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二知识梳理共58页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一、人口的自然增长1、世界人口规模(1)“世界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已经相当庞大。
(2)2008年,世界人口达到67亿。
2、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3、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人口基数×人口自然增长率4、世界人口增长的差异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类型:(1)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3)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转变:从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逐步过渡。
4、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宗教信仰5、分布:发达国家——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传统型强调:南非、冰岛——传统型;中国、韩国、古巴、新加坡、乌拉圭——现代型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3、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迁移、国内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主要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4)文化因素:宗教、民族、文化教育2、对影响因素的评价:(1)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2)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环境人口容量1、环境承载力2、环境人口容量3、影响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开放程度、消费水平4、世界环境人口容量:乐观无限、悲观已过、客观百亿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环境人口容量2、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3、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1)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2、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同类活动的空间集聚效应形成功能区3、城市功能区的特点:(1)无明显界线(2)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5、其他功能区:行政区、文化区、中心商务区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定义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3、影响因素:(1)经济因素——地租因素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B.交通便捷程度(2)其他因素:A.收入——住宅区的分化B.知名度C.宗教和种族D.历史因素E.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4、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1)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2)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1500字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梳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轴向稍微偏长,赤道稍微偏短。
-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1.2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圈需要24小时,形成了地球的昼夜交替。
- 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需要365.25天,形成了季节变化。
1.3 地球的纬度和经度- 纬度:指地球表面从赤道向两极划分的等距离圈,用来确定地点的南北位置。
- 经度:指地球表面从一个经线到另一个经线的弧长,用来确定地点的东西位置。
1.4 地球上的地理环境- 大陆:指陆地的集合,占地球表面积的约30%。
- 海洋:指海水的区域,占地球表面积的约70%。
- 岛屿:位于海洋上的陆地,分为大陆岛和洋岛。
1.5 地球上的气候与生态环境- 气候:指某地长期的天气条件,由温度、降水、湿度等要素构成。
- 生态环境: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2.1 人口的分布与迁移- 人口分布:地球上人口不均匀分布,集中在亚洲、非洲和欧洲等地区。
- 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包括内部迁移和国际迁移。
2.2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指人口数量的增加,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影响。
- 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等问题。
2.3 城市化与城市问题-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
- 城市问题:城市问题主要包括城市交通拥堵、城市垃圾处理、城市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三章:地球与气候3.1 大气圈与天气- 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上空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辐射层。
- 天气:天气是指某地在某一时刻的气候状况,包括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
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归纳整理地理必修2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基础知识、中国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以下是对该教材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的整理和总结:一、自然地理基础知识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地球是近似于椭球体的形状,常用球体来作为近似的表达。
-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运动- 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它决定了昼夜的交替。
-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它决定了四季的变化。
3.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表面上空的气体包围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 大气圈对地球具有保温、保湿、防止紫外线等作用。
4. 水圈- 水圈是地球上可用水的总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等。
- 水圈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物质循环和生命的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地理坐标和地理经纬度- 地理坐标是指用于确定地球上某一点位置的方法,包括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
- 地理经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地球公转的距离,以经线为单位,从东经0度到西经180度。
- 地理纬度是指距离地球中心一定距离的纬线的数量,以纬线为单位,从南纬0度到北纬90度。
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1.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指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人地关系包括适应、利用和改造三种基本类型。
2. 人口与人口迁移- 人口是指一定地区内的人的总数。
-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分为内迁和外迁两类。
3.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并增加,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
- 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交通和通信发达等因素密切相关。
4. 区域城市系统- 区域城市系统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周围的城市群所构成的城市组织形态。
- 区域城市系统包括多中心、单中心和城市群等类型。
5.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指人和物在空间上跨越障碍物的活动。
最新最全面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出生率—死亡率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
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增长很快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力;②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②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控制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趋缓发达国家增长缓慢①劳动力不足;②国防兵员不足;③青壮年负担重。
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因;②人口老龄化严重。
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人口增长特点影响原因措施变化趋势4.人口增长模式:(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特点: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4)人口金字塔的判读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各年龄组人口比重大致均衡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主要特点金字塔形状人口增长趋势人口增长模式迅速增长传统型缓慢增长呈负增长, 人口缩减现代型△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较多的原因: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较多。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地理必修2必背的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2必背的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2必背的知识点总结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夏至、冬至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必修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现象;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略表示。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地图分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利用图例识别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根据方向判断地理事物的方位。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
-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寒流、暖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河谷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类型:沙质土、黏土、壤土等。
- 植被分布:热带雨林、草原、荒漠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国际与国内人口迁移。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分布与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工业布局: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域类型。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贸易模式:国际贸易、区域贸易。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 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与实践。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影像的获取与应用,如土地利用、资源调查等。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收集、存储、分析与展示地理信息。
3.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与导航,应用于交通、农业、测绘等领域。
