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荀子》
《荀子》原文译文

《荀子》原文译文《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重要的著作。
荀子成就人文同类之道,包括:天与人的关系、性善与性恶的关系、心与道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圣王之道、为学之道、政制之道、富国之道、君臣之道、强国之道、礼乐之道。
劝学篇第一【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①,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②,其曲中规,虽有槁暴③,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① 蓝:即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可提炼出深蓝色染料。
② 輮:通“煣”,用火熏烤使木材弯曲。
③ 有:通“又”。
槁暴:槁,通“熇”,烤。
暴,古曝字,曝晒。
④ 参:检验。
【翻译】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色的颜料是取自蓝草的叶,而比蓝草更加青绿。
冰是由水变成的,而比水更寒冷。
原本木材经绳墨校正,便是直的木材。
但如果用火烘弯木材,作为轮子,弯曲度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木材再曝晒枯干,也不再变回挺直,这就是因为用火烘过木材而令它变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过绳墨校正便会挺直,刀剑用磨刀石磨过就会锋利,而君子多方面学习,每日检验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高明而没有过失了。
【解读】所谓蓝草和水,不一定专指人性,也不一定专指人所跟从学习的老师,而只是指总有人先已知道,先已做过,先已学习。
而青色颜料和冰,是比喻人继承先人所知道,所实行,所学习的,进而再要求有所进益的学问。
要求由学习而比先人进一步,这个要求自然包括跟从老师学习而知道古代先圣王的言行,再加以效法。
再根据圣王言行,反省自己,变化自己原有的性,令自己有智慧和行为无过。
这些比喻都是要求学的人令自己的生命和所知,变化到和圣王之道相同的意思。
【原文】学恶乎始①?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②,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③。
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众生之所止也④;《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荀子》知识讲解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荀子》《荀子》论理想社会五则【一】原文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
穷者患也,争者祸也。
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出处《荀子·富国》译文人们分散居住各顾各不相互依靠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要组织在一起没有名分等级制度就必然发生斗争。
无法生存下去是忧患,发生斗争是灾祸。
拯救忧患,排除灾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明确名分等级来组织起人们。
评论分析这是荀子社会理想的秩序描述。
“明分”以什么为准则呢?荀子的回答是礼义。
作为礼义的具体体现的这种“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它指的是社会的分工分职,即“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荀子·王霸》)第二,“分”又是社会伦理关系。
荀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的,是宇宙的“大本”。
对于这些伦理关系的每一个社会角色,他都依据礼义,作了规范性的界定。
一句话,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人各有别,这里的伦常关系是不能逾越的。
第三,“分”的核心是等级关系。
荀子讲的土农工商的分工分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伦常,都贯穿着等级之分。
【二】原文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出处《荀子·君道》译文有使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本来就混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自行使国家安定的法。
评论分析中国社会的一元性政治结构,决定了当政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极大主导作用,因此,各种社会理论理所当然地会对从政者个人素质提出高的要求。
君主的人格状况,直接影响他对统治方式的选择。
明智的君主,其明智同样表现在对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上,那就是着力于贤能之士的拣择。
荀子的方案是:以治礼来治人,以治人来治法。
这里所说的“法”,主要是“做法”或“术”的意思。
荀子正确地认识到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我认为,理想社会,正应该如此。
影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荀子》原著及译文

《荀子》原著及译文1. 荀子原著简介《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所著的一部文集,共分为32篇。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
《荀子》通过对人性、社会秩序和政治理论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独特的主张。
2. 荀子的主要思想荀子强调人性的本恶论,认为人性本身是邪恶的,只有通过教育和社会规范的引导,才能使人们达到善的境界。
他主张以严厉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荀子也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但通过教育和修养,人们可以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恶性,追求道德和善行。
他强调个体的奋斗和修养,在政治和社会中注重个人责任和道德选择。
