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 章传播的类型

合集下载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

• 香农—韦弗模式 • 《传播的数学理论》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 WHO • Says what • In which channel • 谁(传播者) • 说什么(讯息) •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
• To whom
• With what effet
• 对谁说(受传者)
• 有什么效果(效果)
拉斯韦尔的五个W模式

人际传播的动机、目的和功能最终都要 落实在人际关系上。 • 人际关系P90
(二)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身势语的传播功能
• • • • • 强调语言 补充语言 代替语言 控制语言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既包括身高、体形、脸型、 发型等身体特征,也包括通过服装、饰物、 随身携带品的使用等形成的氛围特征。
三、人际传播与库利 的“镜中我”
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自我”概 念: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 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镜中我包括三层意思:
• 1、我们想象自己在周围人们心目中的个人形象。 • 2、我们对他人的这种认识进行解释。 • 3、由此形成自我和自我意识。
感受器: 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 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人体有: 信息接收装臵——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臵——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臵——大脑 输出装臵——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 器官的肌肉神经
人内传播的特性(P85)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欧洲: 古埃及:纸莎草 ——公元前3000年 阿拉伯人:羊皮纸


唐朝,中国造纸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1150年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西班牙开设欧洲 第一个造纸厂 法国、意大利在13世纪,德国在14世纪,英 国在15世纪末,荷兰在16世纪,美国费城 (当时英属)在1609年先后造纸


1946年,埃克特等人研制成功的世界第一台 电脑主机 “埃尼阿克”

在电话高度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 它除了具有其它传播的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 的主动性、参与性、交谈性和操作性特点



有声语言、图像、文字、声音、传真通信、娱 乐性服务融为一体 报纸、广播、电影、电视的网络化、数字化 交流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

自我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个体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即个体自我进行的思 维活动。 思考;自言自语;陶醉——心理活动

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即个人与个人之 间互相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行为。

组织传播: 组织内部及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内部:协调关系; 外部:适应环境。
4,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19世纪开始 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电影、 电视、通讯卫星

1920年的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定时播出电视节 目; 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推出了NTSC彩电制 式; 1962年7月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信卫星。

从世界范围看,印刷传播时代是与现代化、 现代性、 现代文明这一系列事物的生成相一 致、相同步的。


“正是印刷术的发明(而不是别的) 使历史从 中世纪发展到近代; 这期间, 能够阅读的大 众日益增多导致了思想的广泛传播, 思想的 广泛传播又推动了哲学与科技的变革。这些变 革最终推翻了 教士和贵族的统治,从而产生 了崭新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和宗教制 度。” ——[美]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

一、网站传播的主体及其目标
个人: 大多数个人开办自己的网站,其基本出发点,是满足与分享个人兴趣爱好 。与其他主体所办的网站相比,个人网站一般规模小,内容单一,影响力 相对也较小。但也有一些个人网站具有鲜明的特色,且有很高的人气。 有一些个人网站在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最 终获得投资,进入商业化运作。
五、博客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一)博客写作者的使用与满足 网民从事博客活动,外在表现有种种不同,但是,他们的内在心理机制是 一致的。从总体上看,博客活动表现为三个层面的需求:一是内在的根本 心理需求;二是对博客平台的直接使用需求;三是对社会报偿的需求。三 者相辅相成,博客活动能否持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三个层面的需求是 否能得到很好的满足,个体也会通过自我调节来尽可能使三者达到协调一 致。个体需求的满足还需要一些其他因素的支持。
二、网络论坛的作用
(一)网络论坛对网民的作用 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动机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我表现层 面;第二个层面是社会互动层面;第三个层面是社会报偿层面,包括社会 归属与社会资本获取等。论坛也是如此。由于网络论坛的结构与传播特点, 网民在论坛中的突出诉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自我表现与表达、获得社会 归属感、获得环境认知、获得社会认同。
二、即时通信传播的特点
点对点的交流结构 同步的交流时效 交流的可控性 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
三、即时通信中的关系网络与公共传播
即时通信交流从微观上看是点对点的,但是,从宏观上看,每一个参与交 流的个体都只是某个庞大而复杂的交流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也就是说,每 一个个体都会通过这个网络与他人产生联系。 与那些固定的交流对象的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强联系”。基于强联系进 行的“点对点”传播,人们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因此,信息传播会更有效。 除了“强联系”,即时通信交流网络中的个体还可以通过他人的“中转” 与素不相识的人产生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说是一种“弱联系”。

