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免疫的概念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自身

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抗原

1. 抗原的定义

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

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

6.抗原的种类:

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第三章抗体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

重链(H链)和轻链(L链);

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

恒定区(C区):C H1-4;C L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

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

1个Fc (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段,多个pFc段

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巳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入和K

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 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的主要功能

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区,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发挥溶解细胞的活性;

介导免疫细胞活性(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激活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7.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血清含量最高,占总量的75-80%,半衰期长,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参与II、III 型超敏反应。

IgM: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其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 强,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5-10%。

IgM 的特点: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参与皮肤黏膜的局部抗感染作用;初乳屮含有高浓度的slgA;通过替代途径激活补体;参与III型超敏反应。

IgD:占0.2%。是B细胞重要的表面标志;它的出现标志着B细胞的成熟;防止免疫耐受有一定作用。

IgE:含量最低。主要由粘膜下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分泌。引起I型超敏反应。

8、多克隆抗体的定义及特点

9、唱克降抗体的定义、特点、制备过程及应用。HAT培养基的特点。

第四章补体

1、补体的泄义和命名

2、补体系统的组成:固有成分,调节蛋白,补体受体

3、补体的理化性质:不稳定,高温灭活。

4、补体系统的激活:经典激活途径,旁路激活途径,MBL激活途径。

5、三条激活途径的具体内容、激活途径之间的关系图。

6、补体的生物学作用:溶菌、溶细胞;调理作用;炎症介质;清除免疫复合物第五章细胞因子

1、细胞因子的定义

2、细胞因子的分类:白细胞介素;「?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因子;牛长因了:着化因了

3、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发育;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介导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决定免疫应答类型。

第六章:CD分子和黏附分子

1、白细胞分化抗原(LDA)的定义。

2、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信号转导的CD分子

参与T细胞识别抗原的CD分子:CD3-TCR, CD4, CD8, CD2 (LFA-2)分子

参与 B 细胞识别抗原的CD 分子:CD79a/CD79b-mlgM, CD19/CD21/CD81 复合物

3、参与免疫细胞活化共刺激信号的CD分子

T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CD28与CD80(B7-l)/CD86(B7-2)分子

另外:CD152 (CTLA-4抑制活化T细胞扩增

B细胞活化所需的共刺激分子:CD40与CD154(CD40L)

4、细胞凋亡相关的CD分子:CD95 ( FaS /CD178 (FasL

5、黏附分子的定义

6、黏附分子的类别包括:1. 整合素家族2. 选择素家族3. 免疫球蛋白超家

族4. 黏蛋白样家族5. 钙黏蛋白家族

7、整合素家族:结构与分类:为a和B链组成的二聚体,按B亚单位的不同分8

个组。功能:主要介导细胞与ECM粘附,以及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

8、选择素家族:包括L-、P-、E选择素,配体是寡糖基团。介导血液流动状态下

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局部粘附,参与炎症发生、淋巴细胞归巢、凝血

及肿瘤转移。

9、黏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1. 参与炎症反应2. 参与免疫细胞识别与活化

3. 参与淋巴细胞归巢

10、白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及渗出的机制

11、淋巴细胞归巢的定义

12、L-选择素介导的淋巴细胞归巢的机制

第七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 、基本概念: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主要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HC)

2、MHC复合体基因组成:包括:MHC-I、MHC-II和III类基因。

经典的I类基因和经典的II类基因,功能:多态性和提呈抗原。非经典I

基因功能:与免疫应答负调控相关。

非经典II 类基因功能:抗原加工和转运,L MP,TAP,HLA-DM,HLA-DO

III基因功能:C4B C4A、C2、Bf为血清补体成分的编码基因

TNF HSP70等为炎症相关基因。

3、HLA I类分子和U类分子的比较

4、HLA复合体遗传特点:高度多态性,单体型遗传,连锁不平衡。

5、MHC多态性的意义

6 MHC的生物学功能:

1)引起移植排斥反应

2)参与对抗原的提呈

3)制约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

4)参与T细胞分化过程

5)参与调节NK细胞活性

6)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

7、MHC分子在T细胞分化发育中的作用: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第八章固有免疫细胞

