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研究中的理论框架

合集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这本书的目录分析表明,该书系统地阐述 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体系,从民族认同、文化传承与创新、民族地区发 展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共同 体建设的内涵、意义与实践路径,对于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具有重要意义。该书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 鉴。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 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经验,为中华民族的 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摘录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中的部分观点,更多精彩内 容需要读者亲自阅读原著来发掘。相信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共 同体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章着重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问题。通过探讨 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如何推动文化创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 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持。第四章聚焦于民族地区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 系。通过分析民族地区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思路, 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地区发展层面的支持。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感谢观看
内容摘要
本书展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未来前景。指出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强调了在建设过程中应注重保障各民族的合 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研究》这本书为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 方向,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研究中理论框架

研究中理论框架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四)、理论框架与概念框架
• 框架(framework)是围绕某一具体被研 究或被描述的事件或问题,通过概念与概 念关系所构成的一个知识结构或知识网络, 是各种相关概念或研究变量有机组合而形 成的一个可视化的知识结构。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框架可区分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和
理论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如果框架来源 于一个理论,框架中各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理 论指导的理论是现成的,那么该框架就称为理论框 架。如果框架没有根据某现存的理论作为依据,可 以利用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命题或学说则称为概念框 架。概念框架、理论框架没有严格区别,经常互换 使用。
——摘自朱光明译的《质的研究设计:一种互动的取向》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科学研究是在继承中创新的活动。好的科研课题必须将已 有的知识和理论融入至新的课题中,回顾理论和文献知识为 科研继承提供基础。理论框架是以图或者叙述的形式,解释 有待研究的主要事物,包括关键因素、概念、变量及变量间 假定的关系,是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建立理论框架是护理 研究的重要部分,不仅为立题提供理论基础,为研究设计提 供方向,还能将研究结果与已知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本章 主要讨论如何为科研课题发展理论框架的基本知识和步骤。
抽象性概念:指抽象的观点,在现实世界中 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如关怀、压力等。
第二篇第一章
人卫研究生教材《护理学研究方法》(第1版)
对概念的定义(definition)有两种: • 概念性定义(conceptual definition)是关于 概念的理论上的定义,如“术后疼痛”的概念定 义是一个经历手术过程后感受到的不适体验。 •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包含 测量某一结构或一个变量所必需的具体操作活动。 如“术后疼痛”的操作定义是用0~10的等级尺 度来测量术后疼痛。在研究的理论框架陈述时, 对研究概念必须给出操作定义,指出具体在此研 究中的测量方法。

theoretical framework和文献综述

theoretical framework和文献综述

theoretical framework和文献综述【释义】theoretical framework理论框架:指在研究或分析某个问题时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

它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帮助研究者解释现象、提出假设和进行分析。

【短语】1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reatment治疗的理论构架2tcm theoretical framework中医理论体系3game theoretical framework对策论分析框架4Clear theoretical framework明晰的理论框架5Systems Theoretical Framework系统理论框架6economic theoretical framework经济理论模型7complete theoretical framework完整的理论框架8universal theoretical framework普适理论框架【例句】1Section3i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第3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

2In a world where there is no one,overarching,theoretical framework;这个世界没有一种能凌驾一切的理论框架;3Now for markets,are there any theoretical framework about market structure?现在的市场,是否有任何有关市场的理论框架结构?4The first chapter is about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EU's RTD policy.第一章,欧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政策:理论框架。

5The theory provides a good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hina'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其中可理解性输入理论为我国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

