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摄影的发展
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新闻摄影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研究
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新闻摄影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研究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新闻摄影在这一环境下也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媒体平台的兴起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将就基于新媒体环境的新闻摄影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发展趋势1. 多媒体融合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新闻摄影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静态图片,而是向多媒体融合发展。
新闻摄影师不仅需要拍摄静态图片,还需要具备拍摄视频、制作短视频等能力。
多媒体融合让新闻摄影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传达新闻事件的现场氛围和情感。
2. 移动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手机进行拍摄、编辑和传播新闻图片。
这种移动化的趋势让新闻摄影更加灵活和便捷,同时也为新闻摄影师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机会。
3. 社交化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使得新闻摄影能够更好地与社交化相结合,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反馈。
社交化的互动性让新闻摄影更具有参与性和共享性,也促进了新闻摄影行业的发展和交流。
二、应对措施1. 提高专业素养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师需要更高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有扎实的摄影技术,还需要具备视频拍摄、编辑、社交媒体运营等多方面的能力。
只有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2. 创新表现形式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摄影需要不断创新表现形式,探索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摄影方式。
新闻摄影师可以尝试结合多媒体元素,制作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作品,以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认可。
3. 加强社交互动新闻摄影师应该加强与受众的社交互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作品、与粉丝进行互动,获得更多的反馈和支持。
也可以参与一些摄影比赛、展览等活动,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4. 提升综合素质除了专业技术外,新闻摄影师还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新闻敏感度、口才表达能力、创意能力等。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新闻摄影在新媒体环境下也经历了很大的变革和发展。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新闻摄影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传媒环境的变革、新闻摄影手法的创新、摄影师的角色转变等方面,探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
最后,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还需要面对一些挑战。
首先是信息时代的断片化和碎片化,观众面临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困扰,使得新闻摄影难以获得观众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是网民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新媒体时代的新闻图片容易被篡改和伪造,观众对于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存在怀疑。
摄影师需要通过提供可信度高的作品,来赢得观众的信任和认可。
再次,新媒体时代的侵权和盗图问题也给新闻摄影带来了困扰,摄影师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作品权益。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摄影面临着众多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环境的变革、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摄影师角色的转变等因素,为新闻摄影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然而,新媒体环境下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摄影师积极应对和解决。
只有不断地调整和创新,摄影师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下取得更多的发展和突破。
新闻摄影在中国
新闻摄影在中国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其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新闻照片开始在中国出现,到如今已成为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新闻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当代的价值。
一、新闻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史1、早期阶段中国的新闻摄影始于19世纪60年代。
1860年,意大利人F.A.比托作为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最早拍摄了英法侵略军攻占天津、北京的照片。
这些照片打开了中国新闻摄影的大门。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新闻摄影逐渐发展起来,但速度较为缓慢。
2、发展阶段20世纪初,新闻摄影在中国的发展有了明显的加速。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专业的新闻摄影师和摄影机构。
他们的作品广泛涉及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为公众提供了直观、生动的视觉报道。
