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唐朝之001——晋阳起兵:谁是真正的带头大哥(转载)
揭秘:晋阳起兵的主谋究竟是李渊还是李世民?
揭秘:晋阳起兵的主谋究竟是李渊还是李世民?本文导读:唐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谁是首功,历史上有两个答案,或者是李世民,或者是李渊。
在建立唐朝这个问题上李渊和李世民谁的功劳大?这就是这个问题的实质。
对于后人来说,这是只是一个历史问题,而对于当时的唐朝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那么在晋阳起兵上,当时的李世民,都做了什么事情?首先做了狱中密谋。
大约在年初的某一天深夜,李世民悄悄来到太原监狱,打发走狱卒,与一个坐牢的人秘密商谈。
这个人即使晋阳令刘文静。
刘文静坐牢是因为与李密是亲戚,而李密开始随杨玄感起兵,失败后潜逃,最终上了瓦岗寨跟翟让合伙,成了隋末一大军事势力。
隋朝天下大势已去,两人一拍即合。
当时李渊并不知情,不仅不知道,李世民还担心李渊反对,所以他暗地里部署宾客,都是在李渊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
接下来李世民就开始暗中准备,储蓄力量,准备造反。
此时李渊仍旧是毫不知情,更别提支持了。
但是李世民此次的行动很重要,这是在组建造反的基本班底,建立骨干队伍。
接下来李世民要做的就是,劝说李渊。
为了说服李渊起兵,李世民绞尽脑汁,想了种种办法。
通过刘文静联络,李世民与裴寂结交,让与李渊关系好的裴寂,来说服李渊。
如此说来,晋阳起兵是李世民一手策划的,而李渊不过是在李世民的多方作用下,勉强同意并参加而已。
这样看来,说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首谋,是不错的。
晋阳起兵的首谋者,获得了建立唐朝的首功,没有这个谋划,唐朝自然不会产生。
那么再来看一下,当时的一种情况。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这一年李世民二十岁。
当时的李渊五十二岁。
李世民一文不值,既没有官职,也没有军职,他也就是一个二公子。
而当时的李渊,爵位唐国公,做过朝廷中央、地方大员,现在更是太原军政的一把手。
除了祖先的荣耀意以外,李渊更有统兵作战的经验。
所以,对于领兵造反,无论是谁,也应该找李渊。
无论从政治影响、军事经验、经济实力还是从社会地位来比较,李世民都无法与李渊相提并论。
历史趣谈:李渊太原起兵:李渊起兵“首谋之人”并非李世民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渊太原起兵:李渊起兵“首谋之人”并非李世民导语: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
公元617年,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官名),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几个李渊本来是隋王朝的贵族,靠继承祖上的爵位,当上了唐国公。
公元617年,隋炀帝派他到太原去当留守(官名),镇压农民起义,开始他也打过几个胜仗,后来看到起义军越打越强,越打越多,他也感到紧张起来了。
李渊有四个儿子。
第二个儿子李世民那时候刚十八岁,是个很有胆识的青年,平时喜欢结交有才能的人。
人们也觉得他慷慨好客,喜欢跟他打交道。
他看准隋朝的统治长不了,心里早有了自己的打算。
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刘文静,十分看重李世民。
李世民也把他看作知心朋友。
刘文静跟李密有亲戚关系。
李密参加起义军以后,隋炀帝下令捉拿李密亲友。
刘文静受到株连,被革了职,关在晋阳的牢监里。
李世民听到刘文静坐了牢,十分着急,赶到牢监里去探望。
李世民拉着刘文静的手说:“刘大哥,我来探望,不但是为了叙叙友情,主要是想请您帮我出个主意。
”刘文静早就知道李世民的心思。
他说:“现在皇上远在江都,李密逼近东都,到处都有人造反。
这倒是打天下的好时机哩。
我可以帮您收集十万人马,您父亲手下还有几万人。
如果用这支力量起兵,打进长安,号令天下,不出半年,可以取得天下。
”李世民高兴地说:“您真说到我心里去了。
”李世民回到家里,想想刘文静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但是要说服他父亲,倒是个难题。
正好在这个时候,太原北面的突厥(我国古代生活常识分享。
激扬唐朝:牛人们的精彩故事_煮酒论史
激扬唐朝:牛人们的精彩故事_煮酒论史前言:唐朝牛人辈出,发生了很多精彩有趣的故事,这里我们来说一说唐朝的历史故事。
