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说课稿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主要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学会运用地图说明主要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培养地理读图能力。3.了解世界主要灾害带的位置和所发生的自然灾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资料、动画使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危害有着感性的认识,进而培养学生对有用信息的提取、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用地图进行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的学习,培养学生“以文释图”或“以图释文”的能力
二、说学生
从知识储备来看,由于初中地理的学习不是很系统,导致初中与高中地理的学习就缺少了连贯性,因此高中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差,本节课的内容与我们生活联系很密切,并且在学习必修一第四章时对此内容也有所涉及,所以学生们对于本章的学习比较轻松,且容易接受。
从学习热情来看,学生比较关注与这部分知识有关的地理现象,大多数学生能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故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设问]:台风是怎么形成的?台风造成的灾害多出现在哪些地区?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本相关内容。(1)台风形成需具备的几个条件是什么?(2)台风的主要源地和分布情况以及主要影响区域。据此可分析台风造成的损失巨大的原因是什么?
[引申]:每年夏秋季节,我国沿海地区频受台风袭击,台风在我国登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就连内陆地区也受其影响,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失。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从而进行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通过实例探究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直观教学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PPT以及视频播放使学生更形象直观的了解到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3.合作法
《主要自然Fra Baidu bibliotek害的形成与分布》说课稿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这节内容位于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地理选修五第一章的第二节。这个章节主要讲的是主要介绍了本节教材重点介绍了地震灾害与地质灾害、气象灾害与洪涝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的产生原因、分布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及带内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
[设问]:请大家阅读课本干旱部分,思考一下旱灾有什么特点?
2.旱灾的特点:
讨论回答(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渐发性的特点。)
[点拨]:旱灾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发生旱灾频率较高的地区,其中非洲是旱灾最严重的地区。
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一)地震
(2)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地震烈度:反映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的指标。
地震烈度不是通过仪器测定的,而是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的房屋、工程建筑、器具等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来确定的。
①一次地震有几个震级?几个烈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有多个烈度。
2、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自主探索与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边讨论,边解决疑难,获取新知,掌握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及时归纳总结
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展示图片:1.2013年雅安地震新闻照片2.地震的成因示意图。
读图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其巨大的能量从何而来?
明确几个与地震相关的基本概念:(等震线、震中距、地震波、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阅读课本12页,回答以下问题:
(1)表示地震强度的指标是什么?如何确定?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强度的指标是震级。震级与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多少相关。目前,国际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划分方法。震级可以根据地震仪器的记录推算得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意义。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主要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分布及危害,世界主要灾害带的位置和所发生的自然灾害。
2.难点:正确描述图像数据中所显示的自然灾害的分布情况,区别泥石流与滑坡、干旱与旱灾等概念。
引起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相互交流,分享新得,从而扩展学生的思路。
四、说学法
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就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本节知识结构的特点,我的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结合书本案例并升华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提供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引发学生质疑提高兴趣,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环境观和发展观。
1.干旱和旱灾
[设问]:那么干旱和和旱灾是不是一回事呢?
[点拨]:干旱和旱灾是存在差别的,常年降水较少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而旱灾的发生是某一时期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情况,导致地区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人类生存受到危害。因此,干旱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而湿润地区也可能发生旱灾。
[设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但是夏秋季连续一个月不降水就形成严重的旱灾,而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连续一个月不降水却不成灾?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的内容理论性强,是本册教材的基础在这其中选择了与高中学生所见所闻息息相关,又与其知识能力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内容,便于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接受学习。本节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帮助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播放4.20雅安地震视频,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重大新闻,并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从而导入新课程关于自然灾害的学习。
2、[说新课教学]用多媒体放映一组目前主要自然灾害的图片,请同学分别进
行整合,完成下表。
一)、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
1、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投影关于台风的新闻与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