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材修订说明
八年级教材修订详细介绍
旧版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东西干湿的差异 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 黄河中下游划分点——旧 孟津
删除了 季风和 非季风区
季 风 区
季 风 气 候 区
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修订说明
八下为中国地理的地理区域 教材的内容结构做了大的调整 保留、删除、新增了几个区域
内容结构的变化
2013版
教材设计的探究步骤
●讨论大地是运动的还稳定的
●展示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可拼合性,提问
:它们原来是同一块大陆吗?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提出大陆漂 移说 ●展示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的划分及地壳比较活动的部位 ●用高大山系、火山地震带证明
趣味性原则
●接近生活,密切联系实际 ●文字叙述符合学生语言习惯 ●图像设计符合学生审美情趣 ●版面设计不拘一格
11.08 11.34 4.7 5.42 5.83 6.95
4.1
1849年
1928年
1949年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调整细处
2013版 民族分布特点——“中国 各民族的人口分布呈现大 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的特点”——国务院新闻 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民 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 发展》 增加了A3大小的中国政区 图和中国地形图彩色
“十二五”规划制订农业七区二十三带
2013版 地形与地势 34个省级行政区域
旧版 地势与地形 34个省级行政区
省级行政区域名称简称行政中心 的记忆
找邻居 沿线路 按方位 顺口溜
顺口溜
修改名词:初中地理学新课程标准
修改名词:初中地理学新课程标准
为了提升初中地理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经过
深入研究和讨论,我们决定对初中地理学的新课程标准进行修改。
下面是对部分名词的修改建议:
1. 地理学:将其修改为地理科学。
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地理
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强调其科学性。
2. 地球:将其修改为地球系统。
这个修改将更加准确地表达地
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概念,包括地球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3. 自然地理:将其修改为自然地理学。
这个修改可以更明确地
表示自然地理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其研究内容和方法。
4. 人文地理:将其修改为人文地理学。
这个修改可以准确地表
达人文地理作为地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其研究内容和方法。
5. 地形:将其修改为地貌。
这个修改可以更准确地描述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河流等。
6. 气候:将其修改为气候系统。
这个修改将更加准确地表达气候与大气、水文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强调气候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通过对以上名词的修改,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指导初中地理学的教学,并将学生对地理学的理解和能力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希望以上建议能够得到认可并尽快被采纳。
谢谢!。
中图版初中地理教材主要特色及修订说明 - 中国地图出版社 精品
二、教材的主要特色
在本套教材的编写过程中,编写成员 认真、反复地学习《课标》,并依据其精 神,较为系统地比较、研究了德国、英国、 美国和香港出版的地理教材,以及国内出 版的各套地理教材,注意吸收它们的研究 成果和新观点来设计教材体系和结构,从 而形成了本套教材自身的特色。
二、教材的主要特色
1.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按由近及远、 先中国后世界的顺序展开内容。
课文系列的体例为正文。正文中有“活动”(有
探索、读图、思考、比较、计算、讨论、观察等 提示)、“阅读”两类栏目,每节后面有复习题。
正文叙述过程采用以问题引导的形式。这包括两个方 面:一是每节前有一个“探索”活动,给学生一个与 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去思考;二 是课文开始前的“学习指南” 栏目,以问题的形式 出现,涉及节内的主要内容,根据《课标》相对应的 知识点编写,旨在使学生带着具体的问题去学习。
换为“了解我国不同地区的地方文化”。
(2) 课题文字的修改 为了精益求精,我们在课题的文字、细节方面进行了仔 细的推敲。
四、教材修订说明
3.学习指南与阅读提示变化 4.正文内容的变化
• 根据新修订的课标增加或删减内容 • 理顺逻辑顺序 • 文字表述更准确,易于学生理解
• 完善基本概念和原理
• 增强内容的现实性
四、教材修订说明
第七章 比较区域差异
第一节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 长江沿岸地带
第七章 认识我国的区域
第一节 首都北京 第二节 台湾省 第三节 四川省 第四节 福建省泰宁县 第五节 黄土高原 第六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 第七节 珠江三角洲地区
四、教材修订说明
2.课题变化情况
(1)课题内容的修改 原教材中第五章的课题由“设计一个适合你的旅游方案”
新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修订简介第一部分
• 增加政区图和地形图插页
• 增加趣味性和可读性
• 版式的设计 • 内容的选取 • 表达的形式
三、教材修订情况
• 为什么变 • 如何变的 • 效果如何
1.为什么变
(1)改革历程回顾 • 2001 课程标准颁布 地理教材实验
–急风骤雨
• 2011年版课程标准 • 2012年秋教材实验
(2)演化中的社会和课程 •十年的课改经验 硕果累累 •社会、经济乃至老师和和学生都有 了变化 •课程标准的要求变了
3.地理课改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 • • • • • • • •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基础与创新 地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 地理化与情境化 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过程与结果 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 课本知识与地理应用
二、地理的文化价值
• 地理是关乎自然和人文的 • 地理是有用的。认识世界,了解自己 • 学地理要自个摸索学习方法,重视读图 用图的习惯 • 地理教学要讲背景,讲人物,讲应用; 讲历史,讲思想,讲文化 • 地理教学和教材要自然、生动、活泼;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美感 ,引发学习 激情;要引导学生生疑和提问;要强调 归纳、概括、类比、推广、区域化等思 想和方法
• 运用资料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 因素
–增加黑字标题
•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河流,归 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 调整表述内容(侧重点)
•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的国家 • 增加一节
–常见的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防灾减灾
• 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 调整表述内容
