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闽-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浅谈

合集下载

幼儿活动教案的动手实践与操作性训练

幼儿活动教案的动手实践与操作性训练

幼儿活动教案的动手实践与操作性训练第一部分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活动教案的动手实践与操作性训练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幼儿能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操作能力,发展各方面的潜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幼儿活动教案的动手实践与操作性训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进行。

第二部分首先,动手实践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年幼的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事物的属性和特点。

比如,在绘画活动中,幼儿可以亲自拿起画笔,感受颜料在纸上的变化,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在搭建积木的活动中,幼儿可以亲自选择合适的积木进行组合,锻炼空间认知和逻辑思维。

通过这些动手实践,幼儿不仅丰富了认知经验,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部分其次,动手实践可以促进幼儿的探索欲望和创造力。

幼儿活动教案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发展需求,在提供足够的自由度的同时,鼓励幼儿进行自主探索。

例如,在科学实验活动中,幼儿可以选择实验对象和方法,从而触动他们的好奇心,培养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艺术创作中,幼儿可以自由发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

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享受学习的快乐。

第四部分与此同时,操作性训练也是幼儿活动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操作性训练主要是指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幼儿的操作技能和技巧。

例如,在生活技能训练中,幼儿可以学习如何穿衣、洗手、擦桌子等日常动作。

这些简单的动作看似平凡,但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注意力集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运动技巧训练中,幼儿可以学习基本的跳跃、投掷等运动动作,提高身体协调和灵活性。

通过这些操作性训练,幼儿能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部分操作性训练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活动和方法。

首先,活动内容应该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

活动的目标要明确,针对性强,能够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其次,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既可以是幼儿的个人活动,也可以是小组合作活动,这样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操作性教学培养幼儿实践与动手能力

操作性教学培养幼儿实践与动手能力

操作性教学培养幼儿实践与动手能力幼儿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操作性教学,幼儿能够亲身实践,动手完成各种任务和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操作性教学来培养幼儿的实践与动手能力。

1. 环境创设与资源准备为了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实践与动手能力,首先需要创设一个适宜的环境和准备相关的资源。

教室中应设置一些适合幼儿操作的工作台、工具和材料,如搭积木的桌子、拧螺丝的工具等。

同时,还要准备一些与实践活动相关的教具和材料,如穿珠子的线、涂鸦的纸张等。

2. 渐进式的操作性教学幼儿的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渐进的过程。

从简单的操作开始,逐渐提升难度,以适应幼儿的能力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性教学活动,幼儿可以从简单的动作开始,如抓握、推拉等,然后逐步引导他们完成更复杂的操作,如拼图、剪纸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3. 激发兴趣与想象力为了提高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来培养他们的实践与动手能力。

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任务和活动,如制作手工艺品、搭建小型建筑物等,鼓励幼儿动手实践,并通过引导和提问,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竞赛形式的活动,增加幼儿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的实践与动手能力。

4. 提供反馈和评价在操作性教学过程中,及时提供反馈和评价非常重要。

教师应该对幼儿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之处。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反馈和评价,引导幼儿思考和总结,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5. 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操作性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实践与动手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在一些操作性教学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与其他幼儿的交流和合作,幼儿可以学会倾听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通过操作性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实践与动手能力。

浅析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性学习材料的投放策略

浅析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性学习材料的投放策略

浅析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性学习材料的投放策略在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性学习材料是引导幼儿探索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工具。

恰当的投放策略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探讨幼儿数学活动中操作性学习材料的投放策略。

一、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在投放操作性学习材料前,要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和兴趣。

幼儿的发展阶段不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有所差异。

了解幼儿的发展需求,有助于我们选择适合他们的学习材料。

同时,关注幼儿的兴趣,可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例如,在小班阶段,幼儿对形状、颜色和数量等基本概念感兴趣。

我们可以投放一些形状各异、颜色鲜艳的操作材料,如积木、拼图等,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和分类。

在大班阶段,幼儿对数字、时间和空间等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我们可以投放一些数字卡片、钟表模型等,让幼儿进行数字运算、时间感知等游戏。

二、注重材料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投放操作性学习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多样性和层次性。

多样性意味着提供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需求。

层次性则体现在材料难度的逐步提升,让幼儿在掌握基础概念后,逐步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

1.基础材料:数字卡片、数字拼图等,帮助幼儿认识数字的形状和顺序。

2.进阶材料:数字连线、数字配对等,让幼儿进行数字的加减运算。

3.高级材料:数字迷宫、数字排序等,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这样的投放策略,幼儿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步掌握数学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三、创设互动性的学习环境1.与同伴互动:鼓励幼儿在操作材料时与同伴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思维碰撞。

