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合集下载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
历代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经济制度,它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

下面将简要介绍几个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土地制度之一,盛行于商、周时期。

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方块,周围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农民必须为公田耕种,收入归国家所有。

这种制度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国家对土地资源的控制。

2.屯田制:屯田制起源于西汉,是为解决军粮供应问题而设立的。

国家将无主土地或收复的土地划为屯田,由军队或农民耕种,收成按比例分给国家和耕种者。

这种制度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粮食来源。

3.均田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即按人口分配土地。

男女老幼都能分到一定数量的土地,规定了土地的买卖限制。

这种制度旨在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4.不抑兼并:宋朝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国家不再限制土地买卖,允许土地自由流转。

这使得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农民失地流离。

这些历代土地制度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特点。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2014· 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 26)宋代,典卖土地、 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 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 价赎回。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 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 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 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 终无赎回之日。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 业主收赎。这说明( ) 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 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 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 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 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 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 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 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 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 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 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 田赋收入。
【重点提示】赋税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 势:①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②由 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 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的变化;③由赋役分 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的简化;④由实物、 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 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则是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 生的相应反映。
答案:B
5. (2014· 山东日照一模· 14)《水浒传》第2回这样 描写史家庄:“前通官道,后靠溪冈。一周遭杨 柳绿阴浓,四下里乔松青似梁。草堂高起,尽按 五运山庄,亭馆低轩,直造倚山临水。转屋角牛 羊满地,打麦场鹅甲成群。田园广野,负佣庄客 有千人。家眷轩昂,女使儿童难计数。正是:家 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庄园的情景说 明A.自耕农阶层生活富足安康 B.土地兼并导致财富高度集中 C.农村经济呈现出封闭状态 D.农业与养殖业开始密切结合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3.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4.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中国古代土地、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主要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各诸侯国的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定地租。由此,地主与农民形成的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原因: 土地兼并
(3)发展历程:
①战国:产生 ②汉代:比较普遍 ③宋代:成为当时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 ④明清: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村土地经 营的主要方式。
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 关系: 契约纳租方式,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 作用: 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危害:
经济:国家赋税收入减少,贫富分化加剧
政治: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应对土地兼并的均田、限田措施: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 (1)原因: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2)目的: 北魏颁布均田令 (3)措施:
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调整
二、土地经营方式的演变
1.自耕农经营 2.租佃经营 (1)概念: 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向地主缴纳一
小结:
原始社会土 商周贵族土地所有
地公有制
制(井田制)
抑制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各 国 税 制 改 革 土地兼并 均田制
春秋战国至明清 多种形式的土地
Hale Waihona Puke 私有制租佃关系农夫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② “私田”:
学思之窗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诗经· 小雅· 北山》 你知道《诗经》中的这句话 的意思吗?
即天子对天下的土地拥有所有权。
3、春秋时期: 土地私有现象出现,井田制走向崩溃 (1)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牛耕
(2)直接原因:各诸侯国先后进行税制改革 ①目的:刺激生产、扩大剥削
4、战国时期: 土地私有制全面确立 (1)标志: 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农业、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农耕时代的土地制度在中国古代农耕时代,土地属于整个村落,由村社共同管理。

土地的使用权归农民所有,但不可贩卖。

2. 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逐渐形成。

地主阶级拥有大片土地,并将其分给农民作为赋税的依据。

此时土地的所有权并不属于农民,他们只能依附于土地拥有者。

3. 宋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在宋明清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革。

土地的所有权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不是地主阶级。

具体的土地使用权由地主阶级拥有,并对农民征收赋税。

二、土地制度对社会的影响1. 社会稳定与经济繁荣古代土地制度为社会秩序提供了基础,稳定了社会关系。

土地的合理分配和规范管理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2. 社会等级与阶级固化封建时代的土地制度导致了社会的等级固化,地主阶级地位的稳固化。

农民无法改变自身的社会地位,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分化。

三、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变革1. 实施废除农田私有制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有农田私有制的废除或改革尝试。