• 学生的地理基础较为扎实,有较为 均衡的世界观,对中国地理国情有 基本认识。 • 初高中课程较为稳定,衔接性好。 • 高考考试科目,越来越多中考科目。 • 师资队伍稳定,教师数量全球第一。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修订版)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修订版)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版。
新的课程标准旨在提供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的地理教育内容,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目标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旨在达到以下教育目标:- 增强学生对地球的理解,包括其物理特性、自然资源和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地理想象和创造能力,鼓励他们对地理现象和挑战进行深入思考;-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引导他们关注和参与全球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主要修订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更新内容:根据最新的地理研究成果和国内外发展动态,更新课程内容,确保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地理知识。
2. 深化研究:加强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注重学生对地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提升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研究能力,加强实践操作和实地调查的训练。
4. 材料丰富:增加案例分析和实例说明,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地理知识和问题。
5. 教学方法创新: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技术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效果。
实施建议为了有效实施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建议以下几点:-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地理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 教材选择:选择与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相符合的优质教材,确保教材内容完整、准确、生动。
- 创设实践机会:通过组织实地考察、模拟实验等实践活动,提供学生实践应用地理知识的机会。
- 多元评价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实验报告、项目展示等,全面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程度。
结论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修订版旨在提供更加全面和有针对性的地理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实施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教师和学校的积极配合和努力,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及教学调整的说明(李大明)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修订及教学调整的说明十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李大明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于2001年秋开始进行实验,至2003年秋,参加新课程实验的学生已占全国同年级学生总人数的47%。
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般新课程实验范围达到50%左右,即可以考虑修订并在全国推广。
因而2003~2004年,教育部启动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修订工作,由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全体核心成员以及特邀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陆大道院士等专家共同组成工作组,进行修订。
修订完成后,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文件精神,又补充进行了一次修订。
第一次修订(包括补充修订)形成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文本并未颁布,为了更多、更深入地听取广大中学第一线地理教师的意见,2007年启动了第二次修订工作。
第二次修订工作由中科院院士、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刘昌明牵头,约请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地理学界著名专家教授参加,并汇集了各版本地理实验教材的主编、多位教育部中学地理教材审查委员、中学地理特级教师等各方面人员参与,同时也有原课标研制组部分核心成员参加,力图确保修订工作的权威性、客观性以及继承性。
课标修订组由刘昌明、樊杰、陈澄任召集人,成员有林培英、朱翔、王恩涌、丁登山、王民、张凯等,秘书由林培英兼任。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制订的过程中以及初稿形成以后,就曾经反反复复听取了科学院、高校、政府行政职能部门、工厂、农村、教育研究部门以及中小学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性意见,因而这两次修订工作,重点是听取来自教学实验区第一线的师生在试行课程标准实践基础上的“动态”意见。
根据教育部部署,第一次修订时由云南石林、北京海淀、福建厦门、吉林(省)吉林(市)、四川郫县、山东青岛和高密、广西南宁和玉林、黑龙江宁安、江苏无锡、河北鹿泉、海南海口、湖北武昌、湖南长沙、贵州贵阳、辽宁大连、重庆北碚、青海湟中等19个教学实验区的272位地理教师提供了调研材料。
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修订情况介绍及教学建议
课标的修改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6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说出)我国过地形、地势 的主要特征。 7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 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8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 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说出长江、黄河
的概况)
9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新加的) 10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说明是自然资源,有哪些类型)
标题1:江海交汇之地 景观描写:水乡之秀,天堂之美,发展之快。 范围:沪、宁、杭及其周边地区; 环境特征:地势地平,河湖密布,鱼米之乡,农业发达。 交通优势:河运发达,海运便利,腹地广大。 标题2:我国最大的城市群 形成条件:自古为富庶之地,社会经济发达,有利于城镇兴 盛。 发展特点:以上海为龙头,各城市联系紧密,带动区域社会 经济发展。(内容有点虚) 阅读:崛起的浦东 活动:认识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课标的修改
7 8 理解我国的土地政策(新加的)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原 来要求“说出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 大型工程”,改得好!)
