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修订稿
一年级数学老师教案位置5篇
一年级数学老师教案位置5篇一年级数学教案位置1教学内容: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并了解加、减发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在根据数的组成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和口算能力。
3、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8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 )。
95里面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81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出示32页情景图。
2、提问:你能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梳理问题(1)一共有多少个桃?(2)一共有34个桃,去掉框里的30个,还剩多少个桃?3、怎样列式?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30+4 = 34-30=提问:30+4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想的?34-30呢?(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根据看图,数出来的;用小棒摆出来的;根据数的组成来思考的。
34+4就是把3个十和4个一合起来,是34;34-30就是从34里去掉3个十,还剩4个一,是4 。
4、解答“试一试”。
提问:4+30等于多少,你又可以怎样算?(1)先想一想。
(2)小组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
(3)指名小组汇报。
4个一和3个十和起来是34;因为30+4 =34,所以4 +30=34。
谈话:“34-4”你会算吗?填在书上,并轻声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回答,结合学生回答适当补充。
5、介绍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1)介绍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名子,在每一个算式中每个部分也都有各自的名子。
在加法算式30+4 =34中,相加的两个数都叫做加数。
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理解物体的位置,并能在实际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 培养学生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3.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 实际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表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途径,发现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出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概念。
2. 讲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讲解数对的组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3. 实践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用数对表示不同物体的位置,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提升:让学生谈谈在实践过程中的收获,教师进行点评,总结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重要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 利用图片、教具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3. 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掌握情况。
2. 讲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排队、座位安排等。
3.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用数对表示不同物体的位置。
4.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纠正错误。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作品,评价学生对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掌握程度。
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位置词,如上、下、左、右等,并能正确运用。
2.学会使用位置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能够准确使用位置词表示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
教具准备:1.教材:一年级数学上册。
2.图片、卡片或实物,如球、书、桌子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位置概念:教师拿出一只球,并放置在教室的某个位置上,例如桌子上。
2.提问:小朋友,你们看到这只球在哪里?(等待小朋友回答)二、探究(10分钟)1.教师将球移动到其他位置,例如桌子下面,地板上等,然后提问:请问球在哪里?2.引导学生观察球的位置,并用手指指向球所在的位置。
然后问:球在桌子的上面还是下面?球在地板的上面还是下面?(逐个询问)3.教师示范使用正确的位置词回答问题。
三、学习位置词(15分钟)1.教师出示图片或卡片,然后用位置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例如,将一张横着放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并说:这张卡片在桌子上。
2.学生模仿教师,用正确的位置词描述其他物体的位置。
教师可以逐个物体示范,例如书在椅子下面、球在椅子上面等。
四、巩固运用(15分钟)1.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问答练习,例如:请问笔在书的左边还是右边?请问桌子在椅子的上面还是下面?2.让学生站在教室的某个位置,然后让他们用正确的位置词描述自己的位置,例如:我在门的左边、我在黑板的前面等。
五、拓展辅助(10分钟)1.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教室内寻找不同物体的位置,并进行描述。
2.教师提供多个物体,可以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简易的地图,然后用正确的位置词标记物体所在的位置。
六、总结(5分钟)1.教师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并和学生一起回顾使用了哪些位置词。
2.教师可以提问一些关于位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
七、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不同物体的位置,并用正确的位置词进行描述。
2.鼓励学生在家继续运用所学的位置词。
八、教学反思(5分钟)1.教师思考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整理教学反思,并备课下节课。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教案范文三篇教案的评估和反思
作为一名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师,我深知课程教学是一项对学生的关键影响力之一。
教师需要制定富有创意、有趣且充满挑战性的教学计划,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本文将对我设计的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教案进行评估和反思,并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个重要的数学概念。
评估:小学一年级下册的数学教育需要从基础开始。
本节教学主要围绕学生掌握在平面内描述物体方位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学习图形的上、下、左、右、中等基本位置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掌握能力和方向感。
