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一节_电视新闻摄影的本性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电视新闻摄影的本性特征
•
•《广播电视辞典》对电视新闻摄影的定义:是在新闻事件的现场,有目的、有选择性拍摄反映事态与人物活动的画面,是电视新闻报道的关键环节,新闻摄影要严格遵循真实性原则,用真实的画面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与人的精神面貌。
•它所拍摄的人物、事件、环境都必须绝对真实,不允许摆布和补拍已经过去的场面,更不允许虚构没有发生的事情。
•电视新闻摄影的本性特点:
•一,忠于生活的纪实性
•电视新闻摄影属于纪实范畴,与艺术摄影的最大不同是艺术摄影中摄影机器属于主动地位,拍摄对象是为创造而生的。
创造的是艺术时空。
•而电视新闻摄影要反映的是现实生活,摄影机器是被动的,是为记录现实服务的,反映的是现实时空。
•摄影机最早开发的是它的记录功能。
•二,声画一体的真实性
•也是同其他的如文字、静态摄影和广播等形式相比较而言的,电视新闻摄影具有不可比拟的真实可信性。
•电视新闻摄影师双渠道传播,声画并茂,能够使观众置身于声画现场,其接近和还原生活原始信号的能力最强,比单一通道的传播效果更为强烈有效。
•三,现场取材的线性与不可重复性
•影视摄影的取材方式是点式,是导演按照计划进行分阶段分场景的跳跃式拍摄,而且镜头有重复。
•而电视新闻摄影是线性取材,也就是遵循客观现实的自然流程,不间断的获取现场的画面或者是声音。
•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可重复性,对现场取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摄影记者不仅要能够组织画面形象,还要能够有较强的声音意识,以声音为线穿起整个过程。
•四,虚拟体验性
•电视画面呈现出来的是三位立体感的屏幕时空,观众在接受新闻信息时很容易被调动情绪进而引发判断和思考,这种思想参与是最高级别形式的参与,也就是体验。
•体验就是置身于现场,调动视觉和听觉甚至五官感,去体会和感受现场气氛。
•五,画面的思想倾向性
•电视新闻不是自然主义的客观记录,而是经过了记者主观过滤的,是一种有目的,有规律的创造性劳动,选择性的拍摄体现了记者个人和媒体的观点态度。
•同样是战争,战争双方的记者在报道的时候肯定会出现思想上的绝对偏差,一方是正义的,而另外一方绝对认为是邪恶的。
•记者还会通过不同的语言手段来表达思想倾向,比如利用不同的景别,不同的角度以及摄像机不同的运动方式等。
•六,画面内涵的丰富性
•电视画面拥有形象上的准确性,可在解释上又有灵活性和含混性。
•第一层意思是电视画面中的镜头所反映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现象只能是局部的,这种局部性导致了它的不确定性和多种意义,画面不可能完全独立传达信息,要依赖于解说和文字,图表和资料共同完成。
•第二层的意思是画面有很大的包容力,因为它承载着现实生活的原始信息,
其中又包含了可以直接显现的和蕴含了深层的信息,这样就给受众的解读留下了许多广阔的空间。
•七,画面的艺术性与创造性
•
•是在遵循真实性基础上的创作过程,创作如何吸引受众,从这个层面来说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
•摄影记者有很大的余地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不同的拍摄水平和不同的瞬间思维形象能力会导致不同的画面效果,可以借鉴静态新闻摄影的方法。
•采用多种手法进行拍摄,打破常规,充分利用对比,象征,夸张以及虚实结合的方法。
•电视新闻摄影的美学特点:
•一,第一现场(时间与空间)
•新闻事件在一定的时间长度上体现自己的本性,若超过了时间限度将失去新闻的意义。
•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和新闻事实发生过程构成了新闻的第一时空,此时的新闻现场则为第一现场。
•第一现场包含了新闻的特性规律和电视传播形式的根本要求两方面的内涵,也即电视新闻形象前提和时间要求。
•(一)第一时间
•要从时间上尽量接近现场,接近信息源,时间越靠近发生时间,新闻的价值越高。
•案例1996年北京京郊京通高速上的撞人事件。
•案例日本记者拍摄柬埔寨内乱,不仅是时间的第一,也是坚持的结果•(二)第一空间
•摄影记者要尽量做到我在现场这一追求,即便是拍不到主题的场面,也要拍摄和主题相关的题材,只要是在事件发生现场的题材都是有价值的,因为对观众来说具有期待感和感召力。
•现场感包含了音响因素。
不论是现场的还是与现场有关联的声音都是有价值的。
