结果,通过画图,学生一方面可以看到结果,另一方面也感悟到了结果是分数单位十分之一的累积。

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后续归纳算法时形象的理解为什么分数乘整数在计算时,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

教师在这里注意了算理直观和算法抽象的联结,充分利用了直观表征的一般性。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

教师在直观表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列式,基于已有的“几个几”的认知经验学生自然想到了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

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十分之三乘三应该如何计算。

教师再一次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最后学生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教师通过适当的评价,引出书本上的算法,并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的依据,让学生明确了分数乘整数需要沟通前面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和乘法的意义。

这里老师的教学可谓收放自如,既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又注意及时介入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把分数乘整数的计算置于乘法计算的整体框架之下,注重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三、重视知识应用。

在学生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的算法和算理之后,教师还强化了应用,出示四道实际问题让学生直接列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列出的算式都是相同的。

通过九分之四乘四不同的情境设置,学生从乘法意义、常见的数量关系、面积计算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解读深化了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教师同时还渗透了“求一个数的几分几”,这样的铺垫为学生后续拓展分数乘法的意义打下了伏笔。

总之老师尊重了学生主体性,通过数形结合沟通算理和算法;在知识整体关联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5篇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5篇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5篇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一、引导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1、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求3个米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

2、通过交流与讨论,引导学生主动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归纳和类推,进一步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二、加强过程体验,体会过程约分比结果约分更简便。

在解决例1的第(2)题时,我在处理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时设计了88×8/11=?的练习,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加强过程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后,体会到过程约分比结果约分更简便且不易错,形成一种内在需求,优化算法。

存在不足:本课算理强调还不够,特别是练一练第1题,在学生独立完成后,我在组织交流时不够充分,只交流了学生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忽视了学生是如何涂出4个3/16的,后来我发现学生涂得方法很多,其实通过学生涂色写算式,可以沟通分数乘法和分数加法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体会“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算理,我没有很好地把握教材这一练习设计的意图,没有敏锐地把握教学资源,很好地巩固算理。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2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

在课堂的开始环节,我对这些内容进了一定的复习,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

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

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涂图形的过程。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复习几个相同分数和的计算方法。

从而让学生感知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分数和的简便运算。

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从加法的角度联想到分数乘整数的方法,这种顺向迁移,对学生的学习作用很大。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背景近年来,教育部门密切关注教育教学质量,致力于改进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作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数与整数相乘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由于概念抽象,计算操作复杂,容易导致混淆和错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

思路基础知识教学在教学中,应该先确保基础知识的掌握,例如分数的基本概念、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等。

对于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讲解和演示来确保学生的理解。

针对学生的不同掌握程度,可以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如示例演示、实践练习等。

解题方法教学解题方法的掌握是学生能否正确解决分数与整数相乘问题的关键。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讲解解题方法,如将分数化成带分数或分数乘以一个整数再进行计算等。

解题方法教学要有针对性,因为每个学生的问题可能不尽相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综合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行全面素质教育。

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实际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可以通过实际案例、问题解决等方式来实现。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体会知识的具体应用,加强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在教学中,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核心内容是分数项和整数项的乘法计算。

学生容易混淆相同分母分数项的乘法计算,同时还需要将结果化简,学生经常会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1.分母相同时的计算当分数的分母相同时,应该将分子相乘,分母不变,最后将计算结果进行化简。

例如:$$ \\frac{2}{3} \\times 4 = \\frac{2 \\times 4}{3} = \\frac{8}{3} = 2 \\frac{2}{3} $$2.分母不同时,通分计算当分数的分母不同时,应该先将分数进行通分,然后再进行乘法计算,最后将计算结果进行化简。

例如:$$ \\frac{2}{3} \\times \\frac{4}{5} = \\frac{2 \\times 4}{3 \\times 5} = \\frac{8}{15} $$3.结果化简计算完分数与整数的乘积后,需要将结果进行化简。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1 分数与整数相乘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1 分数与整数相乘丨苏教版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与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并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分数的有关运算加深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的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向他人学习的自我完善意识。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直观的学习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类推思考的能力。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水彩笔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激活旧知1、在上新课之前,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前面所学的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

2、口答:5个12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5个12相加是多少,12的5倍,12×5)12×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3、计算:(1)38+38+38=? (2)103+103+103+103+103=?同分母分数加法应如何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仔细观察这两题,它们的加数都是一样的。

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我们可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呢?比如第一个可不可新的内容。

