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全文。

2.分析《出师表》的篇章结构、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感悟作者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出师表》的背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实现国家统一,决定北伐中原,临行前上表请教主刘备,表明自己的忠诚和决心。

(2)引导学生回顾诸葛亮的事迹,激发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停顿。

(2)学生交流自读感受,教师点评。

3.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篇章结构: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第二部分写作者请求出征中原的决心;第三部分写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展望。

(2)分析课文语言特点:课文语言简练、明快、直白,表达了作者诚挚的情感。

(3)分析课文修辞手法:课文运用了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5.课堂练习(1)学生背诵课文。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出师表》。

(2)写一篇关于《出师表》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讲解、讨论、练习等环节,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忠诚报国的精神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管理。

本节课通过学习《出师表》,使学生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今后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学生自读环节,引导他们关注诸葛亮的语言风格,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用词的严谨和深沉。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末期的政治和军事局面,积累相关的历史知识。

2.通过《出师表》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技巧和朗读表达能力。

3.学习《出师表》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思想力量。

4.指导学生通过《出师表》对中国历史、文化和人民精神的感悟与反思,提升国民素质和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1.《出师表》的读懂和朗读。

2.历史思想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难点】1.如何在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内容的基础上,体验其思想文化内涵。

2.如何通过《出师表》领会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力量。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和投影仪。

2.教师精心挑选的历史图片、诗词名句、音乐片段和影视资源。

3.学生学习笔记、朗读原文和背诵资料。

【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欣赏《出师表》原文。

1.首先在课堂上向学生分享《出师表》的历史价值和文学特点,并解析其用词和句式的奥秘。

2.随后请学生朗读《出师表》原文,并观察其他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效果。

3.让学生整理归纳出《出师表》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二、学生了解《出师表》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1.通过多媒体和图书资料等资源,向学生介绍《出师表》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人物。

2.组织学生阅读《出师表》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详细解析,并结合篇目对其进行详细讲解。

3.引导学生对《出师表》中的文化意象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和感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思考和体验。

三、学生学习《出师表》的朗读和评价。

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反复朗读,重点放在语音语调、停顿节奏和情感传达等方面。

2.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朗诵比赛,并由同学评价其朗读质量和感染力。

四、学生进行集体朗诵和分析。

1.学生进行分组朗诵,教师结合音乐和图片等资料讲解演讲技巧和感染效果。

2.引导学生对《出师表》的手法、节奏和音韵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

五、总结教学成果。

1.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出师表》中的收获,对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历史素质进行评价。

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人教版课文及教案

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人教版课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全文。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感悟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课文的时代意义。

二、教学重点1.《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2.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及品质特点。

3.课文的背诵和默写。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课文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同学们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出师表》的兴趣。

2.简要介绍诸葛亮的人物事迹,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同学们自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学生分段落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点评,指导朗读技巧。

三、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突出其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骈文、排比等修辞手法。

3.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忠诚、敬业、廉洁等价值观。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经典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课文背诵与默写1.学生集体背诵课文,注意纠正发音和语调。

2.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经典句子,让学生进行默写。

三、课文深度解读1.分析课文中所表现出的忠诚、敬业、廉洁等品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2.讨论诸葛亮在课文中所展现出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

3.结合现实生活,探讨诸葛亮精神对当代青少年的启示。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

二、拓展阅读1.向学生推荐阅读《三国演义》等相关书籍,拓展学生视野。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诸葛亮及其他三国人物的看法。

2.布置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的人物评论。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深入解读《出师表》,使学生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出师表》教案设计第一节:课前导入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名篇《出师表》。

在开始正式学习之前,让我们通过一些引导问题来引入话题,引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问一些问题如:“你听说过《出师表》这篇文章吗?它讲述了什么故事?”、“你了解《出师表》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他在历史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等等。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预习,并为接下来的课堂展开做好铺垫。

第二节:课文解析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对《出师表》的内容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引导学生朗读全文,感受文章的整体氛围和节奏。

然后,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展开解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

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解释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典故和史实,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内涵和教育意义。

通过讨论和互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第三节:文学鉴赏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行《出师表》的文学鉴赏。

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和技巧。

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准和形象的描绘,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与当下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思考其中的普世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四节:情感体验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行情感体验环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朗诵等方式来感受《出师表》中的情感表达。

可以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演绎和表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作者的用心和感情。

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受。

第五节: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对整堂课进行总结。

通过回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讨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收获。

