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原文、赏析
2020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桃花源记》含答案
1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9·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9·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4.[2019·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关于世外桃源的诗句+古诗翻译
关于世外桃源的诗句+古诗翻译1、《桃源行》——唐代王维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译文: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2、《桃源行》——宋代王安石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译文: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3、《桃花源诗》——魏晋陶渊明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魏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注释
魏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注释《桃花源诗》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说明]这篇作品为陶渊明晚年所作。
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晋太元中(1),武陵人捕鱼为业(2),缘溪行(3),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4),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5);渔人甚异之(6)。
复前行,欲穷其林(7)。
林尽水源(8),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10)。
土地平旷(11),屋舍俨然(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13);阡陌交通(14),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15);黄发垂髫(16),并怡然自乐(1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18),具答之(19)。
便要还家(20)。
为设酒杀鸡作食(21)。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2)。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2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5)。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6)。
此人——为具言所闻(27),皆叹惋(28)。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9),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0)。
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篇二: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_百度作业帮《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陶渊明《桃花源记》1.翻译句子(1)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2)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陶渊明作品,是八上的课文)中哪些句子表达的句子意思一致3.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社会情景拜托了……急求……老师作业额…… 滕州2oxk 2014-11-09 1.翻译句子(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2)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那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同”3.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境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篇三:桃花源诗阅读题及答案自己找都有.赏析:陶渊明写桃花源,用了散文与诗两种文体.《桃花源记》主要是描写渔人出入桃花源的经过和在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是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人民生活的和平、安宁.《桃花源诗》内容丰富,对于我们了解陶渊明描写桃花源的意图和生活理想很有帮助,值得与《桃花源记》参照阅读. 第一段,叙述、说明桃花源中人的来历,跟《桃花源记》中所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意思大体相同.但诗中具体列出黄(夏黄公)、绮(绮里季)避秦时乱到高山的实例,来暗示桃花源中人与这些古代贤者志趣一致,或者说,正是那些贤者带他们到桃花源的. 第二段,介绍桃花源中人的生活情景.先写桃花源里人参加劳动,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相命肆家耕”,是说相互招呼,努力耕作.“秋熟靡王税”,是说到了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接着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仍然保持着古代的礼仪,衣裳也是古代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歌唱,老人们自由自在地游乐.最后写那里的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怡然自得.随着季节的自然变化调节生活和劳作,所以连历法也用不着,更不用竭尽思虑、费心劳神了. 第三段,诗人发表议论和感慨.“奇踪隐五百”,是说从秦到晋,桃花源中人隐居了五百年(概数,实际是约六百年).“一朝敝神界”是说桃花源被渔人发现,泄露了这个神仙般的世界的秘密.“旋复还幽蔽”,是说桃花源刚敞开又立即与外界隔绝,也就是《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遂迷,不复得路”.人们读到这里,往往会想,既然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已“处处志之”,那么,怎么会再也找不着呢如果细读《桃花源诗》就会发现诗人对这个问题是已经作了回答的,那就是“淳薄既异源”,意思是说,世俗生活的浅薄与桃花源中民风的淳朴,是格格不入,绝然不同的.试想,如果真在那么一个桃花源,而它又果真给刘子骥他们找到了,那么,它还能独立存在吗东晋末期,战乱频繁,徭役繁重,人民逃亡.诗人把桃花源中人的生活写得那么安宁、和谐,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否定.千余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对桃花源的有无进行过探讨.有人说,避乱逃难时,确实有许多人跑到深山野林,穷乡僻壤去过理想的生活.但能不能据此而把这个理想与桃花源等同起来呢显然不能,因为桃花源中的生活情景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意思是世上的一般人“游方士”是不可能真正理解“尘嚣外”(桃花源)的生活情景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这是诗人抒发自己的感情,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意思是希望能驾起轻风,腾飞而起,去追求那些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们(其中显然包括诗的开头所说的古代贤者和桃花源中人). 据萧统《陶渊明传》记载:“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是弹奏不出声音的,拨弄它是为了“寄其意”,描写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虽然超尘脱俗,无法实现,却也正是为了“寄其意”. 从以上简单的分析来看,《桃花源诗》在有些方面确比《桃花源记》写得更为具体、详细.《桃花源记》局限于写渔人的所见所闻,渔人在桃花源逗留时间不长,见闻有限.而《桃花源诗》显得更为灵活自由,也便于诗人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因此我们读《桃花源记》不可不读《桃花源诗》. 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桃花源诗》赞美“古法”,不要“智慧”是一种消极、倒退的表现.这其实是没有真正领会诗人写作的本意.所谓“古法”,虽是一种寄托,表示向往古代社会的淳朴,而并非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所谓“于何劳智慧”实际是对世俗生活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表示憎恶与否定.正如前人所指出的,陶渊明是一个“有志天下”“欲为为而不能为”的人,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报负而无法实现,这才是他的思想本质,我们读他的作品,一定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相命肆农耕①,日入从所憩。