1、固有免疫细胞的概念

2、单核巨噬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黏附特征

表型特征:

表面标志:MHC分子、黏附分子(LFA-1 ICAM-1)、共刺激分子(B7、CD40 表面受体:补体受体、Fc受体、细胞因子受体、模式识别受体(PBR

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细胞因子:IL-1、IL-6、IL-12、TNF-、IFN-丫IFN-a G-CSF GM-CSF TGF-g 补体成分:C1、C2、C3 C4 C5、B因子、D因子、P因子

凝血因子:凝血因子V、%、/、X和凝血酶原

反应性氧中间产物: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和单线态氧

(102)反应性氮中间产物:一氧化氮(NO)

其它:前列腺素、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ACTH内啡肽等活性产物。

3、巨噬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既有固有免疫功能,也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一)参与机体免疫防御及免疫自稳

(二)加工和提呈抗原

(三)调节免疫应答

(四)介导炎症反应

4、巨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杀灭病原体的主要机制

5、巨噬细胞抗肿瘤的主要机制

6、巨噬细胞加工提呈抗原的机制

7、树突状细胞(DC细胞)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临床血液学检验作业 答案

临床血液学检验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环形铁粒幼细胞:含有铁蛋白颗粒6颗以上,2/3以上绕核排列的铁粒幼细胞(有核红细胞)。 2、MRD:微量残留白血是指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或骨髓移植,达到临床和血液学完全缓解,而体内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估计此时有106-108个白血病细胞存在,这种微量残留白血病的增殖和扩散是复发的根源。 3、白血病裂孔现象:是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较成熟的中间阶段细胞亦残留少量成熟粒细胞或原始及幼稚以下阶段细胞缺如的现象。 二、填空题 1、血细胞的发育过程分为造血干细胞、造血祖细胞和原始及幼稚细胞等三个过程。 2、MIC分型法是由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三者共同组成。 3、铁在人体内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 4、一期止血缺陷是指血小板、血管壁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二期止血缺 陷是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异常所引起的止血功能缺陷。 三、单选题 1.因子Ⅶ和因子V主要含于下列哪种血液成分中( C ) A.硫酸钡吸附血浆 B.硫酸钡吸附血清 C.正常人新鲜血浆 D.正常人新鲜血清 2.因子V,Ⅷ主要含于下列哪种血液成分中 ( C ) A.硫酸钡吸附血浆 B.硫酸钡吸附血清 C.正常人贮存血浆 D.正常人贮存血清 3.在肝合成时,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是下列哪一组 ( C ) A.Ⅷ,Ⅸ,Ⅺ,Ⅻ B.Ⅱ,V,Ⅶ,X C.Ⅱ,Ⅶ,Ⅸ,X D.I,Ⅲ,V,Ⅶ 4.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抗止血物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D ) A.组织纤溶酶原激知物(t-PA) B.前列环素(PGI2) C.硫酸乙酰肝素 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5.血管止血作用的调控,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C ) A.受神经调控 B.受体液调控 C.二者通过拮抗作用调控 D.二者通过协同作用调控 6.下列哪项不属于血小板的细胞器 ( D ) A.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 B.a颗粒和糖原颗粒 C.致密颗粒和溶酶体颗粒 D.微管和微丝 7.cAMP与血小板聚集之间的关系,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 ) A.cAMP增高,促进血小板聚集 B.cAMP减低,促进血小板聚集 C.cAMP正常,抑制血小板聚集 D.cAMP减低,抑制血小板聚集 8.下列哪一项是错的 ( A ) A.血小板致密颗粒是血小板的消化结构 B.血小板致密颗粒是维持血小板形态、功能、代谢活动所需能量来源 C.血小板a颗粒是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D.溶酶体颗粒是血小板的消化结构 9.血小板a颗粒释放的特异蛋白质是 ( C ) A.ADP,ATP B.5-羟色胺和钙离子 C.血小板第4因子(PH)和β血小板球蛋白(β-TG) D.血小板促生长因子(PDGF)和凝血酶致敏蛋白(TSP) 10.血小板诱导剂,其诱导作用下列哪项最强 ( D ) A.ADP B.肾上腺素 C.凝血酶 D.TXA2 11.血小板聚集途径以下哪项是错的 ( C ) A.ADP途径 B.TXA2途径 C.VWF途径 D.PAF途径 12.在维持血小板形态方面起重要作用的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D ) A.微管 B.微丝 C.膜下细丝 D.致密颗粒 13.血小板在止血中功能,下列哪项是错的 ( A ) A.活化因子Ⅻ,启动内源凝血途径 B.粘附功能 C.聚集和释放功能 D.释放功能 14.下列哪一组是凝血酶原酶 ( B ) A.Ⅸa,Ⅷa,Ca离子,PF3复合物 B.Xa Va,Ca离子,PF3复合物 C.Ⅲ,Ⅶa,Ca离子复合物 D.ⅧF:Ag,Ⅷ:C复合物 15.下列哪一项是反映血小板收缩功能的物质 ( A ) A.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 B.血小板第4因子和自二血小板球蛋白