2.与教师互动:教师要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操作活动,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和困难,调整教学策略。

3.与环境互动:利用教室内外的环境资源,如墙面的展示、角落的设置等,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和学习空间。

何建闽-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浅谈

何建闽-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浅谈

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浅谈何建闽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依据创新教育的目标,在重新思考操作性学习的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科学实施幼儿的操作性学习,对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源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动作在心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

在儿童早期,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具有外向性。

而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在主体内部进行的,是主体内部的调整,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是主体心理机能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

其结果是主体与外部环境获得适应,心理得以发生发展。

由此可见,动作(心理动作)不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早期认识主要来自于各种动作的活动。

在儿童对玩具材料进行的操作性学习中,其操作动作就具有上述心理动作的实质。

对玩具材料的操作动作不仅具有心理发生发展的意义,而且亦使操作方式成为了促进操作主体(幼儿)学习经验发生、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

二、操作性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1.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发展特征。

(1)操作性学习方式具有思维特征。

操作性学习方式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以客体(如玩具)和操作活动作为感性经验和外部思维辅助的工具,来开展学习活动及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并通过一定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2)采用外部行动思维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操作动作是可见的外部的行动过程,是从外部方式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

(3)以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解决问题的水平受到主体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调控。

幼儿初期所采用的外部行动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直观性思维成份,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其操作性学习方式则是内化的心理动作(即心理活动中的表象、形象、符号等思维工具)的外部表现。

2.学习对象的物体化特征。

操作性教学培养幼儿实践能力

操作性教学培养幼儿实践能力

操作性教学培养幼儿实践能力操作性教学是一种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幼儿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

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操作性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实践技能,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

一、操作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操作性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活动,因此,在设计操作性教学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1. 关联性原则操作性教学应当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实际经验密切相关,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例如,在教授幼儿如何制作手工艺品时,可以选择与季节、节日或幼儿感兴趣的主题相关的内容,以增加他们的参与度。

2. 渐进性原则操作性教学应当按照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技能能力进行渐进性的设计。

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活动。

例如,当教授幼儿如何缝纫时,可以先从简单的线迹练习开始,逐渐引导他们掌握更复杂的缝纫技巧。

3. 活动性原则操作性教学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而不是被动的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材料,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主动探索和实践。

例如,在教授幼儿如何搭建积木时,可以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组合和创造。

4. 合作性原则操作性教学可以通过合作活动来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鼓励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经验。

例如,在教授幼儿如何制作饼干时,可以将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派工,共同制作美味的饼干。

二、操作性教学的实施方法操作性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活动实施,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活动。

1. 实物教学法实物教学法是指通过操作实物来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物,例如实际配件、零件、玩具等,让幼儿亲自参与组装、拆卸、搭建等操作活动。

通过这些实物操作,幼儿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是指通过游戏来进行教学。

游戏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提供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作为幼儿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数学的学习关系到幼儿数理逻辑经验的最初获得和科学思维及方法的最初形成。

但是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而3-6岁的幼儿以直觉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缺乏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这就需要提供一种媒介来缓和这种矛盾。

探寻适宜于幼儿发展规律及其心智水平与特点的数学学习方式及教学策略,是当前幼儿园数学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大王镇中心幼儿园近几年来一直在探索的内容。

《纲要》中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我园以省级课题“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的开展为依托,让孩子们在游戏化的操作过程中学习,使幼儿在对具体材料的操作中进行抽象,由外部的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活动,从而架起数学知识和幼儿认知之间的桥梁,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抓好四个环节,提升数学活动的价值。

1、发挥集体数学教育活动价值,丰富幼儿数学关键经验。

集体教育活动是幼儿园教育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因其特有的计划性、系统性、组织性,使其在全面观察孩子,丰富关键经验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在活动的组织上,我们准确把握本班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从目标的确立入手,精心设计活动。

导入的设计、教学语言的琢磨、材料的选择、情景的创设、游戏环节的加入等方面都经过课前精心的准备。

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握引导感知、指导操作、梳理经验、检测经验运用四个环节,引导幼儿由感知到操作,然后形成经验并运用经验,做到活动有开始、有中心、有结束、有拓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一节数学教育活动,教学语言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做到清楚明确、有条有理、科学严谨。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数学。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编一些数学游戏,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功能,让孩子在游戏的真实情景中自发地应用数学,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让孩子在"玩"中亲近数学、感知数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活泼的游戏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幼儿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浅谈幼儿活动中的操作性游戏