第1节初露锋芒公元598年,李世民出生于陕西武功。
李世民的父亲叫李渊,母亲姓窦,他们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是李建成,第二个儿子是李世民,第三个儿子是李玄霸,第四个儿子是李元吉,女儿就是后来的平阳公主。
当时是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李渊起初在朝廷里担任千牛备身(负责皇帝安全的一种官职),杨坚励精图治,隋朝稳步发展。
数年之后,杨坚去世,情况发生了变化。
继位的杨广(杨坚的儿子)实行暴政,不爱惜民力,老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堪重负的人们纷纷起来反抗,很多地方出现了起义军。
当时山西有一支农民起义军,首领叫毋端儿,他聚众造反,引起了杨广的注意。
此时的李渊已经成为一名能征善战的将领,杨广就派李渊前去平叛。
李渊很快露了一手。
他带兵来到龙门城,恰好遇到毋端儿率众攻城,二人开始过招。
毋端儿手下有几千人,声势很大,李渊艺高人胆大,居然只带了十几个士兵出城。
对方立即围了过来,李渊不慌不忙,拿出一手绝活:他连续射箭,例不虚发,弓弦一响,就有一个敌人倒下。
这种打法太震撼,毋端儿等人没见过这么厉害的神箭手,匆忙撤退。
李渊箭术过人,其子李世民的个人能力也很强。
公元615年,隋炀帝杨广去北部巡视,突然遭到数十万突厥部队的偷袭,杨广当时没带多少人马,只好就近进入雁门城坚守,同时命令各地官军过来支援,李世民就在其中一支援军里。
这支援军由将领云定兴指挥,当时李世民只有16岁,虽然他年纪小,但是他很会分析局势。
李世民对云定兴说:“对方用重兵袭击皇帝,肯定是觉得我方在短时间内难以调来足够人马,所以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靠近敌人,让敌人认为我们来了很多人,他们就会知难而退。
” 这番分析很有道理,云定兴依计而行,成功地威慑了敌人,这时突厥首领始毕可汗又收到后方遇袭的情报,左思右想之后,始毕可汗带着人马跑了。
由此可见,李世民在年轻的时候就懂得谋略,可谓少年英雄。
唐太宗李世民篡位之谜
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篡位”是被逼的吗?他是大唐第一位太子,也是被历史扭曲了多年的真太子。
大唐创业之初,他立下了赫赫战功,却被几个浑蛋史官一笔勾销;他礼贤下士,温文尔雅,常能提出治国良策,却被几个无耻的御用文人忽略不计;他一直深得父皇赏识,被朝野上下爱戴,却因居安而不思危,终被他的弟弟李世民所残杀。
于历史贡献,我们不敢断言他登基后会比李世民做得更好,但绝不会太差;可于仁义道德上,比之于李世民的矫揉造作、阴险毒辣,李建成会更磊落光明、仁者无敌。
诸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明君,只是出于他对历史的贡献。
可历史除了这些,还有更重要的。
真正的王道,不掺半点虚伪的仁德,李世民永远缺少,而李建成天生就具备,不然,他也不会有君子之心而血洒玄武门。
历史不能假设,所以我们只能叹息地说一声:可惜了一位仁者——太子李建成。
血洒玄武门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大唐太子李建成与其弟齐王李元吉正欲上朝,唐高祖的爱妃张婕妤慌张而来,她告诉李建成,秦王李世民昨日在高祖面前诬陷他和李元吉淫乱后宫,今日又带了诸多兵将前往玄武门。
李元吉明白,欲进宫就必须走玄武门,他所认识的李世民阴险狠毒,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况且,李世民还带着兵马。
他建议李建成:“先把你我二人兵马集结起来,然后派人告诉父皇你我生病了,看看形势再说。
”李建成却道:“集结兵马倒有必要,但托病不去却不可。
世民诬陷我们,我们要去父皇处说明白。
倘若不去,不正说明了我们心里有鬼吗?”李建成在这种时候还敢于去见唐高祖,无非是因为玄武门守将常何是自己的心腹,即使李世民有什么小动作,玄武门兵将只要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也无大虑。
两人似乎都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只带了几名扈从就骑马赶到玄武门。
进了门,到临湖殿时,两人觉得形势不对:父皇的侍卫一个也未见,常何也不在;而且,一路行来,总觉得天上地下都是杀气。
李建成道:“恐有不测。
”一向骁勇善战的李元吉也感觉到了危机,他随着李建成掉转马头正欲回东宫,临湖殿左右早闪出了李世民和诸多兵将来。
历史解密晋阳起兵 李渊中了美人计无奈谋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晋阳起兵李渊中了美人计无奈谋反?
