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及重点归纳以及考试试题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大纲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发展的动因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化概念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具体的分析包括:人口(农业、非农业);地域(农村、城市);产业(农业产业、非农产业);空间形态转化(城市空间形态、农村空间形态);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础设施和环境.3、城市化发展的S形曲线初期阶段(小于30%左右):生产力水平低,发展速度较缓慢;中期阶段(30%~60%或以上):快速发展期;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过程已基本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移,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1、分散发展(指通过新建城市来缓解大城市的发展):1、田园城市(霍华德)2、卫星城、新城(恩维等)3、有机疏散(沙里宁)4、广亩城(赖特)2、集中发展:柯布西埃:指望通过对城市结构的重组在城市内部解决城市问题。

2、田园城市、卫星城、新城的概念⏹田园城市Garden City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以解决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和城市自发膨胀、土地投机等问题。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元,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

⏹新城:改进的卫星城。

城中居住与就业岗位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套,可以满足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所需,是一个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

3、有机疏散的城市发展方案、技术手段和特点指导思想:有机秩序的原则,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也应当成为人类建筑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0个知识点1、城市形成和发展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

2、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6个理论1)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互相竞争是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交通通讯理论:1962年迈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5)经济全球化理论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相当集中、相当分散、绝对分散。

3、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

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4、城市社会基本特征及其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5、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6、城市化含义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7、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8、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 :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9、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规原理思考题

城市规原理思考题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城市化的含义是什么?它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答: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人口职业的转变(2)产业结构的转变(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是怎样的?答:(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

(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

(4)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答: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

城市中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4.21世纪我国城市化的道路应如何走?答:有两点应该有的共识。

一是不能走一些国家曾出现的情况即大量农村人口或失去土地的农村人口或弃农进城的人口盲目地流入大城市在大城市外围形成圈层式的大量环境恶劣的贫民区如墨西哥城、印度的加尔各答等城市。

二是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城镇的道路这可以比作要在河流的支流修建小水库拦洪蓄水以免直接冲向大江河形成灾害。

5.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三来一补”模式分别是怎样的?答:“苏南模式”——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苏南一些地区的农村终于打破种种阻力创办了乡镇工业。

改革开放后乡镇工业受到支持鼓励政策优惠乡镇工业在苏南地区迅速发展大量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这就是城市化道路的“苏南模式”。

(地方推动型)“温州模式”——温州地区地少人多历史上就有经商打工的传统以发展家庭工业和民间市场为主要模式以私营家庭工业为主发展小城镇这种城市化的道路称为“温州模式”。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城市规划原理教案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两百年以来的欧美文学、一百年以来的中国文学中,都能找到一种侵入并深刻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人格嬗变进程的怪兽,那就是城市。

从农村社会过渡到城市社会,城市给了人们一切新奇和新生活,同时也破灭着原始的田园牧歌式理想。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原序: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从许多实际内容来看,已变为一座城市,在追寻这一发展的全过程时,我力求述及城市的形式和功能,述及城市产生的各种目的。

我深信我已经证明,城市一旦消除了它有史以来的固有缺陷,它将来发挥的作用将会远超过历史上所发挥过的作用。

第一节城市的定义一、什么是城市什么是城市?或者说城市的定义如何?这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际问题。

理论上由于各学科对城市的着眼点不同,研究重点各异,因此,对城乡的定义各持己见。

实际上,因受行政体制、历史传统及技术等因素影响,各国所采用的城市与乡村的定义亦差别极大。

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各国共同遵循的城乡定义。

社会学家总是以居民的行为和社群关系作为城市定义的基础。

古典社会学家认为,城市社会给人一种过量的神经刺激和增加人们大量的相互接触,以至必然改变他们的心理和行为。

而这些改变正是城市人和乡村人的主要差别。

社会学家沃尔恩(L.Wirth),把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人口异质性(Heterogeneity)当作城市的三个主要标志,因此,他指出只以“人口多少”为标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定义城市的指标。

人口学家马可耶(M·Macura)通过在塞尔维亚的研究,认为“从人口学的观点,应该以聚居地人口的多少和人口的结构为标准划分城市与乡村,而人口密度因度量上的困难,不宜作为一个准则。

”因此,他建议城乡分类可以最低的人口数和最低的非农业人口__________比例为准则,而史特华(C.T·Stewart)则认为,可以居民中非农业就业比例进行“最简单、最粗略的城乡分类”。

