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篇肺系病证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喘证病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第二篇心系病证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惊悸和怔忡的鉴别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痴呆和癫证的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癫狂的基本病机!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痢疾的临床特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第四篇肝胆系病证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鼓胀与水肿的鉴别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复习重点笔记细目一:概述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1.便秘的概念便秘是指粪便在肠内滞留过久,秘结不通,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
2.便秘的源流《金匮要略》:“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
麻仁丸主之。
”二、便秘与西医病名的关系细目二:病因病机一、便秘的常见病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
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热、虚、实便秘的主要病机及转化燥热内结于肠胃者,属热秘;气机郁滞者,属气秘;气血阴阳亏虚者,为虚秘;阴寒积滞者,为冷秘或寒秘。
四者之中,又以虚实为纲,热秘、气秘、冷秘属实,阴阳气血不足的便秘属虚。
细目三:辨证论治一、便秘的辨证要点便秘辨证当分虚实,实者当辨热秘、气秘和冷秘,虚者当辨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二、便秘的治疗原则及方法实秘以祛邪为主,给予泻热、温散、通导之法,使邪去便通;虚秘以扶正为先,给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三、热秘、气秘、虚秘(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冷秘各证的主症、治法和方药1.热秘主症: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泻热导滞,润肠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减。
常用药:大黄、枳实、厚朴、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药。
2.气秘主症: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纳食减少,胸胁痞满,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导滞。
代表方:六磨汤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
3.冷秘主症: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胁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
常用药:附子、大黄、党参、干姜、甘草、当归、肉苁蓉、乌药。
4.虚秘(1)气虚秘主症: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困难,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舌淡苔白,脉弱。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考点总结

西医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一.支气管炎1.急性支气管-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变:气管-支气管粘膜的急性炎症(X线:肺纹理增粗)2.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气管、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
诊断:依据病史和症状。
并发症,阻塞性肺气肿。
与肺结核鉴别:胸部X线检查。
单纯型:长期咳白色黏液或泡沫痰。
喘息型:听诊,哮鸣音及呼气延长。
急性发作期:首要治疗,控制感染。
(病因感染。
)1周内出现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多。
慢性迁延期:咳、痰、喘,迁延1个月以上。
二.阻塞性肺气肿(COPD)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 肺动脉高压的X线表现:右下肺动脉干扩张。
听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右心室扩大:三尖瓣区收缩期杂音和剑突下搏动。
2. 肺心病的常见病因:慢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循环阻力增高)继发红细胞增多的原因是慢性缺氧。
并发心律失常多为:房早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3.有助于肺心病与左房室瓣瓣膜病鉴别的是:左房室瓣听诊区杂音与二尖瓣瓣膜病鉴别:二尖瓣听诊区杂音。
与冠心病心衰鉴别:心电图及X线检查有左室肥大。
4.治疗:肺心病的血管扩张剂:酚妥拉明。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关键治疗措施:控制呼吸道感染。
(治疗前易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酸中毒及高血钾症;治疗后易出现呼吸性酸中毒并代谢性碱中毒及低钾、低氯血症)肺心病心衰并房性异位心律者:地高辛肺心病右心衰选用洋地黄时应:速效类,常规剂量的1/2-2/3三.支气管哮喘1.主要特征:反复发作性的呼气性呼困。
典型发作:先兆症状后出现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困2.危重哮喘患者,肺部哮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支气管高度狭窄或痰栓堵塞。
支气管哮喘发作时肺部叩诊呈过清音。
3.在支气管哮喘和心源性哮喘鉴别困难时应选(区别在心血管的病史和体征):氨茶碱4. 支气管解痉剂: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控制哮喘发作)β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
抗胆碱药物(山莨菪碱):抑制M3型受体。
5.支气管哮喘发作忌用:吗啡。
中医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内科学超强总结.