《桃花源记》(节选)和《桃花源诗》(节选)阅读附答案
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节选)和《桃花源诗》(节选),然后回答小题。
(15分)[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诗]…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②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王税。
荒路暧④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注】①肆,尽力。
②菽稷,庄稼。
③靡,无。
④暧(ài),掩蔽。
⑤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1)不足为外人道也(▲)(2)男女衣着,悉如外人(▲)(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4)日入从所憩(▲)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小题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桃花源记》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小题4:综合文句“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和诗句“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的内容,我们对桃花源有怎样的了解?(2分)小题5: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3分)参考答案:小题1:(4分)(1)值得(2)全、都(3)同“邀”邀请(4)休息小题1:(1)略(2分)(2)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
八下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
八下语文《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今义:似乎,好像。
3.屋舍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原是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统称,现仅指运输事业。
5.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6.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7.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8.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
9.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信。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三)一词多义1.出不复出焉(动词,出去)皆出酒食(动词,拿出)2.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3.之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具答之(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处处志之(助词,不译)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4.舍便舍船(离开,动词)屋舍俨然(房屋,名词)5.为捕鱼为业(作为,动词)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介词)(四)词类活用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桃花源诗阅读题答案
篇一:桃花源诗阅读题答案《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_百度作业帮《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桃花源诗》阅读答案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陶渊明《桃花源记》1.翻译句子(1)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2)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陶渊明作品,是八上的课文)中哪些句子表达的句子意思一致?3.这些诗句描写了怎样的社会情景?拜托了……急求……老师作业额……滕州2oxk 2014-11-09 1.翻译句子(1)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秋收时,劳动果实归劳动者所有,用不着向官府缴纳赋税.(2)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2.这些诗句和《桃花源记》中那些句子表达的意思一致? “荒路暖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同”3.这些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情境?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篇二:桃花源诗阅读题答案桃花源诗(陶渊明)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qì).桑竹垂馀荫,菽(shū)稷(jì)随时艺②;_百度作业帮桃花源诗(陶渊明)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qǐ)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yān),来径遂芜废.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qì).桑竹垂馀荫,菽(shū)稷(jì)随时艺②;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③(mǐ)王税.荒路暧(ài)④交通,鸡犬互鸣吠.俎(zǔ)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r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⑥(yì).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niè)清风,高举寻吾契(qì).1:.嬴(yíng)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社会现实?《桃花源记》中哪一句也谈到了这个时代2.桃花源记中对桃花源环境及生活的描写与《桃花源诗》是相照应的,请写出下列诗句在桃花源记中的照应语句.(1)桑竹垂馀荫,菽(shū)稷(jì)随时艺②;(2)俎(z ǔ)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3)童孺(r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⑥(yì). 