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专题四

合集下载

必修二专题四: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每课名题4)-教师版)

必修二专题四: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每课名题4)-教师版)

必修二专题四: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每课名题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0分)1.(2011年3月南京市二模5题)右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

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 )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条铁路C.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奠定D.中国的第一条干线铁路顺利通车【答案】A【点拨】1876年,上海怡和洋行英商在未征得清政府同意的情况下,采取欺骗手段在上海擅筑,擅自修建了淞沪铁路(从吴凇到上海),于1876年7月建成通车,全长15公里,经营了一年多时间,这是中国最早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第一条铁路。

后来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将其赎回,全部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结束】2.(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16题)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涵:“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

……且内地股匪未靖广……必乘机煽动,作梗生端,即外国人在中国者,亦不能平安无事”。

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毛鸿宾属于顽固派的代表人物B.当时修路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阻碍C.修筑铁路不利中国马车事业和商业往来D.义和团运动威胁到筑路安全【答案】A【点拨】材料反映毛鸿宾是反对修铁路的,B、D两项均与时间不符;C项说法错误,铁路固然会打击中国传统运输业,但明显有利于中国商业往来;当时修铁路是时代潮流,毛鸿宾反对说明他是顽固派的代表,选择A项。

【结束】3.(2011年4月杭州质检19题)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

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

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

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A.电话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D.广播电台【答案】A【点拨】从材料中的信息:人手能用、能得声可以判断是电话。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交通和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通过掌握交通和通信工具发展的状况,思考分析推动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文字资料,建立橱窗板报,以此形成对百年来交通和通信发展的直观认识,并加深对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作为前提的,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中国近现代交通工具的演变特点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

轿子、马车等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如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取代。

与此同时,由机械动力牵引的火车、汽车、电车也日趋重要,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不过,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的多。

2、人力车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仅北平、天津、上海三市就有数万辆之多。

3、自行车的演进自行车于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

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

4、电车和汽车的演进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运行较晚,上海是1924年,北京则是1935年。

5、火车、轮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1865年4月,中国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得以发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

6、现代中国交通的特点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从马车、各种人力车,到现代化的电车、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在现代中国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题1:下列关于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迁的表述,错误的是()A、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交通工具主要依赖机械牵引B、民国时期,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C、电车和汽车的出现,是中国交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D、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思路与技巧: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交通工具仍然依赖于原始的人力与畜力。

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五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五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习思考] 为什么西式服装能够被国人接受并得以流行?答案提示: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

共和建立,剪除辫子,移风易俗成为时代潮流。

剪发必然引起服饰的变化,因而剪发风行必然推动易服潮流的兴起。

民国成立后,清朝袍褂、补服等都已过时,满式的鞋帽、服饰已受到人们的厌弃。

但是,在民国初年,成熟的中式服装尚未出现,在易服的风气中出现了一股盲目的西化倾向。

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

民主共和的建立实质上是在制度层面学习近代西方文化,辛亥革命的理论及其制度模式均直接源于西方。

辛亥革命党人长期在海外活动,接受西方文化较多。

因而,当共和制度建立后,新政府以西方社会政治为原本进行大量改革,仿行西政西俗成为一时风气,在都市社会兴起一股西化思潮。

[学习思考] 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答案提示:中国的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经历了中西合璧到完全西化的变化过程。

19世纪下半叶,在保留基本格局的前提下,许多传统的四合院式住宅开始了部分洋化改造。

除了四合院的形式之外,布局设施已全部欧化。

20世纪30年代前后,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住宅、公寓式住宅,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开始受到城市居民的欢迎。

[自我测评]1.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都有哪些表现,呈现出什么特征?答案提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如下的一些方面:男女服饰的变化;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习俗风尚。

