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士夫画与陶瓷绘画的巧妙之源
浅谈陶瓷绘画中的气韵之美
么 是缺乏 系统性 和条理性 , 要么是存 在派别 上 的偏见 , 要 本物质 。气韵最先用 于品评人物 。 特 指人的精神气质 和仪
出平 淡天 真 、 超 凡脱俗 、 宁静禅 悟 的文人 画审 美特 征 , 追 求“ 天人合 一” 的意境 。国画的写意山水 , 依附在 陶瓷 形体
律等. 几乎涉及到绘 画的各个 方面 。
著名美学 家宗 白华 在《 美 学散步 》 中认为 , “ 绘 画有气 上 , 并 和陶瓷 的玉质 、 细腻 感取 得 和谐一 致 , 不 但 能 显 示
念, 是 每个绘 画者 创作 时所 追求的 目标 。
南齐谢赫在《 画品》 中提 出六法 论 , 将“ 气韵生动 ” 列为第一
法 。从此 成为 中国传统绘 画创作 与批评 的重要原 则与标
准, 并 由人物画推及山水 、 花 鸟等各种题材 的创作 。
“ 气 韵” 的 概 念 随 着 历 史 的发 展 。 她 在 绘 画 中 的 内 涵 料 ,以及 陶瓷材 质 的特殊性 ,所 以 现 了独 特的表 现方
了明 清时期 , 各 种绘 画思 潮繁 多 , 各抒 己见 , 涉及 的范 围 优雅 的气韵则 需要艺 术创作者拥 有深厚 的文化 内涵 和高 日益广泛 , 文人学 士多有 阐述 。但 是 由于 历史 的局 限性 , 雅 的艺术 情操 。 气韵 理论源于先秦 、 两汉时代 的“ 气本 原”
画发 展 到 今 天 。 她既指从 画面中对象 的风气韵度 。 画 面 中 境 的感觉 。在追求笔 墨韵味与技 巧 的同时 ,借鉴古 人立
仕女图在荷兰德尔夫特陶瓷中的传播与演化
·109·艺术研究摘 要:明清外销瓷中频繁出现仕女的图案,这种图案深藏着中国古代人的审美取向,这种带有东方异域特质的仕女图像传入欧洲后,深受欧洲人的喜爱。
17世纪,由于明末清初时中国因为战乱而减少了出口,荷兰人以此为契机在德尔夫特开始模仿中国的瓷器,起初他们以模仿中国瓷器中的图案元素为主,其中就包括了对仕女图的再现。
本文梳理了从外销瓷中仕女图像的起源,到17世纪荷兰德尔夫特对仕女图在其陶器领域的运用与再设计的经过,探讨仕女图所衍生出的形象对欧洲其他艺术领域的影响。
关键词:明清外销瓷;仕女图;荷兰德尔夫特1 溯源:明清外销瓷中的侍女图1.1 仕女图像的由来中国画中有一大画种采用的是表现人物形象为主的艺术创作形式,而仕女画是这类人物画中的一种,这类仕女画主要是表现古代妇女日常庭院生活的绘画形式。
由于陶瓷在纸被发明创造之前就已经出现,仕女图像最早是作为瓷器的装饰而出现在陶瓷器皿上,“常见于陶瓷绘画,宋代已有人物瓷画,而清代人物尤其仕女画已至鼎盛时期,画工精细,以五彩,粉彩居多,色彩艳丽”。
[1]由于各个时代审美标准的差异化,不同朝代的陶瓷上的仕女图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2 明清外销瓷中的仕女图像16世纪中叶,在欧洲各国与亚洲的贸易中,外销艺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以中国的陶瓷为代表,被葡萄牙商人争相购入,这些具有东方特色的陶瓷陆续被带入欧洲。
1600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占据海上贸易的主导位置,欧洲开始出现大量的中国陶瓷,并受到欧洲贵族们的喜爱。
康熙年间,仕女图的纹样在外销瓷中极为常见,一般情况下,这些仕女图反映的是中国古代皇宫或者官宦家庭中的女性形象,这种形象主要以庭院生活为主。
其女性形象温婉含蓄,具有东方的韵味,这样的形象深受欧洲人的喜爱,为了迎合欧洲市场的需求还创造了特别的设计式样。
有学者曾找到“一批清朝时期欧洲购买青花瓷器的订单底稿,订单中对瓷器上的画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希望以仕女人物为主,有故事情节者尤佳”。
浅析文人士夫画在陶瓷绘画的应用
浅析文人士夫画在陶瓷绘画的应用作者:***来源:《景德镇陶瓷》2018年第05期在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中,文入画越来越占其重要位置。
文人绘画中的高士图,就是体现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崇尚自然的审美理念的绘画形式。
因陶瓷文人绘画的精髓、源泉来自于中国绘画艺术,只不过是载体的不同而已,虽然宣纸画与瓷画它们的成色有差异,但它们绘画的主导思想是一致的,因此也就形成了如今的“瓷上国画”之美誉。
一、高士图的思想概念中國文人画,亦称“士夫画”,西方人称之为Literati painting,即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
经历代发展,该画种已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
中国文人画萌芽于汉代,孕育于魏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光大于元代,分野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式微于近代,没落于现当代。
近代陈衡恪指出“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
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
中国文人画的理论思想实际就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混合作为基础,通过选取的创作题材,采取写实、写意、写境等多种表现手法,以“行”为表,以“意”为里,积极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在画中巧妙地塑造了文人形(行为)、性(品格)、心(思想)等外在与有形的实体形象和内在与无形的精神形象,并将二者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人与画的有机结合,达到了人画合一,画即其人的最高境界。
文人绘画的创作者大多是知识渊博的文人,他们看透了尘世本质,利用手中的笔墨功力,揭穿尘世,融自然之道,构“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避难之庐。
该画反映的是一种人类学、哲学、宗教思想的超功利意义。
高士的那种高古、散淡、疏狂、闲适、清逸、旷达、超脱等等等等,种种神采都与注重内在心性的自然情状有关,而这种心性又必然地与外物相联系着,都体现出高士的“性灵”生命与“天地万物”的感通情状,冥然中化成到古贤刘勰指出的“神与物游”至高审美境界。
可以说高士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意义是十分特殊的,它充分承载着中华道家“与物玄同”的美学意蕴,和中国禅佛“物我如一”的审美内涵。
浅谈陶瓷人物画和文人画
37收稿日期:2015-04-17浅谈陶瓷人物画和文人画人物与文人画在陶瓷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如今已占据主导地位了。
从咸丰、同治时名噪大江南北的程门、金品卿,到民国时期的珠山八友,他们创造提升了陶瓷绘画艺术风格。