第三章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第三章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二、 个案研究 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 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 方法。 三、 内容分析法 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 分析和描述的研究方法。 四、 控制实验 主要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 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 系。
二、 三大学派的差异与比较
第二节 传播学的最新发展态势
一、国外传播学的发展
二、我国传播学的发展
第四章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图片



第二节 传播学的四种调查方法 一、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 本,用这部分样本为具体对象以推论对象总 体的进行研究的方法。 抽样调查可以分为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 层抽样和多级抽样四种。使用这种方法,可 以很好地对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调查, 可以在一次调查中对很多变量予以考察和了 解,而且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进行远距离的 调查。 抽样调查的内容一般分为问卷设计、问题回 答方式以及抽样设计。



B. 为“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电视观众进行统计 学意义上分类素描——通过调查分别从性别、年龄、 居住地、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职业构成、经济决 策能力等角度勾勒出“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目前所实 际拥有的观众群的基本“晚间新闻报道”节目在对象 明确的基点上办好节目,把握节目的题材、品味和风 格。 C. 考察观众对电视新闻类节目特别使北京电视台 “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接触情况,了解他们的收视 特点、收拾感受及相应的对节目形式、内容和栏目的 具体评价,为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节目的自 我认识提供客观全面的参照和依据。 D.有针对性地征询电视观众对调查改进北京电视台 “晚间新闻报道”节目内容定位、风格定位的意见和 看法。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教育传播学考点整理
当然,这种模式较好地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而不太适合大众传播。模式所暗含的传受两者的平等、等量的传播观念,在大众传播中是找不到的。
(课件:引入传播单位
信息经过循环,双方所得信息不断膨胀.
在共同的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真正的传播
适用于人际传播)
(五)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P35)
该模式的主要优点是:首先,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大众媒介设施和反馈设施),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其次,这个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指出噪音不仅对信息而且对传达和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这一点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认识。再次,该模式也显示了传者与受者产生含义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噪音的干扰。反馈可以增加两者的一致性。不仅如此,这个模式的适用范围也比较普遍,包括大众传播在内的各类社会传播过程,都可以通过这个模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说明。
(3)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者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材编制者。
(4)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传者通过媒体(报刊、图书、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的传播。
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P41)
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学的教育传播模式(P43)
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P44)
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
信息: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与规律的表征。
信息的产生:(P56)
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
2.相互作用的方式:
物质直接作用方式。
物质场的作用方式。
发射与接收方式。
语言运用的适当现象:僵化抽象、忽视差异、非此及彼、主观倾向

