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劳动者

合集下载

劳动法中的工资支付法律规定

劳动法中的工资支付法律规定

劳动法中的工资支付法律规定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劳动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工资支付问题成为了雇主和员工之间频繁发生争议的焦点之一。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权益,我国立法机构制定了一系列工资支付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劳动法的角度,深入探讨工资支付的法律规定。

一、工资支付的基本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劳动者有权按照劳动合同约定获得劳动报酬。

这一规定确立了工资支付的基本原则,即工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进行支付。

双方应当在劳动合同中明确约定工资的支付方式、时间和地点等具体事项,以确保劳动者能够准确、及时地收到自己应得的报酬。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这一规定保障了劳动者的最低生活保障,防止低工资现象的发生。

用人单位在支付工资时,不得低于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否则将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工资支付的时间要求工资支付的时间是劳动关系中的重要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月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这一规定确保了劳动者能够按时收到工资,维护了劳动者的生活稳定性和合法权益。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用人单位可能存在拖欠工资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劳动法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拖欠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加倍的工资作为违约金。

这一规定有效地制止了用人单位拖欠工资的行为,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工资支付的方式与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工资支付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采取直接支付工资的方式,不得以物品或者服务代替支付工资。

这一规定确保了劳动者能够直接获得应得的工资报酬,避免了用人单位以非货币形式支付工资的不当行为。

此外,劳动法还规定了工资支付的形式。

2024年标准工薪劳动协议签订要点须知

2024年标准工薪劳动协议签订要点须知

20XX 专业合同封面COUNTRACT COVER甲方:XXX乙方:XXX2024年标准工薪劳动协议签订要点须知本合同目录一览1. 合同主体及定义1.1 甲方(用人单位)1.2 乙方(劳动者)1.3 合同签订日期2. 工作内容2.1 工作岗位2.2 工作职责2.3 工作时间3. 工资待遇3.1 基本工资3.2 奖金及补贴3.3 工资发放时间及方式3.4 试用期工资4. 福利待遇4.1 社会保险4.2 医疗保险4.3 住房公积金4.4 休息休假4.5 培训及晋升5. 合同期限5.1 固定期限5.2 无固定期限5.3 续签条件及流程6. 解除和终止合同6.1 解除合同的情形6.2 终止合同的情形6.3 经济补偿及赔偿7. 保密协议7.1 保密内容7.2 保密期限7.3 违约责任8. 争议解决8.1 协商解决8.2调解解决8.3 仲裁解决8.4 法律途径9. 合同的生效、变更和解除9.1 合同生效条件9.2 合同变更9.3 合同解除10. 其他约定10.1 劳动纪律10.2 工作成果归属10.3 知识产权保护11. 甲方义务及责任11.1 合法经营11.2 提供劳动条件11.3 保障劳动者权益12. 乙方义务及责任12.1 诚实守信12.2 履行合同义务12.3 遵守公司规章制度13. 违约责任13.1 甲方违约13.2 乙方违约13.3 违约赔偿14. 附则14.1 合同的份数14.2 合同的修改和补充14.3 合同的解释权第一部分:合同如下:第一条合同主体及定义1.1 甲方(用人单位)是指依法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作为本合同的用人单位,依法享有和承担本合同项下的权利和义务。

1.2 乙方(劳动者)是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作为本合同的劳动者,依法享有和承担本合同项下的权利和义务。

1.3 合同签订日期是指双方正式签署本合同的日期,作为本合同的起始日期。

第二条工作内容2.1 工作岗位是指乙方在甲方所担任的具体职位和职责。

《劳动法》工资

《劳动法》工资

第五章薪资第一节薪资概括一.薪资的观点《贯彻建议》第 53 条的规定,《劳动法》中的“薪资”,是指用人单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商定,以钱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酬劳,一般包含计时薪资、计件薪资、奖金、津贴和补助、延伸工作时间的薪资酬劳以及特别状况下支付的薪资等。