课标的修改
经济与文化 9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概况),举例说 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新加的) 10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地理分布) 11 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12 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比较不同交通 运输方式的特点)。 13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下) 修订情况介绍及教学建议
课标的修改
疆域与行政区划
1 认识(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2 在我国行政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单位 (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3.(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 人口增长趋势,理解(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4.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概况)。 5.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 布特征。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修订介绍
东北三省
黄土高原
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并举例说明其城市建设成就。 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北京
长江三角洲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地区 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香港和澳门 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台湾 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 认识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在地图上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教材修订介绍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 覃燕飞
八年级下册教材修订介绍
一、总体框架 二、区域内容的组织 三、区域案例内容简介
总体框架
(一)体系结构 (二)区域选择 (三)区域导引
(一)体系结构
保留:总-分-总的编排逻辑不变 变化1:分论部分原来按行政区域为线,修改后按地理区 域为线
(三)新增区域导引
各案例区域开篇增加了一页导引,由导语和 两幅照片组成。
二、区域内容的组织
(一)基础性原则 (二)突出以案例渗透区域学习方法 (三)注重区域的发展 (四)注重地理能力和思维的培养
(一)基础性原则
以课程标准为基础
•课标删除的“标准”不再体现 •课标增加的“标准”要有机融合 •保留或调整的“标准”落实在各个区域
北京、香港和澳门、台湾省
课标指定学习的区域,并有明确的“标准”要求。教 材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对这些区域并没有面面俱到, 而是选择落实“标准”要求的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新旧教材分析
新教材 已在 全 国范 围内使 用了 本文 以人教
版八年 级上 册新 旧地理教 材为研 究对 象 . 分 析二者知识 体 系、 课文 系统 、 内容选择与组 织 的不 同, 以研 究新教材 改革的进步与不足 . 帮
助教 师 把握 新教 材 的侧 重 点 并改进 教 学 方
法。 使教师在传授 知识 时 目 标 更明确 . 从 而提 高教 学效 率 关键词 : 地理教材 改革 比较分析
识 易被学生理解 . 且 能开阔学生眼界 . 幽默 的
定成果 . 编 制了“ 课程标准 实验新教材 ” ( 后文 称为新教 材) 但如何把握教材改革的进步与
先对其介 绍。农业与工业的组织顺序不变 . 只
是文字表述 变化 了
不足.教 师的教学方法怎样转变仍值得探讨 为探讨 以上 问题 . 本文将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地理新 旧教材进行 比较 ,分析二者知识体系 、 课文系统 的不 同, 比较其 内容选择 、 设计、 组织
摘要 : 随着新课程标 准的颁 布 . 初 中地理
墼 窒
在第一节 中引入了可再 生和非可再生资源 : 在 土地资源中符合 中国现状地增加 了“ 耕地 比重 小. 耕地正在减少” 内容 第 四章 内容为 “ 中 国的经 济发 展 ” . 知识 体 系不变 。 按照 “ 交通一 农业一 工业 ” 的顺 序
比较如下
附
表一 人教版八年级上 册新 旧地理教材第二章知识体 系比较
1 日教 材 地 势 呈 阶 梯 状 分 布 新 教 材 地 形 类 型 多样 山 区 面积 广 大
第 一 节 地 势 和 地 形 地 形 复 杂 多样
山 区 面积 广 大
第 一 节地 形 和 地 势 地 势 西 高 东低 呈 阶 梯 状 分 布 冬 季 南 北 温差 大 夏 季 普 遍 高 温 第 : 节 气 候 东 西 干 湿 差异 显 著 我 国 气候 的主 要 特 征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新旧教材分析
2 2
1 0 %
2 1
1 0 %
1 O 7
l 2 2 1 7
容, 将 活动分为认知性活动 、 体验性 活动 、 操作性活动三个类 型 , 对
活动数量的统计得 到表 , 详见表 2 。 表 2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 旧地理教材活动数量 比较
4 % 3 % 6 % 1 0 0 %
地图 景观 图 示 意 图 统 计 图 表 格 漫 画 话框 总计
旧教 材 5 0 8 2
比 例 2 2 % 3 7 %
向东对 图像系统的分类方法及 本文所研究 的教材 内容将图像系统
形象直观 , 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 图像 系统 与其他 两大
