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拟石首鱼海豚链球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合集下载

广西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广西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摘要 : 发病罗非鱼 中分离 获得 2 从 株呈 1 3 溶血 的革 兰氏阴性 杆菌 , 经细菌形态 、 培养 、 生理生化特性 初步鉴定为海 豚链球菌 , 结合P R C 检测、 C 产 物核 苷酸序列测序及 BatL PR l l对分析 , s: 进一步确定该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 。 致病性试
Ab ta t T op to e i b ce a s an , rm— eai a i u i - e ls , eei l e o i a e s c : w a g nc a t l t is aga n g t e b cl sw t 1 h mo i w r s a d f m ds s d r h i r r v l h3 ys ot r e
p o u t a d a a y i fNC ls . e r s l fp t o e e i e ti d c td t a h s l ts h d p t o e e i a d c u d r d cs n n l sso BI a t Th e u t o a h g n ss ts i ae h t e i ae a ah g n ss n o l b s n t o ito u e t p o o c s i i a o i p a n r d c Sr t c c u n n f t a i .D u e st i x e me t s o d t a h s lt s wee h g l e st e o e l r g s n i v t e p r n h we h t t e io ae r ih y s n i v t i y i i n o c n f re io , e r x n , i c my i , a a c n e c, u r s n i v o n rlx c n g n a cn f r z l o e e my i, o f n c l c fi o e ln o cn k n my i , t. b t l l a we e i e st et o f a i , e t mi i , u a o i n , n i o d s e tmy i n er c c i e e c t p o cn a d t t y l , t. r a n Ke r s t a i ; te t c c u n n ;i l t n i e t c t n y wo d : i p a Sr p o o c si i a s ai ; d n i ai l o o i f o

红鳍东方鲀精原干细胞鉴定、分离及纯化

红鳍东方鲀精原干细胞鉴定、分离及纯化

nial, SG)和卵原细胞(Oogonia, OG)[14]。精原细胞包 括A型精原细胞、中间型精原细胞和B型精原细 胞[15], 而进行细胞移植的主要是A型精原干细胞, 即 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SSCs)。与 PGCs相比, SSCs不仅同样具有自我更新、多能性 的干细胞特点和分化并发育为雌雄配子的潜力[16], 而且还具有细胞量大, 分离方法简易等优点。Okutsu等[17]利用SSCs移植技术路线制备出了虹鳟 YY“超雄鱼”并最终生产了全雄虹鳟苗种。星点东 方鲀与红鳍东方鲀同属东方鲀属, 其性成熟时间短 (10个月左右)、个体较小(10—15 cm)是红鳍东方 鲀的理想受体。以红鳍东方鲀精原干细胞为供体, 选择星点东方鲀雌鱼为受体, 利用精原细胞的性别 可塑性, 可以获得携带Y染色体的卵子, 这将降低红 鳍东方鲀亲鱼养殖成本, 而且也大大加速红鳍东方 鲀的选择育种工作, 缩短实现全雄苗种规模化生产 的周期。
关键词: 红鳍东方鲀; 精原干细胞; Percoll; 免疫荧光
中图分类号: Q1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19)04-0797-08
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因其味鲜肉嫩, 营养价值高, 是我国北方海水鱼养殖的主要种类之 一[1]。相比红鳍东方鲀鱼肉, 俗称“白子”的雄鱼精 巢更是被人们视为珍品。由于养殖市场对雄鱼苗 种的需求, 科研工作者开始重视对其性别选择育种 尤其全雄化技术[2—6]。近十年来, 激素诱导性转化 在单性鱼制备中是一个十分有效并广泛采用的技 术[7]。本课题组已经通过17-β雌二醇成功诱导出伪 雌鱼, 待其性成熟后与天然雄鱼人工授精, 获得全 雄苗种的父本来源——“YY”超雄鱼, 最终实现全 雄苗种规模化生产。但是红鳍东方鲀需要3年才能 达到性成熟, 而且亲鱼个体较大(体重2—5 kg), 需 要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来保存亲鱼。因此通过激素 诱导最终获得全雄苗种的选择育种技术存在养殖 成本高的问题。