传播学第三章

传播学第三章

• ⑶非此即彼(either-or thinking) • 即走极端。非此即彼只看到两个对立的极端, 而不管两个极端之间还有一系列过渡状态。 • ⑷自我投射(unconscious projection) • 指使用语言表达时,会不自觉地将主观意见投 射到客观事物上,加进个人评价。
• (二)非语言符号 • 非语言符号是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 播信息的符号,一般包括鼓声、烽火、标 志、图像、手势、表情、姿态、病症、口 哨、气味等。 • 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把非语言符号称 为“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全 都理解的微妙代码(elaborate code)。”
五、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 1、语言的陷阱 • 针对语言与它所表达的实际事物的关系, 普通语义学分析了以下几种情况,对此 如不注意,便会导致传播的偏差,而这 些情况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又恰恰容易 被忽略。 • ⑴语言是静态的,现实是动态的 • ⑵语言是有限的,现实是无限的 • ⑶语言是抽象的,现实是具体的
• 2.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 视觉性非语言符号中有象征和实义两种。 • 象征符号往往代表一种抽象意义,是特定 文化的结晶和标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 容;而实义符号用简洁明了、形象直观的 方式表达某种比较确定的意义。
注意危险
禁止驶入
人行横道
• 3.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 凡是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非语言符号, 都可视为听觉性符号,如鼓声、口哨、汽 笛、乐声等。
• 非语言符号在成功的信息传播中,占有很 大的分量。 • 非语言符号可以分为三类: • 1、体语 • 2、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 3、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 • • • • •
1.体语 一般说来,体语有三种类型: 一是动态的动作 二是静态的姿势 三是有声无义的“类语言”(Paralanguage) 语言表达明确的信息,体语流露含混的情绪; 语言是有意的传播,体语是无意的显示。但 语言和体语在人际传播中不可分割,缺少哪 一样都会给传播活动带来困难。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的基本类型

传播学概论第三章   传播的基本类型

组织传播就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了应付 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 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 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组织内传播 和组织外传播. 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二,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形成整体. ,内部协调形成整体. 指挥管理,鼓舞士气. 2,指挥管理,鼓舞士气. 3,控制环境,决策应变 ,控制环境, 4,形成共识, 进行情感交流. ,形成共识, 进行情感交流.
公关 范围: 范围:除新闻写作之外还 包括许多面向的工作, 包括许多面向的工作, 如事件规划和议题管理 的咨询 目标:提供信息只是手段, 目标:提供信息只是手段, 改变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才是目的 受众: 受众:分别针对不同的区 隔受众 管道: 管道:整合多元化管道接 触不同的公众
III,组织传播 ,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 组织:人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 角色分工, 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 的持续性体系.(狭义) .(狭义 的持续性体系.(狭义) 组织的特点: 组织的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3,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式思考 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有两种:一种是日常的, 内省有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 活动: 吾日三省吾身" 内省不疚, 活动:"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夫 何忧何惧".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 何忧何惧" 另一种是短期的, 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内省式思考. 内省式思考. 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 内省式思考 内省式思考只是在人遇到困难, 内省式思考只是在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问题 状况,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状况,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 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 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联系. 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联系. 个人会将有关该问题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 都调动起来,就此创造出新的意义和行为. 都调动起来,就此创造出新的意义和行为.