临床免疫学检验 名词解释&重要知识点 (上)

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间的结合力涉及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其中疏水作用力最强,它是在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亲和性(affinity):是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AD)之间的结合强度,取决于两者空间结构的互补程度。 亲合力(avidity):是指一个完整抗体分子的抗原结合部位与若干相应抗原表位之间的结合强度,它与亲和性、抗体的结合价、抗原的有效AD数目有关。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特异性、可逆性、比例性、阶段性。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一种抗原-抗体反应的现象。在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中,由于抗体过剩或抗原过剩,抗原与抗体结合但不能形成大的复合物,从而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现象。抗体过量称为前带,抗原过量称为后带。 免疫原(immunogen):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抗原。免疫佐剂(immuno adjustvant):简称佐剂,是指某些预先或与抗原同时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 半抗原(hapten):又称不完全抗原,是指仅具有与抗体结合的能力(抗原性),而单独不能诱导抗体产生(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当半抗原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可成为完全抗原。 载体(carrier):结合后能给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物质。 载体效应:初次免疫与再次免疫时,只有使半抗原结合在同一载体上,才能使机体产生对半抗原的免疫应答,该现象称为~。 单克隆抗体(McAB):将单个B细胞分离出来,加以增殖形成一个克隆群落,该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单一表位、结构相同、功能均一的抗体,即~。 多克隆抗体(PcAb):天然抗原分子中常含多种不同抗原特异性的抗原表位,以该抗原物质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体内多个B细胞克隆被激活,产生含有针对不同抗原表位的免疫球蛋白,即~ 基因工程抗体(GEAb):是利用DNA重组及蛋白工程技术,从基因水平对编码抗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装配,经导入适当的受体细胞后重新表达的抗体。 杂交瘤技术 【原理】以聚乙二醇(PEG)为细胞融合剂,使免疫后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瘤细胞,通过次黄嘌呤、氨基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HAT)选择性培养基的作用,只让融合成功的杂交瘤细胞生长,经反复的免疫学检测筛选和单个细胞培养(克隆化),最终获得机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体外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将这种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可从小鼠腹水中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理想骨髓瘤细胞的条件:①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②细胞株本身不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③该细胞是HGPRT或TK的缺陷株;④能与B细胞融合成稳定的杂交瘤细胞; ⑤融合率高。 目前最常用的是NS-1和SP2/O细胞株 (二)免疫脾细胞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免疫的概念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自身 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抗原 1. 抗原的定义 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 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 6.抗原的种类: 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第三章抗体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 重链(H链)和轻链(L链); 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 恒定区(C区):C H1-4;C L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

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 1个Fc (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段,多个pFc段 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巳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入和K 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 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的主要功能 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区,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发挥溶解细胞的活性; 介导免疫细胞活性(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激活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7.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血清含量最高,占总量的75-80%,半衰期长,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参与II、III 型超敏反应。 IgM: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其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 强,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5-10%。 IgM 的特点: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医学免疫学必做作业参考答案