系统相互联系配合 , 共 同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 目标 , 使三 大系 统的整体 性增 强。
-
读 图 思考 类
2 3
3 1
套教材 中使用 , 只是所 占比例不同。 丰富多样的图像的直观形 象呈
现 更 能 激 发 学 生 兴趣 ,而且 新 教 材 中还 出现 了充 满 人 文 风 格 的 艺
术绘画等 , 丰富了教材 , 体 现了教材 图像 的美育功能 。
2 . 新 旧教材各类型 图像 比重存在的差异 新 旧教材中地图 、 地理景观图 、 示意 图比重均较大。与旧教材 相 比, 新教材景观 图数量显著增多 , 由表 1 可知 , 在 旧教材 中地 图、
入 的视觉化呈现 。 本文将 图像系统定义为 : 地理教材 中以视觉的形
式呈现 , 直观形 象地表述地理信息 的各图画的集合。 图像在地理教
能训练学生分析图表及 提取 信息 的能力 , 统计 图的数量过 少则影
响学生能力的提高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编写说明ppt课件
a
25
思考
教学中的问题与建议
如何处理教材?
怎样把握教学重点?
怎样处理知识与方法的关系?
人地关系应强化哪些观念?
课堂活动是越热闹越好吗?
必需要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吗?
被晾在讲台上怎么行?
怎样对学生实施评价?
怎样写教案?
a
26
如何处理教材?
顺序可以重组 材料可以替换(鼓励用当地材料) 叙述式课文与活动式课文统一安 排 “活动”题可以重新设计 关键:体现教材所要解释的“标准” 要求
案例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从历史与目前,设计各种形式,供教学过 程中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形态、植被和人 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a
10
教材体现之二——贴近学生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联系社会实际
呈现形式多样化
创设情境
案例一 案例二 案例二
家庭用水调查(P84) 五岭县(P88)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P45)
a
16
案例分析的思路
案例一 自然资源 把握课标要求和学习目标,以水、 土为案例
案例二 黄土高原 自然区域,侧重自然,不关心人文
a
17
问题研究的思路
关注问题,引发问题, 展开叙述,引导讨论
案例一 人口东多西少 人口分布(图文结合) 特点(对比 分析) 原因分析 移民西部(讨论)
案例二 季风气候显著 成因 分布和特点 利(水热匹配、 同纬度比较)(认识、讨论) 弊(灾 害)(认识、再说明)
典型性(针对“标准”) 不同尺度的区域 不同性质的区域 注意覆盖面 课标有规定的和自选的综合考虑
a
21
区域的教学结构组织
虽然各区域相互独立,但教材应 提供学生认识这些区域结构的思路
初中地理教材(人教版)编写说明
义务教育教科书 地理(人教版)
编写说明
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室
高俊昌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 号楼邮编:100081 电话:010-58758660(O)
13910381683(手机) E-mail:gaojc@
第一部分 教材编写说明
教材编写说明
一、教材改革的突破口 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三、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四、教材呈现形式的改革 五、区域的选择和编写 六、教材的系列化
案例一——从地图上获得信息 案例二——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
●内容的组织以学生的活动为重要形式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案例一——制作地球仪,阅读绘制有关图 案例二——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案例一——科学精神
一、教材改革的突破口
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 建立新的教材结构。
——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标准的要求 ——国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加强实践和探究活动 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对前轮教材的继承与创新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选材 ●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行官’”
●增加相关内容 例一,增加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活动 例二,增加我国的自然灾害一节 例三,增加科技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
●调整相关内容 例一,关于“认识地球形状”的要求 例二,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二、全面调整叙述式课文和活动式课文
●将原教材部分隐性内容显性化
其一,充实叙述式课文,加强基本知识、 结论、方法、观点的讲述
中国区域选择的原则
把握修订特色 优化教材使用——以人教新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为例
国的 自 然资源” 和“ 中国的经济发展” 四章内容的学习。这样
安排 , 避免大的改变给师生带来的不适 , 做到新老教材合理 过渡与衔接, 有助于稳定初中地理教学。 3 . 呈现顺序保持稳定
目“ 水是宝贵的资源” , 删除第 四章第一节“ 交通运输 ” 的
第一 目“ 经济发展的 ‘ 先行 官 ” ’ , 将后三 目整合为两 目等 。
配与设计等方面,在 2 0 0 1 版教材基础上进行合理微调 , 优
二、 进行合 理微调
1 . 合 理微 调 布 局 结构
化活动安排 , 彰显时代特色 , 使新教 材在保持基本稳定的
基 础上 更加 实用 。
一
从 布局 上看 , 2 0 0 1 版教 材的每一节 内容紧接上一节
内容 , 没有严格重起新 页。而 2 0 1 2 版新教材每一章 、 每一
另外 , 新教材将一些原来 放在“ 活动 ” 中的内容调整到正
文中, 降低 了难度 , 更利于学生学习。如第 四章第二节 “ 农