第三章 传播的模式

第三章  传播的模式

谁 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 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对谁 To whபைடு நூலகம்m
取得 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
传播者
内容
媒介
特点:线性模式 发展成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
受众
b、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
背景: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 ,1949年 技术的视角
三、几种传播模式的评价
1、反馈的概念 2、系统的观念 3、互动的理念
思考题:
1、传播的单向模式缺陷在哪些方面? 2、传播的社会学模式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研
究的启示?
第四章 传播的模式
一、传播过程模式的概念
1、模式的定义: 模式是一种再现现实的具有理论性的简化形式。
模式的作用:为清楚地说明各种理论而提供的 简明、直观、有效的辅助工具。
2、传播过程模式 a.线性模式 b.双向模式 c.系统社会模式
二、传播过程模式的几种理论成果
1. 传播的单向模式 控制研究 a、 拉斯维尔的“5W”模式 背景: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2. 双向传播模式 a、施拉拇的双向循环模式(1954年,传播是怎样运行
的》 )
优点: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隐含的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 适用于人际传播,不适大众传播
编码:将意义用符号的形式表述出来。即将讯 息译制为可用 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 子信号等,也就是信息的采 集,筛选,加工和 制作活动
解码(译码):将符号还原为意义,并重建其 意义 。即与编 码作用相反,将编码者编译过 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 的讯息存在形式 。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第三章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
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 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 刊、广播、电视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 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
1.媒介获得的低门槛性。 2.媒介利用的全时性。 3.媒介空间的海量性。 4.传受两极的连通性。 5.信息形态的多媒体性。 6.信息文本的非线性。 7.信息组织的层次性。 8.媒介属性的复合性。 9.媒介使用的个性化。
三、互联网与组织传播
与传统的宣传活动相比,网络宣传具有以下特点: 1.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2.组织在网络中宣传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其网站的影响力。
第四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 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 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一、群体及群体传播的概念
群体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群 体,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 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 体;狭义上的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 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集。
二、网络中的群体
网络中的群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群体是 在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它通过网络来发展群体 成员间的关系。例如,由班级论坛来形成另一种 形式的班级。而另一种情况,则是通过网络形成 新群体,如一些兴趣社团。
四、网络人际传播对现实世界的影响
(一)对物理世界人际交流的影响 (二)对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 (三)人际传播网络的社会影响
第二节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网络的很多应用都促进了人群之间频繁的交 流互动,在这种交流基础上,网络中的很多人群 的交流不再是偶然的、临时的,而是逐渐变为固 定的、持续的关系,这些人群进而演进为具有社 会学意义的群体。这些群体的出现,在各个方面 影响着网络社会的稳定性,也对网络意见的形成、 网络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机制之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传播机制的种类: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 “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 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 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 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 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 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 信和盲从。而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 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 机制的制约。
群体传播—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 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 的一个基本准则,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多数意 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 性判断作出的。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 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 阿什在50年代进行的小群 体趋同行为实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形成原因:一是信息压力,二是趋同心理。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功能
第一节
传播的类型
以传播层次划分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定义:又称内向传播,是在人的个体思维中进 行的传播活动。 作用:1、有助于人们作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 判断与认识。2、有助于人们说服自己实事求 是地看待问题,坚持或放弃某一观点。3、有 助于人们求得心理平衡。4、有助于人们整理 自己的思维,保证正常进入外向传播。 特点:随时性;随意性;无保留性;记载性差。
负面影响:

第三章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

第三章健康传播方法与技巧

8
健康传播的特点
对传播者有特殊素质要求——专业性和权 威性 传递的是健康信息 有明确的目的性 四个层次 健康传播过程具有复合性
受传者 受众
传播者
传播的要素
传播媒介
信息
10
1.传者

传者(communicator)即传播信息的人 或物(机构)。
传者是相对于受者而存在的,两者互相依存, 又可相互转换角色。是社会性传播活动的保证。 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是“传者”---健康知识、 健康信息的传播者。
29
传播的基本特性
1.传播具有社会性 2.传播具有普遍性 3.传播具有工具性 4.传播具有共享性(共同有某种观点、知识、新闻、 分享某种情感等。) 5.传播具有互动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 行为。)
30
传播过程模式(一)
双向性和互动性? 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 who(谁)——传播者——控制研究 Says what(说什么)——信息——内容研究 Through what channel(渠道)——媒介——媒介研究 To whom(对谁)——受传者——受众研究 With what effect(什么效果)——效果——效果研究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制作、储存、传递和接受信 息等一切传播活动,研究人与人之间交流与分享信 息的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
社会性、普遍性、互动性、共享性
4
传播的功能
探测 协调 教导 娱乐
5
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指通过各种渠道、 运用各种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 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是一般传播行为在卫生保健领域的具体和深化
1.自我传播:自身传播(信息→大脑加工处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章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章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互联网与组织传播 互联网是实现组织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 式。 (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二)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宣传的七种手段: 妖魔化 光辉化 移花接木 证人现身 平民百姓化 一面之词 大家一起来
第四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网络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信息发布的低“门槛” (二)资源的无限性 (三)传播的跨国界 (四)传播的灵活性 (五)传播的互动性 (六)传播信息的多媒体化 (七)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 (八)大众传播与其他形式传播的进一步融合 (九)网络不仅仅是媒介
第四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二节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 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岩原勉(日本)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 的意识。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感 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 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第二节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网络中的群体 网络群体的形成 (一)在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通过 网络来发展群体成员间的关系。 (二)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 主的传播 加强传播效果;削弱传播的直接性 表情符号 网络语言 “昵称”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地震概论第三章地震波