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巩固对《出师表》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可以对接下来的学习展开引导,让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学有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出师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启发和借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出师表》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景仰。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范读课文注意生僻字词及长句的断句。

四、由同学朗读课文1、参照提示和注释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异义词:(1)开张:今义是商店开业;本文中的古义是开放、扩大。

(2)痛恨:今义是深切地憎恨,古义是痛心和遗憾。

(3)卑鄙:今义是品质恶劣,古义是地位低微,见识浅陋。

(4)感激:今义是由衷感谢,古义是感动、激动。

(5)谨慎:今义是做事小心,古义是认真、慎重。

3、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出师表》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结构特点。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阙《临江仙》是这部著作的开篇词。

但这首词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明朝中叶的文学大家杨慎。

罗贯中是从杨慎那里抄来的吗?不是,罗贯中为元末明初人,而杨慎是明朝中期人。

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意见。

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1、本文的学习目标;2、作者简介;3、时代背景;4、标题。

(播放幻灯片)三、整体感知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 c ) 菲(fěi )薄裨补(b ) 遗(w i )陛下祎(yī ) 攸(YōU ) 阕(quē ) 陟(zh )罚臧(zāng ) 否(pǐ ) 行(h ng )阵猥(wěi)自夙(s )夜驽(n )钝诹(zōu ) 攘(rǎng)除斟酌(zhēn zhu )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

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一、课程目标1. 了解《出师表》的历史背景、作者、成书情况及其重要地位。

2. 通过《出师表》的学习,促进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品味和欣赏能力的提升,形成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认识。

3.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出师表》的背景介绍和文本分析。

2. 《出师表》的文学价值探究。

3. 《出师表》的艺术欣赏与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出师表》的背景介绍和文本分析a. 课堂导入提问:什么是《出师表》?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词汇是什么意思?b. 简要历史背景介绍介绍《出师表》的背景和出现的时代(230年,三国时期)。

c. 《出师表》文本分析和学生解析《出师表》文字的基本特征,包括“皆闻君之名,非晋之贼也”“言必称臣”“站者为王”等。

d. 学生分组分析分段讲解分组分析分段讲解《出师表》全文,让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

2. 《出师表》的文学价值探究a. 同学探究让同学们先写下对于《出师表》的第一感受,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互相汇报结果。

b. 《出师表》的文学形式探究让学生通过对比《出师表》和《送别》这两篇文章,对《出师表》的文学形式进行分析和探究。

c. 《出师表》的文学思想探究阐述《出师表》中的文学思想和文学价值,让学生深入了解其中的道理和内涵。

3. 《出师表》的艺术欣赏与鉴赏a. 电子画册展示使用播放装置放映《出师表》的电子画册,让学生欣赏其中的艺术构思和意境。

b. 语言艺术欣赏通过学生口语的讲解和交流,让学生对《出师表》的语言艺术的构思和技巧有进一步的了解。

c. 名人名言鉴赏对于《出师表》中的名人名言进行鉴赏,以学生对于这些名言的理解和感悟为主,促进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和智慧寓言的深入了解和探究。

四、教学评价1. 让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 让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优秀7篇)

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优秀7篇)

初三上册语文《出师表》课文及教案(优秀7篇)出师表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教学目的一、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和亲贤臣、远奸佞,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等进步主张,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学习本文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的写法以及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的特点。

三、了解“表”的有关知识,掌握形容词的活用和“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一、介绍背景和疏通文义结合起来,突破重点词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

二、采用“读读,讲讲,议议”的教学方式,在读、讲、议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艺术特色。

三、课文的重点是第一部分,在讲清第一部分的前提下,第二部分可以采用练习法进行教学,第三部分让学生自读背诵。

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

“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

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

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板书)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

“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

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

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

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

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

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

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

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

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

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

“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预习2—5段。

课后记:第二课时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

臧、否用作动词。

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

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

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

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

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

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

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

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

所:处所。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

倾颓:衰败,垮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

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

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

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课后记第三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A 从那时以来B 你来C 算来D 从来(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C 将军宜往驾顾之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A 先帝不以臣卑鄙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 今以蒋氏观之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成语: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1 (1)D (2)A (3)A、C (4)A、F (5)B (6)B2 又3 咨询三顾茅庐4 (略)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

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 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课后记:第四课时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

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

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

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

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

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同义合成词: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2 找出偏义词。

(异同,即“不同”)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4 背诵全文。

课后记:附:《出师表》难句例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

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

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

“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

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