导语:在传统的官方史书中,李世民运用美人计把昏聩无能的李渊给套住,然后逼迫他起兵伐隋,真相是这样吗?或许这是一个被虚构的故事,据剑桥中国
在传统的官方史书中,李世民运用美人计把昏聩无能的李渊给套住,然后逼迫他起兵伐隋,真相是这样吗?或许这是一个被虚构的故事,据剑桥中国史记载,李渊起兵实有内情。
西方、日本以及海外的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有些重要情况可能是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因太宗本人的坚持而编造出来的。
……根据从前被忽视的唐代初年的史料《大唐创业起居注》,历史学家已经能够对唐朝创立史的传统说法中的某些偏见和歪曲之处做出订正。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国内学者也认为:“由于官修史籍的不真实,晋阳起兵的内幕几乎被掩盖了。
突出地颂扬李世民,而其他人则黯然失色,或者被埋没,或者被歪曲。
……同时,旧史籍里还塞进了一些虚构的情节,渲染李渊的荒淫无能,以衬托李世民的功德兼隆。
”(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新的研究结论指出,李世民在晋阳首义和唐朝创建的过程中并不像旧史籍所塑造的那么英明神武和居功至伟,而李渊也并不像旧史籍所描述的那么猥琐不堪。
相反,“李渊此人雄才大略,读太原起兵时记室参军温大雅所记《大唐创业起居注》可知。
从隋大业十三年太原起兵到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以前,李渊一直是最高决策者和全局指挥者。
……只因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政权为李世民所夺取……贞观朝纂修《高祖实录》就把太原起兵说成李世民所主谋,统一天下也几乎全是李世民的功劳,李渊被诬为坐享其成。
”(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事实表明,李世民很可能在贞观年间对相关“实录”的修纂工作进行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李渊父子晋阳起兵真相是什么?李渊父子为何谋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李渊父子晋阳起兵真相是什么?李渊父子为何谋
反
导语:公元617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李渊父子的“晋阳起兵”。
它就像一记劈裂天空的绚丽闪电,一举刺破隋帝国的茫茫黑夜;又像是一道穿越
公元617年,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莫过于李渊父子的“晋阳起兵”。
它就像一记劈裂天空的绚丽闪电,一举刺破隋帝国的茫茫黑夜;又像是一道穿越浓云的熠熠曙光,瞬间照亮了大唐王朝的清晨。
这个令天地变色、令历史改辙的大事件有诸多人物参与,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
他们是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唐俭、柴绍、殷开山、刘政会、温大雅、武士彟……这些人是晋阳起兵最重要的骨干力量,正是有了他们的推动、策划、参与,这次起义才能获得成功,大唐王朝最终才得以横空出世。
可不管怎么说,他们终究只是这个大事件的配角。
晋阳起兵的主角,当然非李渊父子莫属。
可问题是,在李渊父子当中,谁才是这次起兵的“首谋之人”?谁才是这个大事件真正的灵魂人物?谁才是大唐三百年基业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对此,历代官修正史都异口同声地回答——李世民。
后晋刘昫修撰的《旧唐书》声称:“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
”北宋欧阳修等人编撰的《新唐书》也断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更是斩钉截铁地说:“起兵晋阳也,皆秦王李世民之谋”;“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
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李世民真的是晋阳起兵的“首谋之人”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按照官方正史两《唐
生活常识分享。
最正确的隋唐十八条好汉排行榜
最正确的隋唐十八条好汉排行榜:谁是第一条好——上海金城文物学院摘编第一条:西府赵王李元霸。
兵器一对擂鼓瓮金锤是当年汉朝时马超的先祖浮波将军马芫使的。
共重800斤。
历史上就只有这两个人使得动。
锤震四平山后被雷击而死。
李元霸是清代小说《说唐》虚构的人物,其历史原型为李玄霸(599年-614年),字大德,唐高祖李渊第三子(注:《隋唐演义全传》等小说称他为李渊第四子,历史记载也没有盖世武功,这与史实不符),母窦皇后。
隋朝大业十年(614年)英年早逝,得年十六,被唐高祖李渊追封为卫王。
隋唐第一好汉,力大无穷。
第二条:天宝大将宇文成都。
兵器一根凤翅镏金镗,重320斤。
被李元霸劈为两半。
宇文成都,《说唐》、《兴唐传》等隋唐小说中所描绘人物,史实中并无此人。
小说描绘,宇文成都为大隋丞相宇文化及之子,外号天宝大将,号称大隋第二条好汉,武力仅次于李元霸,“身长一丈,腰大数围,金面长须,虎目浓眉,使一柄凤翅镏金镋,重三百二十斤”,传说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转世。
在抑制反王势力方面有突出贡献。
后十八路反王讨宇文化及,被李元霸所杀。
宇文成都是大隋丞相宇文化及次子,是大隋第二条好汉,威猛罕匹,仅次于李元霸,胯下赛龙五斑驹,掌中凤翅镏金镗,勇贯三军,是大隋朝的顶梁柱,被称为天宝大将。
如果说给李元霸的,是长期被忽视的压抑,那么给宇文成都的,则是盛名之下的重压。
两个人,不同的出发点,同样的执著。
纵然是文韬武略、勇猛过人的大将之才,纵然其一生行事几乎问心无愧,可是他的家世早已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也许这个结局对宇文成都来说,在他明了父亲的觉悟了吧。
第三条:三公子裴元庆。
兵器一对八卦梅花亮银锤,重300斤,被尚师徒设计炸死在庆坠山。
裴元庆,《说唐》《兴唐传》等书中人物。
隋唐第三条好汉,裴仁基之子,手持一对银锤,年少却不失骁勇。
在《说唐》中,裴元庆最终命丧新文礼、尚师徒的火雷阵中。
在《兴唐传》中,裴元庆死于孽世雄的飞刀手中。
隋唐八大锤中的银锤将,裴元庆在《说唐》里排名第三,也使一对大锤。
从下面内容你会联想到什么
皇帝
(
( 草 拟 ( )
执 行
审 批
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
)
《贞观律》
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 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 来所说的《唐律疏议》,成为封建社会成 就最高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 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
唐 律 残 片