医学免疫学必做作业参考答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填空题 1.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2.抗感染超敏反应免疫缺陷 3.自身耐受自身免疫(病) 4.解剖生理吞噬细胞炎症 5.反应迅速非特异性 6.细胞体液 二、单选题 1.D2.B3.C4.A5.D6.A7.C 三、更正题 1.传统免疫认为,机体的免疫功能是指对外来病原微生物的防御。或 现代免疫认为,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现代免疫认为,免疫应答的结果可以对机体有利,如抗感染;也可对机体造成损伤,如超敏反应。或传统免疫认为,免疫应答的结果总是有利于机体。 3.固有性免疫是通过遗传获得的。或 适应性免疫是机体从环境中接受抗原刺激后建立的。 4.机体接受多种抗原刺激后诱导产生的免疫称为特异性免疫。或 通过遗传获得的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四、名词解释 1.免疫的现代概念 是指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并排除“非己”,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反应。 2.免疫监视 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能识别并清除体内的突变细胞和异常细胞的功能。 五、问答题 1.简述免疫三大功能的正常和异常表现。 免疫功能正常表现(有利)异常表现(有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疫防御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超敏反应、易受感染或免 疫缺陷病 免疫稳定对自身组织成分耐受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肿瘤或持续性病毒感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抗原 一、填空题 1.免疫原性反应原性(或免疫反应性) 2.反应原性免疫原性 3.载体蛋白 4.TD-Ag TI-Ag 5.溶血性链球菌共同抗原 二、单选题1.C2.A3.B4.D5.D6.D7.C 三、更正题 1.胚胎期未与免疫活性细胞接触过的自身成份(如精子、眼晶体蛋白等)、经理化生物因素修饰过的自身成分均具有抗原性。 2.溶血性链球菌的多糖或蛋白质抗原与人心肌、心瓣膜或肾小球基底膜之间有共同抗原。或大肠杆菌O14与人类结肠黏膜之间有共同抗原。

研究生临床免疫学知识点总结

一、病毒性心肌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 病毒在心肌细胞内复制、繁殖导致心肌细胞溶解,由此引发一系列免疫反应,分两期 急性期-病毒对心肌的直接损伤作用,病毒进入机体后在宿主心肌细胞内大量繁殖、增殖,释放病毒及产生溶细胞物质,直接导致心肌细胞的死亡和代谢功能的丧失 慢性期-病毒感染第二周开始,变性、坏死心肌周围炎性细胞浸润、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使心肌细胞进一步受损 1、巨噬细胞和NK细胞作用 抗病毒作用:可直接灭后病毒,通过ADCC作用清除病毒 损伤心肌作用:溶解吞噬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增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受损 2、抗体作用: (1)病毒抗体-病毒特异性抗体(早期,针对机体产生特异性IgM抗体。后期有病毒特异性IgG抗体出现)病毒中和抗体(病毒心肌炎可持续性存在) 病毒抗体可以出现双重作用:抗病毒作用,早期抗体与病毒结合,阻断病毒在心肌内扩散或从外周进入心肌,减轻病毒对心肌的损害。 损伤心肌的作用:病毒蛋白与心肌细胞某些成分有相同抗原位点,所以病毒抗体可与心肌细胞结合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2)自身抗体的作用-损伤的心肌细胞内自身抗原释放,浸润心肌的巨噬细胞等APC将其摄取并加工处理后,递给B淋巴细胞,产生心脏反应性自身抗体,引起心肌细胞损伤。 3、TC作用: 病毒入侵机体,经过APC摄取加工处理,递给T细胞,后者活化致敏,病毒再次入侵机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TDTH释放细胞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进入抗原存在部位吞噬抗原释放炎症介质,损伤心肌细胞;CTL释放毒性蛋白(穿孔素、颗粒酶)导致心肌细胞溶解、 4、细胞因子的作用: IFN-浸润的心肌炎症细胞释放IFN、在病毒性心肌炎早期有抗病毒作用 TNF-由浸润心肌的巨噬细胞和T细胞分泌,是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中致心肌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5、其他细胞因子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IL-2 二、肿瘤抗原的分类及其特征。 1.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a.肿瘤特异性抗原-仅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而不存在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抗原,此类抗原是通过动物肿瘤移植排斥实验所证明,故又称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 b.肿瘤相关性抗原-并非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正常组织或细胞也可表达的抗原物质,但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此类抗原仅表现为量的变化,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 2.根据肿瘤抗原产生的机制分类: a.理化因素诱生肿瘤抗原-化学致癌剂或者物理致癌因素可引起基因突变或者潜伏的致癌病毒诱发的肿瘤,并且表达新抗原,此类抗原的特点是特异性强,免疫性弱,有明显个体特异性。 b.病毒诱生的肿瘤抗原-某些的肿瘤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致癌的病毒基因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从而诱发细胞癌变。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的肿瘤,均可表达相同的抗原,且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此类肿瘤抗原虽然由病毒基因编码,但与病毒本身的抗原不同,又称病毒相关的肿瘤抗原 c.自发性肿瘤抗原-突变的基因产物(自发性肿瘤表面所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大部分可能为基因突变所致,基因突变诱因不详;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用名词 1.中枢免疫器官也称次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源、发育成熟的地方。骨髓是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 答的发生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 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 5.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 的总数 6.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体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 抗原短肽,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可被CD8+ 细胞的TCR识别 7.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参考上一个) 8.调理作用是指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 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9.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 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Joining chain J链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可连接Ig 单 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稳定多聚体结构,参与体内转运 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组织不相溶引起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的基因复合物 12.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 子的双重识别…,一类、二类 13.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 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4.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免疫调节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中作出的生理性反馈,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 应答”的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16.高带耐受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 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17.低带耐受Low-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低引起 的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致低带耐受