浅谈幼儿活动中的操作性游戏

教学与科研·2019年08月(上半月刊)- 161 -一、操作性游戏指导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投放的材料幼儿不感兴趣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精心制作的材料投放到游戏区后,幼儿却不爱玩。

这时,教师首先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出发。

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也就是说,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怎样区别玩具和学具呢?通常学具的目的和功能比较单一,幼儿大多不能游戏结果,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地指导才能进行游戏。

而玩具的目的和功能比较多样,幼儿不用教师指导也能玩,能判断游戏结果,玩具能使幼儿有成功感,因而喜欢玩。

例如,为了让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教师投放了两种材料。

一种是在一块板上标有数字,幼儿摆上与数字相对应的物体。

另一个是数字花心周围有许多圆花瓣,花心和花瓣上分别钉上子母扣,幼儿要把和花心数字相对应的花瓣用子母扣连接成花。

不难看出。

前一种属于学具,缺乏游戏性,后一种属于玩具,有游戏性,把握了投放材料的游戏性原则,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投放的材料就使幼儿爱玩。

(二)何时投放辅助材料何时投放辅助材料呢?这要根据游戏的需要投放一定量的辅助材料,但要注意投放时机,投放早了会干扰幼儿游戏,投放晚了会阻碍游戏的发展。

一般来说,美工区、科学发现区要根据阶段发展目标和已投放材料的需要,随时投放,调整辅助材料。

例如《机灵猴教学》中,有一机灵猴巧制作,这节课利用蔬菜、水果、树叶等制作玩具,然后教师指导幼儿怎样制作玩具,等幼儿学会了后,就该随时投放辅助材料,过早投放辅助材料,幼儿看到如此多的材料,不知如何下手,制作注意力不专,影响游戏。

如核桃核做玩具,有的幼儿制作小乌龟,需用橡皮泥,有的幼儿需用一张纸、牙签把核桃壳制成一艘小帆船。

因此,在投放辅助材料时,把握好时机,既不阻碍游戏的发展,又能启发幼儿在操作游戏中创新。

幼儿在轻松、自如、无压力的环境中操作游戏,首先思维是积极主动的,再次,幼儿天性就是玩,一旦有了充足的材料加以教师正确的指导,既能满足幼儿玩的欲望,又能达到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浅析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浅析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浅析作者:颜桂芝来源:《地理教育·当代幼教》2018年第10期传统的幼儿数学教育往往把幼儿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幼儿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幼儿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幼儿之间合作能力的发展。

教师一贯的做法就是通过讲解、演示、最后总结让孩子死记硬背地记住某个知识点、规律和方法,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导致幼儿获得的知识是僵硬的、片面的、孤立的。

而操作性学习活动是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取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

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往往始于对操作材料和操作过程的兴趣。

在操作过程中,幼儿动手动脑,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题组从2012年4月的测评数据中抽取小一班、中一班各1组幼儿的数据,与2013年6月对这批孩子进行测评的数据,做了一个较明了的前后测对比,结果见表1所示。

从前后测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幼儿会操作的增加了21.43%,达到了88.1%,不会操作的减少了19.05%;喜欢操作的增加了33.33%,不喜欢操作的减少了33.34%;操作中有合作的增加76.19%,不會合作的减少了71.42%;有创新的增加21.43%,无创新的减少33.34%;幼儿能积极主动参与的上升为90.48%,增加78.58%,被动操作的的下降为4.76%,减少66.67%;能达成预设目标的由69.05%上升为85.71%,增加16.66%,未达到预设目标的减少9.53%。

如果说表1中的数据有幼儿年龄增大的因素影响,那么在实行操作性学习方式前后,同年龄段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表现又有什么变化呢?课题组从2012年4月、2013年4月的大班的测评数据中分别抽取一组21个幼儿的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见表2所示。

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虽然是同年龄段的孩子,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幼儿的表现是差别很大的,显然操作性的数学学习方式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幼儿教科研课题:课题《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

幼儿教科研课题:课题《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

幼教课题申报\幼儿计算课题申报课题《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社会背景:幼儿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及初步发展的时期,也是数学概念初步形成的时期。

数学的学习关系到幼儿数理逻辑经验的最初获得和科学思维及方法的最初形成,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形成,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却总是遭遇碰壁:幼儿要么是记不住,要么是记住了却不能理解和应用。