11-感冒 1.1-感冒-外伤感冒-风寒感冒21-感冒 1.2-感冒-外伤感冒-风热感冒31-感冒 1.3-感冒-外伤感冒-暑湿感冒41-感冒 1.4-感冒-虚体感冒-气虚感冒51-感冒 1.5-感冒-虚体感冒-阴虚感冒62-咳嗽 2.1-咳嗽-外感咳嗽-风寒袭肺72-咳嗽 2.2-咳嗽-外感咳嗽-风热犯肺82-咳嗽 2.3-咳嗽-外感咳嗽-风燥伤肺92-咳嗽 2.4-咳嗽-内伤咳嗽-痰湿蕴肺102-咳嗽 2.5-咳嗽-内伤咳嗽-痰热郁肺112-咳嗽 2.6-咳嗽-内伤咳嗽-肝气犯肺122-咳嗽 2.7-咳嗽-内伤咳嗽-肺阴亏耗133-哮病 3.1-哮病-冷哮143-哮病 3.2-哮病-热哮153-哮病 3.3-哮病-寒包热哮163-哮病 3.4-哮病-风痰哮173-哮病 3.5-哮病-虚哮183-哮病 3.6-哮病-喘脱危症193-哮病 3.7-哮病-肺脾气虚203-哮病 3.8-哮病-肺肾两虚214-喘症 4.1-喘症-风寒壅肺224-喘症 4.2-喘症-表寒肺热234-喘症 4.3-喘症-痰热壅肺244-喘症 4.4-喘症-痰浊阻肺254-喘症 4.5-喘症-肺气郁闭264-喘症 4.6-喘症-肺脾气虚274-喘症 4.7-喘症-肾虚不纳284-喘症 4.8-喘症-正虚喘脱295-肺痨 5.1-肺痨-肺阴亏耗305-肺痨 5.2-肺痨-虚火烁肺315-肺痨 5.3-肺痨-气阴耗伤325-肺痨 5.4-肺痨-阴阳两虚336-心悸 6.1-心悸-心虚胆怯346-心悸 6.2-心悸-心血不足356-心悸 6.3-心悸-阴虚火旺366-心悸 6.4-心悸-心阳不振376-心悸 6.5-心悸-水饮凌心386-心悸 6.6-心悸-瘀阻心脉396-心悸 6.7-心悸-瘀火扰心407-胸痹7.1-胸痹-心血瘀阻417-胸痹7.2-胸痹-气滞心胸427-胸痹7.3-胸痹-痰浊闭阻437-胸痹7.4-胸痹-寒凝心脉447-胸痹7.5-胸痹-气阴两虚457-胸痹7.6-胸痹-心肾阴虚467-胸痹7.7-胸痹-心肾阳虚478-不寐8.1-不寐-肝火扰心488-不寐8.2-不寐-痰热内扰498-不寐8.3-不寐-心脾两虚508-不寐8.4-不寐-心肾不交518-不寐8.5-不寐-心胆气虚529-痫病9.1-痫病-风痰闭阻539-痫病9.2-痫病-痰火扰神549-痫病9.3-痫病-瘀阻脑络559-痫病9.4-痫病-心脾两虚569-痫病9.5-痫病-心肾亏虚5710-胃痛10.1-胃痛-寒邪客胃5810-胃痛10.2-胃痛-饮食伤胃5910-胃痛10.3-胃痛-肝气犯胃6010-胃痛10.4-胃痛-湿热中阻6110-胃痛10.5-胃痛-瘀血停胃6210-胃痛10.6-胃痛-胃阴亏耗6310-胃痛10.7-胃痛-脾胃虚寒6411-呕吐11.1-呕吐-实证-外邪反胃6511-呕吐11.2-呕吐-实证-饮食停滞6611-呕吐11.3-呕吐-实证-痰饮内阻6711-呕吐11.4-呕吐-实证-肝气犯胃6811-呕吐11.5-呕吐-虚证-脾胃气虚6911-呕吐11.6-呕吐-虚证-脾胃阳虚7011-呕吐11.7-呕吐-虚证-胃阴不足7112-腹痛12.1-腹痛-寒邪内阻7212-腹痛12.2-腹痛-湿热壅滞7312-腹痛12.3-腹痛-饮食积滞7412-腹痛12.4-腹痛-肝郁气滞7512-腹痛12.5-腹痛-瘀血内停7612-腹痛12.6-腹痛-中虚脏寒7713-泄泻13.1-泄泻-暴泄-寒湿内盛7813-泄泻13.2-泄泻-暴泄-湿热伤中7913-泄泻13.3-泄泻-暴泄-食滞胃肠8013-泄泻13.4-泄泻-久泄-脾胃虚弱8113-泄泻13.5-泄泻-久泄-肾阳虚衰8213-泄泻13.6-泄泻-久泄-肝气乘脾8314-痢疾14.1-痢疾-湿热痢8414-痢疾14.2-痢疾-疫毒痢8514-痢疾14.3-痢疾-寒湿痢8614-痢疾14.4-痢疾-阴虚痢8714-痢疾14.5-痢疾-虚寒痢8814-痢疾14.6-痢疾-休息痢8915-便秘15.1-便秘-实秘-热秘9015-便秘15.2-便秘-实秘-气秘9115-便秘15.3-便秘-实秘-冷秘9215-便秘15.4-便秘-虚秘-气虚秘9315-便秘15.5-便秘-虚秘-血虚秘9415-便秘15.6-便秘-虚秘-阴虚秘9515-便秘15.7-便秘-虚秘-阳虚秘9616-胁痛16.1-胁痛-肝郁气滞9716-胁痛16.2-胁痛-肝胆湿热9816-胁痛16.3-胁痛-瘀血阻络9916-胁痛16.4-胁痛-肝络失养10017-黄疸17.1-黄疸-阳黄-热重于湿10117-黄疸17.2-黄疸-阳黄-湿重于热10217-黄疸17.3-黄疸-阳黄-胆腑郁热10317-黄疸17.4-黄疸-阳黄-疫毒炽盛(急黄)10417-黄疸17.5-黄疸-阴黄-寒湿阻遏10517-黄疸17.6-黄疸-阴黄-脾虚湿滞10617-黄疸17.7-黄疸-黄疸消退后的调治-湿热留恋10717-黄疸17.8-黄疸-黄疸消退后的调治-肝脾不调10817-黄疸17.9-黄疸-黄疸消退后的调治-气滞血瘀10918-头痛18.1-头痛-风寒头痛11018-头痛18.2-头痛-风热头痛11118-头痛18.3-头痛-风湿头痛11218-头痛18.4-头痛-肝阳头痛11318-头痛18.5-头痛-肾虚头痛11418-头痛18.6-头痛-血虚头痛11518-头痛18.7-头痛-痰浊头痛11618-头痛18.8-头痛-瘀血头痛11719-眩晕19.1-眩晕-肝阳上亢11819-眩晕19.2-眩晕-气血亏