临床免疫学习题

[单选]鉴定抗体效价常采用() A.单向免疫扩散 B.双向免疫扩散 C.亲和层析 D.免疫电泳 E.免疫吸附法 [单选]对人类而言属于异嗜性抗原的物质是() A.人抗白喉外毒素血清 BSA C.破伤风抗毒素 D.ABO血型抗原 E.大肠杆菌O [单选]制备人血清蛋白与福氏完全佐剂的乳化抗原时,两者比例最好为() A.1:1 B.2:1 C.3:1 D.4:1 E.5:1 [单选]ELISA间接法通常用来检测() A.抗体 B.抗原 C.免疫复合物 D.抗抗体 E.半抗原 [单选]免疫细胞产生、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A.胸腺和淋巴结 B.脾脏和胸腺 C.淋巴结和脾脏 D.胸腺和骨髓 E.黏膜免疫系统

[单选]下列关于T细胞亚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2和CD3是所有T细胞共同的表面标志 B D4存在于TH表面 C.反抑制性T细胞的表型为CD3+、CD4+、CD8+ D.若Ts功能低下,机体易发生感染 E.T细胞表面有绵羊红细胞受体 [单选]某部位黏膜受抗原刺激后,无抗原诱导的其他黏膜部位是否同样产生抗原活化细胞() A.同样产生 B.不产生 C.不一定 D.微量产生 E.部分产生,部分不产生 [单选]再次应答能迅速产生效应是因为机体内有() A.被激活的巨噬细胞 B.一定水平的致敏淋巴细胞 C.记忆细胞的存在 D.初次应答的残留抗原 E.T淋巴细胞的存在 [单选]在免疫应答中,不具有抗原呈递作用的细胞是() A.B细胞 B.吞噬细胞 C.郎格汉斯细胞 D.树突状细胞 E.T细胞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男性,6岁。临床诊断左侧先天性肌性斜颈。颈椎X线检查正常。治疗宜采用()。 A.石膏矫形 B.支具矫形 C.胸锁乳突肌全切除