作为这一问题存在最直接的表现,其实就是幼儿数学教学实践中学习目标的相对片面与狭隘、操作材料的有效提供和自觉使用的不足,教学方法的单调乏味与机械等。

202X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各个早教机构都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将操作性学习这一学习模式及其理念引入到幼儿数学教育教学领域或根据蒙氏教学改编的以纸质操作材料为主的一些幼儿教材的出版,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这些问题促使我们紧贴幼儿生活实践的实际需要与经验范围,依据数学的生活化理念和数学学习的实践性特质,探寻适宜于幼儿发展规律及其心智水平与特点的数学学习方式及教学策略,是目前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的迫切要求。

本园背景:我园为了改变传统数学教学的方法,也使用了《蒙氏数学》、《青蒙数学》的教材,但在使用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发现有些材料不符合我园幼儿实际,对教师也没有系统地指导等,那么为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怎样制定操作规则?幼儿如何分组操作?操作此材料使用的顺序?怎样指导幼儿有效的操作这些材料,使幼儿能从操作活动中发现所要学习的规律及关系,使材料能在活动中真正的发挥作用?教师在操作活动中的指导策略有哪些?等一系列的问题促使我们进行此课题的探究。

综上所述,“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及其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即是基于当前我国科学开展幼儿保教工作切实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政策背景,并针对于幼儿数学教育的实践现状殛需探寻真正适宜于幼儿学习特点及方式的数学教育实施路径的现实需求,又是解决我园在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的园本需要。

操作性教学培养幼儿实践能力

操作性教学培养幼儿实践能力

操作性教学培养幼儿实践能力幼儿的实践能力培养是操作性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操作性教学,幼儿能够亲手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经验掌握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操作性教学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

一、操作性教学的概念操作性教学是指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通过实践经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操作性教学注重实践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中心。

针对幼儿的操作性教学,需要合理设计实践活动,使幼儿能够参与到实际操作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学习。

二、操作性教学对幼儿的作用1. 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幼儿能够学会具体的技能,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操作性教学,幼儿能够亲身参与到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增强幼儿的记忆力和理解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幼儿能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经验,这有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知识。

4. 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操作性教学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动手能力,促进他们的身体运动发展,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三、培养幼儿实践能力的方法1. 实践操作活动:在教学中,设置一系列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幼儿亲自参与其中。

例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的过程时,可以让幼儿亲自种植花草,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2. 游戏化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操作性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数字游戏,让幼儿通过游戏来学习并巩固知识。

3. 视觉教具的运用:运用一些视觉教具,如图表、模型等,可以帮助幼儿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形状和颜色时,可以使用一些拼图游戏或者色彩搭配的教具。

4. 实地考察和参观:安排幼儿实地考察和参观,让他们亲自观察、探索,并结合实际情境学习。

例如,在学习动物时,可以带幼儿到动物园参观、观察各种动物。

四、操作性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1. 安全保障:在进行任何实践活动之前,要确保幼儿的安全。

幼儿活动教案的操作性与趣味性结合

幼儿活动教案的操作性与趣味性结合

幼儿活动教案的操作性与趣味性结合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幼儿活动教案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具有操作性,又要注重趣味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首先,操作性是幼儿活动教案的基础。

幼儿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教案的内容要具体、清晰,能够直接指导教师进行实施。

例如,在教授幼儿认字的环节中,可以设计一场“动物旅行”活动。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卡片,每张上面写着一个动物的名字。

然后,教师指挥幼儿按照卡片上的名字找到相应的动物模型,并进行拼装。

这样一来,幼儿既能动手操作,又能在实践中学习字词,达到了教学目标。

其次,趣味性是幼儿活动教案的关键。

幼儿的学习兴趣是他们进行学习的驱动力,所以教案应该充满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比如,在教授幼儿颜色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彩虹游戏”。

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彩虹的视频,然后引导幼儿根据视频中的颜色顺序,依次涂色画出一道彩虹。

这样一来,幼儿既能通过游戏方式主动参与学习,又能在游戏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此外,操作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是幼儿活动教案的核心。

教案设计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趣味性的双重要求,并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媒体资源来实现。

例如,在教授幼儿动物分类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动物拼图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些动物图片的拼图,然后引导幼儿将拼图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有毛的、有羽毛的、有鳞片的等等。

这样一来,幼儿既能动手操作,又能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此外,教师在设计幼儿活动教案时还应注意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