海豚链球菌

海豚链球菌

Fish
脑膜炎和全眼球炎 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Bromage and Owens, 2002
Humans
蜂, 1997; Lau et al.,2003; Facklam et al., 2005
Pathophysiology
侵袭宿主细胞
黏附并侵袭宿主细胞 对宿主吞噬细胞具有亲和性
Human, Canada (Goh et al., 1998) Reef fish, Caribbean basin (Ferguson et al., 2000)
Tilapia and trout, Israel (Eldar et al., 1994) Middle East Rabbitfish, Bahrain (Yuasa et al., 1999) Rabbitfish, Singapore (Foo et al., 1985)
Prevention and therapy
Introduction
日本首次证实链球菌 能够侵袭危害养殖鱼 类虹鳟 (Hoshina et al.)
链球菌属细菌对鱼类的危 害凸显,海豚链球菌成为 全球重要的鱼类病原菌
19世纪 50年代
1958年
1976年
20世纪 90年代
链球菌并非鱼 类主要致病菌
多种特异基因编码
的毒力因子决定着 海豚链球菌致病性
致病株与非致病株PFGE图谱
(Weinstein et al., 1997)
Pathophysiology
2001年Fuller et al.根据Weinstein et al.的结果,比较了 海豚链球菌致病菌株与共生菌株间致病力的差异
小鼠皮下感染模型
体为基础的
间接免疫荧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罗非鱼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陆英杰;赖达光;田鑫江;于辉【摘要】为明确广东佛山某罗非鱼鱼场暴发疑似链球菌病的病原情况,应用脑心浸液培养基、胰蛋白大豆琼脂培养基对患病罗非鱼的肝、胆组织进行细菌分离,对获得的革兰氏阳性链球菌应用16S rDNA引物进行基因序列鉴定,并对被确定的链球菌进行基因进化分析,同时进行阿奇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等10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获得革兰氏阳性链球菌1株,经16S rDNA基因扩增鉴定为海豚链球菌;基因进化分析显示,该菌与海豚链球菌和禽的副乳链球菌亲缘关系最近;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阿奇霉素和头孢噻肟中度敏感,对其他抗生素不敏感.【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4(041)007【总页数】4页(P110-113)【关键词】罗非鱼;海豚链球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作者】陆英杰;赖达光;田鑫江;于辉【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佛山 528200;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佛山 528200;佛山市南海百容水产良种有限公司,广东佛山528232;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佛山 528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17.1罗非鱼是原产于非洲的一种热带中小型鱼类,因其具有食欲广、适应性强、生长快、繁殖力高等优点,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养殖品种,目前已被世界各地广泛引种并养殖。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地,罗非鱼也是我国出口的主要养殖品种之一,罗非鱼产业对于我国乃至世界食物供应、增加就业机会以及促进国际贸易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然而,近年来罗非鱼病害的发生逐渐成为我国罗非鱼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且危害呈越发严重的趋势,其中鱼类链球菌是造成鱼类养殖业经济损失的重要致病菌[2-3]。

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阳性菌,是人类的重要病原之一,可引起败血病、肺炎及脑膜炎等疾病,同时也是其他多种脊椎动物包括猪、牛、鱼等的重要病原菌。

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16SrDNA分析

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16SrDNA分析
赠。
野 外 分 离 株 H .、 H 一、HD3 D4 和 D 1 D2 .、H H .0均 采 自广 东省 惠东 县盐 洲镇海 水 网箱养 殖 鱼 D5 类 。H 一 D 1采 自 花 尾 胡 椒 鲷 ( ltrycu i — Peohnh sc c c n ts ,H 一,H 一 自平 鲷 ( 口 sra ,H . u) D2 D3采 ab ) D 4采 自布 氏 石 斑 ( pnpe sb ee ) E iehl l kr ,HD5 u e i .0采 自卵形 鲳够 ( rci ts vt ) Tahn u au 。 o o s
养殖鱼类分离获得 的几株链球菌进行病原学鉴定。
1 材料 和方法
1 1 菌株 .
Lc cc s ava at oc ree等 J o ug i 。这 些 病 原 菌 所 引 发 鱼 类 的败血症 、脑 脊膜 炎等病 症表现 非常 相似 ,并且 在 菌落 、菌体形 态 上很 难 辨 别¨IJ 其 中 ,5 2。 . 一
12 病 原 的分离 、培 养 .
皮 下脓肿 中分 离 获 得 J 。该 病 原 菌 能 广 泛 感 染 罗 非 鱼 、虹 鳟 、鲷 科 鱼 类 、石 斑 鱼 、鲕 鱼 等 多种 淡 、 海水 鱼类 ,是养 殖鱼类 的重要 病原 菌 ¨ 』 ,但 它在 链球 菌属 中较 为特 殊 。它不 能 用 传 统 的 Lne e acfl id 链球 菌血 清 型 对 其 进 行 分 组 ,而 且 不 同 的地 理 株 系在生 化 特 性 上 存 在 差 异 J ,以 致 曾被 鉴 定 为
规生化结果表明 ,其 中 4株 即 H 一 、H 一、H 一 D 1 D2 D 3和 H - D 4为海豚链球菌 (tpoocsii ) Sr t cu n e ;另外 1 即 H 一 e c a 株 D 5 0为停乳链 球菌 (tpooc yg lca ) Sr t cu dsa t e 。分别对上述分离菌株 的 1Sr N e c s ai 6 A进行 P R扩增 和测序 ,并与 N — D C C

致病性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控中草药的筛选

致病性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控中草药的筛选

近年来,大黄鱼致病病原体的种类呈上升趋势,病原复杂性增加,发病率上升,病情严重。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黄鱼养殖户的收益,对大黄鱼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挑战。

宁波市某大黄鱼养殖场出现鱼体大批量死亡,笔者对病鱼进行采样后,利用革兰氏染色、分子鉴定技术探究了大黄鱼致病的主要原因,利用药敏实验以及中草药筛选技术进行了致病菌的防控策略探索。

本研究可为养殖大黄鱼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1.发病背景及实验材料2021年8-9月,某养殖场大黄鱼出现大规模持续发病,病鱼出现摄食减少、游动迟缓、水面打转等现象;其体表溃疡出血、烂尾、眼球突出、浑浊;解剖可见鳃出血、脾脏肿大、有腹水。

体表及鳃组织水晶片并未观察到明显寄生虫。

为明确发病原因,笔者采集患病大黄鱼肝、脾、肾和脑组织划线接种于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分离、采集优势菌株。