例如,1904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合影以及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的现场拍摄,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3、成熟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新闻摄影逐渐发展成熟。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新闻摄影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传递信息、记录历史、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新闻摄影也逐渐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二、新闻摄影的当代价值1、传递信息新闻摄影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够迅速传递有效的信息。
在当代社会,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新闻摄影通过图像的直观表达,能够迅速传递信息,满足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
2、记录历史新闻摄影具有记录历史的功能。
通过拍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活动等,能够将历史瞬间定格为永恒。
这些照片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能够在未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
3、服务社会新闻摄影不仅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历史的功能,还能够服务社会。
通过拍摄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典型人物等,能够引起社会的和思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新闻摄影还可以通过宣传公益事业、传递正能量等方式服务社会。
4、促进文化交流新闻摄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形式,也具有促进文化交流的功能。
新闻摄影发展历程
新闻摄影发展历程
新闻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表达方式,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无法记录图像的时代到拍摄胶片的相机,再到现在的数字摄影技术,新闻摄影在技术和实践上不断创新与发展。
早期的新闻摄影非常困难,由于技术限制和设备不足,拍摄和传播新闻图片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最早的新闻摄影工作者需要使用大型相机来拍摄,通过显影和放大,将照片制成黑白胶片,然后才能进行媒体传播。
这些步骤耗时且复杂,限制了新闻摄影的实时报道能力。
到了20世纪,胶片相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新闻摄影的发
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胶片相机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图片的清晰度和质量,使摄影师能够更好地捕捉和记录新闻事件。
同时,胶片相机的迅速普及也使得新闻摄影工作者的数量增多,新闻摄影开始成为一种专业化的职业。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摄影技术逐渐取代了胶片相机,成为新闻摄影的主流。
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使得拍摄、后期处理和传播新闻图片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摄影师可以通过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记录新闻事件,并通过网络快速传播给全球的读者。
此外,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新闻摄影也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平台。
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新闻图片,使得新闻摄影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不仅提高了新闻摄影的影响力,也加深了观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关注。
总结起来,新闻摄影经历了从无法记录图像到胶片相机再到数字摄影技术的发展历程。
而随着科技和传媒的不断进步,新闻摄影的技术和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与变革,为观众呈现出更真实、直观的新闻事件。
新闻摄影发展史
后一个阶段:1978—
• 1978年改革开放,此后的30年,我国新闻摄影得到了长足的 发展。 • 1983年,新华社社长穆青提出“两翼齐飞”的方针,确立了 新闻摄影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世界上几个大通讯社都在 加快自己的图片事业,图片报道的竞争比文字报道还要激烈 ,还要迫切。所以没有丰富的国内国际图片资源,要建设世 界性通讯社是不可能的。他重申:一个图片,一个文字,是 腾飞的两翼,缺少哪一个都飞不起来。文字报道再多,失效 再快,也不能代替新闻摄影。 • 此后10年间,“两翼齐飞”在我国新闻界得到广泛认同,成 为推动新闻摄影事业快速发展富有创见的理论。这是中国新 闻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生动体现。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摄影对外交流广泛开展,影响 不断扩大。 • 1987年4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首次派代表团代表团访问了 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基金会,双方达成了互相交流的协议 。 • 1988年,在北京首次举办了“国际新闻摄影周”活动。来自 全国的新闻摄影“中坚力量”和美联社、《美国国家地理》 杂志的著名摄影记者、图片编辑进行了业务及学术交流和联 合采访,互相学习。此后,中国记者也不断组团出国交流。 • 我国摄影师从1988年开始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荷 赛”)奖项,并且逐年递增。据统计,截至2012年的第55届 荷赛,共有27位摄影师的作品获得该项大奖。凭借2008年成 功举办奥运会的“地利”和汶川大地震,2009年第52届“荷 赛”有7名中国摄影师获得奖项,获奖人数为“荷赛”举办以 来中国摄影师获奖最多的一次。
• 20年代末期,林泽苍最先把“新闻价值”理论植入新闻摄影 领域,在其著作《增广摄影良友》中指出:“新闻摄影,最 要之点,在于有‘新闻之价值’,若缺此要素,则报馆必弃 之而不用,而摄影者受时间与金钱之损失亦无所取偿矣。 ” 当时拍摄新闻照片,流行摆拍,呆板而僵硬,失去了现场 感,削弱了新闻性。林泽苍认为 “新闻照片最重要之点,则 在其能表现其当时新闻之紧要情形或动作,此即新闻之价值 ,谓之摄取新闻照片之秘诀亦无不可。”也即新闻摄影的要 点是表现新闻的现场动作。当然,新闻价值不仅仅表现在照 片有无“动作”上,还有其含义是否丰富。这些研究丰富了 新闻摄影的内涵,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新闻摄影的要点,增强 新闻照片的活力、改善新闻照片的质量,加强了新闻摄影的 理论色彩
自考新闻摄影复习资料简洁版
新闻摄影盛希贵自考第一编新闻摄影基本史论第一章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一、摄影技术的发明1、摄影技术的产生需要两个基本条件:暗箱和感光材料。
2形成一上下颠倒的景物影像。
2000多年前中国战国时墨家最早发现此原理。
3、发明过程:1)(法)尼赛弗尔.尼埃普斯发明“日光摄影法”(沥青金属板),拍摄世界上首张照片《窗外景色(鸽子窝)》、《牵马的孩子》。