教学资源的选择应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相适应,例如可以使用绘本、游戏、音乐、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园的环境资源,创造有趣的学习氛围,如在室内或操场上设置各种活动区域,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

最后,幼儿活动教案要根据幼儿的学习进程及时调整和优化。

教师在实施教案时应注意观察幼儿的学习情况,根据幼儿的学习反应和表现,及时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

操作性教学方法

操作性教学方法

操作性教学方法操作性教学方法是指一种以实际操作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

本文将介绍操作性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探讨。

一、特点操作性教学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 强调实践操作:操作性教学方法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手段,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和技能。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2. 注重问题解决: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操作性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个性化学习:操作性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实现个性化的学习效果。

4. 教学资源丰富:操作性教学方法涉及到实践操作,需要一定的教学资源支持。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室设备、模拟器材等丰富的资源来提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条件。

二、优势操作性教学方法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提高学习积极性:操作性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能够亲身感受到学习的成果,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 培养实践能力:操作性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积极探索和实践,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促进知识应用:操作性教学方法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

4. 增强团队合作: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常常需要进行合作与协作。

操作性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案例分析以数学为例,操作性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数学领域的学习中。

浅谈幼儿动手操作兴趣的培养

浅谈幼儿动手操作兴趣的培养

浅谈幼儿动手操作兴趣的培养作者:蒋晓娜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3期摘 ;要:幼儿阶段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幼儿兴趣的最佳时期,《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幼儿对学习操作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越学越爱学,才会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从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在玩和探索中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运用各种材料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五个方面进行了介绍,着重于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应该从培养幼儿的兴趣入手,让孩子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在乐趣中获得知识。

关键词:幼儿 ;动手操作 ;兴趣 ;培养著名的学前教育家张家麟先生说过:“要教一个孩子会动手做事,就要从小培养幼儿动手做事的能力”。

现在的小朋友们普遍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从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依赖性很强。

因此,6岁以前的小朋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幼儿能够经常的动动手和动动脑,并且尝试着独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很好地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智力发展以及性格的形成。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想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必须得让他们对动手操作产生一定的兴趣才行,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动手操作活动存在于幼儿生活的各个环节,比如,幼儿在家的时候,早上起床后的洗脸刷牙、穿脱衣服、吃东西时食物包装的打开等等,这些都是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有这样,才会无形当中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要让他们从小就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和兴趣,随时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

这需要老师和家长随时随地去观察和培养孩子,让孩子在操作过程中感知,并且从中产生劳动兴趣,获得劳动体验。

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抓住生活中的小细节,通过不同的操作活动,锻炼孩子不同方面的操作能力,家长也可以根据孩子的动手能力及兴趣爱好,不断地变化操作内容,并做好操作示范,让孩子渐渐地产生对动手操作的兴趣。

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研究

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研究

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研究课题界定幼儿的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自由自主地与材料相互作用,通过直接感知,进行探索并获得经验的过程。

本课题所谓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是指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材料,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取经验、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理论依据1、皮亚杰的发展认知。

借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有关动作与心理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幼儿的认识发生和智慧起源于对客体的动手操作,幼儿的智慧是幼儿的动作结构逐步内化的结果。

2、加里培林的智力阶段形式。

有助于我们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认识动作与语言、动作与各认知发展内容之间的关系,为深化理解和运用操作性学习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维果斯基的最新发展论。

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特质和在认知发展中的地位,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影响儿童动作发展与操作性活动的社会与教育因素,理解儿童的学习特点和发展特点,为在材料或教具操作性活动中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背景理学家皮亚杰发展认知论告诉我们: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操作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

儿童要认识物体,必须对它施加动作,在移动、拆散、合并物体的反复动作过程中,通过头脑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因此,操作性学习方式,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实施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创新教育目标下,操作性学习方式已经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老师尝试开展幼儿操作性学习教育工作,针对现状,依据科学理论,探寻适宜于幼儿发展规律及其心智水平与特点的操作性学习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研究内容1、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的教育价值;2、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基本方式;3、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的环境创设(心理环境与物质环境);4、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的组织策略与具体实施方案;5、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与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研究目标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从“学”角度出发设计教学的能力。

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浅谈

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浅谈

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浅谈作者:何建闽来源:《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年第04期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依据创新教育的目标,在重新思考操作性学习的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科学实施幼儿的操作性学习,对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源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动作在心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

在儿童早期,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具有外向性。

而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在主体内部进行的,是主体内部的调整,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是主体心理机能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

其结果是主体与外部环境获得适应,心理得以发生发展。

由此可见,动作(心理动作)不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早期认识主要来自于各种动作的活动。