2.菌悬液制备及PCR鉴定将采集的菌种接种到脑心浸液琼脂平板上,37℃下培养24小时。

然后,从培养基上挑选单个菌落,转移到液体培养基中。

在28℃、180转/分的条件下,摇床培养24小时,调整菌液浓度至(2~3)×108CFU/毫升,用于后续实验。

水浴锅99℃预热,在超净台中取灭菌EP管,加入100微升双蒸馏水,挑取单菌落加入EP管中,EP管置于水浴锅加热10分钟,冰浴5分钟,6000转/分下离心2分钟,上清液为待测产物。

采用16S通用引物(上游引物序列为5′-AGAGTTTGATCMTGGCTCAG-3′,下游引物序列为5′-GGTTACCTTGTTACGACTT-3′)进行PCR扩增检测。

PCR体系为:12.5微升Taq master Mix;9.5微升重水;1微升上游引物,1微升下游引物;2微升待测上清液。

PCR反应条件为:94℃2分钟;94℃30秒、60℃30秒、72℃30秒、35个循环;72℃2分钟。

所得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送至杭州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测序。

海豚链球菌

海豚链球菌

Fish
脑膜炎和全眼球炎 高发病率和死亡率
Bromage and Owens, 2002
Humans
蜂窝组织炎 脑膜炎
Weinstein et al., 1997; Lau et al.,2003; Facklam et al., 2005
Pathophysiology
侵袭宿主细胞
黏附并侵袭宿主细胞 对宿主吞噬细胞具有亲和性
Parrot fish Red drum Chubb Barramundi Barramundi cod Gold spot cod
Grey mullet Channel catfish Lizard fish Rabbitfish Ayu 银鼓鱼 Coho salmon Amago salmon 大泷六线鱼 Rainbow trout Japanese flounder Yellowtail Puffer fish Amazon freshwater dolphin Flying fox Human
Distribution
North America
Middle East
Asia-Pacific
Distribution
Dolphin, USA (Pier and Madin, 1976) North America
Tilapia hybrids, USA (Perera et al., 1994)
Distribution
首次报道养殖鱼类海豚链球菌病 在以色列爆发海豚链球菌病之后
通过进口以色列 目前有关鱼类海豚链球菌在不同地域间 罗非鱼产品输入
America Israel 进行传播的方式尚不清楚,不知是通过
海洋水流还是国家之间水产品的进出口 进口的亲鱼产卵

红拟石首鱼海豚链球菌分离_鉴定及致病性研究_沈智华

红拟石首鱼海豚链球菌分离_鉴定及致病性研究_沈智华

收稿日期:2004-03-02;修订日期:2005-05-30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3004425)资助作者简介:沈智华(1965)),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产病害防治研究。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沈锦玉、尹文林、刘问,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许源剑、张学舒、史海东、楼宝等在试验中给予了热情帮助,谨致衷心感谢!E -mail:zjsz h@通讯作者:邵健忠(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E -mail:lscs haoj@红拟石首鱼海豚链球菌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沈智华1,2钱 冬2 许文军3 顾金华4 邵健忠1(11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12;21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湖州 313001;31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舟山 316100;41湖州市中心医院,湖州 313000)摘要:2001年9月)12月,浙江舟山部分网箱养殖红拟石首鱼发生了陆续死鱼,发病鱼表现为眼球突出、浑浊,失去方向性,皮肤溃疡等症状。

从病鱼的肾脏和肝脏中分离到菌株SO -2和SO -3,对两分离株进行了致病性试验,发现两者对红拟石首鱼、罗非鱼及小白鼠均有致病力,SO -2和SO -3对红拟石首鱼、罗非鱼及小白鼠的LD 50分别为418@108C FU/尾和119@107C FU/尾、218@108CFU/尾和813@107CFU/尾及916@106CFU /只和412@106CFU/只,试验感染鱼出现眼球突出、浑浊及失去方向性等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确定该两株菌为致病菌。

两分离株为革兰氏染色阳性,呈链状球菌,B 溶血,10e 生长,45e 不生长;接触酶阴性,水解七叶灵、精氨酸;VP 试验、脲酶和马脲酸试验阴性,发酵葡萄糖、水杨苷、蔗糖和淀粉,不发醇阿拉伯糖、菊糖、乳糖、蜜二糖、棉子糖和山梨醇。

分离株对氨卞青霉素、万古霉素和先锋Õ等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林可霉素、氟哌酸等不敏感。

海豚链球菌研究进展

海豚链球菌研究进展

第二章海豚链球菌研究进展1976年Pier等从亚马逊淡水海豚(Inia geoffrensis)皮下“高尔夫球”样的化脓灶内首次分离得到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 S.iniae)[52]。

在随后的二十年里在美国、以色列等地时有零星暴发,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海豚链球菌在全球水产养殖业中的危害逐渐凸显,并被认为是有鳍鱼类重要的病原菌。

仅1997年由该菌引起的美国水产养殖的损失估计在1000万美元,全球的损失估计在1亿美元[53]。

到2001年时,全球范围内海豚链球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10亿美元[53]。

人类感染海豚链球菌的临床病例时有报道,全球至少有25人感染海豚链球菌并表现临床病症[54-56]。

海豚链球菌作为一种潜在的人畜共患病原开始被人们熟悉。

本章就海豚链球菌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宿主范围、临床症状、致病机理、毒力因子、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进行简介。

1. 海豚链球菌的分类及生物学特性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曾用名Streptococcus shiloi),隶属于芽孢杆菌纲(Bacilli),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1976年,最早由Pier和Madin从美国旧金山市某水族馆一头亚马逊淡水海豚皮下脓肿中分离并定种[52],《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第九版(1994年)中将其归入化脓性链球菌,ATCC29178为模式菌株。