虚11919-眩晕19.3-眩晕-肾精不足12019-眩晕19.4-眩晕-痰湿中阻12119-眩晕19.5-眩晕-瘀血阻窍12220-中风20.1-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12320-中风20.2-中风-中经络-风阳上扰12420-中风20.3-中风-中经络-阴虚风动12520-中风20.4-中风-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12620-中风20.5-中风-中脏腑-闭证-痰火瘀闭12720-中风20.6-中风-中脏腑-闭证-痰浊瘀闭12820-中风20.7-中风-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12920-中风20.8-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闭13020-中风20.9-中风-恢复期-气虚络瘀13120-中风20.10-中风-恢复期-肝肾亏虚13221-水肿21.1-水肿-阳水-风水相搏13321-水肿21.2-水肿-阳水-湿毒浸淫13421-水肿21.3-水肿-阳水-水湿浸渍13521-水肿21.4-水肿-阳水-湿热壅盛13621-水肿21.5-水肿-阴水-脾阳虚衰13721-水肿21.6-水肿-阴水-肾阳虚衰13821-水肿21.7-水肿-阴水-瘀水互结13922-淋证22.1-淋证-热淋14022-淋证22.2-淋证-石林14122-淋证22.3-淋证-血淋14222-淋证22.4-淋证-气淋14322-淋证22.5-淋证-膏淋14422-淋证22.6-淋证-劳淋14523-癃闭23.1-癃闭-膀胱湿热14623-癃闭23.2-癃闭-肺热壅盛14723-癃闭23.3-癃闭-肝郁气滞14823-癃闭23.4-癃闭-浊瘀阻塞14923-癃闭23.5-癃闭-脾气不升15023-癃闭23.6-癃闭-肾阳衰惫15124-阳痿24.1-阳痿-命门火衰15224-阳痿24.2-阳痿-心脾亏虚15324-阳痿24.3-阳痿-肝郁不舒15424-阳痿24.4-阳痿-惊恐伤肾15524-阳痿24.5-阳痿-湿热下注15625-郁证25.1-郁证-肝气郁结15725-郁证25.2-郁证-气郁化火15825-郁证25.3-郁证-痰气互结15925-郁证25.4-郁证-心神失养16025-郁证25.5-郁证-心脾两虚16125-郁证25.6-郁证-心肾阴虚16226-血证26.1-血证-鼻衄-热邪犯胃16326-血证26.2-血证-鼻衄-胃热炽盛16426-血证26.3-血证-鼻衄-肝火上炎16526-血证26.4-血证-鼻衄-气血亏虚16626-血证26.4-血证-齿衄-胃火炽盛16726-血证26.5-血证-齿衄-阴虚火旺16826-血证26.6-血证-咳血-燥热伤肺16926-血证26.7-血证-咳血-肝火犯肺17026-血证26.8-血证-咳血-阴虚肺热17126-血证26.9-血证-吐血-胃热壅盛17226-血证26.10-血证-吐血-肝火犯胃17326-血证26.11-血证-吐血-气虚血溢17426-血证26.12-血证-便血-肠道湿热17526-血证26.13-血证-便血-气虚不摄17626-血证26.14-血证-便血-脾胃虚寒17726-血证26.15-血证-尿血-下焦热盛17826-血证26.16-血证-尿血-肾虚火旺17926-血证26.17-血证-尿血-脾不统血18026-血证26.18-血证-尿血-肾气不固18126-血证26.19-血证-紫斑-血热妄行18226-血证26.20-血证-紫斑-阴虚火旺18326-血证26.21-血证-紫斑-气不摄血18427-消渴27.1-消渴-上消-肺热津伤18527-消渴27.2-消渴-中消-胃热炽盛18627-消渴27.3-消渴-中消-气阴亏虚18727-消渴27.4-消渴-下消-肾阴亏虚18827-消渴27.4-消渴-下消-阴阳两虚18928-内伤发热28.1-内伤发热-阴虚发热19028-内伤发热28.2-内伤发热-血虚发热19128-内伤发热28.3-内伤发热-气虚发热19228-内伤发热28.4-内伤发热-阳虚发热19328-内伤发热28.5-内伤发热-气郁发热19428-内伤发热28.6-内伤发热-痰湿郁热19528-内伤发热28.7-内伤发热-血瘀发热19629-虚劳29.1-虚劳-气虚-肺气虚19729-虚劳29.2-虚劳-气虚-心气虚19829-虚劳29.3-虚劳-气虚-脾气虚19929-虚劳29.4-虚劳-气虚-肾气虚20029-虚劳29.5-虚劳-血虚-心血虚20129-虚劳29.6-虚劳-血虚-肝血虚20229-虚劳29.7-虚劳-阴虚-肺阴虚20329-虚劳29.8-虚劳-阴虚-心阴虚20429-虚劳29.9-虚劳-阴虚-脾胃阴虚20529-虚劳29.10-虚劳-阴虚-肝阴虚20629-虚劳29.11-虚劳-阴虚-肾阴虚20729-虚劳29.12-虚劳-阳虚-心阳虚20829-虚劳29.13-虚劳-阳虚-脾阳虚20929-虚劳29.14-虚劳-阳虚-肾阳虚21030-癌病30.1-癌病-脑瘤-痰瘀阻窍21130-癌病30.2-癌病-脑瘤-风毒上扰21230-癌病30.3-癌病-脑瘤-阴虚风动21330-癌病30.4-癌病-肺癌-瘀阻肺络21430-癌病30.5-癌病-肺癌-痰湿蕴肺21