例如,在秦朝时期,实施过土地的平均分配,但该政策随后被废止。

在明清时期,部分地区试行过土地的公有制。

2. 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经过近代以来的土地改革,中国逐渐建立了现代土地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土地制度改革都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

四、受土地制度变迁影响的思考1. 社会公平与农民权益保护古代的土地制度存在着很大的不平等问题,进而引发社会动荡。

现代土地制度的建立应重视农民权益保护,追求社会公平。

2. 农村土地集约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当代中国,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发展的关键。

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结语: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专题一一、土地所有制形式: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

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

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内容: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

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

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

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屯田制、均田制三种形式▲屯田制: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

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井田制: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
时已发展很成熟。

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

2.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 年)实行的按
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3.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
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

4.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是唐时实行的
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

5.两税法: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

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

6.一条鞭法:明朝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 年)在全国推行的税费
改革,简化了税制,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银两。

这些土地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对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的土地制度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探讨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一、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主要以奴隶制为基础。

奴隶作为主要生产力的被剥削阶级,土地基本上属于贵族和地主阶级私有,而奴隶则被迫在贵族和地主的土地上进行劳动。

在这一时期,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完全被几个家族垄断,并且奴隶的地位非常低贱,几乎没有任何权力和保障。

二、唐宋时期的土地制度在唐宋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封建农奴经济逐渐取代了奴隶制度,土地逐渐归属封建地主。

农奴的地位和财产权有所提高,但仍然没有土地所有权和主权。

土地的分配和管理主要由封建地主和官府控制,农奴则被迫依附于封建地主,进行劳动和缴税。

三、元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元明清时期,中国的土地制度出现了进一步的变革。

与唐宋时期相比,农民在土地管理和使用上有了更多的主权。

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受到了限制,土地分配更多地考虑了农民的权益。

在明朝,土地制度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土地产权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且也鼓励农民独立经营土地。

清朝时期,土地制度相对稳定,虽然存在一些限制,但农民仍然享有一定的土地产权和经营自由。

总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农奴经济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变化。

虽然在一些时期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分化和土地不平等的问题,但土地制度的变革也为后来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各个朝代的土地制度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革,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土地制度的简要概述: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221年):封建制度•土地分封制度:国家领土被分为诸侯国,君主将土地授予贵族作为封地,贵族向君主效忠,提供劳役和军事服务。

2. 秦朝(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6年):均田制•由秦始皇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实施均田制,取消封建制度,平均分配土地给农民,提高国家的税收和兵役动员效率。

3. 汉朝(206年 BC - 220 AD):推崇均田制,实际上逐渐演变为察田制•初始沿袭秦朝的均田制,后来逐渐演变为察田制,对土地进行测量,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因素分配给农民,但分配不再是绝对平均。

4. 三国时期(220 - 280 AD):分权制,实际上官僚和豪族占有大片土地•中央政权相对较弱,地方豪族和地方军阀掌握土地,形成分权制。

5. 隋朝(581 - 618 AD):均田令•为解决土地不均问题,推行均田令,但在隋朝后期,均田制逐渐瓦解。

6. 唐朝(618 - 907 AD):保田法•均田制逐渐被废除,唐代推行保田法,农田可以世袭,但一旦废弃,就会被没收。

7. 宋朝(960 - 1279 AD):均输法•宋代实行均输法,实际上也是一种重新分配土地的尝试,但并未解决土地不均的问题。

8. 元朝(1271 - 1368 AD):均输法的失败•元朝尝试推行均输法,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失败。

9. 明朝(1368 - 1644 AD):一揽诸法,后期实行“摊丁入亩”•明初推行一揽诸法,后期实行“摊丁入亩”制度,对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10. 清朝(1644 - 1912 AD):三百年封建制度•保持封建土地制度,土地属于皇帝,由地方官员分封给地方豪绅,农民劳作,地主收取租税。