2)(法)达盖尔发明“银版摄影法”(碘化银铜板),首拍照片为《工作室一角》,最著名照片为1838年《巴黎寺院街》,版权由法政府购买,1839年8月19日为公认的摄影术诞生日。
3)(英)塔尔博特发明“卡罗摄影法”,自制感光纸拍出负像,为现代摄影术奠定基础。
二、应用于新闻传播1、1842年5月比鸥乌、史特尔茨纳于德国拍摄世界上首张新闻照片《汉堡大火废墟》,为世上首次新闻摄影活动。
2、1853年英摄影师罗杰.芬顿拍摄克里米亚战争,运用火棉胶湿版法拍《克尔克拉港口》刊登在《伦敦新闻》上。
3、1861年美马修.布雷迪组织战地摄影队拍摄美南北战争,是世界上首次战地新闻摄影。
《南北战争》刊登在《哈佛大学周报》上。
4、1877年《每日写真报》成为首个使用插图的日报。
三、摄影技术发展:胶卷相机印刷术传真术电子及计算机技术1、胶卷发明:1888年,(美)乔治.伊斯曼创建柯达公司,参照卡罗摄影法发明最早的胶卷。
2、相机发明:1914年,(德)奥斯卡.巴纳克研制世界上首台小型135相机“莱卡leica”。
3、印刷术发展:1842年英国《伦敦新闻画报》首用照片代替绘画。
1880年美国霍根发明“照相铜版术”,纽约《每日新闻报》用此方法印出清晰新闻照片。
4、传真术运用:1902年首用无线电波传送照片,提高了新闻照片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5、电子及计算机技术运用:20世纪50年代日本率先引用电子技术,此后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数码相机产生,网络运用普及。
四、新闻摄影事业发展1、1904年英国《每日镜报》率先刊登以新闻照片为主要内容的新闻。
第二章 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
视事业的起步。以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相继建立了电视台。 这 是广播员正在向观众介绍当天电视节目。
挫折时期(1966-1976) 文革(故事,十里长街) 唯一成就 1973年,北京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
1.70年代后
大发展时期(1976-1922)
2.1978年元旦,一档名为《全国电视台新闻 联播》的新闻节目正式设立,这就是在中国电 视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新闻联播》节目。
3.纪实主义已经成为电视新闻的主要风格和 创作手法。 (超级链接)
4.除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繁荣以外,电视纪录片 创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沙与海》、《藏北人家》、(超级链接) 《最后的山神》、《远去的村庄》、《八廓南 街16号》、《神鹿啊,我们的神鹿》
小结本章
LOGO
LOGO
第二章 动态新闻摄影 发展简史
第一节 产生和发展
一、电影纪录片的发展
(一)电影的诞生 1.1880年,美国人埃德沃· 幕布里奇
将24台照相机排成一行,将连续拍摄的奔马照片投射在幻灯银幕上
2.1888年,法国生物学家爱蒂安· 朱尔· 马莱
“软片式连续摄影机”
发明出最早的能够连续拍摄的感光片,从而设计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
3.1926年,约翰· 格里尔逊第一次使用“纪录 片”一词,并对纪录片的概念、形式、艺术价 值和美学特征进行勒阐述。
他将纪录片从剧情片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电影形态。被
称为“纪录片之父”。
《漂网渔船》、《夜邮》。
在他的发起和领导下,产生了世界上第一次纪录片浪潮——英国
纪录片运动。
4.美国导演佩尔· 劳伦斯、荷兰纪录片大师尤 里斯· 伊文思等,也都对纪录片进行了各自的 探索和研究。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
中国新闻摄影的发展历程1839年8月19日,路易·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标志着摄影术的正式诞生。
1842年5月5日,德国的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比欧乌和史特尔茨纳赶赴现场拍摄照片,后仅存一幅,这次拍摄被认为为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摄影照片。
至此,世界新闻摄影拉开了序幕。
中国的新闻摄影则晚了半个多世纪,总体来看,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历程可以分为解放前和建国后两个阶段。
一、解放前阶段1. 摄影术的传入: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人以牟取暴利为目的开设照相馆,摄影术传入,标志着中国摄影术的产生。
1860年,意大利人F.A.比托作为英法联军的随军摄影师,最早拍摄了英法侵略军攻占天津、北京的照片。
到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陆续拍摄了修复后的天津大沽炮台和在洋务运动中兴建的一些军工企业及其产品的照片。
这是中国人拍摄的最早的新闻照片。
1884年中法战争中,提督刘永福大败法军,广州《述报》曾于同年3月27日将“用西国映相法拍得刘提督小像”印成单张随报赠送。
2. 新闻摄影术的早期阶段:1900年照相铜板制版技术传入中国,铜板照片影像逼真,是报刊图片宣传的的一大革新。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出版《民报》,刊登革命先驱孙中山、邹容、秋瑾的肖像和时事照片。
1906年中法“南昌教案”交涉过程中,北京《京话日报》曾在 3月29日发表南昌知县江召棠被法国传教士杀害后的遗体铜版照片,揭穿了法方推卸罪责的谎言。
3. 新闻摄影中期阶段:辛亥革命成功后,以新闻为主要手段的画报、摄影周刊开始出现。
1911年武昌起义,革命党人李白贞出入战地拍摄照片, 从战争开始到停战议和,没有中断。
所拍《革命军占领蛇山轰击衙署时之写真》、《瑞督逃匿之兵舰》等照片,具有较强的新闻性,被当时许多报刊转载。
起义后,武汉、上海、广州等地报纸纷纷发表起义照片,宣传革命。
仅同盟会在上海出版的《警报》,在不到4天时间内,就刊出有关革命军在武昌与清军作战的新闻照片10多幅。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摄像的发展研究
108.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摄像技术的现状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摄像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经成为新闻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
在这个背景下,新闻摄影摄像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
一方面,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新闻摄影摄像提供了更加先进和高效的工具和平台。
现代的相机和摄像机已经具备了更加强大和多样化的功能,例如高清晰度、高速度、高帧率、自动对焦、图像稳定等等。
此外,数字化技术还提供了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存储方式,使得新闻摄影摄像能够更快地获取和处理图像和视频素材。