海豚链球菌为圆形或近圆形、呈链状或呈双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直径大小为0.2~0.8μm,有时老龄菌呈革兰氏阴性;呈链状排列,链之长短与菌株和培养基有关,一般在液体培养集中链长,固体培养基中链则短;无鞭毛、不形成芽胞。

在绵羊血琼脂平板上呈β溶血活性。

大多数菌株最适生长温度37℃[57],在6.5%NaCl或45℃时不生长;在5℃盐水(0.85%)中,该菌可以存活9d,25℃时可以存活2d,35℃时可以存活不超过24h[58]。

致病性灿烂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致病性灿烂弧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

1 株致病 菌 W 一 1 。 通过微量生化鉴定 管和 茵体 常规形 态特征 、 生理生化反应指标测定 以及 1 6 S r RNA测序分析等进行 综合 鉴定 ; 再通过人 工感染健康 刺参测定 该菌株对 其的半数 致死量( L D ) ; 最后进行 药敏 试验确 定其药敏特性 。【 结果】 致病 菌 w一 1为革 兰氏阴性菌 , 茵落呈米 色, 边缘光滑 , 中间略有 隆起 。序列分析结果 显示 , 该 菌株 与灿 烂弧茵的亲缘关 系最近 , 相 似 率达 9 9 . 8 %, 综合鉴 定该茵为灿 烂弧 茵( V i b r i o s p l e n d i d u s ) 。该 茵对苯唑青 霉素 、 头孢氨苄 、 头孢唑 林、 头孢拉定 、 头孢 呋 新、 菌必治、 先锋 必素、 麦迪霉素、 氟哌 酸 、 环 丙沙星 、 万古霉素 、 痢特灵 、 丁胺 卡那、 庆 大霉素 、 强力霉 素、 氯 洁霉素等抗 生素 高度敏 感 , 对氨 苄青霉素、 羧苄青霉素 、 氧哌嗪 青霉素 、 复达欣 、 新霉素、 四环素等 药物 中度敏 感。 【 结论】 该研 究对防治由灿 烂 弧 茵引起 的海水养殖动物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 关键词 : 刺参 ;灿烂弧 茵;致病性 ;药敏特性 ;半数致死量
王淑娴 , 于晓清 , 魏 鉴腾 z 一 , 许 拉 , 李 乐 , 叶海斌 , 李天保 , 王 勇强
1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 究所 病害防治重点实验 室, 山东 青岛 2 6 6 0 0 2 ;
2 .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 究所 ,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3 . 青岛市资源 化学与新材 料研究 中心, 山东 青岛 2 6 6 1 0 0 摘 要 :[ 目的] 分 离鉴定患病刺参( A p o s t i c h o p s a j a p o n i c a s ) 的致病 茵 , 并研究其 药敏特性。 [ 方法】 从 患病 的刺参体 内分 离出

黄鳍鲷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黄鳍鲷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黄鳍鲷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作者:王汉清黄郁葱林潮峰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21期摘要 [目的]鉴定引起黄鳍鲷眼球充血、肝肾肿大等病征的病原菌。

[方法] 从发病黄鳍鲷肝肾组织中分离致病菌,并结合致病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NA基因测序进行鉴定,测定分离菌株的半数致死量(LD50);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对分离菌株敏感的抗生素。

[结果]经鉴定分离菌株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

回归试验结果证实该分离菌株是引起此次黄鳍鲷发病的病原菌,其对黄鳍鲷的LD50为5.0×103 CFU/g。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吩、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等抗菌药物有较高的敏感性。

[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黄鳍鲷海豚链球菌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鳍鲷;海豚链球菌;分离;鉴定中图分类号 S9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1-0100-03Abstract [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 that caused bloodstream congestion, hepatorenal enlargement and other symptoms in Sparus latus. [Method] The pathogen was isolated from the liver and kidney tissues of diseased S. latus. Combined with its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16S RNA gene sequencing results,the pathogen was identified. LD50 of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determined and the sensitive antibiotics were screened out by drug sensitivity test. [Result]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identified as Streptococcus iniae. The results of the regression test proved that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the pathogen that caused the disease of S. latus. Its LD50 to tus was 1.84×104 CFU/g. The results of drug sensitivity test showed that the isolated strain was highly sensitive to cefthiaxone, cefuroxime,ceftazidime, ceftriaxone, etc..[Conclusion] The research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 suis.Key words Sparus latus;Streptococcus iniae;Isolation;Identification黄鳍鲷(Sparus latus)又名阔黑鲷,隶属鲈亚目(Pencoidei)鲷科(Sparidae)鲷属(Sparus),为浅海近岸底栖鱼类,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广泛分布于我国台湾、广东沿海、福建、浙江,俗称黄脚立、黄墙、赤翅等[1-3]。

淡水养殖鱼类海豚链球菌病的诊断及防治

淡水养殖鱼类海豚链球菌病的诊断及防治

淡水养殖鱼类海豚链球菌病的诊断及防治作者:吴浩葛京刘君皓来源:《河北渔业》2024年第04期摘要:以鲟鱼、罗非鱼为例,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等研究淡水养殖鱼类海豚链球菌病的发生和流行特点,结合细菌学检测确诊病原,经过多年生产实践研发集成了海豚链球菌病防治关键技术,筛选出聚维酮碘等外消药6种、复方磺胺甲噁唑粉等内服药5种作为治疗的优选药物。