珠山八友文人的构成,是时代的符号,是基础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追求“道”与“意”结合的思想境界。
一、人物画概念人物绘画是陶瓷绘画艺术的一种。
所谓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
它源于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人物画的出现较早于其它画科;大体分为道释画、风俗画、肖像画、仕女画、历史故事画等。
人物画在气韵生动、形神兼备上,力求把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
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
人类一切文化艺术都是在劳动中产生的,特别是人与它类动物不一样而聪慧的脑神经,能感觉社会自然现象并加以审美,因此人类出现了再现美的概念,绘画也就因其而产生。
陶瓷人物绘画就是美化人物自身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形式目的只在表现人物姿态的特点,却不讲人物各部的尺寸与比例。
故传统画中的男子,相貌奇古,身首不称。
女子则蛾眉樱唇,削肩细腰。
如果一昧地画人的实体,不加以艺术装饰其形可怕。
人物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扩张人物的特点,使男子增雄伟,女子增纤丽,神态各其色,使之充分表现其性格。
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
不求形似,而求神似。
为了创作出充分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特色作品,作为画者他要脱离画匠之功,就必须不断地增添各方面的知识修养,使画匠者转为创作者。
人物绘画的创作,它实际就是注重人物细节的合理性,所谓细节是从生活中得来,生活底子的厚薄直接影响着陶瓷人物绘画创作的成功与否。
因此说细节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性,王大凡的作品,他注重从细节入手,他笔下的仙释人物,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而是充满着人性、人情味、有血有肉的人;他笔下的历史人物,或疾恶如仇,或正气凛然,或幽默诙谐,或聪明睿智。
充分注重人物细节的变化。
仕女图在荷兰德尔夫特陶瓷中的传播与演化
仕女图在荷兰德尔夫特陶瓷中的传播与演化荷兰德尔夫特陶瓷是17世纪荷兰最具代表性的陶瓷之一,以其精美的手工艺和独特的蓝色绘画而闻名于世。
仕女图是一种常见的主题,描绘了雅致、优雅的女性形象,丰富了荷兰德尔夫特陶瓷的艺术内涵。
荷兰德尔夫特陶瓷的仕女图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陶瓷艺术家开始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创作出了一系列描绘仕女的图案。
这些图案通常以蓝色为主色调,配以白色的底色,形成了德尔夫特陶瓷独特的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荷兰德尔夫特陶瓷的仕女图逐渐演化,并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相互关联。
在17世纪的荷兰,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蓬勃发展,荷兰人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接触增多,这对陶瓷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
仕女图中开始出现了东方元素,例如中国的服饰、家具和园林景观,这反映了当时的东方热潮和对远东文化的向往。
荷兰德尔夫特陶瓷的仕女图也受到了当时欧洲艺术流派的影响。
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如丢勒、拉斐尔和波提切利的作品,对陶瓷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仕女图中的女性形象通常被描绘为优雅、温柔和富有魅力,与文艺复兴时期理想化的美女形象相一致。
在近现代的发展中,荷兰德尔夫特陶瓷的仕女图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随着陶瓷技术的进步,绘图的细节和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仕女图的题材也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仕女形象,还出现了其他主题如风景、人物、动物等。
这些变化使得荷兰德尔夫特陶瓷的仕女图更加丰富多样,展现出陶瓷艺术家的创意和才华。
荷兰德尔夫特陶瓷的仕女图在传播与演化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
它既受到了欧洲文艺复兴艺术的启发,又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影响。
通过陶瓷制品的广泛使用和贸易活动的传播,荷兰德尔夫特陶瓷的仕女图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荷兰德尔夫特陶瓷的仕女图也在不断演化和创新,反映了陶瓷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和对时代变化的敏感。
龟兹壁画 于陶瓷创作
龟兹壁画与我的创作摘要我的作品《双展本生图》以陶瓷做载体,运用了浮雕、刻线相结合的技法。
灵感来源于新疆克孜尔石窟第205窟的一组《阿阇世王之梦》故事壁画中的一位手持绘有佛陀本生图布质画卷的站立人物形象。
阿阇世王与佛同时代人,受提婆达多蛊惑,囚母弑父为王,后因果报遍体长满浓疮。
后来忏悔并皈依佛门。
行雨大臣是《阿阇世王闻佛涅槃闷绝复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阿阇世王知佛涅槃时吐血晕厥,行雨大臣立即带帛画“四相图”至阿阇世王面前。
根据这个形象创作了两个相对应的西域人物形象,她们手中的画卷中描绘的图案是:佛陀成道八相图。
即为佛陀乔达摩·希达多成佛前的八个经历:乘象入胎、太子降生、逾城出走、修行成佛、、四方传道、杏林涅槃。
绘制画卷内的内容时,用装饰图案将四个情节分开,并且让不同时空中的人物互相遮挡,形成一幅即完整又相对独立,即有装饰性又有故事性的画卷。
通过这次创作实践,我逐步了解到了龟兹壁画,并对壁画中人物显著的西域风格形象及夸张的表现手法有了初步的认识。
