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部编版语文《出塞》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工具书和注释,自学古诗,理解古诗意思。

2.通过诵读诗句、品悟字词,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当时朝廷、将领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

3.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感知边塞诗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想象画面,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

读诗,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还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同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穿越到唐朝的大漠边关,感知诗人王昌龄的赤子情怀。

(板书诗题和诗人)。

二、解诗题,知诗人。

(检查预习)1.解诗题齐读诗题,读准“塞”的音,说说“塞”和“出塞”的意思。

师随机补充“边塞”的重要性。

2.了解诗人和历史背景。

(1)PPT出示王昌龄简介,指名读。

(2)学生分享搜集的关于诗人和本诗背景的不同资料,师随机对学生予以肯定。

三、诵诗句,明诗意。

诵诗句(PPT出示全诗)(1)读正确、流利,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反馈读,引导学生结合字音、流畅度评价。

(注意“教”读第一声。

可补充原因——唐诗平仄规律;《古代汉语字典》解释)学习“秦”字,齐读全诗。

(2)读出节奏有韵味。

指名读出节奏,评价。

(告知七言绝句的节奏通常为前四后三,也可按词读。

)自由练读。

师生合作读。

(3)展示读。

师: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指2-3名学生读,师相机评价。

(4)总结初读古诗的要求:首先我们要读正确、流利,有节奏,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结合注释,明白诗句大意。

师:放声朗读便于记诵,低声吟咏利于思悟。

请同学们轻声读诗句,参照文下注释,说说意思,不懂之处同桌一起探讨。

(1)学生自学诗句,同桌探讨,师巡视了解疑问之处。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本课选自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为《古诗三首出塞》。

这三首古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本节课主要学习《出塞》。

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了解作者王昌龄以及他的诗歌特点。

2. 通过朗读、背诵、讲解等方式,使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 对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的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课文《古诗三首出塞》。

2. 朗读、背诵、讲解所需的音频、视频资料。

3.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古诗三首出塞》。

二、学习《出塞》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

2. 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讲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背诵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三、拓展活动1. 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古诗,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2.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板书设计:《古诗三首出塞》王昌龄意境:雄浑、豪放情感:忧国忧民、壮志凌云作业设计:1. 背诵《出塞》。

2. 搜集王昌龄的其他诗歌,进行阅读和欣赏。

3. 以《出塞》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出塞》,使学生了解了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感受到了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诗歌的朗读、背诵和讲解,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通过拓展活动,激发了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创作欲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研究和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在《古诗三首出塞》的教学过程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以及了解作者王昌龄及其诗歌特点是两个主要的教学难点。

这两个难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重点的关注和详细的解释。

21课《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21课《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举例:介绍王昌龄的生平及其创作《出塞》的背景,让学生明白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3)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学生可能在鉴赏古诗词方面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举例:以《出塞》为例,教授学生如何从韵律、对仗、意象等方面进行鉴赏,并鼓励学生尝试对其他古诗词进行鉴赏。
5.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出塞》诗意:通过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使学生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举例:《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李广等英勇将领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渴望。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出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2)掌握古诗词鉴赏方法:教授学生从韵律、对仗、意象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分析《出塞》的平仄、对仗,以及“狼烟”、“龙城”等意象,使学生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3)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出塞》,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提高语文素养。
举例:通过示范朗读、跟读、分组朗读等形式,使学生熟练掌握《出塞》的朗读技巧。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出塞》这首古诗的基本背景和诗意。它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表达了对边塞将士的敬意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1出塞》人教(部编版) (含练习 无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1出塞》人教(部编版) (含练习 无答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1出塞》人教(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出塞》的大意,体会其中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进行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出塞》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及其意义。

3.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诗歌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出塞》中的抒情意境。

2.运用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仿写或创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课堂开始前,播放关于《出塞》诗歌的音频,让学生感受古代边塞风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跟读课文,并逐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分组讨论诗歌《出塞》的主题和情感,展开互动讨论。

3.教师讲解《出塞》的背景和写作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

3. 欣赏诗歌1.学生朗读《出塞》,感悟作者的情感。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用典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4. 课文仿写1.学生运用诗歌《出塞》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仿写练习。