地震概论第三章地震波

地震产生的P波传播时,在遇到地 表面反射后就产生PP波。同理S波在遇 到地表面后产生的反射波,称之为SS波。 PcP波表示的是在核幔边界上反射的P波, PKP波是能够穿透液态外核的P波。内 核的任何P型波均标以I。例如PKIKP, 它代表一P波通过地幔、外核、内核、 再经过外核、地幔到达地表。外核是液 态的,不能传播S波,所以没有与K相应 的S波。穿过内核的S波用J表示。确认 这种S波,可以证明内核是固态的。
地震波的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 障碍物,且障碍物的尺度比波长大得 多,那么波就沿着射线传播,并在障 碍物上发生反射和折射。如果波遇到 的障碍物的尺度比波长小得多,那么 障碍物对波本身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而如果波遇到的障碍物的尺度和波长 相差不多,那么波就在这个障碍物上 发生散射。 多大的障碍物就散射多 大波长的地震波。
3.2 地震波的传播 3.2.1 波在分界面上的传播 P波以一角度射向边界面时,它不但分成一反射地震P 波和一折射的P波,还要产生一反射S波和折射S波,因为 在入射点边界上的岩石不仅受挤压,还受剪切。即,入射 P波产生4种转换波。
SV波斜入射于内部边界时,会产生 反射和折射的P波和SV波。在这种情况 下反射和折射的S波总是SV型,这是因 为当入射的SV波到达时,岩石质点在与 地面垂直的入射面里横向运动。 如果入射的S波是水平偏振的SH型, 则质点在垂直于入射平面且平行于边界 面的方向上前后运动,在界面上没有挤 压或铅垂方向的变形,这样不会产生相 应的新的P波和SV波,只有SH型的一个 反射波和折射波。
3.4 地震波的应用
3.4.1 地震波是打开地心之门的钥匙 20世纪初,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 霍洛维奇发现,在地下33千米的地方 ,地震波P波速度的传播速度猛然加 快,由6.0km/s变为8.2km/s,横波速 度则从4.2 km/s增加到4.4km/s左右, 这表明这里的物质密度很大,物质成 分与地球表面不同。后来地球内部这 个分界面,就被称为“莫霍面”。

动画概论_动画片的分类

动画概论_动画片的分类

黏土动画
该种动画是以特制的黏土,橡皮泥或其他具有可塑性的类似材料进行 制作,分为有骨骼和无骨骼两种。有骨骼的黏土中含有角色的骨架, 骨架可以用铁丝或者专用的铁,铝等材料制作而成。在拍摄时将人物 的动作摆好,用相机进行逐格拍摄,而角色的表情则要预先制作出很 多的表情模型,在摆拍时随时调换头部即可。由于全部采用手工操作, 工艺繁杂,因而多用于短片。 美国的《小鸡快跑》,《超级无敌掌门狗》,《驯鹿竞赛》,《动物 物语》等有骨骼黏土动画片,面部表情相对丰富,表情自然。 韩国的《死亡边缘》,《无尾鼠标》。 无骨骼的黏土动画,其角色几乎是无骨架的,类似于泥塑,如奥斯卡 获奖短片《伟大的刚尼多》,用一大块原始的黏土,塑造出希特勒, 麦克,丘吉尔等众多形象。
第三章 动画片的分类
1.形式类型:平面动画
平面动画最早是在纸面上进行绘制,以纸面绘画为主,它最接近于绘画, 是最常见最古老的动画形式
海绵宝宝 死神
第三章 动画片的分类
1.形式类型:平面动画
平面动画最早是在纸面上进行绘制,以纸面绘画为主,它最接近于绘画, 是最常见最古老的动画形式
水墨动画片突破了动画电影史上传统的“单线平涂”样式,将国画中的笔墨情 趣与电影艺术完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在动画发展 史上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举,
真人与电脑三维动画形象相结合的 大家比较熟悉的《精灵鼠小弟》 加菲猫》 大家比较熟悉的《精灵鼠小弟》,《加菲猫》, 宝葫芦的秘密》 《宝葫芦的秘密》。 三,电脑动画 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已经进入到几乎所有的商业 设计领域中。二维软件上色,合成,制作特效。 设计领域中。二维软件上色,合成,制作特效。 如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的二维动画短片 失效密码》 昼夜》 《失效密码》,《昼夜》都是先手绘在电脑上 色。