我设计的《位置》教案共分为五个部分:活跃课堂气氛、导入新知、板书讲解、反复演示、练习检验和拓展延伸。
根据教学计划,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视觉教学法、听觉教学法、实践训练法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计划的评估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虽然我设计的教案结构和流程吻合总体目标,但存在一些不充分之处。
例如,在反复演示和练习检验环节,学生对于不同形状的物体描述方位的能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挑战和提示。
2. 学生在课上实际掌握的知识技能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巩固掌握使用基础位置关系,完成相应识别和绘制练习的能力。
包括通过互动游戏和练习演示等多项活动,鼓励学生说出物体的方位,增强学生空间认知技能。
但因为在课堂的时间和内容限制,一些学生对于方位概念和方法不甚理解,需要加强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
3. 教学方法的效果我采用了多种视觉、听觉、实践教学法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容量的思维教育。
目前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着实显著,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调整,提高了教学效果。
反思:在进行教学计划的评估后,我发现教学计划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但还存在一些欠缺之处。
基于这些方面,我提出了以下建议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1. 加强对概念和方法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位描述概念,要加强讲解、展示和练习,在课上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掌握技巧。
2. 更加深入的叙述方式教师在掌握方位方面,可以使用更加吸引人的方式来鼓励学生的参与,比如充分播放动画、图像和声音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空间位置产生直观的感受。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一单元位置::1、位置)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一单元位置::1、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小学一年级数学下》第一单元《位置》主要让学生掌握上、下、左、右、前、后六个基本方位的辨别,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观察和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对生活中的方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左右、前后方位的辨别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上、下、左、右、前、后六个基本方位的辨别。
2.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观察和描述物体位置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上、下、左、右、前、后六个基本方位的辨别。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位置,以及左右、前后方位的辨别。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互动中掌握方位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不同方位的物体。
2.准备教室内的教具,如书本、铅笔等,用于实际操作。
3.准备一些游戏道具,如卡片、小玩具等,用于游戏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物,引导学生辨别方位,如天空在上方,地面在下方。
让学生初步感知方位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教室内的教具,让学生辨别左右的方位。
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如“书本在铅笔的左边”。
3.操练(10分钟)开展“找朋友”游戏,学生分组,每组派一名代表站在讲台前,其他学生在教室里寻找与代表相同方位的物体。
找到后,用语言描述位置,如“我在你的后面”。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方位接力”游戏,每组排成一排,第一个学生拿到一个道具,根据老师的指令,将道具传给指定方位的下一个学生。
如:“把道具传给你的右边同学。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在教室里自由寻找合作伙伴,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位置,如“我在教室的左边,离窗户最近”。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教案范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掌握方位词“上、下、左、右”的含义。
2.能够准确描述物体在不同位置上的方位关系。
3.能够通过有趣的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方位词“上、下、左、右”的认识。
2.物体在不同位置上的方位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方位词“上、下、左、右”的含义。
2.难点:帮助学生准确描述物体在不同位置上的方位关系。
四、教学环节1. 热身活动讲师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如“左右看看”、“上下瞧瞧”等,以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并为后面的课程做好铺垫。
2. 新课讲授1.讲师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向学生介绍方位词“上、下、左、右”的含义,如“桌子上面、地板下面、门左边、窗户右边”等。
2.讲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张简单的方位图,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物体在其中的具体位置和方位关系。
3. 练习活动1.讲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物体,然后让他们尝试用方位词来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2.讲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角色扮演,比如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到某个物品,或者描述“老师站在或坐在哪里”。
4. 总结归纳1.课程结束前,讲师应该总结本次课程的核心内容,确保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方位词“上、下、左、右”的含义,并能够准确描述物体在不同位置上的方位关系。
2.讲师可以鼓励学生认真复习本次课程的内容,并做出总结性回答。
五、教学评估为了衡量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本次课程的核心内容,可以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提问:讲师可以随机向学生提问,以测试他们对方位词“上、下、左、右”的掌握程度。
2. 练习活动:讲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练习,尝试描述物体在不同位置上的方位关系,使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回答问题:讲师可以在下一节课上让学生回答一些与本次课程相关的问题,以检验他们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教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位置》教案1. 教学目标•知道物体的位置有前后、左右、上下之分。
•掌握使用简单的方位语言描述物体位置。