530-癌病30.6-癌病-肺癌-阴虚毒热21630-癌病30.7-癌病-肺癌-气阴两虚21730-癌病30.8-癌病-大肠癌-湿热郁毒21830-癌病30.9-癌病-大肠癌-瘀毒内阻21930-癌病30.10-癌病-大肠癌-脾肾双亏22030-癌病30.11-癌病-大肠癌-肝肾阴虚22130-癌病30.12-癌病-肾癌-膀胱癌-湿热蕴毒22230-癌病30.13-癌病-肾癌-膀胱癌-瘀血内阻22330-癌病30.14-癌病-肾癌-膀胱癌-脾肾两虚22430-癌病30.15-癌病-肾癌-膀胱癌-阴虚内热22531-痹症31.1-痹症-风寒湿痹-行痹22631-痹症31.2-痹症-风寒湿痹-痛痹22731-痹症31.3-痹症-风寒湿痹-着痹22831-痹症31.4-痹症-风湿热痹22931-痹症31.5-痹症-痰瘀痹阻23031-痹症31.6-痹症-肝肾亏虚23132-痉证32.1-痉证-邪壅经络23232-痉证32.2-痉证-肝经热盛23332-痉证32.3-痉证-阳明热盛23432-痉证32.4-痉证-心营热盛23532-痉证32.5-痉证-痰浊阻滞23632-痉证32.6-痉证-阴血亏虚23733-痿证33.1-痿证-肺热津伤23833-痿证33.2-痿证-湿热浸淫23933-痿证33.3-痿证-脾胃虚弱24033-痿证33.4-痿证-肝肾亏损24133-痿证33.5-痿证-脉络瘀阻24234-腰痛34.1-腰痛-寒湿腰痛24334-腰痛34.2-腰痛-湿热腰痛24434-腰痛34.3-腰痛-瘀血腰痛24534-腰痛34.5-腰痛-肾虚腰痛-肾阴虚24634-腰痛34.6-腰痛-肾虚腰痛-肾阳虚24735-乳癖35.1-乳癖-肝郁痰凝24835-乳癖35.2-乳癖-冲任失调24936-蛇串疮36.1-蛇串疮-肝经郁热25036-蛇串疮36.2-蛇串疮-脾虚湿蕴25136-蛇串疮36.3-蛇串疮-气滞血瘀25237-痔37.1-痔-内痔-风热肠燥25337-痔37.2-痔-内痔-湿热下注25437-痔37.3-痔-内痔-气滞血瘀25537-痔37.4-痔-内痔-脾虚气陷25637-痔37.5-痔-外痔-静脉曲张性外痔-湿热下注25737-痔37.6-痔-外痔-血栓性外痔-血热瘀结25838-脱疽38.1-脱疽-寒湿阻络25938-脱疽38.2-脱疽-血脉瘀阻26038-脱疽38.3-脱疽-湿热毒盛26138-脱疽38.4-脱疽-热毒伤阴26238-脱疽38.5-脱疽-气阴两虚26339-肠痈39.1-肠痈-淤滞证(初期)26439-肠痈39.2-肠痈-湿热证(酿脓期)26539-肠痈39.3-肠痈-热毒证(溃脓其)26640-崩漏40.1-崩漏-脾虚证26740-崩漏40.2-崩漏-肾虚证-肾气虚证26840-崩漏40.3-崩漏-肾虚证-肾阳虚证26940-崩漏40.4-崩漏-肾虚证-肾阴虚证27040-崩漏40.5-崩漏-血热证-虚热证27140-崩漏40.6-崩漏-血热证-实热证27240-崩漏40.7-崩漏-血瘀证27341-痛经41.1-痛经-气滞血瘀27441-痛经41.2-痛经-寒凝血瘀27541-痛经41.3-痛经-湿热瘀阻27641-痛经41.4-痛经-气血虚弱27741-痛经41.5-痛经-肾气亏损27842-绝经前后诸症42.1-绝经前后诸症-肾阴虚27942-绝经前后诸症42.2-绝经前后诸症-肾阳虚28042-绝经前后诸症42.3-绝经前后诸症-肾阴阳俱虚28143-带下病43.1-带下病-带下过多-脾虚证28243-带下病43.2-带下病-带下过多-肾阳虚28343-带下病43.3-带下病-带下过多-阴虚夹湿28443-带下病43.4-带下病-带下过多-湿热下注28543-带下病43.5-带下病-带下过多-热毒蕴结28643-带下病43.6-带下病-带下过少-肝肾亏损28743-带下病43.7-带下病-带下过多-血枯瘀阻28844-胎漏、胎动不安44.1-胎漏、胎动不安-肾虚证28944-胎漏、胎动不安44.2-胎漏、胎动不安-血热证29044-胎漏、胎动不安44.3-胎漏、胎动不安-气血虚弱29144-胎漏、胎动不安44.4-胎漏、胎动不安-血瘀证29245-产后发热45.1-产后发热-感受邪毒29345-产后发热45.2-产后发热-外感证29445-产后发热45.3-产后发热-血瘀证29545-产后发热45.4-产后发热-血虚证29646-不孕症46.1-不孕-肾虚证-肾气虚证29746-不孕症46.2-不孕-肾虚证-肾阴虚证29846-不孕症46.3-不孕-肾虚证-肾阳虚证29946-不孕症46.4-不孕-肝气郁结30046-不孕症46.5-不孕-瘀滞胞宫30146-不孕症46.6-不孕-痰湿内阻30247-肺炎喘嗽47.1-肺炎喘嗽-常证-风寒闭肺30347-肺炎喘嗽47.2-肺炎喘嗽-常证-风热闭肺30447-肺炎喘嗽47.3-肺炎喘嗽-常证-痰热闭肺30547-肺炎喘嗽47.4-肺炎喘嗽-常证-毒热闭肺30647-肺炎喘嗽47.5-肺炎喘嗽-常证-阴虚肺热30747-肺炎喘嗽47.6-肺炎喘嗽-常证-肺脾气虚30847-肺炎喘嗽47.7-肺炎喘嗽-变证-心阳虚衰30947-肺炎喘嗽47.8-肺炎喘嗽-常证-邪陷厥阴31048-小儿泄泻48.1-小儿泄泻-常证-湿热泻31148-小儿泄泻48.2-小儿泄泻-常证-风寒泻31248-小儿泄泻48.3-小儿泄泻-常证-伤食泻31348-小儿泄泻48.4-小儿泄泻-常证-脾虚泻31448