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六课伶官传序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伶官传序》教案
最新整理高二课文《伶官传序》教案《伶官传序》叙述庄宗由盛转衰、骤兴骤亡的过程,以史实具体论证主旨。
下面是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教材分析《伶官传序》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行文在结构安排上都有较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伶官传序》处于本单元第二篇,借后唐庄宗宠爱伶人的历史事件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论证结构上一事一议,论证条理清晰,情感脉络鲜明,文章平易流畅,课下注释详细对于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的高二学生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选修部分古代散文学习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教学难点把握文章脉络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课文注释导入)文章的题目为《伶官传序》,被立传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为何要给他们立传?明确:“伶官”是封建时代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作者写此文并冠以短序的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的历史教训,戒除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2、翻译主要文句,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3、把握材料和观点关系,理清思路(1) 从对题目的分析可知,此文是借历史材料来证明观点的,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历史事件对应的文字?明确:“世言晋王……何其衰也!”(2) 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满招损,谦得益”“有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3)翻译“岂得之难而失之抑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把握“抑”字前后选择关系,理解“人事”含义(4)观点若想让人信服,材料必须能充分论证观点,请认真阅读事实材料,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证的?重点翻译: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趋,及凯旋而纳之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5)整个二三段的议论过程,对应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话?(6)文章的最后一点可否去掉,为什么?(7)诸多观点,哪个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板书:三、作业完成课后第三题教后感和课后反思1、关于学生此节课以学生自学为主,所以应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读中加强对文意的疏通和理解,但实际除了一次学生齐读和对各段理解文意时的默读,读得太少2、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此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是理解文中几个重要句子的含义,并以此为基础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意脉但在重难点的解决上却存在问题由于教学中想在理解观点把握文脉的同时借此课第二段围绕中心选材指导学生写作,所以教学切入从第二段开始,造成学生对本文观点理解混乱,反倒不如从第一段开始清晰,教学难点和重点发生偏离同时,也因缺少第一段“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在对重要文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抑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较难理解,耽误了太多时间,对其他文言句子翻译落实不到位3、课堂提问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文章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适时到位提问点拨是非常重要的但本节课的课堂提问不是很到位,问题优待斟酌,比如课堂提问问题(4):观点若想让人信服,材料必须能充分论证观点,请认真阅读事实材料,谈谈作者是如何围绕论点展开论证的?因为几个观点本身就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说论证不同的观点,所以学生一时之间不知如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4、未能学生在学习中体味本文“气脉中贯”的特点,应加入适当的读,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五单元第2课伶官传序教案3
误。 1.学生试译第一、二段: 2.提名翻译重点句子。 点名学生评价,教师根据情况点拨、 补充。
岁。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翻译课文
课堂检测、 巩固拓展 词类活用部分。点名学生上台做, 教师适时评价、补充。 1、预习本课其余段落。 2、完成《新新学案》预习新知第 4、5 步内容
三维目标
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本节课题 本节课目标 《伶官传序》 欧阳修
一、作者介绍。 二、熟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三、积累前二段的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了解大概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课本 P89 相关链接,了解庄宗宠幸伶人的史实,思考本文的写作意 图。 《新新学案》 音频 教 PPT 学 实施方法 教师随机抽查学生展示,由其他同 学纠错,教师点评并补充。 导语 :我们学了苏洵的 《六国论》 , 同学们想一想,在那篇文章中作者 讲了什么?今天要学的 《伶官传序》 与那篇文章有何相似之处? 庄宗大事年表 908 年, 24 岁, 袭晋王之位于太原。 912 年,攻燕。 913 年,破幽州, “系燕父子(刘仁 恭、刘守光)以组” 。 923 年,灭梁、 “函梁君臣之首” , 于洛阳即帝位。 926 年,皇甫晖、李嗣源叛乱,传 人亦作乱,庄宗中流矢而亡,年 42 过 程 备注
(第一课时)
科目:语文 授课时间:第 10 周 星期 五
单元(章节)课题 第 5 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1、朗读全文, 翻译重点语句和语段。 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 词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结合语境,说出“与、归、易、告、虽”等词在本课中的含义。 3、学习本文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4、通过交流,理解“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 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教学重难点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高中选修教材的讲与学、引与拓是新课标要求解决的难点。
教师个性解读,创造性地引领显得尤为重要,帮助学生探异求新,追求创新,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伶官传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第二篇课文。
要求在老师指导下自主赏析。
关于文言文阅读欣赏,《大纲》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提要钩玄,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结合诵读,进行体会探求,“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是反复朗诵。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
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结论,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的鉴赏水平,并就某一史实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设计理念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受到感染和启迪。
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次:1.知识与能力A、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特点,理解积累这些词的用法:原、盛、系、函、等实词和“其”的义项和用法。
B、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A、采用由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B、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个性理解感悟的能力和创新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与生的亲和力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三句间的关系,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 教案