关键词:陶瓷浮雕宗教人物形象龟兹壁画QIUCI MURAL AND MY PRODUCTIONABSTRACTMy works <Conditioned Existence> is a piece of ceramic works, which conbines the use of relief and reticle techniques with single colored glaze.The inspiration from this works is from a mural called <Ajatasatru's dream> on the No.205 cave west of the wall in Xinjiang Kizil Grottles. The story is : When Sakyamuni went into nirvana, a senior Ayusmant said to Varsakara that king Ajatasatra would spit blood and fall into unconsciousness. When the king saw the scene of Buddha's nirvana, he fainted away immediately. Varsakara commanded servants to put the king into a huge medicine jar. This murals shows a character on a painting cloth and the cloth is drawn on the Buddha's whole life experience.According to the images from the mural, I create to corresponding western regions characters. Their painting clothes in their hands depict the patterns are:That is, eight plots of painting from Gautama hilda, which is also the eight representative experience before Gautama Hilda became the Dharma. The eight plots involve riding an elephant in the monther's belly, born in palace, palace escape, become the Buddha, had speeches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nirvana in the forest.In painting the contents of the volume, I use decorative patterns to separate the four plots and to make the characters block from each other, so that the painting would look complete and it would be easier for audience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which is full of decorative and stories.Through this creation, I gradually deeply understand the Kuchafreso and preliminari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mural significant weatern style image and exaggerated expression.Key words: Ceramic, sculpture ,Religious figures, Qiuci mural relief目录1. 引言 (1)2. 龟兹壁画 (1)3.《双展本生图》的创作过程 (6)3.1 制作步骤 (6)3.2 灵感来源 (8)3.3 内容与内涵 (9)3.4 材料 (10)4.意义 (16)5.结语 (17)参考文献 (17)致谢 (17)1.引言这次创作是四年来最大的一个挑战。
2023年湘教版美术中考知识点题库
2023 年湘教版美术中考学问点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三科,不是简洁的题材分工,而是表达一种传统的人文思维。
A.花鸟 B.鱼虫 C.动物 D.静物2.赵佶的书法被称为“〔〕”。
A.赵体 B.瘦金体 C.宋体 D.欧体3.自号“八大山人”的画家是〔〕。
A.石涛 B.扬州八怪 C.朱耷 D.徐渭4.以下作品中,〔〕是黄筌的代表作品A.《芙蓉锦鸡图》B.《双喜图》C.《墨葡萄图》D.《写生珍禽图》5.以下被称之为“徐熙野逸”的画家是〔〕。
A.徐熙 B.黄筌 C.文同 D.朱耷6.“半身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这是〔〕代的〔〕为自己的《墨葡萄图》题的一首七绝,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A.明徐渭B.清朱耷C.宋文同D.宋赵佶7.《蟹篓图》是〔〕的作品A.齐白石 B.张大千 C.陈之佛 D.朱耷8.一件优秀的工艺品的设计必需兼顾〔〕。
A.功能性与有用性B.功能性与审美性C. 功能性与耐用性D.有用性与灵敏性9.意大利画家〔〕的静物画力求探寻最平凡状态中深层意识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地,与中国文人士大夫画家的意趣极为相像。
A.鲁本斯B.夏尔丹C.莫兰迪D.塞尚10.梵高艺术成熟期的代表作是〔〕。
A.《日出·印象》 B.《向日葵》 C.《星月夜》 D.《麦田上的乌鸦》11.〔〕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作品特点是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美,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A.农民画B.民间剪纸C.刺绣D.窗花12.中国的花鸟画到了明代又进展出以〔〕为代表的写意派,更强调借物抒情,他们的花鸟画因此具有确定的象征性。
A.徐渭B.朱耷C.石涛D.郑板桥13.下面哪一个艺术主见是顾恺之提出的?〔〕A.以形写神B.气韵生动C.随类赋彩D.传移模写14.《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依据曹植的文学名篇《洛神赋》创作的。
A.阎立本B.顾恺之C.顾闳中D.黄筌15.下面那件作品是南唐画家顾闳中的代表作品?〔〕A.《韩熙载夜宴图》B.《游春图》C.《簪花仕女图》D.《捣练图》16.“不施丹青而荣耀照人。
谈谈文人画家对民间陶瓷绘画的影响
邓碧珊(1874年——1930年),男,字“辟寰”,号“铁肩子”, “珠山八友”之一。
堂号晴窗读书楼,江西省余干县人。
清末秀才。
科举废除后,在余干县从事教学,后来到景德镇瓷业学堂任教习,于是一面代人书写瓷字,一面功习鱼藻画技。
1874年,邓碧珊出生于余干县龙津镇鄱阳湖边的一户人家。
父亲以打铁为生,有时也会下湖捕鱼,母亲勤劳节俭,家境较为殷实。
儿时的邓碧珊常随父亲下河捕捞,极喜鱼儿。
兴致来时便伏于案几之上以指沾水画鱼,并用指甲点鳞,颇见童趣天真。
父亲见小儿如此聪慧,自是疼爱有加,及至启蒙之龄,便送入一家学堂念书。
由于邓碧珊聪明机敏,悟性极好,学业大有长进,练就了一手好书法,而且爱好绘画,常自找些字画来临摹,成为家乡小有名气的秀才。
