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居民葬地分析

合集下载

唐长安居民葬地分析

唐长安居民葬地分析
… … …
荣的曾祖及祖 皆“ 不仕 ” 应为平 民身份 , , 迁葬此地 乃“ 柑先茔之侧” 。综合 以上情况分析 , 这一墓地 的
墓主绝大多数似为住在长安城西部或附近 的平 民, 少数可能为中、 小官吏。 其次 , 再对墓志的纹饰分布进行分型研究 , 以墓
志 盖铭 文周 围是 否刻有 纹饰 可分 为 以下两 型 :
中图分类号 :K 5 8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 2 (0 1 0 6 2— 1x 2 1 )9—0 1 0 13— 4
现在的西安 , 唐代的都城 , 周边墓葬聚集极其丰 富, 而且 随着近些年西安周边考古的持续进行 , 发现 的唐代墓葬数千座 , 结合考古发现 的墓 志以及前人 研究、 整理 的文献墓志资料 , 这里对唐长安居 民葬地
区, 洪庆原汉唐墓葬区 , 各墓葬区发 掘唐墓数千座。 尤其是地处长安城东 以及东南的近郊 的龙首原、 白 鹿原 、 铜人原 、 洪庆原 、 之南 的凤栖原、 少陵源、 比原 等地 , 分布更是集 中, 唐时也是理想的丧葬之地。

省博物馆馆 长武伯伦先生早在 16 93年就对长安城 郊 的乡村里名进行 了增补 , 此后 , 日本 的爱宕元 , 杜 文玉 , 尚民杰 , 程义等又对此有所补充和修订 , 本人 20 06年所著硕 士论文对相关资料进行 了进 一步整

l 3・ 1
二、 本人在翻阅了《 唐代墓志汇编》 上 , ) ( 下 j
凰。及垂流棘 。壹霎氯 。其别敕傻厚官供者。准本 品敷十分加三等。不得别 药荤饰 。 - 本人搜集 到 ”9 出土有墓志并随葬器物的墓葬有 3 余座墓葬 , O 除少
和《 唐代墓 志汇编续》 以及西安地 区考古发掘发

唐代墓葬形制

唐代墓葬形制

唐代墓葬形制唐朝,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墓葬形制也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特色。

唐墓,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唐代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多方面的珍贵资料。

一、唐代墓葬的地理分布与特点唐代墓葬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尤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两京及其周边地区最为集中。

这些墓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规模宏大,形制多样,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丧葬习俗。

从地理位置上看,唐代帝王陵墓多选址于山水环抱、地势险要之地,以体现皇权的威严与永恒;而贵族、官僚及平民的墓葬则多分布于城郊或乡村,呈现出较为平实的风貌。

二、唐代墓葬的形制与结构帝王陵墓唐代帝王陵墓多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即利用自然山体作为陵墓的基础,再在其上建造封土、祭祀建筑等。

这种形制的陵墓不仅气势恢宏,而且具有很好的防盗效果。

其中,以唐太宗昭陵、唐高宗乾陵等为代表的陵墓更是成为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典范。

帝王陵墓的内部结构也极为复杂,一般由墓道、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墓道多呈斜坡状,宽度逐渐收窄,以增强墓室的封闭性;甬道则是连接墓道与墓室的通道,其两侧常绘有精美的壁画,描绘着天神、瑞兽等神秘图案;墓室则是放置棺椁及随葬品的地方,其规模大小因墓主人身份地位而异。

贵族、官僚墓葬唐代贵族、官僚墓葬的形制与结构较为灵活多样,既有仿照帝王陵墓的“因山为陵”式,也有平地起建的“封土堆”式。

这些墓葬在规模上虽不及帝王陵墓宏大,但在建筑工艺和装饰艺术上却毫不逊色。

贵族、官僚墓葬的墓室内部结构也较为复杂,常设有多个耳室、侧室等,用于放置不同种类的随葬品。

平民墓葬唐代平民墓葬的形制和结构则相对简单。

一般采用“竖穴土坑”的建造方式,即在平地上挖一个长方形的土坑,再将棺椁放入其中,最后用土填埋。

这种形制的墓葬虽然简陋,但却体现了唐代平民阶层朴素、实用的丧葬观念。

三、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与葬俗唐代墓葬的随葬品丰富多样,既有陶俑、瓷器、铜器等日常生活用品,也有金银珠宝、玉器、丝绸等珍贵物品。

浅谈唐代墓葬帝陵级规格葬法特点

浅谈唐代墓葬帝陵级规格葬法特点

浅谈唐代墓葬帝陵级规格葬法特点⼀些浅薄见识,各位元良勿笑,浅歌⼀⾸,欢迎笑纳。

唐陵多依⼭⽽建。

我们看看这个是唐顺宗丰陵的墓道⼝。

丰陵是唐顺宗李诵与庄宪皇后的合葬陵,位于今陕西富平县城东北约20公⾥处的⾦瓮⼭之阳(今曹村乡陵村),因⼭为陵,陵区周围20公⾥,东北距唐睿宗之桥陵26公⾥。

丰陵墓道⼝、盗掘遗迹⾮常明显、去拍照那次上去过⼏次,陋兰室主⼈带了⼏位朋友⼀起去做了步丈与拍了⼀些照⽚。

⽂保员见了我们⼀群⼈警惕性⼗分⾼,见我们上⼭,马上就跟随⽽⾄。

要知道,这些⽂保员都是当地纯朴的农民,每⽉仅拿⼏⼗元钱的聘⾦,可确实做到了恪尽职守。

该陵墓最早是在5代被盗⾥⾯的封墓⽯早已被挖开现在⾥⾯回填的都是泥⼟。

据说是宋朝初年回葬时回填的当地⼈说上世纪60年代⼜被向前掘进了10多⽶但没有继续挖下去。

现在陵⼭上不收费可以随便上去、随处可见可以看到墓道⾥有游⼈丢弃的矿泉⽔瓶。

根据丰陵墓道形制和乾陵墓道历史图⽚对⽐,基本可以判断乾陵规模也就丰陵那么⼤,⽽且乾陵整个建造⼯期就6个⽉可想⽽知不会⼤到哪⼉去。

这个是崇陵墓道⼝也是早年被盗的这个洞是进不去的,墓门在图中这块⽯头正下⽅10-15⽶左右的地⽅,也就是说要把前⾯这堆杂草的碎⽯和泥⼟全部向下刨开10-15⽶即可看到墓门。