另一方面,新闻传播速度的加快也为新闻摄影摄像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加持下,新闻的传播速度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过程中,图像和视频已经成为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新闻媒体需要通过图像和视频,快速地传达信息和事件的现场感,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关注。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摄像的特点:一是信息来源更多。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获取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新闻素材,例如在社交媒体、网站、博客等上面搜索、采集,或者通过摄像机、相机、无人机等手段进行拍摄。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为新闻媒体提供了更加智能化和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使得新闻媒体可以更好地把握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二是传播范围更广。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带动下,新闻媒体的传播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等媒体,而是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进行传播,例如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Twitter、Facebook 等。
这种多渠道和多平台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让更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摄像的发展研究文/张金辉多的受众了解和关注新闻事件,也能够促进新闻媒体的品牌和形象的传播。
三是传播效率更强。
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在线发布、实时直播、分析报告等手段,迅速地将新闻事件传达给受众。
电视新闻摄影的发展
电视新闻摄影的发展为方便了解电视新闻摄影,结合传统的电视新闻体裁划分,同时又出摄影的角度出发,将电视新闻体裁划分为消息类新闻,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类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类新闻4种.这4种新闻体裁在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上的演变轨迹是清楚的,是电视新闻由浅入深,由以短平快为核心特点的报道逐渐转为深刻、丰富、厚重的报道过程。
是对新闻事件的简单叙述上升到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剖析和理性论述的高度过程。
(一)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一,消息类电视新闻概述消息类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体,最大的特点是迅速和简单。
消息类新闻是其他方式报道的重要线索来源之一,短、平、快、精。
特点:1.拍摄的时间有限,时机转瞬即逝2.地点和环境相对单一3.有预见性拍摄和突发性新闻两种要求:1.快:摄影记者必须有迅速行动的能力,对新闻现场迅速把控的能力和对有价值的新闻画面迅速捕捉的能力。
具体包含有:快速抵达新闻现场和快速融入新闻事件。
2.大:镜头的信息量需要最大化消息类新闻事件短,但是其信息却需要最大程度的丰富,因此它对单个镜头的信息量要求很高,拍摄的时候需要抓取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的场景。
3.全:时间不长,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事件交待清楚,因此需要强调的关键镜头一个都不能少。
5个W组成一个完整的消息新闻。
4.短:通常5秒钟的镜头时间可以完整表述单一的意思,一分钟的新闻可以提供12个这样的镜头信息量。
消息类新闻的镜头可以短就不要用长,只要保证镜头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便可。
5.变与不变不需要复杂的拍摄方式与手段,拍摄时应该简洁精致,在短时间内镜头不要做太多的运动,应以固定画面为主,避免无意义的运动(二)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类电视新闻摄影一,概述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展中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它是电视新闻对重要事态做深入或者追踪报道的一种方式。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做多次连续报道的一种方式。
从整体效果上看,连续性报道的组合是级数效应,这个效应通常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和强烈的反响。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的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对新闻摄影 的拍摄内容、拍摄角度要求更高,新闻 摄影从业人员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基本需 求,提升新闻摄影工作质量。在具体工 作开展时,要从关注度较高的新闻事件 出发,体现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对于影 响力较大的新闻事件,拍摄时要选择合 适的切入点,确保图片满足文字编辑的 基本需求。在拍摄民生新闻图片时,要 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特点,确保新闻图 片具有较强的人文气息。
2.2 加强新闻摄影队伍培养与专业 化培训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对图片数 量和质量的要求更高,新闻拍摄、编辑 和发送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因此,在 这个过程中,要加强新闻摄影队伍建设, 提升摄影队伍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在使用新闻摄影图片的过程中,不断完 善信息使用规则,有效筛选可靠的新闻 图片,确保图片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加 大摄影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教 育,培养专业水平高、工作效率高的专 业化团队,为新闻传播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新闻摄影;发展趋势
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发展趋势 1.1 来源多样化 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软件的
快速发展下,人们参与信息互动更加频 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 方式,对社会组织机构产生了较大影响。 据统计,截至 2018 年,我国网民超过 8 亿人,其中,利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超过 98%,数量达到 7.88 亿,手机具备摄影 功能,人们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可以完成 摄影操作,在摄影素材上更加多样化, 然后参与到新媒体互动中,丰富了新媒 体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促进了摄影来源 的多元化发展。