二、问题引入,发现新知(一)教学例1,初步得出计算方法。

国庆节的时候,六一班同学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纷纷动手制作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要用绸带几分之几米?1.组织探究预设一:画图法现在有一个绸带,全长一米,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它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

(这里我们要注意是平均分)。

现在我们米,如果用长方形纸条表示“13米。

你们都涂好了,老师也来涂一下,涂色表示出来吗?还要标上10谁来教我呀。

小芳同学觉得做一朵太少了,她要做3朵,请你表示出3表示出来。

来,她要做3朵,3朵都要用10我也不能落后,我也涂好了。

小芳做的这3朵绸花,一共要用几分之几米的绸带,仔细观察图,米。

关于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范文(2篇)

关于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范文(2篇)

关于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范文反思本节课,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反映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地、投入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就应该设法让其在一开始就产生探究的内在需要,这是非常关键的。

因此,这就需要老师既兼顾知识本身的特点,又兼顾学生的认知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寻找合适的切入口,让学生感受到眼前问题的挑战性和可探索性,从而产生“我也来研究研究这个问题”的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经历折纸操作——合作交流——寻找计算方法这一过程,使学生发现并掌握分数单位乘分数单位的计算方法。

由于在这个过程中讨论的素材都来源于学生,他们讨论自己的学习材料,热情特别高涨,兴趣特别浓厚,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出“我的发现”,而对自己寻找出的法则印象特别深,同时又产生了继续探索、验证两个一般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欲望。

二、关注结论,更关注过程传统教学是教师利用复合投影片等手段,让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再利用其计算法则进行大量练习,以实现“熟能生巧”。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一新的理念说明:数学教学活动将是学生经历的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因此,教学本课时力图让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过程,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算法-举例验证——交流评价——法则整理等一系列活动中经历“分数乘分数”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

这里实现了让学生自己去做、去悟、去经历、去体验、去创造,同时也考虑了学生解题策略的自主选择,顾及了合作意识的培养,我深信这比单纯掌握计算方法再熟练生巧更有意义。

三、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指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1分数与整数相乘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2.1分数与整数相乘丨苏教版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与反思教学目标: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并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分数的有关运算加深理解和认识,进一步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的环节,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向他人学习的自我完善意识。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直观的学习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学生类推思考的能力。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水彩笔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激活旧知1、在上新课之前,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前面所学的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

2、口答:5个12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5个12相加是多少, 12的5倍,12X5) 12X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3、计算:(1) | +| =? (2)-+- + - + -+-=?8 8 8 10 10 10 10 10同分母分数加法应如何计算?(分母不变,分子相加,结果能约分的要约分)仔细观察这两题,它们的加数都是一样的。

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我们可不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呢?比如第一个可不可以用| X3,第二个可不可以用上X5,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今天8 10新的内容。

二、问题引入,发现新知(一)教学例1,初步得出计算方法。

国庆节的时候,六一班同学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纷纷动手制作绸花。

究竟怎样做呢?请同学们看题。

出示例题:做一朵绸花要用上10 米绸带,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要用绸带几分之几米?1.组织探究预设一:画图法现在有一个绸带,全长一米,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它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分之几。

(这里我们要注意是平均分)。

现在我们要用这根绸带做绸花,做一朵绸花用5米,如果用长方形纸条表示“1 米”,你能在长方形纸条上涂色表示出捻米吗?,请你涂一涂,你能涂色表示出来吗?还要标上5米。

数学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通用13篇)

数学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通用13篇)

数学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通用13篇)数学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具体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

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

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块饼的就是张。

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块饼的就是2/3块饼的理解。

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精心、具体的指导。

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a:你们是几块几块的分的?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块饼?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块?(就是3个块就是几块)d:怎样才能看出是几块?问题的.提出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

三、用发展的思维去理解所学的知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性。

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的,只有把知识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学生的研究才是有意义的。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引言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对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概念感到困惑。

他们可能会犯一些常见的错误,比如将分子与整数相乘,而不改变分母,或者将整数与分母相乘,而忽略了分子。

因此,本文将对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知识点的反思进行总结,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问题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分数与整数相乘这一概念容易产生混淆。

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对于分数的意义和运算规则理解不够深入。

他们倾向于简单地将整数与分子相乘,而不改变分母,从而得出错误的结果。

另一个常见错误是忽略了整数与分母的关系,只关注整数与分子的运算。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学生对于分数的本质和运算规则还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

解决方法为了解决学生对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概念理解上的困惑,我尝试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概念讲解首先,我对于分数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我强调了分数是由分子和分母两部分组成的,并解释了它们的含义。