1909年, 邓碧珊在老家教私塾。
1911年废科举制后到饶州(今波阳县)陶业学堂任教,并尝试陶瓷绘画。
1913年到景德镇,初始以字画为业,也常替人代写瓷字。
邓碧珊早期主要画山水,后绘瓷板肖像。
他最早尝试用马尾织造的九宫格绘制人像,乃瓷制肖像画创始人。
曾经绘制一幅名人瓷像参加北京举办的全国工艺品展览,荣获一等奖。
景德镇的瓷像画家张洛山等均出自其门下。
大约40岁后,专事粉彩鱼藻,自成一家。
在当时陶瓷美术界属很有才华,文学艺术修养颇高。
王琦早期的绘瓷像技法是由邓碧珊传授,并要求弟子向邓学习书法。
邓不仅开瓷板肖像画之先河,还不拘于传统的中国画手法绘瓷,大胆地借鉴吸收日本绘画技法,这在当时的陶瓷美术界可谓是第一人。
1928年,邓碧珊加入由王琦发起的“月圆会”,系“珠山八友”最早的成员,时年54岁。
邓碧珊早年受过良好的教育,不仅饱读诗书,有着扎实的文学功底,而且工于书法,尤以篆书为佳。
加上他对唐诗宋词、古人书画耳熟能详,因此,其画作自是出手不凡。
邓碧珊当时属外来画家,没有像一般的绘瓷艺人那样经历师传学艺。
正因为如此,当他一旦掌握绘瓷工艺技术,便使他的作品一面世就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格调高雅,个性鲜明。
瓷器上的高士图:我们所追求的古代文人志士情趣生活
瓷器上的高士图:我们所追求的古代文人志士情趣生活崇尚“士”文化,是中国历代文人墨客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
“士”文化的成熟,在绘画尤其是人物画方面的突出体现,就是高士绘画的形成。
所谓高士,盖指博学多才、品行高尚、超脱世俗之人,多指隐居山野田园之雅士。
在读书求仕的时代,高士的归隐与逸致,开拓了中国山林文化、田园文化,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代《高士图》卷(部分)卫贤作,绢本,设色,纵134.5cm,横52.5cm故宫博物院同时也慢慢体现在瓷器中,人物绘画是明清瓷图案装饰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野,涉及到淑女高士、神仙罗汉,以及传说演义里的各类人物等。
在这些题材中,以隐士为主的“高士图”清新高雅,构图简练,对提升御窑厂瓷绘画格调、品味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有“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这里的“高士”一般可以理解为志行高尚、目光高远、高雅博学的人。
他们往往清高不仕、隐居山野,所以“高士”极易与“隐士”紧密联系。
历来文人都向往志高博学,反映在他们书画中的高士题材也不少,最终影响到景德镇的瓷器绘画、制作。
总体来看,明清官窑瓷中出现的高士图主要有以下几种:王羲之爱鹅、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梅鹤、孟浩然爱梅、陶渊明爱菊、伯牙携琴访友(或“俞伯牙爱琴”)、操琴吹萧与对弈图、“竹林七贤”、“米芾拜石”等纹饰。
明斗彩高士图杯高3.4cm,口径6.1cm,足径2.6cm故宫博物院其杯外壁绘两组斗彩纹饰,一为“王羲之爱鹅”,一为“俞伯牙携琴访友”,故有“高士杯”之称。
画面中王羲之着红衣,临池俯视水中游鹅,身后一绿衣童子手捧书卷,四周环以垂柳、野花,彩云轻飘。
另一面俞伯牙服绿衣,头扎双髻,稳步前行,一红衣书童抱琴相随,四周松柏苍翠,野菊丛簇。
两组画面之设色以釉下青花、釉上红彩及水绿为主,略施黄、赭二彩,鲜丽明快。
明弘治青花茅山道士图三足香炉高12.2cm,口径19.9cm,足径12.4cm故宫博物院绘画题材选取的是西汉的传说:相传西汉景帝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今江苏省西南部的茅山修炼学道,并为民治病,后得道成仙,三人之间常乘白鹤往来。
浅析中国画技法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
浅析中国画技法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而陶瓷绘画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画技法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不仅丰富了陶瓷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水墨画、写意画、工笔画三个方面对中国画技法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进行浅析。
水墨画是中国画的核心技法之一,它以墨色的浓淡和水的激情为主要特点。
在陶瓷绘画中,水墨画技法常常被运用于绘制景观和花鸟等自然元素。
在绘制山水景观时,可以利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出山的遥远和深刻感,水的流动和晶莹剔透。
这种墨色的运用使得陶瓷作品的山水元素更加生动和具有立体感。
在绘制花鸟时,水墨画技法的运用可以使得花瓶、盘子等容器更加与作品融为一体。
通过利用墨色的浓淡和线条的变化,可以表现出花卉的柔美和动感,使陶瓷作品更加优雅和富有艺术感。
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强调意境和意象的表达。
在陶瓷绘画中,写意画技法经常被运用于表现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等。
在绘制人物形象时,可以通过运用简洁的线条和轻柔的笔墨,表现出人物的神情和动态。
这种画法的运用使得陶瓷作品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具有魅力。
同样,在绘制动物形象时,写意画技法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动物的灵动和生动,使陶瓷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动感。
通过写意画技法的运用,陶瓷作品能够更好地传达作者对形象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中国画技法在陶瓷绘画中的运用丰富了陶瓷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并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水墨画、写意画、工笔画三个方面的运用来看,水墨画技法可以更好地表现出陶瓷作品的景观和花鸟等自然元素;写意画技法可以更好地表达陶瓷作品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工笔画技法可以更好地表现出陶瓷作品的花卉和山水等细节丰富的元素。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陶瓷作品更加生动、细腻和富有立体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审美价值。