免疫学重点知识汇总

14.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15.淋巴细胞归巢:指成熟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17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18.抗原表位(antigen epitope)或抗原决定基(antigeni c determinant)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19.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24.TCR、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抗原(idiotype, Id)。27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3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指抗体如IgG(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mediated-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 cytotoxicity,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FcR)识别包被于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3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K?hler和Milstein将抗原特异性B细胞与恶性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系即杂交瘤(hybridoma),既有骨髓瘤细胞大量扩增和永生的特性,又具有免疫B细胞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每个杂交瘤细胞由一个B 细胞融合而成,而每个B细胞克隆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故经筛选和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是为单克隆抗体。其优点是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44细胞因子(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功能。53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54.分化群(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位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55.黏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59.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体内,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64.MHC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即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HLA基因是迄今为止人体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系统。65.连锁不平衡: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66.HLA单体型: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67.锚定残基: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HLA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为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73.等位基因排斥:是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只有其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链基因的表达。λ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κ轻链基因之间的排斥,λ轻链和κ5.同种型排斥:种型排斥是指74.体细胞高频突变:B细胞受抗原刺激活化增殖过程中,每次细胞分裂,BCR可变区基因大约每1000bp就有一对发生突变,导致BCR的多样性及体液免疫应答中抗体的多样性。78阳性选择:在胸腺深皮质层,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D 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单阳性细胞,而不能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发生有效结合或结合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发生凋亡。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T细胞获得了自身MHC限制性。79.阴性选择:SP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相互识别,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发生凋亡而被删除,以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不能针对自身抗原发生强的应答,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阴性选择,T细胞获得自身免疫耐受。80.T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TCR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CD3组成。87.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专职性APC包括DC、巨噬细胞和B细胞三种。90.抗原处理:APC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内源性抗原或摄取入胞内的外源性抗原降解并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多肽适合与MHC 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此过程统称为抗原处理。91.抗原提呈: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此过程统称为抗原提呈。104.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发挥清除和破坏抗原物质(如病毒感染的细胞、肿瘤细胞、移植细胞等)的效应。106.MHC限制性: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自身MH C分子,称为MHC限制性。例如,巨噬细胞与Th细胞之间受MHCⅡ类分子限制,靶细胞与Tc之间受MH CI类分子限制。107体液免疫: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称为体液免疫。111 Ig基因的体细胞高频突变:生发中心母细胞的重链和轻链V区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在每次细胞分裂中,IgV区基因大约每1000 bp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一般体细胞自发突变的频率是1/107~1/1010。此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体细胞高频突变与Ig基因重排导致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BCR和抗体的多样性。109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免疫应答的进行,大量抗原被清除,或再次免疫应答仅有少量抗原时,只有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才能优先结合抗原,发生克隆扩增,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此为抗体亲和力成熟。113同种型转换:B淋巴细胞完成IgV基因重排后的子代细胞,在抗原的诱导和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下,其IgV基因表达不变,而C基因的表达从一种类型转变到另一种类型,进而导致Ig 类型的改变,称为Ig同种型转换,也叫做类别转换,如从IgM到IgG的转变。177固有免疫: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178模式识别受体(PRR):是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和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血液中还存在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sPRR),主要有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C反应蛋白等急性期蛋白。12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126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127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133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育完善形成的一系列反馈性上调和下调免疫系统功能,将免疫应答控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作业集第6次作业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作业集 第三章抗原与免疫分子 一、名词解释 1.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2.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3.补体系统补体并非单一分子,而是存在于血清、组织液和细胞膜表面的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被称为补体系统。 4.细胞因子是一类能在细胞间传递信息、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蛋白质或小分子多肽。 二、简答题 1.为何HLA基因或表型测定可用于亲子鉴定与确定个体身份? 由于1)HLA的高度多态性、2)单元型遗传以及3)HLA基因型终身不变,因此,HLA 基因或表型检测可用于亲子鉴定和确定个体身份。 2.简述IgG与IgM的特性与功能。 IgG――含量最高的Ig、半寿期约20~23天、能通过胎盘、是主要的抗菌抗病毒抗体; IgM――五聚体结构、结合补体能力最强、胚胎发育晚期即可合成、体液免疫最早出现的抗体,单体结构镶嵌在B细胞膜上,是B细胞抗原受体的主要成分。 第四章免疫器官与免疫细胞 第五章免疫应答 一、名词解释 1.适应性免疫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2.固有免疫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免疫防御功能,即出生后就已具备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也称为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二、简答题 1.简述Th1细胞和Th2 细胞的免疫效应。 Th1细胞分泌IFN-γ,能强力激活巨噬细胞,活化的巨噬细胞可清除所吞噬的病原体并引起局部炎症。Th1细胞分泌的TNF可诱导靶细胞凋亡和促进炎症反应。 Th2细胞分泌IL-4、IL-5、IL-6,其主要功能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产生抗体,和抗寄生虫感染。 2.试比较抗体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 抗体的初次应答抗体的再次应答 应答细胞初始B细胞记忆性B细胞 潜伏期较长较短 抗体类型先产生IgM,后产生IgG、IgA IgG为主 抗体浓度、维持时间浓度低,维持时间短浓度高,维持时间长

