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_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课程

后现代主义课程

观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涉及领域相当广泛、内部观点歧义杂陈、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的一种反思和批判现代主义的学术思潮。自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所定型的现代主义精神,渗透于人类日常与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创造了许多“现代性的神话”,譬如中心性、基础性、唯一性、精确性、直线性、对立性、独霸性等,而这些神话又借助“科学”的光环获得了不可动摇的神圣性与合法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复杂的思维方式和宽阔的理论视野对现代主义所崇奉的“宏大叙事”给予了无情的解构、批判与超越。

现代主义内在地具有全球同质化的倾向,由于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与反思,因而它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全球的性质。后现代消解中心,揭露“中心意识”的垄断性、封闭性和排他性,以开放的观点重新认识边缘的价值,强调边缘而非中心对创新价值的历史贡献;后现代质疑神圣,揭露“二元哲学”的控制性、直线性和权力性,以非线性的观点重新认识多元的价值,强调认可和尊重“他者的他者性”和“多元对话”对世界共存文明的意义;后现代反对统整,揭露“宏大叙事”的虚假性、矛盾性和特殊性,以过程的观点重新认识复杂的价值,强调事物“不确定性”和“撒播状态”的流动、转变特征。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家运用后现代精神对课程领域的现代主义进行了无情地批判,诸如新马克思主义、概念重建主义、女性主义、多元文化主义、政治理论主义、后结构主义课程观等,都可以划归到后现代主义的阵营之下。其中,“多元文化主义”和“过程转变主义”课程观典型地展示了全球化的取向。多元文化主义课程观源于多元文化教育,它认为全球化的课程既不是全球普世性的课程,也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它是开放的、多元的和多样的。全球化表征的是世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表征的是一种结构,各种文化只有在关系中才能确证自己的存在,才更加有活力,所以全球化课程只有多元化才能真正地体现全球性。由于在全球的课程势力中,第三世界或文化弱势国家处于边缘地位,所以后现代主义对边缘性课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譬如女性文化课程、民族文化课程等在后现代主义者的视野中都是有待发现的、富有独特内在价值的课程存在。文化多元主义课程哲学不仅批判强势文化国家课程的理论、政策和结构的中心性、霸权性和宰制性,强调各民族国家特别是文化弱势国家课程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且还积极倡导“文化间主义”和“跨文化主义”的课程建设,主张在不同文化的课程之间建立起理解和宽容的精神,尊重并欣赏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哲学和思维方式,铲除夜郎自大式的中心论诉求。譬如国际理解课

后现代主义详细PPT课件

后现代主义详细PPT课件

现代主义者在谈到“现代”一词时,是浪漫主 义的。他们力图寻找历史的新纪元,力图反叛 古典主义的理想,他们创造“新颖”,尽管这 些当时“新颖”的东西最终会遭到废弃,但是 现代作品成为古典,正是因为它曾是真正现代 的。所以,我们谈论现代与前现代、古典之间 的关系,是因为我们在观念上建立了一个以不 断完善进化的灵活的参照系。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提纲
刘力源部分: 1.前现代、现代、后现代 2.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3.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陶侃部分: 1.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概况及相关理论 2. 总结
泛滥成灾的后现代? 后现代风格、后现代电影、后现代音乐、 后现代艺术、后现代建筑、后现代文学、 后现代城市、后现代舞、后现代摄影、后 现代农业、后现代爱情、“后现代”(孙 思怡)、“姨妈的后现代生” 。。。。。。
• 利奥塔( Jean-Francois Lyotard ):1984年, 作为哲学术语的“后现代主义” 在《后现
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并认 为它产生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
• 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 ): 《现代性 的哲学话语》,1987年,他认为,后现代 主义兴起于“二战”后,是一股反现代主 义的思潮。(不过,作为反现代主义的思 潮,其出现的时间则还可追溯到本世纪一、 二十年代的达达主义)
另一些学派则把现代延伸,以至于覆盖了后