护理学研究自考章

护理学研究自考章

自考护理学研究的知识概括1----4章第一章绪论1.基本概念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研究:通过系统地、有控制的收集资料,反复的探索未知、客观地认识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活动;2.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验性原则,可重复性原则3.根据研究工作的目的、任务和方法不同,研究通常划分为几种类型: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开发研究4.护理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探究未知的或产生新的知识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活动过程;5.在研究的过程中,应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临床指标的不稳定性,临床研究的特殊性;6.护理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大多数7.护理研究的范畴;教育、管理、历史、理论、各专科临床及量表;8.护理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即有益的原则、尊重人的尊严的原则、公平的原则;有益的原则包括免于遭受伤害或不适的权利和不被剥削或利用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包括自主决定的权利和充分认知的权利;公正的原则包括公平治疗的权利和隐私权;9.护理研究相关伦理准则:客观性、真实性、诚实性、合作性、平等性、效率性;10.知情同意:即研究对象有权利知道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研究的相关情况,包括研究目的、步骤、期限和可能产生的问题和不便,并可以对研究者或医护人员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取舍;11.知情同意书的基本内容:1研究介绍2风险描述3利益描述4保密描述5补偿描述6联系人说明7关于退出实验的说明12.伦理审查委员会IRB至少包括5名具有不同文化、经济、教育、性别和种族背景等成员组成;第二章护理研究的基本程序1.护理研究的基本程序①确立研究问题②进行文献检索和文献回顾③陈述理论框架④确认研究变量⑤形成研究假设⑥科研设计⑦预实验⑧资料收集与整理⑨资料分析⑩撰写论文2.护理实践是护理研究问题产生的主要来源;这些研究问题可以来源于个人实践、受他人研究的启发、目前或未来需要探讨的问题、研究者个人的兴趣;研究问题分为以下几类:1调查研究2实验观察3资料分析4经验、体会;3.通过文献检索和文献回顾的目的:1了解所进行的研究领域及其相关内容,避免完全重复;2知晓相关领域有影响的成果及其内容,启发自己的研究思路3比较和熟悉相关的问题和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4知道哪些地方存在知识空缺或者是缺陷,从而进一步规划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5寻找相关的理论依据;4.文献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5.文献检索是指将文献按照其外表特征如标题、作者、来源、卷期页等或内容特征如文章的主题,根据一定的方式编排并存储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利用相应的方法、途径或手段,从检索系统中查出特定文献的过程;6.文献分类①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主要指原始论着、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会议录、档案资料、专利说明书、学位论文等;最基本②二次文献:是将大量无序的一次文献进行搜集整理,着录其特征着者、篇名、分类号、出处、内容摘要等,并按一定的顺序加以编排,以供读者检索形成的文献;③三次文献:是科技人员在利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选用大量的一次文献,经过系统的阅读、分析、研究、整理和概括而编成的文献;④零次文献:指未经发表或未进入社会交流、未经系统加工整理的最原始文献;7.文献检索的步骤:1明确查找目的和要求2选择检索工具3确定检索途径和方法;4根据文献线索,查找原始文献;8.文献检索的方法:1常用法,又称工具法,又分为顺查法、倒查法和抽查法;2追溯法3循环法9.理论框架:是指利用已有的理论对研究中各概念或变量间的相互关系作说明;10.概念框架: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命题或学说对各变量的关系进行说明;11.变量:指研究者感兴趣的,所要研究和测量的,随条件和情境变化而变化的因素,也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操控和测量的诸因素;12.变量的分类:按变量值的性质1数值变量:其变量值是定量的,表现为数值大小,可经测量取得数值,多有度量衡单位;2分类变量:其变量值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或属性;它可分为无序变量计数资料和有序变量等级资料按变量间的关系1自变量X:指能够影响研究目的的主要因素,即研究者的安排、人为操纵的、做有计划变化的诸因素,可影响结果;2因变量Y:又称依变量或应变量,它随因变量的改变而改变,也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3外变量:指某些能干扰研究结果的因素,应在科研设计中应尽量排除;13.给变量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性定义,二是操作性定义;14.操作性定义:根据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特征来界定变量的含义,即从具体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15.假设:指研究者对所提出研究问题提出的一个预期性的研究结果各变量之间关系或暂时性的答案,需要通过研究最后来证实或否定;16.假设的作用:①依据假设,提出并确定研究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种类、数目及其关系,从而确定了研究方向和具体目标;②依据假设,确定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方向、范围和方法;③依据假设,确定处理与分析数据资料的方向、范围,以便验证假设;④研究假设可以使理论的形成更加完善,帮助填补知识体系的不足;17.研究对象的选择必须服从研究目的,必须按设计规定的条件进行严格选取;18.选择样本的注意事项:必须严格规定总体的条件,还要注意的是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有足够的数量的样本,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使研究内容缺少必要的重复而缺乏代表性,太多则不易控制,并且还会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19.研究方法:1量性研究:是按照预先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指标获得数据资料,用科学方法来验证模式或理论,用数字资料来描述结果的研究方法;2质性研究:是研究者凭借研究对象的主观资料和研究者进入当事人的环境中参与分析资料,观察、记录、分析、解释人类生活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共同特性和内涵,用文字描述报告结果的研究方法;20.预实验:指在正式开始研究工作之前,为保证科研工作能按照设计内容顺利进行,先按照研究设计的内容进行小规模的试验;21.预实验的目的;检查设计是否切合实际,是否需要修正的地方,核实样本量的估计是否合适,也可摸清和熟悉研究条件,使参加研究课题的研究人员可以统一方法,减少误差,并对完成课题的工作量、时间和人力安排做出恰当估计;22.资料来源:第一手资料是专门为回答研究问题而收集的原始数据,第二手是别人曾为目的而收集的数据;第三章确立研究问题1.研究问题:指研究者想要回答的特殊疑问,它确定了研究中所需收集资料的类型,研究者一般从较宽泛的领域中识别问题;2.选择研究问题的注意事项:1选择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问题进行研究,要立足于创新2选题范围不可太大,涉及面过大不易深入3研究问题的可行性4最好结合自己熟悉的专业选题3.假设的特征:1)变量间关系的描述;第一个特征即是它是一种描述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的陈述;2)可测量性:第二个特征3)文献支持或理论基础4)简洁、具体且概念清晰4.概念:是对所要研究的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进行描述、界定或概括,以明确其含义及独特性的名词;5.命题: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之间所存在的某种关系的阐述;6.概念模式:是解释现象、陈述命题,反映哲理的一系列抽象的、相关的结构7.理论/概念框架的作用①统领文献知识②呈现研究相关概念及概念间关系③呈现研究设计方法④作为研究结果整理、分析与解释的依据8.形成理论/概念框架的基本过程①选择与研究现象相关的概念,并对概念进行界定②陈述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③形成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层次结构④构成理论或概念框架图⑤选择合适的理论做为研究框架的依据⑥检查研究理论/概念框架第四章医学信息额获取与利用1.信息:是具有新内容、新知识的消息,反映了事物的存在、运动状态及其特征;2.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人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信息的集合;3.文献:是记录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载体媒介、知识信息、文字包括图像、符号等是文献的三个基本要素;4.文献特征主要有两种:外表特征、内容特征;5.文献分类:按文献的出版形式划分为图书、期刊、报纸及特种文献6.文献检索工具按照其编着方式的不同分为以下4种类型:①目录:分类目录、书名目录、着者目录、主题目录②题录:只着录文献的外表特征,以一个内容上独立的文章做基本着录③索引:将书刊资料所刊载的文章的题目、作者、出处以及所论及的主题等进行着录,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编排而成的检索工具;④文摘:分为指示性文摘和报道性文摘;7.文献检索的途径:1从文献的外表特征进行检索的途径①书名途径:是查找文献最方便的②着者途径:是简捷的③序号途径:如专利文献2按文献内容特征①分类途径:以分类法的类目名称为检索用词,以分类目次作为查找文献的途径;分类途径是查找国内文献的一条主要途径,最适宜来检索学科概念明确的文献;②主题途径:③关键词途径④分类主题途径8.文献检索的基本步骤①分析检索课题②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检索方法③选择检索途径,确定检索标识④查找文献线索⑤获取原始文献9.医学文献检索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简称中目----分类途径/主题途径国外科技资料目录简称外目----主题途径第五章护理研究设计1.研究设计:针对某项护理研究课题而制定的总体计划、具体研究方法和实施方案等;2.干预: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人为施加的干预措施也称处理因素;3.随机化:指随机取样和随机分组,即从目标人群中随机地选择样本并且将这些被选到的研究对象随机地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中;4.盲法:指在不知道研究对象分组情况的前提下进行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5.在量性研究中,根据设计内容分为三种(一)实验性研究:又称干预性研究,是研究者采用随机分组、设立对照及控制或干预某些因素的研究方法;在任何实验性研究中,必须具备3项内容:干预、设对照组、随机化;(二)类实验性研究;是设计内容缺少按随机原则分组或没有按随机原则取样,但设计中一定有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措施;(三)非实验性研究:指研究设计内容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和处理的研究方法;6.回顾性研究:是从研究对象目前所存在的某种现象入手,向过去进行追溯,以期发现导致目前存在的现象出现的原因或者相关因素的研究方法;7.前瞻性研究:是从研究对象的现存状况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追踪研究对象的某种状况或者某些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效果;8.在研究中有无护理干预是实验性研究和类实验研究与非实验研究之间的本质;9.设对照组的目的就是为了排除与研究无关的干扰因素外变量的影响,突出试验中干预措施的效应;10.任何一个实验性研究都至少应设立一个对照组,在护理研究中,特别是实验性研究设计,研究者应特别注意不要触犯伦理原则;11.