总体而言,中国历史上的土地制度在不同的朝代都有过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大全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大全
征,征取也。意思就是说,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 不等额的租税。每亩土地的租额,按土地的好坏和产量 的高低,而有轻重之分。
“初税亩”——即“履亩而税”。就是不论公田、
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
“初租禾”——即按照农作物收成的数目,抽
出几成,以为田赋。
“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意思是废除商周以来的的井田制,公开允许买卖土地。 (注意:井田制下贵族没有随意处置土地的权利。)史 家的记载,都加上一个“初”字,表示其为前所未有的事 “初税亩”等措施是不合“周礼”的。“初税亩”标志着 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税法的产生。
这些改革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 怎样的巨大变化?
从地位关系分析,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从所有制关系分析,以上措施的实行,标志
着土地所有制关系开始从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 有制(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
新税制的实行,也意味着宗法分封制受到冲 击,正走向崩溃。
一、废井田,开阡陌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 土地所有制形式
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意味着 土地兼并的激烈),商品经济发展,农民身份提 高,所以租佃制普及全国。
请思考:东汉时期佃客(部曲)对豪强 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与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 身依附关系有什么不同?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田庄内的劳动者大 多数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他们与 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 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 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
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 丧失收入来源;使豪强地主势力壮大,影响 到中央集权的加强;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从 而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采取“均田”、“限田” 的措施。
知识之窗

中国古代历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历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土地制度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大致如下:
1.原始社会时期:土地公有制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

2.奴隶制社会时期:奴隶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是奴隶主国家土地所有制。

比较
典型的是井田制,井田制起于商朝,盛于西周。

在井田制中,土地被划分成九块,每块百亩,其中八块为私田,中间一块为公田。

3.封建社会时期:
⏹秦汉时期: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名田制,汉朝沿用秦朝的土地制度。

国家授出的土地即成为私人占有,国家不再收回。

⏹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
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

⏹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被废止。

1.战国时期: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并允许
自由转让和买卖。

其它各国也先后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土地私有制,标志着井田制彻底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多种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土地制度。

第二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二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周朝初年统治者实行井田制的意图是 A实行土地国有制 B与分封制相配套实施 C巩固国家政权 D分封功臣、贵族和王室人员
2、下列对“公田”特点的叙述不正确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C.受田者对土地有权世代使用 D.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从秦代到清代,在各种形式的土地制度 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A.君主土地私有制 B.贵族土地私有制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私有制
12、新的经济重心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 基本特征: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时间 长久。按照这个标准来判断中国古代经 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可能是在: A.魏晋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南移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过程。 原因: 1、北方战乱及政局动荡导致人口南迁, 带来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 2、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3、南方蕴含发展农耕经济的潜力; 4、统治者政策的支持及劳动人民的 辛勤劳动。
过程: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始 得到开发,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 互补的作物体系,为重心南移奠定基 础; 2、中唐以后,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 城市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个别 时间段个别地区个别部门,当时经济 重心仍然在北方); 3、两宋之际,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形 成,经济重心由北方黄河流域完全转 移到南方长江流域。
租佃关系的作用: ①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 对减弱,佃农取得同地主平等的地位 ②农民通过抗阻、减租斗争,争取长期 甚至永久地租,从而提高生产积极 性,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③顺应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地 租由实物地租为主向货币地租为主转 化。
7、
时间 原因
身份 地位 前途
比较自耕农与佃农。 自耕农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朝代有所变化,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制度形式:
1. 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封建君主将土地作为封地分配给诸侯、官僚和军事家族等贵族阶层,以维持其统治地位。

这些土地通常由领地主负责管理和支配,而农民则是土地的承租人。

2. 分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朝代采用了分封制度,即将国家领土划分为若干个封国,分封给王子或其他贵族,以控制地方势力,实现中央集权。

分封制度下的土地归封国所有,王子负责管理和收取土地的税收。

3. 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农耕社会时期,土地主要属于宗族或部落集体所有。

在某些朝代,政府也有对土地的管理和分配。

然而,这种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强调私有权利,而是强调土地是全社会共同的资源。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下存在着多种变化。

而中国古代封建土地制度和分封制度是较为典型的制度形式,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土地制度也经历了不断的改革和调整。

