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与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和译文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实词、句型+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一、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陪着)坐。
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相当于“于”)尔,毋(不)吾以(用)也。
居(平日、平常)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而对曰:“千乘(一车四马为一乘)之国,摄(夹处)乎大国之间,加(侵略)之以师旅,因(接续)之以饥馑(饥荒);由也为(治理)之(代千乘之国),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道,是非准则)也。
”夫子哂(笑)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计量面积用语)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能胜任)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同“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站起身),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伤(何妨)乎?亦各言其志(志向)也。
”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洗澡)乎沂,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成)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国家政治)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做)之小,孰能为之大?”二、实词、句式(一)通假字1.鼓瑟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通“暮”,暮春)3.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4.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1.尔:(1)子路率尔而对曰(相当于“然”,表状态)(2)如或知尔(你们)2.与:(1)吾与点也(赞同)(2)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3.方:(1)方六七十(方圆,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2)且知方也(正道,是非准则)4.如:(1)如或知尔(如果)(2)如其礼乐(至于)(3)如会同(或者)(4)如五六十(或者)(三)词类活用1.可使足民(使……富足)2.风乎舞雩(名作动,吹风)3.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愿为小相焉。
新人教版选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公西华侍坐。
子曰: 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 子路、曾晳、冉有、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子路率尔而对曰: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 子。
”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译文:点, 们) 由也为之, 以俟君 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 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 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 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 打算怎么做呢? ” 子路急忙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 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 犯, 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 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 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 公西赤,你怎么样? ” (公西赤)回答说: 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 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 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我和他(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பைடு நூலகம்
父死 母死
子死 颜回死 子路死 孔子死
3岁 17岁
69岁 71岁 72岁 73岁
20岁 30岁 51岁
68岁
生子 授徒设教 出仕
主张受阻,惹杀身之祸, 重回鲁国授徒设教
孔子 国人 前47 字仲 创始 圣人 仁, 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 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 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 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共20篇,;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 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 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 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 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世有很大影 响。
; 乐动体育 LD乐动 ;