•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获得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学会使用简单的位置图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 教学重点•使用简单的方位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观察和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 教学准备•《位置》教材内容P20-P30。
•一些常见的物体,如书包、椅子、桌子等。
•班级黑板或白板。
4.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知1.老师出示一些物体,如书包、椅子、桌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位置。
例如:“书包在桌子的右边”、“椅子在桌子的前面”等。
2.引导学生发现物体位置的相对性,并与学生一起总结简单的方位语言,如前后、左右、上下。
第二步:学习新知1.学生打开教材,跟随教师一起学习《位置》一章的内容。
2.教师解释教材中的图示和文字,让学生明白物体位置的表示方法和方位语言的运用。
第三步:展开活动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几个物体,让学生互相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学生可以用语言描述、绘制简单的位置图或者演示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3.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到黑板或白板上进行展示,其他组员可以补充或提问。
第四步:巩固提高1.教师出示一些位置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判断物体的位置关系。
2.学生可以互相出题,以小组形式进行竞赛,加深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5. 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物体位置的相对性和使用简单的方位语言描述物体位置。
他们通过观察、描述和绘制位置图的方式,培养了空间认知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和竞赛,增强了学生对位置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的位置关系,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空间思维能力。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1《位置》(上、下)教案1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1《位置》(上、下)教案1一、教学目标1.认识地理位置词语,如上、下、左、右。
2.掌握地理位置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3.用所学的地理位置词语描述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
4.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培养孩子对空间概念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地理位置词语。
2.运用位置词语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教学难点1.细致区分地理位置词语的不同用法。
2.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如多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地图、玩具人物、实物道具。
2.学生准备:铅笔、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10分钟)教师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位置词语,并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5.2 学习(2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地理位置词语的运用。
2.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上、下、左、右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5.3 操练(3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活动,通过游戏和排队的方式,让学生练习使用地理位置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每组学生进行相互辨认位置、相互描述位置的活动。
5.4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确认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地理位置词语。
六、课堂作业在作业本上完成指定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应用地理位置词语,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左右上下的概念上仍需要进一步强化,下节课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在课后认真复习并做好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确定、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对物体位置关系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培养实践能力。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准备预设过程教学重点: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一、激情引入1、师:小朋友们,上个星期我们学了哪些数学知识?生:上下、前后、左右师:谁来说说你的上面有什么?下面有什么?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还有吗?学生畅所欲言。
2、师:真不错,能记住自己的上下前后左右了。
那你能辨别别人的上下前后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副图。
(出示主题图)你看,这个班的每位小朋友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了,谁先来说说讲台在哪里?学生指出讲台的位置,在小朋友们的前面。
师: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叫小明,坐在第一组第二个,你能找到他吗?学生在图中找小明。
师:老师是从左边开始数的。
谁的左边?生:我们的左边。
(师:你认为呢?)师:说的真好。
这里一共有几个小组?第二小组在哪里?第5小组在哪里?师:现在老师指一个小朋友,他在第几组第几个,知道的小朋友举手,看谁反应快!老师指,学生说。
再老师说,请学生上来指。
这么多小朋友,你想认识哪一位,说说他的位置。
3、师:小朋友,你能告诉大家你的位置吗?第几组第几个?同桌两个人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反馈,说自己的位置。
师:那你能说说你的前面的同学、左边的同学、右边的同学、后面的同学的位置吗?完成练习,你有什么发现?(前后同组,左右同个)4、师:有个小朋友在桌上摆了很多动物卡片,你看,(出示图片)他还说了猴子在哪里,看到这些动物卡片,你们能提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并回答。
二、发展练习1、情境说明课件展示一幢楼房(由P9第7题)师:这是一幢漂亮的新楼,数一数一共有几层,几个单元?每一楼都有两户人家,靠左的为左室,靠右的为右室。
