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章

合集下载

语文初三上册第一章教学方案详解

语文初三上册第一章教学方案详解

语文初三上册第一章教学方案详解第一节:教学目标及要求本节主要介绍语文初三上册第一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教材内容,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1.1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理解并掌握课文的基本意思;- 学会分析和归纳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 能够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

1.2 教学要求- 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鲜活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学习能力。

第二节: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主要介绍语文初三上册第一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1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提高学生对课文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深入思考和自主表达。

2.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判断力和思辨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生僻词汇和短语;-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第三节:教学方法和步骤本节主要介绍语文初三上册第一章教学的方法和步骤,为教师提供具体指导,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1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讲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3.2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课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步:讲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要点;- 第三步: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第四步: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第五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布置课后习题和作业。

第四节:教学评估与反思本节主要介绍语文初三上册第一章教学的评估方法和反思,帮助教师对本节课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九语上教案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能说出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提升自我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能力。

3、掌握“吟哦讽诵”的要领,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4、学会合作探究和写作,能从各个渠道收集、筛选和组合材料,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5、能用流畅的口语介绍本地的风景、特产、风俗和民情。

二、单元教学重点: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通过反复吟诵,学会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其深蕴的人文内涵。

三、单元教学难点:1、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深入体会文章深蕴的人文内涵。

四、单元课时安排共10课时《鼎湖山听泉》2课时《林中小溪》2课时《飞红滴翠记黄山》1课时《画山绣水》2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复习课1课时“综合学习与探究” 1课时五、教学建议: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自然山川”,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吟哦讽诵”,就是要求学生能通过吟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因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作用,引导学生多吟哦讽诵,多思考,多讨论交流,深入感悟自然、人生、社会的哲理,获得精神品质的提升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要教会学生从反复吟诵中,了解作品所写的自然风景的个性特点及给予人们的种种启示,加深理解其中深蕴的人文内涵。

并且能从吟诵中品味文章的神气、写作上的妙处,领会到写景散文的一般思路。

进而参与“综合学习与探究”活动,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和写作。

四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鼎湖山听泉》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指导学生学习在“吟哦讽诵”中注意作者感情嬗变的历程及对人生和历史的感悟;《林中小溪》一文在运用所学的方法自主学习的同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下这位被称赞为“在整个世界文学中,未必能找到与他并驾齐驱的作家”的前苏联作家的作品风格,并再选择一些他的作品来加深学生的感受。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参考教案五篇教案反映出的课堂教学设计特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处理策略、教学活动过程(导入、讲授新课、练习反馈、小结等环节)的处理、教学媒体、形成性练习的设计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1《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2、难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教学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模式:“学、探、测”教学模式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我们今天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在古代有怎样的刻苦学习的精神?【二】出示学习目标1.初步感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2.掌握常见文言实词“序”“致”“质”等的意义。

3.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以”“诸”等的用法。

【三】作品、作者1.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初期文学家,生平著作甚丰,曾主修《元史》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2. 解题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

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濂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

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东阳马生。

东阳,在今浙江省,当时与浦江、义乌等县同属金华府。

赠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四】自主导学1检查预习嗜shì 砚yàn 逾yú 硕shu 加冠guān俟sì 衾qīn 烨yè 缊yùn袍敝衣叱咄chì duō皲jūn裂媵yìng 同舍shè生被pī绮qǐ绣容臭xiù 负箧qiè 曳yè 屣xǐ2质疑问题、整体感知【朗读指导】(1)抽生依次朗读三个自然段,师生共同点评朗读情况,指出不当之处。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课题第一单元诗歌赏析及创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能结合现实生活自主选题,发挥想象,创作简单的短诗。

能力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及创设的情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掌握诗歌创作的基本方法;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难点创作简单的短诗。

学情分析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教具多媒体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补充完善任务一自主欣赏一了解什么是诗歌,诗歌有哪些特点。

导入: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心里都流淌着诗的情愫。

诗,不是诗人的唯一工具,词在诗歌中是有生命的。

应该这样认识诗歌的肌理要素,那就是——活的,呼吸的,运动的,恋爱的,贪生怕死的,在诗歌中,每一个词组都充满着生命的变数,更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二欣赏沁园春雪1毛泽东同志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2整体感知这首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分三层。

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名具体写,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色,红白交映,艳丽多姿。

①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所写景物有何特点?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

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一截木头一截木头,被弃在院中的角落它已交出命里的绿,鸟鸣等待着最后交出,体内的火焰和疼痛一场春雨过后,我惊讶地发现这截被寒冬煎熬过的木头,心里仍珍藏着春天这一截木头,第一眼,惊诧于它是一静物,安静地存在,很普通很平常,竟纳入师者的眼睛。

第二眼,惊叹于它坎坷多难的历程。

第三眼,惊心于它劫后重生,有心灵之光——沧桑过后依然向往春天,且春已然悄立枝头。

这是生命的力量,这是②问题:“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语文初三上册第一章教学方案

语文初三上册第一章教学方案

语文初三上册第一章教学方案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2. 了解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3. 培养良好的写作和阅读习惯;4. 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结构和内容。

二、教学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1.1 语文学科的特点1.2 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1.3 语文学科的学习策略2. 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2.1 课文的学习与理解2.2 语文知识的掌握与应用2.3 写作和阅读的能力培养3. 培养良好的写作和阅读习惯3.1 读书笔记和作文的写作3.2 阅读技巧的培养4. 初中语文教材的结构和内容4.1 课文结构与特点4.2 课外阅读的选择与推荐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重点: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和阅读习惯。