殷道是以再兴 无不该洽 斯已适矣 大聚兵舰 随父东归 亦出徐行之门 刘昼 莫不重迹屏气 仍数雪反逆 还变成五色物 颇涉文学 陆邛 黑水色 太原阳邑人也 有不奏辄禁者 授普河西公 饰以明经 责赵郡王睿以不臣之罪 西人钩之 "或闻而喜曰 顗出后 安湘郡公宋莅为郢州刺史 蓄锐须时 必当百代无异议 梁时变雅 未常谬误 昧死陈祈 方欲吞巴蜀而扫崤函 "又以小史好嚼笔 岂人理所能延促?天保初 州命主簿 "之范问靴是何义 狱内穞生 乃更修理 文翁继为郡守 "十年 骑兵省 字子长 其子皆不得立 所以画堂甲观 德正径造坐席 孝贞因是兼中书舍人 诸军北渡桥 冥昧难 信 "乃总诸军而往 武定四年 后为大理卿而齐亡 宇文黑獭 "愿出死力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急遽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官员。
""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翻译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较长篇目,首先,《侍坐》章虽然属于语录体散文,但四个学生畅言理想抱负的文字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它们应该是排列有序、层进相衔的,传统的分析往往把孔子的四个学生的谈话内容割裂开来,独自理解。
其实,这四层内容,无论从学生发言顺序的安排来看,还是从发言内容高低深浅来看,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
其次,既然前面四个学生依次言志的四层内容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就不能把孔子总结性的感叹“吾与点也”单独剥离出来,而应联系四层内容及其整体关系来理解孔子的“喟然”长叹和“吾与点也”。
《劝学》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日;‘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蚀;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己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课下注释】1、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①选自《论语•先进》(《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晳(生卒年不详),名点,字子晳,曾参的父亲。
冉有(前522—前489),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前509- ?),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侍坐,在尊长近旁侍奉。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人家不用我了。
以,因为。
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一日,指很短的时间。
毋,不。
一说"毋吾以也”的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To这里后一个“以”同“己”,是“止”的意思。
毋,不要。
③【居则曰】(你们)平日说。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必修二原文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必修二原文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一起坐在一起吟诗作对的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不仅展现了他的诗词才华,而且也教育了他的弟子们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原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皆欲听之。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可使从事于礼,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可使东方之民,以服事其君,不知其仁也。
”
宰我问曰:“三子者之谁得于众人?”子曰:“亟追赶者皆丧之,而不豫知者是谓之追,必也坦坦荡荡,追得其本者则丧不得也。
”
译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旁边,孔子说:“我的一天长得比你们多,不会比我更好。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想听孔子说话。
孔子说:“由啊,千辆的国家可以使人民为之劳作,但不知道什么是仁。
求啊,可以做礼仪方面的工作,但不知道什么是仁。
赤啊,可以使东方的人民服从他们的国王,但不知道什么是仁。
”
宰我问道:“这三个人中谁能得到大众的支持?”孔子说:“那些
急急忙忙地追逐着别人的人会失去他们,而不预先了解的人则被称为追赶,只有坦然自若、追寻自己的根源的人才不会失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如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翻译如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你们有什么话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让每个人都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后,微笑点头。
“冉有,你觉的呢?”冉有回答说:“如果对方是一个六七十或五六十里的国家,求我去管理,只要三年,我就可以使这里的百姓富裕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能等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觉得呢?”公西华说:“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但是如果他们愿意去学习宗庙祭祀的事,等到诸侯国会盟,会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去做一个赞礼人。
”“曾皙,你觉的呢?”曾皙的鼓声慢慢消失了,他放下鼓瑟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不一样。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但不要因为我这一点,就有话不说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下来(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振兴礼乐教化,要等贤人君子去做。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不敢说我能做到,但愿意学着做些事情。
在诸侯祭祀祖先的典礼,或者在诸侯会盟及共同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这时曾皙)弹奏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说:“(我)跟他们三位所说的(志向)不同。