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 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 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 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 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唐太宗曾说:“法乃天下之法,非朕一人之法。”
唐太宗选官与用人原则
1.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唐太宗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 干的还委以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唐太宗 的宽容化解了许多矛盾,也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 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2.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房玄龄﹑杜如晦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 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 相(“房谋杜断”)。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 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 他办事异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宗赏识。
贞观:唐太宗年号(626-649年)共23年
贞观君臣论治
《荀子· 王制》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贞观政要· 君道》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股以 啖腹,腹饱而身毙” 。 唐· 吴兢《贞观政要》
在626年(武德九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 兵。当时的唐制规定,年满二十一岁才能入选,但 大臣封德彝却说十八岁以上高大健壮的也可以点 兵,并得到唐太宗的同意。魏征却驳回了诏令三 四次,不肯签发。唐太宗大怒,召见他质问。魏征 说:“您常说要以诚信治天下,但即位以来,仅几个 月就几次失信于民,这怎么能说是以诚信治天下 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 不懂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切中要害, 我确实是错了。”太宗不但改正了错误,还赏赐 给魏征一只金瓮。
唐朝开国晋阳起兵
唐朝开国晋阳起兵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隋朝末年,农民起义遍及全国各地,公元615年(大业十一年)隋炀帝杨广以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不久又拜太原留守,以北备突厥,并镇压今山西省境内的农民起义。
当时,隋政权已呈土崩瓦解之势,统治阶级一再发生大分裂,地主武装和义军星罗棋布于各地。
李渊素有大志,移官太原后,看到隋朝即将败亡,萌动了取而代之的念头。
他左右的裴寂、刘文静及次子李世民亦纷纷建议起兵以举大事。
到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农民起义在全国已居优势,隋朝再也无法集中兵力有效地打击各个武装集团,李渊觉得时机成熟,乃于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
李渊在次子李世民、僚属裴寂、刘文静等人的帮助下,诛杀了隋炀帝监视他的王威、高君雅。
派刘文静出使突厥得到了始毕可汗的支持,派李建成、李世民夺取西河郡。
六月,正式起兵。
李渊自为大,以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为左右大都督,以四子李元吉留守太原,兵发长安。
在霍邑大破宋老生,从龙门渡黄河,开永丰仓赈济百姓。
关中有其女李三娘等人起兵响应。
十一月,攻克长安,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
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唐,隋朝灭亡,唐朝建立。
晋阳起兵背景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杨广弑父杀兄登基执政后,又穷兵黩武征伐高丽,并大兴土木,修宫殿,凿运河,修驰道,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
史称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掬为茂草。
广大人民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安居则不胜冻馁,死期交急,剽掠则犹得延生,于是始相聚为群盗,最终演变为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
在山西,公元615年~617年(大业十一年至大业十三年)之间,农民起义达到高潮,先后有六七支起义队伍转战各地。
在山西南部,有毋端儿起义军,众至数千人,曾进攻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有敬盘陀领导的绛郡(治今山西新绛县)起义军,众至数万人。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PPT课件
吐蕃:和亲 文成公主入藏,中原文化影响吐蕃
1、反映唐太宗怎样的民族 思想?
2、结合教材,请用史实进 行论证。
5、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1)唐初概况:边境不稳
(2)策略: “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3)具体措施: 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册封、和亲
突厥
东突厥:武力征服;羁縻府州; “天可汗”;册封子嗣
西突厥:武力征服; 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贞观政要·君道》
唐太宗经常以儒家经典著作《尚书》中有关“民惟邦 本,本固邦宁”、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 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警句反复鞭策自己,以 免重蹈隋亡的覆辙。
贞观二年,太食,以不失时为本。夫
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
你怎样看待嫡长子继承制与玄武门之变?