城市规划及学科的发展

城市规划及学科的发展
第二章 城市规划及学科的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和都城城市建设 •西方古典城市规划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规划实践活动 •工业革命前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诞生和发展
一、中国古代规划制度和都城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 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 夫。”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 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 涂以为都经涂。” 《周礼· 考工记》
何造型、非装饰原则(3)标准化、模块化(4)空间 设计(5)节约实用
现代城市规划
(1)1909,英国通过《城市规划法》,利物浦大学 成立第一个规划系。同年,《芝加哥规划》。 (2)1916,纽约,Zoning Law。后制定土地细分管 理法(Subdivision Control Act)。 (3)1928年,CIAM成立。 (4)1933年,《雅典宪章》。
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Hale Waihona Puke 二、西方古典城市规划思想1、Hippodamus(Greek:498BC-408BC)和理想 城市。古希腊建筑师、规划师、哲学家,被称为 “城市规划之父”。 方格网布局,体现政治、宗教含义。 几何图像和秩序象征式构图。 分区:圣地、公共建筑区、住宅区。 2、Marcus Vitruvius Pollio(80-70 BC——15BC) 和《建筑十书》,古罗马工程师。 奠定了欧洲建筑学科的基本体系。 系统总结了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建筑实践经验。 建立了规划和建筑涉及的基本原理。
结束
[加]简.雅各布斯,译者:金衡山,《美国大城 市的死与生》,译林出版社,2005年5月。
5、二战后规划建设项目选例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总结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总结


2. 二战后,小区规划代替邻里单元规划。
以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及人工界限,来划分小区, 在小区范围内,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 综合解决。小区内部道路系统和城市干道明显区分。 一般的生活服务都可以在小区内解决。
3. 20世纪60年代,社区规划逐渐替代小区规 划。将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进行规划。规划师 的责任中心更趋多元化。
第二节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由单项的封闭性思想方法向符合发散型思想方法 变革,城市规划是一个相互反馈的过程,城市是 一个开放的系统。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相互作 用。城市系统规划和群体规划的重要性。 2、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发展。城市规划和发展是一 个过程。规划工作应立足于对过程的规划而不是 设计一个最终规划目标。
2、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
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流高 效率交通系统。 规划实践——20世纪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四、《雅典宪章》(1933年)

20世纪上半叶,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追随现代建筑运动而展开。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主题“功能城市”——发表《雅典宪 章》——由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所制定、反映现代建筑运动对现代 城市规划的基本认识和思想观点。 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之上,认为通过物质 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 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和主要理论 第一节 主要理论 一 、田园城市(Garden City)理论——现 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在 《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提出的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

城市规划基础知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形成:城市是生产发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定义: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

特征:1、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历史文化的积淀;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复杂的、动态的综合体。

发展: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代)——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二、城市化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包括几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

2、产业结构的转变。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4、比较集中的用地及较高的人口密度、完善的基础设施。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

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城市化水平高,推动现代农业生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推动城市化。

城市化历史进程的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中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工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化的过程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聚集效应是城市越来越大城市化的三种模式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过度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与发展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图2-1-3)特点:⑴全部新建、按规划修建; ⑵更加强调中轴线对程,很多方面体现《周礼》所记载的王城的布局制度; ⑶合院式住宅的形式扩大到公共建筑及至整个城市的布局;(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⑷“天人和一”思想的规划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2、西方古代城市建设发展进程及代表城市★古希腊城邦时期的“希波丹姆”模式。代表城市为:米列都城 特点:城市布局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中世纪的城市多为自发成长,很少有按照规划建造的。由于战争频繁,城市的设防要求高,一些城市以防御为出发点进行规划建设。★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建设。城市改造多集中在局部地段,如城市广场,代表性的有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第10页/共39页
★进步: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市与乡村 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问题都提出了见解。★影响:奠定了现代城市规划基本理论,标志着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影响并促成“卫星城镇理论”;对现代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10、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批判简.雅各布斯1961年《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社会公众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与理念的关注与批判。从专业理论的发展角度,由如何做好规划转而注意到是在为谁作规划。背景资料:60-7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26页/共39页
★决策理论 1965年大卫多夫《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 1962年大卫多夫与雷纳《规划选择理论》思想观点:对规划决策过程和文化模式的理论探讨以及对规划中通过过程机制保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尤其是弱势团体的利益的探索。
第22页/共39页
8、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批判60-70年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可概括为:系统、理性和控制论。要点:系统工程的导入,把城市看成一个巨系统。理性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的对象主要局限在物质方面。数理分析和大型计算机的运用使城市发展模型和城市规划控制模型成为可能。批判性问题焦点:理性主义规划多局限于物质形态,对社会问题关心太少。焦点:行政管理中,对决策者的立场观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规划师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被要求过多的综合能力;细部处理工作占用了太多的综合性总体规划,易顾此失彼。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教案第一节城市的定义§1、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定义1.1城市:现代城市的定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理的意义。

