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完整版)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梅安新版)
遥感导论知识点整理【题型】一、选择题二、填空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注意:标注页码的地方比较难理解,希望大家多看看书,看看ppt。
【第一章】绪论1、【名】遥感(remote sensing)广义: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定义:是从远处探测感知物体,也就是不直接接触物体,从远处通过探测仪器接收来自目标地物的电磁波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处理,判别出目标地物的属性。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源)、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5个哦亲!详见书第2页图哈~)3、【名】信息源:任何目标具有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性质,被称为遥感的信息源。
4、遥感的类型:a)按照遥感平台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空间)遥感、航宇遥感b)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μm-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c)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成像遥感、非成像遥感5、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经济性6、遥感发展简史Remote Sensing 的提出:美国学者布鲁伊特于1960年提出,61年正式通过。
遥感发展的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1839年,达格雷发表第一张空中相片;1858年,法国人用气球携带照相机拍摄了巴黎的空中照片。
1882年,英国人用风筝拍摄地面照片;J N Niepce (1826, France)The world’s first photographic imageIntrepidballoon, 18621906, KitesPigeons, 1903.(2)航空遥感阶段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创造了条件。
1909年,意大利人首次利用飞机拍摄地面照片。
一战中,航空照相技术用于获取军事情报。
一战后,航空摄影用于地形测绘和森林调查与地质调查。
梅安新遥感概论名词解释简答及论述
遥感概论一、名词解释1.遥感(RS):广义的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狭义的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平台:是指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用于安置各种遥感仪器,使其从一定高度或距离对地面目标进行探测,并为其提供技术保障和工作条件的运载工具。
3.遥感技术系统:遥感技术系统是实现遥感目的的方法论、设备和技术的总称。
4.电磁波: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这就是电磁波。
5.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按其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6.黑体辐射:是指由理想放射物放射出来的辐射,在特定温度及特定波长放射最大量之辐射。
7.黑体(绝对黑体):在任何条件下,对任何波长的外来辐射完全吸收而无任何反射的物体,即吸收比为1的物体。
8.太阳辐射: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
9.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那些透射率高的波段成为大气窗口。
10.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从而减弱了原方向的辐射强度、增加了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的现象。
11.太阳常数: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离太阳的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
12.漫反射:漫反射是指光线被粗糙表面无规则地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现象。
13.波粒二象性: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中,既反映波动性,又反映出粒子性,称为波粒二象性。
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的特质及粒子的特质。
14.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15.地物反射率:地物的反射能量与入射总能量的比,是表征物体对电磁波谱的反射能力。
16.地物反射波谱:是研究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上地物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规律。
梅安新版遥感导论笔记