从这些方面的变迁中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成立,由于西方思想、生活方式的传入呈现出中西合璧、洋化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必修2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必修2专题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2、实施: 1953 年—— 1957 年() 3、成就: (1)鞍钢三大公司、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2)开始改变工业落后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P51) ㈠、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 年制定,主要内容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
四、经济体制改革( P54-57)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②、广大干部群众要求平拔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而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仍然坚持“两 个凡是”,引起全国不满。
③、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 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 D)
A.中国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4.2011 年 3 月 21 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之夜”主题晚宴,主题之一是“江苏愿与各国朋友一
起,加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友好合作”。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框架
3
2015 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 -必修 2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知识链时间轴
4
2015 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 -必修 2
专题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
1.贴春联是中国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能反映新中国 成立后过渡时期历史情景的是 ( A )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①、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论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单选题1.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D.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2.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D.官僚资本企业3.“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何时与梁相识?阿苏回: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官斥二人: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4.4.1989年底,一位波兰记者写道:“十几年前,北京是一个灰色的城市,有人甚至称它为‘世界的农村’,人们穿着单调一律……如今穿着入时、欧式打扮的姑娘,使北京的街道有一种令人应接不暇的特殊美感。

”导致上述变化的原因有( )①经济全球化影响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③改革开放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中山装由孙中山创制,是由日本的学生装改进而成的。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依据“四维”内容而确定中山装前襟有4个口袋,依据五权分立而确定前襟有5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的涵义而确定袖口为3个扣子。

据此,以下各项表述中正确的应该是( ) A.服饰变化受政治影响 B.服饰体现国家意志C.服饰属于意识形态 D.服饰是西化的产物6.中国某一时期报纸刊登的征婚启事一般会有以下几点要求: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一时期最早可能是( )A.明清之际 B.清末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成立初期7.近代以来,轮船航运业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世纪70年代初,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成立B.民生轮船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C.民国以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公司已经有实力与列强竞争D.近代轮船航运公司诞生之后,火轮船深入到中国内陆河道8.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冈素不包括( ) A.外来文化的传入 B.政治生活的影响 C.社会经济的影响 D.传统观念的继承9.1927年《大公报》发表社评,“国民党人习闻宣传之法,稍稍习之,颇奏奇效”;北方军阀针锋相对,印发各类“讨赤”歌、“讨赤”文、“讨赤”画,因通俗易懂,可能比南方“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之类的口号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生版)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学生版)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每课名题4)一、选择题1.(2011年1月绍兴市高三期末质检17题)“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

下表不能反映( )A.这一民俗保留了传统特色 B.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C.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 D.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2.(2011年1月常德市质检11题)《申报》上有这样一则征婚启事:“一、面貌端庄,中等身材;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身体壮康,精神饱满;五、对于女子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六、经济有相当的独立;”征婚启事中的这些内容主要说明当时()A.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B.出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潮C.婚姻风俗获得彻底改革D.勇于争取自己的择偶权利3.(2011年5月湖州二模18题)1912年1月1日,《民立报》以《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为题发表文章,作者将传统的“匹夫”巧妙了换成“匹妇”,所要表达的思想应包括①女性要处于社会主导地位②男女平等的观念③女性应参与政治生活④救国必须要依靠女性A.①②B. ③④C. ②③D.②④4.(2011年3月江苏四市一模8题)“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5.(2011年5月徐州市三模12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成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6.(2011年山东烟台一模20题)20世纪初,中国某征婚广告写道:“(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C.上海人善于吸收外来先进事物
D.上海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9世纪40年代以来社会的、一些流行词汇
根据材料,从每一个阶段中选取一个信息词,从“社会流行词汇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角度提炼一个具体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
A.北京是民国时期文化中心B.北京的教育水平要高于上海
C.上海的纸质传媒优于北京D.上海的市场经济比北京发达
二、简答题
27.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击”……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上海人愚昧、落后
B.上海开始了生活的近代化
A.皮影B.电影C.戏剧D.电视
9.在中国,大到商场酒店,小到接头摊贩,均可以接受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宝、微信等手机移动支付方式。这一现象说明
A.网络增加了更多就业机会B.网络发展便利了人口的流动
C.网络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D.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10.当筑造铁路的权力收回来以后,国人便跃跃欲试了。在民众的呼吁声中,1898年,清政府主持建成了淞沪铁路。这些资料说明了( )
23.“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况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22.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宣传“时间就是金钱”,提倡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近几年来,广州人特别崇尚温哥华“慢”式生活理念:高品质生活不在于工作有多忙、节奏有多快,而在于留出时间陪家人、慢下来欣赏自然,沉浸思考。下列对“慢”文化的理解最确切的是( )