1.2城市规划:(1)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方方面面进行综合的分析,对城市发展做出科学的设计。

(2)城市人民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2、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2.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周礼。

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2)《管子。

度地篇》有关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

《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3)古城:唐长安唐长安——里坊中正2.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2.2.1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在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概念,20世纪初以来对世界许多国家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影响。

霍华德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

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含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霍华德设想的田园城市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

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

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

所有的土地归全体居民集体所有,使用土地必须缴付租金。

城市的收入全部来自租金;在土地上进行建设、聚居而获得的增值仍归集体所有。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
《商君书》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 问题进行了阐述,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形成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 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复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和居民区相互穿插, 王莽取得政权后,受儒教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教建筑, 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 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由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并且《管子》、《孙子兵法》等著作在思想上丰富 了城市规划创造,打破《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
《管子》: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城市内 部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其意义在于:打破城市单一的 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体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 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两个宪章的比较:
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 马… 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 马… 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而起决定作用的
出现开放的街巷制
更强调中轴线对称, 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
胡同里四合院,突出和体现封 建社会以宗族家庭为单位的 伦理观念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自考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大纲2008—04-29 10:55《城市规划原理》作为一门理论性考试科目,内容是关于城市与城市发展的知识,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城市规划体系的知识,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的知识,城市规划编制的知识,城市规划实施的知识。

1。

城市与城市发展1.1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1。

1.1 了解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1。

1.2 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1。

2 城市的物质构成、社会构成和产业构成1.2。

1 熟悉城市物质环境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关系1。

2。

2 了解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及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1.2。

3 了解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

3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1.3。

1 掌握城市化的含义1.3.2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

3。

3 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

4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1.4.1 熟悉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4.2 熟悉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2.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2.1 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1。

1 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1.2 了解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2.2 现代城市规划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2。

2.1 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2。

2。

2 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2.2。

3 熟悉战后城市规划学科的主要理论发展2。

3 当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和实践2。

3.1 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条件2。

3.2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主要理论或理念2.3。

3 熟悉当代城市规划的重要实践3. 城市规划的任务、体系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3.1 城市规划的作用和任务3.1。

1 掌握城市规划的作用3。

1.2 掌握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3。

2 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概念3.2.1 掌握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3。

2.2 掌握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3。

2。

3 掌握城市规划行政体系的基本概念3。

3 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3。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3.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4.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6.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8.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9.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0.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1.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2.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3.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

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0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第二节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现代城市规划发展阶段
(1)1890~1915 核心思想词:田园城市理论,城市艺术设计, 市政工程设计; (2)1916~1945 核心思想词:城市发展空间理论,当代城市, 广亩城,基础调查理论,邻里单元,新城理论,历史中的城市,法 西斯思想,城市社会生态理论; (3)1946~1960 核心思想词:战后的重建,历史城市的社会与 人,都市形象设计,规划的意识形态,综合规划及其批判; (4)1961~1980 核心思想词:城市规划批判,公民参与,规划 与人民,社会公正,文化遗产保护,环境意识,规划的标准理论, 系统理论,数理分析,控制理论,理性主义;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PPT文档演模板
城市规划主要理论
2 经典城市规划理论
1、田园城市理论 2、现代城市设计思想 3 、卫星城镇规划 4、《雅典宪章》 5、《马丘比丘宪章》 6、有机疏散思想 7、理性主义规划理论 8、城市设计研究 9、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10、可持续发展 11、全球化理论
规划构思 规划编制着重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重置土地功能,优化土地结构; 解决人口、建筑、交通密度高的问题;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建设的 关系。 空间布局 一、规划将流花湖-荔湾湖-珠江沿岸建设成为广州市扇形开敞空间的有机部分。 二、保持中山路以南的旧城格局,着力发展中山路以北及珠江沿岸地区。新的 建筑以多层及中高层为主。 三、以五大商业中心区为核心,二大商业批发带及珠江沿岸绿事为轴,构建不 同层次的市民生活中心圈层。 创新与特色 有机结合城市总体发展策略与基层政府机关决策;树立全局观念,加强对周边 区域的研究,从城市总体的角度对区内交通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绿 地等进行合理配置;采纳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划导控模式;合理调控社会结构与居 住布局;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新手段;探索动态规划模式。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发展
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概念 与理论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概 念之一,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功能 分区、交通组织等方面的规划设计。
城市空间布局的规划需要遵循整体性、 协调性、生态性等原则,注重城市整 体形象和空间品质的提升。
城市空间布局的规划需要考虑城市发展需求 、土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旨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 提高。
后现代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代主义建筑和城市规划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强调多元性、复杂 性和综合性。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强调城市规划的人 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后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在实践中注重公众参与和协商,强调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合作与 共赢。
PART 03
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和 发展
https://
REPORTING
目录
•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 •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 • 城市规划学科的核心概念与理论 • 城市规划学科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 案例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规划实践
PART 01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早期的城市规划实践
古代城市规划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古国的城市规划实践,强调城市的 功能分区、空间布局和美学追求。
中世纪城市规划
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欧洲中世纪的城市规划注重道路、桥梁、 排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近代城市规划
19世纪工业革命后,城市迅速扩张,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城市规 划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旨在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二、 田园城市理论 英国社会改革家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 是一种城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倡议建立一种 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田园城市,用城乡一体的 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 态。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重要的社会改良 学说,田园城市理论的诞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时 代背景,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学的产 生和发展。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定义