-小儿泄泻48.5-小儿泄泻-常证-脾肾阳虚泻31548-小儿泄泻48.6-小儿泄泻-变证-气阴两伤31648-小儿泄泻48.7-小儿泄泻-变证-阴竭阳脱31749-水痘49.1-水痘-邪伤肺卫31849-水痘48.9-水痘-邪炽气营31950-痄腮50.1-痄腮-常证-邪犯少阳32050-痄腮50.2-痄腮-常证-热毒壅盛32150-痄腮50.3-痄腮-常证-邪陷心肝32250-痄腮50.4-痄腮-常证-毒窜睾腹32351-桡骨下端骨折32452-颈椎病32553-腰椎间盘突出症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1.1)银翘散(1.2)新加香薷饮(1.3)参苏饮(1.4)加减葳蕤汤(1.5)三拗汤和止嗽散(2.1)桑菊饮(2.2)桑杏汤(2.3)二陈平胃散和三字养亲汤(2.4)清金化痰汤(2.5)黛蛤散和加减泻百散(2.6)沙参麦冬汤(2.7)。
中医执业考试必背知识

中医内科学
1.参苏饮适用于:气虚感冒。2.荆防败毒散适用于:风寒感冒。3.加减葳蕤汤适用于:阴虚感冒。4.风寒兼咳嗽者,宜用:杏苏散。5.外感风寒兼气滞,胸闷呕恶者,治选何方:香苏散。6.外感风寒湿邪,症见身热不扬,身重苔腻,脉濡者,治选何方:羌活胜湿汤。7.感冒夹燥多见于:秋季。8.感冒夹暑多见于:夏季。9.感冒夹湿多见于:梅雨季。10.风热感冒宜选用:银翘散。11.风热咳嗽宜选用:桑菊饮。12.风寒感冒咳嗽宜选用:杏苏散。13.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宜:清暑祛湿解表。14.身热,微恶风,头昏,少汗,口渴咽干,心烦,干咳痰少,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宜:滋阴解表。15.身热,恶风,头胀痛,汗出不畅,鼻塞涕黄,口渴喜饮,咳嗽痰粘,咽喉肿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者。治法宜:辛凉解表。1.痰热咳嗽主症为:咳嗽新起,咳声粗亢,痰稠色黄。2.痰湿咳嗽主症为:久咳痰多,痰白易出,胸脘痞闷。3.风燥咳嗽主症为:咳嗽新起,咽干鼻燥,咳声嘶哑,痰少稠粘,难以咯出。4.凉燥咳嗽宜选用:杏苏散。5.风寒咳嗽宜选用:止嗽散。6.痰热咳嗽宜选用:清金化痰汤。7.干咳少痰,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失眠,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应选用:沙参麦冬汤。8.咳嗽,咳痰稀白,鼻塞声重,头痛身痛,应选用:杏苏散。9.风热咳嗽的主症为:咳嗽,痰稠而黄,口渴,咽痛,可伴有表证。10.燥热咳嗽的主症为:干咳无痰,咳甚则胸痛,鼻燥咽干,可伴有表证。11.清金化痰汤适用于咳嗽哪一型:痰热郁肺。12.黛蛤散、加减泻白散适用于咳嗽哪一型:肝火犯肺。13.疏风散寒,宣肺止咳适用于:风寒袭肺。14.疏风清热,肃肺化痰适用于:风热犯肺。15.清热肃肺,润燥止咳适用于:风燥犯肺。16.健脾燥湿,化痰止咳适用于:痰湿蕴肺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必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必学151、血证病机“惟火惟气耳”的意义:火:实火——迫血妄行。
虚火——灼伤脉络。
气:气逆——迫血妄行。
气虚——气不摄血;脾不统血。
152、咳血与吐血的鉴别要点:咳血:咽痒而咳;呼吸道疾病、症状;伴气管分泌物;血色鲜红;血中有泡沫吐血:恶心而吐;消化道疾病、症状;伴胃内容物; 血色深暗;或鲜;大便色黑;153、血淋与尿血的鉴别要点:血淋:——淋漓涩痛。
尿血:——不痛。
154、‘痰饮’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并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类。
155、治疗痰饮的基本原则——“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
156、提出‘清者为饮,浊者为痰’的分类概念始于《仁斋直指方》。
157、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概念是叶天士。
158、痰饮病位在三焦,责于肺、脾、肾三脏。
159、痰、悬、溢、支的辨别要点:痰——胃肠。
悬——胸胁。
溢——肢体。
支——胸肺。
160、‘消渴’病名始见于《素问?奇病论》。
《金匮要略》立有专篇。
161、将消渴明确分类为三消的始于《证治准绳》。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162、消渴责于肺、胃、肾三脏。
163、消渴三多一少分类特征: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尿多为下消;消瘦为后期。
164、汗证始见于《内经》。
‘盗汗’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