在儿童对玩具材料进行的操作性学习中,其操作动作就具有上述心理动作的实质。

对玩具材料的操作动作不仅具有心理发生发展的意义,而且亦使操作方式成为了促进操作主体(幼儿)学习经验发生、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

二、操作性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1.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发展特征。

(1)操作性学习方式具有思维特征。

操作性学习方式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以客体(如玩具)和操作活动作为感性经验和外部思维辅助的工具,来开展学习活动及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并通过一定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2)采用外部行动思维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操作动作是可见的外部的行动过程,是从外部方式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

(3)以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解决问题的水平受到主体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调控。

幼儿初期所采用的外部行动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直观性思维成份,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其操作性学习方式则是内化的心理动作(即心理活动中的表象、形象、符号等思维工具)的外部表现。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活动的认知特点及指导策略-精品教育文档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活动的认知特点及指导策略-精品教育文档

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活动的认知特点及指导策略一、数学操作性学习活动中幼儿的认知特点1.操作中的观察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知活动,贯穿于幼儿数学操作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前提条件。

操作中的观察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幼儿在前期的活动中观察到的生活经验、他人的操作方式、教师的示范等,这些都为幼儿新的操作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从而保证了操作活动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幼儿的操作活动必须要有观察的介入,操作活动中的观察包含了对操作材料的观察以及对同伴的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的观察。

这种观察的深入与否还会影响到幼儿的操作。

例如,在分类活动中,教师提供了各式各样的瓶盖,让幼儿以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分类。

幼儿接受这样的任务后,首先要对瓶盖进行观察,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并思索“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然后边观察边操作,完成分类的要求。

如果幼儿对材料的观察不够仔细,他就不能做到多角度的分类。

同时,幼儿在完成自己的操作后,还会观察周围幼儿的操作,看看其他幼儿的操作与自己有何不同,再引发自己新的分类方法。

观察为幼儿的操作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操作又需要幼儿不断地观察,操作活动对幼儿的观察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操作中的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根据幼儿活动的有无目的性,可以把记忆分成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两个方面,记忆的有意性是幼儿记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儿童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

(1)数学操作活动需要记忆的介入。

数学操作活动并不是一种随意性的操作活动,所有的数学操作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操作规则和操作要求。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将幼儿所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规则、操作要求和操作目标,幼儿在操作活动中通过对操作规则的遵守和操作目标的实现,达到学习这些内容的目的。

幼儿对操作规则和操作要求的识记是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的。

教师在宣布操作规则时,幼儿为使操作活动能顺利开展,会积极有意识地集中注意力,并在整个操作活动中有意识地回忆这些规则,进而指导自己的操作。

浅谈幼儿园数学的操作性学习

浅谈幼儿园数学的操作性学习

2014-04观察思考在幼儿园,操作性学习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

作为老师,在引导幼儿操作时,要注重引导幼儿主动思考、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站在幼儿的角度考虑如何操作,增加操作的游戏性、趣味性,这样就会使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有意思,幼儿主动学、喜欢学,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运用操作性学习提高数学的教学效果呢?一、为幼儿创设适宜的环境在教学中,我们尝试生活情境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幼儿头脑中的数学概念不应该只是来自于书本与老师的讲解,而应该是幼儿对生活现实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

把幼儿放置在生活情境之中,使数学学习生活化、情景化的一种最好的表现。

因此,环境的创设很重要,区角游戏的娃娃家里、小银行里、小超市里、科学发现区里、美食城里、墙壁上……我们把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融入生活情境中,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算一算,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在与自身经历相接近的生活情境中学习,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区角游戏“小超市”里,幼儿面对各种不同标价的图书、玩具、食品等,幼儿在购买时,首先要看看自己带的钱币,要计算一下自己带的钱可以购买哪种自己喜欢的商品,如果钱不够,需要怎样调整,如果还有剩余,还可以再买一些什么。

而做收银员的幼儿,收到顾客的钱不仅要准确认识,还要计算几件商品的总价格,需要找给顾客多少钱;在“美食城”里,面对顾客要购买的数量,营业员要动手数一数,数量要准确,收银员则需要计算不同的数量各需要多少钱;在“科学发现区”,幼儿比一比、量一量、称一称、试一试,去感受、去探索、去发现;在“小银行”里,取钱、存钱、兑换零钱,这样,幼儿在贴近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