一、城市规划: (1)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方方面面进行 综合的分析,对城市发展做出科学的设计。在 城市中哪些地方盖居民楼,哪些地方修马路, 哪些地方建商业区,哪些地方建城市绿地,这 些都不是凭空修建的,它们是经过成批成批的 经济学家、建筑学家、系统工程学家、社会学 家等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共同设计规划的结果。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七、 有机疏散理论 1、 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 而是对城市的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 2、 把贫民窟比喻称“瘤”,城市是不断成 长和变化的机体,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缓 慢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动态的。他认为对 待城市的各种“病”,就像对人体一样, 要动大手术,要从城市的结构和形态做起。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都城的建设规划对地方城市的发展也饶有影 响,如唐以后的州县城制,就多是从“里坊”之 制影响演化而来。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的集权统一, 城市建设多有规划。总的说,城市布局用地分区, 建筑布局和道路系统等等,比较严整,有严格的 等级划分。地方城市布局受制度的约束相对要少 些,更能结合具体条件,不拘一格,因而更富于 变化。例如同为行政中心城市,居于江南的平江 府(苏州),与成都、广州的布局形态就很不一致。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古罗马奥古斯都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Vi~vius) 在公元前1世纪博采众说,写成《建筑十书》,并 在其中用一定的篇幅论述城市规划设计的经验与 理论(尤其表现在从军事防御出发而设计的城市模 式方面),在伴随文艺复兴运动到来的新的建设高 潮中,又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艺术家和建筑师, 诸如阿尔伯蒂(Albeai,14N-1472年)、帕拉第 (P~adiv,1508-1580年)、斯卡摩锡等。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长期封建社会都城建设一脉相承,不断发展, 逐渐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战国时期的列国都城还采用了 大小城的制度,体现了“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的要 求。演变到汉长安,都城中的宫殿、闾里、市肆、道路、 园林等城市的各个要素的建设,已集中在一个城垣内,城 市开始组合成整体汉长安城形制的形成,是我国都城前期 规划形制的开端。其后,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进一步加强 了全面规划,它的规划布局,对我国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 --隋唐长安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影响。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无论东西方城市,城市园林建设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 位。中国的造园活动历史悠久。早有战国时期人们便造园 囿,筑台榭,以至修建离宫别馆。到明清时皇家禁苑和私 家园林均达一时之盛。在两河流域,人们在乌尔城等观象 台建筑群中种植树木,在巴比伦建设了“空中花园”,在 古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1453年建都后设黄 金角(The GoldenHom)建设园林。西欧中世纪的城镇内 部虽很少有园林建筑,但它们的规模很小,故也能与大自 然结合。欧洲城市中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兴造园林之风大 盛,并一直持续到近代。可以说,在古代环境建设中,城 市规划、建筑、园林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定义
(2)城市人民政府为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 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
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城
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
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前期城市化时期 从西方古代社会来看,早在古希腊的城邦 建设中便出现了希波达摩斯(Hippodamus) 的城市建设体系。建筑师从当时的哲学思 想和实用两方面出发,探讨了城镇的形态, 从而发展了这一体系。其主要特征是采用 了方格网式的街道系统,并与城市的市场 和公共建筑群结合起来。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唐长安在中国城市规划史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 城址的选择,规划分区的形成,宫城坊里、市肆园林的划 分,方格形街道系统的拟定,水系的开拓,中轴线的运用, 街道绿化的建设,城廓的建造,宫廷、坊里、宗教、园林 建筑群体的组合,个体建筑的构成及艺术形象与风格的创 造,建筑绘画雕塑的结合等等,既吸取历史经验,又都有 重要的创造。长安的城市建设成就是灿烂的盛唐文化重要 组成部分,是"最为巨大的艺术晶"。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他们在论及建筑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关城市的 理论和城市模式。阿尔伯蒂在其《建筑论》中开 宗明义地谈选址与环境,述及用地划分,郊区道 路景观设计等广泛内容。斯卡摩锡在设计其“理 想城”时,设想了各种不同功能的广场,反映了 文艺复兴时期商业的兴盛和城市生活的多样化。 在西方古代和中古社会中,虽说还没有独立的城 市规划学科,但建筑学中包含着城市规划和设计 的内容。当然,在其它有关学科中也已经有人注 意到对城市的研究。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3、 他从生物的“细胞”成长现象中得到启示, 认为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 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 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4、 他认为应该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 在带状绿地系统中,避免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 要安静的场所 5、 1960年代以后,许多学者提出尖锐的质疑。