该制不利于选举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且容 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 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并未影响唐朝的 稳固基业,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阶段。
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监狱)常 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 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 于沧海,皆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 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 此皆古昔未有也”。
吸取隋亡教训,注重居安思危
存百姓: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 治而下乱者。” “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 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理不可得。 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 教令?” ……朕欲使大信行於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 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李渊太原起兵
李渊太原起兵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一位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而他太原起兵的事件,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李渊的家族在唐朝官场中处于一定的地位,但是李渊自幼并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他在14岁那年离家出走,开始了漂泊的生涯。
在他的旅途中,他不断地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养。
这些经历后来成为他在政治上取得成功的基础。
唐朝初年,隋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由于岁戍政策和战乱的影响,社会变得十分动荡。
唐朝的建立带来了重大的变革,然而,李渊的家族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他意识到,要在唐朝政治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于是,他决定起兵。
这个决定并不容易做出,因为李渊起兵的条件不充分。
他力量微弱,缺乏人员和物资支持,也缺乏军事经验。
而且,他的地位和政治影响力也很小。
起兵的决定也意味着他将与唐朝政府作斗争,这无疑是一场风险极大的尝试。
但是,李渊并不是一个怕冒险的人。
他深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并且坚决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秘密筹备起兵,并且培养自己的部下和支持者。
最终,在618年的夏天,他率领四百余人,在太原城北发起了起义。
虽然规模很小,但这次起义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太原起兵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
在李渊的领导下,他的部队不断壮大,并且赢得了人们的支持和信任。
李渊也借此机会打响了自己的名号,成为了良好的旗帜和希望的象征。
虽然起义开始时很多人并不支持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渊很快就赢得了人们的拥护。
最终,李渊在太原起兵中取得了胜利。
他成功地攻占了太原,这是他夺取天下的关键之一。
随后,他又取得了多次胜利,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太原起兵是李渊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也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证明了李渊在军事上的优秀能力和政治头脑。
他在政治技巧上也表现出色,巧妙地应对和化解了多方面的威胁和挑战。
总的来说,太原起兵是李渊闯出一片天的关键战役。
在太原起兵之后,他迅速壮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把唐朝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话隋唐99|李渊李世民家族名将排行,怪不得他们能统一天下
话隋唐99|李渊李世民家族名将排行,怪不得他们能统一天下李渊的爷爷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军功世家,家世显赫,李渊及其子侄们从小受到严格的军事教育,在唐朝统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名,李世民。
20岁左右的少年统帅,即使不做皇帝也是一代军事天才,他定西秦,收河东,一战擒二王而定中原,水淹河北军。
北方基本是他平定的,他箭法无双,弓马娴熟,冲锋陷阵,一手创建的玄甲军威震天下。
第二名,李渊李渊绝非昏庸无能之主,他韬光养晦,看准时机举义起兵,一路过关斩将,五个月拿下长安。
他不仅精通兵法,箭法百发百中,而且在统一过程中始终选择正确的战略,把控大局。
第三名,李建成并非懦弱无能之人,起义第一仗就和李世民一起兵不血刃拿下西河,兄弟俩一直并肩作战直到拿下长安。
统一天下过程中待在长安时间比较长,但刘黑闼最终是他平定的,而且软硬兼施,手段高明。
第四名,李孝恭李渊的堂侄,李唐宗室名将,北方基本是李世民平定的,而南方基本是李孝恭平定的,李靖是他的副元帅,和李世民一样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
第五名,平阳公主李渊的三女儿,李世民的姐姐,是个不平凡的女子。
李渊太原起兵之时,柴绍也去帮忙,她在关中散尽家产,招募军队,又在父亲的名声和家奴马三宝的帮助下,招降了七万军队,和李世民会师后一起攻打长安。
平阳公主是当之无愧的巾帼英雄,虎父无犬女,可惜因为她是女子,打下长安后就在家相夫教子了。
第六名,李道宗李渊堂侄,被小说冤枉了千年,十几岁就跟随李世民出征,参与了打刘武周,王世充,刘黑闼等战役,李世民即位后,又参与灭东突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战争,为唐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在唐初的宗室中与李孝恭并称为贤。
李世民晚年评价李道宗为与李世勣、薛万彻齐名的当时名将。
第七名,李元吉李元吉虽无帅才,但也是一员猛将,李世民打洛阳时,他是副元帅。
李建成打刘黑闼时,他是副元帅。
军事才能不及两个哥哥,但他力敌十夫,并敢和尉迟恭这样的猛将比赛,虽然失败了,但说明他武力不弱。
李渊晋阳起兵的历史背景介绍
李渊晋阳起兵的历史背景介绍世界上任何一场战争的爆发都有前兆,这就是战争爆发的背景。
作为引起朝代更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极为重要的战争,李渊起兵同样有着特殊的前兆,那么李渊起兵背景是怎样的,李渊起兵背景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李渊起兵背景的分析,是否可以作为李渊起兵时机判断的标准?为弄清楚李渊起兵的前兆,就必须关注李渊起兵时的背景。
首先,从隋朝实力变化的角度来看,隋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并不长远,从公元581年到公元618年,共不到四十年时间。
隋朝由繁盛走向衰败,主要是因为隋炀帝杨广登基后,四方征战,连年的战争致使国库空虚,民生疾苦,而隋炀帝本人又是一名骄奢之人,荒淫无道,隋炀帝时期中国经济迅速走向衰竭,隋朝实力也是一日不如一日。
其次,从起义爆发程度的角度来看,皇帝的荒淫无道,致使全国各地的农民纷纷揭竿而起,立志要推翻隋炀帝的统治,起义的爆发范围越来越大,起义的爆发强度也越来越强盛,朝廷的军队疲于应对。
最后,从李渊思想变化角度来看,李渊与杨广之间有远亲关系,再加上李渊七岁时便成为隋朝的唐国公,他护国的衷心是不改的,只是在看到了隋炀帝的残暴、百姓们的疾苦、起义军的前仆后继之后,李渊的思想有了一定的变化,他也开始了筹谋,为起兵对抗隋炀帝做准备。
晋阳起兵,在我国历史上是一场极其重要的战争,它的发生,使得中国的朝代发生了更迭、并且统治者发生了易主。
那么李渊发动起义是否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晋阳起兵时有多少兵,晋阳起兵时各种来源的有多少兵,分别有哪些来源?反观隋朝朝廷在晋阳起兵时有多少兵防御,为何兵力会如此之少呢?晋阳起兵前,李渊为了此次起义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兵力的准备工作,为了能够壮大军事实力,李渊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增加军队兵力。
第一、从民间征兵是兵力扩张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方法。
但是当时在隋炀帝的统治下,民间十分疾苦,如何让百姓们自愿投军,李渊采取了开仓济民的方式,赢得了民心,在李渊公开募兵之时,有大量的百姓前来投军,据数据显示,每天均有千余人来投军,在二十天左右便召集了近万名兵力。
谁是晋阳起兵的首谋者?