语文大郎ta2014-12-09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的踪迹逐渐湮没,如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浇薄人情本源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我志趣相投的人.篇三:桃花源诗阅读题答案篇四:桃花源诗阅读题答案篇五:桃花源诗阅读题答案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4.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什么样的愿望?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⑤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乂(yì):安定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便要还家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3)诚不可缺诚: (4)卒亡天下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4分)(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出师表》)e..遂与外人间隔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2分)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3.用现代汉语翻译“林尽水源,便得一山”(2分)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发现桃花源——()——()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不足为外人道也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①阡陌交通:②便要还家:③子之哭也:④苛政猛于虎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②今吾子又死焉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参考答案】一.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1.(3分)(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2.(2分)a(古义;b交错相通:c 与世隔绝的地方;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1分)(2 )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三.1.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4.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5.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五.(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乙)(5分) 6.告诉(1分)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七. 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九.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髫”“怡然”能正确译出给2分;②“妻子”“绝境”能正确译出给2分)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4.“黄发垂髫”分别指代老人和小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幸福生活图景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1)咸(皆)(2)延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2.(2分)答案:d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4.(2分)答案:b十三.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2.b(交通:互相通达)(2分)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3.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十五.1.(4分)①交错相通②通“邀”,邀请③你④繁重,使人难以忍受(各1分)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反衬(对比)(各1分)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繁重的赋税和无尽的徭役;环境优美,民风淳朴人们安居乐业,祥和幸福(2分)虽然一家祖孙三代死于虎口,但是泰山妇人深知山下世间苛政带来的灾难远比山中的虎患更为惨烈,更令人不堪忍受(2分)(2003北京市三. 文言文阅读(共10分)晋太元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诗》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以诗人的口吻讲述桃花源中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诗》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及注释译文秦王暴政乱纲纪,贤士纷纷远躲避。
四皓隐居在商山,有人隐匿来此地。
往昔踪迹消失尽,来此路途已荒废。
相唤共同致农耕,天黑还家自休息。
桑竹茂盛遮浓荫,庄稼种植按节气。
春蚕结茧取长丝,秋日丰收不纳税。
荒草遮途阻交通,村中鸡犬互鸣吠。
祭祀仍遵古礼法,衣裳没有新款式。
儿童欢跳纵情歌,老者欣然自游憩。
草木花开知春到,草衰木凋知寒至。
虽无年历记时日,四季推移自成岁。
欢快安逸乐无穷,哪还需要动知慧?奇踪隐蔽五百岁,一朝开放神奇界。
浮薄淳朴不同源,转眼深藏无处觅。
请问世间凡夫子,可知尘外此奇迹?我愿踏乘轻云去,高飞寻找我知己。
注释1.嬴(yíng)氏:这里指秦始皇嬴政。
2.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之夏黄公、绮里季的合称。
此指商山四皓。
3.伊人:指桃源山中人。
云:句中助词,无义。
逝:离去,即逃至山中。
4.往迹:人或车马行进所留下的踪迹。
湮(yān):埋没。
5.相命:互相传令,此指互相招呼。
肆:致力。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运输事业)..(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命肆农耕原文带翻译
相命肆农耕原文带翻译
相命肆农耕原文带翻译
导语:相命肆农耕,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诗》约作于永初二年(42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以下是小编整理相命肆农耕原文带翻译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路荒暖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翻译
桃花源人互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桑树竹林垂下浓荫,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
祭祀还是先秦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
儿童纵情随意的`唱着歌,老人欢快的来往游玩。
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边暖和了;树木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
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
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着操心?。
陶渊明及《桃花源记》、《桃花源诗》原文
陶渊明及《桃花源记》、《桃花源诗》原文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字渊明。
东晋汉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南朝宋初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因看不惯世俗险恶,辞官回家,从此隐居。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故文学史上称“田园诗人”。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