这⽐发掘秦始皇陵和明13陵容易太多了,因为墓道⼝直接暴露在外,所以⽂管员⼏乎天天都要去查看,不过貌似现在已经回填了。

但是⽅位基本谁都知道.唐帝陵地宫构造封墓⽯后⾯就是地宫了.前⾯⼏个被盗帝陵的封墓⽯都已经不在了。

看乾陵的丰墓⽯,咋⼀看会以为是台阶~~~~实际上是层层叠加上去的共8000块39层⽯条。

从第⼀层(图中箭头指向第⼀块)开始把⽯条取⾛⼀层⼀层直线往上取直到把8000块⽯条取⾛就可以看到乾陵墓道⼝了。

第⼆个箭头所指的位置就是今天游⼈们在乾陵看到并经常拍照留念的墓道⼝顶端从图上可以看到乾陵的封墓⽯全部完整未如丰陵和崇陵的墓道⼝那样⽆任何封墓⽯条。

因此说明乾陵尚未被盗。

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

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

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汇报人:2024-01-09•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概述•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的考古发现目录•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的历史背景•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的文化价值•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的保护与利用目录01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概述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是指位于唐长安城周边地区,规模较小、结构简单的墓葬。

根据墓葬的规模、形制和陪葬品等特征,可以将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分为平民墓葬和官吏墓葬两类。

定义与分类分类定义分布与特点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主要分布在长安城周边的京兆府万年县、长安县、咸阳县和泾阳县等地。

特点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的形制多为长方形或圆形单室墓,墓道多呈斜坡状,墓坑规模较小,陪葬品较少,以陶器、铜器、铁器等生活用具为主。

研究意义了解唐代社会结构通过对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的研究,可以了解唐代社会基层民众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结构。

探究唐代文化交流唐长安城是唐代文化的中心,通过对郊区中小型墓葬的研究,可以探究唐代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补充历史文献记载唐代的文献记载主要关注政治、军事等方面,对于社会基层的记载较少,通过研究中小型墓葬,可以补充历史文献的不足,更加全面地了解唐代历史。

02唐长安城郊区中小型墓葬的考古发现多数墓葬采用土坑作为墓圹,平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深浅不一。

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部分墓葬使用砖砌筑墓室,多呈单室或双室结构,墓顶有券顶和穹隆顶两种形式。

少数墓葬采用石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墓室坚固,保存较好。

030201墓葬形制包括陶罐、陶碗、陶盘等生活用具,以及陶俑、陶动物模型等随葬品。

陶器以青瓷和白瓷为主,器形有碗、盘、壶等,多为实用器。

瓷器包括铜镜、铜钱等小件铜器,以及铜灯、铜炉等生活用具。

铜器包括玉佩、玉镯、玉带等装饰品,以及玉印章等文房用品。

玉器随葬品墓志与碑刻墓志多数墓葬有墓志,志石呈方形或长方形,记载着墓主人的姓名、籍贯、生平事迹等信息。

唐朝的都城长安与帝王陵墓

唐朝的都城长安与帝王陵墓

唐朝的都城长安与帝王陵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其都城长安和帝王陵墓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探讨唐朝的都城长安和帝王陵墓。

一、城市规划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其城市规划堪称经典。

长安城呈长方形,南北宽约9公里,东西长约10公里,总面积达到了近100平方公里。

城墙周长近14公里,周围有护城河环绕。

长安洛阳路是城市的主干道,该路上有五丈街、交子街等商业繁华的街道,受到了横断山脉的地势限制,因此城市规划更加合理和安全。

二、建筑风格1. 宫殿建筑唐朝的宫殿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以大明宫为例,大明宫是唐朝的皇宫,规模宏大。

宫殿建筑以黄色为主,建筑风格豪华典雅,宏伟壮观。

千官殿、太极殿、普贤殿等建筑都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顶峰。

2. 佛教寺庙唐朝是佛教传入中国的鼎盛时期,许多著名的佛教寺庙如大雁塔、小雁塔等都建立在长安附近。

这些寺庙的建筑风格以尊崇、庄重为主,色彩鲜艳,造型典雅。

佛教文化对唐朝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陵墓建筑唐朝的帝王陵墓保存完整,代表了当时帝王陵墓的建筑风格。

著名的唐陵有秦始皇陵和汉武陵墓等。

这些陵墓群均以宏伟的地下宫殿为主体,墓道曲折蜿蜒,宫殿建筑奢华壮观。

陵墓建筑展示了唐朝帝王的统治地位和财富。

三、文化内涵1. 长安的繁华唐朝的长安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作为东方的天堂,人口达到了200多万。

长安不仅是政治和军事中心,也是文化艺术的重镇。

唐朝的文人墨客众多,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使长安成为文化的中心,传统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 帝王陵墓的意义唐朝帝王陵墓代表着帝王的权威和尊严,也是国家古代陵园的代表。

