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二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第2课 算法认识与体验

【教学设计】第2课 算法认识与体验

对下图加以观察,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4】以学生熟悉的“两个正整数相加”为例,引导学生对这幅图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是怎么得出来的?是否有可遵循的规律?
程。

可以用下图表示两位数相加的过程。

【教师活动9】组织学生试玩“24点游戏”。

把1至10中,能够进行24点游戏的几组四个数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后得出24,并分享计算步骤。

【教师活动10】引导学生思考:同样一组数据,有没有不同解法?同样的数,如果改变计算顺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是什么?
【教师小结】在这个游戏中,乘法很重要,24 是30 以下公因数最多的整数。

最常见的算法是利用3×8,4×6,2×12。

所以最先考虑的应该是上述三种算法。

一般情况已有其中的一个因数,可用其他3 个数去凑另一个因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分享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梳理和总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算法的含义,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算法的基本流程。

幼儿园活动教案:水果二

幼儿园活动教案:水果二

幼儿园活动教案:水果二教学主题:认识和探索水果二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识别和命名至少五种常见的水果。

2. 培养幼儿对水果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了解水果的营养价值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4. 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和分享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和命名常见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葡萄和梨。

2. 学习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和营养价值。

3. 进行水果拼盘制作活动,实践合作和分享。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常见的水果实物。

2. 准备关于水果的图片、故事书或视频材料。

3. 准备水果刀、砧板、盘子和餐具等工具。

4. 制定水果拼盘比赛的规则和评分标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讲故事或看图片的方式引入水果的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2. 认知环节:展示实物水果,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和质地,然后逐一介绍水果的名称和特点。

3. 探索环节:让幼儿亲手触摸和闻闻水果,体验其口感和香味,同时讲解水果的营养价值和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4. 实践环节:组织幼儿进行水果拼盘制作比赛,分组合作,鼓励他们创新设计和公平分享。

5. 展示和评价环节:每组展示自己的水果拼盘,其他幼儿和教师可以提问和点评,最后根据评分标准评选出最佳作品。

五、教学延伸:1. 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尝试吃不同的水果,体验其口感和营养价值。

2. 在艺术活动中,可以让幼儿用画笔或彩泥创作水果的图案或模型,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3. 在科学实验中,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水果的生长和变化,理解生命的周期和自然的规律。

六、教学总结: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触摸、品尝和制作等方式,认识了五种常见的水果,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价值。

我们还通过团队合作和分享,锻炼了我们的社交能力和责任感。

希望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加热爱水果,享受健康的饮食习惯。

七、教学评估:1. 观察和记录幼儿在认知、探索和实践环节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二 创意与尝试教学设计

活动二 创意与尝试教学设计

活动二创意与尝试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造型与表现”活动内容,根据教材中的结构,我们在这个教学设计中主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欣赏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结的基本知识、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在了解感受形式美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制作结艺作品,并用以美化生活,学生学习制作的过程可以提高动手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及审美情趣,确立高雅的生活品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结在生活中的作用及历史演变、文化内涵。

2.学习中国结的制作方法。

3.学会用中国结作品来装点美化生活。

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实物与图片相结合方法的欣赏、讲解及示范,引导学生进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中,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学,掌握中国结的编结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2.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中国结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结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中国结的制作方法。

【教学设计】第2课 一分为二开与关

【教学设计】第2课 一分为二开与关

2. 了解组合式开关控制多种状态的过程
【教师活动7】通过图片展示多种状态的其他设备系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设备多种功能的实现,即多种状态的切换。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由组合开关控制的设备?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的状态是由什么决定的?
【教师活动8】播放微视频,介绍开源硬件仿真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9】发送“交通信号灯控制”程序,引导学生体验并观察三盏信号灯的状态,梳理组合开关对灯光切换的控制。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分享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梳理和总结,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同时对控制决定设备状态有进一步的认识。

小学综合实践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主题活动二:走进传统游戏》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主题活动二:走进传统游戏》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主题活动二:走进传统游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主题活动二:走进传统游戏》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我国传统的游戏文化。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各种传统游戏的介绍和玩法,如抖空竹、跳皮筋、弹珠等。

