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四大名将功劳排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四大名将功劳排名
曹彬潘美李继隆曹玮
北宋名将曹彬:
后周时以后宫近戚为晋州兵马都监,累官至引进使。

北宋建立后,迁客省使兼枢密都承旨,乾德二年(964)以归州行营都监参加灭蜀之役,以不滥杀掠而得到宋太祖赵匡胤的褒奖,授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

开宝七年(974),受命率军灭南唐,约束宋兵不得肆意杀掠,使南唐都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免遭破坏。

回师不久即被任命为枢密使。

宋太宗赵炅即位,加同平章事,封鲁国公,益得信任。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分兵三路攻辽,曹彬任幽州(今北京)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率宋兵主力自雄州(今河北雄县)向涿州(今河北涿州)进发。

因指挥无能,不能约束部将,造成岐沟关(今河北涞水东)之战的惨败。

致使其他两路军也被迫退兵。

因此,被责授右骁卫上将军。

次年,起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

宋真宗赵恒即位后,召拜枢密使。

咸平二年(999)病死,终年六十九岁。

北宋名将潘美:
《杨家将》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对潘美进行了恶毒的攻击、漫骂和侮辱,将其诬蔑为“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大奸臣。

有些人甚至把虚构的小说当作史料,信以为真。

潘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果真象小说和戏剧描写的那样坏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在《宋史》,《续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历代专家学者对潘美都有公正的评述,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历史上的潘美不是坏人,而是北宋开国功臣。

他为中国的统一和赵宋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将才。

潘美成为大奸臣的根本原因,完全是不良文人严重违背历史事实、随心所欲,胡乱虚构、任意夸张而导致的结果。

康保成先生在《也谈<潘杨讼>的历史真实问题》中说:潘美“既没有陷害杨业,射死过杨七郎,也没有受过寇准的勘问,以致投降辽国,恰恰相反,无论是在宋初一系列平定叛乱,争取统一的战役中,还是在抗击北疆契丹贵族的战役中,他都所向披靡,战功赫赫,他是一位应该受到后人尊敬的历史人物。


一、年少志大初露头角
潘美,字仲询,河北大名人,其父是戍守常山的军校官,少年潘美英俊倜傥,一表人材。

从《宋史》的记载可以看出,潘美绝非庸才之辈。

他年纪虽小,却胸怀大志。

他曾对邻
人王密说:“汉代将终,凶臣肆虐,四海有改卜之兆,大丈夫不以此时立功名、取宝贵,碌碌与万物共尽,可羞也。

”从他的这一番话中可以看出:他年少志大,很早就立志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最初,他在后周政权中担任典谒官。

周世宗柴荣作开封府尹时,潘美就在他的手下做事。

逐渐取得周世宗柴荣的信任。

后来柴荣登上皇位,潘美便成了后周的供奉官。

周世宗初即帝位,北汉就勾结契丹南侵后周,周世宗御驾亲征,与北汉激战于山西高平,二十多岁的潘美领“精兵数千,扼江渚岭,虏果由其路来援(北汉),美坚壁不与战,虏遁去。

”这是潘美第一次与契丹相遇接战。

并成功地狙击了契丹军,使契丹军无法求援北汉。

北汉大败,契丹军也“弃甲而遁”。

高平之战大获全胜,潘美功不可没。

为此潘美升任西上閤门副使,并出监陕州军,后改任引进使。

次年,后周征讨后蜀,潘美被派遣到永兴(陕西西安),“护永兴屯兵,经度西事”。

此时潘美二十出头,就显示出不凡的军事才能。

在后周政权中,初步崭露头角。

从这一段历史来看,潘美当无罪可言,而是有功之臣。

二、归朝谕旨辅赵即位
周世宗病故后,少主即位,北汉主刘继元又一次勾结契丹乘机入侵后周,以报高平战败之仇。

后周派遣殿前都检点、检校太尉、归德节度使赵匡胤御敌征讨,赵匡胤在出征途中,突然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皇帝,是为北宋开国君主宋太祖。