遥感第一章遥感: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即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物体特性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测:指对被测物体某些运动参数和性质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遥控:指远距离控制目标物运动状态和过程的技术传感器(遥感器):接收、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遥感平台:装载传感器的平台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可转换成图像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的目标电磁辐射信号不能形成图像①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②信息的获取遥感系统包括(P1):③信息的接收④信息的处理⑤信息的应用①地面遥感:传感器设置在地面平台上(1)按遥感平台分②航空遥感:传感器设置在航空器上③航天遥感:传感器设置于环地球的航天器上④航宇遥感:传感器设置于星际飞船上遥感类型(P3)①紫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05—0.38um之间的遥感②可见光遥感:探测波段在0.38—0.76um之(2)按传感器探间的遥感测波段分③红外遥感:探测波段在0.76—1000um之间的遥感④微波遥感:探测波段在1mm—1m之间的遥感⑤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波段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在分成若干窄波段来探测目标①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3)按工作方式分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②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①外层空间遥感(4)按应用领域分②大气层遥感③陆地遥感④海洋遥感…….①大面积的同步观测②时效性遥感特点(P5)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④经济性⑤局限性①遥感平台方面航天时期遥感发展的主要表现(P8)②传感器方面③遥感信息处理方面④遥感应用方面第二章波动:各质点在平衡位置振动而能量向前传播的现象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线偏振的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不随时间变化电磁波(电磁辐射):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的排列辐射能量:电磁辐射的能量辐射通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辐射通量密度: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辐照度: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辐射出射度: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朗伯源:辐射亮度与观察角无关的辐射源绝对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的物体普朗克公式:普通适用于绝对黑体辐射的公式维思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位移: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基尔霍夫定律:单位面积多个物体的辐照度仅与波长和温度有关,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无关,若物体为绝对黑体,则其吸收率为1,且物体辐射出射度与辐照度相等比辐射率(发射率):实际物体辐射与黑体辐射之比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太阳光谱:指光球产生的光谱夫琅和费吸收线:用高分辨率光谱仪观察太阳光谱时,发现的连续光谱明亮背景上许多离散的暗谱线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很多时发生的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即波长越长,散射越弱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方向散开称为散射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其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且散射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方向性比较明显无选择性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完整版)遥感导论(梅安新版)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定量遥感:利用遥感传感器获取地表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在先验条件和计算机的支持下,定量获取目标物参量或特性的方法和技术,区别于仅依靠经验判读的定性识别地物的方法。
遥感建模:从传感器上获得的遥感数据叫可测参数,建立可测参数与地面目标的状态参数之间数关系叫建模。
影像空间: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传感器特征的遥感影像所表达的地理空间称为影像空间。
遥感影像的综合与分解遥感影像的综合:①由高空间分辨率向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②由高光谱分辨率数据向低光谱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③由多传感器遥感数据经融合;④由多波段遥感数据的融合。
遥感影像的分解:①由低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向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转换(像元分解);②经过运算的高光谱向多光谱数据转换成新的遥感数据。
遥感信息:遥感信息是指以电磁波为载体,经介质传输而由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所收集到的反应地球表层系统现象的空间信息,是影像空间所包含的地学信息。
光谱分辨率:是指传感器在接收目标辐射的光谱时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是对光谱细节的分辨能力的表达。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
空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最小单元的尺寸或大小(像元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传感器能把两个目标物作为清晰的实体记录下来的两个目标物之间最小的距离。