第六讲_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第六讲_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 4、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激烈批判及其关于“存在”、
“语言”的学说
海德格尔要否定包括尼采和马克思在内的一切持有二元对立
的形而上学思维的哲学。他认为对“存在”应该“理解”,
理解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理解;“语言是存在的家”。这样,
海德格尔就瓦解了传统哲学的观念与实在、主体与客体对立
13:4的2 二元论,大大启发了后现代主义者的理论建构。
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
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
产物。 13:42
2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这个话语最初产生于四五十年代 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 的风络,个性化的风络,到了60年代,表现 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60年代之后,便被赋 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
13:42
12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渊源
❖ 1、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 现代西方哲学要么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假命题或没有意义得 到命题,要么绕开形而上学问题大谈其他问题,要么认为形 而上学问题是无法解开得到问题。
❖ 2、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 哲学的混乱和争论皆源自对语言的误解,源自哲学家说了不
13:42
6
后现代主义思潮概况
❖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
❖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 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 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 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 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 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费瑟斯通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理论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后现代主义关注社会的复杂性 和不确定性,认为现代社会的 许多现象和问题不能被简化为 单一的解释或解决方案。
03
后现代主义强调多元性、相对 性和不确定性,对传统权威和 中心化的概念持怀疑态度。
后现代主义的起源和发展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 主要受到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后现代哲学和后工业社会理论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关注消费文化、媒 体和信息技术对个体和社会的 影响,认为这些因素正在改变 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个体差异和 多样性的尊重,主张开放、平 等和包容的社会关系。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时间观和 历史意识提出质疑,强调对现 实的多重解读和对未来的不确 定性。
02
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
消费文化的概念
案例四:奢侈品牌的消费文化
总结词
奢侈品牌是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 通过高端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消费者对品质和身份的追 求。
详细描述
奢侈品牌通常提供高端的产品和服务,例如时装、珠宝 、手表、化妆品等。这些产品和服务不仅具有高品质和 独特的风格,还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消费者 购买奢侈品牌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 质需求,还为了展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这种消费 行为反映了后现代主义消费文化中对品质和身份的追求 。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西方传统文化的特点是重视中心、维系结构、尊重历史等等,而后现代主义则反其道而行之,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极力推崇边缘、平俗、解构、非理性、历史断裂等等,尽管它具有矫枉过正、走向极端的片面性,却也在提醒我们对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中非主流一面的注意,提示我们在分析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时要辩证地看待理性与非理性、中心与边缘、崇高与平俗、结构与解构、连续与断裂等关系,这有利于我们辩证地吸取西方传统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各自可取的一面,而抛弃其各自的缺陷。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设计运动流派,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形成于美国,很快波及到欧洲及日本,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基础,并由建筑领域扩散到其他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领域。根据各种描述、争论的文章来看,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其中包括了各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念、流派、风格特征,似乎是一个大杂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它们都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都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或修正。

查尔斯&S226;詹克斯

第一个将后现代主义引入设计领域的英国建筑评论家是查尔斯&S226;詹克斯,他被公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的辩护人;第一个向现代主义宣战的是美国建筑师罗伯特&S226;文图里。1966年,罗伯特&S226;文图里发表了他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一书,在书中,罗伯特&S226;文图里首先肯定了现代主义对于设计的贡献,然后,大胆地提出了与现代主义不同的观点,对现代主义思想中的国际主义风格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被认为是“继1923年勒&S226;科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之后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文图里指出国际主义风格已经走到了尽头,成了设计师才能发挥的桎梏,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来满足社会生活多样化的需求,摒弃国际主义风格的一元性和排他性,创建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体系,他的这种言论和主张,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的运动中起到了航标灯的作用。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的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新思潮。它主张

超越现代主义的价值观、思维逻辑和审美标准,但并不否认现代主义的价值。后现代主义

的产生与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密切相关。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60年代,社会和人类历史出现了巨大变化,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方