通过学习这些游戏,学生可以增强体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能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喜欢参与各种实践活动。

他们对传统游戏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亲身体验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体验传统游戏的乐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游戏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一些传统游戏的玩法。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体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传统游戏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学会玩一些传统游戏。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验游戏的乐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游戏的氛围。

2.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游戏的乐趣。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游戏,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传统游戏的道具,如抖空竹、跳皮筋、弹珠等。

2.制作课件,展示各种传统游戏的照片和玩法。

3.划分教学区域,设置游戏场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传统游戏的照片,引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传统游戏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抖空竹、跳皮筋、弹珠等传统游戏的玩法。

在介绍过程中,注意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让学生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游戏,教师巡回指导。

在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游戏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所学。

小学综合实践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主题活动二:课余生活我安排》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主题活动二:课余生活我安排》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主题活动二:课余生活我安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综合实践四年级上册第1单元主题活动二:课余生活我安排》这一主题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课余生活的重要性,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材通过提供各种案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规划自己的课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但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还存在问题,如沉迷于电子产品、缺乏运动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余生活安排方式。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课余生活的重要性,意识到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2.培养学生自主规划课余时间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引导学生学会在课余时间进行有益身心的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课余生活安排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课余生活。

2.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课余生活安排心得。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课余生活安排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2.准备纸和笔,供学生制定课余生活安排表。

3.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教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余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在课余时间安排上的优点和不足。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合理安排课余生活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余时间的安排心得。

讨论后,教师邀请部分学生进行发言,总结出适合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安排方法。

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二:设计一周营养食谱》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二:设计一周营养食谱》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二:设计一周营养食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二:设计一周营养食谱》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学会设计合理的一周营养食谱。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常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对于食物的营养价值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如何设计一周的营养食谱,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设计营养食谱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知道如何搭配食物,使其营养均衡。

2.培养学生独立设计一周营养食谱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自己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设计一周营养食谱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合理搭配食物,使其营养均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设计营养食谱。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设计一周营养食谱的任务。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营养食谱的设计原则。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食物的营养价值资料,用于教学呈现。

2.准备白板或黑板,用于板书。

3.准备计时器,用于控制教学环节的时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食物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吗?我们应该如何搭配食物,使其营养均衡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设计一周营养食谱。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食物的营养价值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知道如何搭配食物。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设计营养食谱的方法和步骤。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出一周的营养食谱。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每组选取一位代表,将本组设计的营养食谱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说明设计理由。

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二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第二单元教学教案

主题活动二五颜六色的树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训练动手动脑能力。

课时:4课时第 1 课时教学内容:五颜六色的树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训练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小朋友,你认识哪些植物?知道它们的树叶吗?二、学习“你知道吗”1、请学生看教材第9页。

(1)、仔细看图,说说这些树叶是什么树的叶子。

你在哪里见过它们。

(2)、学生自由发言,汇报。

2、给这些树叶涂上漂亮的颜色。

学生涂一涂。

3、你还知道家乡有哪些非常漂亮的树叶?(1)、说一说。

(2)、写出它的名称。

(3)、画一画它的形状,并涂上漂亮的颜色。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 2 课时教学内容:五颜六色的树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重难点:训练动手动脑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组织学生说一说,前面学过了些什么?2、学生自主发言。

3、学生汇报。

二、学习“开阔视野”。

1、教材第10页。

(1)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正确说出这些树叶的名称。

(2)学生填一填。

2、读一读,再写一写关于树叶的句子。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叶落归根。

(4)(5)(6)三、画树叶。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感受。

第 3 课时教学内容:活动一学做树叶图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2、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训练动手动脑能力。

活动准备:1、五颜六色的各种形状的树叶。

2、胶水、剪刀。

活动步骤:1、修剪树叶多余的部分。

2、选取各种形状的树叶,涂上胶水。

3、通过想象,注意粘贴成不同的小动物图案。

4、同学之间互相动手做。

二段早教律动教案

二段早教律动教案

二段早教律动教案
第一段,律动教案的重要性。

早教律动教案是指通过音乐、舞蹈等形式,结合幼儿的生理和
心理特点,进行系统的律动教学活动。

律动教案在早期教育中扮演
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大脑发育,
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协调能力、节奏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幼儿园和
托儿所的教学中,律动教案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律动教案,幼儿可以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增强自信心,培养爱好,提高学习
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设计一个简单的律动教案。

