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2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大二马原知识点框架

大二马原知识点框架

大二马原知识点框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原)是大家大二下学期的必修课程,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国家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给大家介绍大二马原的知识点框架,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门课程。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2.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原理-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和作用3. 社会发展的辩证法-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革命与改革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与实践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扩展- 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扩展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与时代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政治学的基本观点和指导性作用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指导性作用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指导性作用结语:本篇文章总结了大二马原的知识点框架,旨在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门课程。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发展与实践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和基本方法论,为今后的学习和思考提供了基本的框架。

希望大家通过认真学习和探索,能够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为实现社会发展和自身成长做出贡献。

大二马原笔记期末知识点

大二马原笔记期末知识点

大二马原笔记期末知识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其基本理论原则的哲学体系。

它是为了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而产生的,主要包括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人的自由等方面的思想。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否定推理、对立统一法则、联系、发展等原理。

3.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它认为物质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一切事物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法律、道德、文化等)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而推动的。

5.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生活决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6.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的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感性认识和实践的重要性。

7. 人的自由人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解放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消除阶级、国家和私有制的束缚的基础上,人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的对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流派相比,具有独特的观点和立场。

例如,与资本主义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的重要性;与唯心主义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物质的决定性和对经验的重视。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它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精华:真理与价值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精华:真理与价值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精华:真理与价值平静的湖面只有呆板的倒映,奔腾的激流才有美丽的浪花!幸福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赢取!生命的意义在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三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属性1、真理和谬误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

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相符合。

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互相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地开展真理对谬误的斗争,以达到人们对真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这是指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时间和范围的认识进行纠正,使之重新与对象、时间和范围相符合,这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2、真理的属性要掌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常以简答题出现。

作为正确认识的真理具有多种属性,最重要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属于认识范围。

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主观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

唯物主义承认客观真理。

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原复习重点(对照)(2)

马原复习重点(对照)(2)

马原知识点整理绪论1.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两个理论发现剩余价值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2.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部分和三个思想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②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5.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①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一章1.哲学所研究的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所谓物质范畴,就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⑴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怎样的根本属性:运动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4.怎样理解物质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的关系。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无限的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

认识事物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它强调观察和理解具体现象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1.3 实践第一哲学原理实践第一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的过程。

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内容和基本原则2.1 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东西,是世界的基础。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2 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意识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是思维、意念、观念等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能动的、社会的产物,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与物质紧密相关的。

意识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2.3 人的本质和价值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价值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强调人的价值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基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二知识点总结

马原二知识点总结

马原二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导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原则和指南,是指导人民大众为创造美好社会的灯塔和武器。

以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变革规律的理论教导为核心的,是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运动方向。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我们常用的马原二知识点进行总结:一、唯物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发展和变化。

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质的变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新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增加,而是在矛盾的性质基础上实现的,是对过去事物的否定和肯定的统一。

2、辩证法的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运用原则有:辩证分析的原则、辩证推理的原则、辩证方法的原则。

在实践中应运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推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历史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决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人民的革命实践。

唯物史观是指在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唯意识主义、唯心史观和历史上帝观。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是指规律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发展历程的规律,以及唯物史观的运用。

三、政治经济学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体。

上层建筑是指政治制度、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科学等国家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为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劳动操作客观物质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大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

马原大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

马原大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马原大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基本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标准,以实践为基础来认识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3. 自由和必然、主观和客观、意识和存在、本质和现象等矛盾关系是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关系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4.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思想的基础是社会实践,思想和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

5.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强调社会的阶级性和阶级斗争,阶级关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3. 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方向。

4.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社会分工和社会关系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即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5.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强调阶级斗争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动力,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经济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危机。

2. 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原因和实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不仅仅是供求关系的调节,更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如扩大再生产和经济周期波动等现象。

5.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强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

马原第二章之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辩证法)考点20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1.联系的内涵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2)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考点21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考点22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2015考研新增考点)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考点23 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原理(本考点在2012年考研政治真题中的第17题考过)(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大二马原本体论知识点

大二马原本体论知识点

大二马原本体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二马克思主义原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大二马原本体论的知识点。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强调了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对社会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在社会物质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一种关于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一分为二的辩证法,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和斗争。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矛盾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才能不断发展、前进。

