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有序 注重自得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同步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9课《 精神的三间小屋》   同步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训练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襟.怀() 云霓.()宽宥.()游弋.() 轻觑.() 坍.塌()挟.持() huī()下显hè()驰chěnɡ() jiū()占鹊巢自惭形huì()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襟.怀(jīn) 宽宥.(yòu) 麾.下(huī) 自惭形秽.(suì)B.云霓.(ní) 憎.恶(zēn) 轻觑.(qù) 金戈.铁马(gē)C.积攒.(zǎn) 几.案(jī) 坍.塌(dān) 悄.无声息(qiǎo)D.广袤.(mào) 挟.持(jiá) 沼.泽(zhǎo) 抽丝剥.茧(bō)3.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蔑视卑劣要决间不容发B.栖息旷野沧桑李代桃浆C.耕耘萧瑟嘟囔悄无声息D.悲戚腐蚀嘹亮形消骨立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这幅山水图景与书法印章相得益彰....,因此显得巧妙绝伦。

B.队员小王在赛前训练中不慎受伤,小张立马鸠占鹊巢....,最终夺得了男子1000米长跑冠军。

C.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只有抽丝剥茧....,拨开云雾,才能发现事情的真相。

D.理想对于空想家来说,永远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

5.判断下列语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

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

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2)面对那句“我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人们往往会自惭形秽。

()(3)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

()(4)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排比6.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弟子规》教育思想解读

《弟子规》教育思想解读

《弟子规》教育思想解读《弟子规》教育思想解读在滚滚不息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流淌着无数璀灿夺目的珍宝,《弟子规》便是其中之一。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学者、教育家李毓秀所作,李毓秀依据《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并参考了《礼记》、朱熹童蒙养正书籍《小学》等,编就《训蒙文》流传于世,后经乾隆年间的学者贾存仁修订,更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全文1080字,360句,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述及103事,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

内容有修德、立身、处事、为学、言语、礼仪、气节、举止行为、生活习惯等。

自清朝中叶,此书流行甚广,有“天下第一规”之誉,一度成为私塾学堂的必修课本,堪称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教材。

《弟子规》在中国儒家文化中虽然出现较晚,却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其教育思想系统且涉及范围极广,在古代、近代家庭教育与基础教育中具有代表性。

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涵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至今日,《弟子规》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份精神财富,仍然放射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

因此,《弟子规》所蕴藏的教育思想内涵非常值得探究。

1、慈爱教育。

慈爱精神是人最基本、最原初的道德,是仁义之本,礼仪之源。

“泛爱众,而亲仁”,“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在弘化一种“博爱”精神。

人有了一颗仁慈善良的心,他就会生发出一系列善良的行为,人生第一步就会走正。

慈爱是政治和道德的根本原则,是一切美好德行滋生的源泉。

假如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生活信条,这个世界一定会安宁得多,和睦得多。

《弟子规》的教育思想以此为纲,可谓识见卓异。

2、孝亲教育。

人是国之本,德是人之本,孝是德之本。

《大学》中早就提出:“为人子,止于孝。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

《庄子》中的心理和谐思想-最新文档

《庄子》中的心理和谐思想-最新文档

《庄子》中的心理和谐思想心理和谐是指人心理成分以及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

首先,它表现为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以下简称内心和谐),即个体内部心理成分(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调统一。

其次,表现为人事心理和谐,即在处理事情或事件时的冷静、适度和乐观,善于“息事”。

再次,表现为人际心理和谐,即个体善于积极、主动、理性地化解人际矛盾,达到与人交流的默契和融洽,善于“宁人”。

《庄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家学派的经典,其所体现出来的心理和谐思想相当丰富且影响深远。

笔者认为,结合当代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挖掘《庄子》中随处可见的心理和谐思想,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对于丰富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及构建国人的心理和谐,意义重大。

一、关于内心和谐的思想庄子把个体的内心和谐放在了优先关注、至关重要的地位,认为离开对个体内心和谐的关注谈成败得失、荣辱富贵没有意义,属于舍本逐末的行为。

庄子《田子方》中指出:“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

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

”意思是舍弃得失祸福之类附属于自己的东西要像丢弃泥土一样,懂得自身远比这些附属于自己的东西更为珍贵。

珍贵在于我自身而不因外在变化而丢弃丧失。

况且宇宙间的千变万化从来就没有尽头,根本不值得内心为之忧患,已经体察大道的人便能知晓这个道理,所以人们不要为此而内心忧虑不安,保持人内心自我宁静和谐才是至关重要的。