陵墓建筑庄重肃穆,石雕、画像和文物彰显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宗教风貌。

通过对帝王陵墓的保护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唐朝的历史和文化。

总结:唐朝的都城长安和帝王陵墓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的典范。

长安的城市规划合理且安全,建筑风格豪华典雅;帝王陵墓的庄重肃穆代表了当时皇帝的权威和尊严。

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的胡化元素

长安地区唐墓壁画中的胡化元素
关键词:唐墓壁画 胡化 长安地区 中外交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现 存 唐 墓 壁 画 集 中 体 现 了 唐 代 绘 画 风 采 ,其 内涵的精神气质,外显的表现形式,也曾广泛出现 在当时的宫室、殿堂、邸宅、佛寺、道观、楼榭及亭 台中。唐代兴盛厚葬,墓葬壁画丰富,加之胡汉贸 易交流频繁,因而壁画包含大量“胡化”元素。从胡 服、胡器,到胡乐、胡舞,唐墓壁画中的汉胡融汇场 景显示出隋唐时期中西交融及民族交往的历史史 实。截至目前,已正式发掘的唐代墓葬约有 3000 余座,其中壁画墓 100 多座,这些墓葬壁画又以长 安地区的房龄大长公主墓、永泰公主李仙蕙墓、懿 德太子李重润墓及章怀太子李贤墓最具代表性。
一、唐朝的胡化之风
有唐一代,政治开放,经济繁荣、文化多样。丝 绸之路这条贯通中外的交通要道在李唐王朝和西 域诸国文明交汇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唐代社会开 放、民族政策宽容,高祖李渊及太宗李世民皆有鲜 卑血统。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曾指出, “唐源流出于夷狄”“若以女系母统言之,唐代创业 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孤独氏,太宗之母为窦 氏 即 纥 豆 陵 氏 ,高 宗 之 母 为 长 孙 氏 ,皆 为 胡 种 ,而 非汉族”,又述“李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其与胡夷 混杂,乃一较晚之事实也。”[1]唐朝和许多民族及国 家保持频繁的政治经济往来。长安城内胡人众多, 不少胡人甚至在朝为官。“胡风”和“胡化”一度在 长安成为流行时尚。后晋赵莹主持编修的 《旧唐 书·卷 四 十 三 卷》载 ,唐 自 武 德(618—626)至 开 元 (713—741)的 一 百 二 十 余 年 间 ,先 后 与 近 三 百 个 国家和地区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郎中、员外郎
之职掌二王后及諸蕃朝聘之事。二王之後,酅公、 介公。凡四蕃之國。经朝贡之后,自相诛绝,及有罪 灭者,盖三百余国。”[2]。唐朝开明的外交政策和开 放繁荣的社会氛围,大批域外使节来仪。为此,长 安城内设立鸿胪寺和客典署,专门负责管理接待 外国使节及少数民族。不仅如此,还为使节提路 费、食宿、翻译、医疗及丧葬等各种优待[3]。

唐朝帝王陵墓

唐朝帝王陵墓

唐朝帝王陵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其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帝王陵墓群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附近,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陵园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唐朝帝王陵墓的历史、特点、布局及代表陵墓。

一、唐朝帝王陵墓的历史唐朝建国后,唐高祖李渊于武德元年(618年)入关称帝,在关中建立了大唐王朝。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李渊在称帝后就开始为自己和子孙建造陵墓。

唐朝的陵墓制度历经了几个阶段的变化,最终形成了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为典范的格局。

二、唐朝帝王陵墓的特点地理位置唐朝帝王陵墓选址于关中地区的北部,以长安为中心,辐射到周围的咸阳、武功、乾县等地。

这些地方山川秀美,环境幽静,是大唐王朝的皇家陵园。

建筑风格唐朝帝王陵墓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和北方地区的文化特色,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陵墓前有神道和石刻,后有地宫,周围有垣墙和阙楼等建筑。

艺术价值唐朝帝王陵墓群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瑰宝。

陵前的石刻工艺精湛,造型生动,代表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

同时,陵墓内部的壁画、石雕等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三、唐朝帝王陵墓的布局神道与石刻唐朝帝王陵墓前都有一条神道,是整个陵园的中轴线。

神道两侧排列着各种石刻,如石狮、石马、石人等,象征着皇家的尊严和威严。

地宫地宫是唐朝帝王陵墓的核心部分,是安放皇帝遗体的地方。

地宫都经过精心设计和施工,结构复杂且坚固耐用。

垣墙与阙楼垣墙是围绕在陵墓周围的矮墙,用于保护陵墓不受破坏。

阙楼则是陵园的入口,高大雄伟,彰显着皇家的气派。

四、代表陵墓介绍唐太宗昭陵昭陵是唐朝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以突厥颉利可汗的坟墓为借鉴,亲自选定昭陵的地形,并将陵墓范围规划得宏大壮观。

昭陵除了地宫之外,还有100余座陪葬墓,形成了庞大的昭陵陵区。

陪葬墓中包括了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如魏征、长孙无忌等。

唐高宗乾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

唐代帝陵的发展阶段

唐代帝陵的发展阶段

唐代帝陵的发展阶段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帝陵的建设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初期阶段(618年-705年)唐朝建立初期,由于国力的恢复和统一的局面,帝陵的建设开始有了新的发展。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帝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昭陵。

昭陵位于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具有规模的帝陵之一。

昭陵以大型的地宫为特色,地宫内设置了各种宫殿、神道和祭祀设施,供奉着太宗和皇后的陵墓。

昭陵的建设充分展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威严和帝王风范,对后世的帝陵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盛期阶段(705年-755年)唐玄宗时期是唐代帝陵建设的盛期。

这一时期,唐玄宗在长安附近修建了多座陵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玄宗自己的陵墓——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与昭陵相邻。

乾陵规模宏大,包括有神道、墓室、宝塔等建筑,体现了唐玄宗的雄伟气势和帝王之尊。

乾陵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唐玄宗追求奢华和富丽堂皇的风格,也标志着唐代帝陵建设的高峰。

三、中期阶段(755年-907年)唐朝晚期,安史之乱的爆发对帝陵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动荡局势的持续,帝陵的建设相对较少,且规模较小。

但仍有一些帝陵得以建成,例如唐代最后一位皇帝——唐昭宗的陵墓——陵寝。

陵寝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规模较小,但仍有一定的陵园和陵室。

陵寝的建设标志着唐帝陵建设的暂时终结,也预示着唐朝的衰落。

四、后期阶段(907年-907年)唐朝在907年灭亡后,帝陵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由于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的更迭,帝陵的建设相对较少,规模也较小。

五、总结唐代帝陵的发展经历了初期阶段、盛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初期阶段的代表是昭陵,盛期阶段的代表是乾陵,中期阶段的代表是陵寝。

在这些阶段中,帝陵的建设规模和风格不断变化,但都体现了当时帝王的威严和尊贵。

唐长安城南少陵原地区的乡里行政

唐长安城南少陵原地区的乡里行政

唐长安城南少陵原地区的乡里行政作者:王号辉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6年第03期【摘要】少陵原又被称为杜陵原、杜原,位于长安城南,是唐代著名的风景区,园林别业的集中区。

少陵原位于浐水和潏水之间,由长安城南直至南山,在行政区划上跨长安、万年两县。

其能够确定的乡里,在长安县,永寿乡属于其范围;在万年县,义善乡、宁安乡等11乡在少陵原上。

【关键词】长安;少陵原;乡里行政少陵原位于唐长安城南,属于广义上龙首原的一部分。

根据史念海先生的研究,整个长安地区是一块完整的原,在流水侵蚀的作用下,像黄土高原一样,由大的原分割成几块面积稍小的原,再经过流水侵蚀,又被分割成再小一点的原。

[1]少陵原就属于是龙首原经过流水侵蚀之后分割出来的一个较大的原,居于浐水和潏水之间,因汉宣帝和其妻许皇后在此安葬,许皇后陵较杜陵小,因称少陵,“宣帝许后葬于此,俗号少陵原”。