宋太祖在陈桥自立为皇帝之后,汴梁的后周政权仍然存在,如何取代后周旧政权,让其文武百官归顺赵宋新王朝,是一项十分艰臣的政治任务。

要完成这一艰臣任务,需要派一个得力官员冒险回到京城汴梁去做说服工作。

宋太祖想来想去,最终确定派潘美归京回朝。

潘美回到京城,召集文武百官,讲明道理,谕旨中外,终于得到了旧朝官员的理解和支持,纷纷归顺大宋。

潘美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任务,辅佐宋太祖赵匡胤,兵不血刃回到京城,正式登上皇帝宝座,赵宋政权正式建立。

三、单骑赴陕说服袁彦
赵宋王朝建立之初,后周的各地节度使仍拥兵自重,各霸一方,尚未完全归服。

宋太祖赵匡胤最担心的是陕帅袁彦。

《宋史》上说:“陕帅袁彦凶悍,信任群小,嗜杀黩货,且善甲兵,太祖虑其为变,遣美监其军以图之。

”潘美奉命赴陕,不带一兵一卒,单骑独往,来到袁彦军中,首先传达谕旨,然后加以劝说,对袁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袁彦归顺赵宋政权。

潘美又一次不辱使命,出色完成任务。

后来宋太祖高兴的说:“潘美不杀袁彦,能令来觐,成我志矣!”
四、平定叛乱镇抚淮南
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在江苏扬州起兵反宋,发动叛乱,形势十分危急,极大地威胁着新生的赵宋政权。

宋太祖果断决定御驾亲征。

潘美以行营都监之职随军征伐淮南。

在潘美的
协助下,平叛很快取得胜利,李重进全家自杀,党徒焚灭,淮南之役完全取得胜利。

淮南之役胜利后,宋太祖命潘美留守扬州,担任巡检,后来又“以功授泰州团练使”。

五、调驻湖南收拾乱局
淮南稳定之后,湖南的局势尚不安宁。

首先是叛将汪端作乱,虽然已被平定,但仍是人心惶惶,局势混乱;其二,岭南的刘鋹多次入侵湖南南部的桂阳、江华等地。

其三,湖南西部的溪洞蛮獠,不时侵略,颇为民患。

宋太祖为了稳定湖南,调潘美驻守湖南,担任潭州防御使。

潘美到任后,采取积极主动的攻防策略,率兵击退了刘鋹的入侵,对溪洞蛮獠“穷其巢穴,多所杀获,余加慰抚”,最终“夷落遂定”。

乾德二年,又率兵攻克郴州,至此湖南全境都掌控在潘美的手中,混乱局面得以整治,为下一步消灭南汉刘鋹政权统一南方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擒鋹送京扫灭南汉
湖南的局势稳定以后,宋太祖决定向岭南进军,消灭南汉。

开宝三年,宋太祖“以美为行营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副之”,首先进军攻克富州。

刘鋹调兵遣将前来求援,被潘美军打得大败,贺州被攻克。

同年十月,又攻下昭、桂、连三州。

潘美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极大地震慑了敌人,西江各州次第归降。

潘美因功调任南面都部署。

至此,南汉所属的广西之地基本被潘美军占领。

紧接着潘美率兵进攻韶州,韶州是广州的北面门户,“贼众十余万聚焉”,潘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韶州,“崭获数万计”。

开宝四年二月,刘鋹派遣其大臣王珪到潘美军中乞求通好,接着又派其左仆射萧漼、中书舍人卓惟休奉表乞降,潘美严辞谴贼,谕以皇上旨意:“以为彼能战则与之战,不能战则劝之守,不能守则谕之降,不能降则死,不能死则亡,非此五者,他不得受。