庄子的思想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理论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马斯洛认为人类最大的悲哀,就在于把评价自己是否值得爱的权力交给了别人,我们是否有价值是有条件的,即价值条件化,这是人异化的根源。

其实,庄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像抛弃污泥一样抛弃这些外在的得失祸福,追求内心的自我和谐的重要性。

庄子不是要否认物质的基础作用,不是要进行得失祸福无所谓的诡辩,而是要去除价值条件化,解放人的心灵,真切地感受个体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幼儿教育中的自由活动与有序活动

幼儿教育中的自由活动与有序活动

幼儿教育中的自由活动与有序活动自由活动与有序活动是幼儿教育中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和重要性。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合理安排自由活动与有序活动的比例和内容,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幼儿自主性、学习环境、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等方面探讨幼儿教育中自由活动与有序活动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一、幼儿自主性在幼儿教育中,自主性是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关键。

自由活动是指给予幼儿一定的选择空间和决策权,让他们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

有序活动则是在一定的指导下,按照计划和目标开展的活动。

自由活动和有序活动都能够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但它们在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自由活动的特点是给予幼儿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决策权,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在自由活动中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而有序活动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更加注重目标的达成和指导的效果。

有序活动能够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学习纪律,帮助幼儿学会遵循规则和接受指导。

二、学习环境自由活动和有序活动都需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来支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要提供各种适合幼儿发展的玩具、材料和设施,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社会环境要营造积极的互动氛围,在自由活动中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在有序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循规则和合作的能力。

在自由活动中,教师应提供多样性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并自由搭配,创造出新的玩法和活动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提供椅子、盒子、布料等简单材料,鼓励幼儿自由发挥,设计搭建一个小房子。

这样的自由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有序活动则更注重教师的指导和组织。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和幼儿的发展需求,制定活动计划,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助。

例如,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先给幼儿示范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方法,然后引导幼儿按照目标完成作品。

“有序”铸就“美好”人生

“有序”铸就“美好”人生

“有序”铸就“美好”人生有序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哲学。

有序的生活是指按照合理的计划和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活动,以达到高效、健康、和谐的状态。

有序的生活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并在追求美好人生的道路上稳定前进。

有序的生活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当我们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计划,合理的安排和明确的目标时,我们可以更加专注于任务的完成,避免分心和浪费时间。

在有序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给予每项工作适当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和出色。

有序的生活还可以防止拖延症的发生,使我们不再为繁琐琐事所困,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有序的生活减少了压力。

当我们的生活有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节奏时,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压力。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任务,避免任务的重叠和时间的紧迫,减少了压力的积累。

有序的生活也使我们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和情绪,促进了身心健康的发展。

有序的生活有助于实现个人和谐。

在有序的生活中,我们注重平衡和协调,追求生活的和谐和稳定。

我们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兼顾工作、学习、家庭和个人生活,避免各个方面的冲突和矛盾。

有序的生活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关注家人、朋友和社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互动,促进社交和友好性的发展。

有序的生活有助于追求美好的人生。

有序的生活不仅仅是追求效率和效果,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有序的生活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如自律、坚持和耐心,从而提高我们的素质和人生境界。

有序的生活也使我们更加有自信和积极,愿意接受挑战和面对困难,不断超越自我,追求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有序的生活是一种美好的追求和实现。

通过有序的生活,我们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并实现个人和谐和丰满。

在有序的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追求美好的人生。

让我们珍视有序的生活,从点滴之中铸就美好的人生。

“有序”铸就“美好”人生

“有序”铸就“美好”人生

“有序”铸就“美好”人生在这个纷扰喧嚣的社会中,人们渐渐忘记了有序的重要性。

有序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塑造美好人生的关键所在。

有序能够带来许多好处,它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混乱、提升品质,并且促进秩序与和谐的发展。

我们应该重拾对有序的追求,将有序铸就美好人生。

有序首先可以提高我们的效率。

当我们的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时,我们能够更好地组织时间和资源,从而更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相反,如果我们的生活处于混乱状态,我们将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琐碎的事务。

而有序的生活能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实现个人价值。

有序能够减少混乱。

当我们将物品放置在固定的位置,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计划时,我们可以避免经常找不到东西或者迷失方向的困扰。

有序的生活能够为我们创造一个整洁、清爽的环境,使我们感到舒适和放松。

与此相反,混乱的环境会让我们感到压力和疲倦,甚至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工作效果。