在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传承中国画技法,将其运用于陶瓷绘画中,创造出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和个性风格的作品。
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以及陶瓷绘画二要素
陶瓷美术论坛2013.8J I N G D E Z H E N’S C E R A M I C S12如果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陶瓷艺术家就必须将生活融入到作品当中去。
生活分布在大自然的各个层面,需要艺术家去感悟它,去美化它,揭示它,捕捉它。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甚至可以使人心灵上得到净化。
艺术是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是灵感的助推剂。
当你深入到生活中,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把感受的生活去分析,使脑海形式艺术的“仓库”,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
当你的创作灵感来临时,你就可以迅速地搜索积累在“仓库”中的有关信息,将其灵活地运用,向创作思维逼近,迸发出创作思想的火花。
当突然爆发奇思妙想时,整个思路就会融会贯通,由此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的产生过程,所以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更是灵感的源泉。
但灵感并不能替代整个创作过程,陶瓷艺术家需要艰辛的付出。
除要掌握陶土的习性、坯胎的习性、瓷画颜料的配置,入窑温度的掌控等,还要经常思考关于陶瓷艺术创作方面的问题。
每日观察实物的动态,如你画鱼,就可以养养鱼,经常观察鱼的动态;如果你画山水,你就可以畅游名山大川,在自然环境下写生创作。
除此之外还得有个好习惯,那就是随身携带速写本,随时记录下有意义的材料,这样不但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也给以后的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灵感来时挥笔成作。
音乐家柴可夫斯基曾经说过:“灵感是这样的一个客人,它不爱拜访懒惰者”。
所以没有勤奋就难以产生创作灵感。
优秀的陶瓷艺术家拥有独特的思路、见识、其风格独特。
一味地模仿名人的作品,那只能成为画匠,成为就不了艺术家,更不要说有什么灵感的发挥。
作为学习者只能是从名家名作中吸取营养,经过消化吸收,依自文/万玉琴艺术创作灵感来源以及陶瓷绘画二要素76公分薄胎莲子碗《九老图》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013年第4期 总第146期13身的观察和艺术感悟来进行创作思考,所谓的独立于他人的思考,是创造性地思考,“珠山八友”就是创造性地运用瓷画艺术来思考的代表人物。
浅谈写实人物油画在陶瓷新彩上的装饰运用
22浅谈写实人物油画在陶瓷新彩上的装饰运用胡 丽新彩旧称洋彩,始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
因当时采用进口彩料,画面具西洋风格,故又名“洋彩”。
《陶冶图说》上是这样说新彩的“圆琢白器,五彩绘画,仿西洋曰洋彩。
”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
建国后几经改进,使新彩装饰技法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成为广泛采用的装饰形式。
一、探讨写实油画与新彩陶瓷艺术关系的必要性新彩人物画很注重写实,更是在艺术表达形式上的形象刻画,在创作的时候作者的艺术表现能力贯穿于人物的各个细节。
这点与写实风格的油画很是接近,在色料的调配上可以根据画面的要求来达到,不论是抽象还是具象的都可通过颜料的深浅来表现。
作者的创作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写实油画在艺术形态上属于具象艺术,是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
艺术家通过对外部物象的观察和描摹,亲历自身的感受和理解而再现外界的物象,这种艺术作品符合观者的视觉经验,为观者提供感官的审美愉悦。
在这点上正好与新彩陶瓷艺术不谋而合。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陶瓷画面的欣赏艺术水平有所增加,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融合也正好使写实油画与陶瓷的联系更加紧密了,艺术家用各种艺术手段来表现艺术,为人们的眼界提供更多美好的享受。
写实绘画源自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
写实绘画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以壮大,历经500年的辉煌,产生了许多艺术大师、巨匠和艺术史上的不朽名作。
在20世纪之前,整个一部西方美术史就是写实绘画的历史,这一点人们从来就没有怀疑过。
现代艺术观念的诞生,大大拓宽了艺术的疆域,艺术界流派纷呈、多姿多彩,开始走向多元并进的崭新天地。
而写实油画与陶瓷新彩的结合正迎来了美丽的春天。
二、油画表现手法符合新彩色料特性艺术家更注重绘画语言的表述,充分运用写实油画艺术的载体来关爱人生,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
绘画语言风格各异,强调自我面貌的凸现。
再者,艺术家在实践中吸收了多种材质的运用。
蔡茂友 师古不泥古,创新显匠心
蔡茂友师古不泥古,创新显匠心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4年第15期本刊记者王中鸿2014年5月,北京翰海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有两幅草书作品格外令人称道:作品中充分展现了艺术家追求书法艺术的求新变化,在字与字、行与行、笔与笔、大与小、粗与细之间都体现出了用心观照、虚实变化、相生相佐、相得益彰的特点。
特别是作品中的用笔如铁线银勾,活泼流畅,细劲爽利、儒雅美观。
每幅字形成篇章后则透露出独有的气韵和神采,表现出了奔放的气势和起伏跌宕的韵律,使人观之如走进一块神奇的艺术净土而留连忘返……这是书画名家蔡茂友笔下的《草书》、《草书王维诗》,作品首拍成功,成绩令人惊喜。
师承巨匠传精神上世纪80年代,蔡茂友求学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负责学校书法社团工作,常问道于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并得先生面授口传,受益终身。
启功先生为人谦逊,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对传统书法法帖临摹用功甚深,精研结字又重用笔,形成了隽秀挺拔、率真简练的书法风格。