面都发生了剧变。这样的转变也影响到了现代主义的思想和审美观。一方面,人们对现代

主义的逻辑和理性的信仰开始产生怀疑;另一方面,社会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加速发展,

使人们面对更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文化形态和社会现象,文化和知识的边界变得更加模糊。

这种复杂性和多元性引发了人们对于现代主义“大一统”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因而应运而生。

二、理论渊源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吸收了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等多种思潮的影响。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源流有如下几个:

1.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尚·保尔·萨特在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反对存在的辩护》提出存在与不存在的概念,代表了存在主义的精神贡献;

2.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斯图尔特·霍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文化的死亡”理论,认为文化已经不再具有单一性和统一性,同时也倡导了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对话的观点;

3. 法国哲学家让-弗兰索瓦·利约塔提出后现代主义“大故事”的概念,质疑了现代

主义对于真实和正义等概念的主张,并认为大故事的本质只是“虚构的真实”;

4. 法国哲学家、文化批评家米歇尔·福柯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强调权力和知识的关系,认为现代主义的知识体系是由于权力的影响而产生,因此提出了“批判性知识”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主要反思综述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主要反思综述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主要反思综述

作者:赵迪

来源:《学理论·上》2015年第03期

摘要:本文将详细论述后现代主义人类的发展源流、特征、基本概念和主要代表以及与后现代主义人类学息息相关的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社会研究的基本内容。同时,本文的阐述逻辑将依据人类学发展的历史渊源,尽可能细致而清晰地表明当代被过渡泛化的“后现代”与后现代逻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人类学;反思;发展逻辑

中图分类号:B15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7-0077-02

一、后现代主义与现代西方社会思潮

通常而言,思想史的发展依赖于技术的进步。相应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对应于后工业革命-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会文化,第三次产业革命的第四媒体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推动的技术革命(即第三次技术革命),及战争所引发的一系列精神层面的影响(如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哲学革命、结构主义、女性主义、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使现代主义随战争而幻灭;战争把女性推入职场、引发了性别革命和新一轮社会分工;战争也使分类的区域性意识形态体系(如基督教在欧洲、伊斯兰教在西亚、儒教在东亚)被打散,形形色色的个体主义和反传统主义得以兴起,并进而逐渐体现出“反”传统现代性的后现代性的各种特征。

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杨宁,2005)是一种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哲学文化思潮,主要代表人物有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让·利奥塔、罗蒂等,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诸位代表人物形形色色的理论主张中,可以归纳出其思潮的主要特征: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中心主义、反进化主义。而从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积极性方面来看,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多以否定性的形式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同时,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所倡导的创造性、多元的思维当时对人们的启迪。

后现代主义(在法国)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在法国)的兴起

一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哲学流派,而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它广泛涉及建筑、文学、艺术、历史、社会、政治以及女权运动等众多学科和领域,其核心是哲学思潮。“后现代”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在西方文献中“现代”一般是指自17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的西方现代化以来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现代主义文化在19世纪晚期开始出现是时候,以进步和理性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后现代主义的兴衰也有哲学理论渊源。西方哲学,从产生至今,一直有两种倾向既分疏对立,又纠缠交汇地发展着。一种倾向的特征是追寻世界的本质,探求人类知识的基础,表现为营造理论体系,目标是求得真理。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端,这种倾向就声势显赫,硕果累累,占据主导地位。另一种倾向以怀疑、批判、讽刺、否定为基调,提醒和警告人们不要执迷于现存与流行的见解,而要为另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敝开大门。这种倾向的开创者是苏格拉底。从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思维的两难境地。这既表现于认识论,也表现于价值论方面。)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

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相对比表现出的几个主要理论特征。 (1)反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一观点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来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反传统形而上学是同一个意思。 (2)反基础主义。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等著作中论述了反基础主义观点。反对依靠某个“第一原理”推出一切的方式和做法,强调在现实中不存在语词所指的独立自在的实体性的对象,因而也不存在可以作为“某种思想中心”基础。 (3)反本质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坚决反对传统认识论的这种本质和现象的二元对立,反对在认识论中套用归类、原则、模式这类“人为”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_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_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2001年第2期(总第57期)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Chem ical T ehno logy (Social Sciences )