”于是潘美命令殿直冉彦衮送萧漼等人赴京。

南汉主刘鋹深感末日来临,但仍负隅顽抗,继续派遣他的弟弟刘保兴率众抗拒,潘美率精锐士卒冲破重重阻力,到达离广州一百二十里的栅头,刘鋹十五万士卒依山谷坚壁以待。

潘美分析形势说:刘鋹军编竹木为栅栏,如果施以火攻,敌人必定溃乱,此时再用精锐部队夹击它,这是万全之策。

潘美“遂分遣丁夫数千人,人持二炬,间道造其栅。

及时,万炬俱发,会天大风,火势甚炽,鋹众惊扰来犯,美挥兵击之,鋹众大败,崭数万计”。

随后,潘美率兵长驱直入,到达广州。

刘鋹山穷水尽,只得放火焚烧自己的府库。

潘美攻下广州,大获全胜,“遂擒鋹送京师,露布以闻。

”南汉刘鋹政权至此彻底灭亡。

“土豪周思琼负海为乱,(潘)美讨平之,岭表以安”。

北宋由此得县二百余,户十七万。

由于地广人稀,宋太祖诏令潘美“度其地里,并省以便民”。

南汉被消灭后,潘美升任山南东道节度使,之后又兼任岭南道转运使。

七、进军秦淮直取南唐
开宝七年,宋太祖见时机成熟,开始征伐南唐,任命潘美为升州道行营都监,出师向东,进军秦淮。

当时渡江的舟楫尚未准备好,潘美下令说:我接到皇上诏令,带领骁将勇卒数万人,希望取得战争胜利,难道能被这一衣带水阻挡而不能渡江杀敌吗?说完,潘美于是身先士卒亲自涉水,大军紧随其后,胜利渡过长江,吴军大败。

等到采石矶浮桥架成功,吴人二十余艘战舰击鼓溯流而来。

潘美指挥士兵奋勇作战,夺其战舰,擒其将领郑宾等七人,接着又攻破城南水砦,并分兵镇守。

宋太祖派使臣传达命令,尽快转移战舰,以防其他变故。

潘美接到命令后,立即转移部队。

就在这天晚上,吴人果然前来攻砦,未能攻克。

江南水陆十万兵力进逼金陵,列阵于城下。

潘美率兵袭击,江南水陆兵大败。

南唐后主李煜危在旦夕,派徐铉乞求缓兵,宋太祖不予理会,仍“诏诸将促令归附”。

而李煜犹豫不决,到了晚上还遣兵数千,手持火炬,不断呐喊,进犯宋军。

潘美率领精锐部队,与吴人短兵相接,“晨夜攻城,百道俱进,金陵平”。

南唐被灭,得州十九,军三,县一百八十,户六十五万五千六十。

”江南平定后,潘美因功升任宣徽北院使。

八、大战太原扫灭北汉
平定南唐之后,我国南方统一。

但在北方,尚有北汉、辽国等国。

为了统一北方,早在976年,宋太祖就亲征太原,由于契丹援助北汉等原因,太原未曾打下。

公元976年8月,宋太祖诏令党进、潘美分兵进围太原。

潘美与北汉“战于汾上,破之,且多擒获。

”由于契丹援汉,加上宋太祖驾崩,宋军只得南还,太原终于未曾拿下。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于公元979年初,任命潘美为北路都招讨使,分兵四路,进逼太原。

北汉各州县先后被攻破。

最后兵临城下,北汉危甚,求救于辽国(契丹),潘美首先遣精兵伏于石岭关,辽败,回军。

从此太原外无救兵,内缺粮草,北汉主刘继元走途无路,只得投降北宋。

同时投降北宋的还有刘继元的心腹刘继业(杨业)等文武官员。

接着征伐范阳,潘美兼任幽州行府事。

宋军班师回朝后,潘美任三交都部署,留守屯兵捍卫北部边防。

“三交西北三百里,地名固军,其地险阻,为北边咽喉,(潘)美潜师袭之,遂据有其地。

因积粟屯兵以守之,自是北边以宁”。

潘美曾经“巡抚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

至此北汉割据政权被彻底消灭,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北宋基本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在北宋统一中国的征战中,潘美身经百战,每战必胜,为赵宋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述大量历史事实证明,潘美不是历史的罪人,而是历史的功臣。

然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成白脸奸臣。

究其原因,多半与艺术有关。

在小说和戏曲中比比皆是,这种历史的颠倒,是由戏剧的宣传而来,潘美便是如此。

由于小说戏曲的读者与观众要比历史书籍
的读者多得多,所以久而久之,艺术的潘美代替了历史上的潘美。

潘美在人们的心目中简直成了奸诈的代名词。

作为文艺作品,进行艺术虚构,当然是允许的,无可厚非。

但作为反映历史生活的文艺作品,要有一定的历史事实为依据,要尽量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正如康保成先生在《也谈<潘杨讼>的历史真实性问题》一文中所说:“历史剧是艺术,不是历史教科书,当然需要艺术虚构,不仅需要,而且必需。

但是这种艺术虚构必须要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

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杜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剧的虚构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能轻易改动。