1.2 新闻摄影工作的深度化 在新媒体发展趋势下,人们对新闻 图片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摄影 工作也随之发生了较大改变。对于新媒 体而言,在 4G 网络的推动下,受众接受 和传输图片的速度更快,新闻报告融入 图片更能体现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 比如:搜狐网在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图 片和文字结合成为其主要特点。腾讯新 闻网、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也在新闻报道 中融入了大量图片。在当前形势下,故 事性强、非时间性图片成为新媒体下新 闻摄影发展的重要方向。 1.3 新闻摄影图片造假扩大化 新闻报道以尊重客观事实为第一原 则,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图片处理软件层出不穷,给新媒体 行业发展带来了较大困扰。为了传播的 需要,对图片进行适当的剪裁或微调本 无可厚非,但一些新闻摄影从业人员为 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随意修改真实图片, 这对新闻摄影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提出了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摄像的发展探究
影像论坛 / Video Forum在新闻事件报道中摄影摄像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摄影摄像技术水平较高,获取的视频信息可靠,才能为观众展示更加真实的新闻事件,使其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运用传统摄影摄像方式会对实际工作产生一定的限制,难以满足融媒体时代发展要求,导致新闻媒体机构发展受到限制。
所以,需要有效融合融媒体与新闻摄像摄影,有效提高两者切合性,才能使新闻品质更好。
相关人员应对新闻摄影摄像在新媒体环境中的特点与角色进行详细分析,提出强化摄影记者自身专业能力与素质,加强技术方面创新策略,才能使摄像摄影记者在融媒体时代更加长远的发展。
融媒体时代来临,不仅给新闻摄影摄像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机遇。
现代社会是多媒体、社交媒体与互联网的时代,新闻报道对于图像与视频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需求也在日益增加。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单单是新闻报道形式与方式的改变,还导致新闻摄影摄像职责与角色出现变化。
对此,可以采用媒体媒介相融合方式,有效创新信息传播方式,提升信息传播速度,同时还能使传播范围更加广泛,让公众体验到更优质的新闻服务。
在新闻信息中摄像摄影占据重要位置,主要是使用图片与视频的方式传播先关新闻信息,站在客观角度呈现新闻信息,从而实现真实性新闻传播。
目前,新闻传播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新闻摄影摄像却停滞不前,导致摄影摄像的作用与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不利于摄影摄像工行业长远发展。
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摄像发展趋势伴随着新媒体技术与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传统新闻摄影摄像工作正在 经历改革。
首先,融合新媒体之后,能有效提升新闻摄影摄像地位。
在以往的媒体工作当中,新闻摄影摄像通常用于辅助新闻报道,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摄影摄像能更加直观的为观众展示新闻信息,是一种较为直观的表达方式,并逐渐成为新闻报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其次,随着新媒体时效性要求提高,使新闻摄影摄像时效性得到有效提升。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多样化的历程。
从最早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晰度电视,电视新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对新闻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视新闻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当时,电视机逐渐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潜力。
黑白电视成为人们第一次观看新闻事件的窗口,政府和电视台开始探索如何将新闻转化为电视节目。
这个时期的电视新闻还相对简单,通常是由主持人在电视台的摄影棚中朗读新闻稿,新闻内容也较为简单,主要以政府官方信息为主。
到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电视新闻开始逐渐向现场报道转变。
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新闻采访和报道更加灵活和便捷。
记者们可以携带便携式摄像机前往现场采访,将实时画面传回电视台,为观众呈现真实的报道。
这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立体生动,并且观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同时,电视新闻开始探索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如专题报道、访谈节目等,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进入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传媒技术的革新,电视新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记者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全球各地的事件现场,并将报道和实时直播传输给观众。
同时,随着数字广播和高清晰度电视的普及,观众可以享受到更加真实、清晰的新闻观看体验。
这个时期的电视新闻也加强了与其他新闻媒体的合作,形成了新闻联播、新闻频道等集成化的新闻节目。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在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电视新闻节目,并且可以与其他观众和记者互动交流。
同时,新的技术也使得电视新闻的报道更加多元化。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新闻事件,这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晰度以及多媒体互动的时代。
融媒体时代新闻摄影的多维度发展
图1 摄影师利用道具感受镜像世界的拍摄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111理论与实践 百家争鸣生全新思考。
随着物理世界基础设施搭建完善,融媒体将现实世界新闻摄影逻辑引入到数字世界中,并建立新的运行规则。
在这个空间中,最重要的衡量新闻图片作品的依据不一定是新闻价值,而是互动,每一个受众个体在互动中二次形成新的新闻作品。
摄影图片是否可以改变社会关系,增强社交,利于分享,触发认同,发现与自身共情,一张新闻摄影图片进入融媒体的空间后,价值是动态演进的,其效应将不断变换和扩大。
多维度摄影手段共建新闻摄影作品互联网时代,摄影记者早就脱离了传统媒体版面所给摄影记者的局限空间,这让摄影记者除了偏重图片的视觉效果,开始利用数码科技的便利,完成多角度多平台分发或系列作品,但媒体作者认知的单一性,会影响新闻判断,从而影响新闻摄影作品。
而随着手机图片摄影、数码图片摄影的日益普及,这种手段成为了图片编辑或视觉效果总监有效的技术补充之一,可由于拍摄能力和自身知识掌握的局限性,会出现作品质量、消息来源、价值取向等问题。
融媒体中,由于实时的交互,新闻摄影作品将像一棵大树一样,多维度的塑造新闻摄影作品。
当一个新闻发生,摄影记者若到场 ,微博、微信、手机报和社交媒体的摄影作品作为旁枝增加新闻全面性和生命力,而且融媒体中原创图片通过自媒体在网上分享,快速扩散传播,很可能成为大树结出的果实。