关键词:淡水养殖;鱼类;海豚链球菌病;诊断;防治淡水养殖鱼类海豚链球菌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感染宿主广、发病率高、病程持续时间长、易反复、死亡率高的传染性疾病,其传播途径常以水平传播方式相互感染,其病原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属革兰氏阳性菌,能产生溶血素,破坏鱼类的器官、组织结构和功能,有时还与其它病原菌合并感染,导致其靶器官功能紊乱,进而引起鱼体局部感染甚至全身败血症,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诊治,不但会快速蔓延造成大面积死亡,甚至会传染人[1-2]。

近年来,保定市多个养殖场罗非鱼、鲟鱼等海豚链球菌病暴发、频发,导致大批死亡,危害极其严重。

多年来,在省内外专家的大力协助下,对海豚链球菌的致病机理、流行病学、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发集成了系列关键技术,为从业者提供参考。

1 流行特点海豚链球菌病全年均可发生,水温20~26 ℃多发;体表损伤、水环境恶劣、密度过大、饲喂不当等易暴发流行,水平传播,可感染30余种鱼类,易感品种罗非鱼、鲟鱼等。

2 诊断2.1 临床检查2.1.1 临床症状病鱼食欲减退或停止摄食,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偶见间歇性狂游或旋游。

急性感染的鱼类常出现暴发性死亡。

2.1.2 外部检查病鱼眼睛充血,眼膜浑浊发白;鳃盖基部、胸鳍基部充血;肛门红肿;其中,罗非鱼单侧或双侧眼球突出、鳃盖內缘出血是其典型特征(见封三图1),鲟鱼腹部发黄、病鱼嘴发黑(见封三图2)。

2.1.3 剖检肝肿大,变色,质地变脆,或弥散性充血,呈花肝状;鳃出血(见封三图3);脾、肾肿大,呈暗红色;肠道充血、肠壁变薄(见封三图4);其中,鲟鱼肠腔内食物较少或充满黏液;罗非鱼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肠内积水、心外膜出现大量1.0~1.5 mm白点。

鱼类海豚链球菌病研究进展

鱼类海豚链球菌病研究进展

鱼类海豚链球菌病研究进展罗晓雯;李莉;朱永肖;裴超;孔祥会【期刊名称】《水产科学》【年(卷),期】2018(037)006【总页数】8页(P847-854)【关键词】海豚链球菌;病原;致病机理;疾病防治【作者】罗晓雯;李莉;朱永肖;裴超;孔祥会【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河南新乡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河南新乡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河南新乡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河南新乡453007;河南师范大学水产学院 ,河南新乡453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41.42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最初由Pier等[1]自美国旧金山捕获的亚马逊淡水海豚——亚河豚(Inia geoffrensis)皮下“高尔夫球”样化脓灶中分离出来,因此被命名为海豚链球菌。

1978年,Pier等[2]自美国纽约尼亚加拉大瀑布水族馆皮肤受损的亚河豚上第二次分离到海豚链球菌,之后在美国俄亥俄州的患病亚河豚中也可分离出该菌[3]。

关于海豚链球菌感染鱼类的报道始于20世纪80年代,Kitao等[4]自患病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a)、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中分离出海豚链球菌,之后在澳大利亚、美国、中国等世界各地均相继出现有关海豚链球菌感染鱼类的报道。

海豚链球菌感染鱼类引起疾病爆发,导致鱼类大批量死亡,严重威胁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就当前国内外有关海豚链球菌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鱼类海豚链球菌的检测和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1 海豚链球菌的病原学海豚链球菌属于芽孢杆菌纲、乳杆菌目、链球菌科、链球菌属,具有感染宿主广、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等特点。

1994年版的《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将其归入化脓性链球菌[5],将ATCC29178作为模式菌株。

海豚链球菌是一种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阳性菌(图1a),为球形或卵圆形,直径约为0.2~0.8 μm,有荚膜,无鞭毛,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通常在液体培养基中呈长链排列,在固体培养基中呈短链或成对排列。

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16S rDNA分析

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16S rDNA分析

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16S rDNA分析周素明;李安兴;马跃;刘瑞明【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7(046)002【摘要】从患病的海水网箱养殖鱼中分离到5株链球菌,分别命名为HD-1、HD-2、HD-3、HD-4和HD-50.常规生化结果表明,其中4株即HD-1、HD-2、HD-3和HD-4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另外1株即HD-50为停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dysgalactiae).分别对上述分离菌株的16S r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NCBI中收录的其它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一起进行聚类分析并构建了系统发生树,确定其分类地位.分子分析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一致.攻毒实验表明以上4株S.iniae均能引起罗非鱼发病,呈现典型的链球菌病症状,并能从发病的罗非鱼脑、心、肝肾和血液中成功回收S.iniae.以上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罗非鱼攻毒实验结果表明养殖鱼类链球菌病的主要病原为S.iniae,这与国外有关鱼类链球菌病病原的研究报道一致.【总页数】4页(P68-71)【作者】周素明;李安兴;马跃;刘瑞明【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华南寄生生物研究中心∥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华南寄生生物研究中心∥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华南寄生生物研究中心∥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华南寄生生物研究中心∥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23【相关文献】1.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 [J], 王新绘;刘晓颖;李冠2.不同病例动物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 [J], 方光远;茅慧华;蒋加进;顾亚凤;晏文梅;戴鼎震;郭宇飞3.猪产气巴氏杆菌广东株的分离鉴定\r及其16S rDNA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 [J], 陈胜男;翟少伦;邹育根;翟颀;李垦科;张杰;钟汝情;陈晓倩;谢莹;焦思思;冉承峰4.保育猪舍中猪源、粪源、气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16S rDNA同源性分析 [J], 郭慧慧;陈剑波;武守艳;程晓亮;韩文儒;韩一超5.猪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 [J], 周婷婷;李媛;任立松;侯凤;贺笋;张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培养温度的鱼源海豚链球菌转录组分析