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三)《雅典宪章》: 这个大纲集中地反映当时“现代建筑”学派的观 点。 1、 《大纲》首先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 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 解决居住、改组、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 常进行。 2、 《大纲》认为居住的主要问题是:密度大绿 化低;太近工业区;公共服务设施少; 3、 《大纲》认为工作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地点 无计划地布置,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二.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1)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托马斯· 莫尔在16世纪时提出的。乌托邦中有50座 城市,城市与城市之间最远一天能到达,城市规 模受到控制,以免城市与乡村脱离。乌托邦对后 来城市规划理论有一定影响。 (2)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3)罗伯特· 欧文“新协和村” 1852年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3万英亩土地,900 名同志去实现。
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意义很大,它将决定城市的发 展方向,决定城市的建设规模,使城市走上可持续发展道 路,如果没有城市规划。那么城市的建设将会陷入混乱, 后果不堪设想。 例如,美国芝加哥的城市规划就比较成功、合理。它 虽是一座工业城市,但是工业用地仅占城市用地面积的7 %,商业贸易用地占4.6%。铁路、公路用地占7.5%,居 住区用地占24.1%,公园及游乐场用地占4.8%,空地、 绿地占24.1%,街道用地占24.6%,公用事业用地占3.3%。 (主编:刘英健 编著:刘英健 《小学环境教育丛书-美化 城市家园》)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六、 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1、 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 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成居住 区的“细胞”。幼儿上学部穿越交通道路,内部 设置一些居民服务设施。 2、 二战后,在欧洲一些城市的重建和卫星城市 的规划建设中,“邻里单位”的思想得到进一步 应用,并且在他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小区规划” 理论。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3) 1928年编制的大伦敦规 划方案中,采用在外为建立卫 星城镇的方式。 (4) 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 独立的新城 ,以英国在20世纪 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凯恩斯 为代表。人口由5~8万扩大到 25~40万人。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四、 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影响与《雅典宪章》 (一)柯布西埃的理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1)城市中心区人 口密度过大,(2)交通矛盾;(3)绿地少; 因此要从规划着眼, 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的有限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主张提高城 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 (二)赖特于1935年发表《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充分 地反映了他倡导的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 体主义。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认为大都市将死亡,美国人将走 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 以上两极端的规划理论,有共性: 1、 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在他们“理想的城市”中, 2、 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所出现的新技术: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影 响。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八、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1960~1970年代西方城市规划操作的指导理论可
以用三个词来概括:系统、理性和控制论
1、1952年,刘易斯凯博1952年出版《城乡规划 的原则与实践》全面阐述了当时被普遍接受的规 划思想。城市规划的对象还主要局限在物质方面。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元大都、明清北京,继承和发展隋唐长安和宋 东京的优秀传统,结合北京的历史地理条件,并有 意识地参照《考工记》的模式,它在城市的规划和 设计上的成就,可以说是集我国都城形制之大成, 经过进一步的创造,达到了我国后期都城发展的新 高峰,也是最后的结晶。北京至今仍然不失为中国 古代城市建筑遗产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比较完整的 实例。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3、 小区规划不限于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 不仅是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而是趋向于由 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界线为界,把居住建 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 4、 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的 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 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 ,社区规划的概念 逐步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规划师的责任重心 更趋多元化,给社区中弱者更多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