或言之,薪资是用人单位依据劳动者供给的劳动数目和质量,依照劳动合同商定支付的钱币酬劳。

不属于薪资范围的劳动收入(《贯彻建议》第53 条):1."保险福利花费。

2."劳动保护方面的花费。

3."按规定未列入薪资总数的各样劳动酬劳。

4."实物折款。

5."财富性收入。

6."转移性收入。

7."其余。

二.薪资法律调整的原则(一)按劳分派原则其基本内容是用人单位依据劳动者劳动的数目和质量来决定其薪资酬劳,同工同酬,等量劳动获取等量酬劳。

《条则说明》:“同工同酬”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从事同样工作,付出等量劳动且获得同样收获的劳动者,应支付同样的劳动酬劳。

薪资分派的“客观标准”可包含以下要素:劳动技术、劳动强度、劳动条件、劳动贡献、复杂程度、风险程度、精准程度、劳动责任等。

(二)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薪资水平的原则所谓薪资水平,是指必定地区一准期间内均匀薪资的高低程度。

薪资水平的提升一定成立在生产力水平提升的基础上。

从总的趋向来看,薪资水平陪伴着生产的发展而提升,而薪资提升的水平应该低于公民生产总值的增加率,均匀薪资增加率应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加率,公司员工的薪资增加率应该低于本公司的收益增加率。

(三)用人单位自主分派和劳动者个人物质利益原则三.薪资形式(一)薪资的基本形式1.计时薪资所谓计时薪资,是指用人单位依照单位时间薪资标准和劳动者实质工作时间所支付给劳动者的酬劳。

2.计件薪资即指依照劳动者生产的合格产品的数目或其余能够计量的作业量和早先规定的计件单价来计算的薪资。

工薪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

工薪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

工薪所得与劳务报酬所得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作如下修改:一、第三条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税率表附后)。

”二、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三、第九条中的“七日内”修改为“十五日内”。

四、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修改为:级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 不超过1500元的 32 超过1500元至4500元的部分103 超过4500元至9000元的部分204 超过9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255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306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357 超过80000元的部分45(注:本表所称全月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以及附加减除费用后的余额。

)五、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修改为:级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1 不超过15000元的 52 超过15000元至30000元的部分103 超过3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204 超过6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305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35(注: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本法第六条的规定,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

)本决定自2011年9月1日起施行。

一、税率税目表(工资、薪金所得适用)注:1.本表所列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均为按照税法规定减除有关费用后的所得额;2.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二、纳税人1.我市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 月工资、薪金收入总额–基本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房补– 3500元费用扣除标准。

中国工会性质地位、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工会性质地位、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工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工会会员是指在企业、事业、机关中从事体力或脑力劳动,以工资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自愿申请加入工会组织的职工。

根据《中国工会章程》规定,凡承认工会章程的工薪劳动者,不分性别、民族、职业、宗教信仰,均可申请加入工会为会员。

职工加入工会,必须由本人自愿申请,经工会基层委员会批准并发给会员证。

会员组织关系随劳动关系变动,凭会员证接转。

一、根据《中国工会章程》规定,会员享有以下权利:(一)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批评工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工作人员,要求撤换或者罢免工会工作人员,对工会工作进行监督。

(三)对国家和社会生活问题提出批评与建议。

(四)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求工会给予保护。

(五)享受工会举办的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疗休养事业等优惠待遇;享受工会给予的各种奖励。

(六)在工会会议和工会报刊上,参加关于工会工作和职工关心问题的讨论。

二、根据《中国工会章程》规定,会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学习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学习工会基本知识。

(二)积极参加民主管理,努力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

(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遵守劳动纪律。

(四)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向危害国家、社会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五)维护工人阶级内部的团结和统一,发扬阶级友爱,搞好互助互济。