2.学生课外积累相关诗词,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练习1. 课文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1. 《出塞》的主题是什么?2. 作者写《出塞》的用意是什么?2. 写作练习仿照《出塞》的写作风格,写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出塞》——诗歌欣赏•用典•修辞•仿写与创作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出塞》的学习,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之美,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作品。

以上为整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工作。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反思(5篇)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反思(5篇)

《古诗三首:出塞》教学反思(精选5篇)小学语文《出塞》教学反思篇1今天,按照预设上完了《出塞》,总的感觉是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这首诗我很喜欢,在这节课中我做了以下尝试:1、创设意象,入境悟情诗歌是古代文化典籍的百花园中一棵引人瞩目的奇葩,诗歌意象的创设,对学生入境悟情能起到较好的渲染及铺垫作用,教学时,我创设了以下导语:“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而边塞诗,能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感受一下古代多事的边塞,凄凉悲惨的战场。

”在语音上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悲”的氛围,接着引出一组边塞的图片,配以哀婉音乐,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然后带着这种凄凉、荒凉的感觉自由读诗,在本节课中我还创设出“明月”这一意象,由《月夜忆舍弟》到《静夜思》,联系《出塞》中的“明月”,我问:古人是望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如果你是边塞的一名将士,白天不知生死而疲劳地作战,夜晚孤望明月,会想些什么?再如,本诗意境雄厚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入境悟情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的叹息的时候,学生对后两句的感悟才会更真切、更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也才能留下深深的烙印。

2、资料补充,堆积情感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局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如:教学中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王昌龄创作出塞背景》以及大量的边塞诗积累,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课堂容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也为小学生进入中学语文学习做了一定的铺垫。

3、文本诵读,情感共鸣文本的诵读、诗意语文的品味应让学生倾听文本声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古诗三首《出塞》(教案)

《出塞》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出塞》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诗。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等方式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出塞》的背景,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插图、注释等,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讨论、交流,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插图、注释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板书课题,简介《出塞》的背景。

2. 朗读古诗(1)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音、停顿。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 理解诗意(1)学生借助插图、注释等,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4. 感悟诗情(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总结。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5. 总结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

(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六、板书设计《出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作业设计1. 抄写并默写《出塞》。

2. 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描绘一幅《出塞》的图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教学准备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让我们体会到了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跟战争有关的边塞诗《出塞》。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复习方法,交流资料1、复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有一个把古诗学好学透的方法,谁来说一说是什么内容?(生叙述)。

2、交流资料:(1)介绍作者。

(2)明确背景。

(三)讨论探究,拓展理解。

1、出示全诗,整体感悟。

2、运用学法,小组探究。

3、分句汇报,品味诗句。

A、汇报前两句(1)说清诗意,体会诗情。

思考:为什么要提到秦汉时的明月和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带给你什么感觉?(2)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升华诗情。

(3)拿出摘录笔记,记录诗句,养成积累的习惯。

(4)联系课外,链接知识。

B、汇报后两句(1)汇报方法同上:读、背、摘录、板书。

(2)看教材“我的'视角”中丁丁的话,了解诗中引用的典故“龙城飞将”。

二、(一)凭借情境,升华诗情。

(出示课件)让我们再看全诗,大声诵读一边,再来体会作者之情。

(二)回味诵读,深入品味。

(再出示课件)学生诵读,练背。

三、(一)解决书后练习题,对比本课两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各自的感情基调。

(二)再看“我的视角”,解决冬冬的问题,理解多数古人选择战争题材写诗的原因。

四、日积月累,课外延伸。

收集王昌龄其他描写战争的古诗,还可以收集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古诗。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教案及反思2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提前搜集古代爱国诗篇。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塞、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将”,会写“塞、秦”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出塞》,背诵并默写《出塞》。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自己的体会。

教学过程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1.教师写“塞”字,学生认读。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汉字认读”游戏。

同学们请看老师写的这个字(在黑板上书写“塞”字),你们认识它吗?谁能读一读并且组一个词?2.补写题目,读题明义。

(1)在“塞”字前补写一个“出”字,学生齐读,启发思考:这里的“塞”应该怎么读?“出塞”是什么意思?(2)课件出示“塞”的三种读音及意思。

出示课件:[sāi]①堵,填入。

②堵住器物口的东西。

[sè] 义同“塞(sāi)①”,多用于某些合成词或成语中,如“闭塞”“阻塞”“茅塞顿开”等。

[sài] 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3)明确题目的意思。

3.看图片,感受边塞环境的恶劣。

(课件出示边塞图片)你们看,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是边塞的雄壮;北风吹雪,飞沙走石,是边塞的艰苦。