蔡茂友先生追随启功先生多年,得其书艺三昧。
古时书论强调“书贵用笔”,启功先生认为“用笔”和“结字”二者不可偏废,要以“结字”为先。
他非常强调结字比例规律:“漂亮的字几乎都存在一个五比八的规律”这正好和西方艺术理论中的所谓‘黄金分割率’相合”。
以此思想为基础,启功先生作品逐步形成了修长隽永的“启体风格”。
蔡茂友行楷书多继承了启功先生这一特点,并将个人的习书体会融汇其中,使挺拔隽秀的“启体”多了几分豪情,增添了行气连贯的特点。
学于启功而不泥于启功,能在师承中求变化,追随中有创新。
蔡茂友的书法实践,远不限于“启体”,而是真草隶篆行五体兼善,尤其长于行草书。
书法史家一般认为草书起于汉盛于唐,分为章草与今草两种。
章草是由隶书快写演变而来,保留了大量的隶书笔意,字字独立,字与字之间没有明显的牵丝连带。
今草则是对章草的进一步革新,笔画缠绕连绵,字与字之间有了明显的牵丝连带,书写更为简便,乃至发展为唐代的狂草。
“泥土的画布”:体味大师毕加索在艺术道路上永不止步的好奇心
“泥土的画布”:体味大师毕加索在艺术道路上永不止步的好奇心作者:暂无来源:《艺术品鉴》 2019年第3期由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南京市博物总馆主办,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九三学社江苏画院承办的《泥土的画布——毕加索陶瓷艺术》于2月1日上午在瞻园太平天国博物馆开展。
毕加索,现代艺术创始人,世界上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
艺术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其艺术形式。
一直以来,毕加索以绘画大师的身份而闻名,但作为雕塑家的毕加索却鲜有人知。
已入暮年时,毕加索才开始正式制作陶瓷作品。
他把立体主义的绘画技法融入陶艺之中,围绕一贯喜欢的绘画题材——斗牛士、自然界的风景、山羊、鸟、猫头鹰、女人和鱼群塑形。
各种脸谱的陶盘,女性形象的细颈酒罐,动物形象的陶模,都是毕加索陶瓷艺术常见的样式。
这些形态生动、色彩丰富的陶瓷作品,不仅继承了他所有的绘画风格,也开启了毕加索艺术生涯的另一个复兴。
此次展览的二十三件毕加索陶瓷艺术品,均为海外征集而来,传承有序。
天马行空充满童趣的笑脸,毕加索夫人杰奎琳侧脸肖像,温顺且骄傲的山羊,展翅的猫头鹰,对故乡记忆的和平鸽,都釉在这些光怪陆里的陶瓷之上。
山羊的形象在毕加索的创作中经常出现,他曾经收养过一只名为埃斯梅拉达的山羊。
他笔下的山羊虽然温顺无比,却傲气十足。
在创作手法上,他彻底改变传统陶瓷平面化的创作特征和宗教化的创作主题,将他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在毕加索的艺术历程里,女人是他创作的缪斯,影响着他风格的变化。
每个女人都给他带来了一次画风的改变,情深意浓时,毕加索能让身边的女人在画中魅力四射;关系恶化时,他又会让她们丑陋无比,甚至可以在画中把她们变成形象可怕的怪物。
毕加索曾经说过:“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
”。
瓷画艺术中文人高士的创作灵感探析
瓷画艺术中文人高士的创作灵感探析陶瓷学术理论学界认为文人高士瓷画艺术的创作灵感对现代陶瓷文化创意艺术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在瓷画艺术刚刚兴起的时候, 文人高士为瓷画艺术的创作灵感首先是来自于文人写意画, 不同于传统的工笔入画, 瓷画艺术还加入了以书入画的部分, 以通景式的描绘山水鱼虫, 颇具有写意画的色彩, 又增添了陶瓷创作的气韵, 后来的浅绛彩瓷画艺术更是直接将瓷板作为艺术表现的载体, 奠定了瓷画艺术发展的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文人高士的创作灵感在其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对这些创作灵感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1 瓷画艺术概述瓷画又称陶瓷绘画, 瓷画是将绘画艺术创作与陶瓷制作相互结合的创作作品。
瓷画讲究绘画语言的丰富表现力, 极大限度地发挥绘画语言艺术, 画中语言含情含景, 给人以生动的表现力和艺术内涵, 其次讲究色彩运用的完美搭配, 瓷画的色彩搭配要结合陶瓷本身的色彩纹理, 再加以相对的艺术巧思, 色彩搭配上更是呈现出多样丰富的面貌, 带给观赏者视觉的冲击力和表现力, 在材料质感的表现上, 瓷画艺术的质感讲究典雅大方, 不俗套, 不矫饰, 因此瓷画艺术在整体上带给人的是审美的美好享受和深远的艺术底蕴, 这也是瓷画艺术长期以来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与生命力所在。
2 研究瓷画艺术创作灵感的现实意义当前陶瓷文化在市场的大环境下呈现出较为低迷疲软的发展态势, 从陶瓷产业的发展实质来看, 陶瓷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创新发展, 需要结合时代精神给出新的市场作品和新的答卷, 而这些需要追根溯源, 从瓷画艺术发展的源头追寻瓷画艺术发展的创造灵感和发展的精华动力, 我们发现, 在瓷画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 文人高士的艺术创作为瓷画艺术注入了很多艺术模板, 并不断给瓷画艺术的发展创作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期, 所以我们要研究文人高士瓷画艺术的创作灵感, 从中提取对现实陶瓷文化创意的艺术帮助, 以此来推动陶瓷文化创作不断创新, 获得新的生机。
高士题材在陶瓷绘画上的演变
高士题材在陶瓷绘画上的演变邹展【摘要】在我们历史上众多的瓷画作品当中,\"高士图\"则是众多人物画中的重要题材.这类题材大都取材广泛,内容形式多样,表现手法灵活.而陶瓷上的高士基本上是从国画的基础上延伸出来,早期的国画高士图有《竹林七贤》、《东坡夜游》等作品.随着时代的进步,像《携琴访友》、《四爱图》等也相继出现在了陶瓷之上.本文就\"高士图\"这一题材在国画以及陶瓷上的发展和审美精神进行阐述.【期刊名称】《陶瓷研究》【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3页(P21-23)【关键词】高士;陶瓷;绘画;审美【作者】邹展【作者单位】展晖堂,景德镇,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11 概念的界定在我们华夏民族的古代社会中,有着一群特殊的文化群体,称之为高士,又称为隐士。
这一帮文人雅士不爱与世俗社会接触,不原与污浊的风气同流合污,为了保持一贯的清高品格和不羁的天性,他们选择归隐山林,与自然作伴。
《辞海》中解释道“隐士”就是“隐居不仕的人”,从此可得出结论所谓“隐士”首先就是“士”,“士”就是现在我们说的知识分子。
“不仕”就是指不做官,要不就归隐相间劈柴务农,要不就混迹江湖买卖经商。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写道“吾闻鲁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