第三章传播模式概况

第三章传播模式概况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对认识大众传播过 程的意义: 一、把关人 二、反馈
二、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首先,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 就成了循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 现实中的传播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 程较少有平衡、对等。 •其次,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 运动过程,即传播过程是独立于社会的 自我运行的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 程的社会背景。
美国学者多伊奇(1952年)认为模式在社 会科学中运用有以下一些功能: 1、组织功能 2、解释功能 3、启发功能 4、预测功能
模式的分类
按所用符号分类: 按其作用分类:
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1、结构性模式
2、功能性模式
(传播模式多属此类)
3、数学模式
英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麦奎尔 传播模式分类
1、基本模式:
线性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布雷多克的7W模式、 申农-韦弗模式、格伯纳的传播总模式
控制论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大众 传播模式、丹斯模式 系统论模式:赖利夫妇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 模式、马莱茨克大众传播场模式、纽科姆的 ABX平 衡模式、韦斯特利-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概念模式
2、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 : 刺激与反应模式、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模式、 康斯托克的心理学模式、休梅克-罗杰斯创新扩散 模式、格林伯格的新闻扩散:J曲线模式等五种。
威纳(Norbert Wiener) 《控制论》(1948) 《人有人的用处——控 制论与社会》(1950)
1、梅尔文·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的特点: 增加反馈机制 强调噪音(noise)影响整个过程
2、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Circular models

第三章 信息传播者和受传

第三章 信息传播者和受传

选择性理解有以下几种情况:理解 的深度不同、从各取所需的角度理 解、只理解与自己有关的部分信息。 启示?
选择性记忆
选择性记忆是受传者接受信息过程的最后一 个环节。它是指受传者由于受需求、态度及 其他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 住的东西,而容易忘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人们能记忆的信息往往大大少于注意和理解 的信息。 传播者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必须排出选 择性记忆的干扰,了解受传者的选择性记忆 的过程。 选择性记忆可以分为三个过程:输入、储存、 记忆。
受传者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在大 众传播中习惯称受众;在人际传播和组 织传播中有时被称为受方、受传者。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传者处于突出的 地位,具有三重身份: 1、受传者是信息的目的地。 2、受传者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3、受传者是传播过程的反馈信源。
受众特征分析
1、受传者接受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定 势”。 定势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心理学家 G•H•缪勒,F •舒曼于己于1889年提出, 后经原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纲提加以修改, 并形成一种理论。
1、把关人的传播行为
包括抑制和疏导两个方面。 把关人允许某些信息进入传播渠道便是 疏导行为;对另一些信息不允许进入传 播渠道,或使某些进入传播渠道的信息 停止流动便是抑制行为。
把关人的传播行为取决于其预存立场。 所谓预存立场,就是自己原来的意见、 经验、兴趣和精神状态的总和。 同时也受到决策者的既定方针与现行政 策、社会的法律与道德规范、受传者的 需要、传播者的团体规范与共识等社会 因素的影响。
受传者选择信息的心理过程涉及三个具体环 节: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这三个环节可以看作是受传者心理的三层防 卫圈,它们依次处于防卫圈的外层、中层、 内层。 实际上,受传者的心理选择过程是防卫与吸 收并存。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三章--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线性传播模式