五、地理实践1. 地理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和地理规律,如大气压力实验、水文循环模拟等。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地球的五带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定义与分类- 比例尺的概念与应用- 地图上的方向表示- 地图的符号与颜色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阅读- 气候类型图的解读- 人口分布图的分析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极端天气现象2. 水文循环与海洋- 水文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特征与分类- 海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 - 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 地貌的形成过程- 地震与火山活动- 地质资源的分布与开发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2. 经济活动与区域发展- 农业的分布与类型- 工业布局与区位因素- 交通运输的网络与作用 -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与协调3. 文化与环境- 文化景观的地理特征- 宗教与地理分布- 旅游地理与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与GIS-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 空间数据分析与地图制作2. 导航与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工作原理- 导航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定位技术对交通管理的影响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 灾害监测与评估- 城市规划与管理- 环境监测与保护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格式设置,如添加页眉、页脚、目录、标题样式等,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您可以根据每个章节的内容添加具体的知识点和解释,以完善文档。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归纳首先,必修二地理主要涵盖了中国和世界地理两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将分别对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中国地理1.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
与14个国家接壤,包括俄罗斯、蒙古、朝鲜、印度等。
2.中国的地形地势: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高原、盆地、山地、平原、河流等地貌类型。
中国境内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
3.中国的气候:中国的气候类型丰富,包括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气候等。
中国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明显,年内季节变化明显。
4.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稀土等矿产资源,以及水力、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
5.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化: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约14亿。
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人口流动、城市规划和建设等与城市化相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6.中国的区域发展差异:中国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工业发达,而中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农业占主导。
二、世界地理1.世界地域划分: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经济等因素,世界可以划分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七大洲。
2.世界的地形地貌:世界地形丰富多样,包括高原、平原、山脉、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
世界最高峰为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
3.世界的气候:世界的气候类型也十分多样,包括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冷温带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不同气候对人类经济生活有不同的影响。
4.世界的人口和城市化:世界人口众多,分布不均。
人口密集的地区主要包括亚洲和非洲,而人口稀少的地区主要包括南极洲。
城市化水平也因地区差异而不同。
5.世界的经济发展差异: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工业化程度和经济水平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区,而发展中国家较为落后。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二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知识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居住的行星,它有多种运动方式(自转、公转等),并具有一定的地球体制(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图是地球表面的缩影,可以分为平面地图、球面地图和柱面地图等多种形式。
2.地貌与地表覆盖地貌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常见的地貌类型有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地表覆盖是指地球表面被植被、土壤、河流、湖泊和冰雪覆盖等不同物质所覆盖的情况。
3. 气候与水文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气象状态,包括温度、降水量、湿度和风向等。
气候类型有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水文是指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变化和利用等现象,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水等。
4. 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性事件,包括洪涝、干旱、风暴和火山喷发等。
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的维护和改善,以保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二、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一定地区某一特定时期内的居民总数。
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城市是人口集中、经济发展较快、与乡村有明显区别的地区。
常见的城市类型有世界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等。
2. 农业与工业农业是指以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行业。
常见的农业方式有种植业、牧业和渔业等。
工业是指以加工制造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行业,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
3. 交通与通信交通是指人员和物资在地球表面的流动和迁移。
通信是指信息传递的过程,包括声波、电波和光波等。
交通和通信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4. 文化与旅游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思想、艺术和其他非物质财富的总和。
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消遣娱乐、学习旅行或商务目的而离开居住地的活动。
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有积极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如图: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北半球居住着地球上90%的人口,而南半球只有10%的人口,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地势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一、人口的变化1.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从1830年约10亿到20世纪60年代不足30亿,到21世纪初的60多亿,再到2020年的75亿,总体呈增长趋势。
2.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自然环境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
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为:城市化的推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迁徙。
3.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因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聚集而形成和分散形态的城市。
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城市化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热岛效应等)。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农业地域分异的结果。
由于地球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不同,如季风水田农业具有分散性、商品率低等特点;大牧场放牧业具有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点;乳畜业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等。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的效应,同一地域的工业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这也使得工业地域的形成成为必然。
2.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采取了分散生产的策略,形成了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治理等措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1.地球与环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由大气圈、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组成。
-大气圈是地球上大气体的包围层,包括对流圈、平流圈和臭氧层等。
-水圈是地球上的水的总量,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地下水等。
-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由地壳和地壳下部分组成。
地壳由岩石构成,包括地表的岩石和地下岩石。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2.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气候是地球其中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和风向等。
-植被是地球表面生长的植物总和。
-水文是研究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科学,包括湖泊、河流、地下水和水库等。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岩石颗粒和有机物质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动物是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多细胞有机体。
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城市是指人口较多、发展较为集中、生产和生活功能相对分工较为明确的区域;乡村是指比较集中和发展相对较低的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与发展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发达国家人口少。
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精细化农业与经济地域的关系:精细化农业是指以地域为基础,通过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的现代农业。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总量有限,其中大部分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能够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只有0.3%。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有些地区水资源匮乏。
-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和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数量多发频繁,而且影响范围广泛,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地震和火山喷发多发于板块交界带,洪水、飓风和干旱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
4.国际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國際合作與地理環境保護:國際間通過制定國際環境保護法律、建立國際環境組織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在應對氣候變化、砂漠化、污染等方面進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