常用的设对照的方法:①自身对照:指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数据均来自同一组样本,即将研究对象自身在干预前后的情况进行分比较;优点是消除了研究对象自身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而且节约样本量,在护理研究中较为常用;②组间对照:指相比较的两组数据来自两组不同的受试者;③配对对照:将研究对象按某些特征或条件配成对子,这样每遇到一对就分别给予不同处理;12.在常用的研究方法中,实验前后对照设计是目前公认的标准研究方法;13.单纯实验后对照设计:对实验组施加干预措施,对照组则不施加干预;14.索罗门四组设计: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四组,两组实验组,两组对照组15.实验性研究的优点:它是检查因果假设最有说服力的一种研究设计,反映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较高;局限性:实验性研究需要严格的控制干扰变量,出于伦理方面和实际研究情况的考虑,很难做到完全应用随机的方法进行分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找到完全相均衡的对照组而使研究的应用受到限制;16.类实验性研究的类型①不对等对照组设计:该设计包括干预措施和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研究对象,且对象都是非随机分组的②自身实验前后对照设计:是类实验研究中最简单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既没有对照组,也没有随机分组,即只有一组实验组;③时间连续性设计17.类实验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在进行人群的干预研究时可行性高,不易触犯伦理原则局限性:使研究中已知的和未知的干扰因素无法像实验性研究那样随机均衡的分布在各组中,可信度不高;18.非实验性研究的类型1)描述性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获得研究对象的相关特征的研究;它常见的有现况调查和纵向研究等方法;2)现况调查又称横断面调查,是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在特定的时间内收集与健康或疾病有关的特征的一种研究方法;3)纵向研究:是对一特定人群进行定期随访,观察疾病或某种特征在该人群及个体中的动态变化;4)相关性研究:是探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5)比较性研究:在自然状态下,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现象、行为或人群的异同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比较性研究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研究和队列研究前瞻性研究两种;19.非实验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在完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研究,是最简便、易行的一种研究方法;局限性:无护理干预措施,无法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无法解释因果关系;20.质性研究主要包括现象学研究法、根基理论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21.质性研究设计的特点①具有整体性,深入探索事物的内涵和实质②要求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情景③设计具有灵活性④采用立意取样的方法选取研究对象⑤综合收集多种资料收集的方法⑥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同步进行⑦资料收集和分析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2.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研究对象的全体;23.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24.抽样: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组成样本,然后用样本信息推断总体特征;25.概率抽样:是用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使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最常用的概率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26.单纯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基本原理是使每个抽样个体被选入样本的机会完全相等;它分为抽签法、查随机数字表法等;27.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即先将调查总体的全部观察单位按某一特征顺序统一编号,再规定抽样间隔H,通常H为总体例数N与样本例数n之比H=N/n;28.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是先按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大的某种特征,将总体分成若干差别较大的层,然后从每一层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察单位,合起来组成样本;29.按误差由小到大排列为;分层抽样<系统抽样<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30.非概率抽样:是指抽样时没有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不是总体中的每一个研究个体都有机会被选择进入样本;31.非概率抽样分为4种①方便抽样最差的②定额抽样③目的抽样质性研究中被选用④滚雪球抽样⑤理论抽样用于根基理论研究32.随机误差:是指随机抽样研究中由于个体间差异所导致的样本值与总体值间的误差,它是不可避免的;33.偏倚:系统误差既是偏倚;指研究结果系统地偏离了真实情况;34.偏倚的常见类型:(一)选择性偏倚:指由于被选入到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分为入院率偏倚、诊断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分组偏倚;(二)一般应答率应达到90%;若低于70%,则偏倚较大;(三)选择性偏倚的控制方法;科研设计严谨,设立并掌握研究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设立多组对照,提高应答率,减少失访率;(四)信息性偏倚:又称观察性偏倚;常发生于研究实施阶段,指研究中有关研究对象的或来自于研究对象的信息是错误的,因而产生系统误差;分为回忆偏倚、报告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测量偏倚;(五)信息性偏倚的控制方法:采用盲法收集资料,制定严格的资料收集和质量控制方法,尽量使用客观的指标;(六)混杂性偏倚: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一个或多个混杂因素即外变量的影响,缩小或夸大了研究因素因变量与疾病或时间依变量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两者之间的真正联系被错误的估计,此时出现的偏倚即为混杂性偏倚;(七)混杂性偏倚的控制方法:随机化,分层,匹配,限定研究对象,数据分析时使用多因素分析;第六章资料收集的方法1.常用的资料收集方法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测量法和档案记录法;2.设计收集资料的方案前应考虑得问题①采用结构式还是非结构式方法收集资料②采用定量还是定性方法收集资料③资料是否要求严格的客观性④是否存在霍桑效应的影响3.收集资料方案的步骤:①明确资料收集的目的②选择资料收集的方法③选择或编制研究工具④预实验⑤设计资料收集的形式和程序⑥实施资料收集的方案4.问卷调查法:指研究者通过书面形式直接从研究对象处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问卷法是调查研究中最多选用的方法;5.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有目的的会谈,直接从研究对象处获取资料的方法;访谈法分为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6.访谈法的优缺点:优点;应答率较高,适合于不能填写问卷的研究对象,所获资料较为完整、丰富;缺点:费时,花费大,影响因素较多;7.观察法:指研究者通过对事物或现象仔细观看和认真考虑,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8.观察法的分类按观察情形分类:1.自然观察法2.标准情形观察法按观察结构分类1.结构式观察2.非结构式观察9.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①局外观察者正式介绍后开始观察,不参与活动②参与性观察者作为参与者进入观察领域,但以观察为主,参与为辅③观察性参与者作为参与者进入观察领域,但以参与为主,观察为辅④完全参与者安全参与者的身份进入观察领域;10.观察法的优缺点优点:适合于不易被测量的情形;通过应用观察法研究者可获得更为深入的资料;缺点:伦理问题;结果偏差;主观性;耗时;11.生物医学测量法的目的①测量与护理有关的基本生理过程②选择护理干预方法③评价护理干预效果④改进标本采集方法⑤测量患者的生理功能第七章研究工具性能的测定1.信度:指使用某研究工具所获得结果的一致程度或准确程度;稳定性、内在一致性和等同性是信度的三个主要特征.2.重测信度:常用来标示研究工具的稳定性的大小,即指同一工具两次或多次测定同一研究对象,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3.信度越高,一般大于0.7可以接受;4.内在一致性:指组成研究工具的各项目之间的同质性或内在相关性,内在相关性越大或同质性越好,说明组成研究工具的各项目都在一致的测量同一个问题或指标,也说明工具的内在一致性越好,信度越高;包含折半信度、Cronbach’a相关系数与KR-20值;5.折半信度是测定内在一致性的最古老的方法之一常用的有前后折半法,奇偶折半法;6.效度:指某一研究工具能真正反映它所期望研究的概念的程度;(一)表面效度:是由评估人根据自己对所要测量的概念的理解,尽其判断能力之所及来断定工具是否适当;用有或无反映,(二)内容效度:根据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来对工具是否包括足够的项目而且有恰当的内容分配比例所作出的判断;(三)效标关联效度:侧重反映的是研究工具与其他测量标准之间的相关关系;当相关系数>0.70,研究工具则被认为质量较好,可接受;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的主要区别是时间上的差异;(四)结构效度:重点了解工具的内在属性;有关结构效度的数字计算,应用最多的是因子分析;(五)信度低的工具效度肯定不高;第八章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1.变异:各个体之间的差异,称为变异;变异是生物医学数据最显着的特征;2.总体: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3.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4.抽样误差:在抽样时,由于总体中的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5.概率: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统计学上用符号P表示,P值在0--1之间;越接近1,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越接近0,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6.假设检验:又称显着性检验,是应用统计学原理,由样本之间的差异,去推断样本所代表的总体之间是否有差异的一种推断方法;6.计量资料:又称定量资料:指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量的大小而获得的资料;一般有度量衡单位,7.计数资料;又称无序分类资料,指按照某种属性或类别分组,计数各组的例数而得到的资料,这类资料是定性的,表现为互不相容的类别;8.等级资料:又称半定量资料或有序分类资料;介于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之间,指按照某种属性的不同程度分成等级,计数各组的例数而得到的资料;9.比较计量资料的组间差异用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的组间差异用x2检验;秩和检验用于等级资料的组间差异;10.统计表由表题、标目、线条、数字、备注等部分组成;11.统计表要求:①每个表要有表号和表题,写在表的上方中央,表题应扼要说明表的主要内容;②统计表中只有横线,无竖线和斜线;简单表一般是三线表;③表注写在表的下面,不列入表内;④缺失用...表示,无数字用—表示,不留空格;第九章护理论文的撰写。