伶官传序【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五代”历史背景2、翻译课文。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永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三、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2020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自主赏析伶官传序学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第五单元自主赏析伶官传序学习目标1.学习掌握下列词:原、恨、其、乃、纳、贼、泣、何其、本、逸豫、忽然。
2.归纳“与、归、遗”三个多义词的义项。
3.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4.理解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
(2)对比论证法。
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吉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以散文成就最高,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作《欧阳文忠集》。
还编写了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和《新五代史》,二书均收入官修的“二十四史”。
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
著名的政治散文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状物怀人叙事散文有《醉翁亭记》《秋声赋》。
《洛阳风土记》《洛阳牡丹谱》《洛阳牡丹图》,是我国最早的三本有关牡丹的专著。
晚年著述《六一诗话》,多评述北宋诗人的作品,也涉及唐诗。
2.了解背景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
这三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得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因而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使朝政日坏。
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宠任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
北宋王朝建立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特权(免役、免税等)。
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
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教案《伶官传序》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行文在结构安排上都有较强的思想逻辑与情感逻辑,《伶官传序》处于本单元第二篇,借后唐庄宗宠爱伶人的历史事件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论证结构上一事一议,论证条理清晰,情感脉络鲜明,文章平易流畅,课下注释详细对于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的高二学生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与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教学难点】把握文章脉络【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不?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就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
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就是在天命还就是在人事?二、作者简介三、解题1、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就是欧阳修不满于旧五代史,重新编写的一部五代史。
《伶官传》就是其中一篇,记叙了后唐庄宗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五代,就是非常之乱世,几十年间,盛衰兴替不断,战乱频繁。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比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2伶官传序教案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4)将《伶官传序》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应用到实际写作中。这一难点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性的写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对《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艺术特色等内容进行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本的初步理解。
(三)改进措施
1. 加强课堂管理:通过设立明确的课堂规则和纪律,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2. 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更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举例、图表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伶官传序》的艺术特色。
3. 调整教学评价:增加实践性作业的比重,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包括:
1. 对《伶官传序》的作者、背景进行介绍,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历史文化价值。
2. 对文本进行逐段解析,分析其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和思想内涵,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
3. 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分享等形式,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解读《伶官传序》。
4.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尝试将《伶官传序》中的思想和艺术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作者韩愈:板书作者姓名,强调其文学地位和影响,为学生提供背景信息。
3. 历史背景:简要概述唐朝中期的历史背景,包括骈文兴盛和韩愈的复古散文运动。
4. 文本结构:用框架图或流程图展示《伶官传序》的篇章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部分。
5. 艺术特色:列举并解释《伶官传序》中的关键艺术手法,如比喻、象征、对比等,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效果和作用。
人教新课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案
【语文】人教新课标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教案伶官传序【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借古讽今的写法。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积累精彩语句。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比较简单,布局谋篇也不复杂,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教师的简要提示读懂课文。
引导学生阅读中结合语境揣摩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词类活用。
这篇课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的作品,可以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在朗读中体会课文充沛的语势和酣畅的文气。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二、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四、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词语[与]与尔三矢(给)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归]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以乱易整,不武(替代)[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2.活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祭十二郎文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祭十二郎文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归取其孥.(nú)形单影只.(zhī)不省.(xǐnɡ)所怙.(hù)B.衔.哀致诚(xián) 万乘.之公相(shènɡ) 丞相薨.(hōnɡ)C.其余奴婢.(bì) 冀.其成立(jì) 兄殁.南方(mò)D.令守汝丧.(sànɡ) 丧.之七日(sānɡ) 辍.汝而就(chuò)解析:D.“令守汝丧”应读sānɡ。