历史必修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历史必修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 一、土地制度 ❖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 2.奴隶社会:井田制 ❖ (1)发展:产生于 商 ,盛行于西周 ,瓦解于春秋 ,废止于战国 。 ❖ (2)实质:名义上为国有 ,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所以其
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 (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 ❖ ①一是从法律 上废除井田制。 ❖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 所有者。 ❖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 (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 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 宫廷有关部门 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于君主的
❖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 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 ❖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 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式经营方式。地主
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 关系。 ❖ 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 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土地实 行公有制,你如 何理解这种土地 的公有制呢?
氏族公有 集体耕种 平均分配
生产力低下
探究一: 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与分 封制的关系、性质。
材料一:以沟洫将耕地分割成面积大致相等的方块田,故称“井田”。 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 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探究六:
封建统治者是如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 能否彻底解决?
统治者的措施 均田、限田,保护自耕农经济——如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
时间: ① 公元485年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
② 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施行时间长达三百 多年。隋唐内容稍作调整。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政治变革
在封建社会中,政治变革也促进了土地制度的演变。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 地主土地所移、民族融合等因素也影响了土地制度的演变。例如,在元朝和清朝时期 ,部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融合,形成了新的土地制度。
随着土地制度的变革,农民和地主之间的分工越来越明显,推动了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加速封建社会的瓦解
土地制度的变革使得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加速了封建社 会的衰落和灭亡。
05
土地制度的特点与评价
土地制度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有 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 土地制度也注重公平和合理分配,能够保障 农民的基本权益。
影响
土地制度的变革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土地 制度的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阶级关系和政治格局的调整。
土地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合理的土地制度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业生产投入,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推动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00%
主要形式
包括自留地、宅基地、承包地等 。
80%
权利与义务
私有土地所有者享有土地使用权 、收益权和处置权,但同时也需 承担相应的义务,如依法纳税、 遵守土地管理规定等。
土地的分配方式与标准
01
02
03
04
平均分配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土地通 常按照家庭人口数量平均分配 ,以确保每个家庭都有足够的 土地维持生计。
土地的经营
地主和农民之间存在土地经营关系。 地主将土地出租给农民,收取地租, 而农民则负责耕种和收获。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封建制度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制度。

封建制度指的是从周代开始,国家把土地分给亲王、贵族和武将等,占有土地的人可
以征召农民为其耕种土地,农民的土地出租给地主,地主租金与出卖的情形屡见不鲜。

农民土地所有制制度指的是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土地分配方式形式各异。

例如,春秋时期的公田制度,农民集体耕种公有土地,收成归国家所有,这种制度的好处就
是让财富更公平地分配。

到了秦汉时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度,国家通过均分土地的方式,把土地分配给每个人,但是仍然存在地租问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遗传制度、封建制度、公田制度和均田制度等。


然有各自的缺陷和问题,但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点和人民对土地的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考试大纲:古代中国土地制度考点搜索: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演变基础知识梳理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出现:随着国家的出现,阶级的分化,在商周时期,井田制出现。

2.井田制的内容:周王将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

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井田制的性质:国家公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4.井田制的瓦解:⑴时间: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瓦解。

战国时期,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⑵表现:一方面,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并且“私田”数量越来越多。

⑶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

②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

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③进行彻底的变法,废除井田制。

战国时期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变法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秦国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

商鞅还实行“依军功行田宅”的制度,培植了一批新兴的大土地所有者。

★要点点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基本上都是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按照田地的实有数量和土地的好坏收税。

这些改革虽然没有明确否认井田制规定的土地“国家公有”(周王所有)原则,但在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默认了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商鞅变法促使生产关系变革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

②培植新兴的土地所有者。

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形成。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

2.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⑴君主私有土地:指各封建政权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⑵地主私有土地:在土地私有制形成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兴地主,他们控制了大量耕地。

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

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地主主要来源于:占有“公田”并将其转化为私有土地的公卿贵族;通过赏赐获得大量土地的立军功者;通过买卖获得土地而成为地主。