说到高士通常人们能想到“隐士”,这类人一般都学识渊博,品行高洁。
但却清高,且喜爱隐居山林田野。
《南史•隐逸》中有提到:隐士“须含贞养素, 文以艺业。
不尔,则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士”光靠其隐居还不足够称之为“隐士”,必须是成名的“士”,叫做“高士”才能称之为隐士。
所以,我们华夏民族历史中的隐士文化,准确的将应该是叫做“高士文化”。
高士自古以来崇尚自由,喜爱自然,其摒弃浮躁不愿与统治者合流的基本性格,通常称之为高士文化,历史上对这类文化也是褒贬不一。
由于这类文化极具故事性,所以这类文化也是题诗作赋以及绘画的最佳题材之一,这类题材也逐渐形成了以“柔”、“淡”、“远”为核心基调的隐逸艺术。
试论陶瓷绘画中的立体效果
试论陶瓷绘画中的立体效果
张伟华
【期刊名称】《陶瓷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众所周知绘画是平面的艺术,油画在布上画,国画在纸上画,漆画在木板上画。
陶瓷绘画与其它绘画不同,它不仅是平面上的艺术,更多的是在弧面上进行装饰。
美术家为表现艺术的立体感常用的是色彩的明暗对比,浓淡区分,而陶瓷艺术家为表现作品的立体效果采用的不仅是美术上的常用技巧,更多的是利用陶瓷工艺的特点,
【总页数】2页(P83-84)
【作者】张伟华
【作者单位】晓明陶瓷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江西省景德镇3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7.4
【相关文献】
1.试论当代陶瓷绘画创作中工笔画的写意性 [J], 王清丽;;
2.试论当代陶瓷绘画创作中工笔画的写意性 [J], 王清丽
3.试论士夫画与陶瓷绘画的巧妙之源 [J], 黄礼辉
4.试论中国现代陶瓷绘画的发展路向与个体超越 [J], 吴清江
5.试论新世纪以来景德镇陶瓷绘画发展特色与走向 [J], 张琳;陆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仕女图在荷兰德尔夫特陶瓷中的传播与演化
仕女图在荷兰德尔夫特陶瓷中的传播与演化
仕女图在德尔夫特陶瓷中的传播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
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将中国的陶瓷器物引入荷兰,这些陶瓷器物以其精美的绘画和独特的文化特色受到当地人的喜爱。
一些以仕女为题材的陶瓷器物因其优雅的形象和叙事的表现方式而备受欢迎。
随着时间的
推移,德尔夫特陶瓷工匠开始模仿和发展中国的仕女图样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
格。
仕女图在德尔夫特陶瓷中的演化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点。
与中国仕女画相比,德尔
夫特陶瓷中的仕女图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装饰性。
德尔夫特陶瓷工匠通过运用丰富的颜料和
独特的绘画技巧,使得仕女图呈现出了更加生动和富有活力的形象,赋予了它们独特的审
美魅力。
德尔夫特陶瓷中的仕女图还常常与风景、花鸟等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了多样化
的主题和表现方式,丰富了陶瓷器物的艺术内涵。
仕女图在荷兰德尔夫特陶瓷中的传播与演化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陶瓷艺术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荷兰陶瓷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影
响的重要表现。
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化的交流,仕女图在德尔夫特陶瓷中的传承
与发展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陶瓷艺术绘画的形式美
陶瓷艺术绘画的形式美陶瓷艺术绘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结合了陶瓷的材质和绘画的技法,既突出了陶瓷的独特韵味,又展现了绘画的魅力。
陶瓷艺术绘画的形式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瓷艺术绘画的形式美在于其丰富多样的图案和色彩。
陶瓷艺术绘画可以运用各种不同的绘画技法,如描绘、写实、抽象等,不同的技法体现出不同的形式美。
丰富多样的图案可以在陶瓷器上展示出生动的形象,例如花卉、鱼虫等,这些图案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陶瓷艺术绘画的色彩也是其形式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瓷器上的颜色可以是明亮鲜艳的,也可以是柔和温暖的,不同的色彩给人不同的感觉,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这是陶瓷艺术绘画的一大特点。
陶瓷艺术绘画的形式美在于其线条的流畅和稳定。
陶瓷器上的线条经过精心设计和绘制,线条的流畅和稳定给人一种舒适和安稳的感觉,这是陶瓷艺术绘画的一大特点。
线条的流畅和稳定可以使陶瓷器更加美观和和谐,同时也能够表达出艺术家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一只瓶子的曲线之美,可以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给人一种宁静和悠远的感受。
陶瓷艺术绘画的形式美在于其空间的布局和层次感。
陶瓷器上的图案和色彩的布局需要考虑到整个器物的空间,使图案和色彩的分布合理、均衡、和谐。
陶瓷器的空间布局不仅需要考虑到整个器物的整体美感,同时还要注意局部美感。
艺术家通过精心设计和绘制,使图案和色彩在空间中呈现出层次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和厚重感。
在一个小瓶子上,通过精心的布局设计,可以使整个瓶子既有层次感又不显得拥挤,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瓷艺术绘画的形式美在于其创意和表现力。
陶瓷艺术绘画是艺术家的创作之一,艺术家通过对陶瓷的材质和绘画技法的运用,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作品。
陶瓷艺术绘画给予艺术家无穷的创意空间,可以表达出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