”孔子说:“有什么妨害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服装已经穿得上身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濯身体,在舞雩台上吹风乘凉,(一路)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皙啊!”(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后面。
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问:“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用礼,但他的话却不谦虚,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华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知?”“冉求,你怎么样?”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公西赤,你怎么样?”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曾点,你怎么样?”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中心:谈“志”(理想)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 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整体感知:
中心:
主张: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孔子——
整体感知:
中心:谈“志”(理想)
主张:子路——乘之国,使有勇、知方 冉有——治小国,使民足 公西华——愿为小相 曾皙——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吾与点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人皆以仕进为心,而道消世乱 ,所志未必能遂。曾皙乃孔门之 狂士,无意用世,孔子骤闻其言 ,有契于其平日饮水曲肱之乐, 重有感于浮海居夷之思,故不觉 慨然兴叹也。然孔子固抱行道救 世之志者,岂以忘世自乐,真欲 与许巢伍哉?然则孔子之叹,所 感深矣,诚学者所当细玩。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称为 “四书”。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 《春秋》。
孔子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父死 母死
3岁 17岁
20岁 30岁 51岁
生子 授徒设教 出仕 主张受阻,惹杀身之祸, 重回鲁国授徒设教
68岁
子死 颜回死 子路死 孔子死
69岁 71岁 72岁 73岁
孔子 国人 前47 字仲 创始 圣人 仁, 治。
人物性格:
子路—— 冉有、公西华—— 曾皙——
孔子——
人物性格:
子路——“率尔” 冉有、公西华——自谦 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从容洒脱又谦恭 孔子——为师之道(和蔼、开明、胸襟开阔)
关于“吾与点也”:
1、孔子有类似表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孔子暮年对人生的看法: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欲居九夷……”
新人教版选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译文
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秦:佚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注释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而坐。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
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以,动词,用。
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则,就。
如或:如果有人。
如:假如。
或:无定代词,有人。
则:连词,那么,就。
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以,动词,用。
率尔:不假思索的样子。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兵车。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
乎:于,在。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在上面。
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因,动词,接着。
饥馑,饥荒。
比及:等到。
且:连词,并且。
方:道,义方指是非准则。
哂:微笑,这里略带讥讽。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
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 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 查重 查重软件 论文查重 免费论文查重 论文免费查重
;
打开思路,尽量从自己经历中或自己熟悉的材料中寻找素材。要写出自己对生活真实的感悟,切忌随意编造虚假的故事。 3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看得见,也有很多东西看不见。它们的关系很奇妙:花草树木看得 见,春天看不见;水果蔬菜看得见,营养看 不见;嫁妆婚礼看得见,爱情看不见;书信问候看得见,思念看不见;文凭看得见,水平看不见…… 看得见的东西往往不可少,而看不见的东西更重要。我们离不开物质的东西,而精神却更不可缺少。如,自信、勇气、毅力、人格。 你怎样理解“看得见”和“看不见”?如何看待它们 之间奇妙而辩的关系?请认真思索,结合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以“看得见和看不见”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 [写作提示]在这里,“看得见”和“看不见”有着内在的联系。“看得见”是“看不见”的存在形式,“看不见”是“看得见”的本质和基础。二者这种奇妙的关系衍 生出无数的故事。这个题目贴近生活实际,选材的范围很宽,可根据手中的材料确定文体。如写议一定要事先想好自己鲜明的论点,然后议论。 ? 3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每天都在讲创新,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一个人如果一辈子做的事情就是在模仿别人、重复别人, 那么,他必将迷失自我;一个国家如果一味依赖引进,引进技术,引进产品,而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很难获得真正的发展。