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7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7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7篇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页的例题,第10~1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教材简析]本课教学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教材提供学生熟悉的教室场景,让学生通过观察,领会上下、前后的含义,认识上下、前后的方位,再组织学生领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想想做做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理论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描绘上下、前后位置关系的习惯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空间观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物体之间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教学目的]1 在详细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拟准确地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2 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开展初步的位置观念3 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提醒课题1 观察:小朋友观察自己宽阔、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椅、小朋友)2 设疑: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3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
(板书:认位置)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1 出示主题图教室提问: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 (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2 讨论交流(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军的什么位置(2)小组汇报。
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军前面(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军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3 分组讨论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讨论后汇报: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小红在小平的前面,小平在小红的后面4 联络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小组学生互相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指出: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假如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1《位置》(上、下)教案2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1《位置》(上、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地点的概念。
2.能够学习和使用常见的方位词语。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描述物体和人物所在的位置。
二、教学重点
1.地点的概念及方位词语的学习。
2.使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和人物所在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1.在多物体的情境中使用方位词语描述位置。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复杂的位置关系。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教具、图片等。
2.学生准备:学习用书、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节:引入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物体的位置,引出地点和方位的概念。
2.讨论地点和方位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第二节:学习方位词语
1.介绍基本的方位词语,比如“左、右、前、后、上、下”等。
2.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方位词语的含义。
第三节:运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位置
1.设计一些实际情景,让学生用学过的方位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
2.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确认对方描述的位置是否准确。
第四节:综合练习
1.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或场景,要求他们用方位词语描述出物体的位置。
2.可以加入一些游戏元素,增加趣味性和参与度。
六、教学总结
1.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方位词语在描述位置时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方位词语描述周围的事物位置。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和掌握,提高对位置概念和方位词语的理解能力。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教案范文三篇教案的实施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案一:《位置》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
2.学生能够使用常见的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3.学生能够在简单图形中寻找物体的位置。
二、重点难点1.使用常见的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学生需要能够自己在图形中找到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图,引导学生使用方位词来描述图中物体的位置。
2.新授(1)教师出示一些简单图形,让学生自己找出图中物体的位置,并使用方位词进行描述。
(2)教师让学生拿出纸张,自行绘制简单图形,找出图中物体的位置,并使用方位词进行描述。
3.巩固教师出示几幅图形,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图中物体的位置。
4.拓展让学生自行设计简单图形,并让同桌找出图中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应该多次反复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方位词的使用方法。
2.为了防止一些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必要时候可以采用一些教具,如木块、线段、面片等,让学生在物体间进行活动。
教案二:《位置》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2.学生能够在图中寻找物体的位置。
3.学生能够学会使用基本的定位方法和规则。
二、重点难点1.在未知的图形中,学生需要自己寻找已知物体的位置。
2.需要学生掌握使用第一视角进行定位的技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将一些有趣的物品放在教室不同的位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别寻找教室中所有物品的位置。
2.新授(1)教师给学生出若干幅复杂的图形,让他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到其中一个或多个物体,使用方位词进行描述。
(2)教师介绍基本的定位方法和规则,并让学生自己练习。
3.巩固教师由浅入深地向学生展示若干幅复杂的图形,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寻找所有物体的位置。
4.拓展学生自行设计复杂图形,并且让同桌寻找图中物体的位置。
四、教学注意事项1.教师需要在讲解基本技能时重复多次,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技能。
2.需要让学生多进行练习,熟练掌握基础技能,才有可能在复杂情况下做出完美的定位。
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并书写0-10这些数字。
2.能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这些数字的大小和用途。
3.能够初步认识数的排序关系。