答案: D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比.(等到)得软脚病辍汝而就.(接近) 敛不凭.(凭借)其棺B.不省所怙.(依靠) 遽.(突然)去吾而殁使者妄称以应.(答应)之乎C.其又何尤.(怨恨) 抱无涯之戚.(忧伤) 吊.(抚慰)汝之孤与汝之乳母D.远具.(准备)时羞止.(停止)一岁既.(既然)又与汝就食江南解析:A.“比”解释为“近来”,“就”解释为“就职上任”,“凭”解释为“临”;B.“应”解释为“应付”;D.“止”解释为“住”,“既”解释为“不久”“后来”。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③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⑤死而有知,其.几何离?⑥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⑦其.余奴婢,并令守汝丧。
⑧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⑨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⑩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⑨/⑩B.②⑦/①⑤/③⑥/⑧/⑨/④⑩C.①⑦/②⑧/③⑤/⑥/⑨/④⑩D.①⑧/②⑥/③⑤⑨/⑦/④⑩解析:C.分别为指示代词“那、那些”;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反问语气;假如;副词,表揣测语气;人称代词“他、他的、他们”。
答案: C4.下列各句中加点双音词与现代汉语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吾与汝俱少年..不从汝而死也..B.几何C.又可冀其成立..之戚..邪D.而汝报无涯解析:A.“少年”古义为“年轻”,今义为“人生一年龄段”;B.“几何”古义为“多少”,今义为“几何学的简称”;C.“成立”古义为“成长立业”,今义为(组织、机构等)的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
【精品推荐】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六课伶官传序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
惩等工作
2.与.其.所以失之者
古义: 与,介词,和;其,代词,他
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
弃的一面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随从官员
今义:干某项事业
4.其意.气.之盛
古义: 心情,气势
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
④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但也表示某种动 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例: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 常: 常存
(2)形容词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 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明显地表示人或 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主要 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 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例: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乏困: 缺少的东西 。
一、阅读课文第 1 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开篇便“呜呼”,表现出作者对这 件事的感慨和遗憾之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作者虽然摆脱天命观的束缚,但是更看 到了人事的重要性,所以一开篇就提出了本文的 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被动句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表被动)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于”表被动) 3.状语后置 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庄宗受 而(于庙)藏之”) ②盛以锦囊(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锦囊)盛”) ③而告以成功(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而(以成功) 告”)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夫祸患 常(于忽微)积”)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 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论》) 形+宾=使+宾+形 愚:使……愚笨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 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 质或特征。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欣赏》第五单元自主赏析伶官传序错误!错误!错误!错误!1.学习掌握下列词:原、恨、其、乃、纳、贼、泣、何其、本、逸豫、忽然.2.归纳“与、归、遗”三个多义词的义项。
3.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4.理解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1)例证法。
(2)对比论证法.课前预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吉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以散文成就最高,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作《欧阳文忠集》。
还编写了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和《新五代史》,二书均收入官修的“二十四史”。
欧阳修的诗文革新理论与韩愈一脉相承。
著名的政治散文有《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状物怀人叙事散文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洛阳风土记》《洛阳牡丹谱》《洛阳牡丹图》,是我国最早的三本有关牡丹的专著。
晚年著述《六一诗话》,多评述北宋诗人的作品,也涉及唐诗。
2.了解背景这篇文章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除了写敬新磨善于讽谏外,着重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三人祸国乱政的史实。
这三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得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因而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使朝政日坏.公元926年,李嗣源叛变,自立为帝,宠任从马直(皇帝的近卫军)指挥使郭从谦乘机率所部士兵作乱,结果庄宗被射死。
北宋王朝建立后,一直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官僚大地主的政治经济利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还让他们享有特权(免役、免税等).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对劳动人民的榨取便更加残酷。
在尖锐的民族矛盾中,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和统一全国而斗争,反而忍受耻辱,长期向辽王朝输款纳币,以求维持苟安的局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活生生的李存勖兴亡史,来呼吁“忧劳兴国”,警告“逸豫亡身”,便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的.后来的事实证明,北宋王朝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亡于蒙古族,原因之一都在于宋王朝的统治者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第十六课伶官传序教学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十六课伶官传序[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非凡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代表作品:《醉翁亭记》《秋声赋》。
[知背景]《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
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
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
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知常识]1.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2.《伶官传》《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伶,乐工,艺人。
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自主赏析伶官传序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欧阳修不但是位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
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序》。
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1.作家作品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以荻杆画地教他识字。
神宗熙宁四年(1071),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归于颍州(今安徽阜阳)。
次年卒。