有序也能够提升我们的品质。

通过有序地安排和管理自己的时间,我们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和才能。

当我们有计划地学习、锻炼和休息时,我们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休息,我们的品质也会随之提升。

有序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律性和责任感,使我们不断进步和成长。

最重要的是,有序促进了秩序与和谐的发展。

一个有序的社会能够使人们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稳定,避免摩擦和冲突的产生。

通过遵守公共秩序、遵循规则、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利益,我们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而混乱和无序则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冲突的加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和不安。

我们应该在生活中注重有序,以铸就美好的人生。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例如保持整洁的环境、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并且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我们也要培养自己的纪律性和责任感,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利益。

只有通过有序的努力,我们才能迈向美好的人生。

尊卑有序的意思

尊卑有序的意思

尊卑有序的意思尊卑有序是一种社会秩序,被遵循了几千年。

它主要指的是文化和身份分层,通常用来描述君王和臣民之间的关系。

尊卑有序,这种思想源于古代宗法制度。

在中国古代,这种思想被古代儒家所采用。

他们认为,人们需要根据他们的分层来接受不同的命令,而这种命令是从王上而来的。

尊卑有序的核心思想,是高位统治者有权管理低位者,而低位者则有义务敬畏高位者,把他们的权利看作是神圣的。

尊卑有序的思想,重视传统中国的家庭秩序。

这样的家庭秩序指的是家庭成员需要尊敬长辈,由长辈来统治家庭,由年长者来管理家庭财务。

尊卑有序也强调男子在家庭中的优越地位,要求男性权力越大,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就越低。

尊卑有序不仅表现在家庭之外,也反映在政治体系中。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需要严格遵守尊卑有序,给人以君王和臣民,高位者和低位者的明确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君王有权授予高位者特权,也有义务对低位者给予保护。

然而,尊卑有序也存在一些弊端,很容易滋生腐败,等级偏见和不公平。

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大多是封建制度,在这种体制下,非常容易出现社会问题,比如政治腐败,滥用权力和滥施财政。

此外,尊卑有序有助于保持社会秩序,但也可能导致高位者滥用他们的特权,抑制低位者的发展,极大地限制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尽管尊卑有序存在一些缺点,但它作为古代中国的主要统治体系,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它帮助中国古代社会保持稳定,提升经济水平,并创造出精彩绝伦的文化,如茶,书法,诗歌,绘画等。

它不仅发展了社会,还发展了文化。

千百年来,尊卑有序一直受到极大尊重,并受到许多人的推崇。

尊卑有序受到广泛传播,是中国传统社会最深入的认识。

它不仅在东西方几乎一样,也被西方文化影响着。

尊卑有序也是中国礼仪的重要部分,礼仪的主要内容是表达对高位者的尊重,对低下者的礼貌。

在社交中,每个人都应该尊重他人,并坚持遵守常规礼仪规则,以礼貌待人,克制自己,谨慎行事,社交中应该遵循礼仪规范。

尊卑有序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秩序,在中国古今中外的社会都存在着这种社会秩序。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秩序优先于个性。秩序优先重规矩、重伦理,而个性优先重自我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秩序优先于个性。秩序优先重规矩、重伦理,而个性优先重自我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秩序优先于个性。

秩序优先重规矩、重伦理,而个性优先重自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中国传统社会注重秩序优先于个性。

孔子的礼乐 与礼治秩序

孔子的礼乐 与礼治秩序

孔子的礼乐与礼治秩序标题:孔子的礼乐与礼治秩序一、引言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体系中,"礼"和"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构建理想社会秩序的基础。

二、孔子的礼乐观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象征,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道德规范的具体表现。

“乐”则是情感的抒发,是心灵的净化,是人格的提升。

孔子强调“礼”和“乐”的统一,认为只有通过“礼”和“乐”的教化,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孔子的礼治秩序孔子主张以“礼”为治国的根本原则,他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遵循“礼”的原则,做到上下有序,尊卑有别,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他也强调了“仁”在礼治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实现了内心的仁爱,才能真正做到遵守礼仪,尊重他人。

四、孔子礼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礼乐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影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至今,孔子的礼乐思想仍然是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五、结论总的来说,孔子的礼乐思想以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崇高的道德理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社会秩序和人类文明的独特视角。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借鉴孔子的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六、参考文献[1] 孔子. 论语[M]. 北京:中华书局, 2006.[2] 杨伯峻. 论语译注[M]. 北京:中华书局, 1980.[3] 钱穆. 孔子传[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文明礼仪打造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