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边关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也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被誉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王昌龄。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塞”字是生字,“出塞”又是难理解的词。

开课伊始,直击重点,从“塞”字的认读和组词游戏,到猜想“出塞”的意思,再通过学习明确题意,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渴望平息战事的感情。

4.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典乐曲《十面埋伏》,引导学生想象古战场的悲壮场面。

2.背诵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初步感知古人的慷慨激昂的出征场面。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资料。

教师补充。

“出塞”是乐府的一种曲调,此外还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题。

4.请学生完整地表达诗歌题目的意思。

板书课题:出塞王昌龄(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1.自由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小组之间互相读,相互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法了解诗歌的大意,鼓励学生质疑。

4.指名读诗歌,讨论交流。

小组之间讨论诗意,提出疑问,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精读全诗,入境悟情1.教师讲述古诗的历史背景,引入境界。

2.赏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朗读古诗,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板书:秦汉(2)再读“万里长征人未还”,师生共议“人未还”的内涵,学生想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剧。

板书:人未还(3)课件展示,师生共同在音乐、景物中想象古时征战的悲壮景象。

联想战争的残酷。

(4)拓展理解“人未还”所表现的战争激烈。

(5)朗读前两句:a.学生自由读。

b.指读,品味诗歌所描写的场景。

c.同学间互相评读。

d.想象画面朗读。

e.在音乐的烘托下朗读。

3.赏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学生自由读后两句。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
引言概述:
《出塞》是一首古代诗歌,通过描绘北方边塞的景色和壮丽的战斗场面,表达了作者对民族英雄主义和爱国精神的赞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对《出塞》的教学进行反思,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一、诗歌背景介绍
1.1 北方边塞的地理环境
1.2 北方边塞的历史背景
1.3 《出塞》的创作背景
二、诗歌意义解读
2.1 描绘边塞景色的意义
2.2 表达民族英雄主义的意义
2.3 弘扬爱国精神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3.1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3.2 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诗歌形象
3.3 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思考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1 寓教于乐,增加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4.2 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诗歌的美
4.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见解
五、加强文学素养的培养
5.1 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5.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和表达
结语:
通过对《出塞》教学的反思,我们应该注重诗歌背景的介绍和意义的解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诗歌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第【1】篇〗亮点:在本课的设计中,学生对课文的品评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朗读来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并能随时调整教学重点。

因此让学生理解学习诗歌的根本方法,无论是读出韵味,理解诗意,还是从简练的语言背后深化体会到丰富的内涵,都要有明确的指点和鲜明的诗歌本色。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引导,尤为重要。

运用比照阅读是学生一步到位的把握诗人的感情基调与诗歌主旨,来感受不同的诗人会有不同的情感和不同的意境。

问题:在进展本课时,学生对诗中佳句理解较浅,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进展知识拓展时,教学时间有些仓促,效果不佳。

建议: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根底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

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反思二:边塞诗歌四首教学反思与学生要多交流,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在课堂上要注意多给学生发言时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诗歌的诵读指导需要再到位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读,并读出应有的感情。

反思三:边塞诗歌四首教学反思在课前,根据教学设计,我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预习诗人的经历、感知诗歌的大意。

在上课时学生对诗歌内容已经比较熟悉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种新的诗歌教学方法感觉很新颖,课堂气氛较好。

学生踊跃发言,积极讨论,学有所得。

一堂课中,学生在四首诗歌的比较学习中,感受到了两首诗歌风格的不同,体味到了诗人爱国思乡之情以及内心的孤寂之情,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第【2】篇〗1、本课的教学设计将诗歌的创作背景放在了探究诗歌风格不同原因的环节之中,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意识到对诗歌情感的感悟不能分开诗歌创作的背景,但将诗歌背景放在学习诗歌之前介绍是否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呢?什么时候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介绍,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反思第【1】篇〗《出塞》是语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

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和无限希望。

诗歌语言朴实平淡,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着这一理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会背诵、默写。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策略,在教学中设计了“导入”“初读”“理解”“体悟”“延伸”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力求让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话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1、导入。