代下5章逐节解释

代下5章逐节解释

代下5章逐节解释
第一章:引言
引言作为一本书的开篇,通常用来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和重要性。

在本章中,作者将会解释自己研究的动机以及对该问题的理解。

通过引言,读者将了解到本书的主题和论点,并对后续内容产生兴趣。

第二章:相关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是对已有文献和相关研究的概述与分析。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将详细
介绍与本研究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并对已有研究的方法、结论和不足进行评价和批判。

通过综述,读者将了解到本研究与已有研究的差异和创新之处。

第三章: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将详细介
绍本研究所采用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并解释其选择的原因和优势。

通过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的描述,读者将了解到本研究的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

第四章:实证分析和结果讨论
实证分析和结果讨论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将详细介绍本
研究所采集到的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相应结论。

同时,作者将对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并与已有研究进行比较和评价。

通过实证分析和结果讨论,读者将了解到本研究的实证证据和结论。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结论与展望是本研究的最后一章。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
现和结论,并对后续研究方向提出展望和建议。

通过结论与展望,读者将了解到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并对未来研究产生兴趣。

罗润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章节知识梳理

罗润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章节知识梳理

罗润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章节知识梳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研究教育问题的科学方法论,是教育科学的基础和核心。

罗润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是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通过对该书章节的知识梳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相关内容。