(六)遵守工会章程,执行工会决议,参加工会活动,按月交纳会费。

中国工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会员和职工权益的代表。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其主要工作有:一、执行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工会决定,主持基层工会的日常工作。

二、代表和组织职工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它形式,参加本单位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企业、事业单位工会委员会是职工代表大会工作机构,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检查、督促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劳动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1.劳动力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2.就业者就业者这一概念在技术上被定义为正在受雇佣的那一部分劳动力,它包括:第一,正在工作者;第二,有职业但并未工作者。

3.失业者失业者这一概念在技术上被定义为在调查周内没有工作,但在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求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人又适于工作的一切人。

4.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5.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工资增加后使劳动者感到休息的时间比以前更加昂贵,从而增加劳动供给的行为。

收入效应:一个社会发达了,工资增加时劳动者感到更加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的行为。

6.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因未能与市场劳动力的需求相衔接导致的失业类型,通常与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不充分以及市场机制不健全有关。

结构性失业是指寻求就业的劳动者因技能等人力资本与市场上的需求不相适应时产生的失业类型,通常在产业结构变化剧烈而劳动者技能与之不相适应时升高。

7.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原则:利润最大化,即增加一单位劳动的使用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即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和“边际成本”即劳动价格相等。

公式表示为: VMP = W8.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指增加一个单位劳动的使用所能带来的产出的价值。

等于产品价格乘以边际产出。

9.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

(凡是能够有利于形成与改善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利用效率的费用与行为都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范畴)10.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一般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多个雇主同样有用特殊培训: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只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用,或者说能够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要高的多。

工人的职业名词解释

工人的职业名词解释

工人的职业名词解释工人,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职业名词,通常用来描述从事体力劳动、产业工作的人群,他们以付出劳动换取报酬为生。

工人是一支社会经济的基本力量,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工薪阶层工人常常被归为工薪阶层,即那些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们。

他们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向企业或雇主提供服务,并依据工作的性质、难度和市场需求而获得报酬。

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如建筑工人、清洁工人,往往面临较高风险和艰苦的工作条件。

而从事技术性劳动的工人,如电工、机械师等,除了体力劳动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劳动分工工人在社会分工中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需求的不断变化,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不同的产业和职业有着很多特定的工人。

例如,在制造业中,有焊工、检验工和装配工等专门从事特定环节的工人。

在服务行业中,有服务员、保洁员和送货员等提供各类服务的工人。

这种细分工种的劳动分工使得企业可以更高效地生产和组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工会保护为了维护工人权益和福利,工会作为工人组织起来的重要形式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会代表工人与雇主进行协商,争取更好的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等。

工会也帮助工人处理与雇主的纠纷,确保工人的权益得到保护和尊重。

同时,工会也提供其他福利待遇,如职业培训、社会保险等,提高工人的整体福利水平。

四、工人的自我提升与发展工人作为社会经济的基石,他们所具备的技能和经验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提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革,工人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工作需求。

此外,工人也需要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以便在职业发展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五、工人的社会地位认可虽然工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却常常被低估。

工人应得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时常面临不公平对待,体力劳动的辛劳和技术劳动的付出常常被忽视。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名词解释:1、派生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1.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2.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3.卖方垄断企业: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市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市完全竞争。

4.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5.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6.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7.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8.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9.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b)公式:ed =-(△L/L)/(△W/W)=-(△L/△W)/(W/L)1.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10、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指的是增加额外一单位劳动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三)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劳动者的权利名词解释

劳动者的权利名词解释

劳动者的权利名词解释
1.劳动者权利:劳动者有享受劳动保护和利益的权利,包括合法的雇佣和工资,休息、休假、健康和安全等。

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也有结社和谈判的权利。

2.合法权益:劳动者享有的包括工作的安全、福利和薪酬等合法权益,是由各国工作法律和条例规定的。

3.工资:工资是一种报酬,是雇主支付给劳动者以获得其劳动力的价值。

工资不仅包括基本工资,还有工作时间、福利和红利等方面的补贴和奖励。

4.工时限制:为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许多国家实行了工时限制。

在法定或协商的工作时间内,劳动者不得被迫参加过度劳动。

5.休息和休假:为了防止因工作而导致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劳动者享有休息和休假的权利。