Who?
传者
说什么
Say what?
信息
经什么通道 In which channel? 媒体
对谁说
To whom?
受者
产生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效果
(一)线性传播模式
D·麦奎尔为“5W”模式做的图示

说什么
通过什么渠道
对谁
取得什么效果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讯息 内容分析
(一)线性传播模式
但拉斯韦尔模式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忽略 了传播的反馈问题,使传播过程流于简单化、 线性化,并过高估计了传播的效果。这正反映 出了传播模式研究的早期特征。
直线性——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孤立性——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一)线性传播模式
针对有人批评这一模式太简单和武断(认定必产生 效果)的情况,在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10周年 之际,布雷多克在《“拉斯韦尔公式”的扩展》 (1958年)一文中又增加了两个“W”:即“在什么情 况下(In Which Circumstances)?为了什么目的 (With Which Aim )?”构成了“7W”模式,较 “5W”模式又前进了一步。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为了克服上述性线模式的的局限性,一些传播学者开发 出了双向传播过程模式,引入了“反馈”的机制,从而 更客观、更准确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
(二)双向循环与互动模式
2.奥斯古德的双行为模式
1954年,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奥斯古德在充分认识到“香农—韦弗”模 式的缺陷后,采用了其中合理的内容,设计出了传播的双行为模式。
发出的 信号
收到的 信号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2.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 提出时间:1949年。发表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见《教程》p60
? 模式的特点:传播中的噪源(噪音)因素被关注。
? 噪音: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着在信号上的信息。噪音形式多样,有系统内的由于技术原因产生的,比如收音机静电干扰、电视电影的影像和声音系统失真等;还有来自传播系统之外的,像小孩哭声、狗吠声,电影院里窃窃私语、教室外的杂音等。
赖利夫妇的模式揭示了传播的系统性和普遍联系性。以新的方法看待传播效果,被门德尔松称赞为“大众传播新面貌”的两位创始人。
2. 马来兹克大众传播的系统模式
? 模式特点:大众传播=场
(1)注意到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两个要素成分:
其一是来自媒介的“压力”和“约束”。媒介的特性影响着接受者的选择和适应。媒介即讯息。
? 赖利夫妇1959年绘制,发表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一文中。从系统的角度考查了人内、人际、群体传播在传播过程中的存在层次。
? 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这个模式建立在对传统观点批判基础上。传统观点认为,传播者总是试图通过发布特别信息去影响接收者,接收者在大众之中是孤立的,他常常理智地决定如何对收到的信息做出反应。传统观点忽视了心理过程在传播行为中的重要性。
? 模式特点:在香农——韦弗的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增加了一组重要要素,以揭示信源是如何获得反馈的。噪音的环节被全方位注意。体现了传播过程的相互连接性和交织性。
? 总结:循环模式关注了传播过程的三大特点:动态性、序列性、结构性
(三)传播结构的系统模式
1.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见《教程》p66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1. 拉斯韦尔“五w”公式
? 拉斯韦尔:传播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传播过程模式的人。1948年在文章《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传播过程五要素并按一定次序排列——“五W”模式。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正式渠道又存在三种传播形式:下行传播、平行传播和上行传播两种。
非正式渠道传播,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 渠道。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交流的信息广泛而自由②交 流的关系双向而平等③交流的内容率真而感性。
加强和疏通非正式传播渠道,在组织内营造一个积极、 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பைடு நூலகம்强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 使它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谣言:在集合行为中,除了群体成员的行为会表现出异常
状态,信息的流动和传播也处在一种扭曲的异常状态中。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未知性和反常性是所有谣言中心事件的共同属性,而危机 中的谣言事件则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特征:相关利益带来 的事件重要性。
R=I×A(谣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3.特点:
⑴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⑵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⑶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⑷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际传播互动性强,表达多样,含义丰富,构成人类传 播的基本条件。
星巴克咖啡的“口碑营销传播”
思考:
大多数传播学者都同意,面对面交流是最有效的,它传递的信 息尤其非语言信息特别多,超过其他任何形式的传播。
——勒庞《乌合之众》
万圣节服装通常 掩盖了个人身份。使 其处于一种没有社会 约束力的“匿名”状 态中
谣言:在集合行为中,除了群体成员的行为会表现出异常
状态,信息的流动和传播也处在一种扭曲的异常状态中。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未知性和反常性是所有谣言中心事件的共同属性,而危机 中的谣言事件则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特征:相关利益带来 的事件重要性。 谣言的控制策略如下: 1.设立权威、明确的信息源。 2.大众传播应成为公开真相、遏制谣 言的主渠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传播:集合行为、流言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一)群体的定义 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目标和共同归属感、 存在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岩原勉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 群体的本质特征有两个: (1)目标趋向具有共同性。 (2)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 体共同性。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主我与客我的互动。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二、人际传播 主要内容:定义 特点 社会功能:镜中我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1、定义:
指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 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 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2、人际传播的形式和使用的符号 (1)面对面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 着、实物符号等 (2)借助听觉媒介 如电话 符号:口语、类语言等 (3)借助视觉媒介 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 符号:书面语、绘画语言等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3)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在群体传播内排除偏离性意见;