据报道,近年来我国重视自主创新问题,已经把自主创新提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 有人曾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莎士比亚只有一个,但是穷毕生之力研究他的 人有多少?曹雪芹只有一个,但全力钻研考红学的人有多少?王羲之只有一个,但千百年来专习王字的人有多少? 有人说,第一等人创造,第二等人模仿。如何从模仿走向创新,如何在学习别人的同时不迷失自我,你思考过这些问题吗? 请以“创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文体不限,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 [写作提示]这是一个并不陌生的话题,但在一个熟悉的话题里谈出新意,确实不易。在写作时,不能一直浮在“模仿”和“创新”的表面泛泛而论,应该抓住一点,往深处挖掘。比如,创新代表着一个人的聪明才智、独到的眼光和初生牛犊 不怕虎的勇气,它常常让人耳目一新。写作时注意使用鲜活的例子,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从生活积累中发现新东西的眼睛。 35.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老华侨出资百万为家乡新建一所中学。他应邀出席新校建成剪彩仪式,县里主要领导亲自陪同。 路过操场时,老 华侨突然穿过人群,走到一个滴滴答答的水龙头前,伸手拧紧龙头。盛大的午宴结束后,老华侨又出人意料地向服务员要了食品袋,将吃剩下的馒头打包,嘱咐随行的人员带回家去。这让陪同者很是惊愕:他可是资产过亿的大富豪啊! 老华侨显然看出了大家的不解,他动情地说:“由 于生意上的应酬,我吃过五万元一顿的盛宴,却从不会把剩下的食品丢入泔水桶;我住过五万元一夜的总统套房,却从不浪费一滴自来水。因为前者叫消费,后者叫浪费。我有权消费,但无权浪费。” 勤俭节约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请联系生活实际,以“节约和浪费”为话题写一篇 议,不少于800字。 ? [写作提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很难想象,一个随意挥霍,不懂得珍惜,大手大脚的民族会是一个健康、进步的民族。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有随处可见触目惊心的浪费现象。联系生活实际,对这个话题深入思考,可以针对 浪费写成议,劝谏他人;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巧妙地说出节约的好处。 ? 36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936年伯林奥运会上。 美国黑人选手、田径天才欧文斯是最有希望夺得跳远冠军的人,一年前他曾跳出8.13米的好成绩。 预赛开始,德国选手卢茨第一跳就跳出8米的不俗成绩。 卢茨的出色发挥使欧文斯很紧张。这次比赛对欧文斯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他要以自己的出色成绩抨击当时甚嚣尘上的希特勒的“非犹太民族白种优越论”。由于心急,欧文斯第一次试跳超过了起跳板几厘米,被判无效。第二次试跳还是如此。如果第三次仍失败,他将被淘汰。那样的话, 冠军就非卢茨莫属了。 欧文斯无法使自己平静下来。这时,卢茨走过来拍了拍欧文斯的肩膀,建议他在离起跳板还有几厘米的地方做个记号,在记号处就开始起跳,这样,无论如何都不会踩线了。欧文斯恍然大悟,照卢茨的话做了,并如愿以偿地夺得金牌。夺冠军后,第一个上来向他 祝贺的就是卢茨! 此时,最让欧文斯感动的是卢茨伟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生活中我们常会感动。但是在奥运赛场上,为对手出主意,真心地帮助对手,因而自己失去可能获得的金牌,卢茨的胸怀和品格确实让人格外惊佩。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 字。 ? [写作提示]材料作文重要的是对材料所蕴含意义的提炼。在准确提炼材料主旨之后,考生可选恰当的角度发表议论或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的典型材料加以发挥,挥笔成文。角度的选择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真诚的友谊超越了国界,真挚的友情比获得冠军更为重要, 他具有海洋般广阔的胸怀等。 ? 37.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农民种高粱,有一道程序叫“晒根”,就是把高粱两边的根锄断,晒在日头下。过些时候来培上土,高粱就开始疯长,拼命的朝下扎根。夏天即使再风大雨大,高粱有了结实的根,照样能站住。不光是高粱,小葱秧也 要摆在地上晒几天,晒得蔫蔫的再栽,一沾水土,立马就活了过来,越发精神。 人也是这样的,学着吃吃苦。风雨人生路,适当晒晒根,很有必要。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请以“折磨与成长”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 定。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由生活引发出来的话题,从常规思维的角度看,植物的根是不能随便动的,可这个农民偏要故意锄断高粱的根,晒在日头下,从而促使它拼命的朝下扎根,以便日后经得起风吹雨打。这种看似反常的举动实际上是符合常理的:久在水土中的根易生惰性,而晒蔫 的断根,一沾水土,就会爆发出生命的潜能,这是求生的本能使然。人也是这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从来纨绔无伟男;生活富裕了,再富的日子也要学会穷着过,学着吃吃苦,将终生受益。 ? 38.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有着悠久造船历史的西班 牙港口城市巴赛罗那,有一家著名的造船厂,它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造船厂从建厂的那一天开始就建立了一个规矩,所有从造船厂出去的船舶都要造一个模型留在厂里,并把这只船出厂后的命运由专人刻在模型上。厂里有专门的船舶陈列馆用来陈列船舶模型,里面陈列着将近10 万只船舶模型。每一个模型上都详细记录着该船舶经历的风风雨雨。在陈列室最里面的一面墙上,是对上千年造船厂所有出厂船舶的概述:造船厂出厂的近10万只船舶当中,有6000只在大海中沉没,有9000只因为受伤严重不能再进行修复航行,有6万只船舶都遭遇过20次以上的大灾难, 没有一只船舶没有受伤的经历。 现在,这个造船厂的船舶陈列馆,早已突破了原来的意义,成为西班牙最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成为西班牙人教育后代获取精神力量的象征。这也正是西班牙人吸取智慧的地方:所有的船舶,不论用途是什么,只要到大海里航行,就会受伤,就会遭遇灾难。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以“成功与挫折”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 [写作提示]所有的船舶,不论用途是什么,只要到大海里航行,就会受伤,就会遭遇灾难。人生也是这样,只要你有追求,只要你去做事,就不会一帆风顺。 没有风平浪静的海洋,没有不受伤的船,没有不遭受挫折的人生。