(2)重要历史人物的基本面目,不能任意改变。

(3)历史人物不可能做的事,莫使其为之;不可能说的话,莫使其谓之,切忌把古人现代化。

”《杨家将》小说以及同名戏曲恰恰违背了这一创作原则。

其作者随心所欲地歪曲历史事实,任意虚构、任意塑造、任意夸张,他们把“金”统统贴到杨业的脸上,而把污水统统泼在潘美的身上,把一个功勋卓著的历史人物潘美丑化得不成样子。

致使潘美蒙受不白之冤和奇耻大辱。

今天我们要用历史事实为潘美洗刷耻辱,为潘美洗雪冤屈,还潘美本来的历史面目。

决不能让历史功臣永远蒙冤受屈。

我们应该站在尊重历史的高度,用不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拨开不良文人撒下的重重迷雾,让潘美重见天日,绝不能让历史功臣继续蒙冤受屈,继续遭人唾骂
在北宋朝百年的抗击外族战争史上,杰出将领犹如璀璨群星,但有资格被列入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的北宋武将只有四人,李继隆位列其中,另三人是曹彬,潘美,曹玮。

由此可见李将军在北宋武将群体中的地位以及显赫战功。

李继隆字霸图祖籍上党。

父亲是著名的北宋开国将领李处耘。

李继隆的妹妹经赵匡胤撮合嫁与赵光义为妻,后来就是著名的明德皇后。

李继隆之弟李继和后来是镇守西北边防的名将。

因李处耘和赵匡胤的结拜大哥慕容延钧不和,李继隆虽有才华,却屡遭压制,少年时代的李继隆只好每天游猎练武等待机会。

一、南征北战
开宝年间,宋太祖平定后蜀后由于叛军和盗贼猖獗,于是募兵剿匪。

李继隆年方弱冠就毅然从军,校军场上他每射必中受到赏识,被任命为果、阆州监军。

慈母见到年轻的爱子将要远征不免非常担心,找来一些当年丈夫的老部下辅佐李继隆。

没想到李继隆一口回绝道:“是行儿自有立,岂须此辈,愿不以为虑”,就此踏上了漫长的征途。

军人的生涯充了危险,
蜀道更是艰难,在胜利归来的路上李继隆连人带马掉入了山沟,幸运的是给一棵树挂住了,人马无恙被救了上来。

随后李继隆和三百士兵被派到长沙去剿灭数千名当地的蛮族,武器只有刀和盾牌。

但是年轻气盛的李继隆冒着蛮族不断施放的毒箭身先士卒,以伤亡100多人的代价打败了敌军。

战斗中他的手臂被敌人的毒箭贯穿,危在旦夕,好在部下搞来了解药才得救治。

这一战李继隆以勇猛传遍了全军。

宋太祖听闻后对其赞赏有加,南征金陵后就派李继隆负责水路运输补给。

唐军全力攻击宋军的水运,但李继隆屡屡击败南唐水军,并且斩杀了敌军一位高级将领,有力的保障了宋军补给。

宋太宗对北汉的战争开始后李继隆一如既往“奋以先登,勇常冠军”,在攻打太原西城时一次敌军投石机投出的石头,正好落在他身边,一位随从亲兵当场被击中身亡,但他仍然毫无惧色从容战斗在第一线。

北汉在宋军的打击下终于投降。

李继隆为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汉灭亡后,李继隆作为先锋参加了幽州战役,起初连连获胜,可惜高粱河之战,因为宋太宗失误导致宋军大败。

战后李继隆因为战功被命为镇州都监。

辽军随后转入反攻,契丹人派出耶律休哥和韩匡嗣带领大军直抵满城。

宋军按照太宗皇帝的部署分为八阵对峙,宋军有人提出八阵的部署力量过于分散,应该改为二阵,但是宋军大将崔翰犹豫不决,恐怕违反了太宗的命令不好交待。

当时身为监军的李继隆当场表示“事有应变,安可预定,设获违诏之罪,请独当也”。

有了李继隆拍胸脯,宋军于是大胆的做了违背太宗意图的正确变阵。

一场大战过后辽军惨败,被斩首万级俘三万。

太平兴国七年辽人再次卷土重来,辽景宗亲率三路大军南下。

李继隆跟随名将潘美迎战于雁门,潘美以曹光实为先锋击溃了辽军。

李继隆和潘美乘胜追击,攻破了敌军二十五寨,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万人追击到辽境内的灵丘才返回。