唯物辩证法还强调了事物的转化和质变,即量变引起质变,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飞跃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

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实践观点、阶级斗争学说以及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实践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取得真理;阶级斗争学说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认为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国家来实现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追求的理想。

总结大二马克思主义原本体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涵盖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方面的知识点。

通过学习大二马原本体论,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思想理论水平,为我们的实践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

(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马原2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 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途径有两个: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1、暴力剥夺农民土地;2、暴力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殖民掠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历史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统一性表现在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反映人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两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兼得,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获取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取其一。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价值量和价值规律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大学马原第二章要点整理

大学马原第二章要点整理

第二章反映论实践观点是马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有无统一性问题,分为可知论、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可知论:代表性学说:流谢说、白板说、蜡块说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应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代表性学说:灵魂回忆说、绝对观念自我认识论认识的本质是某种神秘主体进行的“自我认识”不可知论:古代的不可知论:皮浪、披里克近代的不可知论:贝克莱、休谟、康德等。

现代不可知论:哥本哈根学派实践活动:已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名)认识的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名)认识的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记忆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2个)肢体延长体能放大、感官和大脑延生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实践的主客体依靠中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主客体关系P64:反映同时改造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环节:P64 3个实践目的:实践主题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

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步骤。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实践对象、实践方法、实践结果都具有主体能动性特征。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唯物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唯心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旧唯物: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辩证唯物:承认主客体的关系问题,认识是主体队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反映的特点:1反映具有摹写性,摹写性决定了客观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认识两种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名)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大二马原考试重点知识期末

大二马原考试重点知识期末

大二马原考试重点知识期末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课程,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大二马原考试的临近,复习重点知识是学生们备战考试的关键任务之一。

本文将总结和归纳大二马原考试的重点知识,帮助同学们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备考。

以下是大二马原考试的重点知识概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至关重要。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规律的研究,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价值规律和剥削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部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之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实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和总布局•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经济制度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研究,对于理解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考试中,一般会涉及以下重点知识:•社会结构与社会变革•阶级、阶级斗争和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上是大二马原考试的重点知识概述,同学们在复习和备考时可以重点关注这些知识点。

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2、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源和流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论和唯心论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批判唯心主义先验论(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是直观、消极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其基础。

第二,旧唯物主义不懂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

能动的反映是摹写和创造的统一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认识。

②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表象③感性认识的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2)理性认识①理性认识是人脑借助抽象思维达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全体的认识。

②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③理性认识的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唯理论与经验论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2、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第一,材料要真实可靠。

第二,思维方法要科学。

马原大二知识点汇总

马原大二知识点汇总

马原大二知识点汇总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大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政治素养和社会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马原大二知识点进行的详细汇总,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关键内容。

一、马原基本概念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含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

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是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此为指导,分析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

3. 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

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马原强调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5. 人的历史地位马原认为,人类是实践的主体,社会历史是人类的创造。

二、马原的核心思想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原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关系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2. 社会形态与阶级斗争马原强调社会形态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马原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

4. 商品与货币马原指出,商品是价值形式的价值体现,货币则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衡量标准。

5. 价值与剩余价值马原强调价值是由生产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超过生存所需的价值。

三、马原的方法论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原借鉴了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2.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马原强调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实践的决定作用马原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改变理论。

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

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

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中国大学普遍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常在大二下学期进行教学。

它是一门涉及较多概念和理论的课程,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的重点知识点: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普遍联系、质量互变原理等。

-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等。

2. 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基本矛盾:指导世界事物发展的最根本矛盾,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 主要矛盾:在一定发展阶段上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如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社会形态和社会变革-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

- 社会变革:社会变革的动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等。

4. 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阶级斗争: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 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国家形式,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5. 生产的社会化与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私人劳动的社会化表现,价值和价值规律的产生。

- 价值规律: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商品价格与价值之间的差异。

6.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差异- 社会主义: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逐步消灭剥削和阶级。

- 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按需分配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7. 科学社会主义和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 乌托邦社会主义:追求理想社会,但缺乏科学性和历史根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发展过程。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

以上是大二马原期末复习的重点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于提高马原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课程成绩有重要意义。