本课的教学是一首边塞诗,因此,我也以学生曾经学过的一首边塞诗作为切入口进行导入,从而引出对边塞诗歌的初步认识,激发他们对唐代边塞诗歌深入学习的兴趣。

2、初读。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熟练朗读古诗,了解诗人,相机学习“昌”“龄”两个生字。

在读的过程中,引发初步的疑问。

3、理解。

理解是感悟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把握古诗大意,我在这一过程中着重设计了对“互文见义”即古诗首句的理解以及对飞将军李广的深入认识两方面内容,同时采用相互合作、交流、探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节奏。

4、体悟。

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他们对情感的.把握仍停留在表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教学过程:一、出示诗歌,读诗: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二、简析背景:1、读诗题:——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2、简单介绍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

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王昌龄)——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补充):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唐?王昌龄《塞下曲》三、注释读诗,品味意境,抒发情感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小组讨论)——战事频繁终老边塞——战死沙场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7、指导读这两句诗——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指导读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对征人:——对战争: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学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课前预热:以诗会友《静夜思》。

李白在什么情况下会思念家乡?你有过想家的经历吗?1.知诗人: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说到唐诗,你们会想到哪些唐代诗人?你对诗人了解多少?我们今天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2.读诗题《出塞》。

“塞”是什么意思?“出塞”怎么解释?(是古代军歌的一种题目,出征到塞外的意思。

)3.你想到边塞看看吗?欣赏图片。

边塞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教师板书:《出塞》)了解诗人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塞”的中间第三横长;“秦”上大下小;“征”左窄右宽。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学习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写的《出塞》。

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说说哪个字容易读错。

(2)大家跟读,学习“秦”字。

(3)提问“但使,飞将,不教,胡马”等词的意思。

2.朗读古诗:根据平仄规律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指名读,齐读,师范读。

)读得字正腔圆是学诗的第一步,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

我们来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3.自由朗读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根据我们说的学习方法再读古诗,把理解的词放入诗中,用我们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案与反思第1篇】《出塞》一、教材分析《出塞》是古代乐府中的一首军歌,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

他的诗作多以当时的边塞军旅生活为素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名将李广的缅怀,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诗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无限关心的爱国激情。

根据课文的特点,本课教学的重点设定为:在教学中,教师着力引领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

教学难点设定为:在赏析品读中深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唐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唐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古诗的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力图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古诗的能力。

具体设计如下:1、设计并运用“学习向导”,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自学。

2、自读自悟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把握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1、感受诗中形象,体会诗中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出塞曲》2、导入一首《出塞曲》,唤起了我们去一览祖国壮阔雄奇的边塞风光的渴望,也唤醒了我们心中那份久违的英雄情节。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王昌龄的《出塞》,去再次体验一下盛唐边塞战士的情怀。

(二)复习热身,明确学法。

1、唐人边塞诗歌,是唐诗中一道雄奇瑰丽的风景线。

其实,我们这学期在母亲河单元学过的一首七绝,就是盛唐边塞七绝中的一篇杰作。

谁能说出是哪一篇?提问背诵明确学法:感受诗中形象,体验诗中情感。

(三)切入新课,指导朗读。

(屏幕出示《出塞》全文字幕)(1)自由朗读。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朗读指导。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出塞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通过将学生带到自然环境中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然而,出塞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1 确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在出塞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确定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活动中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1.2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定目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避免过高或过低的设定。

1.3 目标评估与调整:在出塞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目标,确保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2.1 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在出塞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内容: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确保内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2.3 多样化的内容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该多样化内容形式,结合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3.1 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出塞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等方式,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出塞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注重实践操作:在出塞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环境的营造4.1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出塞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在出塞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确保教学安全:在出塞教学中,教师应该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避免学生在活动中发生意外情况,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出塞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注重学生参与和体验的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一、出塞教学的优势1.1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出塞教学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出塞教学通常是以小组形式进行,学生需要在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1.3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二、出塞教学的挑战2.1 实践活动设计难度在出塞教学中,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是关键。

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同时要确保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2.2 评价标准不明确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如何评价学生的表现也是一个难点。

评价标准不明确往往导致评价结果主观性较强,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3 学生参与度不高有些学生对实践活动缺乏兴趣,导致参与度不高。

这会影响整个实践教学的效果,需要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三、出塞教学的改进策略3.1 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2 明确评价标准在实践活动设计之初,就要明确评价标准。