该书共分为十个章节,主要涵盖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与解释等内容。

下面对每个章节进行详细的梳理,以便更好地理解罗润生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内容。

第一章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目的和任务,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等。

第三章介绍了研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研究问题的确立和选择、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确定、研究过程的安排和实施、研究结果的验证和解释等。

第四章介绍了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术,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测试和实验等。

此外,还介绍了数据质量的保证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第五章介绍了数据分析与解释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描写性统计分析、推理性统计分析和质性分析等。

此外,还介绍了数据解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研究结果的解释和论证技巧。

第六章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论文写作和学术报告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论文的结构和格式、论文的撰写和修改、学术报告的准备和展示等。

第七章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伦理问题,包括研究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和应对策略等。

第八章介绍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包括案例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案例选择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

第九章介绍了教育科学研究的综述和评价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的方法和技巧、综述结果的评价和解读等。

第十章是对整本书的总结和展望,主要回顾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同时提出了未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
1、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1. 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 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3.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
展新格局 4.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
第三节 主要内容
2、新时期中国区域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 对城乡 统筹发展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城乡发展观 。一方面,他们强调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城市的出现、 城乡分离以及 城乡对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他们还见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繁荣造成的尖锐的城乡矛盾和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城乡对立 和差别出发,探索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的一般规律。对于消灭城乡差距 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有计划地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实 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之一;列宁也认为,促进工农业生产有机联系是 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
1. 构建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 2. 重视我国中大区域经济问题研究
1. 区际协调发展与区际公平 2.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 3. 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 4. 扶贫开发与区际公平 5.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6. 国家重大区域、国家级重点区、
重大基础设施的引领与建设 7. 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管理
第一节 主要内容
3、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区际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 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首先形成工商业与农业的分工,接着形成商业与工业的分工,最 后形成不同生产工序上的分工,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产业分 工越来越细化,出现越来越多的产业部门。这意味着,社会生产的发展 必然导致产业部门间、城乡间以及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社会生产的分 工与协作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 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 升的前提条件。

毕业论文目录参考

毕业论文目录参考

毕业论文目录参考毕业论文目录参考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章研究概述2.1 研究领域介绍2.2 研究问题和假设2.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第二章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3.1 相关理论介绍3.2 相关研究综述3.3 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假设第三章研究方法4.1 研究设计4.2 数据收集方法4.3 数据分析方法第四章研究结果与分析5.1 样本描述5.2 数据分析结果5.3 结果讨论和解释第五章结论与展望6.1 主要研究结论6.2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6.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参考文献附录在引言部分,我将简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研究的背景知识。

接下来,在研究概述章节,我将详细介绍研究的领域和问题,并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这将为读者提供对研究主题的整体了解。

在第一章中,我将进一步介绍研究的概述。

我将详细介绍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并提出研究的问题和假设。

这将为后续章节的内容提供一个框架。

在第二章中,我将综述相关的理论和文献。

我将介绍与研究相关的理论,并回顾已有的研究成果。

这将帮助读者了解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前人研究的现状。

在第三章中,我将详细介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我将解释研究的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并介绍数据分析方法。

这将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研究方法的基础。

在第四章中,我将呈现研究的结果和分析。

我将描述研究样本的特征,并展示数据分析的结果。

然后,我将对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以便读者理解研究的发现。

在第五章中,我将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将讨论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这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对研究的整体评估,并启发他们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我将列出参考文献和附录。

参考文献将包括我在论文中引用的所有文献,而附录将包括一些额外的信息,如调查问卷或数据表格等。

通过以上的目录参考,读者将能够清楚地了解整个毕业论文的结构和内容。

这样的目录设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研究的结果和意义。

研究报告基本构架

研究报告基本构架

研究报告基本构架1. 引言
•研究背景和动机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研究范围和限制
2. 文献综述
•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总结
•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之处
•已有研究的重要发现和结论
3. 研究设计
•研究问题和假设
•研究变量和测量方法
•实验设计或调查问卷的设计
•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
4. 实证分析
•数据样本的描述
•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实证结果的呈现和分析
•对研究假设的检验和解释
5. 结果讨论
•实证结果与以往研究的比较
•结果的解释和原因探讨
•结果的启示和意义分析
•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6. 结论
•研究目标的实现程度
•结果的总结和归纳
•对研究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研究结果的实际应用和建议
7. 参考文献
•列出所引用文献的详细信息,包括作者、标题、出版时间等
附录
•数据收集工具或实验材料
•数据处理的详细步骤
•有关统计结果的补充信息
以上是一篇研究报告的基本构架,根据具体的研究主题和要求,可以对各个部
分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文字精炼,展示出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可信度。

在撰写报告过程中,也可参考相关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格式,以保证报告的质量和可读性。

报告中的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技巧

报告中的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技巧

报告中的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技巧引言:研究是科学发展的基础,而研究报告则是将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的重要形式。

质性研究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报告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结合实例,以不同的角度分别探讨质性研究方法在报告中的使用技巧。

一、理论框架的构建在报告中使用质性研究方法,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理论框架,即研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

理论框架能够为研究提供指导,使得研究问题更加明确,并为后续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提供参考。

这一部分可以呈现为报告的第一章,详细介绍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作为一种对现象进行深入探究的方法,质性研究方法具有丰富的选择。

在报告中,需要详细描述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并解释为何选择了这种方法。

可以分别列举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个体访谈、焦点小组讨论等,并对其特点和适用场景进行论述。

再结合具体的研究对象和问题,解释为何选择了某种方法,并说明在数据收集和分析中的具体操作。

三、数据收集的技巧报告中的质性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通过采集直接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数据收集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来收集数据,并在报告中详细讲解数据收集的过程。

例如,设立观察记录表,准确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合理设计访谈问题,提高问卷回收率;深入分析文献,找到相关的背景知识。

通过这些技巧,可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四、数据分析的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注重对数据的归纳和整理,报告中需要详细描述数据分析的方法。