高中物理必修二 专题四 动能定理 功能关系

高中物理必修二 专题四 动能定理   功能关系

动能定理与功能关系一、动能定理1.变力做功过程中的能量分析;2.多过程运动中动能定理的应用;3.复合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的能量分析。

二、功能关系: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

不能说功就是能,也不能说“功变成了能”。

1.物体动能的增量等于合外力做的总功:W 合=ΔE k ,这就是动能定理。

2.物体重力势能的增量等于重力做的功:W G = -ΔE P3.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变化量:W=ΔE P4.物体机械能的增量等于除重力以外的其他力做的功:W 非重=ΔE 机,(W 非重表示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做的功)5.一对互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摩擦力做的总功,用来量度该过程系统由于摩擦而减小的 机械能,也就是系统增加的内能。

f ΔS=Q (ΔS 为这两个物体间相对移动的路程)。

专项练习1.一质量为1kg 的物体被人用手由静止向上提高1m ,这时物体的速度是2m/s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手对物体做功10JB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12JC 、合外力对物体做功2JD 、物体克服重力做功2J2.a 、b 、c 三个物体质量分别为m 、2m 、3m ,它们在水平路面上某时刻运动的动能相等。

当每个物体受到大小相同的制动力时,它们的制动距离之比是( )A .1∶2∶3B .12∶22∶32C .1∶1∶1D .3∶2∶13.质量为m的物体在距地面高h处以g/3的加速度由静止竖直下落到地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A.物体重力势能减少mgh/3 B.物体的机械能减少2mgh/3 C.物体的动能增加mgh/3 D .重力做功mgh4.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用长L 的细线悬挂而静止在竖直位置,用水平拉力F 缓慢将小球拉到细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位置。

在此过程中,拉力F 做的功是( )A.θcos FLB.θsin FLC.()θcos 1-FLD.()θcos 1-mgL 5. 如图所示,小球以大小为v 0的初速度由A 端向右运动,到B 端时的速度减小为v B ;若以同样大小的初速度由B 端向左运动,到A 端时的速度减小为v A 。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泰安市期中18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答案】D【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不正确”和所学史实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

2.(2011年11月皖南联考11题)上海妇女服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相对低调时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妇女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上海的妇女服饰成为全国流行的模板,左右着外地城市妇女服饰变化。

上海能够左右外地城市妇女服饰的主要原因是A.是中国主要经济政治中心B.改革开放后上海经济地位增强C.上海人开放意识领先全国D.上海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答案】B【点拨】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A项不能作为原因,排除;C项只是现象,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且表述绝对,排除。

故选B。

3.(2011年11月北京朝阳区期中32题)形象资料也是一种语言,述说着时代变迁。

下列资料中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状况的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4.(2011年12月开封模拟26题)《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A.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 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答案】C5.(2011年12月福建四地六校17题)1931年7月6日上海《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征求如意郎君》的征婚启事:“一、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二、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三、高尚的人格;四、风姿潇洒,身体壮健。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二)知识梳理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表现变化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多样化;中西方服装并存。

(2)饮食:①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②西餐——19世纪40年代传入(3)建筑:传统民居四合院——鸦片战争后租界出现西式住房——20世纪30年代前后全欧化的新式住宅(4)习俗:【合作探究1】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顺治二年规定“剃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

可当时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出现因不剃发而出现的惨剧如“扬州十日,永嘉三屠”。