依内容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流露出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感情,但也有“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精炼。
《桃花源记》约作于东晋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
该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这是作者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店铺整理的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桃花源记文言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文言文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世外桃源: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
有关资料《桃花源记》背景
有关资料《桃花源记》背景【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桃花源记 对比阅读 含答案解析
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运输事业)..(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写世外桃源的诗
写世外桃源的诗原文:《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一、衍生注释:嬴氏:指秦始皇嬴政。
黄绮:汉初商山四皓中的夏黄公、绮里季。
伊人:指桃花源中的人。
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泛指各种礼器。
班白:头发花白。
指老人。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和谐的桃花源世界。
诗人通过对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劳动生产、社会风俗等方面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没有战乱、没有赋税、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状态。
诗中的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三、作者介绍: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四、运用片段:在城市的喧嚣中,我多么渴望能寻得一处如桃花源般的净土。
没有车水马龙的嘈杂,没有高楼大厦的压迫,只有那“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的悠然自得。
就像在沙漠中渴望清泉,在寒冬中期待暖阳,我对那宁静祥和的世界满怀憧憬。
难道你不向往吗?原文:《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陶渊明写的关于桃花的诗句
陶渊明写的关于桃花的诗句桃花源记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诗晋.陶渊明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一诗一文,共同记述了一个千古奇梦。
这一仙境乃渔人偶然发现,且不可再觅,所谓“一朝敞神界”、“旋复还幽蔽”。
与一般的仙界故事不同之处在于,桃花源里的人并非长生不死的神仙,也没有什么特异之处,而只是普通人,因避秦时乱而来此绝境,遂与世人隔绝。
桃花源中人的衣着、习俗、耕作,都与外面没有多大区别,但其淳厚古朴又远胜世俗。
诗人藉此以寄托理想,他关心的是广大民众的普遍幸福。
形容世外桃源般安静优美的诗句
形容世外桃源般安静优美的诗句1、《桃源行》——唐代王维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译文: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2、《桃源行》——宋代王安石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译文: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
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
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
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
3、《桃花源诗》——魏晋陶渊明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译文:孩子们为欢乐而跳舞,沉迷于情歌,而老年人则乐于放松自己。
当植物和花朵盛开时,春天就到了,而当植物下降时,寒冷就来了。
尽管没有日历可以记录时间,但自从年龄开始,这四个季节就过去了。
有无尽的快乐,舒适和幸福,您在哪里需要知识和智慧?奇怪的痕迹被隐藏了五百年,并一度开启了魔幻世界。
漂浮,简单,简单,有着不同的起源,眨眼间找不到任何地方。
凡人大师是否知道尘土之外的这个奇迹?我想骑在轻云上,高飞寻找我的知己。
4、《桃源图》——唐代韩愈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
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
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
译文:听完渔夫的叙述后,每个人都悲伤地叹了口气,说自从他们今天搬到桃园已经600年了。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1.桃花源记》及类文阅读精练题及答案解析
一、《桃花源记》阅读精练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2017·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林尽水源.(yuán) B.黄发垂髫.(tiáo) C.遂与外人间.隔(jiān) D.辞.去(c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处处志.之( )(3)乃.不知有汉( ) (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2017·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运输事业)..(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C.咸.来问讯(都) D.欣然规.往(计划)4.[2017·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成就最突出,他历来是以诗人的身份被载入文学史的.他现存诗近130首,具有丰富的内容.(一)、悲叹为官行役的劳苦,表达静念园林的思绪陶渊明抱着“大济于苍生”和“口腹自役”的情志而“投耒去学仕”(饮酒其十九),但官场黑暗,他又“志意多所耻”(同上),“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不肯屈己奉人,因此,虽几经进退而终无建树.他为官行役没有欢欣,反感劳苦,总是身在行役而静念园林.这种一心处两端的境况,在他宦游期间所写的行役诗中得以充分表露.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说:“自古叹行役,我今始知之……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是边做官边后悔:“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二)“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甚至赴任途中也是如此,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他说: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陶渊明是为仕不能静心,归居又不甘心,心与形的对立,使他内心非常痛苦,也很无耐.这种对立与无耐,正显示了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他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中写道: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田园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终怀在归舟,谅哉宜霜柏.