对来自群体外的说服活动具有重要的影 响,与规范一致则加强与扩大,与规范 不一致则抵御。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群体压力和趋同心理
(1)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 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产生了“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的原则)
4、偶然群体:指的是人们临时组成的群体。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1、群体传播: 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 现的过程。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2、内部机制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我们”感情; (3)群体归属意识——认同感。 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群体成员个 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制约。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约哈里窗口
自己了解 自己不了解
他人了解
他人不了解
开放区域 个人资料, 如名字、相 貌、身份、 职业等 秘密区域 隐私,或者 尚未公之于 众的东西
盲目区域 缺乏自知之 明的那一部 分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镜中我:
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文中 提出。 他认为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联系中形成的, 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3、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 方法灵活。 (2)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 杂。 (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 频率高。 (4)人际传播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二、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1)认识自我:约哈里窗口、镜中我 (2)建立和谐关系 (3)控制周围环境 (4)满足精神和心理需求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2、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 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 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பைடு நூலகம்型
(三)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1、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collective behavior):指的是 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 现象。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 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 延开来的过程。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 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 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这种认识和评价的情感。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三、群体传播 主要内容: 什么是群体? 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
群体意识 群体规范 群体压力 趋同意识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廊坊师范学院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主要内容
1 2 3 4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5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根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划分)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一、自我传播
又称人内传播、内向传播 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 信息处理的活动。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集合行为的产生条件: (1)结构性压力; 结构是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有序 搭配和排列。 任何使人感到压抑的社会状态,如经济 萧条、自然灾害、贫困、种族歧视、冲突、 不公平的待遇、难以捉摸的前途等,都刺激 人们通过集群行为来解决问题 。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2)触发性事件;(如抢盐)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 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如非典事件)
库利对群体的分类: 1、初级群体:或称首属群体,指的是“以 亲密的、面对面的结合和合作作为特征 的群体”,包括个人所属的家庭、邻里 和亲密朋友等。
2、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用来表 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 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3、参考群体:指的是提供了参考标准的群 体。如明星 “个人不管其资格实际如何,而按照它来 确定位置的群体。”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群体压力产生的原因:
信息压力:指的是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 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 要大于少数人。
趋同心理:也叫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 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 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4、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和 效果的影响 主要研究成果有: 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 创新——普及理论等。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群体规范
(1) 定义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 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 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类型
(2)群体规范的功能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 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第二,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 合作; 第三,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 体的自我同一性; 第四,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