不同培养温度的鱼源海豚链球菌转录组分析

不同培养温度的鱼源海豚链球菌转录组分析贾新蕾;黄增朝;杨林狄;吕静;李妍萍;简纪常;黄郁葱【期刊名称】《热带生物学报》【年(卷),期】2024(15)1【摘要】为鉴定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在不同温度的转录水平差异,通过生长曲线测定和人工感染试验分析该菌在25℃和35℃下的生长情况和致病性,采用链特异性转录组测序(Strand-specific RNA-seq)技术对25℃和35℃培养的海豚链球菌Tozj-1菌株进行测序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Gene Ontology)数据库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然后利用VFDB(Virulence factor database)数据库筛选差异表达的重要毒力基因并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

结果显示,海豚链球菌在35℃条件下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强的毒力;转录组共筛选获得927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P<0.05),其中包括820个上调基因和107个下调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代谢、细胞、催化及结合过程;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通路、ABC转运通路、群体感应等信号通路。

以上结果表明温度调控海豚链球菌基因的转录表达及相关通路的富集,为后续海豚链球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总页数】13页(P109-121)【作者】贾新蕾;黄增朝;杨林狄;吕静;李妍萍;简纪常;黄郁葱【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广东省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819【相关文献】1.应用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无乳链球菌鱼源株与牛源株差异表达蛋白2.黄颡鱼源海豚链球菌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3.不同温度下罗非鱼人工感染海豚链球菌后血液生化指标及组织病理4.应用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筛选无乳链球菌鱼源株与人源株差异表达蛋白5.基于转录组分析不同硒源调节黄颡鱼适应低温应激的信号通路及关键基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鱼类细菌分离鉴定开题报告

鱼类细菌分离鉴定开题报告

鱼类细菌分离鉴定开题报告鱼类细菌分离鉴定开题报告一、引言鱼类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资源之一,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养殖和捕捞。

然而,由于鱼类生活在水中,细菌感染是其健康和生产力的主要威胁之一。

因此,对鱼类细菌的分离鉴定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离和鉴定鱼类体内的细菌,以了解其种类和特性,为鱼类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目标如下:1. 通过分离鉴定,确定鱼类体内常见的细菌种类。

2. 分析鱼类细菌的生态特性,探究其与鱼类健康的关系。

3. 研究鱼类细菌的致病性和抗药性,为鱼类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1. 样本采集:从养殖场或捕捞渔场收集鱼类样本,包括不同种类和不同生长阶段的鱼。

2. 细菌分离:将鱼体表面和内脏组织分别切取样本,采用无菌技术将样本接种于不同的培养基上,培养出不同的细菌菌落。

3. 细菌鉴定: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确定其属种和特性。

4. 细菌生态学研究:通过分析鱼类样本中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度,探究其分布规律和与鱼类健康的关系。

5. 细菌致病性和抗药性研究:通过细菌培养和动物模型实验,评估鱼类细菌的致病性和抗药性,探究其对鱼类健康的影响。

四、预期结果1. 鱼类体内常见的细菌种类:通过细菌分离和鉴定,预计可以确定鱼类体内常见的细菌种类,包括一些已知的致病菌和有益菌。

2. 细菌生态特性:通过对鱼类细菌的生态学研究,可以了解其在鱼体内的分布规律、生长特性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为鱼类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细菌致病性和抗药性:通过评估鱼类细菌的致病性和抗药性,可以了解其对鱼类健康的威胁程度,为鱼类疾病防控提供参考。

五、研究意义1. 为鱼类养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分离鉴定鱼类细菌,可以了解其种类和特性,为鱼类养殖提供科学依据,改善养殖环境和管理措施。

2. 促进鱼类健康管理:通过研究鱼类细菌的生态特性和致病性,可以制定有效的鱼类健康管理策略,预防和控制鱼类疾病的发生。

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花鲈的免疫保护性试验的开题报告

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花鲈的免疫保护性试验的开题报告

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花鲈的免疫保护性试验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花鲈(Lates calcarifer)养殖量逐年增加,但由于环境污染、季节变化等影响,花鲈养殖过程中易发生感染性疾病,其中以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引起的疾病最为常见。

海豚链球菌感染可引起花鲈急性感染性疾病,严重者可引起死亡,给花鲈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目前,对海豚链球菌感染进行灭活疫苗免疫已经成为一种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花鲈的免疫保护性,为花鲈的养殖业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评估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花鲈的免疫保护性,为花鲈感染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一)研究内容1. 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的制备和检测。

2. 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花鲈的免疫保护性试验。

3. 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评估。

(二)研究方法1. 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的制备:采用传统方法制备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疫苗中海豚链球菌的灭活效果进行检测。

2. 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花鲈的免疫保护性试验:选取20尾健康的花鲈,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尾。