N o.2,2001General N o.57

[收稿日期]2001—03—05

[作者简介]陈延庆(1962—),男,山东冠县人,聊城师院马列部哲学所副教授,哲学硕士。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 陈延庆

(聊城师范学院 哲学所,山东 聊城 252000)

[摘 要] 尽管后现代主义本身和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人人言殊,但后现代主义既和传统观念,又和现代主

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后现代主义与传统观念的关系以及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看,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体现了文化主导性根本变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本身也必将被更新社会文化思潮所超越和取代。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传统;文本间性

[中图分类号]B 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3(2001)02—0016—05

On the H istor ica l Or ig i n ,Ba sic Fea ture and Future Trend of Post -m odern is m

CH EN Y an 2qing

(Ph ilo sophy R esearch Institute,L iaocheng N o rm al U niversity,L iaocheng 252000,Ch ina )

[Abstract ] In m y op in i on ,differen t peop le have differen t op in i on s abou t po st 2modern is m ,bu t po st 2mod 2ern is m has very comp licated relati on w ith traditi onal though ts and modern is m .F rom the visual angle of traditi onal though t and modern is m w e can reach tw o fo llow ing conclu si on s :1.Po st 2modern is m has em bodied som e dom inan t changes in social cu ltu re ;2.Po st 2modern is m w ill inevitab ly be superseded by som eth ing new in the fu tu re .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二次大战后的西方后工业社会的特殊产物。 一方面, 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 类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即电 子技术时代。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 影响乃至规范着人类的行为和价值观念。科学的成就使 一切事物失去了神圣性、神秘性和历史性。知识和教育、 科学和信息成了后工业社会的中心。 另一方面,50年代以后,世界大战的危机,局部战争连 绵不断,热核战争的恐怖阴影,东西方冷战,贸易大战 持续不断,西方人由恐惧绝望的悲观主义,转向吸毒、 斗殴、性解放、摇滚乐的激进主义,在疯狂的渲泄中解 脱自我。 。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最初是作为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形象阐 述而出现的,具有鲜明的哲理性。 基本主题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肯定人的 存在先于本质,揭示世界的荒谬和人生的痛苦,主张人 的自由选择。 在特定的虚构的境遇在表现人物,展开情节,让人物在 特定的环境中自由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其本质。 注重介入生活,贴近生活,作品富有真实感,如同实地 拍摄一样地展示生活内容、集美丑于一身。 加强戏剧冲突,尤其注重表现人在选择与存在二者之间 的痛苦的心理冲突。结尾往往出人意料,意味深远,成 为阐述问题的核心所在。
萨特曾强调,《禁闭》中的人物都是死人,而 我们却是活人。已死的加尔散不能采取行动, 我们却能。“不管我们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 之中,我想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如果我 们放弃了自我选择,过于依赖别人的目光,把 它作为评判、认识自我的唯一标准,那么,我 们就会陷入剧中人的困境,成为一个活死人。 因而,在此,萨特再次用存在主义的理论为我 们指出了自由之路,那就是人的自我选择。这 也是本剧的意义所在。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浅析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期发生的一股哲学和文化运动,它反对现代主义的历史决定论和信仰,强调了既定的传统和价值观的相对性,以及混杂性和多元性的存在。后现代主义

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如下。

1. 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20世纪末的全球化使世界变得更加连通,时间和空间更加密集和混乱,这导致了传统的空间和时间结构的解体,这种变化促进了对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定义。

2. 反对现代主义范式的挑战

20世纪末,现代主义范式的破裂和缺陷变得更加明显,这启发了对现代主义进行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义运动特别强调了现代主义中的建构和正统性的文化形式,并试图寻找