3. 荀子的影响与意义《荀子》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后世的政治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荀子的思想对后来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孟子的影响较大。
荀子的思想强调了个体的责任和自我修养,提出了一种理性主义的伦理观。
他的政治观点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后来的封建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4. 《荀子》的译文《荀子》的译文众多,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包括杨伯峻、蔡震、郭店本等多个版本。
不同的译文在翻译风格和语言表达上有所差异,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的译本。
然而,由于无法确认译文的准确性,请读者在阅读《荀子》译文时,对于无法确认的内容,不要引用或作出武断的解释。
5. 总结《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著作之一,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的思想主张人性本恶、性恶论,强调个人责任和自我修养。
《荀子》的译文众多,读者可根据需求选择适合的版本阅读,但要注意对于无法确认的内容不要引用或作出武断的解释。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译文(不苟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译文(不苟篇)《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原文】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故怀负石而赴河,是行之难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山渊平,天地比,齐秦袭,入乎耳,出乎口,钩有须,卵有毛,是说之难持者也,而惠施、邓析能之;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盗跖吟口,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贵者,非礼义之中也。
故曰: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
《诗》曰:“物其有矣,唯其时矣。
”此之谓也。
【译文】君子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自己的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自己的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
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
所以怀里抱着石头而投河自杀,这是难以做到的行为,但申徒狄却能够这样做,然而君子并不推崇,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
高山和深渊高低相等,天和地高低一样,齐国、秦国相毗连,从耳朵中进去从嘴巴里出来,女人有胡须,蛋有羽毛,这些都是难以把握的学说,但惠施、邓析却能论证它们;然而君子并不赏识,是因为它们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
盗跖的名字常挂在人们嘴边,名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无人不知,和舜、禹等一起流传而永不磨灭;然而君子并不珍重,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
所以说,君子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自己的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自己的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
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
《诗》云:“既要有其物,又要得其时。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君子易知而难狎,易惧而难胁;畏患而不避义死,欲利而不为所非;交亲而不比,言辩而不辞。
荡荡乎!其有以殊于世也。
君子能亦好,不能亦好;小人能亦丑,不能亦丑。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荀子》

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荀子》高二语文先秦诸子选读——《荀子》荀子处在战国末期的时代,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这使得他不仅能采纳诸子思想,又可以进行批判和比较,所以荀子的思想非常丰富。
可以说,宇宙论、人性论、道德观、知识论、教育观、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逻辑学等各个方面,荀子都有很大的建树。
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的生平经历及其思想。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基础知识.3、能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精神食粮〞,积累名言警句.知识汇总关于荀子荀子〔前313年-前238年〕,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
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
《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
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
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
最后老死于楚国。
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关于《荀子》《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理文章有一定影响。