地面分辨率:衡量遥感图像能有差别地区分两个相邻地物最小距离的能力,超过分辨率的限度,相邻两物体在图像上即表现为一个单一的目标。
是空间分辨率数值在地面上的实际尺寸,取决于像元大小和背景信息。
遥感信息独立的地学变量:由于地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具有不同的反射和辐射量,这些反射和辐射量在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中有不同的灰度值,经过不同波段遥感数据的特殊处理,可以获得新的特殊的灰度值的遥感影像,与其他地物具有明显不同的灰度值,这就是地物在遥感影像中具有独立的地学变量。
同质阈值:对于一定大小和基本要素空间的目标,我们可以制定出分辨的标准,而如果目标超出标准,其要素就散焦和无法分辨,这就是该目标的同质阈值。
遥感导论—梅安新讲义
遥感导论—梅安新讲义目录第一章遥感—碧空慧眼 (4)§1 遥感绪论 (5)§2 遥感概念和遥感数据 (5)遥感(RemoteSensing)概念 (5)遥感数据(遥感数据获取示图) (6)§3 遥感的特性 (6)遥感的特点 (7)§4 遥感平台 (8)§5 遥感数据的类型 (9)§6 遥感数据的应用领域 (9)§7 遥感的发展简况 (10)第二章遥感原理 (11)§1 遥感的电磁波原理 (12)§2 太阳辐射 (12)§4 太阳辐射与地物的作用 (15)§5 地物的热辐射 (16)§6 微波与地物的作用 (16)§7 各典型地物的光谱曲线 (17)第三章遥感数据 (18)§1 传感器 (18)§2 遥感数据的分辨率 (22)§3 航空遥感数据 (22)§4 地球资源卫星数据(...). (27)第四章遥感数据的校正 (29)§1 辐射校正 (30)§2 几何校正 (33)§3 遥感数据的镶嵌处理 (36)第五章遥感图像的处理 (38)§2 遥感数据的计算机分类法 (44)§3 常用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45)§2 航空像片的信息提取 (48)§4 遥感影像地图 (55)§1 植被遥感 (57)§2 水体遥感 (57)§3 地质地貌遥感 (58)§4 土壤遥感 (59)§1 概述 (61)§2 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61)§3 GPS技术 (62)§4 遥感在GIS中的作用 (62)§5 3S技术的集成应用实例 (62)第一章遥感—碧空慧眼本章提要(…)本章主要介绍遥感概念、遥感的特点、遥感数据、遥感数据类型、遥感数据的应用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遥感导论复习资料遥感导论是地理信息科学中的重要课程,它主要讲述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遥感导论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遥感技术是通过感知和记录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来获取地表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
它利用传感器接收到的电磁波信号,通过信号的特征参数来识别和解译地物特征。
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辐射传输、辐射能量与地物相互作用、传感器接收和数据处理等方面。
辐射传输是指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
大气中的气体、云、颗粒物等会对电磁波进行散射、吸收和透射,从而影响遥感数据的获取和解译。
了解辐射传输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遥感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辐射能量与地物相互作用是指电磁波与地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不同的地物对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吸收和发射特性,这些特性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取和分析。
通过学习这一原理,我们可以了解遥感技术在不同地物识别和分类中的应用。
传感器接收和数据处理是指遥感数据的获取和解译过程。
遥感传感器可以通过不同的波段和分辨率来接收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号,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图像增强、特征提取、分类和变化检测等步骤,这些步骤可以帮助我们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物信息。
二、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环境监测、农业、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等。
其中,环境监测是遥感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监测大气污染、水体质量、土地利用变化等环境指标,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农业是另一个重要的遥感应用领域。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湿度、气象变化等因素,帮助农民做出科学决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城市规划是遥感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城市的地形、土地利用、建筑物分布等信息,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遥感导论 梅安新 复习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遥感?有何特点?如何分类?有何应用?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 0.05 ~ 0.38 μm可见光遥感: 0.38 ~ 0.76 μm红外遥感: 0.76 ~ 1000μm微波遥感: 1 mm ~ 10 m多波段遥感:传感器由若干个窄波段组成☆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经济性 5.局限性应用:A、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动态监测B、农作物的遥感估产C、重要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D、城市发展的遥感监测E、天气与海洋F、其他领域如军事、突发事件2、什么是光谱特性?指地球上每种物质其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质,这种对电磁波固有的波长特性。