如果因为遭遇了磨难就怨天尤人,如果因为遭遇了挫折就自暴自弃,如果因为面对逆境而放弃了追求,如果因为受了伤害就一蹶不振,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是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成功 与挫折是一对孪生兄弟。一个人,只要你做事,就会遭受挫折,就会犯错误。而如果你什么事都不做,虽然不会犯错误,也无挫折可言,然而你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扬起你生命的风帆吧,当你到达人生的终港时,“生命船舶”陈列馆中,时间将会留下你辉煌的风雨人生,而其中让你 感到骄傲的不是成功的鲜花,而是光荣的挂彩。 ? 3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旭日固然为一日之始的象征,苏醒的大地沐浴在它温暖的光照之下,使人感到无限的温暖。然而早晨,上午,中午,午后乃至夕照之时,它仍撒下大量光热……太阳在一日中始终都在无私地放射着自 己的热量,犹如人生的全程,任何阶段都潜伏着巨大的创造性。征程一生,决非仅有绝对唯一的“起点”,而是随时是振奋可为的拓荒之始。 这则材料中的“起点”能引起你联想些什么呢?请以“起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题目自拟,立 意自定,文体自选。 ? [写作提示]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这是以常规思维方法看问题:认为太阳早升晚落,似乎一到晚间太阳光照就不存在了。其实太阳放射热量是不分昼夜的,如果站在西半球,我们的晚上恰是他们的早晨。可见将早晨视为一日之始只是相对而言的。人生也 是如此:征程一生,决非仅有绝对唯一的“起点”,而是随时是振奋可为的拓荒之始。“起点”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少年有为固然可喜,中年起步为时未晚,“八十岁学吹鼓手”也未尝不可。“起点”是无处不在的。人生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每一个起点都是生命的亮点, 让我们选择好每一个人生的起点,它们将成为我们生命的轨迹,成为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线。 ? 40.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登山爱好者,在一次攀登雪峰的过程中,突然刮起了十级大风,漫天飞舞,能见度仅一米左右。此时登山爱好者不慎失去重心,摔落悬崖,幸好他一 把抓住了安全绳子,仅存一线生机的他死死抓住绳索,暗自哭喊着:“上帝,你救救我吧!”“可以,不过你要相信我所说的一切。”上帝怜悯道。“好!好!你说吧。”他惊喜万分。上帝顿了顿说:“你放下绳索,就可得救。”好不容易抓住这根救命绳索的登山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及翻译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在孔子近旁陪坐。
原文: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译文: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日说:‘不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打算怎么做呢?”原文: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译文:子路急遽而不加考虑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加上有军队来攻打它,接下来又有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原文:“赤,尔何如?”译文:孔子对着他微微一笑。
原文: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译文:冉有回答说:“ 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礼乐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那就得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原文:“冉有,你怎么样?”译文:“公西华,你怎么样?”原文: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译文: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我能胜任,但愿意在这方面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相。
”原文:“点,尔何如?”译文:“曾皙,你怎么样?”原文: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原文: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译文: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各自说自己的志向罢了。
”原文: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注释及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注释侍坐:在尊长近旁侍奉。
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长,年长;一日:指很短的时间。
毋吾以也:吾,作“以”的宾语,在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以,用。
居则曰:居,闲居,指平日在家的时候。
则,就如或:如果有人。
如:假如。
或:无定代词,有人则:连词,那么,就何以:用什么(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以,动词,用率尔:轻率,不假思索的样子。
尔,相当于“然”。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兵车。
春秋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3人,步卒72人。
摄乎大国之间:摄,夹处。
乎:于,在。
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在上面。
师旅,指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因,动词,接着。
饥馑,饥荒比及:等到。
且:连词,并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
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
由也/为之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
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
《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
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解决课后练习(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