4.在教学中贯穿生活情境和教育游戏。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认识0-10这些数字,并能够书写。
2.学生能够初步认识数的大小和排序。
3.在教学中贯穿生活情境和教育游戏。
三、教学准备1.准备《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2.准备数字卡片、数字玩具或者数字图案的卡纸、黑板、彩色笔等教学用具。
3.准备与数字有关的教育游戏。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教师出示0-10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并在黑板上书写出来。
(2)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生活中0-10这些数字的用途,比如0-10的数字在钟表、电话号码、年龄等方面的应用。
2.播放教育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0-10数字。
教师播放相关的数字认知教育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数字0-10,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
3.数字游戏:(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组不规则的数字图案,让学生按照数字大小的顺序排列。
(2)教师出示数字玩具或者数字卡片,让学生进行比较大小,了解数字的大小关系。
4.生活情境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校园或走出校门,在生活情境中教学0-10数字的运用,比如在钟表上识读时间、在门牌号码上识读数字、在年龄上认识数字的大小等。
5.复习与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对0-10数字做一个简单的复习和总结。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认识0-10这些数字,并能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这些数字的大小和用途。
教师在教学中贯穿了生活情境和教育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采用生活情境和教育游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数学的魅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
教案:数学位置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和描述前、后、左、右、上、下等基本位置概念。
2.能够在各种情境中使用位置概念进行问题解决。
3.能够通过绘图和描述的方式表示物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准备:1.学生练习册2.图片或物体模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1.教师通过贴有“前、后、左、右、上、下”字样的卡片,让学生复习这些位置概念。
2.与学生一起观察教室内的物体,找出这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如“书在桌子上方”、“窗户在教室的一侧”等。
二、讲解位置概念1.教师使用图片或物体模型来说明前、后、左、右、上、下的概念,并给出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
2.通过指示学生站在教室内的不同位置或走到不同的位置,让学生亲身经历这些位置概念。
三、练习位置概念1.学生自己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然后互相指挥位置,来练习前、后、左、右、上、下的概念。
2.教师提问学生关于位置的问题,如“门在哪个方向?”、“窗户在哪个方向?”等,让学生回答,并解释他们的回答。
四、巩固位置概念1.学生配对活动:教师让学生找到一个搭档,然后给出一个位置,让学生告诉他们的搭档如何走到这个位置上。
2.学生练习册:教师让学生打开练习册,在书上完成有关位置概念的练习。
五、小结与评价1.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这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前、后、左、右、上、下的概念对于描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对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和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肯定。
六、拓展延伸1.学生在课后,可以继续观察并记录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位置关系,如家具的位置、家里一些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等。
2.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游戏,通过位置概念来指挥其他人在规定的区域内行动。
备注:教案是根据小学一年级数学课程大纲编写,并参考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活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巩固和拓展,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运用位置概念。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教案范文三篇教案的编写要点
第一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橙色位置词汇:上下左右。
2、掌握橙色位置词汇表达所代表的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橙色位置词汇所代表的方向。
教学难点:辨别橙色位置词所代表的方向。
三、教学资源准备
1、小学数学电子课件/小学数学课本
2、学生的物体(如笔、铅笔等)或卡片
四、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注重模拟实验,帮助学生感性认识位置词的代表方向,顺便呈现数学课题的玩趣性,避免单调乏味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先读著名童话故事《红帽子》的一段,激发学生大脑中橙色位置词的联想。
引导学生谈论角色“小红帽子”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并引导学生掌握OLOV橙色位置词汇:上下左右,比如:“在森林里走,你要看清楚左右”或“小红在河边向上看,看到一个老虎”。
2、学习
通过电子课件展示橙色位置词的图示和相关卡片(上下左右),具体介绍并对比题目所用的卡片,老师请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请你用橙色卡片来表述一下这个物体在什么方向上”。
再请发给相关任务来巩固以上所学。
3、练习
1)学生自主设计出一些方向和位移操作。
2)学生尝试针对这些不同方向给出橙色位置词,再整合成可循序渐进的架构方案,可以逐渐深入循序渐进,如“小孩在X方向向左走了三步,在Y方向向下走了两步”等。
六、教学评估
1、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橙色位置词;
2、学生能够自由运用位置词表达语言;
3、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准确的表达物体移动的方向。
通过简单趣味的电子化题目,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元音规则,加深记忆理解,更好的学习小学数学。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位置》教案范文三篇教学中的教案应用
第一篇:《位置》教案范文教案主题:位置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左右、上下、前后等空间概念。
2. 学生能够使用座位、教室和图形的位置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1. 空间概念(左右、上下、前后)2. 物体的位置描述(座位、教室和图形)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和掌握空间概念,包括左右、上下和前后。
2. 学生掌握物体的位置描述词。
教学难点:1. 学生掌握图形的位置描述词。
2.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方法:1. 下课前游戏。
2.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辅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1. 下课前游戏。