[2]又因杜陵在此,又被称为杜陵原、杜原。

少陵原的范围,在《长安志》中,“在县南四十里,南接终南,北至浐水,西屈曲六十里入长安县界,即汉鸿固原也”,[3]明《陕西通志》中,“少陵原乃樊川之北原,自司马村起,至何将军山林而尽,相近为朱坡”,少陵原今为南起引镇,北抵陆家寨、曲江池一带的广大塬面,在浐河和潏河之间。

在地势上,少陵原包括今鸿固原、凤栖原,从长安城南直至南山。

唐长安城南分由长安县和万年县管辖,由此可见,在行政区划上,少陵原地区不仅包括万年县的部分乡里,同时也包括了长安县的部分乡里。

对于长安、万年两县的乡里行政,古有记载,今人研究也颇多。

据宋敏求在《长安志》,唐长安郊区共有104乡,其中万年县45乡,长安县59乡。

但在《长安志》中,宋敏求只列出了13乡8里的名字。

到了清代,毕沅在校注《长安志》时又根据出土的墓志资料增加了12乡。

近人又根据各新出土墓志和有关记载等资料对两县的乡里进行了补遗。

其中,武伯纶的《唐万年、长安县乡里考》[4]和《唐长安郊区的研究》[5]两篇文章罗列了70乡,其中万年县增补到40乡,长安县30乡。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

家人要前往墓地扫除坟墓上的杂草和尘土,以保持坟墓的整洁和美观。此外, 还要进行修坟、立碑等活动,以示对死者的缅怀和敬意。
综上所述,宋代的丧葬习俗虽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经济 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其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发展。这些习俗反映了宋代人 们对生死问题的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态度。
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推动现代殡葬业的发展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人民的期望。
参考内容
丧葬习俗与殡葬文化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与人类文明的历史有 着密切的。在中国,丧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其中蕴 含着许多哲学、伦理和情感方面的因素,对于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有着深刻的影响。
夫妻合葬习俗是唐代丧葬礼俗文化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在这个时期,男性 和女性在丧葬方面的待遇存在明显的性别等级差异。本次演示将从唐代夫妻合葬 习俗入手,探讨其中反映出的性别等级差异及其文化意义。
在唐代,丧葬礼俗文化受到封建社会等级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个背 景下,男性和女性在丧葬方面的待遇并不平等。男性在丧葬礼俗中享有更高的地 位,而女性则往往受到一定的忽视和歧视。这种性别等级差异在夫妻合葬习俗中 表现得尤为明显。
以示对死者的缅怀和敬意。在到达墓地后,要进行安葬仪式,将棺材埋入墓 穴中。在安葬完毕后,家人和亲友要离开墓地并返回家中,为死者的逝去而悲伤 哀悼。
五、后续礼仪
在安葬完毕后,家人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后续礼仪,以示对死者的缅怀和敬意。 首先是要进行祭奠仪式。家人和亲友要在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等节日前往墓地 祭奠死者,以示不忘先人之恩德。此外,还要进行扫墓活动。在清明节等节日时,
宋代丧葬习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厚葬之风盛行。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宋代丧葬习俗逐渐发生了变化。本次 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宋代的丧葬习俗进行探讨。

唐代丧葬制度

唐代丧葬制度

唐代丧葬制度一、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其丧葬制度也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本篇文档将详细介绍唐代的丧葬礼仪、陵墓制度、葬具与随葬品、丧服制度以及丧葬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通过对唐代丧葬制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宗教和伦理观念。

二、唐代丧葬礼仪唐代的丧葬礼仪十分繁复,包括送终、铭旌、沐浴更衣、迁铺、招魂、吊唁、属纩、奠、殓、殡、服丧等多个环节。

其中,送终是丧葬礼仪的基础,是指为逝者送别;铭旌是对逝者表示悼念和敬意的文书;沐浴更衣则是对逝者进行清洁和整理仪容的仪式;迁铺是将逝者从卧室移至中堂的仪式;招魂是召唤逝者灵魂的仪式;吊唁是表达哀悼之情的仪式;属纩则是将新絮或丝绵置于逝者口鼻上的仪式;奠是指祭祀仪式;殓是指将逝者入殓棺中的仪式;殡是指将棺木移至墓地的仪式;服丧则是为逝者守孝的仪式。

三、唐代陵墓制度唐代陵墓制度是唐代丧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陵墓通常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等部分组成。

其中,墓道是通往墓室的通道;墓门是阻挡盗墓者的入口;甬道是连接墓门和墓室的通道;墓室则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地方。

唐代的陵墓制度还涉及到陵园的规划设计,以及与地形、水文等自然环境的协调。

四、唐代葬具与随葬品唐代葬具包括棺椁和墓室内的陈设。

棺椁是安放逝者遗体的容器,通常由木材制成,分为底、壁、盖三部分。

墓室内的陈设包括明器、兵器、陶器、玉器等,这些随葬品往往是用来陪伴逝者进入另一个世界的物品。

五、唐代丧服制度唐代丧服制度是根据亲疏关系来确定穿着的服饰和颜色的制度。

根据规定,亲人穿着白色的丧服,朋友穿着黑色的丧服,而五品以上的官员则穿着素丝麻衣。

此外,不同品级的官员在守孝期间所穿的丧服也有所不同。

这种丧服制度体现了唐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文化传统。

六、唐代丧葬文化的影响与传承唐代丧葬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和发展。

唐代的丧葬文化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的认识和态度。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

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之初步研究唐长安城是唐代的首都,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在唐代长安城,高官们的住宅分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反映了他们的地位和地位随时间的变化。

本文将初步研究唐长安城高官住宅分布变迁。

唐长安城的高官住宅分布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期。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实施了一系列的行政,其中包括城市规划和官员住房分配。

据史书记载,唐太宗在城市规划中把高官的住宅区划分为西北和东南两部分。

西北部分主要是供李世民自己和皇族的住宅使用,东南部分则是分配给高级官员和文武将领的住宅区。

这种分区规划反映了当时唐朝政权的政治结构和等级制度。

随着唐朝的繁荣发展,长安城的规模不断扩大,所以高官住宅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据考古发现,唐长安城内的高官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墙内的中心地带,即宫城和内城之间的区域。