为了让幼儿在欢乐中学习,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律动教案。

首先,我会选择一首欢快的音乐,让幼儿在音乐的节奏中感受到快乐。

然后,我会让幼儿跟随音乐的节奏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扭动身体、拍手、跳跃等。

接着,我会引导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比如摇摆、转圈等。

在整个过程中,我会不断鼓励幼儿,让他们放
开自己,尽情享受音乐和舞蹈带来的快乐。

最后,我会让幼儿们一
起做一些合作的动作,比如手拉手围成一个圈,一起跳舞,增强他
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这样的律动教案,幼儿们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培养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他们还可以在快乐中学习,增强自信心,培养爱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律动教案在早期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律动教育,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主题活动二:雾霾现象探秘》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主题活动二:雾霾现象探秘》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主题活动二:雾霾现象探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主题活动二:雾霾现象探秘》是小学综合实践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的一节主题活动课。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雾霾现象,探究雾霾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雾霾的定义、雾霾的成因、雾霾的危害、雾霾的防治四个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对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关注。

但他们对雾霾现象的认识可能局限于表面,对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的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雾霾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展示等方法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环保行动的热情。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难点:引导学生探究雾霾的成因,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雾霾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讨论法:分组讨论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展示法:让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调查问卷,用于学生课前调查。

3.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雾霾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雾霾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让学生对雾霾有全面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雾霾现象,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活动二玩面团-通用版

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活动二玩面团-通用版

一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活动二玩面团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玩面团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面团的制作过程,学会和面、揉面、成型等基本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合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粮食、自主探究的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学习面团的制作过程,了解面团的用途。

2. 学习面团的基本操作技巧,如和面、揉面、成型等。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面团的制作过程,学会和面、揉面、成型等基本技能。

2. 教学难点:面团的基本操作技巧,如和面、揉面、成型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面粉、水、桌布、面团模具、塑料砧板、筷子、碗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面团模具、塑料砧板、筷子、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面团的故事,引发学生对面团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面团的制作过程,并进行示范操作,让学生了解面团的基本制作方法。

3. 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面团制作,掌握和面、揉面、成型等基本技能。

4. 交流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面团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交流。

六、板书设计1. 面团的制作过程和面:将面粉和水混合,搅拌均匀。

揉面:将面团放在砧板上,用手反复揉搓,直到面团表面光滑。

成型:将面团放入模具中,按压成型。

2. 面团的基本操作技巧和面:用筷子搅拌,注意力度和速度。

揉面:用手掌根部用力,往返揉搓面团。

成型:将面团放入模具中,轻轻按压,使其成型。

七、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尝试自己制作面团,并将制作过程和成果拍照到班级群,与同学分享。

2. 家长协助学生记录面团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八、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二 增一分活泼 添一分情趣2教学设计

活动二 增一分活泼 添一分情趣2教学设计

活动二增一分活泼添一份情趣2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设计应用”活动内容,根据教材中的六个活动内容进行归纳和拓展,把本单元设计成三个课时,其中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艺术品为两课时,小泥塑制作为一课时。

本节为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工艺品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变废为宝、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艺术品,可以启发学生发现材料的美感,在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培养手脑结合能力,提高审美认识和审美品味。

还能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勤俭节约的品格。

教学重点
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在制作中体验发现美、创造美的乐趣。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的创作性思维,设计制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二)。

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第一单元主题活动二《雾霾现象探秘》教学设计

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第一单元主题活动二《雾霾现象探秘》教学设计

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第一单元主题活动二《雾霾现象探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主题是《雾霾现象探秘》,属于苏少版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第一单元主题活动二。

教材以雾霾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雾霾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科学知识,又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雾霾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雾霾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实验等方法,探究雾霾现象,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培养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雾霾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4.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雾霾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2.实验器材:雾霾模拟实验所需物品。

3.调查问卷:用于学生调查雾霾现象。

4.相关资料:关于雾霾防治的政策、措施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雾霾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同时,提问:“你们对雾霾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介绍雾霾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雾霾现象的严重性,提高环保意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雾霾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雾霾现象。