文明礼仪打造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

文明礼仪打造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它是我们构建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的基石。

本文将讨论文明礼仪对社会的影响,并探讨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促进其实施。

首先,文明礼仪对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

在公共场所,每个人都应该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比如遵守交通规则、排队等候、不大声喧哗等。

这些行为准则有助于减少冲突和矛盾,提高公共环境的品质。

当每个人都能够遵守文明礼仪,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加有序和和谐。

其次,文明礼仪还能够提升个体的形象和素质。

一个有良好礼仪素养的人往往能够给人留下积极的印象,与他人的沟通和交往也更加顺畅。

文明礼仪教育应该从小培养,从家庭、学校开始,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习得基本的社交礼仪,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现实中我们也面临着文明礼仪执行不标准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文明礼仪的普及和执行。

第一,公共场所需要加强文明礼仪宣传。

通过制作宣传海报、播放宣传视频等方式,向市民传达正确的行为准则和礼仪要求。

此外,可以将文明礼仪纳入学校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接受相关的教育和培训。

第二,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监督和执法。

制定行为规范和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加强对公共场所的监督,及时处理不文明行为的举报和投诉。

通过加大执法力度,能够有效地遏制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第三,倡导文明礼仪需要从身边小事做起。

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工作场所,我们都应该注重细节,培养良好的习惯。

对于个人来说,要自觉地遵守文明礼仪,尊重他人的权益,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第四,媒体在文明礼仪宣传中发挥重要作用。

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影响力,推出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媒体也应该对社会上出现的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引起公众的关注和反思。

总结起来,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提升个体的形象和素质。

《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

《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

《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大学之道》理解性默写1.《大学之道》中,表明物和事皆有规律,推演万物皆有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来表达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3.《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本末始终的道理,进而说明“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观点。

4.《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修身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

5.《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

7.《礼记》中《大学之道》一篇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大学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世的根本。

9.《大学》中的“___________”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10.《大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古代礼仪文化与礼仪规范中的尊卑有序与社会秩序

古代礼仪文化与礼仪规范中的尊卑有序与社会秩序

古代礼仪文化与礼仪规范中的尊卑有序与社会秩序在古代,礼仪文化和礼仪规范是社会上尊卑有序、秩序井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尊卑有序的文化传承至今,影响至深远。

尊重他人、遵守规矩的信念,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提醒我们对社会秩序的关注和维护。

一、古代礼仪文化中的“尊卑有序”在古代,尊卑有序的概念根深蒂固,贯穿于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宗族、家庭到社会、政治,始终有明确的等级和地位。

几千年来,这种尊卑有序的观念在形式和内容上的体现极为丰富。

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交际礼仪、服饰配饰、食品与饮食、节假日习俗、婚姻和葬礼等等。

在家庭生活中,长辈有掌管权,子女有服从义务。

结婚时,相互称呼“夫妻”;而在婚宴上,新郎要先敬新娘的父母、亲戚、长辈和贵宾,表示尊重。

另外,孝敬父母也是古代人民的传统美德,还有许多“师恩重于父母”、“尊师重道”的格言等,表明了尊重老师的态度。

在宗教方面,古代社会也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尔后在尊崇神明和祖先的同时,有相应的敬祷、祭祀规范。

二、礼仪规范对社会秩序的维护礼仪规范在保持尊卑有序的同时,也有着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功能。

人与人之间,要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

比如,餐桌上要遵守礼仪规范,座次、坐姿、进餐、行酒礼等都有着相应的规范,不遵循规范就会给人带来不适。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要遵守礼仪规范,不仅要言行得当,还要注重服饰、身份相符,这就是为了维护社会上的尊卑有序和和谐氛围。

古代礼仪文化和礼仪规范,既是古人的传统习俗,也是对人类社会文明的有益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遵循相应的礼仪规范,尊重他人、倡导文明、维护秩序。

遵守这些规范礼仪,有助于社会诚信,维护公共秩序,让我们更好地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建设和谐的社会。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宁德市博雅培文学校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孔子治学主张“博学”,即“多闻”“多见”,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孔子的“博学”思想源自其人性论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性本来都是相似的,只是因为后天习染而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便有了差别。

所以,在孔子看来,通过“学”,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之人。

孔子之所以重“学”,是因为学可以去弊。

《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与仲由的一段对话:“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六种品德之所以产生了六种弊端,原因在于人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不能去除各种鄙陋无知,因受蒙蔽而做事盲目,学则可以增加人的见识,提高人的辨别、分析、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葆有自身的德性。