这些住宅多是建在城市的主要街道周围,为高官提供便利的生活和办公条件。

同时,这些高官住宅还紧邻朝廷和皇宫,方便高官与皇帝和其他官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唐长安城的高官住宅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品住宅”。

这些住宅分布在城市的中心地带,面积较大,建筑风格豪华,用材考究,内部设施齐全。

据史书记载,上品住宅不仅有宽敞的庭院和花园,还有宴会厅、休息室、书房等多个功能区域。

这些住宅的装饰也非常讲究,采用了豪华的家具、精美的壁画和屏风,展示了高官们的财富和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唐长安城的高官住宅分布继续变化。

据史书记载,唐高宗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变化,长安城的高官住宅开始向城外扩展。

高官们开始在城外的郊区修建别墅和庄园,以逃避城市的嘈杂和繁忙,同时也为了享受自然环境和休闲娱乐。

这些别墅和庄园大都建在山水之间,拥有壮丽的景色和宽阔的土地,提供了高官们所需要的安静和私密空间。

综上所述,唐长安城的高官住宅分布是随着时间和唐朝政权的变化而变化的。

从唐太宗时期的分区规划到唐高宗时期的城外分布,唐长安城的高官住宅反映了唐朝政治和社会的演变。

从出土墓志看唐长安居民葬地

从出土墓志看唐长安居民葬地

近,长约15公里。

在今西安市东南的等驾坡、田家湾一带与少陵原相接,连绵“六、七十里”。

《辛氏三秦记》谓:“龙首原,起自南山东义谷沪河西岸,至长乐坡西北,屈曲至长安古城,六七十里皆龙首原。

”囝潘岳《关中记》和张衡《西京赋》也有汉长安城和宫阙的一部分“疏龙首原而筑”的记载。

宋敏求《长安志》也记述隋唐宫室“东临沪灞,西枕龙首原”。

o唐长安城之东及东南远郊,与龙首原隔沪河相望的白鹿原,铜人原,及洪庆原等处,唐时也是理想的丧葬之地。

妹尾达彦在《唐长安。

都市生活E墓域》。

一文中记了长安城郊外的墓域,以考古发掘的为准,有:西郊唐代墓葬区,西南墓葬区,风椟原秦汉唐明墓葬区,东郊唐代墓葬区,纺织城唐代墓葬区,新筑秦汉唐墓葬区,洪庆原汉唐墓葬区。

各墓葬区发掘唐墓数千座,在长安城西南地区的考古发掘至今没有结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长安考古队队长刘呆运先生说这一地区已发现唐墓约700座,说明西南地区是唐墓的集中地区。

图(一);西安地区唐代墓葬分布图[摘自(日)妹尾达彦《唐长安。

都市生活t墓域》】。

刘庆柱:《三秦记辑注》二《汉睦安城》,由《类编K安志》卷7“原丘龙首原”条辑出,经隋唐及以后人改篡,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北宋)宋敏求撰:(F-安志》卷7‘唐京城》,中华书局,t985年。

(日)妹尾达彦《唐长安。

都市生活t墓域》,《东7,7。

古代文化》(特集·迪唐使墓志量脚‘’5中日交流史),2005·春。

123号.大和书房。

安城时,依照《周易》的乾卦理论,如何处理好长安城固有的交替出现的地形问题时,据说“隋氏营都,宇文觊以朱雀街南北有六条高坡,为乾卦之象,故以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

九五位贵,不欲常人居之,固置玄都观及兴善寺以镇之。

””可见这六坡地形在唐长安城的总体规划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下图(图--)所示墓志中记载居民的卒地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到居民卒地的分布情况,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东边万年县居民的分布要多于西边长安县的居民分布。

唐代早期墓葬等级划分初探

唐代早期墓葬等级划分初探

2019年3月第35卷第2期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Mar.2019Vol.35No.2【汉唐研究】唐代早期墓葬等级划分初探裴书研1,范丹妮2(1.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西安710065;2.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安710119)摘要:唐代鼎盛期等级制度严格,唐早期则是森严等级制度形成期,尤为重要。

墓葬形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生前的身份地位和经济情况,是评判其社会等级的重要依据。

以唐代早期各类墓葬为主线,结合随葬品的出土情况,对唐代早期墓葬作形制分类,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入手,可管窥唐代早期墓葬的等级制度,并推进唐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研究。

关键词:唐代早期;墓葬;等级制度中图分类号:K878.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19)02-0021-04收稿日期:2018-08-29作者简介:裴书研,男,陕西西安人,考古学博士,西安文理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考古与器物研究;范丹妮,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文物与博物馆教育研究。

等级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制度,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期,等级制度较先前更加完善,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建筑、服饰、饮食、墓葬等方面都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关系。

唐代盛行厚葬之风,事死如事生,通过墓葬表明死者生前权力地位和财富积累,根据已发掘的唐代墓葬形制中不同的表现形式,可以管窥墓主人等级身份,揭示唐代早期等级制度下的葬制。

一、唐代墓葬分期唐长安城即唐朝的都邑所在地,在关中渭北平原,分布有规模宏大的唐代帝陵以及数量众多的陪葬墓,现已发现的唐代高等级墓葬主要集中在此。

19世纪末,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考古学传入中国,考古工作者对唐代墓葬初期阶段的调查研究同样是在关中地区展开。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对这一地区的唐代墓葬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调查,并进行了相关的挖掘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

唐代的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一、本文概述唐代,作为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丧葬观念习俗与礼仪制度也同样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解读唐代丧葬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历史背景,以揭示这一时期社会风貌、伦理观念及宗教信仰的重要侧面。

唐代丧葬习俗丰富多样,既体现了儒家“孝”文化的深刻影响,又融入了佛教、道教等宗教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丧葬礼仪体系。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包括丧葬观念的形成与演变、丧葬礼仪的具体流程、丧葬用品的种类与象征意义、以及丧葬习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等。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也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借鉴。

二、唐代的丧葬观念在唐代,丧葬观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孝道与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

人们普遍认为,丧葬是对逝者表示尊敬和怀念的一种方式,也是展示家族荣誉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场合。

因此,唐代丧葬习俗既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孝道观,也融合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信仰。