2 0 1 2版教材( 八上 ) 内容的呈现顺序仍体现教材 编写
表 1
新 旧 教材 教 学 内容 调 整
版 本
2 0 0 1版
2 0 1 2版
页 码
才能深刻 理解教材 , 从而具体 理解地理课标 , 创造性地使
用教材 , 真正贯彻“ 用教材” 的新理念。相 比当年大变样 的 2 0 0 1 年版地理教材 , 人教社八年级上册初中地理( 2 0 1 2 版) 教材后简称 2 0 1 2 版教材( 八上) 的变动不算大。 但它紧扣地 理课标 , 从内容体系安排 、 学 习框题设置 、 文字表述 的详略
者“ 由总到分” 的编写思路 , 作为中国地理总论 内容 , 首先通 过第一章学习有关我 国位置 、 疆域 、 行政区划 、 人 口、 民族等 基本 内容 ,在此基础上通过第二章学习我国的地形地势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地理》教科书(八年级)
修订说明
一、教科书在哪些方面作了修订
1.优化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修订前的教科书八上最后一章是“中国的区域差异”,八下第一章是“中国的主要产业”,修订后的教科书将两章内容互换位置,这样编排与八上讲述中国地理总论、八下讲述中国分区地理的编写思路更加吻合。
修订前的教科书八下用四个“万里行”介绍了我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修订后的教科书八下重新编写了三章内容,即“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来替换原教材的“沿海万里行”、“陆疆万里行”、“黄河万里行”、“长江万里行”,这样编排与课程标准高度吻合。
2.优化教科书的评价体系
对地理知识的评价,依据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来确定评价的层次要求。
在教科书活动所设计的问题中,我们使用的行为动词尽量保持与课程标准一致,以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对地理知识评价的层次要求。
对地理技能的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对地理技能的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以及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
例如,我们在八上第一章第一节“绘制中国轮廓图”、第二节“开展中国行政区划拼图游戏”,第二章第一节“绘制中国地形区位置简图并进行空间定位”等活动中,列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以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对地理技能的评价。
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参与地理学习活动过程的表现以及地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状况。
我们为学生创设了实地观察与调查,举行辩论会,角色模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我们有意识地通过活动、阅读、照片和插图等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如八上第三章第二节中的阅读“18亿亩:中国耕地保护的‘红线’”,第四节中的活动“设计1个关于中国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问题,彼此交换问题进行解答”等内容,可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3.优化教科书的呈现方式
为了避免文字内容过多、版面生硬呆板,我们采取了地图、照片、文字叠加
的方式,使图文完美结合、融为一体;为了展现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过程,我们采取了多图组合的方式;为了突出地理事象的特征,我们采取了整体与局部图像组合的方式;为了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阅读地图,我们简化了图像要素,并丰富和创新了地图的表现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地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综合多幅地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营造学习情境,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我们以玲玲、贝贝的口吻提出生动有趣的地理问题等。
4.适当降低教科书的难度
修订教科书从减轻学生负担出发,减少了不必要的地理概念和地理数据,删减了与其他学科有交叉重复的内容和实验区反映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如删除了八上第一章第二节中的阅读“‘省’与‘县’的由来”、第四节中的阅读“中国少数民族乐器集锦”和“赛龙舟”,以及原八下四个“万里行”中的绝大部分内容,精简了八上第四章第二节“工业”中的内容,并将原来独立成节的“高技术产业”精简后再并入“工业”这一节之中。
修订教科书还通过知识铺垫和知识再现来强化教学内容的衔接,采取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知识的来龙去脉等方式,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如八上第四章第三节中的活动“尝试选择适宜的交通运输方式”,用一段文字说明为学生解决问题作出铺垫;八下第六章第一节中的阅读“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及其相关活动,紧密联系学生在世界地理中所学到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来解决问题;八下第八章第四节中贵州石漠化治理前后的对比照片,以及贵州人民治理石漠化摆脱贫困的4幅示意图,第八章第五节黄土高原治理前后的照片,起到了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便于学生认识和理解相关地理事象。
修订教科书系统整理了活动内容,删除了有实施难度的活动,活动题的数量与难度适中,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能够完成。
如删除了八上第三章第二节中的活动“绘制中、俄、美、印土地资源面积比较统计图”等。