材料四:时髦的高跟鞋“三寸金莲”绣花鞋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习俗变化①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②礼仪——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③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④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补充)【合作探究2】P125、127(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2)变迁的主要特征:【自主检测一】1、 (2011浙江)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选A。

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必修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 教材复习

必修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 教材复习

高三语文教材复习——知识整理必修二专题四《慢慢走,欣赏啊》一、字音整理(请为括号内的多音写词)乘.凉chãng(shâng)蓊.蓊郁郁wěng 袅.娜niǎo 脉.搏mài (mî)斑驳.bï峭楞.楞lãng 妖童媛.女yuàn 敛裾.jū惊蛰.zhã滂沱..pāngtuï薄荷..yīnyūn 舔舐..tiǎnshì..bîhâ(bï báo)万籁.lài 窥.见kuī氤氲晌.午shǎng 潺潺..chán 纤.手xiān(qiàn)椽.子chuán 擎.天qíng苔藓..tǎntâ昵.称nì麂.皮jǐ..tái xiǎn(tāi)铿锵..kēngqiāng 忐忑夹.克jiā(jiá gā)毡.子zhān 脖颈.gěng (jǐng)阜.盛fù敕.造chì长.房zhǎng 小厮.xī雕梁画栋.dîng 台矶.jī穿红着.绿zhuï(zhāo zháo zhe)发丧.sāng (sàng)轩.昂xuān 瞋.视chēn 孽.根祸胎niâ懵.懂měng杜撰.zhuàn 忖.度cǔn 遂.心省力suì(suí)纨绔..wánkù嫡.亲dí两靥.yâ倩影..qiú蹙.缩cù寒暄.xuān 荫.处yìn(yīn)..qiàn 朱拓.t.à仓颉.jiã泅水宫绦.tāo 帏幄..wãiwî韶.光sháo 炮烙..piáoluî(lào)抟.tuán 镯.子zhuï间.或一轮jiàn(jiān)新正.zhēng 讪.讪shàn 粜.tiào 怔怔.zhâng 醴.lǐ二、字音测试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A.紊.乱/蓊.蓊郁郁眠.歌/抿.嘴阴森./笙.箫点缀./掇.拾B.袅娜./婀娜.多姿倩.影/靓.妆和谐./偕.同惦记/踮脚C.奸诈./乍.现即隐料峭./艄.公滂.沱/磅.礴氤氲./蕴.涵D.山脉./温情脉.脉岑.寂/矜.持海堤./提.防晌.午/粮饷.2.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A.竹椽./不容置喙.按摩./临摹.遣散./松散.脖颈./颈.项B.行囊./熙熙攘.攘钝.响/打盹.寒暄./渲.染拓.印/开拓.C.机杼./毁家纾.难逍.遥/销.毁负疚./针灸.形骸./言简意赅.D.梗.概/少不更.事聘.礼/娉.婷寻.衅/遵循.祭祀./倾圮.3.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A.呜咽./吞咽.蹙.缩/促.销炮烙./烙.印轩.昂/ 宵衣旰.食B.悖.时/香饽.饽喧阗./滇.池拮据./凭据.瞋.视/缜.密C.呼吁./长吁.短叹阜盛../束缚.放诞./垂涎.湍.急/惴.惴不安D.拿捏./蹑.手蹑脚杜撰./酒馔.孽.障/分蘖.蹒跚./阑珊.三、成语整理。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42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342人民版PPT课件
古代的交通工具-—— 木船、马车、轿子
我国古代交通地域特点:
南方舟楫, 北方马车; 百姓步行!
第15课 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 交通工具的发展 基本史实可从“三运”来概括:
水 1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1872上海);2南京国民政府逐渐垄断全国 运 轮船业:3新中国成立获较快发展;4 20世纪90年代呈现萎缩
互联网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互联 网的 功能 特点
1.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 2.费用低廉; 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影响:课本第75
互联网的优势使它较之其他媒介更具发展潜力,但它 是把“双刃剑”,只有正确使用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 步.
思维拓展
1.“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 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 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请回答:歌词中的“天路”指的是什么? 点拨:青藏铁路。 2.洋务运动中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使洋商垄断收入锐 减,中国减少外流之白银当在数千万两之巨,中国之航权,唯 贵局是赖”。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蒸汽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最早传入中国的汽车
汽车在上海租界道路上行驶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 厂生产出第一批 “解放牌”
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 工业的诞生。
2000年,中国汽车产量预计 首次超过200万辆。中国终于 跻身世界汽车十强之列。
京九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江阴长江大桥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50人民版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50人民版PPT课件