165、区别自汗与盗汗始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66、“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167、内伤发热的记载始于《内经》,侧重描述阴虚发热。
‘内伤发热’病名始见于《症因脉治》168、小建中汤治疗手足烦热——甘温除热法。
出自《金匮要略》。
169、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发热——甘温除热法。
(李东垣)。
170、将肾气丸化裁为六味地黄丸——治疗五脏热证《小儿药证直诀》。
171、用右归饮、理中汤、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治疗阳虚发热——《景岳全书》172、‘虚劳’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益气养阴
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滋阴补阳
补天大造丸
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小青龙 化痰降气,健脾益 汤(表寒里饮)、小青龙加石膏汤 肺。 (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
7
肺
4
痰热郁肺
7
肺 胀
痰蒙神窍
肺肾气虚
阳虚水泛
8 序 号 8
肺 痿
病证 辩证
虚热 分型 虚寒
咳逆,喘息气粗,胸满,烦躁,目胀睛突,痰黄或白,黏 稠难咯,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溲 赤,便干,舌边尖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 神志恍惚,表情淡漠,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嗜 睡,甚则昏迷,或伴肢体瞤动,抽搐,咳逆喘促,咳痰不 爽,苔白腻或黄腻,舌质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 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 卧,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 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舌淡或黯紫,脉沉 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心悸,喘咳,咳痰清稀,面浮,下肢浮肿,甚则一身悉 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青 紫,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咳吐浊唾涎沫,其质较黏稠,或咳痰带血,咳声不扬,甚 则音嗄,气急喘促,口渴咽燥,午后潮热,形体消瘦,皮 毛干枯,舌红而干,脉虚数。 临床表现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精华总结
序 号 病证 辩证 分型 临床表现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声重,或 鼻痒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咳痰稀薄色白,口不 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面赤,咳嗽,痰 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 口干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 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黏腻,渴不多饮, 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 而腻,脉濡数。 恶寒较甚,发热,无汗,头痛身楚,咳嗽,痰白,咳痰无 力,平素神疲体弱,气短懒言,反复易感,舌淡苔白,脉 浮而无力。 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昏,心烦,口干,干咳少痰,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辛温解表 代表方 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 风寒束表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医学基础知识1.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器的功能、病理变化及其治疗。