由此,“去弊成德”是孔子倡“博学”的目的所在。

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孔子更加强调“好学”“乐学”。

“好学”“乐学”是“博学”的前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实际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能够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与获得感,求学的人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地勤奋努力。

孔子的“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所学内容上,主张知识的积累和拓展。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其学习内容多是继承、积累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文明而有所得。

在“诗”“礼”“乐”以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并将其拓展为“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四个方面。

孟子则不同,主张“约学”,认为学习只要提纲挈领,掌握要旨即可。

“有序”铸就“美好”人生

“有序”铸就“美好”人生

“有序”铸就“美好”人生【摘要】有序是铸就美好人生的基石。

有序不仅可以带来幸福和成功,还能让人生更加有意义。

在生活中保持有序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压力,促进健康。

有序的方法包括制定计划,设立目标,合理安排时间等。

有序的好处还体现在改善人际关系,提升工作表现等方面。

美好生活与有序的关系紧密相连,因为有序的生活方式会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有序的影响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整个生活轨迹,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更好的成就。

建议大家都要保持生活有序,从而铸就美好的人生。

【关键词】关键词:有序,美好,人生,重要性,好处,方法,生活,关系,影响,基石,幸福,成功,建议,保持。

1. 引言1.1 探讨有序与美好的关系在人类的生活中,有序与美好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有序与美好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有序是美好的基础。

当我们的生活有序的时候,我们更容易追求自己心中的美好,更容易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

有序与美好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探讨。

一个整洁有序的家庭能给人带来舒适和愉悦的感觉,让人在这个环境中更容易放松心情,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安宁。

而一个有序有规律的工作计划,能帮助人更高效地工作,更容易取得成功和成就,从而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

有序和美好是相辅相成的,有序是创造美好的前提。

我们需要认识到有序与美好之间的重要联系,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条不紊,更有规律。

只有保持生活的有序,我们才能更好地追求美好,享受美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让有序成为我们追求美好人生的基石。

1.2 定义有序与美好有序与美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有序是指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排列,摆放整齐,井然有序。

美好则是指令人愉悦、赏心悦目的事物或境界。

有序与美好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序是实现美好的先决条件之一。

在生活中,有序意味着整洁、井然有序、规律性,这些特点为美好的生活奠定了基础。

只有保持生活有序,才能更好地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压力和焦虑。

礼治秩序分论点

礼治秩序分论点

礼治秩序分论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治秩序一直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礼义廉耻的道德准则被视为社会治理的基石,而礼仪规范被认为是维持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关键。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的礼治秩序似乎正逐渐失去其原有的影响力和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礼治秩序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走向,旨在深入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传统的礼治秩序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礼教制度被视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约束人民的工具,通过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来调整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封建社会中的礼制规范清楚地规定了人们在不同身份和场合下的行为表现,强调了尊卑有序、尊重长辈、孝道等传统价值观。

这种礼治秩序的存在和实施,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秩序和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礼治秩序面临着挑战和改变。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使得传统的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逐渐丧失了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礼治秩序似乎无法完全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特点。

因此,在当代社会中,传统的礼治秩序是否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维系和传承这一传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一些学者和专家认为,传统的礼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认为,礼治秩序不仅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面临着日益凸显的道德沦丧和社会乱象,传统的礼治秩序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人们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同时,礼治秩序还可以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社会的团结和发展。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传统的礼治秩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他们认为,传统的礼治秩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无法完全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尊卑有序的意思

尊卑有序的意思

尊卑有序的意思尊卑有序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被崇尚和尊重。

“尊卑有序”的意思是,人们在敬畏上帝的同时,也要尊重和恭敬他人,以此来表示对人性尊崇的尊重。

古代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均主张尊卑有序,说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思想。

首先,尊卑有序是一种社会精神,旨在为社会建立平等、和谐的环境。

古代中国社会推崇尊卑有序,以“尊老爱幼”和“有责任必尽”为原则。

此概念也伴随着责任、地位、权利和义务的观念,让每个人都有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的权利。

除此之外,在古代中国,尊卑有序也是一种道德观念,它强调对社会中低等阶层的尊重,谴责任何觊觎财富、权力和地位而违反其原则的行为。

另外,尊卑有序也与传统文化有关,它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原则之一。

这是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柔顺有度的态度,以及对别人的尊重,视它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观。