2. 教师用图片展示物体位置,并让学生用左右、上下、前后描述物体位置。
3. 教师提供一张座位图,让学生练习使用位置词描述座位位置。
4.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关于教室中物体位置的问题。
5. 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和理解图形位置的描述方式。
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的设计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空间概念和物体位置描述,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度。
游戏形式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和理解位置概念,同时也能够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度。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位置》教学目标:1. 能理解左右、上下、前后的概念。
2. 掌握使用座位、教室和图形的位置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3. 能够使用描述物体位置的词语。
教学内容:1. 位置概念的介绍。
2. 座位位置的描述。
3. 教室内物体的位置描述。
4. 图形位置描述。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左右、上下、前后概念;2. 通过座位、教室和图形的位置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1. 图形位置的描述;2. 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观察属性,积累常识和规律。
2. 通过学习新课来引出内容。
3. 通过动手操作掌握新知识。
4. 通过不同地形的仿真环境,离线学习和连续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空间控制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位置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位置
年级:一年级
主题:位置
教学目标:
1. 理解方位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2. 能够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3. 能够在图中标注物体的位置。
教学内容:
1. 方位词的认识和运用。
2. 描述物体的位置。
3. 在图中标注物体的位置。
教学步骤:
1. 导入新知识(5分钟):
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方位词的图片,并让学生猜测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方位词。
2. 讲解方位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10分钟):
通过示范和讲解,让学生理解方位词的意义和使用方法,并强调方位词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3. 练习描述物体的位置(15分钟):
让学生自由选择物体,通过描述该物体的位置,运用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例如:书
在桌子的下面。
4. 在图中标注物体的位置(15分钟):
给学生发放一些简单的图画,让学生在图中标注物体的位置,并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
5. 巩固练习(10分钟):
让学生完成一些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方位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方位词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
拓展活动:
1. 让学生在教室或学校中寻找指定位置的物体。
2. 让学生画一幅图,描述其中物体的位置,并用方位词标注。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多次练习使用方位词描述物体位置,以加深学生对方位词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场景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2《位置》(前、后)教案3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1.2《位置》(前、后)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理解“前”、“后”的概念。
–能够熟练辨别物体的位置。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前”、“后”的概念。
•难点:辨别物体的位置,正确运用“前”、“后”。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小白板和马克笔
3.物体实物(如小球、立方体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通过小游戏,让学生体会“前”、“后”的概念。
2. 学习新知识
1.讲解“前”、“后”的概念。
2.举例让学生理解:“前面是指离自己近的地方,后面是指离自己远的地方。
”
3.练习:老师给出指令,让学生找出物体的前后位置。
3. 巩固练习
1.给出图片,让学生用文字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分组活动:让学生两两合作,互相给出位置指令,练习“前”、“后”的用法。
4. 拓展应用
1.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到不同物体的前后位置,并写出描述。
2.讨论日常生活中“前”、“后”的应用场景。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前”、“后”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作业《找位置》。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加练习,提高对“前”、“后”概念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数学位置教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位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各种水果图片(梨、萍果、香蕉、草毒、葡萄),楼梯图,交通情景图。
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感知位置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
(1.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2.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仔细观察,理解位置1.上、下。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学生交流。
(红灯在黄、绿灯上面,绿灯在红黄等下面,黄灯上面是红灯,黄灯下面是绿灯,红灯下面是黄灯,绿灯的上面是黄灯。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完整,(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上、下的位置关系吗身体呢2.前、后。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它们又是怎么排的呢?学生交流。
(摩托车的前面是小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是摩托车;摩托车后面是公交车,公交车前面摩托车。
)学生交流中出示板书:“前”“后”。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
联系实际问:汽车有前、后位置关系,(板书:前后)你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______,在这个同学的______(被念到的同学请站起来)从前往后数,他在第几个,从后往前数呢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3.左、右。
师:刚才小朋友介绍得很完整,老师很满意,建议小朋友鼓鼓掌为自己鼓励鼓励。
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鼓掌的(手。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师:请举起你的右手。