在陶瓷艺术绘画中,创意是表现形式美的关键,艺术家通过创造独特的图案和色彩,表达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观点和审美情趣,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果说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画和中国书 法,使用了共同的工具毛笔,那应该是没有什么 问题的。也就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中国画的雏
言 论 SPEECH
形——帛画,一种在丝织品上的绘画。汉代有了 “中国画”这个名词,纸也开始被发明,进入了 一个绢纸并用的时代。佛教开始进入中国,造像 和绘画并举,到魏晋时期,山水、花鸟两个画科 也已萌芽。隋唐时期,中国画开始世俗化,士夫 画出现,之后的中国画,基本上就是士夫画统治 的时代。士夫画的艺术观如上面赵孟府所说,讲 究书法用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凡画必题诗, 所谓诗、书、画、印。士夫画的作者是士大夫, 而士大夫的出现与科举制度有关,隋唐开始开科 取士,而取士的标准是文学和书法。这就是士夫 画追求文学修养和书法线条的原因。而在科举制 度下,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文学和书法好的 人,被录用为官,他们被称为文人士大夫,基本 上控制了整个国家的文化,他们所推祟的审美 观,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国家的主流意识形 态。这就是士夫画占统治地位并影响其它艺术门 类,包括工艺美术的原因。
书画同源论的另一个依据是中国画和书法都 使用了毛笔。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毛笔出现在战国时 期,但有人认为,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可以看出是 用毛笔手绘上去的,而商周时代的甲骨文,也是先 用毛笔书画,再刻上去的。这种说法也是比较可疑 的,因为如果已经使用了毛笔,又何必先写后刻 呢,就像后代一样,直接书写到竹简或木片上,岂 不是更方便。从整个历史发展的方向来讲,文字和 书写工具,总是越来越简易,不可能是走回由笔到 刀的道路。再说,其它文明古国也没有书画同 源、书画使用同样工具这样的事情。
SPEECH 言 论
试论士夫画与陶瓷绘画 的巧妙之源
黄礼辉 陶瓷绘画不但为陶瓷器皿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图案,同时拓宽了陶瓷器皿的教育功能。由于施 釉的可控性,陶瓷器皿的装饰除了要有基础纹样装 饰之外,绘工们在施釉时也会绘上了象征吉祥的纹 样和图案。有不少人认为陶瓷绘画只是中国画从纸 上转移到陶瓷器皿上,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必须 从历史上来考察,因为陶瓷的出现比绢纸的出现要 更早,陶瓷彩绘也早于中国画(绢纸画)的出现,所 以整个绘画发展的历程可能是从岩画到陶瓷彩绘, 再从砖(壁)画到漆画,后期再形成了绢纸画。 一、士夫画的出现
汉字的雏形是一种象形文字,这从甲骨文就 可以看出,如果往上推溯,可能更接近图形或者 绘画。汉字并非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象形文字,可 能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的,如苏美尔人的楔形文 字,也是象形文字中的一者,而5000年前的埃及 文字也是一种象形文字。但是,如果说画与字是 同时创造出来的,那是不正确的。显然,画是先 于字出现的,考古发现1万年前的岩画,而7000年 前的半坡文化,就已经有了陶器上的彩绘,没有 证据表明,这时候象形文字已经出现。其实画与 字有各自的功能,画虽然与文字一样有记录、表 达情感的功能,但它主要还是审美的、直观的、 个性化的,这些特点至今不变。而文字一开始可 能借用绘画来表达某个意思,但它主要的功能还 是交流,可能跟国家的出现有关,而且随之,字 越来越抽象,变得与画无关,甚至只是记录声 音,如字母文字,而其意义由声音决定。所以张 彦远的“书画同源论”是错的,不符合历史事 实,而赵孟府的主张不能说水 》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了陶器,在青铜出 现之前,已经有了一个繁荣的彩陶时代。青铜出 现后,其地位跃居陶器之上,显然,金属要比泥 土珍贵,因为开采、提炼的难度大。更重要的原 因是,它不像陶器那样易碎。古代有言“国之大 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战争与祭祀是头等 大事。青铜可以煅造成武器、马鞍、战车零件, 提升军队战斗力,所以谁先获得铜矿,掌握炼铜 技术,谁就可以战胜别的部落,建立国家。这个 国家用青铜铸造了用于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 也显示了王权的永久。这个时候陶器衰落,等待 瓷器出现。当历史进入黑铁时代,原始青瓷就出 现了。早期的瓷器注重表面的釉,换言之,关注 的是其物理性质,所以有冰裂纹、窑变、天目釉 这些事物。在此期间,中国画已经在绢纸上发展 成熟,士夫画占据了历史舞台。所以当白瓷出现 的 时 候 , 人 们 发 现 , 洁 白 的 瓷 器(当 时 的 瓷 板 尚 小)和宣纸一样,适合作为中国画的载体。
二、陶瓷绘画的历史 陶瓷绘画出现在中国画之前,确切地说,彩
陶出现在中国画(绢纸画)之前,因为陶瓷历史先陶 后瓷,刚好中间这个节点,也即从陶器发展到原 始瓷器这个环节,陶瓷彩绘是一个空白,因为这 个时期瓷器的重点是解决温度、釉料的问题,还 未进入到色釉的发明阶段,所以留下空白。也就 在这个时候,绢帛、纸取代了陶器,成为绘画的 载体,并且促使中国画的出现,当然,笔、墨、 颜料的发明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历史有时候 是很奇妙的。
《浮云显翠》
32 CERAMICS SCIENCE & ART
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 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 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但是,仔细考 量,两人的意思还是有所区别的。张意远只是从 中国画的起源上来说书画同源,其依据是汉字最 初是种象形文字,这种字既是画又是字。而仓颉 造字的故事只不过是一个神话,汉字的出现应该 是一个逐步的发展过程,不可能由某个人发明。 而赵孟府要表达的,则是一种价值观,尽管也有 起源上的意思,但侧重点是,中国画必须书法用 笔,这其实也是士夫画的标准。
但中国画的墨、颜料并不适合光滑的、防水 的瓷器,所以,瓷器上的绘画一开始就遇到了上 色釉的困难。大约在唐朝的时候,开始从阿拉伯 国家引进了青花釉料,这种色釉可以像国画中的墨 一样使用,所以青花瓷画起来有点像水墨画,通过 “墨分五色”来描写景物。青花瓷在元明开始滥 觞。之后便有了釉里红、五彩、粉彩的出现,色釉 越来越丰富,温度要求也越来越低,最后便出现了 广彩和潮彩这样的釉上彩。由于在技术上解决了色 釉的问题,瓷画基本上能达到国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