同时其他各路宋军也捷报传来,崔延进破敌于唐兴斩首数千级,斩杀辽军大将太尉奚瓦里,府州折家军也取得了胜利,辽军损失惨重入侵计划全面崩溃!
雍熙二年党项人李继迁诱杀宋军名将曹光实,攻陷河西三寨,银州等地进围抚宁。

李继隆又赴西北讨伐党项,他和王诜等浊轮川一战杀敌五千,李继迁狼狈逃走。

收复银州后宋军再破悉利族,斩三千余级,出开光谷西杏子坪降三族首领析八军等三千余众。

岌伽罗腻十四族不愿归顺,李继隆与尹宪发动攻击,俘斩七千余级。

战后李继隆以辉煌战功被加封为环州团练使。

雍熙三年宋太宗发动了第二次幽州战役。

李继隆作战勇猛攻克固安、新城,涿州,俘获契丹将领一名。

可惜宋太宗和曹彬的错误,宋军遭到了惨败,各路人马伤亡惨重。

但李继隆部队“军成列,虏不敢击”,有秩序的撤到了宋境,在定州驻扎。

当时有数万败兵溃散到定州,形势混乱,李继隆按照太宗指示,从容的安置败兵,受到太宗的表彰,改任侍卫马军都虞候、武州防御使。

同年冬辽军反击全线展开,宋辽战于河间君子馆,宋军刘廷让领兵数万迎战,以沧州都部署李继隆一万精兵为援。

由于天寒冰冻宋军弓箭无法张开,刘廷让受到辽军重创死者数万。

李继隆和沧州副都部署王杲领兵赴援途中遭到辽军优势兵力袭击,虽然王李二人顽强抵抗杀死了大批辽军,但终究寡不敌众。

李继隆考虑到气候等形势对宋方极为不利,果断下令退保乐寿。

李继隆的撤退命令是完全正确的举动,但此却成为刘廷让推托责任的把柄。

战后太宗震怒下令李继隆赴京对其进行调查,但事实很快大白天下,李继隆无罪释放。

端拱元年李继隆终于被任命为宋军定州都部署,不过他面对的局面是险恶的,宋军精锐几乎在一年前的歧沟关和君子馆两战中丧失殆尽,《长编》记载“缘边疮痍之卒,不满万计,皆无复斗志,河朔震恐”。

二、双雄争锋
端拱元年冬,辽军再次大举入侵,攻克涿州,陷长城口。

李继隆领兵北上增援不敌耶律休哥,宋军退保北平寨。

耶律休哥领八万精骑继续南下,陷满城,南下祁州。

李继隆再次赴战,路上遇敌激战之后斩获不少,最后依据宋太宗指令退保唐河。

耶律休哥的精锐铁骑也没闲着,如风雷一般迅速扑向了唐河。

面对辽军凌厉攻势,李继隆一面招来镇州都部署郭守文增援,一面在北岸设下二千名伏兵准备背后偷袭。

耶律休哥不愧为名将,很快发现了宋军伏兵,他首先对宋军伏兵实施攻击。

李继隆见情况有变立即下令荆嗣出战救援,荆嗣杀入重围救出伏兵,迅速退到河边,把军队分为三阵,背水抵抗。

辽将耶律休哥亲率骑兵主力登上烽火台求战,然后全力冲击。

勇将荆嗣顽强抵抗,战斗拉锯了好几个回合后,荆嗣军抵敌不住且战且退撤到南岸和李继隆主力会合。

辽军见势迅速杀过河桥。

李继隆的部下袁继忠见此慷慨陈词道“今强敌在近,城中屯重兵不能剪灭,令长驱深入,侵略他郡,虽欲谋自安之计,岂折冲御侮之用乎?我将身先士卒,死于寇矣”。

但黄门林延寿等却拿出太宗皇帝不许出战的诏书。

李继隆早已下定决心一战,他喝斥道“阃外之事,将帅得专焉。

往年河间不即死者,固将有以报国家耳。

”他下令田敏带领其数百名静塞骑兵来到阵前,“静塞”这个番号是大宋精锐骑兵部队,史载:“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