一种更加容纳多样性和零散性的范式。

3. 对知识的怀疑和批判

后现代主义运动质疑了知识的统一性与普遍性,主张知识是一种生产,而不是一种象

牙塔里纯粹的生成物。后现代主义强调了不同文化、性别、阶层背景的人们对知识的不同

观念和理解。

4. 语言、符号和象征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运动主张语言、符号和象征是一种社会产物,符号和意象并不具有单一的

和固定的意义,而只是暂时和相对性的。符号和意象因其在不同历史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

的意义而变化。

5. 消费主义文化的流行

后现代主义的形成在流行文化、商业和娱乐中占有重要位置。后现代主义强调了娱乐

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的重要性。流行文化中的图像和文化符号被广泛地用于创造新的形象、新的潮流和新的市场产品。

总之,后现代主义运动的产生是对现代主义范式的反思和批评的结果。它认为现代主

义的范式导致它的理论和理念变得僵化、机械和固执。它尝试通过重新定义知识、文化和

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

第7章 中外室内设计史
于2007年投入使用的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第二年被康德·纳斯特誉为建筑七大奇迹 之一。该博物馆就像一个分层的婚礼蛋糕,其内部也陈列了很多当代的艺术作品。
第7章 中外室内设计史
7.1.3设计要素 就狭义的后现代主义而言,它是比较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强烈
表现装饰效果的装饰主义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典型特征表现在它的历史主义和装饰主 义的立场,以及对历史动机的折衷主义处理手法和它的娱乐性、处理装饰细节的含糊性里, 这些特征在罗伯特·温图利、迈克尔·格雷夫斯、阿道·罗西等人的作品中可见一斑。
中外室内设计史
第2篇 外国室内设计史
第7章 后现代主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
章节概要
任何一种观念、主义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有它产生、发展的生存土壤。 后现代主义设计也是如此,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衍生物,是历史的 必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物质条件下的反映,我们可以从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 社会文化背景中寻求它的根源。
“冰起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 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人们已 感到厌倦,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现代主义与 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从威 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 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都充分体现 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 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特征
1、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语言中心主义。 2、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 3、反人本主义,消解主体性。 4、反对整体性、统一性。 5、反对中心、寻求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6、反对理性,消解现代性。 7、反对符合价值论,强调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和知识的商品化。
1、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语言中心主义
追求现象背后的逻各斯成为哲学的终极价值和最 终目标。
2)反语言中心主义
言语高于书写,言语是第一性的,书写是第二性 的,言语、说优于写作。
说话或言语具有直接性、现实性。言语是唯一的 意义的直接表达者和意义的忠实传播者。 书写同语言相比,不具有同一性、真实性、直接 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它只能是第二性的或语言的 派生。
雅各· 拉康
4、后现代女权主义—— 菲利斯、米丽特、 波伏娃 5、后现代历史主义——格林布拉特, 海登•怀特 6、后殖民主义——萨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
德里达(1930——): 《人的终结》、 《撒播》 《文字语言学》 《解构与批评》 《书写与差异》 《继续生存》 《人类科学话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
7、反对符合价值论,强调实用主 义的真理观和知识的商品化。
认为,事物的本质不是客观的只是人解释的 结果,事物不存在一个先天的本质、基础, 等待人们去客观地、如实地反映和把握,事 物的本质、意义只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阅读 和解释行为中。 人们只需象实用主义那样看待标准,即不管 对错,正确与否,只管有用就行。 在后现代社会里,知识不以知识本身为最高 目的,只是为销售而生产,因而,知识只是 一种商品。

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

论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

后现代主义是7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出现的社会文化思潮,也是一种学术思潮。它起源于人

文科学,却对整个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发生着不可忽视和低估的影响。准确把握后现

代主义思潮的实质及其对于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冲击与挑战,无论是对于正确理解当代西方

社会和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走向,还是加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作为对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批判与否定而兴起的。通常认为,现代化是

自15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以至全世界的一场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运动,是一个把人类社会由愚

昧引向科学,由非理性引向理性,由神性回归人性,由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工业生产,由产