可以使用类似于内容分析、主题编码等方法,将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并进行主题概括和关联分析。

在报告中可以逐步呈现数据的分析过程,将具体案例和理论框架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析的过程。

五、结果呈现与讨论报告的最重要部分是结果呈现与讨论,这是研究成果的核心。

质性研究方法的结果通常以文字形式呈现,例如引用一些典型的受访者观点、整理出相关主题和子主题等。

此外,还需要对结果进行深入讨论,分析结果的意义和影响,进一步挖掘与理论框架的关联。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基本理论与框架

第一章公共政策分析基本理论与框架
第一章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理论 与框架
1
本章关键问题
• 什么是公共政策? •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有哪些? • 公共政策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 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
2
一、什么是公共政策?
你觉得什么是公共政策…
3
公共政策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解决社会问题,增进社会福利,谋求社会秩序平衡发展 的政策。包括人口、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宗教 等政策
• 4、科技政策(旨在促进革新)
指导整个科学事业发展的策略。包括科技管理政 策、高新技术开发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
• 5、文教政策
国家对自身的文教事业的规划、发展方向所制定 的指导原则。包括大众传播政策、文学艺术政策、 体育政策、国民义务教育政策、高等教育政策、职 业教育政策、继续教育政策、社会教育政策等。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 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 对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 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 利益选择 – 利益整合 – 利益分配 – 利益落实
• 增进社会利益
43
利益相关者分析
核心问题
l “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英 国首相帕麦尔顿)
政策与人生
发展…
成长…
衰老
出生
死亡
政策
孕育
消失之后
政策托起生命,与人生相伴,甚至超越了生命周期
政策与人生
发展…
成长…
衰老
出生
死亡
政策
孕育
消失之后
政策托起生命,与人生相伴,甚至超越了生命周期
公共政策的内涵
• 词源学上的分析: 中国古代并无“政策”这一固定的社会科学范畴 许慎《说文解字》:“政者,正也” ,“正”的含

《护理学研究》(二)

《护理学研究》(二)

《护理学研究》(二)(0345)学习参考资料第一章概论1、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2、科学研究是一种系统地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活动3、国外早期护理研究主要是关于护理教育。

4、《中华护理杂志》创刊是在1954年。

5、我国护理硕士学位教育是从1992年开始的。

6、结果不能重复不是科学研究的特点。

7、护理研究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应是选题和确立问题的过程。

8、护理研究问题主要来自护理实践。

9、下列不属于确立研究问题阶段的内容是随机分组。

10、问卷法不是质性研究资料收集的方法。

11、进行预试验的目的是检查课题设计中的问题。

12、预试验的样本一般为研究设计样本量的10%-20%。

13、在研究时,研究者若没有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和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就侵犯了研究对象知情的权利。

14、若研究者在研究中让研究对象过多地暴露或承担增加检查项目的费用,这样做是侵犯了研究对象避免伤害的权利。

15、在进行研究时,若对研究对象造成了心理伤害,就侵犯了研究对象避免伤害的权利。

16、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的IRB指的是伦理评审委员会。

17、纽伦堡伦理规范是1947年公布的。

18、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不包括实验数据判断偏差。

19、科学的本质应是:合乎逻辑;可验证;着重一般共性问题;探讨事物因果关系。

20、研究的目的包括:描述事物现状;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发现事物本质规律;引出定律或产生理论。

21、立题时查阅文献的目的有:了解研究现状;查看课题是否与他人工作完全重复;启发研究思路和方法;寻找相关理论依据。

22、护理研究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测量指定的不稳定;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23、确立研究问题的过程主要步骤是:提出研究问题;查阅文献;假设形成;问题陈述。

24、监督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需要哪些人员的共同努力:每位作者;研究参与者;审查者;编辑人员。

25、常用的质性研究的方法有:个案研究;现象学研究;扎根理论研究;人种学研究。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也存在一全国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各地片面强调 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
第二节 主要内容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平 衡发展向不平衡发展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 展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是要树立新发 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 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 一切制约生产力发 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 展绩效。
要实施“两个大局”发展构想所提出的第二个大局,扭转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 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 “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 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 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 战略;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 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 “两个大局 ”的发展构想。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 展, 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发展型政府理论与实践

发展型政府理论与实践

发展型政府理论与实践第一章:理论框架一、发展型政府理论概述发展型政府理论是指政府在实现其职能的过程中,重视和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论强调政府的发展观应该是整体、长远、协调和可持续的,带有一定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反映了政府和社会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和需求。

二、发展型政府理论的基本要素1.发展观:发展型政府认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的根本目标,政府应该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政策和措施,同时重视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

2.协调发展:发展型政府需要进行综合规划、统筹安排和协调管理,保障各种利益的平衡,协调政策与资源的利用,构建和谐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3.科学决策:政府应该建立科学决策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和政策评估,制定合适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效果性。

4.公民参与:政府需要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增强市民对政策和措施的信任和参与度,形成政府和市民的互动和合作机制,提高绩效和民主性。

第二章:实践案例一、中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在实践中认识到发展型政府理论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国家制定了多个五年计划,重点打造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公正。

中国政府注重科学决策和民主参与,加强政策的实证研究和政策评估,建立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居民议事会等多种形式的公民参与机制,提高政府与市民的互动和合作,实现了政府的转型和升级。

二、新加坡的城市规划新加坡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包括建设公共交通、开展城市绿化和节能减排等,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新加坡政府注重协调发展,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统筹市政基础设施、住房、教育、医疗、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构建了一个绿色、安全、宜居的城市环境。