有了这样的德操与心态,为官行役的劳苦,便可想而知.悲叹行役的劳苦是陶渊明之前行役诗共有的内容,而将为官行役之苦与静念园林之情合为一体,则是陶渊明行役诗所特有的.(二)、描绘田园风光的恬美,抒写闲适自得的心境在仕与隐的矛盾斗争中,陶渊明最终选择了隐,由对园林的静念化为了皈依的现实,心与形得到统一.描绘恬美静穆的田园风光,抒写闲适自得的愉悦心境,成为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内容.他视田园为人生安身立命之所,是与黑暗现实、混浊官场对立的理想境界.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应作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写诗人归田的原因和重返田园的愉快生活.诗人称官场为“俗”,称官场中逢迎应酬、钻营取巧为“适俗韵”,以“尘网”、“樊笼”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官场的自己,可见诗人对官场的憎恶.归隐田园,正如笼中之鸟飞回山林,池中之鱼重返水潭,让诗人感到无比自由和愉悦.十余亩田地足以养生,八九间草屋足以托身.远处的村落与炊烟,近处的狗吠与鸡鸣,充满生机而又恬美静穆.人的本性在这至真至淳的境界中得到恢复.又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诗人归隐后闲适自得的心境,于采菊、见山、视夕、观鸟之间表露无遗.“采菊”二句历来为人击节赞赏.苏轼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东坡题跋)王国维说此为“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在这“境与意会”、“无我之境”中,诗人领悟了人生真正的意趣.所以能够如此,皆因“心远”尘俗.又如:“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这是写早春迷人气氛的.“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飚开我襟.”(和郭主簿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读山海经其一)这是写夏季优美景致的.诗人就是在这种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中,品味着“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同上)的人生乐趣.(三)、热爱农业劳动,强调劳动意义作为一个不再追慕荣利、依赖官府供给的文人,陶渊明最可贵之处莫过于自食其力.他的不少田园诗是写农业劳动的.如归园田居其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写诗人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富有诗意的感受.由于诗人刚开始学种庄稼,缺乏管理农田经验,所以“草盛豆苗稀”.但他不辞辛苦,“晨兴”而作,“带月”而归,希望庄稼长得好些,体现了对农业劳动的热爱.这种感情,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是罕见的,也是世家大族所蔑视的,正因为这样,更可见出陶渊明归隐之心的坚定不移与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又如:“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园田居其二)反映了他对农作物收成的关注.“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反映了他坚持躬耕的顽强精神.这种精神,是慨叹“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谢灵运登池上楼)的谢灵运等人所无法相比的.陶渊明特别强调劳动的意义.他有一首劝农诗,其中云: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植.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这是以后稷、舜、禹重视农业劳动作为事实论据,以尚书·周书·洪范中的“八政始食”作为理论论据,勉励人们从事农业劳动:“纷纷士女,趋时竞逐;桑妇宵兴,农夫野宿.”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陶渊明觉得孔子此说太高远,认为要坚守归隐独善的理想,还是要劳动的:“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他坚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劝农)“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正因为如此,陶渊明才能以“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的乐观心态从事农业劳动.对农业劳动如此充分的肯定并能如此真诚的歌颂,陶渊明之作是中国古代文人作品中的第一次;对农业劳动如此执着的热爱并能如此强调其意义,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的第一人.(四)歌咏闲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与人交往的情谊陶渊明在劳动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又与下层文人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反映这方内容的诗歌,常常流露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生活情调.如和郭主簿其一中写道:和郭主簿其一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这里写的是诗人的文化生活和家庭生活.书、琴、酒是他的三大生活嗜好.自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晋书本传说他“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又自称:“性嗜酒,……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传)“酒”也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字,有40几处,近于作品数的三分之一,这还不算无“酒”字而写的是饮酒的内容.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上诗中的“园蔬”二句说明家庭物质供给尚且有余,“弱子”二句说明家庭天伦之乐.这样的生活,让诗人感到“真复乐”而“忘华簪”.又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此诗记叙了诗人与友人在野外纵情游乐,以至于忘记了现实生活.陶渊明劳动之余,同农民“披草共来往”(归园田居其二),有着共同的话题:“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同上)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如移居其一,写诗人身居南村敝庐,与邻居朝夕相处,谈往事品诗文,十分融洽而快乐:“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二是: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此诗写诗人和邻居们一起努力耕作,农闲时赋诗饮酒言笑的乐趣.大家息息相关,亲密无间,共同欢乐.这种恬淡无争的生活和真诚坦率的交往,与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和装腔作势形成鲜明对比.(五)、反映诗人生活的贫困,揭示农村凋敝的惨象在陶渊明笔下,田园生活也不都是惬意的,农村景象也不都是宜人的.时人范宁说,古时人民每年服役不过三日,今时人民服役是不得三日休息(见晋书·范宁传).农民不堪徭役的繁重、赋税的苛刻,纷纷逃往山林,田园荒芜,农村破败.东晋着名的孙恩、卢循起义就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陶渊明本人也既遭天灾,又遇人祸.他品味了个人生活贫困的苦涩,也目睹了农村凋敝的惨象.在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中,他写道: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此中“炎火”句写兵祸,“螟蜮”与“风雨”句写天灾,“收敛”句写天灾人祸的结果.既然如此,“长抱饥”与“无被眠”就在所难免了.“饥“字在其诗中也不止一次出现,如:“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xùn)田舍获)“旬日以来,始念饥乏.”