法律规定具体的休假期限和员工要满足条件。

6.职业安全与健康:一项关注人员安全和健康的机构,致力于预
防工伤、职业疾病和职业风险,提高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水平。

7.避免歧视:受众所在的文化、性别、种族、宗教、性向和残疾
等因素,不应成为决定招募、雇用、晋升和薪酬的基础。

8.表达意见和建议的自由:劳动者享有表达其看法和建议的自由,这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底线价值,即自由和公正。

劳动法对劳动者工资支付与福利待遇的规定

劳动法对劳动者工资支付与福利待遇的规定

劳动法对劳动者工资支付与福利待遇的规定劳动法是国家为保障劳动者权益而制定的法律法规,其中包含了对劳动者工资支付与福利待遇的明确规定。

本文将对劳动法对工资支付和福利待遇的规定进行详细介绍。

一、工资支付1. 工资计算方法:根据劳动法规定,工资应按劳动者实际劳动时间计算,以小时计酬或月计酬等方式支付。

同时,劳动者加班、夜班、休息日和法定节假日劳动的工资应按照不低于其日常工资的倍数支付。

2. 工资支付周期: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支付工资,一般为每月支付。

若劳动合同未明确支付时间,则应按月支付工资。

3. 工资支付方式: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以现金形式支付工资,不得采用实物或虚拟货币支付。

同时,劳动者有权选择将其工资支付到个人银行账户,用人单位不得强制劳动者使用特定银行进行工资支付。

4. 工资保护: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权益,不得无故拖欠、减少或者迟延支付工资。

如果用人单位未按时支付工资,则劳动者有权要求支付加班工资或者请求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工资。

二、福利待遇1. 社会保险: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用人单位需按照规定缴纳相应的保险费,以保障劳动者在不同情况下的生活和健康。

2. 假期休假:劳动法规定,劳动者在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时间内,享有带薪年休假的权利。

具体休假天数根据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的年限确定,最低休假天数不得少于法定标准。

3. 婚丧产假: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结婚和丧亲可以享受带薪婚假和丧假。

同时,女性劳动者在生育期间享有产假,产假期间工资由用人单位支付。

4. 福利待遇的公示和支付:用人单位应当公示公司提供的福利待遇政策,并及时向劳动者支付各项福利待遇。

劳动者可通过劳动合同、公司规章制度和相关通知了解自己享有的福利待遇。

总结: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工资支付和福利待遇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内容。

我国灵活就业的主要形式

我国灵活就业的主要形式

我国灵活就业的主要形式目前国外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灵活就业方式主要有11 种,即: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季节性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待命就业、承包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家庭就业。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以上就业形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 根据劳动关系方式不同,灵活就业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劳动者的就业岗位都是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定相应的就业合同,从事指令性工作,在合同期内劳动者为用人单位的员工,属工薪劳动者,用人单位遵照有关法律和就业合同内容履行雇主义务。

包括非全日制就业、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季节就业、兼职就业、远程就业等就业方式。

第二类: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虽也是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者也从事指令性工作,但一般双方不签定劳动雇用关系,只是在半正式的基础上,就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签定一份协议,协议对工作时间不作明确规定,劳动者不每日去单位,而是随叫随到。

包括待命就业等就业方式。

第三类:劳动者的工作是自己争取创造的,劳动者不与任何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只去提供产品或技术、劳务服务,属非工薪劳动者。