二、科学的材料投入在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不同的材料投放方法。

不同的投放方式,不同的投放时间,就有不同的教学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出适合幼儿思维特点的、有利于满足幼儿激情操作欲望的科学的投放方法。

利用区域活动实现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利用区域活动实现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利用区域活动实现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引言幼儿的数学学习是一个需要从小培养的重要能力。

数学能力不仅关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对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对于数学的学习需求更多是通过操作性学习来完成。

如何利用区域活动来实现幼儿数学操作性学习,成为幼儿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数学的操作性学习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以操作性学习为主。

幼儿通过感觉和动手实践来认识形状、颜色、大小、数量等数学概念。

操作性学习是幼儿数学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幼儿数学学习的基础。

在操作性学习中,幼儿能够主动探索,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提供丰富多彩的操作性学习活动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手段。

二、区域活动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区域活动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在教室内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区域,并利用这些区域开展教学活动。

区域活动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活动设置,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培养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区域活动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在幼儿数学学习中,区域活动能够为幼儿提供感官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幼儿的操作性学习提供有效支持。

通过设计合理的数学区域活动,能够让幼儿在积极参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

1. 利用多感官刺激的数学区域活动在幼儿数学学习中,通过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可以使幼儿更加深入地体验并理解数学概念。

设计一个立体图形展示区域,让幼儿通过观察、摸索和比较来认识不同的立体图形,从而理解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点。

在这样的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刺激来感受立体图形的特点,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数学概念。

游戏是幼儿喜欢的学习方式,也是幼儿数学学习的有效手段。

通过设计一些数学游戏区域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效果。

设计一个数学拼图区域,让幼儿通过参与拼图游戏来学习形状、颜色等数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浅谈何建闽
操作性学习方式是幼儿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依据创新教育的目标,在重新思考操作性学习的教育价值的基础上,科学实施幼儿的操作性学习,对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
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心理机制源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动作在心理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发生发展的。

在儿童早期,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具有外向性。

而发生的心理机制是在主体内部进行的,是主体内部的调整,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是主体心理机能从不平衡到平衡,再从平衡到不平衡,不断进行调整的过程。

其结果是主体与外部环境获得适应,心理得以发生发展。

由此可见,动作(心理动作)不仅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也是儿童早期认识世界、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早期认识主要来自于各种动作的活动。

在儿童对玩具材料进行的操作性学习中,其操作动作就具有上述心理动作的实质。

对玩具材料的操作动作不仅具有心理发生发展的意义,而且亦使操作方式成为了促进操作主体(幼儿)学习经验发生、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方式。

二、操作性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
1.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发展特征。

(1)操作性学习方式具有思维特征。

操作性学习方式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以客体(如玩具)和操作活动作为感性经验和外部思维辅助的工具,来开展学习活动及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并通过一定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2)采用外部行动思维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操作动作是可见的外部的行动过程,是从外部方式展开解决问题的过程。

(3)以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解决问题的水平受到主体各阶段心理发展水平的调控。

幼儿初期所采用的外部行动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直观性思维成份,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其操作性学习方式则是内化的心理动作(即心理活动中的表象、形象、符号等思维工具)的外部表现。

2.学习对象的物体化特征。

操作性学习活动以物体材料(玩具等客体)为学习对象。

操作性学习的效果不仅与操作方式有关,也与客体材料的性质有关;不同的客体有不同的特性,
需采用不同的操作策略,才能最大可能地发掘其教育价值;不同的学习内容也需要不同的客体材料,才能进行合适的操作与学习。

操作性学习方式的效果怎样,学习的目的能否实现,与学习策略有关,也与学习材料、学习对象有重大关系。

因此,要充分发挥操作性学习方式的作用,必须精心选择、设计和利用客体的物质功能。

3.操作方式的多样化、个性化特征。

不同的幼儿,由于动作与认知发展的水平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动机、学习状态、学习需求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操作时间、速度、类型、策略等方面也均有所不同。

随着高级心理机能的成熟、幼儿个性化特征的发展及操作性学习水平的发展,操作性学习活动更加呈现出多样性、个性化的特征。

教育也应因人施教,从不同幼儿各自不同发展水平出发,促进幼儿获得最大的最好的发展。

由此,操作形式也具有了多样性。

三、操作性学习方式的教育价值
1.操作动作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学前阶段,虽然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已发展起来,但动作尚未完全内化,思维尚未摆脱具体事物和动作的制约,因而动作仍是重要的心理工具。

同时,该阶段幼儿的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比以前大大加强,但与第一信号系统相比,其发展还不完善,第一信号系统仍起主要作用。