⑶自耕农私有土地:自耕农与地主的区别在于他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自己耕种。

3.土地私有制的发展:⑴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

⑵到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存在的的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⑴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⑵危害: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⑶解决措施:“均田”、“限田”。

目的: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

典型代表:公元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

★要点点拨地主与自耕农的主要差别在于其拥有土地数量的不同。

三、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1.租佃关系的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

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租佃关系的形成过程:⑴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早在战国时期就产生了。

⑵到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⑶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

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⑷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关。

由于有大量剩余人口,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3.租佃关系的影响:在租佃关系下,虽然佃农要遭受较重的地租剥削,但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要点点拨土地制度基本形态嬗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反抗斗争在一定程度上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土地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影响到土地内部结构的调整、完善。

土地制度基本形态嬗变或内部结构的调整在较大程度上也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重点知识解析1.关于井田制⑴井田制是一种形式上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其主要内容是: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周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封赐给诸侯臣下,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受田者只享有土地的使用权,并且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

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在井田上集体耕种,榨取他们的劳动成果。

⑵井田制瓦解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增多。

私田主人自己占有了全部私田产品,并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

其影响是改变了阶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逐渐形成: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人转变为封建农民,农民向地主交纳地租。

⑶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实行新的国家赋税制度和法律条文,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春秋晚期鲁国“初税亩”和其他国家相继实行的“税亩制度”,实际上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化,是井田制瓦解的标志。

⑷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

战国时期,在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的情况下,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⑸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是商周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近几年史学界对井田制瓦解原因的一些探讨: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形成。

④各诸侯国为实现富国强兵纷纷推行变法,废除旧制度,井田制逐渐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⑤许多守旧落后的诸侯国不断被吞并,加速了井田制瓦解的进程。

2.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⑴原始社会时是土地公有制。

⑵奴隶社会时期是以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为代表的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⑶从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并确立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如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3.关于土地兼并的影响及解决(1)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

(2)解决:封建统治者主要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实行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

如屯田制和均田制的实行。

二是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难以治愈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最后以失败告终。

4.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⑴产生原因:租佃关系早在战国时期就已产生。

租地的前提就是无地或者少地农民的出现,可见这就是土地兼并现象的必然结果。

⑵发展过程:汉代“佣耕”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

到了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货币地租出现,同时还出现了雇工身份更加自由的雇佣劳动关系。

⑶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大提高。

农民可以选择雇主,在支配产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能与市场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⑷租佃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在租佃制下,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的地租。

地主与佃农通过租佃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佃农与地主之间有一定的人身依附关系。

唐朝以来,这种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驰。

农业生产中的雇佣关系,是指无地或少地者为雇主做雇工,雇主按时间付给雇工报酬。

雇工与雇主之间没有契约关系,身分更为自由。

⑸中国古代地租形式的演变: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农民与地主关系的演变:人身依附关系→租佃契约关系→没有契约的雇佣关系。

易错知识提示1.井田制与今天的土地公有制的区别:井田制实质上一种以国王为代表的贵族土地所有制,这里的“国有”实际上各级贵族私有。

而今天的土地公有制是一种真正的公有制,这与井田制有着本质的区别。

2.从战国时期开始形成,中国土地私有制存在了2000多年。

土地私有制被废除的标志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新中国成立前,封建土地私有制占据统治地位,建国初期土地仍然为私人所有。

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但是并没有废除土地的私有性质。

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一种土地私有制。

3”奴隶主与奴隶的关系4.注意夏商周时期,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国王缴纳贡赋。

5.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国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因为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6.新兴地主最主要的来源是原来的奴隶主贵州,因其转变了剥削方式而成为新兴地主7.土地兼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但并非政府行为。

相反土地兼并造成阶级矛盾激化,也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

8.均田制虽然规定土地不准买卖,但并不是向奴隶社会倒退,也并未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它是把政府掌握的土地进行分配。

实战高考;1.(2011·全国文综大纲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2.(2010·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3.(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