谁是晋阳起兵的首谋者?有关唐朝的史书,都说唐太宗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首谋者,“世民者,济世安民也”,其父李渊起兵是被迫的,是被李世民拉了上了反隋的大船。
《旧唐书。
高祖纪》云:“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同书《太宗纪》云:“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新唐书。
高祖纪》云:“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
计己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当李渊知道此事后,初是”大惊“,”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己而许之“;《新唐书。
太宗纪》云:”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据此看来,两书记载是一致的,都认为太原起兵的首谋人是李世民,而李渊只是被动的受摆布者。
《通鉴》关于李渊受摆布的记载还非常具体:先是李世民与刘文静密谋,打算”乘虚入关,号今天下“,继又使裴寂说服李渊,最后李渊才不得不说:”吾儿诚有此谋,已如知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
这就是说,李渊是个遇事缺乏主见、无所作为、任人摆布的无能者,如果没有李世民,晋阳起兵就无从谈起。
后来的一些史学专著,多从此说。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认为:“唐高祖爱好酒色,昏庸无能,只是凭借周、隋大贵族的身份,616年得为太原留守。
他起兵取关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谋略和战功,他本人并无创业的才干,连做个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
南开大学编的《中国古代史》(上)则说:“李渊用他次子李世民的策略,自太原起兵反隋”,十大院校合编《中国古代史》(中)认为:“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十分精明干炼,他积极聚积力量,劝说李渊起兵反隋。
”对此,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
许多学者认为,李渊是晋阳起兵的首谋者,他作为隋朝统治集团的一位重要人物,早就有叛隋起兵的念头,只是在正式起兵前几年里,一直处于隐蔽状态罢了,“高祖审独夫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图。
”《旧唐书》及《通鉴》载高祖“纵酒纳赂以自晦”,其实“纵酒”即沉湎,就是装糊涂:“自晦”即混其迹,就是掩盖自己。
大唐创业 功属太宗——也谈晋阳起兵的几个问题
作者: 杨希义
出版物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5页
主题词: 李世民;李渊;晋阳;十三年;起居注;刘文静;创业;太原;李建成;突厥
摘要: <正> 大唐创业,功当谁属?这是治唐史者在研究晋阳起兵这段历史时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有些同志在不少论著中对晋阳起兵的首谋以及攻占霍邑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即晋阳起兵的首谋不是李世民,而是其父李渊;起兵以后,又因为李渊的“深谋远虑”相继取得了攻占霍邑的重大胜利,从而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总之,大唐创业,功属李。
揭秘:晋阳起兵时李渊是否真的被“胁迫”?