实验组接种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照组接种生理盐水。

接种后分别观察花鲈的存活情况、病理变化和免疫指标的变化,如体内抗体含量等。

3. 统计学分析和评估: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评估,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评估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的对花鲈的免疫保护性。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评估海豚链球菌灭活疫苗对花鲈的免疫保护性,为花鲈感染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通过本研究,可以探索出一种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海豚链球菌感染的方法,提高花鲈养殖业的生产效益,推动花鲈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现白片状花纹 。无菌操作取濒死病鱼肝脏 、 肾脏 组织 ,于 TCBS 、 TSA 和自制肝浸液平板培养基 , 自制 肝浸液采用草鱼肝脏为原料 ,制备方法参考文献[1 ] ,
28 ℃宜培养 用接种环沾取纯培养菌液 ,
箱和池塘中广泛养殖 。然而 ,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 和放养密度的提高 , 红拟石首鱼的病害发生日趋频 繁 ,浙江省网箱养殖中 , 每年 7 月 — 12 月均有病害 发生 ,并造成较大损失 。2001 年 12 月对舟山某网箱 养殖中发病红拟石首鱼进行了病原分离 , 随后对分 离株进行了生理生化特性和致病性分析以及菌株的
(11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杭州 310012 ;21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 ,湖州 313001 ; 31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舟山 316100 ;41 湖州市中心医院 ,湖州 313000)
摘要 :2001 年 9 月 — 12 月 ,浙江舟山部分网箱养殖红拟石首鱼发生了陆续死鱼 ,发病鱼表现为眼球突出 、 浑浊 ,失去 方向性 ,皮肤溃疡等症状 。从病鱼的肾脏和肝脏中分离到菌株 SO22 和 SO23 , 对两分离株进行了致病性试验 , 发现 两者对红拟石首鱼 、 罗非鱼及小白鼠均有致病力 ,SO22 和 SO23 对红拟石首鱼 、 罗非鱼及小白鼠的 LD50 分别为 418 ×
红拟石首鱼 ( Sciaenops ocellatus ) , 又名美国红 鱼、 红姑鱼 ,属鲈形目石首鱼科 , 原产于北大西洋沿 岸及墨西哥湾 ,因其肉质细嫩 、 生长快 、 广温 、 广盐等 优点 ,而成为迄今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鱼种之一 。
1991 年引进 ,1995 年繁殖成功 , 现已在沿海各地网
PCR 鉴定等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1 材料与方法 111 菌株分离 由舟山某渔场提供的二龄患病红
分别接种于 TSA 、 普通肉汤琼脂 、 BHI 琼脂平板 , 于
28 ℃ 下培养 ,观察 24h 和 48h 后菌落生长情况 ; 将纯
培养菌液分别接种于 TSB 、 普通肉汤 、 BHI 液体试管 中 ,于 28 ℃、 180r/ min 培养 ,24h 后测 OD560 值 , 根据 公式 : 菌浓度 = ( 1817587 × OD560 - 017334) × 稀释倍 数 [2 ] ,确定菌浓度 。用接种环沾取纯培养菌液 ,接种 于 TSA 平板 , 分别于 10 ℃、 15 ℃、 20 ℃、 28 ℃、 37 ℃ 和
物经涂片和染色后 ,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球形细胞呈 长短不一的链状排列。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图 1) 。
散法 。所用药敏纸片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 公司 。 117 分离菌对红拟石首鱼的致病性试验 在浙江 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闪试验场进行。试验用红拟石 首鱼购自舟山某网箱养殖点 ,规格为 100 — 120g/ 尾 。 于室内暂养 1 周后进行菌株致病性试验 。用无菌生 理盐水将纯培养菌液稀释至 410 × 109 、 410 × 108 、 410 7 6 5 × 10 、 410 × 10 、 410 × 10 CFU/ mL , 腹腔注射 014mL/ 尾 ,同时设注射生理盐水组为对照 。试验期间水温 为 24 — 27 ℃, 对死亡鱼进行肾脏细菌分离 , 致病性 试验的结束时间以不再发生死亡为止 , 半数致死剂 [4 ] 量 LD50以 Reed2Muench 法计算 。 。 118 分离菌对罗非鱼的致病性试验 试验于室内 水泥池内进行 。试验用罗非鱼购自浙江省淡水水产 研究所特种苗种基地 , 规格为 55 — 65g/ 尾 。于曝气 自来水中暂养 7d 后试验 。用无菌生理盐水将纯培 养菌液稀释至 315 × 109 、 7× 108 、 114 × 108 和 218 × 107 CFU/ mL , 腹腔注射 012mL/ 尾 , 并设生理盐水对 照 ,水温控制在 24 — 26 ℃。致病性试验的结果观察 与分析方法同上 。 119 分离菌对小白鼠的致病性试验 试验小鼠购 自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 , 规格为 20 — 23g/ 只 。纯培养菌液以生理盐水稀释至 510 × 108 、