它还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和文学的特别表现方式,如诗歌、故事以及小说中的“尊卑有序”的概念的使用,都反应出这种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思想。

此外,尊卑有序也是一种政治文化,被用作一种道德准则,来提倡社会谨慎,减少冲突,保持社会公平和秩序。

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在尊卑有序的影响下,对国家统治实行了“尊贤爱士”的政策,因此尊卑有序成为古代政治文化中重要的元素。

最后,尊卑有序也是一种宗教文化,它更强调对上帝的敬畏,也是对古代中国宗教文化的根本原则。

中国的传统宗教相信上帝的存在,他们认为,人们应该尊重世上的一切,而不应对他们有贬低态度,违背了上帝的意志,以致犯上帝的诫命。

因此尊卑有序的宗教价值观,便成为古代中国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尊卑有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深入人心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不仅体现在社会文化、传统文化、政治文化,还体现在宗教文化中。

它不仅可以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而且也可以激励人们正确的态度,并以这种思想拔尖而行,以此来创造一个真正的尊师重道的社会。

物品有序满足秩序感

物品有序满足秩序感

物品有序满足秩序感孩子的秩序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尤其存在的价值。

那么,在教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孩子的秩序感,并因势利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作用呢?1、提供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给孩子创造一个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是培养他们秩序感的前提。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们认识事物、熟悉环境,秩序感让孩子能够适应环境,并因此感到平静和快乐。

井然有序的生活环境基本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规律的作息。

对秩序的偏好使得孩子天生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家长不妨利用这一点,自孩子出生起,就为孩子安排一个科学合理且相对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并督促他们遵照执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能为他们时间观念的形成和生活习惯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二,整洁有序的家庭环境。

物品摆放有序的家庭环境更容易让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适,对环境布局的“刻板”要求又使得孩子乐意维护这种整洁的格局,家长也可以借势对孩子的收纳习惯提出要求。

首先,家长要以身作责,家里的各种物品要摆放整齐,使用完毕后须物归原处,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发现/消防生活中的“秩序”。

其次,家长还要耐心培养孩子归置物品的技能,鼓励他们呢自己动手收拾玩具、图书、衣物等,让他们在协同维护、整理环境的过程中养成归位意识,学习自己收纳物品。

即使孩子表现得“笨手笨脚”、“越帮越忙”,也千万不要斥责他们,而是要耐心指导,不断表扬鼓励。

其三,和睦的家庭氛围。

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关爱、长幼有序,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追求文明、秩序的美好心态。

在育儿方面,家长要达成一致性,对待孩子方式不能总是变来变去,那样会造成孩子的困扰,让孩子无所适从,破坏孩子的秩序感。

2、放手让孩子做能做的事上文有提到,家长会以安全、爱等为由包办孩子的一切,使孩子没有机会参与到自己的生活中,既不知道处理事务的程序,也不知道物品如何使用,这显然无益于孩子秩序感的建立。

家长应该学着放手,只是从旁协助孩子的成长。

家长要知道:现在为孩子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培养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要让他离开大人的怀抱后也能够独立生活。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王夫之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

后期隐居于湘西蒸左石船山(今湖南衡阳县曲兰),故后人称他为船山先生。

他自幼聪明过人,14岁就考中秀才,后读书于岳麓书院,24岁考中举人。

两年后明亡,王夫之曾起兵抵御清军南下,失败后隐居山野,始终没有投降清朝,专事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长达40多年。

王夫之的思想受张载的影响较大,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并与当时的实学思想家们遥相呼应,互相补充,形成系统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他的哲学思想是我国古典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峰。

他提出许多充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教育观点,对明清以后许多教育家都有巨大影响。

王夫之著述总计400多卷,800多万字。

现存《船山遗书》有72种,258卷,遍及经、史、子、集各部,也是古代最高产的学者。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从先秦诸子至宋明诸儒,在人性问题上都立足于先验论,纠缠于善恶的分辨。

而王夫之的论述则完全不同,他主张:“性者,生理也,日生则日成也。

”在《尚书引义》中,王夫之把人“性”分为“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

所谓“先天之性”,即人的“自然之质”,主要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的功能。

所谓“后天之性”,即通过后天的“习”获得的知识、才能和道德观念,善恶均有,也可以说无所谓善恶。

“性”应该是先天与后天的结合,人生长、发展全在于“习”的作用,这就是他所说的“习成而性与成”。

具体而言,“习”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人的“先天之性”,使其潜在的能力得到增强和发展;二是使人获取知识才能,形成道德观念,王夫之称之为“习性”或“后天之性”;三是革除因“失教”或教育不当而成的“恶习”(主要指人们的思想品德问题)。