3、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与纪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第二章•1、电磁波及电磁波谱?电磁波:指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成的图表•2、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波谱范围及特征(遥25页)•3、大气成份与大气结构•大气成份:大气中主要包括N2、O2、H2O、CO、CO2、 N2O、CH4、O3等* 微粒有尘埃、冰晶、水滴等形成的气溶胶、云、雾等* 以地表为起点,在80KM以下的大气中,除H2O、O3等少数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比例不变,故称均匀层,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大气结构:大气层没有明显的界线,一般取1000KM。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遥感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绿色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并作出相应植物反射波谱曲线。
3、电磁波(横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如: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6、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7、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8、(遥感)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影像。
9、辐射畸变:指从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与光谱反射亮度等物理量不一致。
10、几何精校正:利用控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图坐标的对应关系,近似的确定所给的影像坐标系和应输出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公式。
11、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
12、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13、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fd(x,y)=f1(x,y)- f2 (x,y)14、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就是比值运算。
15、信息复合: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
16、正像素:把一个像素内只含有一种地物的称为正像素。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讲解
遥感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电磁波在大气中传输过程中吸收和散射很小,透射率很高的波段。
绿色植物反射波谱特征,并作出相应植物反射波谱曲线。
3、电磁波(横波):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中的传播叫电磁波,如:光波、热辐射、微波、无线电波等。
4、电磁波谱:将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波长(或频率)的长短,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5、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6像点位移:在中心投影的像片上,地形的起伏除引起相片比例尺变化外,还会引起平面上的点位在像片位置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像点位移。
7、瞬时视场角:扫描镜在一瞬时时间可以视为静止状态,此时,接受到的目标物的电磁波辐射,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角度之内,这个角度称为瞬时视场角。
即扫描仪的空间分辨率。
8、(遥感)数字图像:能够被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使用的影像。
9、辐射畸变:指从传感器得到的测量值与目标物的光谱反射率与光谱反射亮度等物理量不一致。
10、几何精校正:利用控制点的影像坐标和地图坐标的对应关系,近似的确定所给的影像坐标系和应输出的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公式。
11、多源信息复合: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
12、程辐射度:相当部分的散射光向上通过大气直接进入传感器,这部分辐射称为程辐射度。
13、差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减就是差值运算。
fd (x,y)=f1 (x,y)- f2 (x,y)14、比值运算:两幅同样行、列数的图像,对应像元的亮度值相除(除数不为0)就是比值运算。
’15、信息复合:指同一区域内遥感信息之间或遥感与非遥感信息之间的匹配复合。
16、正像素:把一个像素内只含有一种地物的称为正像素。
梅安新遥感导论 第一章
Landsat TM(多谱段遥感)
高光谱