互联网+
• 马化腾 : “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加的是传统的各行各 业。过去十几年,互联网的发展很清楚地显示 了这一点: 加媒体产生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很大; 加娱乐产生网络游戏; 加零售产生电子商务,已经很大; 互联网金融非常热,互联网将让金融变得更有 效率,更好地为经济服务,符合“普惠金融” 的精神。
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 的改变,从不同角度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互联网更是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 式,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我 们应该合理利用,服务发展。
电视
网络
手机
报纸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时期 1915年《新青年》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 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 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 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 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 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 报高潮。
被大众所接受; ……
与政论性、新闻性比较强的报纸相比,通俗性报纸具 有更大的吸引力: (1)语言通俗易懂,取材世俗,贴近生活; (2)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趣味性; (3)种类繁多,读者选择空间较大;
…… 作为青年人,我们应不应该关注一下政论性、新闻性 比较强的报纸呢?为什么?
传递时政要闻,了解国家大事,要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利: (1)最大限度的获取信息,扩大自己视野; (2)便于人际交流,缩小时空距离; (3)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
弊: (1)依赖、沉溺于网络,损害身体健康,人 际交往冷淡; (2)青少年容易受不良信息误导,导致犯罪; (3)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复习)

必修二专题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复习)
批判:西装——资产阶级,旗袍——封建余 孽,稍微花哨——“奇装异服”。
结论: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政治影响,勤俭节约,无私奉献,衣着 朴素是主流
改革开放以后
80年代的服饰
改革开放以来特征:富有个性,多样化(异彩纷 呈)过渡。
3、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港台、欧美文化的影响。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结论:五六十年代特征: 吉
连 穿衣打扮与政治生活紧密相连 衣 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普遍选择 裙
)
(
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绿军装和干部服
文革穿着特征:趋于单调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允许臣民自由剪发最早是清朝末年!辛亥 革命期间“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 彩。
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朝并不支持, 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
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 点
⑴变化趋势: 闭关自守面向世界,封建向近代化 ⑵演变过程: 被动到主动,随经、政、思变而加深 ⑶变迁空间: 严重不平,沿海、城市快,内地、农村慢 ⑷变化实质: 农、工文明激烈碰撞,交融且保留特色 ⑸产生作用: 利消除封建因素,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满族妇女衣着 清末旗袍
民国初年穿旗袍的妇女
民 国 上 袄 下 裙
穿改良旗袍的妇女
小结:近代中国服饰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
⒈变化: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新式旗袍 ⒉特征: 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并存 ⒊原因: 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等冲击; 政策: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 运动:近代民主运动的推动; 经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 观念:思想解放、追求;舒适度与实用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微专题四 伴性遗传的常规解题方法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微专题四 伴性遗传的常规解题方法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3 8
解析 由系谱图中Ⅱ-4和Ⅱ-5正常,生下患甲病女孩Ⅲ-6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病,则乙病是红绿色盲,即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男性发病率高 于女性,A、B错误; 对于甲病(基因用A、a表示),Ⅱ-4是杂合子(Aa),Ⅱ-4为甲病携带者的概率为1,C 错误; 对于乙病(基因用 B、b 表示),Ⅱ-4 是携带者(XBXb)的概率是12,Ⅱ-4 的基因型为12 AaXBXb、12AaXBXB,Ⅱ-5 的基因型为 AaXBY,二者生下正常女孩的概率是12×34= 38,D 正确。
解析 如果M/m是位于X染色体上,则纯合黑毛母羊为XMXM,纯合白毛公羊为XmY, 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XMXm和XMY,子二代中黑毛(XMXM、XMXm、XMY)∶白毛 (XmY)=3∶1,但白毛个体的性别比例是雌∶雄=0∶1。如果M/m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则纯合黑毛母羊为MM,纯合白毛公羊为mm,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为Mm,子二代 中黑毛(1MM、2Mm)∶白毛(1mm)=3∶1,但白毛个体的性别比例是雌∶雄=1∶1, 没有性别差异。
12345
2.如图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Ⅱ3、Ⅱ7均带有致病基因。相关判断 正确的是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Ⅱ4、Ⅱ6为杂合子的概率均为
2 3
√C.Ⅱ3、Ⅱ4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为
1 6
D.Ⅲ8产生的配子中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
1 4
12345
解析 Ⅱ6和Ⅱ7正常,生出患病孩子Ⅲ9,又Ⅱ7带有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 性遗传病,A项错误; 设相关基因用 A、a 表示,Ⅱ4 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Ⅱ6 的基因型为 Aa,B 项 错误; Ⅱ3 的基因型为 Aa,Ⅱ4 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病的概率 为23×14=16,C 项正确; Ⅱ3 的基因型为 Aa,Ⅱ4 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3AA、23Aa,已知Ⅲ8 表型正常的概率为13+ 23×34=56,若配子中携带致病基因,则代表其是杂合子 Aa,Ⅲ8 的基因型及概率为25AA、 35Aa,因此,Ⅲ8 产生的配子中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35×12=130,D 项错误。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ppt课件 3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ppt课件 3