王夫之认为,人性就是“习”的过程中“日生日成”的。

可见,王夫之反对“生而知之”、生来就善或恶的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和道德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从而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悠闲的近义词是什么呢

悠闲的近义词是什么呢

悠闲的近义词是什么呢悠闲,一个描述轻松、自在的状态的词语。

它使人们联想到没有压力、无忧无虑、不受束缚的生活方式。

然而,“悠闲”并不是唯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词语。

在中文语境中,有很多与悠闲意义相近的词汇,它们或有细微的区别,或是带有某种特定的情感色彩。

下面将介绍几个与悠闲相关的近义词。

1. 惬意:惬意形容一种舒适、满足的感觉,它强调身心愉悦的状态。

当人们可以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享受自己喜欢的事物或在宁静的环境中放松时,便会感到惬意。

与悠闲相比,惬意更加注重心理上的愉悦,而不一定涉及到外在的宁静与轻松。

2. 逍遥:逍遥形容一种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状态。

逍遥可以指人们无拘束地行动、游荡,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们远离喧嚣、烦忧的心境。

逍遥强调自由、自在,与悠闲相似,但更强调追求无拘束的自由与快乐。

3. 悠然自得:悠然自得形容一种从容、自得的心态。

悠然自得的人内心平静,不受外界的干扰或打扰。

他们能够保持沉着冷静的状态,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顺遂的事情。

与悠闲不同的是,悠然自得更多地强调内在的平静与从容。

4. 安逸:安逸形容一种安心、舒适的状态。

当人们身处宁静、安全的环境中,没有任何烦扰或担忧时,他们会感到安逸。

安逸也可以指人们摆脱了工作或压力的困扰,享受到悠闲自在的时光。

与悠闲相比,安逸更侧重于物质层面的舒适与安定。

5. 闲散:闲散形容一个人生活没有压力、没有事情可做,或者工作、学习没有安排的状态。

闲散着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不需要为任何事情感到紧张或焦虑。

与悠闲相比,闲散更强调时间的自由支配与不受约束。

6. 踏实:踏实形容一种安心、实在的感觉。

当一个人感到踏实时,他们会觉得一切都井然有序,没有任何烦脑、不安的事情。

踏实更多地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与悠闲相比,它更偏向于对安稳、稳定生活的渴望。

综上所述,悠闲的近义词有很多。

惬意、逍遥、悠然自得、安逸、闲散和踏实都可以用来形容一种轻松、自在、无忧无虑的状态。

朱熹德育思想浅论

朱熹德育思想浅论

朱熹德育思想浅论摘要: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他说:“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

”并且提出教育分两个阶段,即8至15岁入小学,15岁之后入大学。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

他认为,青少年德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先入为主”,一旦接受了“异端邪说”,再教以伦理道德思想就会遇到抵触。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朱熹提倡:“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

”关键词:朱熹德育明人伦方法南宋大儒朱熹是位着名的哲学家,也是着名的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遍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均有研究。

《紫阳朱氏建安谱》附有朱熹着作总目凡41种,400百余卷,着述何止等身!非专业人士恐怕毕其一生精力也只能接触其宏富着作之一二,更不敢枉谈研究,对朱熹思想的发掘须经过几代人长期不断的努力。

下面就朱熹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说一点浅见,也只是隔靴挠痒,不得要领甚至谬误处,期待读者和专家批评。

一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

他从“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礼、智”封建道德规范的观点。

他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

”与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联,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在朱熹看来,要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以恢复具有的善性,就必须“尽人伦”。

所以,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调有序注重自得
──刘军《捞铁牛》一课教学评析
王晓龙权玉红
天津市实验小学刘军老师执教的这节《捞铁牛》在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这节课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突出有序,注重自得”。

下面就以这两个特点为主线,对这一节课做一简要评析。

一、强调有序
人教版教材《捞铁牛》是一篇叙事记叙文。

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段落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

这也是叙事记叙文中最值得学生学习的语言表述形式。

因此,刘军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侧重在宏观处引导学生看“序” ),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侧重在中观处指导学生抓“序” )。

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侧重在微观处辅导学生学“序” )。

围绕既定具体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紧凑、有序的教学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导学达标才能井然有序。