(有会而作序)“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有会而作)诗人甚至还因“饥”而“乞”:“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每当此时,他的心思是:“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杂诗其八)“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叔”、“心”二字组成,上下结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有会而作)昔日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和郭主簿其一),今日是“旧谷既没,新谷未登”(有会而作序).这说明,陶渊明归田初期的“余滋”之乐,后来被这“抱饥”之忧取代了.这里虽然是诗人对自己贫困生活的倾诉,但从此也不难想象广大农民更加悲惨的生活情景.在归园田居其四中,诗人写道: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殁无复余”这当是诗人看到的田园真相.若以这一情景看,田园并非风和日丽,也很难说是复苏与净化人性之所.可见,陶渊明笔下那种田园之美,多少还是有理想的成分.(六)、建构桃花源式的社会理想蓝图陶渊明对苦与乐的生活体验,最终使其晚年写出了表现理想社会蓝图的桃花源诗.它标志着诗人思想的进一步提高,也标志着他田园诗的进一步升华.在这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里,人人劳作而没有剥削:“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民风淳朴而和乐安宁:“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自然天成而民无烦忧:“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这是一个“与外人间隔”的“绝境”,也是一个与秦汉魏晋相对立的、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它虽然有很强的理想虚构性,但也表现了诗人与广大民众反抗剥削压迫、要求和平幸福的殷切希望,因而又有很强的现实合理性.(七)、抒发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的咏怀诗与咏史诗陶渊明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最明显的表现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矛盾冲突中,他感到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他的咏怀诗与咏史诗就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内容.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等为代表.如杂诗其二: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这首诗写时光流逝,有志难展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这也是杂诗的主调.如其一:“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其五:“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其八:“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饮酒主要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之际对政事的感慨和归隐的决心,多是借饮酒来抒写情志.如其一:“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是写不满晋宋易代的政局.其二:“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是写怨恨善恶不分的世风.其三:“道丧千余载,人人惜其情.”是写愤怒正道沦丧而人人惜己.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是写以孤松自况而自持高洁人格.拟古的内容大都是忧国伤时、追慕节义,讽刺追名逐利的人.陶渊明的咏史诗以咏贫士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为代表.咏史其实也是咏怀,只是借史抒怀.咏贫士通过歌咏阮公、荣叟等古代贫士,表现诗人在晋宋易代后思想的矛盾以及"君子固穷"的态度.读山海经是写诗人读山海经的感想,大多借古咏今,为诗人老年时期的代表作;咏二疏歌咏了汉代的疏广、疏受二人能见机归隐;咏三良歌咏了秦穆公时的奄息、仲行、鍼虎三人能与其主同死;咏荆轲歌咏了战国时的荆轲能赴秦替燕太子丹报仇的侠义精神.这四篇作品,都表明陶渊明晚年对政治并未忘情,仍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如读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这首诗歌颂了精卫与刑天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了诗人铲除强暴、匡世济民的理想,抒发了诗人壮志不遂的刚烈愤激的情怀,展现了他“金刚怒目”的一面.(八)、倾诉对友人真挚敦厚感情的赠答诗陶渊明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对朋友,他能敞开真挚的胸怀,以敦厚待之.赠羊长史、与殷晋安别、答庞参军等赠答诗,都写得情真意浓、语重心长.如答庞参军: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这首诗融昔日相聚的欢乐、今日离别的伤感、情意绵绵的叮嘱为一体,平缓的语调中蕴含着深厚的友情.另如:“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贮.”(停云)“飘飘西来风,悠悠东去云.山川千里外,言笑难为因.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脱有经过便,念来存故人.”(与殷晋安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思接天地之间的悬念,情系山川之外的怀想.陶渊明诗歌除反映以上内容外,还有阐发哲理之作,如形影神、连雨独饮、挽歌诗等.另有教育孩子的家训之作,如命子、责子等,都颇可玩味.。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解析(可编辑修改word版)
桃花源记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ft, ft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较,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12017 •海南】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林尽水源(yudn)B.黄发垂容(tiGo)C.遂与外人间隔(jidn)D.辞去(cl)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⑵处处志之()⑶乃不知有汉()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2017 •天津]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B.阡陌交通(运输事业)C.咸来问讯(都)D.欣然规往(计划)4.[2017 •天津]下面的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A.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⑵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6.[2017 •海南]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描述前两段文字所展现的图景。
7.[2018 •武威]从本文看,作者追求怎样的社会理想?8.[2016 •广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记述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描绘出一幅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的图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诗》
原文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班白一作:斑白)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