我让学生明确地理解分子表示的是被平均分割的等份中的数量,而分母表示的是整体被平均分割的等份的数量。

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本质。

示例演示其次,我使用了一些具体的示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运算规则。

我通过画图和具体计算的方式来演示实际的操作步骤。

例如,我给出了一个例子:1/4 × 3 = 3/4。

我向学生展示了将整数3与分数1/4相乘的具体步骤,以及如何得出最终的答案。

通过这样的示例演示,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运算规则。

练习巩固最后,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理解。

练习题包括了不同难度的题目,从简单的四则运算到应用题。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练习,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教学效果与反思经过以上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学生对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概念理解有了一定的提高。

他们能够更准确地应用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运算规则,并且能够正确地解答相关的练习题。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苏教版)
这节课,我教学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11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引发计算需求,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迁移、类推、自主探索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根据这一思路我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一情境导入,理解意义、二自主探究,明白算理、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四课堂总结,延伸课外。

本节课,我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重视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本课我创设了同学为迎接国庆节做绸花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求三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和乘法列式。

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又可以启发学生用加法算出3/10×3的结果。

2、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
导入新课时,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3/10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求3个3/10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

3、尝试计算。

自主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教学文档(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分数与整数相乘)教学反思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局部,探究有效的计算教学模式是很多我们寻求的目标。

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精心的打算,在以下几方面还较为中意:一是情境的创设比拟贴近实际。

课本上是做绸花,我利用听课老师较多的场面设计了用彩纸做纸花欢迎老师这一事例,既可以巧妙地改动教材,又可以做到联系实际,排除孩子的紧张情绪。

接着我出示卡纸,做一朵红花用3/10米彩纸,小芳做3朵这样的红花用几分之几米彩纸?通过学生的涂一涂,说一说,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探究3/10×3的计算方法。

二是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比拟、优化,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方法。

为了使计算更简便,可以让学生比拟先计算再约分和先约分再计算两种方法,整个过程老师不指定哪种方法更简便,我只是让他们自己谈谈做题时的感受,通过比照和介绍,很多学生都明白了后一种方法比前一种方法好。

这样可以援助学生防止很多的后续错误,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是注重知识的应用。

俗话说:“学以致用〞。

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水龙头滴水的事例,既锻炼了他们的计算能力,也同时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

再联系西北缺水地区的状况,不少学生都深有感慨。

这样的计算,被给予了实际意义,比起单纯的练习更有深意。

但在教学中我又发觉了自己的缺乏:一是不够灵敏,当学生的答复没有沿着我的思路时,我代为说明,生硬地将学生拉到我的设计当中。

二是上课说得太多,学生呈附和太多,特别啰嗦而不注重问题的精炼。

三是课堂气氛较闷,不特长利用评价调动气氛,评价言语单调、呆板。

这也正是我以后需要改良的地方。

.。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一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教学的第一课时,是学生理解分数乘法意义的起点。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努力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将计算学习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数乘法的意义。

创设学生喜欢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学生很容易结合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

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我指导学生从读一读,说一说,练一练,想一想,议一议五个方面入手,例如:教学3/10×5,首先让学生明确,要求3/10×5,也就是求3/10+3/10﹢3/10+3/10+3/10是多少,并联系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得出3+3+3+3+3/10,然后让学生分析分子部分5个3连加就是35,并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特别是3/10×5与35/10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为什么“同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一练7/10×5,然后进行集体交流,看一看能不能在相乘之前的那一步先约分,比一比在什么时候约分计算可以简便一些,从而明白为了简便,能约分的先约分。

总之,本节课我能尽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改变以记忆法则、机械训练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到算理的探讨、运算规律的归纳中来。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教学,我感触颇多:一、引导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

1、导入新课时,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求3个米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篇一」在教学分数乘整数之前,班里已经有不少学生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如果按照一般的教学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就会觉得“这些知识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可学的了。

”,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于是在教学时,我提出:“为什么结果是9/10?为什么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接下来的教学就引导学生带着“为什么”去学习。

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都是从自己特有的数学现实出发来构建知识的,这就决定了不同的孩子在解决同一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视角。

在本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思维方式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学生自主地构建知识,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理念。

有的学生通过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的理解,将分数乘整数与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联系起来思考;有的学生通过在老师给的练习纸上涂色来得到结果;有的学生讲清了为什么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道理;还有的学生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同样得到了结果。