免疫学重点整理

免疫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P14) 1、名词解释: ①自然免疫:又称为先天免疫性,是机体先天就有的而且始终存在的防御机制。 ②获得免疫:是机体通过抗原诱导获得免疫应答而产生的对非自身物质(包括病原物)的抵 抗性。 ③体液免疫:指B淋巴细胞分化产生的浆细胞产生抗体作用于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 ④细胞免疫:指T淋巴细胞直接作用于被病原体侵染的靶细胞的特异性免疫 第二章抗原(P33) 1、名词解释 ①抗原(antigen):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就是抗原。 ②半抗原与载体:本身没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发抗体的形成),但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物 质。 ③抗原表位:结构已经明确了的抗原决定簇成为抗原表位,它是位于抗原物质分子表面或 者其他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 ④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 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⑤抗原组学:是建立在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基础上的新兴领域,它正在成长为继基因组 学和蛋白质组学后的科学热点。利用基因组学可以预测疫苗的候选抗原,利用蛋白质组学可以筛选疫苗的候选抗原,利用抗原组学可以鉴定疫苗的候选抗原。 2、思考题 ①作为抗原要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答:应具备两种特性: 其一:免疫原性,即抗原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的特性。 其二:免疫反应性,即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特异性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的特性。 具有这两种特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或免疫原,各种微生物和大多数蛋白质属于此。有些小分子物质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而具有免疫反应性,但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 无免疫原性,称为半抗原。 ②超抗原与普通抗原的区别是什么? 答:1)常规抗原仅能激活极少数具有抗原特异性受体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克隆的T细胞或B细胞。 2)常规抗原与TCR超变区的抗原结合槽结合;超抗原的一段能与TCRVβ的外侧结合,另一端与MHC-Ⅱ类分子结合。 3)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是特异性的;识别超抗原是非特异性的。 4)T细胞识别常规抗原受MHC限制;识别超抗原不受MHC限制。

免疫学知识点整理

《免疫学》知识点 1.免疫的概念、特性及功能 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排除“非己”,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特性: 识别:“自己”与“非己” 特异性:能识别非自身物质间的微小差异如:同分异构体、旋光性等 免疫记忆: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更多、更快、反应更强烈如:传染病康复后或疫苗免疫后,能获得长期免疫力 功能: 免疫防御:针对外来侵入者—抗原,免疫细胞会释放一种抗体,消灭异物,起免疫保护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 自身稳定:免疫细胞会把体内废物清除出体外。废物包括异物残渣、老死细胞、外来的杂质等----抗衰老 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或畸变的细胞,是一种生理保护功能----抗肿瘤 2.生物体的防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构成,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的方法与 途径 (1)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 (2)吞噬细胞、NK细胞、抗菌蛋白、炎症应答-----淋巴系统 (3)免疫系统:淋巴细胞、抗体。 免疫系统: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法氏囊(禽类)胸腺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淋巴组织 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其它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分泌型: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膜型:TCR、BCR、CD、MHC等 睡眠充足、不要酗酒、保持乐观,多参加运动、补充维生素每天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的免疫作用 淋巴结: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淋巴液) 脾脏: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滤过作用(血液) 4.T、B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作用 CD4+T(初始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 T细胞: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笔 记精华版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机体对“自己”或“非己”的识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的总和。正常情况下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性功能。担负着机体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这三大功能。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功能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免疫和适