青岛版三上科学 2.动物的皮肤 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上科学  2.动物的皮肤  教学设计

2.动物的皮肤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与环境》的第2课,本课安排了“观察鱼身体表面,说说有什么发现”和“其他动物的皮肤是怎样适应环境的”两个探究活动来进行教学。

活动一“观察鱼身体表面,说说有什么发现”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触摸鱼的皮肤,了解鱼皮肤的特点。

通过模拟鱼皮肤的实验,学生体会鱼的皮肤的作用。

活动二“其他动物的皮肤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是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类型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皮肤。

学情分析:八九岁的孩子天生喜欢一些小动物,也惧怕一些样子怪异的动物;对熟知的一些动物,它们的栖息地、食性、运动方式等生活习性知道一些,但也多数是儿童生活经验积累的直观印象。

鉴于儿童的科学学习应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尽量提供能够直接观察、体验和感知的图片、视频、模型等资源,要突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活动性和实践性。

课标要求:本课是基于课标《生命科学领域》第9部分“动物能适应环境”中的9.1《动物通过不同的器官感知环境》的学习内容,课标中指出活动建议: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途径,认识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1.知道动物通过皮肤接触、感知并适应环境,有的动物皮肤表面覆盖着鳞、毛或甲等。

2.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动物皮肤的外部形态特征。

依据动物在多种环境中的表现,运用推理的方法,学生意识到动物可以借助皮肤感知并适应环境。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动物如何通过皮肤感知并适应环境表现出探究兴趣;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探究动物如何通过皮肤感知并适应环境。

4.能树立保护动物及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观察、模拟实验等活动,了解动物皮肤表面特点,说出动物通过皮肤能够接触和感知环境。

教学难点:进行模拟实验,感知并体验动物皮肤的特点,并将动物皮肤的特点与其所处环境建立联系,试着解释动物是怎样通过皮肤适应环境的。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步骤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步骤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步骤第一步: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在开始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

可以通过提问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出示相关题目进行检测。

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

第二步:引入新的知识点在引入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或者引用相关实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新知识。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素材,保持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吸引力。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先前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第三步:开展教学活动在介绍完新的知识点后,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的知识。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小组合作、讨论、实践操作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第四步:巩固和扩展在完成教学活动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这一阶段可以利用习题练习,作业布置等方式来检测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分享等形式,对一些特殊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解释和扩展。

这一步骤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第五步:总结和反思在教学活动的末尾,教师需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可以通过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或者进行小结等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师还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学生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步:布置作业在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布置相应的作业。

作业的设计应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相一致,可以通过书写练习、思考题、课外探究等形式。

通过作业,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的步骤包括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引入新的知识点、开展教学活动、巩固和扩展、总结和反思以及布置作业。

这些步骤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培养其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二:我是小小讲解员》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二:我是小小讲解员》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主题活动二:我是小小讲解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综合实践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活动二:我是小小讲解员”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际的语言操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讲解的基本技巧,学会如何生动、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对一些专业的讲解技巧还不够了解。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乐于表达,但有时会因为紧张或词汇量的不足而影响表达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大胆表达,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讲解的基本技巧,如清晰、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讲解的基本技巧。

2.难点:如何运用讲解技巧生动、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讲解技巧。

2.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共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讲解素材,如历史故事、科学知识等。

2.准备讲解场景,如博物馆、实验室等。

3.准备评价表,用于评价学生的讲解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短的讲解示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讲解的基本技巧,如清晰、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展示一些优秀的讲解作品,让学生有所启发。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讲解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指导他们如何运用讲解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讲解比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巩固所学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二下教学计划和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二下教学计划和教案

综合实践活动二下教学计划和教案全文共2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综合实践活动二下教学计划和教案(一)一、指导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它打破教育与生活的隔离,孩子们在学校当中在与其他场合当中一样,需要享受一种完整的生活。

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改也好,课改也好,第一项任务就是把生活的权利还给孩子,把学习的过程变成生活的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

它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三年级小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还非常有限,所以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应该是“在体验中研究”,即以形成直接体验为主,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方面,强调养成初步的方向。