品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农村乡镇转向大都市,由贫困走向繁荣,由野蛮转向文明,由专制

转向民主,由独裁转向自由,由人治转向法制,由暴力转向解放等的历史性过程。现代化被

认为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力量,是现代社会一切文明进步和成果之本、之源

、之根。与之相应,“现代性是作为一种许诺把人类从愚昧和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的进步力量而进入历史的”(注:

[美]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年版,第4页。),与现代化所取得的极为巨大的成就相伴随的是与之同样巨大的社会

问题,世界现代化所造就的现代人类面对着现代化的巨大挑战:世界大战,核武竞赛,种族

冲突,经济危机,贫富分化,暴力犯罪,毒品泛滥,卖淫嫖娼,信仰迷失,邪教泛起,道德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哲学、文化和艺术运动,通常与20世纪中叶的发展

相关。后现代主义赞扬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摒弃了现代主义可靠性、理性和真实性的观点。

1.后现代主义音乐

对于音乐领域,后现代主义是以复杂的、晦涩的、非常规的格式来表

现的。他们进行重复构建,循环、断奏以及随机地切换音轨,以此来

展现出音乐的复杂性和唯一性。这种风格被一些音乐家和乐迷所倾倒,比如工业、极端金属和实验音乐。

2.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特征主要是受到了法国的先锋文士艺术图景和分类

叙述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小说的创意和含义方面受到了影响。后现

代主义文学在文章中不使用线性叙述,而是通过时间的前后次序变化

使读者感到不安。他们更喜欢使用多种语言、各种文化象征,以及在

小说中加入各种新文体。

3.后现代主义电影

后现代主义的电影特征主要是不线性叙述,采用多种象征表达的手法。

为了展示后现代主义的多样性,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多样性、模糊

性和可代替性的观点。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电影制作人和导演将其

运用到他们的电影中,比如大卫·林奇、伍迪·艾伦和昆汀·塔伦蒂诺等。

4.后现代主义哲学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强调多元、多样、存在并相互转化。他们不信奉

社会、历史或文化至上,而是认为世界是一个继续扩展的多元性场,

没有一个被称为历史进程的单一的中心。这种哲学的一个实例是德里

达的“无所期望”与“打破二元论”理念。

5.后现代主义的艺术

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追求创意性和高度创造性,

把“边缘性”、“多义性”和“过渡性”作为他们的核心观念。他们倡导“意

第十二章:后现代主义文学 课件.ppt

第十二章:后现代主义文学 课件.ppt
ko
主要特点
• 新小说家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 ,对文学的社会意义和道德功能没有 兴趣,他们关切的是技巧和表现手法 。
• 强调写外在的真实,热衷于对“物” 作细致的描绘,为此还特别注意运用 表明视觉的和纯描写性的词汇进行写 作,有“物本主义”的倾向。
• 大胆进行各种语言革新 。
ko
作家作品
• 四个主要作家:萨 洛特、 罗伯·格里耶 、布陶、西蒙
ko
• 魔幻现实主义酝酿于20年代,发端于30 年代,形成于40、50年代,鲁尔福的《 佩德罗·帕拉莫》一下使地方性的拉美文 学成为世界文坛的壮举,震惊了世界, 被称为“爆炸文学”。 60、70年代进入 高潮。
ko
基本特征
• 现实与幻象结合。 • 结构上的革新,常见的结构形式是:
套匣式,跳跃式,平行蒙太奇式; • 运用象征、寓意、荒诞和意识流等西
ko
得名
• “黑色幽默”一词译自法语,是法国超现实 主义者(布勒东和艾吕雅1937论著《黑色 幽默》)最早使用了这个术语。
• 后来,这一提法逐渐为社会所接受,成了 一股文学潮流的标志。
ko
内涵
• 几种参考说法: • *弗里德曼认为,“黑色幽默”是一
种把思想情绪上的黑色的东西与幽默 的东西的结合,具有玩世不恭的色调 。
ko
《女仆》剧照
• (四)阿尔比 • 《动物园的故事》 • 《美国之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第2期(总第57期)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Chem ical T ehno logy (Social Sciences )