包括承包就业、独立就业、自营就业、家庭就业等就业方式。

2. 根据组织形式不同,灵活就业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劳动标准( 包括劳动条件、工时、工资保险以及福利待遇等) 、以及劳动关系协调方面,达不到一般企业标准的用工和就业形式( 边缘状态的就业形式) ,主要是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和家庭作坊式的就业者,以及虽为大中型企业雇用,但在劳动条件、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以及就业稳定性方面有别于正式职工的各类灵活多样就业形式人员,包括临时工、季节工、承包工、小时工、派遣工等。

第二类:由于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及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的进一步变革引起的就业方式的变革而产生的灵活多样就业形式( 现代灵活就业形式) ,如目前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非全日制就业、阶段性就业、远程就业、兼职就业、产品直销员、保险推销员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届会议通过。

本法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规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条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以及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之间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

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同时,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五条规定,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劳动就业,发展职业教育,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第六条规定,国家提倡劳动者参加社会义务劳动,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表彰和奖励劳动核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七条规定,劳动者有权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

工会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独立自主地开展活动。

第八条规定,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通过职工大会、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民主管理或者就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

第九条规定,国务院劳动行政部门主管全国劳动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工作。

第二章促进就业第十条规定,国家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

民法典对劳动者工资支付的规范

民法典对劳动者工资支付的规范

民法典对劳动者工资支付的规范随着我国民法典的出台和实施,劳动者工资支付的规范得到了明确和加强。

民法典是我国最高立法权威,对于保障劳动者工资支付权益、维护劳动关系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民法典对劳动者工资支付的规定、支付义务、支付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法典对劳动者工资支付的规定在民法典第七编--劳动规定中,第二十一章专门规定了劳动者的工资支付问题。

根据该章的规定,雇主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并且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工资。

民法典还对工资支付的金额、支付周期以及支付形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

工资支付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且不得少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同时,工资支付应当以货币形式进行,不得以物品、服务或者其他形式抵充。

二、劳动者工资支付的义务根据民法典的规定,雇主对劳动者工资支付具有明确的义务。

这一义务既体现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也是雇主履行合同的重要内容。

雇主的工资支付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按时支付工资。

雇主应当在约定的支付周期内,按照约定的金额,及时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二是足额支付工资。

雇主不得以任何理由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保证劳动者的应得权益。

三是正确计算工资。

雇主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正确计算劳动者的工资,并制定清晰的计算方式。

三、劳动者工资的支付方式民法典并没有具体规定工资的支付方式,但允许劳动者和雇主按照自愿原则协商确定。

一般情况下,工资支付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 银行转账支付:这是目前最常见和便捷的支付方式,可以通过劳动者提供的银行账户,由企业将工资直接划入劳动者的账户。

2. 现金支付:对于一些暂时无法提供银行卡或者个人偏好现金支付的劳动者来说,现金支付仍然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但是,需要注意支付安全和合法性。

3. 支票支付:虽然支票支付在实际应用中逐渐减少,但仍有些特殊情况下,雇主选择使用支票支付工资。

劳动者可以凭借支票到银行兑现。

劳动者报酬有几种,获取方式有哪些

劳动者报酬有几种,获取方式有哪些

劳动者报酬有几种,获取方式有哪些劳动者报酬包括三种;货币工资;实物工资;社会保险。

工资总额由下列六个部分组成:(一)计时工资;(二)计件工资;(三)奖金;(四)津贴和补贴;(五)加班加点工资;(六)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

劳动者为企业、单位辛勤工作,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讲,他们并不是很清楚劳动者报酬有几种,获取方式有哪些。

接下来,小编就来为大家做详细解答。

一、劳动者报酬有几种1、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工资总额——由计时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计件工资、各种奖金、各种津贴、加班加点工资,副食食品价格补贴(不包括财政支付给职工的肉价补贴),以及其他工资构成。

但不包括从城乡个体户得到的收入。

2、职工保险和福利职工保险和福利——是职工在工资、奖金以外从单位直接得到的用于个人的保险、福利费。

包括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以及从税后利润中开支的其他保险、福利费。

农民货币收入——指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净收入及从事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生产活动的净收入。