应性免疫。 1.固有免疫 (innate immunity ) 又称天然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出生时就具备,能够遗传。 固有免疫的特点: ①非特异性:作用范围广,并非针对某一种特定抗原; ②效应迅速性:针对病原体及异物侵袭可迅速发挥作用; ③无记忆性:其应答模式和强度不随接触病原体的次数而改变。 2.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个体受抗原刺激后获得的一类具有针对性的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①特异性:仅针对特定抗原发挥免疫效应; ②获得性:其免疫效应只有经过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后才能建立; ③记忆性:免疫系统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比初次快速、强烈的免疫效应。 免疫器官 一中枢免疫器官 功能:免疫细胞发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的功能 1.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胸腺的功能 1.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2.免疫调节功能 二外周免疫器官 功能:是成熟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答发生的部位。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淋巴结、脾脏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淋巴结的功能: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淋巴结的结构:1皮质1)浅皮质区:细B胞定居的场所2)深皮质区:T细胞定居的场所。 2髓质 1)髓索:B细胞和浆细胞较多2)髓窦:巨噬细胞较多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二)脾脏的功能 1.是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过滤作用 抗原的概念及其特性 抗原概念:指能与T细胞、B细胞的TCR/BCR特异性接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 物质。 抗原的性能(抗原的特性): (1)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分子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特性。即刺激机体

单克隆抗体作业

单克隆抗体 摘要:抗体(antibody,Ab)是在对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中,B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类糖蛋白。它是能与相应抗原特异的结合、产生各种免疫效应(生理效应)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液中,也见于其他体液与外分泌液中,是构成机体免疫的主要成分。国际卫生组织将具有抗体活性及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一类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in,Ig),它与抗体都是指同一类蛋白质。免疫球蛋白(Ig)除具有抗体活性外,本身也带有多种抗原决定簇,具有一定的抗原特异性。显然,免疫球蛋白(Ig)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而抗体(Ab)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也就是说,所有抗体均是Ig,但并非所有Ig分子都具有抗体活性。 由于抗体分子具有极其精确的结合特异性,可以识别各种不同的抗原,还可以激活细胞的其他防卫系统消灭抗原,因此抗体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中获得广泛的重视和应用。随着杂交瘤技术、蛋白质工程和转基因等技术的发展,抗体已逐步在疾病治疗、诊断等应用领域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1975年K?hler和Milstein等人首次利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cAb)。他们将抗体产生细胞与具有无限增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相融合,通过有限稀释法及克隆化使杂交瘤细胞成为纯一的单克隆细胞系,此细胞系能产生结构和特异性完全相同的高纯度抗体。这种抗体抗体是针对一个抗原决定簇的抗体,又是单一的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故称为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高、纯度高、效价高、重复性好、无交叉反应及无限量生产的优点,为抗体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的手段,促进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制备应用 单克隆抗体是经过人工制备的一类特殊抗体,它具有一般抗体的性质;它是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类球蛋白,存在于体液中,具有免疫功能,介导体液免疫;它能与相应抗原(如病原体)特异性结合,在其他免疫分子和细胞的参入下发挥免疫效应。 单克隆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具有球蛋白的理化性质、空间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球蛋白对热和化学物质敏感,加热和加入化学试剂易破坏其结构,具有一定的半衰期。它和球蛋白一样具有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结合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恒定区有补体结合位点,介导补体发挥作用,形成攻膜复合物,杀伤变异的细胞。 单克隆抗体除了具有抗体的一般性质外,还具有其特殊性。它在结构和组成上高度均一,其类型抗原结合特异性和亲和力完全相同,易于体外大量制备和纯化,可以广泛的应用于医学和微生物学领域。单克隆抗体是小鼠免疫脾细胞(B细胞)和无限繁殖的骨髓瘤细胞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个杂交瘤细胞。而这个杂交瘤细胞不仅具有无限繁殖的能力,还具有分泌抗体能力,因此在体外培养后,可无限的分泌抗体。 抗体(Ab)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由四条肽链组成,其中两条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肽链约含210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约24000,称为“轻链”(L链);另两条相对分子量较高的肽链约含450~550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在55000~70000之间,称为“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