这幅新闻图片也让众平台弥补了专业摄影很多突发事件爆发时,自己不在场或不全面的遗憾,增强了新闻摄影的全面性、实效性、交互性和沉浸性。
2020普利策专题新闻摄影奖 ,获奖者:钱宁安南达(Channi Anand),穆赫塔尔汗(Mukhtar Khan )以及达亚辛(Dar Yasin),他们拍摄了由于印度取消了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这片有争议的领土上留下了令人震惊的生活画面。
三位职业新闻摄影记者很好的反映了“印度民主最黑暗的一天”。
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新闻摄影的产生和发展
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新闻摄影的产生和发展引言新闻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传媒形式,可以通过视觉影像和文字的结合,生动地传递信息,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文将介绍新闻摄影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探讨其在新闻行业中的地位和影响。
1. 新闻摄影的起源新闻摄影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的摄影技术刚刚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摄影可以用于新闻报道,取代传统的绘画和文字叙述。
1847年,英国的《伦敦新闻画报》成为第一家刊登了照片新闻报道的媒体,开启了新闻摄影的先河。
2. 新闻摄影的发展阶段2.1 早期发展阶段20世纪初,新闻摄影在国际范围内开始蓬勃发展。
记者们开始携带相机在采访过程中拍摄照片,奠定了新闻摄影的基础。
随着摄影设备的不断改进和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新闻摄影的质量和数量都得到了提升。
2.2 摄影记者的崛起在20世纪中叶,随着新闻行业的发展,摄影记者的地位和影响力开始提升。
他们不仅仅是记录事件的见证者,更是将新闻事实通过摄影作品传达给公众的重要角色。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才能拍摄出有力的照片报道。
2.3 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随着数码摄影技术的广泛应用,新闻摄影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相机的普及使得更多人参与到新闻摄影中来,各类社交媒体和新闻网站成为新闻图片传播的平台。
这为新闻摄影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同时也加大了新闻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把握。
3. 新闻摄影的作用和影响3.1 传递信息和感染读者新闻摄影通过图像的力量,直观地传递信息,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一张有力的新闻摄影作品,可以在瞬间抓住人们的眼球,激起共鸣,让人们对事件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反思。
3.2 推动社会进步和艺术创新新闻摄影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艺术创新的媒介。
通过记录社会问题和事件,呈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新闻摄影促使人们思考和反思,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同时,新闻摄影也是一门艺术,摄影师通过构图、光线和色彩的运用,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观点。
无人机航拍的电视新闻发展历程及应用策略
具有灵活机动、高效快速、视角 广泛、成本低廉等特点。
无人机航拍技术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
起步阶段,20世纪初,无人机搭载摄 像设备的技术开始出现。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成熟阶段,近年来,随着无人机技术 的不断发展,无人机航拍技术逐渐成 熟,并成为电视新闻领域的重要拍摄 手段。
发展阶段,21世纪初,随着无人机技 术的进步,无人机航拍技术在电视新 闻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01
02
03
提供素材
无人机航拍技术可以为新 闻评论提供丰富的素材和 资料,为评论员提供更加 全面、客观的评论依据。
增强说服力
无人机航拍技术拍摄的新 闻画面可以作为评论的有 力证据,增强评论的说服 力和可信度。
创新评论形式
无人机航拍技术可以结合 其他评论手段,创新评论 形式,提高评论的吸引力 和影响力。
电视新闻行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电视新闻面 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需要不断 创新和改进。
机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电视新闻也 有着更多的发展机遇,可以通过新技 术和新应用来提高传播效果和用户体 验。
03
无人机航拍技术在电视新闻中 的应用策略
无人机航拍技术在新闻采集中的应用策略
无人机航拍的电视新闻发展 历程及应用策略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无人机航拍技术概述 • 电视新闻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 无人机航拍技术在电视新闻中
的应用策略 • 无人机航拍技术在电视新闻中
的优势与局限性 • 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01
无人机航拍技术概述
无人机航拍技术定义与特点
定义
无人机航拍技术是指利用无人机 搭载摄像设备进行拍摄的技术。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简述题1.简述摄影队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答:摄影术的发明,使得人类第一次能够真实、直接、生动地还原客观物质世界。
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这一新兴技术的产生。
在短短的几年之内,摄影便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各种领域,到处可见摄影术发挥着作用。
其中新闻传播无疑是最早利用摄影技术开展活动的行业之一。
摄影与新闻传播有着天然的联系,二者都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还原的反映,都是对人类社会真实状况的客观记录。
摄影术诞生不久,欧美的一些摄影家就开始对当时社会重大事件进行有意识的记录性拍摄和报道。
摄影与新闻传播活动相结合,使得新闻摄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2.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闻摄影师业的发展历程。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诞生于抗日战争的烽火之中。
1939年,晋察冀军区的政治部宣传部建立新闻摄影科。
中共领导的新闻摄影事业从此开始。
在党的领导下,各抗战根据地诞生了很多具有影响力的画报,如:《晋察冀画报》,造就了一批著名的新闻摄影工作者,同时产生了一批人民革命摄影杰作,如江波的《黎明的钟声》,徐肖冰的《延安的哨兵》等。
3.简述“视觉暂留”原理。
答:当快速挥动一只燃烧的火把时,火光的轨迹可以变成一条连续的火光带。
后来人们了解到,这是因为当人眼在观察物体时,物体的形象会在视网膜停留短暂的瞬间。
这一发现被称为“视觉暂留”。
根据这一原理,人们开始思考能否将连续的运动过程进行分割记录并予以再现。
4.简述电视传播取代报纸、广播和电影的必然性。