这样可以使评价更客观,也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

3.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新颖的实践活动或者设置奖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出塞教学的实践案例4.1 实践案例一: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工作,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4.2 实践案例二:科研实践活动通过科研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出塞教学反思】一、背景介绍出塞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带到校外或者其他地方进行教学,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本文旨在对出塞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出塞教学,学生能够亲身参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2.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出塞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环境和文化,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出塞教学,学生能够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次出塞教学的主题是“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向学生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2. 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向学生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法,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

3. 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向学生介绍一些成功的生态环境保护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1. 准备阶段:a. 确定教学地点:选择一个适合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学的地点,如公园、湖泊等。

b. 准备教学材料:准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教学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c. 安排教学时间:确定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预实践活动。

2. 实施阶段:a.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环境问题的图片或者视频,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量。

b. 知识讲解:向学生介绍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方法和案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c.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清理垃圾、植树造林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d. 总结反思:与学生一起总结子践活动的经验和教训,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所反思。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采集学生对出塞教学的评价,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收获。

2. 教师评价:教师应对本次出塞教学进行全面评价,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本次出塞教学的教学设计较为合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教学反思【第1篇】《出塞》是语文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视野开阔,由秦而汉,由汉而唐,时间纵越千年,空间横跨万里,气象苍凉雄浑。

在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与反观中,更饱蕴着诗人的深沉痛诉和无限希望。

诗歌语言朴实平淡,却洋溢着纵横古今的气魄,明朝李攀龙将这首诗推崇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着这一理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会背诵、默写。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激发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了“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的策略,在教学中设计了“导入”“初读”“理解”“体悟”“延伸”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力求让学生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情感体验,从而实现“对话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1、导入。

本课的教学是一首边塞诗,因此,我也以学生曾经学过的一首边塞诗作为切入口进行导入,从而引出对边塞诗歌的初步认识,激发他们对唐代边塞诗歌深入学习的兴趣。

2、初读。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能熟练朗读古诗,了解诗人,相机学习“昌”“龄”两个生字。

在读的过程中,引发初步的疑问。

3、理解。

理解是感悟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把握古诗大意,我在这一过程中着重设计了对“互文见义”即古诗首句的理解以及对飞将军李广的深入认识两方面内容,同时采用相互合作、交流、探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古诗的节奏。

4、体悟。

通过以上的教学环节,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但他们对情感的把握仍停留在表面。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一、背景介绍出塞教学是指在学生集体出游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旅行的机会进行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接受知识的传授,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次出塞教学活动是在某中学组织的一次历史文化考察活动中进行的。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通过亲身参观和体验,深入了解出塞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内容1. 出行前的准备工作在活动前,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准备。

包括出塞文化的历史背景、出塞文物的特点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讨和讨论,明确每个小组的任务和目标。

2. 参观和体验在活动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教师带领。

学生们参观了出塞文化遗址,观看了展览和文物,了解了出塞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影响。

同时,学生还进行了实地考察,参观了当地的农田、农民家庭和手工作坊,了解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手工艺品制作过程。

3. 学生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教师在活动中设置了一些学生活动。

例如,学生们分组进行调查和采访,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学生们还进行了一些小型实践活动,如制作陶器、编织手工艺品等。

四、活动效果1. 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通过活动,学生们对出塞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能够描述出塞文化的发展历程,并能够分析出塞文物的意义和价值。

2.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情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分组合作、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他们能够有效地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同时,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亲身参观和体验,学生们对出塞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学生们也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尊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出塞》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

《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如,教学中《资治通鉴》资料的引入,汉匈战争资料的引入,还有课前印发给学生的资料:《略述秦汉以来我国北方的边塞战争》《李广生平》。

应该说,这些资料的引入,对促进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内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

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

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

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假如你是征人,你会作何感叹、作何感想?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

《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

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一首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

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最后过渡到“千百万人盼回家”这个情感主题上,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6、注重语文的训练。

在古诗中加强语文训练,本课教学体现在两点:一是教给学法,引导自学。

学生初步读懂古诗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这种方法自学古诗,学以致用;二是激发情感,引导写作。

在学生充分体会了诗歌前两句思想感情后,情感体验的高潮处教师引导学生也写两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动而辞发,写作训练的时机自然合理。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

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

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