熙宁七年(1074)获赐谥号“文忠”。
2.背景解读《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载公元9至960年间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的历史。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
后唐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为伶官所惑。
当叛乱四起时,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此序文,就庄宗宠幸伶官而祸国乱政的史实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呼吁“忧劳可以兴国”,警告“逸豫可以亡身”,这不能不说是对症下药。
3.文体知识序序,又叫“序言”“绪言”“卷头语”“叙”等。
从唐代起,序又被称为“引”。
宋代文学家苏洵的父亲名叫苏序,苏洵为了避父讳,就把他写的书序称为“引”,后被沿用下来。
唐以前,序常被置于正文之后,如司马迁《太史公自序》即列于一百三十篇正文之后;唐后则将“序”放在正文之首,将正文之后的序言称作“跋”“后序”。
序有自序与他序之分,也有“史序”“文序”“赠序”之别。
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或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的为“史序”,如《伶官传序》;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为“文序”,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等。
(新编资料)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六国论》导学案【要点突破】1.通假字。
(1)暴.霜露(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当.与秦相较(4)暴秦之欲无厌.答案:(1)“曝”暴露(2)“毋”不要(3)“倘”倘若,如果(4)“餍”满足2.古今异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刺客不行..。
新人教版学高中语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伶官传序教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知识梳理]一、读准字音伶.官(línɡ)契.丹(Qì)(jǐn)(nánɡ)沾襟.(jīn)锦囊..仇雠.(chóu)勖.勉(xù)(yì)(yù)困于所溺.(nì)逸豫..信函.(hán)俳.优(pái)系.燕父子以组(xì)二、一词多义(1)微错误!(2)困错误!(3)告错误!(4)盛错误!(5)其错误!三、词类活用(1)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向东)(2)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向前)(3)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在夜里)(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5)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6)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作动词,推究)(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7)而告以成功..多困于所溺(形容词作名词,有谋有勇的人物)(8)智勇..(9)乱.者四应(形容词作动词,作乱)(10)忧劳可以兴.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11)逸豫可以亡.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四、古今异义哉(1)岂非人事..古义:与“天命”相对,指人力。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以一少牢告庙(2)则遣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1投身到(事业中去);2(按某种办法)处理。
之盛(3)其意气..古义:精神、气势。
今义:1意志和气概;2志趣和性格;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五、文言句式(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判断句)译文: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
(2)此三者,吾遗恨也。
(判断句)译文:这三者是我的遗恨。
(3)自然之理也。
(判断句)译文:这是自然的道理。
(4)请其矢,盛以锦囊。
(状语后置句)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状语后置句)译文: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
(6)而告以成功。
(状语后置句、省略句)译文:并把成功的消息禀告给先王。
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语
伶官传序教学过程教师提出文言前置状语句的概念以及特征:概念:能翻译成“当……的时候”“等到……的时候”等的语句。
类型1:“也”字结尾句。
特征:“也”前为主谓结构。
例句: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类型2:“方”字打头句。
特征:“方”后往往跟着一个或若干个主谓结构甚至是复句式短语。
例句: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告以成功类型3:“及”字打头句。
特征:“及”后往往跟着一个或若干个主谓结构甚至是复句式短语。
例句:及仇雠已灭,……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讲析课文: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实际上是史论)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现代语意思是:盛衰在于人事。
3、由第1段可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明确:一问:例证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二问: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1、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衰”——“逸豫可以亡身”。
2、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3、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
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这一极盛到极衰,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4、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板书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课伶官传序[新课入门须知][知目标][知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累赠太师、楚国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非凡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代表作品:《醉翁亭记》《秋声赋》。
[知背景]《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欧阳修关心国计民生,忧国忧民,倡导革新。
他崇尚儒家的尚实致用思想,关心时事,积极入世,坚决反对佛教思想,极力抨击佛教的危害。
他有胆有识,奋发上进。
欧阳修反对屈辱苟安,不修武备,力主加强战备,改革时政。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希望宋朝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以期引起统治者的警惕。
[知常识]1.序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语言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2.《伶官传》《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伶,乐工,艺人。
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一、通假字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1.岂非人事..哉古义:人为之事,人力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2.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与,介词,和;其,代词,他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随从官员今义:干某项事业4.其意气..之盛古义:心情,气势今义: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5.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相当于“以至于”,到了……的局面(境地)今义:表示另提一事三、一词多义1.原①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动词,推究②情有可原.动词,原谅2.恨①此三者,吾遗恨.也名词,怨恨,仇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动词,遗憾3.归①而皆背晋以归.梁动词,归顺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动词,回到③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动词,回去④完璧归.赵动词,归还⑤聊乘化以归.尽动词,归向4.举①举.天下之豪杰形容词,所有的②戍卒叫,函谷举.动词,攻克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发动④举.