答:20世纪70年代以后,纪录片的创作开始逐渐由电影转向电视。
作为新兴的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电视传播享有电影所无法企及的广泛性、及时性与亲和力。
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ENG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又使得电视摄影在轻巧便捷方面大大超过了电影摄影。
而在此之前,电视新闻早已凭借其不可比拟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取代了报纸和广播新闻,成为新闻传播的第一媒介。
新媒体形势下新闻摄影摄像的发展方向
新媒体形势下新闻摄影摄像的发展方向作者:田昊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20年第12期新闻摄影摄像的传播主要运用记录图片视频的方式进行实时报道,通过使用摄影摄像设备,基于客观的视角,对事件进行真实的报道。
新闻摄影摄像必须要有媒介(如电视、电脑、手机)进行信息传播,让新闻的传播空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提高传播对象的实用性,进一步拓大覆盖范围。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生活变得更为便捷,让交流变得更为容易,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快,新媒体成为了现代社会的重要传播媒介。
近些年,移动终端在新闻传播中得到了突出的发展。
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问世,让人们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接收新闻,分享新闻。
新闻的形式逐渐变得更加多元,5G时代的到来,移动设备的升级,让大家获取信息变得更快,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变得更强。
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闻传播同样需要借助互联网以找寻新的出路。
新媒体便在多神契机与需求下,快速兴起、普及与发展。
在新媒体形势下,新闻摄影摄像的传播方式正在不断地改变与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创新与进步,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方式变得更加的丰富,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
在过去,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通过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登录互联网等。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只需要打开手机便可以快速获取信息。
而信息获取到的信息方式更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手机微博、微信、论坛或者是打开各种APP,均可以快速获取所需信息。
而在信息内容方面,在传统媒体中主要是由记者等专业工作者,通过实地调研,撰写新闻报道,再利用媒介传播所得。
而现在,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都可以充当记者的职能,并进行相片、视频的拍摄,新闻信息的发布。
信息来源变得更加的多样化。
在新媒体形势下,因为大多数的网络平台都是使用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人们在网络世界里可以做到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信息传播、交流与互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视新闻摄影的发展为方便了解电视新闻摄影,结合传统的电视新闻体裁划分,同时又出摄影的角度出发,将电视新闻体裁划分为消息类新闻,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类新闻,深度报道和评论类新闻4种.这4种新闻体裁在中国电视新闻发展史上的演变轨迹是清楚的,是电视新闻由浅入深,由以短平快为核心特点的报道逐渐转为深刻、丰富、厚重的报道过程。
是对新闻事件的简单叙述上升到对新闻事件的深入剖析和理性论述的高度过程。
(一)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一,消息类电视新闻概述消息类电视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主体,最大的特点是迅速和简单。
消息类新闻是其他方式报道的重要线索来源之一,短、平、快、精。
特点:1.拍摄的时间有限,时机转瞬即逝2.地点和环境相对单一3.有预见性拍摄和突发性新闻两种要求:1.快:摄影记者必须有迅速行动的能力,对新闻现场迅速把控的能力和对有价值的新闻画面迅速捕捉的能力。
具体包含有:快速抵达新闻现场和快速融入新闻事件。
2.大:镜头的信息量需要最大化消息类新闻事件短,但是其信息却需要最大程度的丰富,因此它对单个镜头的信息量要求很高,拍摄的时候需要抓取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的场景。
3.全:时间不长,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事件交待清楚,因此需要强调的关键镜头一个都不能少。
5个W组成一个完整的消息新闻。
4.短:通常5秒钟的镜头时间可以完整表述单一的意思,一分钟的新闻可以提供12个这样的镜头信息量。
消息类新闻的镜头可以短就不要用长,只要保证镜头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便可。
5.变与不变不需要复杂的拍摄方式与手段,拍摄时应该简洁精致,在短时间内镜头不要做太多的运动,应以固定画面为主,避免无意义的运动(二)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类电视新闻摄影一,概述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展中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而又持续的报道,它是电视新闻对重要事态做深入或者追踪报道的一种方式。
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做多次连续报道的一种方式。
从整体效果上看,连续性报道的组合是级数效应,这个效应通常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关注和强烈的反响。
连续报道的基本特点在于讲究时效性和连续性,报道的层次性和不可预知性以及显著的社会影响力。
选题都是观众密切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比如战争事件,汶川地震事件等,之所以是连续报道,是因为它在报道中的形式和内容都是连续的,都是遵守时间线进行的。
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连续报道不能就事论事,它既需要从局部的视角来看待事件,又要从全局的高度来理性分析和思考。
在报道的过程中,记者可能会不断发现新的新闻点,这种不可预知也是连续报道的一种魅力。
系列报道倾向于同主题的新闻题材的组合,是一个多条反映具有普遍意义的状况和趋势的报道体系,是一种主旋律的报道。
往往采用的模式是主题先行,如改革开放20年报道等。
系列报道注重的是事件之间的横向联系,而对时效性的要求相对较低,当中的个体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的内容完整,但都是反映同一个主题。
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在总体上而言,都具有报道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拍摄特点和要求连续报道是用摄像机跟出一个故事。