存在的一些问题。

让学生体会先约分比较简单时,出现了些问题。

在做完例题第二个问题之后,依然有不少学生依然觉得先计算好,于是我就出示了四道题,其中最后一题数据较大,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但我现在觉得,如果在例题教学完之后就直接完成那个8/11×99,这样就更加直接了,学生立刻就能体会到先约分的好处了,那么再做其它需要进行约分的题目就方便了。

教学片断:师:哪些同学知道3/103的计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举起了手,部分同学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9/10。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生1:我从书上看到,分数与整数相乘时,只要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就可以了,分母不变。

所以,33=9,分子是9,分母仍然是10,结果就是9/10。

(举手的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生1的发言,有个别学生表示是从课外数学班的学习中了解到的。

)师:老师也同意用这个方法进行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

对于这个内容,大家还有什么疑问?生2: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10不和3相乘?师:多好的问题!(这个问题正是理解算理的关键。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1在课前的备课中,我觉得这一课时主要解决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3)计算时能约分的一定要约分。

基于以上的目标,我给自己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予以实施,下面想和大家交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一、分数乘整数的意义部分:师: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来做一道思考题。

(在黑板上板书算式:2_3= 下面的学生本来神情紧张,看到我出的“思考题”是这样一个题目,都忍不住笑了,有几个口快的早已喊出了答案:6!6!…)师:是啊,答案是6,看来这个思考题难不倒大家!其实,对于这一题来说,不用乘法,用加法我们也可以把它计算出来,知道算式是多少吗?生1:2+2+2生2:3+3生3:1+1+1+1+1+1生4:1+2+3(下面有几个同学举手还要说,有一个学生在下面嘀咕:这不成凑得数的了吗?我也知道学生开始错误地“发挥”了,我把他们拉回来,让学生思考,如果是用2_3这个算式来表示的,黑板上老师板书的算式哪几个是对的,哪几个是错的?然后在学生的纠错中擦去错误的算式。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由于过分的“激动”而忘乎所以,所思所想偏离了我的教学课堂,在学生偏离了课堂之后及时地把学生拉回来固然重要,但如何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不偏离课堂呢?我真应该好好研究这个问题。

)师:(指着2+2+2)知道这个算式的意义吗?生:表示3个2是多少?师:那这一个呢?生:表示2个3是多少?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不过通过这个题目,我觉得学不学乘法无所谓。

(下边的学生一愣)因为我觉得加法计算也行,没必要用乘法来计算啊?(下面的学生开始议论纷纷,有几个学生把手举的高高的,要求发言。

我请了翟卓起来说。

)生:不对!那要是1000_1000就不能用加法算。

师:不能,怎么不能?我也可以列加法算式。

(于是我就开始在黑板上板书:1000+1000+1000+1000+1000+1000+…,写了不多个,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叫了,老师,不写了!老师,不写了!…于是我也装作疲劳状,向学生承认:看来还是乘法简便!在此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忆整数乘法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和整数相乘》教学反思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就接触过分数的加减法,六年级的上册开始就完整了分数的所有运算,本节课是分数乘除法的起始课,所要教学的内容,虽然对于部分学生来说也许并不陌生,估计有学生可能已经会计算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式。

但这节课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多余,因为很多学生可能凭借经验只知道怎么算,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

尤其是对于分数和整数相乘时,为什么直接将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而分母不变,学生不一定明确。

因此,这节课不能仅仅满足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含义,关注学生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理解和掌握为什么可以这样算?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这样做能够很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

1、重视创设情境,理解意义。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

本课我创设了同学为迎接国庆节做绸花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求三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加法和乘法列式。

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又可以启发学生用加法算出3的结果。

2、重视直观教学,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学习数学
导入新课时,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涂色表示3个米,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求3个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再借助所列的加法算式初步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并为引导学生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知识结构上的铺垫。

3、尝试计算。

自主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借助同分母分数加法,自主探索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由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可以转化成几个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因此,例1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着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4、多样。

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巩固练习中的习题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技能。

一定的技能训练是需要的,熟练的技能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旨在引导学生要善于结合实际的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我在练习设计时注意设计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多样性,激励性,生活性,而不是机械的记忆分数乘法的意义。

特别是设计了两个常见的改错题,引发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计算方法,已达到算法的自主优化。

存在不足:
1、涂色表示3个米处,由于学生速度慢费时较多;在学生探究3的算理时的引导还不够简约有效,使本课有前松后紧之弊。

2、对学生约分的格式和规范方面的要求不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
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教学真的是件憾事,细细反思起来,总有需要改进的东西。

今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这些小细节,争取把课上得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