这部分收入中已经消除了中间产品的价值,也不包括上交地方财政各项税收及集体企业的提留。

3、农民自产自用农民自产自用——主要是农民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中供消费部分的产出。

城镇个体劳动者收入——指经工商行政管理单位批准开业领到执照的个体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个体劳动者经营收入中扣除各项费用和税金后的净收入。

二、劳动者报酬的获取方式1、劳动者报酬是指在核算期内,劳动者通过劳动直接从生产过程中得到的劳动收入,即以现金和实物形式表现的报酬。

需要指出的是,劳动者报酬中包含着混合收人,即农民和个体经济中的劳动报酬和营业盈余。

2、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应该得到的全部报酬。

包括货币形式的工薪收入、非货币形式的实物报酬以及生产单位为劳动者支付的社会福利缴款三部分。

它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货币,二是工资,三是收入。

中国工会基础理论知识(上)

中国工会基础理论知识(上)

中国工会基础理论知识(上)许晓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教授这些年我国工会快速发展,工会会员数量不断增加,基础工会的规模不断扩大,工会干部的数目也不断增长。

然而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的工会干部队伍中,有许多是新任工会干部或者是兼职工会干部,而且有些工会干部是从党政或其他社会组织中转到工会组织中来的,在他们身上我们发现存在着一些工会是什么,应该干什么?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够,有些甚至存在一些误区,为帮助广大工会干部加深对中国工会的理解和认识,今天我们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徐晓军教授为我们讲解中国工会基础理论知识。

中国工会的基础理论知识,要回答这么几个基本问题,一个是中国工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第二个就要说明中国工会在整个我们国家的社会结构当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定位定在哪里,第三个是工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究竟是干什么的、职责是什么。

那么,我们把这三个问题在理论上概括为中国工会的性质、地位和职能。

一、中国工会的性质按照中国工会的章程来说,工会的性质在总则的第一条就已经明确提出来,就是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作为组织特征来讲最主要体现的是工人阶级群众性,这一核心概念实际上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一个阶级的组织,第二层是一个群众的组织。

作为概念定义来说,又有两个前置词,一个前置词是中国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个前置词是职工自愿结合的,中国工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特征的。

(一)中国工会的阶级性在这里面,首先从阶级性来看,工会阶级性在整个概念上已经明确提出来,中国工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的,是在中国国情下最突出的一个特征。

世界各国的工会在跟政党的关系上有很多是不一样的,西方的一些工会甚至反对政党来控制工会、领导工会,他强调工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和所谓的自由工会。

在这方面来说,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宪法就已经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领导自己的一个基本的群众组织是理所当然的,是必然的要求。

劳动的要素和结构

劳动的要素和结构

劳动的要素和结构载于《中国工人》2010年第12期劳动的要素和结构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并创造物质财富的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与自然界直接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和变换的活动过程。

从这一定义可知,劳动、劳动结构、劳动过程的三要素(环节)是:劳动客体(劳动对象)、劳动中介(劳动工具)、劳动主体(劳动者)。

劳动就是这三要素(环节)所组成的静态结构以及这三要素(环节)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一、劳动客体劳动客体,又叫做劳动对象,是劳动活动作用于其上的客观物质实体。

一般而言,劳动客体包括两大类:未经人类改造的天然的、纯粹自然的客体和经过人类改造的人工客体,前者不包含人的劳动,后者则是天然客体与人的劳动活动的合成物,其中已经物化、凝结了人的劳动活动。

用哲学的语言说,劳动就是一个把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的过程,或自然的人化过程。

只要人类存在,这个过程就是没有终结的,因为不管劳动的范围扩展到多大,总还有无限的自然世界等着人去开发和改造。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把尚未进入劳动过程的自然物叫做潜在的劳动客体,而把已经和正在进入劳动过程的自然物叫做现实的劳动客体。