N o.2,2001General N o.57

[收稿日期]2001—03—05

[作者简介]陈延庆(1962—),男,山东冠县人,聊城师院马列部哲学所副教授,哲学硕士。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 陈延庆

(聊城师范学院 哲学所,山东 聊城 252000)

[摘 要] 尽管后现代主义本身和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人人言殊,但后现代主义既和传统观念,又和现代主

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后现代主义与传统观念的关系以及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看,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体现了文化主导性根本变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本身也必将被更新社会文化思潮所超越和取代。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传统;文本间性

[中图分类号]B 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3(2001)02—0016—05

On the H istor ica l Or ig i n ,Ba sic Fea ture and Future Trend of Post -m odern is m

CH EN Y an 2qing

(Ph ilo sophy R esearch Institute,L iaocheng N o r m al U niversity,L iaocheng 252000,Ch ina )

[Abstract ] In m y op ini on ,different peop le have different op ini ons about po st 2modernis m ,but po st 2mod 2ernis m has very comp licated relati on w ith traditi onal though ts and modernis m .F rom the visual angle of traditi onal though t and modernis m w e can reach tw o fo llow ing conclusi ons :1.Po st 2modernis m has em bodied som e dom inant changes in social culture ;2.Po st 2modernis m w ill inevitably be superseded by som eth ing new in the future .

[Key W ords ] po st 2modernis m ;modernis m ;traditi on ;inter 2textuality

应该说,用“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来概括西

方现时代的精神文化状况是相当不准确的。因为“后现代主义”一词在西方已经泛滥成灾,即如有的西方学者所说,几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被“后现代”这一“病毒感染”,以至有了“后现代神学”、“后现代旅游”、“后现代体育和交际”,甚至“后现代美食”、“后现代做爱方法”等等。因而,用“后现代主义”一词来概括一个如此“复杂得难以说清”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无疑会捉襟见肘、以偏盖全。另外,在各种以“后现代”为名的著作和文献当中,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是大相径庭、人人言殊,“每一个批评家皆从不同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构设后现代主义”,以至于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后现代主义形式。尽管如此,“后现代主义”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所感兴趣,甚至已甚为流行的概括”,而且,它也提供了“分析和理解当代文学和思想的一个有用的

工具”[1]。因而,从现代主义乃至更为古老的传统观念的角度来观照后现代主义,对于准确把握“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实质乃至未来走向无疑具有重要的意

义。

一、后现代与传统

众所周知,后现代以强烈的反传统面目出现,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似乎它是在与传统的断裂带上诞生的。如果据此认为“后现代主义”与传统没有任何关联,实为大谬不然。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并不笼统地反传统。后现代主义反传统有特定的内涵,矛头主要是指向启蒙运动以来以理性为核心的一套知识话语。正如积极推进后现代主义研究的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所说:“在我看来,历史发展是既连续不断又具有间断性。因而,今天的后现代主义的流行,并不意味着过去思想和制度对今天影响的终止,相反,传统仍然在发

展,同一的模式正经历着巨变。”

[2]

(P108)

可见,背景各

异,来源不同,因素混杂且互相冲突的后现代主义,在挪用、篡改且部分超越了西方哲学中反形而上学传统、怀疑论传统的时候,却又复活了被现代主义废置的“传统”。

 总第57期陈延庆1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17・

更有甚者,有人还指出,“‘后现代’理论都有非常古老的历史渊源”。如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主义认为,因为我们语言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用清晰的语言来界定“上帝”的概念,因而,我们的语言越含糊,越具多义性,越使用象征性符号和隐喻,就越适合对孕含着重重矛盾的“太一”进行命名;那种寻找终极意义的努力最终不得不承认,意义没有确定性,它只是在无休无止的漂浮;希腊理性主义所描绘的宇宙秩序是可以被颠覆的,我们完全可以在宇宙中发现新的关系和联系;对世界的认识不应该以定性的描述,而应当定量的分析。而在许多后现代的理论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关于“意义”的“漂浮”和“游移”的提法。为此,他们还列举了古代神秘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惊人相似之处”:

11本文是开放的宇宙,在本文的诠释中可以发现无穷无尽的相互联系;21语言不可能捕捉住一个独一无二的前于语言而存在的意义,相反,语言的职责只是表明,我们所能讨论的只是一些互相矛盾的东西的偶然巧合;31语言反映了思想的不准确性,我们在世界中的存在决定了我们无法找到任何超验的意义;41任何试图具有明确无误的意义的文本都只是一个被误置的宇宙;51作者根本就不知道他或她在说些什么,因为语言代替了他或她的位置;61从认为意义是一种幻象到意识到意义是无限的——读者必须具有这种精神:本文的一字一句都隐藏着另一个秘密的意义;是词而不是句子隐藏着那未曾说出的东西;读者的使命就在于发现,本文可以表达任何东西,但它就不能表达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只要有人声称发现了本文预设的意义,我们就敢肯定地说,这并不是其真正的意义,真正的意义是更深一层更深一层的东西;71“真正的读者”就是那些懂得本文的秘密就是“无”的人[3]。

总之,后现代主义只不过是在以激进的话语策略否定一种被理性凝固的传统的同时,复活了另一种传统。

二、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

一般说来,从时间上,后现代主义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但研究后现代主义无论从哪个方面都离不开现代主义的参照。在此参照下,后现代主义才会显示出自己的特质。因为没有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过度张扬,就没有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极端消解,后现代主义就是在对现代主义提出问题的思考

中走上了与现代主义完全不同的道路。

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这种奇特关系。在国内,刘小枫博士在其《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一书中指出,“后现代”问题论述的扩展一再返回到“现代性”问题之上。他举例子说,德国社会学家西美尔认为,“现代性现象”的本质是它根本没有本质,与哈桑认为后现代的特征是“不确定性”和“内在性”几乎不谋而合,纽曼也认为,后现代论述表现为一种“inflati on of discou rse”(话语通胀)。刘博士认为,这种话语通胀现象从19世纪以来就从未间歇过,并非独属后现代现象。据此他得出结论:“‘后现代’论述对现代性论述的攻击,实际成了现代性论述的一个激进的变种。”

在国外,不少学者也持类似看法。如德国学者奥尔克斯认为,“尽管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很多方面是对立的,但在反对‘古典的’这一点上,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却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旅美学者徐贲也指出,后现代政治学着意于批评西方的“理性”、“历史”、“民主”等观念自以为是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但并不否定它们在西方自身范围内的本土性和客观性,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后现代的激进思潮,如新马克思主义,女性批判,甚至新实用主义,能在后现代对现代的批判中引发出对现代性和民主的改良、深化和促进方案。贝利・斯马托认为,后现代不是对现代的超越,也不是一个后于现代的历史时期,而是一种与现代的新关系:“对于文化编码,后现代提出问题,但不将其挪用;对于社会和政治的依赖关系,后现代要求剖析而不是隐讳。”利奥塔认为,后现代批评是一种对现代思想先在假设和生活方式的特殊分析形式,是一种对现代“追忆式”的反思。伐提则强调,后现代并不以取代现代为己任,后现代“既是一种相对现代而言的‘新事物’,又是对‘新’这个概念本身的消解。”

有鉴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如此嗳昧关系,有的学者干脆认为,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如哈尔马斯就曾指出,现代性工程尚未完工,后现代还远未到来。斯特凡・乌尔芬也称,“现代艺术所倡导的原则,如对统治范式的否定、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形式的试验在今天并没有过时,只不过更加得到强调而已。如果把上述特点当作后现代艺术的标志,那么所谓后现代最多只是现代的延续,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后现代,这一术语不过是耸人听闻的杜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