刘军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建立在“以读为本”和“读书有序”的基础上的。

他是怎样引导学生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去读书的呢?我们认为,他首先抓住三个“读”的环节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自能读书”,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是什么”?
刘军引导学生进行“初读”,主要体现在第一课时。

这从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一课时的任务当然少不了扫除文字障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了解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一般包括:(1)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进一步说,是写什么的文体?(2)文中所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主要是写谁的事? (3)文章可大致分为几个部分?通俗地说,可分几段?(4)文章的历史背景怎样?
(5)联系文章题目,尝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了解上述基本内容,是为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第一步: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细读,分步细想需思考的课文要点“有什么”?
“细读”可安排在第一课时,也可安排在第二课时。

刘军把“细读”环节安排在第二课时,他先请甲乙丙丁4位学生按结构段朗读课文,然后重点阅读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准备工作一段,接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以下必须思考的几个重点问题: (1)为什么要捞铁牛? (2)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想好了上述两个问题之后,第三个问题就是怎样概括段意?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至此也初步落实了第二个教学目标: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深读,抓住重点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为什么”?
在这一步,刘军老师一边用覆盖式投影片分步演示怀丙和尚所做的那四项准备工作,一边提出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
“我们看一看,课文的第二段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划下来。

”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后回答:课文中是运用了“先……然后……再……又……”这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把这4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于是,刘老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由此看出,课文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能颠倒吗?为什么?” 学生说:“不能,颠倒就说不清了。


刘老师接着强调:“按照事情的本来样子写就能写得有条理,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


这样,老师又揭示并明确了第三个教学目标: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

导学“突出有序”的设计思想就这样一步一步体现出来了。

二、注重自得
如果说,《捞铁牛》一课教学的前三个“读”的环节教师主导作用比较明显的话,那么,下面的教学更多的则是意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前者在读的形式上,无论是指名读、齐读,还是自由读、默读等,主要考虑的是怎样将学生“导入”到了解和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情境中,而后者无论是要求学生再读,还是组织小组讨论和在全班重点发言,则重点是为了“导出”,是使已经进入状态的学生能做到“自学自得”。

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多读,目的是要让学生积累语言,也就是“存读”,尽可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和表述自己对内容的独到理解,进而达成目标。

这就是我们天津教研员常说的“读书有序”中的最后一“读”“评读”。

“评读”的关注点主要不在关于“是什么”、“有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方面,而主要侧重思考这样做“好不好”和“怎样做更好”上。

这就是所谓“评价”和“创新”层面的知识。

这一课,刘老师的“评读”环节处理得非常好。

他旨在让学生做三件事:
比较自得,即深挖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进而学习和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刘老师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

(前两自然段详写打捞第1只铁牛的过程和方法,后一自然段略写打捞另外7只铁牛的内容。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并通过自读和讨论,使同学之间得以交流思想认识,进一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有序性,扎扎实实地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这一目标。

再如,刘老师引导学生继续练习概括段意时问道:“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自然段的内容来概括一下第三段段意?”
当时学生有三种说法:(1)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捞了起来。

(2)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一只一只地捞了起来。

(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三句话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是“利用水的浮力”,这一点已成共识,而后半部分第三句语言最简洁,只有8个字,而且表意也非常明确,所以用第三种说法比较适合。

这就在比较中学习了语言。

解释自得,这样做既能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读懂了课文重点内容,又能练习言语表达。

例如,老师问:“谁先来说一说第四自然段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这三句话之间是因果关系。

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了黄河里去,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

因为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上来。

”学生说出这一段话,就不止是个理解问题,还有围绕一个中心训练言语表达问题。

而这一点对于任何一节课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创新,这是最重要的“自得”表现。

为了目标的达成,刘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刘老师在教学将到尾声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就需要十六船泥沙。

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多不好呀!这样做会淤积航道,还会污染河水。

如果老师给你4只大木船,你能不能只用两船泥沙把铁牛捞回来?小组议论议论,好吗? ”以此来引导学生想出比怀丙更好的办法,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想。

这是在“评读”中让学生认真思考“怎样做更好” 的根本用意所在。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终于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建议: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的上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

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不要把泥沙铲到河里去,而是铲到空船里。

这样,装泥沙的船会慢慢浮起,铁牛也被拔离河底,再把铁牛拖到岸边。

接着,用装满泥沙的后两只船拴住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

用这样的办法来回7次就可把8只铁牛全捞上来。

由于刘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使得这节课的教学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如果说到这节课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因此,老师的语言还可以再精练一些,学生练习活动的形式还可以再多样一些,练习时间还可再稍长一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