”田敏不负众望带着骑兵“摧锋先入”。

李继隆,荆嗣,郭守文乘势掩杀,辽军大败,横尸遍野,宋军一直追击到满城,斩首一万五千级获马万匹。

战后辽军南下的势头被初步遏制。

大将裴济本来和李继隆不和但此战摒弃前嫌奋力拼杀,和敌人短兵相接,战后两人成为莫逆之交。

端拱二年耶律休哥再率三万铁骑南侵,旨在切断威虏军的补给。

宋朝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建议放弃威虏军。

李继隆表示反对,他召集镇,定,高阳关精锐万人,毅然出发运粮,归途中渡过徐河后遭到耶律休哥追击。

李继隆派麾下大将尹继伦偷偷进至辽军后背。

到了凌晨尹继伦乘耶律休哥不备,突然从背后袭击辽军,辽军正在用餐不及防备,顿时陷入混乱。

尹继伦杀入辽军指挥部,劈面一刀,耶律休哥手臂差点被砍断,狼狈逃窜,但辽军毕竟人多,很快组织反击,尹继伦渐渐支持不住,连连败退。

此刻李继隆和大将王杲,范廷召领兵杀到增援。

辽军败状据《宋史》记载“杀其将皮室一人。

皮室者,契丹相也......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宋军追击了几十里,辽军在曹河遭到宋军孔守正伏击,又死伤不少。

徐河战后,宋辽战争的形势为之一振,此后十年辽军没敢再次大举进攻!
三、老骥伏枥
淳化年间西北党项李继捧反宋。

李继隆再次出征,部下认为宋军兵少不如先在石堡城休整待情况而动,李继隆却说:“径入夏州,出其不意,彼亦未能料我众寡。

若先据石堡,众寡已露,岂复能进”宋军迅速行动开赴夏州,李继捧被擒拿。

至道二年李继隆再次征讨李继迁,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因部署欠周密加之粮食不足,遗憾的未能彻底消灭李继迁。

至道三年李继隆重建了镇戎军,这个要塞在以后的宋夏战争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真宗即位后,官至殿前都指挥使的李继隆因为卷入了拥立楚王的****,被罢去实权。

咸平四年望都之战宋军失利,朝野震动。

李继隆雄心不已,多次上书,阐述边境形势和对策,并且要求再次披挂出征。

真宗虽然抚慰了一番,但还是有点猜忌,没有赋予军权。

咸平五年西北战场局势恶化,李将军的挚友裴济在灵州战死,灵州陷落。

景德元年,李将军其妹明德太后病倒,她希望能见李继隆一面,皇帝批准了这个请求。

可能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政治麻烦,李继隆只能忍住悲痛在妹妹的寝宫门口拜笺。

当年九月明德太后病逝。

正当遭受接二连三打击的李继隆还沉浸在悲痛中,契丹发动了宋辽历史上关键一战“澶渊战役”。

辽军二十多万人绕开唐河,天雄军等要塞后来到黄河北的澶州威胁汴梁。

终于宋真宗决定征召李继隆出山,这时的他已经是五十多岁的老将了。

澶州背靠黄河说是个要塞但是城墙矮小,“亦无敌栅战格之具”。

李继隆大军到达后因为城池太小无法守城,只好城外驻扎,他了解了地形后,马上挖深壕沟,然后方圆几十里埋下鹿角,将数千辆辎重车卸去一个轮子,“重叠环之,步骑处其中”。

辽国萧达赖到后以精锐骑兵从西北角攻击宋军,宋军石保吉部赶到增援李继隆,双方在澶州城下展开激战,辽军溃败,宋军追杀十多里才停下。

一天夜里李继隆得到间牒情报次日辽军将要有所行动。

李继隆据此设下了伏弩,次日果然萧达凛来到阵前视察准备进攻,宋军伏弩激发,萧达凛中箭身亡。

萧大王一死辽军士气低落被迫停战和宋达成了盟约,终于长达20多年的宋辽战争宣布结束。

战后李继隆也不居功自傲,谦虚的把功劳归于石保吉。

四十年的战争生涯使得李继隆已经伤病缠身,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谥号忠武。

李继隆少年从军,参与了宋朝开国以后大多数重要战争,一直到宋辽战争结束,也就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