014mL/ 只 ,并设生理盐水对照 。试验观察与分析方
680
水 生 生 物 学 报
表1 分离菌株生化特性鉴别结果
Tab. 1 Physio2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wo isolates
29 卷
参考株 3 检测项目 Ite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接触酶 Catalase
615 %NaCl
为 : 挑取 TSA 培养单菌落于 1mL011mol/ LTE (pH714) 缓冲液中 ,充分振荡 ,8000r/ min 离心 5min ,取沉淀用 μ μ μ 100 LTE 重悬 ,取 2 L 用于 PCR 扩增 。50 L PCR 反 应体系中 ,分别加入 Taq 酶 2u ( Promega 公司 ) 、 10 × μ μ 缓冲液 5 L、 MgCl25 L、 引物各 10pmol/ L 以及 dNTP ( Takara ,215mmol/ L ) 8 μ L ,用双蒸水补足反应体积 ; 反 应条件为 94 ℃变性 3min 、 再 94 ℃ 1min 、 55 ℃ 1min 、 72 ℃ 115min , 共 进 行 35 次 循 环 , 最 后 72 ℃延 伸 μ 10min 结束反应 , 取反应液 8 L 经 2 % 琼脂糖电泳 (90V ,90min) 后观察结果 。标准分子量对照为 100bp Ladder ( Takara) ;BioRad GelDoc2000 扫描并记录结果 。
收稿日期 :2004203202 ; 修订日期 :2005205230 基金项目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 Y3004425) 资助
色 ,显微镜观察 。
114 生化特性测定 采用琼脂平板和生化鉴定管
等方法 ,分别测定两株菌的溶血 、 生长 、 水解活性 、 酶
) ,女 ; 高级工程师 ; 主要从事水产病害防治研究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沈锦玉 、 作者简介 : 沈智华 (1965 — 尹文林 、 刘问 , 浙江省海洋水产
108 CFU/ 尾和 119 × 107 CFU/ 尾 、 218 × 108 CFU/ 尾和 813 × 107 CFU/ 尾及 916 × 106 CFU/ 只和 412 × 106 CFU/ 只 , 试验感染
鱼出现眼球突出 、 浑浊及失去方向性等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 , 确定该两株菌为致病菌 。两分离株为革兰氏染色阳 性 ,呈链状球菌 β , 溶血 ,10 ℃ 生长 ,45 ℃ 不生长 ; 接触酶阴性 ,水解七叶灵 、 精氨酸 ;VP 试验 、 脲酶和马脲酸试验阴性 , 发酵葡萄糖 、 水杨苷 、 蔗糖和淀粉 ,不发醇阿拉伯糖 、 菊糖 、 乳糖 、 蜜二糖 、 棉子糖和山梨醇 。分离株对氨卞青霉素 、 万古霉素和先锋 Ⅴ 等高度敏感 ,对庆大霉素 、 复方新诺明 、 林可霉素 、 氟哌酸等不敏感 。应用 16SrRNA 基因进行的 菌株 PCR 鉴定 ,确定该两株菌为海豚链球菌 。 关键词 : 红拟石首鱼 ; 海豚链球菌 ; 致病性 ; 鉴定 中图分类号 :S9411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3207 (2005) 0620678206
116 药物敏感性试验 采用药敏纸片琼脂平板扩
体培养基 。两株菌在 28 ℃、 37 ℃ 下生长良好 ,20 ℃ 下 生长较慢 , 菌落较小 ,15 ℃下生长很慢 ,24h 时菌落 极微小 ,10 ℃下 96h 时肉眼可见针尖大小的菌落 ,
45 ℃ 下不生长 。 213 病原菌的鉴定 21311 菌体形态显微观察 SO22 和 SO23 液体培养
45 ℃ 下培养 ,观察 24h 和 48h 菌落生长情况 。 113 病原形态观察 单菌落接种于 BHI 液体试管 , 28 ℃ 培养 18h 后取菌液 , 经涂片 、 固定和革兰氏染
拟石首鱼 , 体长 20 — 32cm , 体重 300 — 600g 。病鱼体 表皮肤多处溃疡 , 眼球突出 、 色混浊或发白 , 多血色 腹水 ,脾肿大或萎缩成黄绿色 , 部分病鱼肝脏失血 ,
510 ×10 、 510 ×10 和 510 ×10 CFU/ mL , 腹腔注射
7 6 5
图1 分离菌 SO22 的显微形态
Fig. 1 Micrograph of the isolate SO22 ( × 1000)
21312 分离菌的生理生化特征 两株菌均为β 溶
血 ;10 ℃生长 ,45 ℃不生长 ; 接触酶阴性 ; 水解七叶 灵、 精氨酸 ,VP 试验 、 脲酶和马脲酸试验阴性 ; 发酵 葡萄糖 、 水杨苷 、 蔗糖和淀粉 , 不发酵阿拉伯糖 、 菊 糖、 乳糖 、 蜜二糖 、 棉子糖和山梨醇 。详见表 1 。 214 分离菌株的 PCR 鉴定 分离菌株 16SrRNA 基因的 PCR 产物琼脂糖凝 胶电泳结果见图 2 。由图可见 , 分离菌株 SO22 和 SO23 经海豚链球菌种特异性引物扩增 , 产生了预期 300bp 的特异产物 , 符合海豚链球菌 16SrRNA 基因 的分子特症 。 215 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表明 ,庆大霉素 、 复方新诺明 、 林可霉素 、 氟 哌酸 、 丁氨卡那 、 卡那霉素等 6 种抗生素对两株菌完 全无抑制效果 ,但两分离株对氨卞青霉素 、 万古霉素
研究所许源剑 、 张学舒 、 史海东 、 楼宝等在试验中给予了热情帮助 ,谨致衷心感谢 ! E2mail :zjszh @163. com
) ,男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E2mail :lscshaoj @mail . hz. zj . cn 通讯作者 : 邵健忠 (196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