这就决定了幼儿心理的基本特征具有明显的动作性、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

上述原因,致使以动作为主要途径的学习方式——操作性学习,在整个幼儿阶段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幼儿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动作方式、动作结构、动作过程、动作策略,均反映了幼儿对动作反馈信息的认识与处理,表达出幼儿对客体已经获得的经验和希望获得的认识,反映了幼儿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结果。

幼儿的知识经验正是在操作动作中获得的。

2.操作动作是了解幼儿心灵的窗口。

幼儿通过动作对客体施加的影响,使得客体的信息不断提供给幼儿,根据对客体的信息处理,幼儿获得了对客体的认识,并再次发出指令进行动作调整,以进一步对客体施加影响。

这种调整实质上是幼儿对客体的信息进行同化和顺应的处理过程。

这一过程,是动作对客体的不断作用,以及动作根据客体的特征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心理活动的过程。

因此,动作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动作过程就是幼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代表了幼儿思维水平的发展。

比如,在先学前期,动作与心理同步,幼儿边想边做;在学前期,逐步发展为心理先于动作,幼儿先想后做;在学前后期,随着思维的概括性、抽象性发展起来,动作的目的性、协调性、主动性、可逆性、守恒性有了很大发展,动作的结构、迁移能力、变通性、灵活性、流畅性、创新程度等均有了很大的
提高,思维对动作的调控性大大增强,动作的智慧性也大大增加。

由此可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观察和了解幼儿的动作,对于了解儿童的心理水平、发展特点、学习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具有很强的诊断和评价功能。

3.操作动作在心理发展中具有中介性和建构性。

幼儿原有的心理结构在对动作结构的认识、对动作的调整过程、调整结果的分析,以及对动作图式类型的识别的过程中,建立了对客体性能、结构、发生规律的知识建构,也获得了对客体认识的心理结构的建构,从而促进幼儿内部心理的发展。

比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动作结构和动作组织,能改变分析、归纳、推理、综合、判断、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从而影响思维的发生过程;通过外部动作方式、动作结构、动作系统的调整,能有效建构学习方式,从而建构内部的思维过程。

四、充分发挥操作性学习方式的创新教育价值
1.操作性学习的实践性特征。

在操作活动中,操作的动作性和客体性本身具有实践的特征;对客体的操作过程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

因此,操作性学习活动能培养个体的实践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实践性。

实践性还体现在它能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多种感知通道亲自体验和验证所学知识,进而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复习和巩固知识。

此外,操作活动的实践性还体现在对已有知识的运用和迁移。

比如,幼儿对玩具材料的操作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中介和过渡,是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尝试和探索。

2.操作性学习中的发现和探索。

一是操作性学习中发现知识的过程。

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操作活动有助于个体发现知识的结构、结果、规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学会学习。

二是操作性学习中探索知识的过程,它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在操作中掌握已有知识的规律和方法;(2)明确新问题,思索、分析新的问题的实质;(3)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考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知识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4)在操作中开展探索性活动;(5)对结果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形成初步结论,发现知识,发现规律;(6)在操作中作进一步探索和运用。

这样的过程适用于操作中对知识的运用、迁移、延伸的过程中。

3.操作活动中的建构。

一是建构知识。

根据动作的中介性和建构性原理,动作使主体获得对客体知识结构的建构,具有知识的建构性。

二是建构思维。

通过外部动作方式、动作结构、动作系统的调整,能建构内部的思维过程,建构思维方式,建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良好的动作思维习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优秀的动作思维品质。

4.操作活动中的策略性。

由于操作是发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动作,随着心理水平的发展,高级心理机能的有意性、目的性、自控性、符号性等各种功能
也随之发展,操作性学习活动中的目的性、策略性也发展起来。

操作策略能更有效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学习策略有助于幼儿学会学习。

5.操作活动中的自主性。

操作具有兴趣性、动机性、积极性,因而具有主体性。

幼儿作为操作活动的主体,发挥着主体性的作用。

6.操作活动中对创新的需求。

一是操作活动需要创新目标的引领。

“创新”是人人具有的潜质,需要创新教育的“唤醒”。

“创新”精神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操作性学习活动作为幼儿的主要认知途径和学习方式,同样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引领,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是要在操作活动中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

创造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开展创新教育的活动。

在操作性学习活动中,要开展创造性学习活动,使操作活动具有“创新”特质。

总之,操作性学习方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实施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创新教育目标下,操作性学习方式和其它各种学习方式一起,共同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