《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荀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内容分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人类发展的历程来看,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就是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的古人,并没有束手就缚,而是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创造出令人震撼的发明,使人类不断进步。
《荀子》全文及翻译(劝学、修身)

《荀子》全文及翻译(劝学、修身)题前的话:一般认为,儒学三大家排序是孔孟荀,也有少数人认为应该荀孔孟。
我过去也认可前者,读《论语》无数遍,《孟子》不下五遍,《荀子》仅三遍。
三者伯仲之间。
劝学篇第一【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滞不前。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寒冷。
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与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
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天检查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
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习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诗》云:“唉呀你们君子啊,不要常常歇息着。
安心供奉你的职位,爱好正直行为。
上帝知道了这些,就会给你大福气。
”精神修养没有比融化于圣贤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难更大的了。
【原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高二语文通用版 第1章1.3《荀子》选读 含解析

第1章1.3 《荀子》选读一、《荀子》解读荀子的思想虽然和孔子、孟子的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性,自成一说。
荀子提倡“性恶论”,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具有更强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一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绝大部分内容是荀子晚年所写,语言富有文采,《劝学》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一个时代是否发生日食月食、是否风调雨顺、是否出现过扫帚星等,都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在于君上是否英明,政治是否清平。
因此,真正可怕的也不是发生日食月食、风雨不合时宜或者扫帚星出现等等,而是由君上昏暗、政治险恶等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即“人祅”。
1.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2.当代学者李泽厚曾就“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而畏之,非也”说:“现代学人都大讲无神论,其实乃实用理性的范例,与唯物唯心无关。
”试结合文中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1.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小题。
(5分)材料一: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材料二: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论语•八佾篇第三》材料三:王者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械用则凡非旧器者举毁,夫是之谓复古。
是王者之制也。
——《荀子•王制第九》【注】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三代指夏商周三代,后王指当今君王。
奉行的政治原则不超出夏商周三代,实行的法度不背离当代的君王。
(1)荀子提倡的礼制与孔子提倡的礼有何相同点?(2分)(2)孔子的“礼”与荀子的“礼”有哪些不同之处,试作评析。
(3分)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
(5分)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注解及译文(正论篇)《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
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
荀子·正论篇荀子正论【原文】世俗之为说者曰:"主道利周〔1〕"。
是不然。
主者,民之唱〔2〕也;上者,下之仪〔3〕也。
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
唱默则民无应也,仪隐则下无动也。
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胥〔4〕也。
若是,则与无上同也,不祥莫大焉。
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5〕,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6〕矣。
治辨则易一,愿悫则易使,易直则易知。
易一则强,易使则功,易知则明,是治之所由生也。
上周密则下疑玄〔7〕矣,上幽险则下渐诈矣〔8〕,上偏曲则下比周矣〔9〕。
疑玄则难一,渐诈则难使,比周则难知。
难一则不强,难使则不功,难知则不明,是乱之所由作也。
故主道利明不利幽,利宣不利周。
故主道明则下安,主道幽则下危。
故下安则贵上,下危则贱上。
故上易知则下亲上矣,上难知则下畏上矣。
下亲上则上安,下畏上则上危。
故主道莫恶乎难知,莫危乎使下畏己。
传曰:"恶之者众则危"。
《书》曰:"克明明德〔10〕"。
《诗》曰:"明明在下〔11〕"。
故先王明之,岂特玄〔12〕之耳哉!【注解】〔1〕周:密,指隐匿真情,不让下面的人知道。
〔2〕唱:倡,倡导。
〔3〕仪:准则。
〔4〕胥:等待。
原为"有",据上下文义改。
〔5〕宣明:无所隐瞒。
治辨:治理。
这里指明确治理的方向。
〔6〕易直:平易正直。
〔7〕玄:通"眩",迷惑。
〔8〕幽险:隐瞒实情,难以猜测。
渐诈:欺诈。
〔9〕偏曲:偏私不公正。
比周:互相勾结,结党营私。
〔10〕明德:优良的品德。
此话见于《尚书·康诰》。