从自在之物到为我之物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从天然客体到人工客体、从潜在的劳动客体到现实的劳动客体转化的过程。

就人类生活于其上的地球表层而言,正像马克思所说的,已经很少有开天辟地以来就原封不动地存在的自然物了,人类到处在地表投入了自己的劳动、打上了自己的烙印,而且自工业时代以来,人类劳动的触角已经深入地球的深层结构了。

我们身处其中的环境已经或多或少是一个人工的环境了。

让哲学很感兴趣的问题是,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究竟有什么区别?劳动究竟在什么意义上改造了自然?劳动作为创造活动究竟创造了即比自然界多出了什么东西?劳动总是具有最低程度的创造性,其铁一般的证据是,劳动所制造出来的东西,是自然界本身没有的东西,或至少是由人加工改良了的东西。

诚然,最初的劳动采集来的可食植物和猎取来的可食动物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但用火对它们进行加工已经是一种创造了,更不用说采集和狩猎用的石器,不管是多么粗陋,也是自然界本身提供不了的东西。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劳动经济学课后答案

名词解释:1、派生需求:是由阿弗里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经济概念,是指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意味着它是由对该要素参与生产的产品的需求派生出来的,又称“引致需求”。

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

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如对轮胎的需求派生自对汽车运输的需求。

1.短期:在短期内可变的生产要素只有劳动力,技术和资本都是不变生产要素。

2.长期:在长期内,劳动力和技术是可变生产要素,只有资本是不变生产要素。

3.卖方垄断企业:指企业在产品市场上市垄断者,但在劳动市场上市完全竞争。

4.买方垄断企业:是指企业劳动力市场是垄断者,而在产品市场上是完全竞争者。

5.替代效应:劳动使用量从LA降低到LB,资本使用量从KA上升到KB,即企业用资本代替了劳动。

6.规模效应:由于工资率的提高,企业使用劳动的边际成本将上升,从而导致企业生产更少的数量,产量的下降将会导致使用劳动数量的下降,图中变现为从B点到C点的移动,劳动数量随之下降。

7.互补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对生产要素B的需求上升,则称生产要素A与生产要素B是互补。

8.替代性生产要素:当生产要素A的价格下降,数量增加时,生产要素B的数量下降,则生产要素A是生产要素B的替代性生产要素。

9.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a)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当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率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的百分率的比值。

b)公式:ed =-(△L/L)/(△W/W)=-(△L/△W)/(W/L)1.ed为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L和△W分别是劳动需求数量L和工资率W的变动量。

10、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MP•P,指的是增加额外一单位劳动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收益。