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了解周围的生活环境,关注自己及同伴当中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问题,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好奇心,扩大视野,积累经验。

总之,就是要让他们更多地去看,去听,去想,去试。

考虑到三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三年级“活动资料”的形式还是以有趣的游戏和制作为主,《架桥比赛》、《有形状的数》、《变一变效果好》、《塑料瓶的妙用》……都有相当的童趣,也可以从中取得不少直接经验。

但是,这些活动都渗透了激发学生探索和发明的内容,也就是要学生探索事物的内涵和本质,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二、课程总体目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小学教资科二教案教学活动模板

小学教资科二教案教学活动模板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能够正确地读写分数,初步学会分数的加减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故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分数的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1. 分数的意义。

2. 分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1. 分数的加减法。

2. 分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彩色卡片、剪刀、胶水等。

3. 分数操作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个苹果,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苹果有多少个吗?”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那如果我们要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3份、4份呢?”3. 引入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授1. 教师讲解分数的意义,通过课件展示分数的图形表示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读写分数,如$\frac{1}{2}$、$\frac{2}{3}$等。

3. 教师演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跟随练习。

三、课堂活动1. 分数卡片游戏: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分数卡片,让学生通过组合卡片的方式,完成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2. 分数故事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讲述一个与分数有关的故事,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四、巩固练习1. 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和运算能力。

2. 学生互相检查作业,共同讨论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数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六、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回家后,与家长一起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趣味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分数,掌握分数的读写和加减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2.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应用价值。

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活动二:变化的影子》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活动二:变化的影子》教学设计

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活动二:变化的影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小学综合实践二年级上册第3单元主题活动二:变化的影子》这一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影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影子有了一些初步的认知,他们知道影子是由于光照射到物体上产生的。

但他们对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

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学生可以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影子,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2.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影子,了解影子的变化。

2.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原理。

3.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4.动手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制作影子,加深对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影子的图片、视频、实验材料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手电筒、一张白纸、一把剪刀、一些彩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影子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影子,激发学生对影子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让学生初步了解影子的奥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影子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为什么影子会变化?影子的大小和方向与什么有关?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子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活动二:动物园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动物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发展分类、概括能力。

2.懂得动物和人类的关系,有爱护动物的意识。

重点、难点:
使幼儿能准确的对各种动物进行分类,知道每一种动物属于
哪一个种类。

活动准备:
1.狮子、老虎、梅花鹿、熊猫、狗、猫、牛、绵羊、鸭、鹅、
野鸭、大雁、鹰猫头、鹰、燕子、黄鹂等动物图片若干。

2.幼儿用书第2册第18-19页。

活动过程:
1.律动:手指锁
2.教师播放幻灯片动物图片,引发幼儿的兴趣。

(1)教师每播放一张动物图片,请幼儿说一说它的名字,然后让幼儿试着说一说它住在哪里,喜欢吃什么。

(2)若干幼儿说不出来,然后教师介绍它住在哪里,喜欢吃什么。

3.教师以请动物们来大三班做客引出白板上为它们建好的“动物园”为情景学习分类,请幼儿为动物们“分班”。

(1)教师设置4个位置作为动物园的4个班,各放狮子、燕子、鸭、牛等4种动物,然后告诉幼儿每个班的动物特征,让幼儿把
自己手里的动物图片放在4个班里。

(2)分好班以后,教师组织幼儿回顾4个班里4种动物的共同特征,并启发幼儿给每个班取名为“家禽班”、“家畜班”、“野兽班”、“飞禽班”。

如果幼儿做不到,教师再来完成各个班的命名。

4.教师以分好班后点名为由设置情景让幼儿复习每一个种类中都有什么动物。

具体操作:教师说“家禽班”(或者其它班)的名字,请幼儿快速说出一种动物的名字,要快且对,不能与别人重复。

5.教师问幼儿喜欢不喜欢这些动物,愿不愿意与动物们做朋友?引出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小朋友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活动延伸:
选出两张动物图片贴在小朋友身上代表两个小动物,邀请它们与大三班的小朋友一起跳一支兔子舞,以此把我们人类和动物是朋友,应该和平共处,共享自然的主题推向高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