〔11〕明明在下:《诗经·大雅·文王》篇的诗句,意思是文王之德,明明在下,所以赫然见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论理想社会五则
【一】
原文
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
穷者患也,争者祸也。
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出处
《荀子·富国》
译文
人们分散居住各顾各不相互依靠是无法生存下去的,要组织在一起没有名分等级制度就必然发生斗争。
无法生存下去是忧患,发生斗争是灾祸。
拯救忧患,排除灾祸,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明确名分等级来组织起人们。
评论分析
这是荀子社会理想的秩序描述。
“明分”以什么为准则呢?荀子的回答是礼义。
作为礼义的具体体现的这种“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它指的是社会的分工分职,即“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荀子·王霸》)
第二,“分”又是社会伦理关系。
荀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认为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等社会伦理关系是永恒的,是宇宙的“大本”。
对于这些伦理关系的每一个社会角色,他都依据礼义,作了规范性的界定。
一句话,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人各有别,这里的伦常关系是不能逾越的。
第三,“分”的核心是等级关系。
荀子讲的土农工商的分工分职,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伦常,都贯穿着等级之分。
【二】
原文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
出处
《荀子·君道》
译文
有使国家混乱的君主,没有本来就混乱的国家;有使国家安定的人,没有自行使国家安定的法。
评论分析
中国社会的一元性政治结构,决定了当政者对于社会生活的极大主导作用,因此,各种社会理论理所当然地会对从政者个人素质提出高的要求。
君主的人格状况,直接影响他
对统治方式的选择。
明智的君主,其明智同样表现在对人的重要性的认识上,那就是着力于贤能之士的拣择。
荀子的方案是:以治礼来治人,以治人来治法。
这里所说的“法”,主要是“做法”或“术”的意思。
荀子正确地认识到法治与德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我认为,理想社会,正应该如此。
影响: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领导并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毛泽东曾指出:“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
”正是法治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
【三】
原文
孝子所以不从命有三:从命则亲危,不从命则亲安,孝子不从命乃衷;从命则亲辱,不从命则亲荣,孝子不从命乃义;从命则禽兽,不从命则修饰,孝子不从命乃敬。
故可以从而不从,是不子也;未可以从而从,是不衷也;明于从不从之义,而能致恭敬、忠信、端悫以慎行之,则可谓大孝矣。
出处
《荀子·子道》
译文
孝子不顺从父母亲命令的原因有三条:顺从了命令父母就有危险,不顺从命令父母就平安,这种情况下,孝子不顺从父母命令就是忠;顺从了命令父母就受辱,不顺从父母命令就荣耀,这种情况下,孝子不顺从父母命令就是义;顺从了父母就如同禽兽,不顺从才符合礼义;这种情况下,孝子不顺从父母命令就叫做敬。
所以,可以顺从而不顺从,这不是儿子应有的态度。
不应当反而去顺从,就是不忠。
真正弄清楚了顺从与不顺从的道理,又能够恭敬、忠信、正直、诚恳而谨慎地做,就可以称为大孝了。
评论分析
这是荀子社会理想的价值依归。
论述的是孝悌之道。
文中指出孝悌只是人的“小行”,只有追求道义才是“大行”。
人能致力于此,则儒者之道,尽在其中,就是大孝。
“羊有跪哺之恩,鸟有反哺之孝” 。
讲孝顺要理解孝顺的内涵--以顺为先,不顺从父母的合情合理的意愿,就谈不上孝顺。
当然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说,小辈的说话、做事要考虑顺长辈的心愿、心情、心意,使他们能顺心、宽心、舒心,让他们感受到儿女们的孝心。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孝顺父母这一美德代代相传。
古人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但也经常听到一些人说,等我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好好孝顺父母。
岂不知,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顺了。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四】
原文
习俗移志,安久移质
出处
《荀子·儒效》
译文
习俗风尚能改变人的志向,长期安居能转变人的气质。
评论分析
这是荀子社会理想的主体呈显。
作为人的文化观念的培养过程,理所地既是价值观念的培育过程,同时也包含着某种知识观念的构建过程。
因此,荀子反复强调礼义师法的规范引导作用。
知识和价值在实践中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体系的拓展,或直接或间接,都将最终引发价值观念系统的某种变化。
后世影响:
十八大报告提出: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十八大报告原文)
【五】
原文
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
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
出处
《荀子·君子篇》
译文
所以,崇尚贤者使用能人,划出贵贱的等差,区分亲疏远近,按长幼老少排列次序,这是先王的治国之道。
所以,崇尚贤者使用能人,就可以使君主尊贵而下民安定;贵贱有差等,就可以使政令通行而无阻滞;亲疏远近有区别,就可以施行恩惠而没有错乱;长幼排列有序,事业就会迅速成功而完美。
评论分析
伦理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支撑点之一,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动力。
人与禽兽的不同,就在于人有道德,有羞耻感,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容忍与宽容,就需要道德来调控。
合理借用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利用道德约束和内化法律意识,对引导人们关注和谐社会的建设是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