三、挪威的环境保护挪威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在国家和地方级别设置了大量的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景区,限制工业和交通等对环境的影响,促进了自然生态的恢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马工程2018版区域经济学第1章 第1节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马工程2018版区域经济学第1章 第1节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从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 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农村分离的 条件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 村的分离也不是什么空想”
不是绝对的均衡布局,而是因地 制宜、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地各类 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的思想
• 马克思《资本论》 • 商品生产者尽可能接
近原材料产地或市场, 因为可以节省运输成 本,降低生产成本;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 《资本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城乡
分离以及城乡对立是生产力发 展的必然结果 • 经济上,城乡差距主要反映在 劳动生产率的巨大差距上 • 政治上,随着资产阶级取得支 配和统治地位,城市逐渐成了 国家的政治中心,占据了支配 和统治地位,而代表着封建生 成关系的农村不得不接受城市 的统治。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 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本章结构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 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 域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
生产力布 局
城乡统筹
区际分工 与协作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的思想
恩格斯《反杜林论》
“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 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 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 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 的保持或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 《德意志意识形态》 • 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
二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 • 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是社会
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 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的 前提条件 • 尽管区际分工是因着自然资源 分布不均而产生,但它又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 的思想

《初识传播学》第一章读后感

《初识传播学》第一章读后感

《初识传播学》第一章读后感初识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旨在研究和分析信息在社会中传播的学科。

通过学习《初识传播学》这本书的第一章,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文将回顾我对该章节的理解,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读后感。

在《初识传播学》这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首先介绍了传播学及其研究对象的概念。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的传播过程和效果。

传播学的产生是由于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同时也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密切相关。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传播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内涵。

在进一步阅读中,我了解到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传播学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和文化研究两种主要方法进行研究。

实证研究关注的是事实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来验证和解释传播现象。

而文化研究则注重对文化符号和意义的解读与分析,通过人文学科的方法来理解和建构传播意义。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传播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

此外,在《初识传播学》这本书的第一章中,作者还介绍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和常见的传播模型,如传播行为模型、媒介效用模型等。

这些模型和理论为我们理解和分析传播现象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工具。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传播学的理论体系有了更加清晰和系统的认识。

读完《初识传播学》第一章后,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传播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强大而复杂的系统。

它涉及到社会、文化、技术等多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学习传播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过程和效果。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才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和评估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初识传播学》这本书的第一章,我对传播学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众多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解读和理解信息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工具。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进一步学习和应用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信息传播的挑战。

第一章研究中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研究中的理论框架

第一章研究中的理论框架研究中的理论框架是指在进行研究时所使用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用于指导研究的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过程。

一个合理的理论框架能够帮助研究者系统地思考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并提供相应的研究方法和解释分析的依据。

因此,选择适当的理论框架对研究的成果具有重要影响。

在选择理论框架时,研究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研究者首先需要明确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并确定研究的具体问题。

理论框架应该与研究领域和问题相匹配,能够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概念模型。

2.理论的广泛应用:一个理论在研究领域内的广泛应用能够证明其在解释和解决问题方面的有效性。

研究者可以查阅相关文献,了解该领域中常用的理论模型,并选择最适合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

3.理论的逻辑一致性:研究者在选择理论框架时,需要考虑该理论的内部逻辑一致性。

一个理论框架应该有明确的观点和假设,并能够在相应的逻辑关系下进行研究分析。

4.可证伪性和解释力:研究者需要考虑所选择的理论是否可以被实证研究所验证,并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一个好的理论框架能够提供合理的解释和预测,有助于推动研究的进展。

选择理论框架后,研究者还需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

在构建理论框架时,研究者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定义和概念化:研究者需要对所选择的理论进行概念化,并明确相关概念的定义和操作化方式。

这有助于研究者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概念和操作定义。

2.假设和变量:研究者可以根据所选择的理论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并明确所研究的变量及其之间的关系。

这能够帮助研究者在数据收集和分析过程中确定需要关注的变量。

3.理论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研究者需要明确所选择的理论在具体研究中的应用范围和局限性。

这有助于研究者在分析结果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并避免过度解读。

总之,研究中的理论框架是指在进行研究时所使用的理论基础和概念框架,能够指导研究的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过程。