(三)1.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即人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体系中,劳动力又特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现代社会中,风险保障 已经成为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对付风险,方法无数。保 险是其中之一,而且是经典之手段。
那么,保险的奇妙之处在哪里?保险与老百姓生活 有怎样的关系?个人与家庭、单位与组织,如何利用保 险这一工具?政府如何用保险、如何管保险、如何支持 保险?
1
一、风险保障是基本的民生需求
3
(二)财产风险
自然灾害不减,人为事故增多。尤其是随着 经济增长、收入增加,老百姓财产的品种、数量
和价值提高,财产风险增加。
1、自然灾害风险 2、意外事故风险
3、经营风险
4、投资风险
4
(三)责任风险
随着法制的健全,个人和家庭的社会责任越 来越明确,于是,人们在生产活动、经济活动、 社会活动中的疏忽和过失行为,都可能招致更多 的经济赔偿责任。
工合作
20
结束语
公司做好保险 政府管好保险 百姓用好保险 人人拥有保险
21
谢谢大家!
22
1、借贷 2、赊销 3、预付
6
二、保险是处理风险的有效机制
(一)保险——风险保障互助机制
1、千百年来,人们积累了处理风险的丰富经验,创造 了多种多样的风险处理方法,保险是其中之一。
2、保险——面临同类风险的众多社会主体,通过缴纳 一定的费用得以结合并形成互助基金,这一基金对 于遭遇特定风险事故的社会主体给予帮助。
机构、保险价格、保险服务)
14
(四)保险权益维护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法及相关制度规章 2、互助合作保险——国家法律和互助组织章程 3、商业保险——协商、调解、仲裁、诉讼
15
五、发展保险以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当前突出问题
1、商业保险:社会信誉度不高(产品、服务) 2、社会保险:公平性不足、可持续性担忧 3、互助合作保险:比重太小
1、公众责任风险 2、产品责任风险 3、职业责任风险 4、雇主责任风险
5
(四)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是指义务人不履行义 务而对权利人造成损失的风险。例如,债务人不 能或不愿意履行债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又如, 交易一方不履行义务而给交易对方造成损失。随 着个人和家庭经济活动形式增多和活动频率的增 加,这类风险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
3、保险这一互助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基于利己的动 机,但却有利他的社会效果。
8
三、保险的类别与项目
(一)保险类别
1、互助合作保险(民办、非营利) 2、商业保险(民办、营利) 3、社会保险(官办、非营利)
9
(二)商业保险险种
1、人身保险(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 残疾收入补偿保险)
2、财产损失保险(机动车辆保险、企业财产保险、 家庭财产保险、农业保险、运输保险)11四、运保险处理风险(一)风险管理
1、基本过程:识别、衡量、处理 2、风险处理方案设计:多种手段有机组合 3、决策原则:成本最低、保障最好
12
(二)风险分析
1、风险识别衡量(系统地分析) 2、已有保障状况分析(社会保障、已有补充保险) 3、需要保障的风险及其评估
13
(三)保险决策
1、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2、自愿选择参加互助合作保险 3、自愿购买商业保险(风险项目、保障程度、保险
3、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职业 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
4、信用保证保险(信用保险、保证保险)
10
(三)社会保险险种
1、社会医疗保险(工薪劳动者、农民、城镇居民) 2、社会养老保险(工薪劳动者、农民、城镇居民) 3、工伤保险(工薪劳动者) 4、失业保险(工薪劳动者) 5、生育保险(工薪劳动者,城乡居民?)
3、保险是一种互助机制,保险人是互助行为的组织者 ,投保人(或参保人)和被保险人、受益人是这一 活动的参与者,这里的互助基金就是保险基金。
7
(二)保险的优势
1、利用保险处理风险,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风险后 备基金,因而保险是成本较低的风险处理技术。
2、从技术原理分析,保险制度之运行是基于:个体 把握风险损失规律的不可能性,而特定时期特 定范围内社会总体把握损失规律具有可能性。
18
(四)商业保险之改进
1、完善企业体制:永续经营 2、需求导向的险种(产品)开发 3、整肃销售误导(诚实信用) 4、改进理赔服务 5、提高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
19
(五)改进保险监督和管理
1、保险监管部门: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 2、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管 3、正确运用保险工具:社会保险与补充性保险的分
16
(二)原因分析
1、历史与文化 2、体制与机制 3、资金与技术
17
(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
要加强更要改善,抑峰填谷,优化资源配置。 1、完善体系(项目体系、制度整合、基础与补充) 2、优化制度(待遇、筹资、管理运行) 3、改进服务(经办、待遇实现方式) 4、提高素质(领导干部和管理服务人员)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老百姓的日 常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尤其是现代 社会,虽然生产力比过去有很大提高,但风险不 仅没有减少,反而出现许多新的风险。可以说,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风险保障成为 老百姓的基本需求。
2
(一)人身风险
1、意外伤害风险(医疗、失能、痛苦) 2、过早身故风险(家庭责任、社会责任) 3、疾病风险(医疗、失能、痛苦) 4、高龄风险(生活、医疗、照护、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