课 前 自 主
“风韵”指①优美的姿态(多用于女子);②诗文书画的 风格、韵味。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积 月 累
导 学

花鸟画,画面丰盈,色彩动感,似有油画之感,却又具 学

水墨之晕染________(风致∕风韵)。
源 链













菜单
SJ ·语文 必修2





开 卷
(4)受用·消受
SJ ·语文 必修2





开 卷
3.词语辨析
动 探


(1)斑驳·斑斓


两个词语的含义都与色彩有关。


课 前 自 主
“斑驳”是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积 月

“斑斓”指灿烂多彩。两个词语的区别主要在色彩上。
导 学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教 学

门口有一棵老槐树,虽然表皮早已皴裂,可是繁盛的树
源 链

自 是褪却了红衣,换上了朴素清雅的装束。











菜单
SJ ·语文 必修2

尾联是青年诗人对莲蓬的评价和期望。北宋周敦颐在
课 堂


开 卷
《爱莲说》中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
动 探
有 益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后 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 1949年11月 2、电信事业——电报、电话 A、电报: 时间 1877年 1906年 1932年 电报发展成就 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 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 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B、电话: 时间 1882年 截止2003年 成就 电话传入中国 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 用户各占一半
8、某地市历史教研网站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及物质 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 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流行语言 B.基因工程 C.菜篮子工程 D.安居工程
A
9、电影《七十二家房客》真实地反映了旧上海市民生活在低矮的 阁楼、破旧的里弄的情形。而如今上海到处是高楼林立,洋溢着现 代化都市的气息。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 A.上海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上海建筑业发达 D C.上海政府领导有方 D.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 10.(创新题)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 穿着时代是 A.民国时代 B.建国初期 C.“文革”初期 D.满清末代
社交礼仪: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称呼用“先生”“同 志”取代尊卑贵贱森严的“老爷”“大人”等 礼仪的革新,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其他习俗: 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使用公历、女子步入 社会等等。
习俗风尚(移风易俗)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 ——徐珂《清稗类钞》
A
C C
D、婚姻自由
4、“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 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B
5、称谓的变化能反映历史的变迁。“查前清官厅视官等之高下, 有大人、老爷等名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嗣后各官厅人员, 相称咸以官职……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民国之初的这种变 化是由于①西方思想的影响 ②封建制度的结束 ③五四运动的 洗礼 ④民国政府的提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C
6、“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 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 作用 D A.铁路运输 B.航运 C.航空 D.电报通讯 7、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 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①旗袍 ②中山装 ③京剧 ④里弄住宅 C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居室建筑的演进(住)
传统住宅 (北京四合院)
江南水乡 传统民居
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 (上海的石库门) (花园、别墅)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 (3)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 “公寓”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 (4)改革开放后,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大大改善了中 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状况。
机械力 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
先慢后快
种类: 海陆空
(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通信 时间 二次鸦片战争后 1866年 1896年 邮政通信事业成就 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 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正式办理 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路进一步扩展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 交通、通讯工具进步:近代以来铁 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 路、公路以及交通工具的发展; 其对人民社会生活的影 通讯工具的变革。 响。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 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 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 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 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大众传媒的发展: 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 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互联网的兴起
有轨电车(1906年,天津)
公共汽车(1924年)
轮船招商局
晚清中国创办的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 局面。1865年建成中国自行设计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