高光谱遥感(Hyperspectral 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一种新型的成像技术,可以将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分 割成多达数百个非常窄的、相对更连续的光谱段, 使用这种技术的光谱成像仪,可以收集200个以上波 段的数据,使图像中的每个像元都得到相对更连续 的反射率曲线,而不像一般传统的多光谱扫描仪在 波段之间存在间隔。 高光谱遥感的机理与应用,包括高光谱电磁波谱特 征及成像机理、高光谱遥感海量数据处理、特征信 息提取方法和图像光谱重建、光谱匹配等图像分析 关键技术及地物识别模型,并探讨机载和星载高光 谱分辨率遥感信息在农业、城市及军事等诸多领域 的应用潜力。
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通过分析,揭示出目
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1.2 遥感系统
遥感系统组成
遥感系统组成
信息源—地物目标发射、反射的电磁波 信息获取—接收、 记录目标物电磁波特征的仪器, 即传感器或遥感器;安放和携带传感器的装置即遥 感平台 信息记录与传输—把传感器接收到的目标物信息记录 在磁介质或胶片上;信息传回地面 信息处理—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信息恢复、辐射校正 、飞行器姿态校正、投影变换等处理并转换成通用 格式或模拟信号 信息应用—信息增强、提取、融合、应用
高光谱示意图
多光谱
按工作方式分
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 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传感器不向目标发送电磁波, 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 射源的反射能量 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到的目标物电磁辐 射信号可转换成(数字或模拟)图像 非成像遥感—传感器接收到的目标物电磁 辐射信号不可转换成图像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_梅安新版
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遥感是一门研究利用航空器、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取地面信息的学科。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遥感技术在地理学、环境科学、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中,我们将深入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一、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是通过感知和测量地球表面的电磁辐射,获取地物信息的科学方法。
遥感技术利用电磁波在地球与航空器、卫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获取地球表面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等信息,来推断地球表面的地物类型、分布和变化。
遥感技术具有非接触、全球性、实时性等特点,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和理解地球。
二、遥感的原理遥感技术基于光、热、微波等电磁辐射与地球表面的相互作用。
不同地物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有不同的反射、辐射和散射特性,通过测量这些特性,可以推断地物的类型和性质。
遥感技术主要分为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两种。
被动遥感是利用自然光源(如太阳)的辐射,通过接收地球表面的反射光来获取信息。
主动遥感则是通过向地球表面发射电磁波,测量其回波来获取信息。
不同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可以获取不同波段的信息,从而提供多种角度的地球观测。
三、遥感的应用遥感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地理学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制作地图、研究地貌和地形,监测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等。
在环境科学领域,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大气污染、水质变化,预测自然灾害等。
在农业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预测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城市规划中,遥感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城市扩张、交通状况,优化城市布局等。
此外,遥感技术还可以应用于资源勘探、气候变化研究、海洋监测等领域。
四、遥感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遥感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首先,遥感技术的分辨率越来越高,可以获取更精细的地物信息。
其次,多源数据的融合和多尺度的遥感观测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地球观测。
第三,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自动化和精确化。
《遥感概论》梅安新版考试资料_5383
1《遥感概论》复习资料2014.01.08 上午考一:名词解释1.遥感的概念 : 广义:遥远的感知。
狭义:不直接接触物体本身,从远处通过各种传感器探测和接收来自目标物体的信息,经过信息的传输及其处理分析,来识别物体的属性及其分布等特征的综合技术2.动遥感与被动遥感:前者是探测器主动发射电磁波并接受信息。
后者是被动接受目标地物的电磁波3.平台:用来装载传感器的运载工具。
4.电磁波:电磁振动在空间的传播。
5.电磁辐射:物体向外发射电磁波的过程。
6.感光度:感光材料感光快慢程度。
7.维恩位移定律: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的绝对温度成反比。
黑体的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左移,即往短波方向移动。
8.地物的亮度温度:与地物有着相同辐射量的相应黑体的绝对温度9.分辨率:在图像上显示出有差别并能加以区分的两物体间的最小间距。
10、黑体:能完全吸收入射辐射能量并具有最大发射率的地物。