研究者在选择理论框架时可以考虑研究领域和问题、理论的广泛应用、逻辑一致性以及可证伪性和解释力等因素,并在构建理论框架时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因为每个事物 都有自己的属性。事物的属性有的是这类事物中每 个分子都必须具有的、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 来的特有属性,概念就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使 它与其他事物相区别。例如“焦虑”这个概念反映 的就是“对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不 安、担忧的情绪”。
《护理学研究方法》(第2版)
第一章 研究中的理论框架
中南大学护理学院 王红红
导入案例
某课题组设计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干预研究项 目,提出的研究假设为“通过住院期间对糖尿病 患者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干预组患者在后续随访 中的服药、饮食和运动的依从性会优于常规护理 组的患者”。提出此假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为 什么通过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干预能够提高其 依从性?研究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1)Orem的自理模式 Orem的自理模式(Orem’s self-care model)认为自理是个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结构完 整和功能正常,维持生长发育的需要,所采取的 一系列自发性调节活动。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科研实例
李志颖等将Orem自理模式应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性 心脏病患者的健康认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干预研究 中。他们以自理模式为理论基础,对患者的日常生 活活动能力及疾病认知程度、健康生活方式等进行 评估,并评估其自理能力。根据患者自理能力的水 平,设计相应的护理系统,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 能力及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有显著的效果。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二)其他学科理论
1.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理论概述:班杜拉(Albert Bandura)通过一 系列的实验,研究了儿童社会学习问题,提出了 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 概念,并由此形成了颇具影响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关系陈述(relational statement)阐述两个或两 个以上概念间的关系,可为理论框架的形成提供基 础。在理论框架中对关系陈述的描述为指导科研的 目的、科研问题或者科研假设提供方向,也决定了 科研设计的类型和科研数据分析。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以理论为指导,把研究结果联系起来,使科学知 识得以积累,扩充学科知识和理论。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模式(model)是一组关于概念间的关系的语言陈 述,以说明各个概念是如何相互关联的,并初步提 出如何应用这些内容进行解释、预测和评价各种行 动结果。 模式是理论发展的初级形式。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科研实例
有一些研究以Lazarus和Folkman的应激与应对模式为理 论框架开展应激的相关研究。冯茜等以该模式为理论框架,研 究视网膜脱落患者术前压力评估及护理对策。课题发展和设计 压力评估量表,识别视网膜脱离患者常见的压力源。柳秋实等 则将Lazarus 和Folkman的压力-应对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深 入研究居家痴呆患者配偶的照顾体验,寻求缓解照顾者负性情 绪、促进身心健康的干预方法。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 框架的意义
目录
一、概述
二、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三、护理研究中常用的概念模式和理论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概述
(一)概念
概念(concept)是描述物体、属性或事件的一 些词组,是对真实世界的抽象描述。概念是人类 思维形式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构成命题、推理 的要素。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1.基于现有的理论发展研究概念框架 以已有的理论 概念、概念间关系为出发点,进行理论综合(theory synthesis),对已有的理论框架进行修订、调适, 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 如:李现红课题组在设计男性行为者(men have sex with men, MSM)HIV感染高危性行为干预研 究时,以健康信念模式为出发点,结合MSM亚圈文 化等观点,设计同伴干预模式,以促进MSM人群的 安全性行为。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根据概念所代表的事物、属性在现实世界中能 够观察的程度,可将概念分为: 经验性概念:指那些能够在现实世界中观察到的 或体验到的事物,如粉笔、冰、红色等; 推理性概念:指那些能够间接观察到的属性或事 件,如疼痛、体温升高; 抽象性概念:指抽象的观点,在现实世界中不能 直接观察到的,如关怀、压力等。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2)Roy的适应模式
Roy的适应模式(Roy’s adaptation model) 将人体看成是由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构成的一个 适应系统,这个系统通过适应的过程来应对环境的 变化。在适应系统下有4个适应方式:生理需要、自 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一)促进学科的发展
(二)指导研究设计
(三)发展和验证理论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护理研究中常用的概念模式和理论 (一)护理理论和模式
1.广域理论 护理学广域理论(grand theory) 是对护理学的性质、任务和护理工作的目标这三 大内容进行系统性构建的理论。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2.拉扎勒斯的应激与应对模式
理论概述:拉扎勒斯的应激与应对模式( Lazarus and Folkman’s model of stress and coping)认为应激是来自环境的或者内部的需求消 耗了或者超过了个人、社会等的资源时所发生的。 模式强调在应激过程中,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al)对判断什么是具有应激的事件和决定如 何应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3)Neuman的系统模式
Neuman的系统模式(Neuman’s system model)强调整体护理观(holistic client approach),把人看成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之间 相互作用,是一个开放系统。组成个体健康的基本 变量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发展和精概念的定义(definition)有两种: 理论性定义(theoretical definition)是关于概念 的理论上的定义,如“术后疼痛”的理论性定义是 一个经历手术过程后感受到的不适体验。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包含测量某 一结构或一个变量所必需的具体操作活动。如“术 后疼痛”的操作性定义是用0~10的等级尺度来测 量术后疼痛。在研究的理论框架陈述时,对研究概 念必须给出操作性定义,指出具体在此研究中的测 量方法。
二、选择和定义概念和变量
三、陈述变量间的假设关系
四、建构框架图
五、构建护理研究理论框架具体实例分析
第二节 护理研究中理论框架的建立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2)疾病不确定感理论(Uncertainty in Illness Theory):此理论是美国护理学者Mishel 于1990 年提出,其核心概念不确定感(uncertainty)是 指个体对疾病相关事件(如症状、检查、治疗及预 后)的含义缺乏判断的能力,无法预测疾病相关结 果。疾病不确定感理论认为人们在分析疾病和治疗 事件时会用到主观评价,当个体不能对疾病相关刺 激进行识别或者分类时,不确定感就产生了。
理论(theory):
从广义来说是人们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现象的规 律的系统性认识; 从狭义来说,理论是对事物和现象本质所进行的 系统性和抽象性的概括。
理论是由一组概念、定义、概念间关系组成,具有 逻辑和整体性。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理论对学科有重要的意义,其贡献主要包括:
以理论为基础,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有关材料进行 系统、整体的解释; 为学科研究概念和变量提供理论框架,使这些概 念和变量在研究的现象中获得特殊的意义;
科研实例
周燕等将Roy适应模式用在糖尿病足患者睡眠障碍 的护理中。他们应用Roy适应模式采取6步护理程序 进行实践,先对患者实施一级评估来确定是否存在 睡眠问题,并通过二级评估对于患者不适应行为的 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两次评估,进行总结和分 析,并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 了显著的改善。
③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框架形成的基础,只有对概 念及其关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才能构建出 一个好的框架。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框架可区分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和理论框架(theoretical framework),两者的形成均离不开构成框架的 概念及其理论。如果一个研究中的框架来源于一 个理论,框架中各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 指导的理论是现成的,那么该框架就称为理论框 架。如果框架没有根据某现存的理论作为依据, 而是利用普遍被人们接受的命题或学说作为依据 则称为概念框架。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三)从文献中找理论依据
不是所有的护理研究都能顺利地找到现有的理论作 为理论框架,如找不到非常适合的理论作为依据, 可以采用理论综合(theory synthesis)的方法, 综合其他理论的概念或者概念间关系,并结合现有 的研究进行修订,构建概念框架来阐述本研究变量 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文献中寻找并利用科研证据 ,运用知识综合(knowledge synthesis),构建 研究的逻辑框架作为研究的概念框架。
第一节 护理研究中建立理论框架的意义
2.中域理论 中域理论(Middle range theory) 涵盖的范围较为具体,重点阐述一些护理领域的具 体现象或概念以及护理实践的相关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