揭秘:晋阳起兵时李渊是否真的被“胁迫”?本文导读:李氏集团行动的起点就是晋阳起兵,关于“晋阳起兵”《新/旧唐书》记载得十分清楚。
我们来看看,《旧唐书?高祖纪》记载:“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而同书《太宗纪》也载:“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新唐书?高祖纪》记载:“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
计己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
当李渊得知真相后,先是“大惊”,“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己而许之。
”从以上两书的记载可见,都认为太原起兵的首谋为李世民,而李渊只是被动接受,甚至还被“胁迫”。
那么,历史真的就是这样吗?我们暂且不论李世民是否修改过《新/旧唐书》,先来看看其他史书的记载。
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得知自己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时,暗地里高兴得不得了,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
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
”可见,李渊早有“叛逆”之心。
再来看看《旧唐书》里的其它记载。
如《旧唐书?字文士及传》记载,早在晋阳起兵前四五年,李渊就与字文士及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事”,要知道此时的李世民才十三四岁,不可能“胁迫”他爹吧。
又如《旧唐书?夏侯端传》载,615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命其剿灭当地的起义军。
此时,副使夏侯端劝他早作反隋准备,李渊“深然其言”。
可为什么很多史书描写晋阳起兵前的李渊“爱好酒色,昏庸无能”呢?不得不说这是李渊的高明之处。
要知道,起兵就是谋反,弄不好要诛九族的。
再说李渊的母亲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姐,李渊和杨广还是表兄弟关系,他的一切都是杨家所给。
加上当时社会上流传着“李氏当为天子”的童谣,生性多疑的杨广就将李渊派遣到山西、河东担任抚慰大使,负责平定内乱,之后又任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另外派了王威、高君雅为副守将监视李渊。
唐太宗首谋晋阳起兵吗?——关于李渊的历史评价问题
唐太宗首谋晋阳起兵吗?——关于李渊的历史评价问题徐连达;仲富兰
【期刊名称】《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81(000)002
【摘要】<正> 对唐高祖李渊的评价,传统的看法是采取贬抑的态度。
认为唐王朝的实际创建者不是李渊而是其子李世民的人,有一条重要的依据就是断定晋阳起兵是李世民的首谋,李渊只是被迫接受,坐享其成。
因此搞清晋阳起兵的首谋是谁,对于给李渊的一生作出公正的历史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辨明李渊晋阳起兵的事实真相,对传统的唐太宗首谋晋阳起兵说提出质疑。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徐连达;仲富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隋末李渊太原起兵地理要素简析 [J], 张亮杰
2.论晋阳起兵——兼评李渊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的作用 [J], 许道勋;赵克尧
3.大唐创业功属太宗——也谈晋阳起兵的几个问题 [J], 杨希义
4.论唐太宗在创唐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作用——兼谈对李渊历史评价问题 [J], 何敦铧
5.陈寅恪“突厥旗色尚白”推论考辨——兼论隋末李渊起兵易帜事件中政治合法性的多元构建 [J], 陈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阳起兵:谁是真正的带头大哥
——八卦唐朝之001
李恒昌
“隋二世”时代,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杨广同学迷恋上了“三腾牌”游戏:折腾、闹腾和扑腾。
他先是热衷“政绩工程”,组织几十万人,开发了全球最长的一条大河;随后,又热衷“安居工程”,在洛阳建起了第二个首都,并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游乐园。
之后,他爱上了旅游,三番五次乘坐“泰坦尼克号”下江南。
然后他尝试拓展国际市场,亲自带兵,三征高丽,虽然费尽周折,毕竟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跨国旅游的目的。
事实证明,杨广同学是一个一心想有所作为的高级领导干部。
如果不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他事先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估计他还能干出更大、更彪炳史册的成绩,比克林顿、奥巴马还厉害。
有时想,如果杨广同学当年没有提前“退休”,在领导岗位上再干几年,估计现代人的有些梦想,譬如“给长城贴瓷砖,给赤道镶金边,给飞机装倒挡,给黄河安栏杆”啊之类的,说不定在他手里早已变成了现实。
然而,有些事情注定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正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正当杨广同学钟情“三腾牌”游戏开发的时候,他管理下的国家发生了一些其他情况,而且情况很严重,后果也很严重。
譬如,那些叫老百姓的人,肚子有点饿,天天吃不饱,衣服有点少,一到冬天便冻得打哆嗦;吃不饱穿不暖也还不是很严重,关键是杨广同学天天让他们干苦力,而且还要不停地喊他“万岁,万岁,万万岁”,这事儿便变得有些复杂。
有迹象表明,隋炀帝末年,社会到了需要改朝换代的时代,社会也需要一批敢于站出来的人!
千年之后,有个叫鲁迅的人说:“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在这里,鲁迅先生似乎漏掉了一句话,就是:自古以来,我们还就有善抓机遇的人(也可以说是投机分子)。
无论哪个朝代,只要有改朝换代的机会,肯定会有很多人会主动站出来,有的属于“替自己行道”,有的则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反正在那种情况下,横竖都是死。
这方面,隋朝末年也不例外。
我的意思是说,正当杨广同学迷恋“三腾牌”游戏、老百姓苦不堪言的时候,天下很多人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有些人发现了玩游戏的好处,于是,想把杨广同学赶走,自己也玩一玩。
因为,他们有理由相信自己比杨广同学玩得更好。
当时,在山西晋阳那个地方,有个叫李渊的大将,也有了这个想法,而且这一想法由来已久。
李渊是受杨广同学的派遣驻守晋阳的。
他在那里的主要职责有两条:对外,防御突厥毛贼骚扰;对内,镇压老百姓造反。
总而言之一句话:保护杨广同学安心玩“游戏”。
李渊手下,
有一杆部队,还有一队父子兵。
那时候,三个儿子在他身边,他们是大儿子李建成,二儿子李世民,三儿子李元吉。
三个儿子中,二儿子李世民和他的想法最接近。
说起那个想法,李渊是最早有想法,而且想得最深的人;二儿子李世民是比较有想法,而且特想急于成功的一个;至于李建成和李元吉,基本上没有什么想法,不过是别人吃肉,他们跟着喝汤罢了。
李渊有了想法之后,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
因为他缺乏一个恰当的机会和理由,干什么事情,没有由头不行;因为他深知,游戏虽好,玩不好就会脑袋搬家、吹灯拔蜡;因为他还知道,这事儿不像有人要出名,越早越好,心急喝不了热糊糊。
因为他更知道,自己的身边,有四只看不见得眼睛——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他们是杨广同学的亲信,随时监视他的一行一动。
对此,你可以说他成熟,也可以说他老谋,但反正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不见兔子不撒鹰!