二、修订教科书的内容变化情况
修订教科书与实验教科书相比较,在内容编排上做出了一些重大调整和修改,这些变化主要包括:
1.对教科书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
例如,将实验教科书八上最后一章“中国的地域差异”与八下第一章“中国的主要产业”的位置进行了互换,这样来安排教科书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
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来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也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国的地域差异的基础上,来认识中国的不同区域。
2.对教科书章节的内容进行整合
例如,为了精简教科书内容,合理控制教科书容量,将“高技术产业”这一节内容压缩后整合进“工业”一节中。
3.重新编写内容来替换原有章节
例如,实验教科书八下中的“沿海万里行”、“陆疆万里行”、“黄河万里行”、“长江万里行”四章内容,将我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用四条线串联起来进行介绍,其编写目的是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来加强教科书的选择性,以便于学生选学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了解这些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区域特征,另外也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自学课文来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地理技能。
但是,有的实验区教师认为,既然将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写进了教科书,各类考试就有可能涉及,因担心考试命题,他们不得不将这些内容全部讲授一遍,这既给学生增加了学习负担,也给教师造成了教学压力。
考虑到实验结果较大地偏离了当初的编写目标,因而在本次修订过程中,我们合理采纳实验区的建议,严格遵照课标的相关要求,重新编写了“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三章内容,用来替换实验教科书中四个“万里行”的内容。
在重新编写的三章内容中,我们选择了东北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株潭城市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贵州省、黄土高原共7个具有代表性而且特色鲜明的区域作为载体,以落实课程标准“认识区域”中的“标准”。
北京、台湾、香港和澳门四个必学区域经改写后,以节的形式整合进这三章内容之中。
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自然条件优越,水土资源配置和协调性好,而且矿产资源丰富,铁路网稠密,既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又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因而,将东北地区独立为一章内容进行编写,围绕课标“位置与分布”这个主题来组织内容。
这一章主要对应“位置与分布”下的5条“标准”,以及“联系与差异”下的“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1条“标准”,共计6条“标准”。
另外6个区域则以节为单位进行编写,具体说明如下:
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这一节内容主要对应“联系与差异”
下的“举例说出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共2条“标准”。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的“南大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
这一节内容主要对应“联系与差异”下的“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某区域发展的影响”1条“标准”。
长株潭城市群于2007年被国家批准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该城市群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正在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应结合自身实际,各有侧重,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而且要相互取长补短,加强联系与协作,把各自的长处融合成城市群的发展优势。
这一节内容主要对应“联系与差异”下的“运用资料比较区域内的主要地理差异”1条“标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环境条件复杂,生态较为脆弱,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
这一节内容主要对应“环境与发展”下的“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1条“标准”。
贵州省自然灾害频繁,石漠化现象严重,该省在抵御自然灾害、保护区域环境与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
这一节内容主要对应“环境与发展”下的“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1条“标准”。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随着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质量也得到极大的提高。
这一节内容主要对应“环境与发展”下的“以某区域为例,说明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1条“标准”。
通过上述7个区域和4个必学区域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用科学的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