唐代的丧葬观念强调孝道。

在儒家思想中,孝道是为人子女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丧葬则是尽孝的重要表现。

唐代法律规定,父母去世后,子女必须守丧三年,期间不得婚娶、赴宴、娱乐等,以示对逝者的哀悼和尊敬。

唐代还流行着“厚葬”之风,即尽可能为逝者提供丰厚的葬礼和豪华的墓地,以显示子女的孝心和对家族荣誉的维护。

唐代的丧葬观念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伦理。

在唐代社会中,家族成员的身份和地位有着严格的区分,这种区分在丧葬活动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在葬礼的仪式中,家族成员必须按照尊卑长幼的顺序排列,不得僭越。

同时,不同身份和地位的逝者,其葬礼规模和仪式也有着严格的规定,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唐代的丧葬观念还融合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

唐代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时代,人们普遍信仰佛教、道教等宗教,这些宗教信仰在丧葬活动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佛教的念经、超度等仪式常常出现在唐代的葬礼中;道教的炼丹、祈福等活动也与丧葬习俗相结合。

唐长安城南郊高阳原大居安村墓地考古解读

唐长安城南郊高阳原大居安村墓地考古解读

高阳原,地处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的西南郊,今属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郭杜街道一带,距唐长安城遗址约8公里。

这里地势高亢轩敞,南枕秦岭、北望长安,是隋唐时期京畿居民一处理想的身后之所。

21世纪以来,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配合高校园区、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等国家重点项目的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阳原上已发掘有千余座隋唐时期墓葬,取得了丰硕的考古成果,全面拓展了隋唐考古学的深入研究。

近年来,在推进周边区域规划建设的浪潮中又不断有新的收获涌现。

2017年1—文 图/邢福来 张锦阳 苗轶飞唐长安城南郊高阳原大居安村墓地考古解读4月为配合西安万科城·润园二期项目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高阳原腹地大居安村西侧发掘唐墓5座、明墓1座。

大居安村发掘的5座唐墓呈东北—西南向分布态势,墓向在180°左右,平面形制均呈“刀”形,天井配置多寡不一,墓葬总长10—40米不等,属中小型墓葬。

M2、M3为单天井土洞墓,全长在10米高阳原墓地位置示意图① M3航拍(俯瞰)图② M2全景(北—南)图③ M2出土鎏金铜彩绘佛教造像左右,墓主身份应为低级官吏或庶人。

M4、M5和M6为大开挖墓圹砖券墓室且绘制有壁画,不仅配置了多个天井与壁龛,而且还使用了石门、砖棺床和石板等具有较高规格特征的葬具,充分预示了墓主皆为高官显宦的身份,随葬品亦丰厚多样。

然而,这几座墓葬与更多的墓葬一样,依然难逃被盗劫的厄运,但可喜的是仍旧在其中的四座墓葬里获得了许多惊喜和重要的发现。

M2:佛教信徒的守护M2出土了两尊鎏金铜彩绘佛教造像,造型端庄别致,与其同样的造像一般多出于唐代寺院遗址或窖藏,但在墓葬中作为随葬品埋藏却极为罕见。

科技检测与分析显示,大致上经历了铸造、打磨、鎏金、彩绘四道制作工序。

两尊造像均以铅锡青铜一次性浇铸而成,经打磨修整后以金汞剂在外表通体鎏镀金层,鎏金层均匀致密,鎏金技术水平较高。

菩萨立像的头冠以蓝铜矿施蓝彩,背光、唇等处以铅丹和朱砂混合涂施红彩,七佛并坐像和菩萨立像的眉、眼均施黑彩,可能为墨。

隋唐墓葬

隋唐墓葬

隋唐墓葬隋文帝泰陵隋高祖文帝杨坚及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太陵位于今陕西扶风县东南。

陵的封土高27.4 米,呈覆斗形,夯筑而成。

四周围绕城墙,东西长756 米,南北宽652 米,四墙的中部都发现大量的砖瓦残片,当为门庭址,城墙的四角亦有砖瓦等,说明原建有阙楼。

陵冢之南立有清毕沅书“隋文帝泰陵”(《隋书》等作“太”)石碑,此外无其他石刻遗存。

文帝祠庙遗址在太陵东南,1953 年调查时发现石碑一通,石柱础一排七个,墙垣残迹尚存。

①唐代帝陵唐代帝陵,除李晔和哀帝李祝陵分别在河南渑池和山东菏泽外,其他均葬于今陕西渭北的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和蒲城六个县,称“关中十八陵”。

他们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僖宗李儇的靖陵、肃宗李亨的建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宣宗李忱的贞陵、德宗李适的崇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武宗李炎的端陵、高祖李渊的献陵、懿宗李漼的简陵、代宗李豫的元陵、文宗李昂的章陵、中宗李显的定陵、顺宗李诵的丰陵、睿宗李旦的桥陵、宪宗李纯的景陵、穆宗李恒的光陵和玄宗李隆基的泰陵。

这些唐代帝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乾陵和桥陵作过小范围的试掘。

唐陵陵园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

关中十八陵可分为依山为陵和积土为陵两类。

依山为陵者有乾陵、泰陵等十四座,分布在北山山脉之上。

积土为陵者有献陵、庄陵、端陵和靖陵,分布在北山山脉以南的渭北高原上。

依山为陵者的玄宫位于山峰南面的半山腰中。

山峰的四周围以神墙,每墙各辟一神门,东、西、南三门大都正对玄宫,南神门为正门,北门因地势而筑。

献殿建于玄宫之南(昭陵除外)。

下宫多在陵的西南、鹊台西北。

乾陵以下各陵的陵园四神门外4—10 米各有石狮一对,石狮再外20—40 米为阙楼一对,陵园的四角有角阙楼,神道南有乳台,有的唐陵在乳台南保留有鹊台。

均为夯筑,其外包砖,基址底部四周筑以石条。

据桥陵的墓道试掘可知,其墓道水平长70、宽3.78 米。

墓道中排列整齐有序的青石条镇封,石条间以铁栓板套接,熔铅灌缝,坚固异常。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规划分析
唐长安城是中国唐朝皇家居住地、朝臣官僚的聚居地,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宫殿群和都城,位于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东南部。

唐长安城以其独特的城市规划、精致的建筑风格、精美的建筑装饰,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精美的城市之一
唐长安城的规划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规划期、增设服务设施期和长远规划期。

一、初始规划期
初始建筑期以宋祁,文成公主为首的唐室发动一系列的建设和规划活动,将长安城改称唐长安城。

他采取了布置中央宫殿,以及外围各种处所的形式,将整个城市分为三个部分:中央宫殿,外围官舍,以及宫外仆役居住区。

中央宫殿包括宣德殿、保和殿、寿春宫和宣和宫。

二、增设服务设施期
在此阶段,唐长安城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多个服务设施,为宫廷公务和民众活动提供了便利。