电话新闻采访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这种意思。
•二,自然之美-----关键的段落与过程
•摄影记者要尽量少的主观雕琢,而是要尽量多的选择精彩段落,以其在生活中的原始面貌出现,这样才能达到电视新闻报道的最高境界:准确、朴素、生动、自然。
•(一)立体信息形态
•完整段落的含义:一是指对于有典型性的段落的记录,包括铺垫、发展过程、高潮和余韵等几个关键的部分。
二是又环境背景、人物活动,同期声效果声等诸多因素,是一个信息全场。
•作为生活自身形态反映生活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记录相对完整和典型过程是电视新闻摄影的最终目的。
•(二)偷拍的魅力
•面对镜头的时候会紧张或者回避,或者是有意掩饰内心的真实,这样就难以表现记录真实的目的。
•尤其是一些不良行为或者是犯罪违法活动,摄像机难以拍摄到真实的情节。
•(三)过程的时间要素
•完整的过程包括新闻发生之前的酝酿于铺垫的过程,这种酝酿铺垫不是记者介入的,而是有预见性的开机,预先把受众带入现场,产生一种悬念和期待感•案例《民警陈煌奋不顾身排除爆炸装置》,记者在事先就做好铺垫,把受众带入到一种紧张的氛围之中,而不是开始就直接的拍摄民警拆除炸弹并手持炸弹奔跑。
•对完整的过程而言,高潮之后的时间记录也是不可或缺的。
这段时间所包含的信息也很丰富,它为受众提供了情绪在高涨之后的释放与缓和,并让受众回味思考,完整领会过程所流露的意蕴。
•三,画面的个性与信息
•前提是长期的艺术鉴赏培养了人们易于注意和接受有个性的东西的心理习惯。
•从受众接受电视画面信息的角度而言,画面的信息量不是由长的节目时间和全镜头来决定的,而是由富有个性的画面来决定的。
•电视新闻摄影记者要提炼富于个性的画面,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汶川地震的时间是一个很好的主题,当一个停留在14点28分的大钟展现在受众面前的时候,人们会第一时间想到灾难发生的时刻,带给受众强烈的回忆和震撼。
•四,表意-----摄像机的功用
•(一)摄影机的叙事
•电视新闻摄影记者要优先考虑用摄影机来传达信息,能够通过形象自身来说话的就不用解说,要让受众自己去看去感知。
• 1.大的环境与小的细节
•新闻事件与人物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与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重视对大环境的展示往往能够更好的说明新闻事实。
•细节的表现是富有个性和表现力的,同时也有着极强的概括能力,令人经久难忘。
如拍摄抗洪抢险的官兵在前线抓住空闲时间闭目养神的情形。
• 2.浓妆淡抹总相宜
•电视新闻记者在现场获取形象素材的时候要根据报道要求和意图,该突出的要不惜笔墨重点表现,该忽略的就应该一笔带过。
•一些不宜在电视上表现的暴力血腥镜头
• 3.显隐得当
•要学会通过呈现的“显”相调动受众的思维和想象,去领悟“隐”的背后倾向,并培养受众把在场或者不在场的东西合二为一的能力。
•。
•(二)摄像机的论证
•摄像机可以展示鲜活的形象,直截了当的澄清事实真相和佐证论点,是其他的媒体不能够比拟的优势。
• 1.证实
•就是用论据证明或者说明记者自己的观点。
只有摄影机通过宏观的展示和微观的揭示,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 2.证伪
•就是用摄影机展示论据,用来推翻和否定对方的观点,和证实只是方法的不同,但是都服务于论点。
•(三)摄像机的抒情
•情感因素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关键,好的新闻不是单纯的叙述事实,它的魅力在于报道中的浓郁情感来刺激受众的情感反映,从而增强新闻感染力,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 1.细节
2.造型元素
• 3.抒情元素
• 4.象征元素
• 5.摄像机的节奏
•(三)摄像机的评论
•就是摄像机直接站出来说话,以画面自身蕴含的思想代替记者的话语表达观点。
•摄像机评论是电视新闻评论的较高境界,从形式上看,它摆脱了一些说教和宣传的方式,而是更客观,更深刻和隐蔽,也更有说服力。
•最高境界是不说一字而观点尽显在画面之中。
•摄像机评论的两种针对性:
•一是国际社会大是大非问题的报道,巧妙运用摄影机作为评论角色,表明政治立场。
•案例如美国对伊拉克的侵略,睡梦中的民众被惊醒,其实是对战争的立场表示反对态度。
•二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含蓄的批评或者批判,与记者的口头评论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