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

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

马原第二章之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对于马原的复习,除了全面铺开了解基本知识点,还要加强对框架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下面凯程考研政治辅导名师针对马原中的考点和历年所考题型等进行分析,各位考生可以把这个内容当做复习的参考资料,提高政治成绩!一、物质世界与实践(唯物论)考点1 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考点2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1.定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点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通俗表述。

2.提出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

3.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意义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确定了科学标准。

5.理论性质(1)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2)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3)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考点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世纪末和15世纪初地中海沿岸,途径有两个:1、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

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1、暴力剥夺农民土地;2、暴力掠夺货币财富(利用国家政权进行殖民掠夺)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历史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这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统一性表现在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2、具体劳动反映人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反映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两者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不可。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无价值,自然也就成不了商品;而价值是使用价值进行量的比较的基础,离开价值的使用价值也不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

其次,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指同一个商品对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不可能兼得,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商品的价值,而要获取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这就是说,对于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购买者来说他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两者只能取其一。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它的本质就是在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大基本职能。

价值量和价值规律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价值规律: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他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交换使得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这一矛盾是其它一切矛盾的基础;这一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其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的支配自己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从而丧失生活资料来源,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工作日,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要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注意:相对剩余价值的实现通常是通过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来完成的。

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改进技术和管理等使得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额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因此和价值规律一起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运行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1、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不变资本即生产资料;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这一区分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根据剩余价值/社会总资本的比值计算出来的平均利润率),则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实质。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第一,剩余价值率<正比>;第二,资本有机构成<反比>;第三,资本周转速度<正比>;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反比>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产业循环的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并且是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销售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可以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在原有规模上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过程在扩大的规模上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又反过来保护其经济基础,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本质。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统治是通过具体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来实现的。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和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等。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产生的原因:1、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3、博弈的结果:避免竞争的两败俱伤。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得竞争更为复杂和剧烈,因为:1、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商品经济);2、垄断组织必须增强竞争实力才能维持竞争;3、社会生产的复杂性决定着中小企业不可能都被消除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结合而成。

金融寡头是在金融资本基础上形成的。

他们在经济领域中通过“参与制”(掌握股票)实现统治;在政治上通过与政府的“个人联合”实现对国家机器的控制。

垄断利润——依据垄断地位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

来源有:1、对本国劳动者剥削;2、对非垄断企业剥夺(通过垄断价格实现);3、对他国人民剥削和掠夺;4、通过国家政权的再分配垄断价格是垄断利润实现的关键。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产生的原因:私有资本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的激化,要求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从而产生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生产力发展要求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2)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深化,要求借助国家力量反危机;(3)缓和社会矛盾和协调利益需要形成的时间:一战时期(标志事件:国民经济军事化)理论基础: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展:二战期间的战时经济管理体制四种主要形式:国家所有和直接经营;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国家参与;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扩展三种基本形式: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两种类型:私人输出;国家输出社会经济后果:(1)对资本输出国而言:带来巨额利润,扩大了市场,改善了国际收支等;但可能出现本国产业“空心化”,加剧国际矛盾。

(2)对资本输入国而言,对经济有一定积极作用(资金、技术、机器、管理、就业、收入等);但也造成不利面(付出较大经济代价、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外资依赖;民族工业受压;外债等)国际垄断同盟:跨国公司(重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高级形式)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列宁指出的帝国主义五特征经济全球化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的标志: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主体)产生原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打破了国家界限;跨国公司发展;各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后果:1、积极影响:国际分工带来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产生分工利益;发达国家是主要受益者,但也加速了发展中国家发展;2、消极影响:(1)国家间贫富差距扩大;(2)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3)全球化冲击下各国内部的治理危机;(4)缺乏与依赖匹配的全球经济协调机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主导形式从个体资本所有制逐渐转化为股份资本所有制再转化为法人资本所有制;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变化: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3、社会阶层与阶级结构变化:资本家变成剪息票者(食利者);高级经理人控制公司;知识型服务型劳动者增加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变化:国家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全面干预经济;经济危机四个阶段差别减弱;金融危机频频5、政治体制变化:国家行政机构权限增强;政治多元化和公民权利扩大;法制建设加强变化的原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工人阶级斗争增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主张改良的政党促进变化的实质: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结果;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将科技转变为强大生产力;剩余价值的动力和竞争的压力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意识形态对于奴隶制度及封建制度的进步资本主义为什么必然被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