连续报道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我们的摄像机不断跟随事件发展而进行拍摄报道,连续报道需要做到下面几点:首先是要讲究画面的现场感和真实感,其次是需要摄像机捕捉关键画面,精确实现事件的连续性。
第三是要讲究画面的对比性和相关性第四是摄影记者要有预见性二,自身的不同特点:首先,系列报道讲究镜头语言的统一风格。
系列报道是把一组反映相同或者近似但是又彼此独立的事件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来形成整体的报道,有共同的主题,它的摄制需要考虑到整体的摄影风格,要求在多组报道的视听语言上形成比较一致的格调,其次,突出各自的特色,寻求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的典型画面整体摄影风格的形成并不影响一组系列报道中单个作品的摄影的个体发挥,就如共性与个性的存在。
再次,它需要考虑画面的艺术性和造型美感有充分时间进行计划和构思,可以做好很充足的准备,这种情况下,摄影记者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可以注重画面美感的创造。
(三)深度报道新闻摄影一,深度报道新闻摄影概述1968年美国CBS开办《60分钟》,是第一个深度报道的新闻杂志节目。
我国的深度报道开始于1980年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利用电视的视听语言系统,全面深入地反映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探索和揭示问题实质,追踪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报道方式。
主要特点是深和长深是指新闻传达的思想深,站在相当的高度看问题,对新闻事件的挖掘深,透过现象看事情的本质。
长是指节目时间上的意义,由于深度报道囊括的内容很多,因此在时间上比其他的体裁要长。
甚至于时间的跨度也很长。
二,特点和要求(一)强烈的细节意识(二)充分发挥两极镜头的探索性(三)最大程度地发挥摄像机的形象叙事特点(四)镜头要注意保护某些被采访对象,也包括采访记者本身(四)评论类新闻摄影一,概述电视新闻评论是直接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论,反映电视台或者记者,主持人的观点,主张,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
在阐明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讨论,发表见解和主张。
从叙事的层面上升到了议事的高度。
与其他的体裁相比的最大特点:评述结合,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导向性强评述结合:一个方面是将故事,另外就是评论故事,不仅要告知故事事实,还要告知媒体的观点。
观点鲜明:不能含糊其辞,必须告知受众对观点的支持或者反对。
论证充分:评论类节目在评述一个新闻事件的时候需要全面的采访,包括当事人,群众,专家学者等,这样才能保证论点的客观和论证的充分。
导向性强:对舆论的控制没有有无之分,只有强弱之分,中国在这个层面上是非常有鲜明特点的,舆论环境的体现到了极致。
二,评论类电视新闻的特点和要求用镜头写议论文(一)镜头叙事全面客观真实摄影记者不能在镜头表现中过度过多的加入自己的个人情感,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全面还原客观事实。
(二)适度发挥摄像机的情感表达力量摄影记者虽然不能让拍摄对象摆拍出适合某种适合当下情景或者心情的姿势,但是可以从人物行动,表情以及不同的活动环境中找到切合人物心境的画面效果。
(三)镜头内容的深刻和简练评论节目一般在30分钟之内完成,有镜头,有评述,所以外采镜头要尽量做到简练,选取有深刻性的画面来表述。
一、电视新闻摄影的本质特征:1、忠于生活的纪实性;2、声画一体的真实性;3、现场取材的线性和不可重复性;4、虚拟体验性;5、画面的思想倾向性;6、画面内涵的丰富性;7、画面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二、电视新闻摄影的美学追求:1、挑战时空极限——第一现场(包括第一时间、第一空间);2、自然之美——关键的段落和过程:保留关键的段落和过程完整的声画素材在日常电视新闻报道中非常重要;3、画面的个性与信息;4、表意——会说话的摄像机:1)如何用摄像机叙事:A大的环境与小的细节:重视大环境,把握小细节;B浓妆与淡抹:做到主次分明,突出主题;C显与隐:通过显的画面形象,去引导思考领悟隐的观点倾向。
2)摄像机论证;3)摄像机抒情;4)摄像机评论。
三、电视访谈拍摄规律:一,电视访谈的景别拍摄以中景和近景为主,特写画面为辅,很少采用远景和全景。
因为中景和近景有利于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被访谈者身上,有利于人们集中集中注意力谈话内容,可以较好地表现被访谈者和记者的神态和手势。
二,电视访谈的拍摄角度一般以斜侧面为主,基本幅度控制在70%--80%。
这个角度是长期实践得出来的,可以表现人物的面部特征,主要神态,又可以显得灵活多变。
三,过肩镜头注意事项:1,前景中的人物一般不需要保留的十分完整,为了保证主体人物的突出程度,前景的人物一般只保留30%左右。
2,拍摄过肩镜头的焦距一般使用标准镜头或者长焦镜头,目的是为了防止产生前景人物和主体人物较大的变形和大小差异。
3,注意从身材较高或者位置较高的人背后拍摄,应该回避从个子较小的人物背后拍摄,从而避免前景过大而主体人物成像过于渺小,不利于主体突出。
五,演播室谈话节目一般在2人或者2人以上参与,其中1人为主持人。
没有观众的情况下,设置3个机位,从左至右依次排列,1号和3号负责谈话者的中近景画面,2号机主要负责全景拍摄。
有观众参与的情况下,观众一般与主持人或者嘉宾处在面对面的位置上,这种情况下一般设置4台机器,在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之间的左右侧方设置1和3号机器,负责中近景,在观众席设置2号机器,负责拍摄主持人和嘉宾全景,在主持人和嘉宾后方设置4号机器,负责拍摄观众全景。
六,根据内容拍摄以及特殊对象访谈尽量避免一个镜头拍到底,要注意场景的变化,特别要注意倾听和分析谈话者的内容,根据谈话内容在必要的时间进行镜头的适当变化推拉。
不适合展现在电视镜头前的访谈对象,如犯罪分子,未成年人等,在画面上要进行特殊的马赛克处理,以掩盖其清晰的面容,要保护好这些人的肖像。
最好是在前期就完成对他们的保护,以求最大限度的保守他们的秘密和肖像权,比如从背后拍摄,或者只拍摄面部一下部分等。
七,声音的录制首先要了解麦克风的种类,是非指向性还是指向性麦克风。
非指向性麦克风一般适合在室外使用,而指向性麦克风在室内较多,在室外需要加防风罩。
录音技巧:1,要了解所使用的麦克风的指向性特征,指向性的大小与访谈者的角度关系密切2,声音嘈杂的场合要降低麦克风的灵敏度3,外接耳机监听实际的声音效果,尽量减少杂音4,环境太吵的时候不适合迷你麦克风,特别注意的是音箱的喇叭如果有高低之分,应该将麦克风和音箱相隔30厘米,让喇叭声音均衡四、出镜记者的拍摄一,固定镜头光线,避免大反差的逆光和90度侧光,最好使用小角度侧光或者顺光,通常使用反光板补光背景,背景可以增大新闻信息量和现场感记者位置,借助静态摄影的构图方法,达到人像画面的和谐角度,一般采用和眼睛相同的平角度景深,强调背景则突出景深,强调人物则虚化景深背景二,运动镜头要在运动中完成说辞,注意这一过程中的同步,主要有速度,光线和焦距。
要注意文稿的长短,要配合说和运动速度。
走位的线路要预先确定,并且最好平直,这样才能准确构图。
推拉镜头的时候先由记者介绍,然后实现操作,拉镜头一般出现在结尾,先由记者总结,然后再画面上落幅。
五、电视新闻偷拍偷拍的主要形式:一,广播级摄像机用广角镜头偷拍偷拍设备要求:关闭录像显示灯,电池报警取消,关闭监听喇叭,采用广角镜头同期录音,录音电平设定自动,一般采用自动光圈和白平衡可以利用长焦镜头特点在较远距离在被摄对象没有察觉的情况下拍摄。
这种偷拍一般只能拍摄画面,声音效果很差,而且长焦镜头的视角很窄,画面容易晃动,景深也很小,要时刻对准被摄体这个焦点。
三,广播级摄像机结合无线话筒偷拍摄像机装有无线接收装置,摄像师可以利用长焦镜头进行较远处的偷拍,而记者可以携带无线话筒进入拍摄区域进行采访。
四,手包式偷拍机是专用偷拍机的一种,将手包与摄像机结合使用,其实就是手包中暗藏摄像机,手包侧面网面的圆孔就是摄像头,摄像机的话筒一般属于指向性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