沪淞铁路 詹天佑 (1876) 1876年,英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沪淞铁路(中国最早的铁路) 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通车(铁路上的 “马拉火车”) 1909年京张铁路,第一条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铁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 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1、导致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B、中国政府的作用 C、人民的努力 D、资产阶级的改革 2、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鞋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3、下列现象不属于近代生活习俗变化的有: A、断发易服 B、吃西餐 C、取缔赌博
习俗风尚(移风易俗)
图一 “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图二 时髦的高跟鞋
1、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 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2、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 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二)变化的原因
1、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 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中国。 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 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和传播外国的先进生产、生 ——清《上海县续志·序》 活方式。
考点扫描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学习要求: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一)变化的表现
1、变化中的男女服饰(衣) 中西合璧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具体表现: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旧式与新式) 特征: 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具体表现:50-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一度受到青睐。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中山装)盛行, 蓝绿黑 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特征: 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具体表现: 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 服装层出不穷。 特征: 美观大方,彰显个性
习俗风尚(移风易俗)
征婚启示(1900) 征婚启示(1903) 要求: 须文理通顺, 能作短篇文字, 系出名门闺秀, 举止大方, 有服从性质不染习气。
1、女子须天足
2、女子须识字 3、男方不娶妾
4、男死后女可再嫁
5、男女双方意见不合可离婚 ——征婚人蔡元培
——征婚人章太炎
男女平等式
大男子主义式
习俗风尚(移风易俗)
3、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 4、革命思潮的推动。 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影响) 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 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由此可见,我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东西方文化交汇、碰撞的产物, 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1909年9月,即世界上第一 架飞机问世之后不到6年的时间, 冯如终于完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 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从而挤 身于早期世界航空之林。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于20世纪 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 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3、分析、归纳交通工具发展趋势
动力: 人力、自然力 技术: 引进
婚姻法
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 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 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 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 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2013年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寄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整体感悟
近代:
(快速阅读导语,了解主要内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
由于外来文化的传入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 现代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 民众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了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 • 20世纪80年代以后
2、并行于世的中西餐(食) (1)中餐——四大菜系 四大菜系 鲁菜 粤菜 川菜 淮扬菜 代表区域 山东(济南、胶州) 口味特点 清香、鲜嫩、味纯
广州、潮州等地 四川(成都、重庆) 扬州、淮河流域一带
鲜、嫩、爽、滑 味浓、重辣 清淡、味甜
鲁菜
粤菜
川菜
淮扬菜
(2)西餐 传入时间: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影响: 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 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思考)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3)新中国成立后,为稳定物价,保障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的粮食政策,但多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仍没有解 决。 (4)改革开放后,政府实行了“菜篮子工程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