它通过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结合中医理论,辨证论治,运用针灸、中药等治疗手段,以达到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恢复脏腑功能的目的。
2.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中医内科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其中望为观察患者面色、舌象、脉象等外部表现;闻为听取患者自述的症状和病史;问为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询问;切为对患者的脉象、舌像进行切诊,以获得患者的体内病情信息。
3.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中医内科疾病按病因可分为外感病、内伤病和其他病等;按疾病的发病特点可分为急性病和慢性病等;按脏腑病位可分为肝病、心病、脾病等。
4.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中医内科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疗法、中药疗法、按摩疗法、饮食疗法、气功疗法等。
其中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达到治病目的;中药疗法通过草药配伍,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目的。
5.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区别中医内科主要通过辨证施治,调理全身,强调治未病,西医内科主要通过医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药物治疗,强调治病救人。
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高血压病高血压是指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持续两次及以上。
诊断时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包括动态血压监测、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中药治疗和西药治疗。
2.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空腹血糖检测、餐后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
治疗主要包括饮食疗法、运动疗法、中药治疗和胰岛素治疗等。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疾病。
诊断时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测、冠脉造影等。
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4.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的溃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
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
喘证病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肺和肾
涉及肝脾
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
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
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
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
痴呆和癫证的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癫狂的基本病机!
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
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痢疾的临床特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
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胁痛辨证要
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
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鼓胀与水肿的鉴别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 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 (——
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素问》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 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
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
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瘿病气郁痰阻证心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五篇肾系病证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水肿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淋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淋证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补益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的治法和主方如何理解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癃闭的病位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癃闭膀胱湿热证浊瘀阻塞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惫证的治法和主方阳痿的病位:肝肾心脾基本病机:虚证——实证——治疗原则遗精的病位基本病机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遗精常用治法:上则——中则——下则——遗精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郁证痰气郁结证和心神失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梅核气脏躁的临床表现
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血证的主要证侯: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血证各证型的主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金匮》四饮的诊断依据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寒饮伏肺证的的治法和主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消渴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气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的治法和主方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厥证、中风、痫证、眩晕的鉴别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肥胖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补虚泄实脑癌、肺癌、大肠癌、肾膀胱癌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
痹证的基本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
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鉴别痰——瘀——
痹证的治疗原则: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久痹补肝肾、益气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风寒湿痹证(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证、肝肾两虚证的治法和主
方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的基本病机:实证——虚证——
痿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寒湿腰痛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