眼看天下烽烟将起,李渊又整天和没事人一样,有个人沉不住气了。
这个人便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
一天,李世民来到李渊身边,向他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思想。
汇报完毕,他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对李渊说:“老爹,皇上整天沉溺‘三腾牌’。
”李渊说:“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有这个权利。
”
李世民又说:“如今天下民不聊生,很多人想高举反腐败的大旗。
”李渊瞪了他一眼说:“我们是皇上的属下,任务就是安定天下。
”李世民还是没走:“难道你就没有其他想法?”李渊盯着李世民说:“想法?什么想法?快把你脑子里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扔掉吧!不然,他会害了我们全家!”
李世民只能无奈地离开。
刚出门时,李渊撂给他一句话:“你要明白,我走过的路,比你见过的桥都多!”
一切都陷入沉默。
李世民似乎有些心灰意冷。
但他心有不甘,暗暗地,他准备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
终于有一天,事情发生了重大转机。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二月,和李渊同样有想法的马邑军官刘武周终于沉不住气了,他突然发动兵变,杀了太守王仁恭,占据郡城,自立为王,取名为定杨天子,而且剑指太原。
这是上苍赋予李渊的一个最佳机会,他不能放过这个机会。
他在征得两个密探的同意后,以讨伐刘武周的名义征兵,然后,把队伍聚集在儿子的手下。
很快,一支两万多人的部队就聚集起来。
接下来,李渊面对的是如何处理掉两个密探。
殊不知,他打算处理两个密探的时候,两个密探也正在设计处理他。
当计谋和计谋相遇,世间只有一个硬道理,那就是:先下手为强!李渊想“为强”,于是,他决定下下手。
那天夜里,他把李世民喊到跟前,看着他的眼睛说:“是时候了,当见机而作!”
李世民似有不解,不知道老爹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李渊说:“傻瓜,快配合我把你那想法变成现实啊!”那一刻,李世民分明看见,李渊的拳头攥得很紧,攥得嘎巴直响。
第二天,李渊在晋祠主持祈雨大会。
此前,他曾多次主持大会,但从未像那天一样紧张。
因为,那天的行动,关系全家和整个国家的命运,稍有不慎,就会玩完。
两个密探提前部署了行动,然而,早在昨天夜里,李渊已经让李世民率领五百名士兵埋伏在晋阳宫城的东门。
当两个密探出现,罪名已经摆在他们面前:勾结突厥,密谋造反。
结局只有一个:拿下!
那时候,李世民看了一眼老爹,不由得暗中赞叹:姜还是老的辣!
至此,李渊起兵的最大障碍已经扫除,李渊等待这一时刻已经很久了。
当李建成、李元吉和柴绍率领大军汇聚晋阳城下,李渊发出了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声音:
我们反了!
毛泽东先生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李渊说:晋阳起兵,解放全国。
很快,杨广同学便下岗,再也没就业;李渊同志穿上了皇帝的“新装”。
N年之后,李世民从李渊手里接过上岗证书,当上了皇帝。
上任之后,他下令全国禁止玩“三腾牌”游戏,而且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很快,便创造了享誉天下的“贞观之治”。
面对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抚今追昔,李世民激动很心情,感慨颇良多。
他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修史。
于是,他把史官们召集起来,好吃好喝好招待,让他们从即日起,什么也不干,专心致志地把唐史修好。
史官们接到任务后,思想上非常重视,都把修好唐史作为得到皇上赞赏和提拔的好机会,工作起来非常努力,几乎用尽了天下所有好词,歌颂李家王朝的丰功伟绩。
初稿写出来之后,他们先请李世民过目,只见第一章上如此写道:
第一章晋阳起兵:李渊开辟新天地
公元617年,中国历史上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那一年,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晋阳,关注绝世英雄李渊那无与伦比的历史壮举——“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它犹如一道黑夜里的闪电,刺破大隋帝国的阴霾;它引导中国历史,从此走向云蒸霞蔚、异彩纷呈的大唐时代——
看到这里,李世民皱起了眉头。
史官小心翼翼地问:写得不行吗?皇上!
李世民说:你们说说,修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史官回答说:客观、真实和详实。
李世民说:这很重要,但是,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党性原则。
史官不解:什么是党性原则?
这时候,李世民耐心地解释道:千年之后,有个叫王小波的作家,在一篇《白银时代》的小说里,专门论述过党性原则:历史事实是这么个事儿,但不能这样写。
这就是历史的党性原则。
你们可曾明白?
史官略有所悟地回答:有点明白了。
李世民说:好吧,拿回去重写。
于是,史官们将初稿拿了回来。
半年之后,《唐史正义》完成了第二稿。
李世民拿了过来,只见第一章标题写着:
第一章李世民:晋阳起兵的带头大哥!
这下,李世民终于笑了!
2011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