1、驿站:唐长安城建立了穿梭于唐都各处的禁军驿站,每隔半里便有一站,有效保障了宫廷和城市的安全。

3、书院:唐长安城还设有许多书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06-12作者简介:惠瑛(1979),女,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秦汉隋唐史。

2011年9月第30卷第9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1Vol.30No.9唐长安居民葬地分析惠瑛(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宝鸡721013)摘要:唐长安周边地区长期以来发现的墓葬极其丰富,伴随出土的墓志资料也相当多。

本文主要依据墓主人住地与葬地明确的墓志资料,对唐代长安居民死后围绕长安城葬地的方位选择作一简要分析,并试析导致这种葬地选择的原因。

关键词:长安城;墓志;葬地中图分类号:K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2x (2011)09-0113-04现在的西安,唐代的都城,周边墓葬聚集极其丰富,而且随着近些年西安周边考古的持续进行,发现的唐代墓葬数千座,结合考古发现的墓志以及前人研究、整理的文献墓志资料,这里对唐长安居民葬地做一简单分析。

一、根据发现的墓葬和出土的墓志资料,原陕西省博物馆馆长武伯伦先生早在1963年就对长安城郊的乡村里名进行了增补,此后,日本的爱宕元,杜文玉,尚民杰,程义等又对此有所补充和修订,本人2006年所著硕士论文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进一步整理。

程义在其博士毕业论文《关中唐代墓葬初步研究》[1]中通过对墓志资料和考古调查资料的整理,将唐长安周边地区的墓葬进行了划区研究。

妹尾达彦在《唐长安の都市生活ヒ墓域》[2]一文中记了长安城郊外的墓域,以考古发掘的为准,有:西郊唐代墓葬区,西南墓葬区,凤棲原秦汉唐明墓葬区,东郊唐代墓葬区,纺织城唐代墓葬区,新筑秦汉唐墓葬区,洪庆原汉唐墓葬区,各墓葬区发掘唐墓数千座。

尤其是地处长安城东以及东南的近郊的龙首原、白鹿原、铜人原、洪庆原、之南的凤栖原、少陵源、比原等地,分布更是集中,唐时也是理想的丧葬之地。

图(一):西安地区唐代墓葬分布图[摘自(日)妹尾达彦《唐长安の都市生活と墓域》]二、本人在翻阅了《唐代墓志汇编》(上,下)[3]和《唐代墓志汇编续》[4]以及西安地区考古发掘发表的唐墓报告之后,搜集整理出墓主人卒葬日及卒地明确者约500方墓志,经过研究发现在这500余方墓志材料中存在以下三种长安居民死后的葬地选择情况:其一:53%为长安县的居民死后葬于长安城西边,万年县的居民死后葬入长安城东边。

根据资料推测存在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当是长安城的居民死后葬地多选择在本县境内,与家宅的属地是有关系的,如唐郭云墓志“……终于修德里第,……葬于县(长安县)西龙首原,礼也……”[5]。

一般情况下居住于某一地方的居民不会葬于外县属地。

其二:33%的死者卒地与葬地甚远,多为卒于外地归葬于故乡者。

有这样几种情况:卒于长安葬于洛阳的,如樊晋客墓志“……南洋人也。

……终于京兆府崇仁里,……葬于河南府河南县北邙原礼也………”[6];还有卒于长安里坊后葬或迁葬于外地的,如裴皓墓志“……遘疾于西京安兴里第……迁穸于降(绛?)州闻喜县高阳乡之东凉原,礼也……”[7],裴皓为“河东闻喜人也”;张师儒墓志载“……公之殁后,护丧归京,……公之先域在于冯翊,近载缘诸子从职多在诸方,南北驱驰,离乡日久。

遂逐便移家于上都崇仁之里,……归葬于万年县宁安乡新茔之里也……”[8]从这些墓志资料可知这部分住地与葬地不在一地的墓志揭示了另外一种丧葬习俗,即归葬于故乡。

其三:13%的为长安县的居民死后葬于城东,万年县的居民死后葬于城西。

而在这种情况之中以葬于城东的墓葬为多数。

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死后归葬这一传统。

其他原因在后文中将会有涉及。

三、考古发掘的东西部墓葬贫富情况。

首先对随葬品简单分析:在等级分明的古代历朝历代对丧葬规格和随葬都是有一定规定的,唐代也不例外,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敕。

古之送終。

所尚乎儉。

其明器墓田等。

令于舊數內遞減。

三品以上明器。

先是九十事。

請減至七十事。

五品以上。

先是七十事。

請減至四十事。

九品以上。

先是四十事。

請減至二十事。

庶人先無文。

請限十五事。

皆以素瓦為之。

不得用木及金銀銅錫。

其衣不得用羅錦繡畫。

其下帳不得有珍禽奇獸。

魚龍化生。

其園宅不得廣作院宇。

多列侍從。

其輛車不得用金銀花。

結綵為龍鳳。

及垂流蘇。

畫雲氣。

其別敕優厚官供者。

准本品數十分加三等。

不得別為華飾。

”[9]本人搜集到出土有墓志并随葬器物的墓葬有30余座墓葬,除少数墓葬发掘于长安县境外,22座墓葬发掘于唐时的万年县境。

从对各墓葬情况的分析可知分布于万年县的墓葬的规格和随葬品情况绝大部分高于长安县的墓葬。

西安西郊热电厂工地隋唐墓葬群,绝大多数墓葬为小型墓,少数为中型墓。

随葬品较少,大部分墓在10件以下。

仅极个别墓中随葬文官俑。

随葬品多出于第三期墓中,这可能和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型器物开始大量出现并流行有一定关系。

墓志中仅见两个带官品的,其中内侍省内寺伯李升荣的曾祖及祖皆“不仕”,应为平民身份,迁葬此地乃“祔先茔之侧”。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这一墓地的墓主绝大多数似为住在长安城西部或附近的平民,少数可能为中、小官吏。

其次,再对墓志的纹饰分布进行分型研究,以墓志盖铭文周围是否刻有纹饰可分为以下两型:A型:26方墓志,墓志盖铭文四周未见刻有纹饰,按墓志盖纹饰组合可分为以下五式:I式:7方,整合墓志未见刻有纹饰的,以段元哲,司马睿,宫人何氏,麻氏,张十八娘子,师弘礼,李令崇墓志为例。