头望明月动词,抬起⑤死即举.大名耳动词,成就,成功⑥举.孝廉不行动词,推举,推选5.盛①盛.衰之理读shèng,形容词,兴盛②盛.以锦囊读chéng,动词,装着③其意气之盛.读shèng,形容词,昂扬④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读shèng,形容词,强盛⑤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读shèng,形容词,盛大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读shèng,形容词,职位高6.易①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形容词,容易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动词,改变③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动词,交换7.告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动词,祭告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动词,告诉③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动词,告慰8.微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数词,一寸的百万分之一②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形容词,地位低下,卑贱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副词,稍微④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形容词,深奥,微妙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⑥恨晨光之熹微.形容词,微弱9.以①与其所以.失之者介词,与“所”组成名词性结构,……的原因②可以.知之矣介词,凭借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用10.与①与.其所以失之者连词,和②与.尔三矢动词,给11.乃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代词,你的②何乃.太区区如此,这样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副词,于是,就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然⑤乃.悟前狼假寐副词,才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盟约②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③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2)名词作状语①负而前.驱前:向前②一夫夜.呼夜:在夜里③仓皇东.出东:向东2.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忧劳可以兴.国兴:使……兴②逸豫可以亡.身亡:使……亡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智勇:有谋有勇的人物(2)形容词作动词乱.者四应乱:作乱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是指某些形容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形容词的活用一般包括以下几种:(1)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①形容词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所+形容词。
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兰亭集序》)欣:喜爱②形容词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形容词。
例: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穷:走到尽头③形容词带宾语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
活用形式:形容词+宾语。
例:善.万物之得时。
(《归去来兮辞》) 善:喜好、羡慕④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但也表示某种动态,此时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
例: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滕王阁序》) 常:常存(2)形容词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明显地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①形容词用在“其”“之”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武退秦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②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 贤:贤能的人少:年龄小的人长:年长的人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归去来兮辞》)幼.:幼儿③形容词用在数词后面作中心语时活用为名词。
例:四美.具,二难.并。
(《滕王阁序》)美:美好的事物难:难得的贤主嘉宾(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形+宾=使+宾+形愚:使……愚笨(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尽心上》)形+宾=以+宾+为+形小:以……为小4.数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情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①梁,吾仇也(“……也”表判断)②此三者,吾遗恨也(“……者,……也”表判断)③燕王,吾所立(无标志判断)2.被动句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表被动)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于”表被动)3.状语后置①庄宗受而藏之于庙(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庄宗受而(于庙)藏之”)②盛以锦囊(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以锦囊)盛”)③而告以成功(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而(以成功)告”)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夫祸患常(于忽微)积”)4.省略句①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补出成分为“(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②盛以锦囊(补出成分为“盛(之)以锦囊”)③还矢先王(补出成分为“还矢(于)先王”)④而告以成功(补出成分为“而告(之)以成功”)一、了解行文脉络二、把握文章主旨《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中的《伶官传》作的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一、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对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开篇便“呜呼”,表现出作者对这件事的感慨和遗憾之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作者虽然摆脱天命观的束缚,但是更看到了人事的重要性,所以一开篇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的依据是“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D.由本段可以推知本文主要运用例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解析:选B “作者虽然摆脱天命观的束缚,但是更看到了人事的重要性”错,应为“作者虽然摆脱不了天命观的束缚,但是看到了人事的重要性”。
二、阅读课文2~3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2.下列属于作者认为庄宗的“盛”“衰”原因的一句是( )A.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解析:选D 庄宗兴国是“忧劳”,庄宗“亡身”是“逸豫”。
A项说的是庄宗之父,B、C两项是作者的推测。
3.对本部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2段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
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
B.第3段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皇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
C.本部分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
D.本部分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
解析:选A 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是第3段的内容。
三、阅读课文第4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4.对本部分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和“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来对比,突出盛衰在于“人事”。
B.“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这一结尾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