11.数字图像:是以数字形式表示的遥感影像。
12.明度、色度及饱和度:(1)明度:是人眼对光源或物体明亮程度的感觉。
(2)色度:是色彩彼此相互区分的特性。
(3)饱和度:是色彩纯洁的程度。
13.三原色与互补色:(1)三原色:三基色:三基色中的任何一基色都不能由其他二基色混合而(2)互补色:若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这两种颜色就称为互补色。
14.辐射校正:消除图像数据中依附在辐射亮度中的各种失真的过程。
15.亮度系数:在相同的照度条件下,物体表面的亮度与绝对白体理想表面的亮度之比。
16.太阳常数: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17.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地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18.多源信息复合:遥感信息图遥感信息,以及遥感信息与非遥感信息的复合。
19.辐射亮度:辐射源在某一方向,单位投影表面,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通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资料》》》》》第一章1、什么是遥感?有何特点?如何分类?有何应用?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综合性技术。
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紫外遥感:0.05 ~ 0.38 μm可见光遥感:0.38 ~ 0.76 μm红外遥感:0.76 ~ 1000μm微波遥感: 1 mm ~ 10 m多波段遥感:传感器由若干个窄波段组成☆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 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经济性 5.局限性应用:A、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动态监测B、农作物的遥感估产C、重要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D、城市发展的遥感监测E、天气与海洋F、其他领域如军事、突发事件2、什么是光谱特性?指地球上每种物质其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质,这种对电磁波固有的波长特性。
3、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些内容??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与纪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第二章?1、电磁波及电磁波谱?电磁波:指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成的图表?2、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波谱范围及特征(遥25页)?3、大气成份与大气结构?大气成份:大气中主要包括N2、O2、H2O、CO、CO2、N2O、CH4、O3等* 微粒有尘埃、冰晶、水滴等形成的气溶胶、云、雾等* 以地表为起点,在80KM以下的大气中,除H2O、O3等少数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比例不变,故称均匀层,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大气结构:大气层没有明显的界线,一般取1000KM。
?1)对流层:经常发生气象变化,是RS活动的主要区域,是空气作垂直运动而形成对流的一层,在离地面7-19KM之间变化,厚度随纬度降低而增加。
2)平流层:没有明显对流,几乎没天气变化。
因有O3层对太阳紫外线的强吸收,温度由下部向上升高。
3)电离层:由下向上分为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热层(增温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急剧递增。
电离层对可见光、红外甚至微波都影响较小,基本上是透明的,层中大气十分稀薄,处于电离状态。
4)大气外层:?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遥24~32页):?1)大气吸收;2)大气散射;3)大气反射;4)大气折射?5、大气窗口:?通过大气层而较少被吸收、反射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波段,即大气窗口。
?6、地物反射光谱特征及反射光谱曲线???7、环境对地物光谱特征的影响。
?1、与地物的物理性质有关;2、与光源的辐射强度有关;3、与季节有关;4、与探测时间有关;5、与气象条件有关?第三章?1、遥感有哪些平台?? 1.航天平台(300km~36000km); 2.航空平台(100m~10km);3.地面平台(0m~50m)?2、Landsat有哪些传感器?各有何特点及光谱范围??在landsat1-3上的传感器是反束光导管摄像机(RBV)和多光谱扫描仪(MSS)?在landsat4\5上除MSS外还有专题制图仪(TM)?在landsat7上装有增强型专题制图仪(ETM )?3、SPOT卫星的特点及特征??特点:轨道高度: 约830公里;卫星覆盖周期: 26天;扫描宽度:(60×60 ) 公里;最高空间分辨率: 全色波段---2.5米,多光谱波段--- 10米;其扫描方向与飞行方向相同。
?特征:卫星搭载的传感器具有倾斜(侧视)能力,可以获取相邻轨道的地表?信息,使重叠率达到60﹪,构成“立体像对”。
?4、摄影成像及其分类??摄影成像含义:通过成像设备获取物体影像的技术,通过光学系统采用感光材料直接记录地物的反射或发射光谱能量。
?分类:按记录方式分:传统摄影成像、数字摄影成像?按探测波长分:紫外摄影、可见光摄影、红外摄影、多光谱摄影?按顷斜角分:垂直摄影:主光轴与地表的夹角小于3度;顷斜摄影:大于3度?按实施方式:单片摄影;航线摄影:航向重叠53%-60%?面积摄影:航向重叠53%-60%,旁向重叠30%-15%?按感光材料分:1、全色黑白摄影:对可见光的各色都感光2、黑白红外摄影:对可见光、近红外感光,对水体、植被反映敏感3、彩色摄影:4、彩色红外摄影:5、多光谱摄影:利用摄像头和滤光片组合,对同一地区进行不同波段摄影,取得不同波段的像片。
?5、遥感图象有哪些方面的特征?并说明其内涵??1、图象的几何特征(空间分辨率/地面分辨率:指像素所代表的地面范围的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空间分辨率与平台高度和传感器焦距有关)?2、图象的物理特征(波谱分辨率:传感器所能分辨的最小波长间隔,即传感器各个波段的宽度。