师:左手、右手是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
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同学互相看看,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找找看。
要求学生摸着说,其他小朋友也跟着摸一摸。
师:认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来活动活动,好吗?先请同学看屏幕上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再让学生学着做。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你的左、右都有哪些同学呢?4.相向左、右。
师:现在请同学举起右手。
(教师面对学生也举右手)老师举的是哪一只手呢(留一定时间让学生争执)有说左手的,有说右手的,到底是哪只手呢没关系,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老师举起的是哪只手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交流,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看屏幕(楼梯图),这是什么学校要求同学上、下楼梯要靠哪一边(右边)。
这里有两个小朋友,一个要上楼梯,一个要下楼梯,上楼梯要靠右行,应是靠哪边你能帮他找找吗(出示箭头)这个小朋友要下楼梯,他靠右行了吗你怎么知道他不是靠右行呢又应靠哪边呢两个同学要同时上、下楼梯,你们看他们都靠右行了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避免相撞。
)平时,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
运用知识,巩固练习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师:老师带来一些水果,想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摆一摆(苹果、梨、香蕉、草莓、葡萄)。
按要求摆在桌上。
先放苹果,在苹果右边摆上葡萄,在苹果左边摆上香蕉,在香蕉左边摆上梨子,在葡萄右边摆上草莓。
师:一共摆上几种水果从左往右数,香蕉排在第几个从右往左呢师小结:同一种水果,从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要说清楚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
师:葡萄摆在苹果的上面,香蕉摆在苹果的下面,草莓摆在梨子的右边。
师:小朋友看看桌面上有哪些学具(让1名学生说)。
你能利用今天所学上、下、前、后、左、右来整理吗怎么摆就怎么说。
展示摆的结果。
(请3位同学介绍。
)师:文具摆放有一定位置,有助于学习,平时,小朋友整理过房间吗你能帮助图上这位小朋友整理吗整理之前我们来认识这些生活用具,它是……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上、下、前、后、左、右把它摆在合适的位置,同桌商量,看哪一小组摆放最妙。
(交流。
)小结:老师认为各个小组都有特色,你们回家后能不能也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整理呢?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师指着板书)上、下、前、后、左、右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例如,坐在汽车上,汽车是向左拐,还是向右拐呢,你要懂得判断,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个例子说说吗学会了上、下、前、后、左、右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进行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1.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如下:a.注重从学生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比较准确的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b.让学生亲自经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习惯,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观念。
c.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
d.利用课堂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及讲文明、懂礼貌的教育。
2.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理念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并在感悟和学习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
并能利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时老师对这两组位置关系的处理只要求学生会认、会说、会用,不再过多的进行强化性训练。
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老师以此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
教学时老师把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做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
<<位置>>专家评价意见这节数学课,教师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授课伊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回忆上学路上井然有序的交通是什么在指挥呢?学生想到交通警察,红、绿灯等。
随后课件出现交通情景图,让学生去观察红、黄、绿三盏灯和三辆车的摆放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它们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车辆并介绍它的排列位置。
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选择权,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个性和见解;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如认识前、后,由观察图上物体摆放的位置到寻找教室里人或物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教师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面向全体、重视发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
如教学左、右时,让同桌同学互相“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摸一摸”自己肢体上的左右。
跟着音乐节奏做一做、摆一摆,体验学习的乐趣。
再利用教室里的场景,组织学生观察、交流、正确描述其他人或物与自己的位置关系,建立空间位置的概念。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举起右手让学生来猜一猜举的是哪只手?学生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
教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去争论,想办法证明。
学生在争辩中发现了问题,情不自禁地喊出声:“老师你转过身来,就和我们一样举的是右手了”。
真正领悟到位置的相对性,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发挥了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也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置入具体活动情境教学的新理念。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
如: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利用动态的课件(让学生观察上下楼梯是否靠右行)、帮助整理、布置房间等练习。
布置学生课外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实践活动。
为此,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教育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