II式:3方,志盖四边有纹饰,四杀及盖面四角未见纹饰的,以徐王元礼之姬罗观照,韦君夫人胡氏,董僧利及妻王氏墓志。

III式:10方,志盖四杀有纹饰,四边及盖面四角未见纹饰的,以韦愔,独孤思敬和元氏,成王李仁妃慕容氏,韦美美,章令信,韩氏,许遂忠,李文政,张士清墓志为例。

IV式:2方,志盖四杀及四边有纹饰,盖面四角未见纹饰的有赵宗妻刘宝,郭暠及其妻墓志。

V式:4方,志盖四杀,四边及盖面四角均有纹饰的,如曹景林,董楹,董岌及其妻杨氏,何溢墓志。

B型:23方墓志,墓志盖铭文四周刻有纹饰的,按期组合可以分为以下几型:I式:3方,志盖四杀及四边均刻有纹饰,盖面四角未见纹饰的,如张楚贤及其妻王氏,苏通墓志。

II式:14方,志盖四杀刻有纹饰,盖四边和盖面四角未见纹饰的有杨氏,独孤思贞,郭恒,成王李仁,杨思勖,李文贞,李文贞继室插失氏,董氏,何少直故太夫人兰氏,裴氏时夫人,李敬实,鲜于庭诲,裴利物及夫人窦氏墓志。

III式:2方,盖四杀,及墓志盖面四角刻有纹饰的有崔弘,文安公主,李升荣墓志。

IV式:3方,盖四杀,四边,及盖面四角均有纹饰的有苏通之夫人,李霸,栢元封墓志。

V式:1方,仅在志盖铭文周围刻有纹饰,以蜀王傀墓志为例。

经过对墓志纹饰组合情况分型式的研究发现,墓志纹饰组合是由简及繁的,在两种型式之中,均以志盖四杀有纹饰,四边及盖面四角未见纹饰的墓志占有多数,而且存在的时间相当长久,一直存在于从唐初到唐末。

而那种相对繁缛,墓志各处均刻有纹饰的则为少数。

存在这种情况应该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的关系似乎挺大的,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墓志刻饰精美而不显得繁缛的墓主人的身份则较高一些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从以上所列可以看出A型III式和B型II式在墓志纹饰组合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在这两种形制之中出土于长安城以东,即所属为万年县的有20方墓志,而属于长安县境的仅有4方墓志,其中属于万年县的20方墓志主人的身份在从五品以上,个别官品较低的如韦恂如长女韦美美,由于韦氏家族在唐代是高姓望族之一的原因,其墓葬的葬地多位于地势较好之处,所以身为正九品下的韦恂如的长女,卒于万年县的常乐坊,葬于长安城东是可以理解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代长安周边墓葬多集中于城东以及城南,存在的原因应有以下几点:首先,古代方位所代表的尊卑思想。

我国古代哲学认为,阴阳是存在于宇宙间的一切事物的两大对立面。

左右方位自然也分阴阳。

我国建房一般按坐北朝南的格局,南为正前方,左为东,右为西。

东方是日出的方向,光明出现的一方,卞生,为阳;西方是日落的方向,黑暗降临的一方,主死,为阴。

于是左为阳,右为阴。

因此,从方位体系而论,左手一边为东,亦为上,是较尊重的一侧。

比如,就皇宫而言,东宫尊于西宫,所以古时太子居东宫,汉代太后也居东宫,清朝东宫娘娘在西宫娘娘之上。

在礼仪上皆以左为尊一般尊者长者居左。

《仪礼》上说“长在左”,“宾入门左”。

其次,就本人搜集整理的资料而言,在长安城郊区的唐代墓葬区,属于皇室的墓葬多集中于长安城东部的万年县和昭应县境。

能进入昭应县境的级别相对较高,时间也较早,如奉天皇帝(玄宗长子嗣直)齐陵,在渭河之南细柳原,后与妃窦氏该葬于新丰齐陵;[10]文敬太子(顺宗之子)陵,在昭应县,有陵无号;[11]以及惠昭太子陵,[12]恭哀太子陵,[13]418以及李婺女(玄宗孙女,荣王第八女),墓志有“诏葬于京兆府咸宁县之细柳原”之语;[14]88细人孙氏(奉天皇帝李琮之嫔妃)墓志,细人为嫔妃之一,有“安厝于会昌县界细柳之原”[15];还有文献记载的玄宗元宪皇太后杨氏也是死后先葬于细柳原,后葬于泰陵;[16]1592节愍太子妃杨氏卒于京师太平里,葬于新丰细柳原;[16]1038昭靖太子李邈墓文载在细柳北原等。

[16]1593其他墓葬大多集中于万年县境内的,在我所搜集的总多材料中约有2/5为葬于万年县境内的,其中不乏生前多住于万年县境的长安居民,但也有的为长安县的居民死后葬于万年县的,推测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万年县的居民以为葬事方便,花费较少而就近埋葬;另一方面应与唐时长安城东部发展较快,为皇亲贵族,达官显贵的住宅或别业和墓葬的较集中分布区,这一地区的唐墓从发掘情况来看等级也较高于长安县。

而且葬于长安城西边长安县境的唐皇室墓甚少见,这都说明了唐代长安城东部的等级和风水为居民选择住地与葬地的优先考虑。

唐长安城以宫城、皇城做为基点,以宫城、皇城映射出的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将长安城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属于万年,长安两县,万年县在长安城东半部分,因此在居民心理上它的等级地位是要高于长安县的,以此推知,葬于万年县境也应与这一思想有关。

最后,隋大兴唐长安城的修建是有一定的风水思想在内的,而且长安城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形成了东贵西富的局面,唐代虽然开放,强盛,但是他的封建性决定了商人依然处于社会的下层,而朱雀大街之西就是富商的聚居之地,而东边则是显贵的居住地。

而且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长安城东南高西北低。

因此,无论是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还是现实的地理环境影响,或者从作为人的那种追赶潮流思想上来说,有名望的人的举动往往会成为下层或其他人追赶的榜样这些影响来说,既然住在东边的显贵的人物的墓葬或家族墓地都选择在长安城东获东南,那么城西的部分居民死后葬地也选在距离住地较远的城东或东南就比较容易解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