间隔愈小,分辨率愈高;辐射分辨率:传感器接受波谱信号时,能分辨的最小辐射度差,即遥感图象上每一个像元的辐射量化级。
)?3、图象的时间特征(时间分辩率:对同一地点进行第二次信息获取的时间间隔,即重访周期。
动态监测目标的时间尺度与遥感信息时间分辨率的一致性,可根据实际研究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时间分辨率。
)?6、微波遥感特点?(1) 全天候、全天时的信息获取能力(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征微波波段发射率的差异,因而可以比较容易的分辨出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所不能区别的某些目标物的特性(3) 对冰、雪、森林、土壤(尤其对干燥、松散物质)有一定的穿透能力(4) 适宜对海面动态情况(海面风、海浪)进行监测(5)一般微波传感器分辨率较低,但目标物特性明显?7、中心投影及其特点?含义:空间任意直线均通过一个固定点(投影中心)投影到一个平面上而形成的透射关系。
成像特征:点的像还是点,线的像还是线,面的像还是面。
1、点的像还是点2、直线的像一般还是直线,但若直线的延长线通过投影中心时则该直线的像就是一个点。
3、空间曲线的像一般还是曲线,但若该曲线在一个平面上而该平面又通过投影中心时其像就为直线。
?8、亮度系数(P):在相同照度条件下,某物体的亮度与绝对白体理想表面的亮度之比。
?第四章?1、请谈阐述加色法和减色法的原理及适用条件?(遥87~90页)?2、利用标准假彩色影象并结合地物光谱特性,分析为什么在影象中植物呈现红色,湖泊、水库呈蓝偏黑色,重盐碱地呈偏白色?(遥38~41、121)?健康的植物的反射率在红外到近红外波段有明显的峰值,形成鲜红色影像;水体(如湖泊、水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波段,在遥感影像,特别是近红外影像上,水体呈黑色;??3、遥感图象的解译标志有哪些,请举例说明??直接解译标志?形状:地物的轮廓在影象平面的投影。
?大小:地物的尺寸、面积、体积等按比例缩小的相似记录。
?色调:灰阶(黑白)或色别与色阶(彩色),最重要、最直观的解译标志。
?阴影:?图案:如卫星影象上的条带状(绕山分布的梯田)?布局:物体间空间配置。
如砖厂:烧砖窑的高烟囱、取土坑、堆砖坯的场地、管理办公室、(水体)?位置:湖边的芦苇;荒漠中的红柳?纹理:如点状、粒状、线状、斑状等?4、遥感数字图象增强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线性拉伸:以线性函数加大图像的对比度。
效果:整幅图像的质量改善。
?(2)分段线性拉伸:以分段线性函数加大图像中某个(或某几个)亮度区间的对比度。
?效果:局部亮度区间的质量改善。
?(3) 指数增强: 按指数函数所做的反差增强. 效果: 是一个渐变增强过程(线性增强是突变),主?要增强高亮度部分,亮度越高,增强效果越明显。
?(4) 对数增强: 按对数函数所做的反差增强. 效果: 是一个渐变增强过程(线性增强是突变),主?要增强低亮度部分,亮度越低,增强效果越明显。
?5、彩色图象可以分为哪几类,请分别叙述其内涵??彩色图像可以分为真彩色图像和假彩色图像。
?真彩色图像上影像的颜色与地物颜色基本一致。
利用数字技术合成真彩色图像时,是把红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红色分量、把绿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绿色分量、把蓝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蓝色分量进行合成的结果。
如TM321分别用RGB合成的图像。
?假彩色图像是指图像上影像的色调与实际地物色调不一致的图像。
遥感中最常见的假彩色图像是彩色红外合成的标准假彩色图像。
它是在彩色合成时,把近红外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红色分量、把红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绿色分量、把绿色波段的影像作为合成图像中的蓝色分量进行合成的结果。
如TM432用RGB合成的图像为标准假彩色图像。
?6、什么是同物异谱、同谱异物??同物异谱:同一物体或性质相同的物体在不同条件(或相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反射率,而表现出不同色调。
?同谱异物:不同地物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光谱特征不同植被具有相似的光谱特征?7、请说明监督分类方法分类时的步骤?(1) 按照识别目标,选择相应传感器图像,确定特征波段。
(2) 收集并分析相关地面参考信息(相关图件)。
(3) 按照识别目标和相关标准,建立分类体系(类别数)。
(4) 特征波段预处理---- 信息增强处理。
(5) 分析各个类别在特征波段中的统计特征。
(6) 确定判别函数,逐像元进行分类识别。
(7) 分类精度验证---- 实地验证、间接验证。
(8) 修改判别函数,最后分类,结果统计,完成报告。
一、名词解释:1、遥感的定义广义的概念:无接触远距离探测(磁场、力场、机械波)狭义的概念:在遥感平台的支持下,不与目标地物相接触,利用传感器从远处将目标地物的地磁波信息记录下来,通过处理和分析,揭示出地物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2、遥感器遥感器又称为传感器,是接收、记录目标电磁波特性的仪器。
常见的传感器有摄影机、扫描仪、雷达、辐射计、散射计等。
3、电磁波谱将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依次排列为一个序谱,将此序谱称为电磁波谱。
次序为: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4、黑体对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吸收的假想的辐射体。
5、大气散射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气体分子或悬浮微粒等)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从而减弱了原方向的辐射强度、增加了其他方向的辐射强度的现象。
6、大气窗口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
7、地物波谱地物的电磁波响应特性随电磁波长改变而变化的规律,称为地表物体波谱,简称地物波谱。
地物波谱特性是电磁辐射与地物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