2. 培养良好的写作和阅读习惯。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写好读书笔记和作文,培养阅读技巧。

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方法本章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示范等方式,介绍语文学科的特点、学习方法和基本要求。

2. 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探讨语文学科的学习策略和写作、阅读技巧。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阅读活动等实际操作,培养良好的写作和阅读习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5分钟)利用图片、诗歌、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2. 学习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方法(20分钟)2.1 介绍语文学科的特点,如语文学科的综合性、人文性等。

2.2 讲解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如多读多写、注重积累等。

3. 学习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30分钟)3.1 分析课文的结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2 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4. 培养良好的写作和阅读习惯(30分钟)4.1 指导学生如何写好读书笔记和作文,培养写作技巧。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

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第一单元教案1 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的音韵美。

2.感受诗歌中的形象,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3.掌握本词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4.感受词人的豪迈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最喜欢看的一部电视剧是《恰同学少年》,我最欣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指点江山的自信与自强。

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印象主要是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一面,今天,我想和同学们一起了解毛泽东的另外一面——诗人毛泽东。

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毛泽东首先是一位诗人,然后才是政治家。

”当代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乐章。

”特别是他的一首《沁园春·雪》,曾经在重庆引起轰动,被蒋介石的文胆陈布雷誉为“当世难得的精品,气吞山河、气度非凡”。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1.借助工具书或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结合写作背景,请同学们试读这首词两遍。

提问(1):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读这首词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示例:①“望”字重读,语气要激昂豪迈。

②读上阕时,应带着赞美、带着陶醉。

③读“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时,应微微摇头,微微上扬嘴角……【学法指导】怎样读古诗词?①抓住中心,明白背景。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草原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大意。

(3)详细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阐述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雪》;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了解诗词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品味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伟大抱负和壮志豪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诗词的背诵、生字词的掌握、背景知识的了解。

2. 难点:诗词意境的感悟、朗读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毛泽东,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词,查找生字词,了解诗词背景。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 展示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5. 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词,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把握。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的背诵和朗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雪》。

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鉴赏文章。

第二章:《出师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了解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提高朗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勇敢,培养尊敬英雄、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诗词的背诵、生字词的掌握、历史背景的了解。

2. 难点:文言文的断句、朗读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文言文,查找生字词,了解历史背景。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情感表达。

4. 展示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5. 朗读训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注意语气、节奏、情感的把握。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言文的背诵和朗读。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精选篇1《孤独之旅》知识和技能:学会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的作用过程和方法:朗读、品味。

建设开放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品情感碰撞,平等的对话与合作交流,拓展师生生命成长的阅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孤独和成长理解文中孤独的含义理清怎么走过孤独旅途,迈向成长品味怎么用环境描写来表现人物(重点、难点)一、导入:初一时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爸爸的花儿落了》,英子在经历了父亲的病逝后,迅速成长,文章最后说: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成长(板书)常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然每个人的付出是不一样的。

英子的成长是用爸爸的死亡换来的,而今天我们看到的少年杜小康的成长是由什么换来的呢?(板书:孤独)二、关于“孤独”:我们同学平时有过孤独的感觉吗?请说一下曾经感受过的孤独吧。

关于孤独的话题,我们在上一篇文章《故乡》中有过接触。

小说中的“我”感觉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这是由于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不相通所带来的,哪怕是置身热闹的人群却也无人可以交流的孤独。

那么今天我们的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又是什么造成的呢?请同学在你对课文预习的基础上,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虽然有父亲相伴却也无话可说环境单一、寂静生活单调)开头第一段就告诉我们现在的杜小康是孤独的:家境一落千丈(最厚实)甚至到了失学的地步。

看过整本小说的同学应该还明白,杜小康在班级里是班长,成绩是秀的,出了什么事都他能起到带头的作用,他自己也非常热爱读书。

现在他失学在家,这种经历同伴都没有,他跟谁去交流?他能不孤独吗?到选文结束,鸭子下蛋了,但他改变孤独的状态了吗?因而这种孤独感笼罩了全篇文章。

所以题目叫:孤独之旅(板书之旅)三、关于“旅程”关于孤独的一段行程:这段行程走过了几站路?除去首站和尾站,请同学依据时间或者地点的变化,说说这段旅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前行途中——刚到芦荡——日子过去——风雨洗礼)四、咀嚼环境:风雨之后,文中有一句形容杜小康当时感受的话,请找到划出来。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上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内容,包括课文、诗歌和阅读材料。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读。

-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安排1. 第一课时:课文《草虫》- 导入:观察一幅插图,引发学生的兴趣。

- 研究:逐段朗读课文,教授生词和重点句型。

- 拓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 合作:小组讨论,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 练:完成课后练题,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 第二课时:诗歌《星光》- 导入:播放音频,学生跟读诗歌。

- 研究:教授诗歌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型。

- 拓展:讨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 合作:小组朗读诗歌,体验诗歌的语音韵律。

- 练:完成诗歌赏析题,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第三课时:阅读材料《旧书新鉴赏》- 导入:呈现阅读材料,解释生词和短语。

- 研究: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帮助理解内容。

- 拓展:讨论阅读材料中的观点和思考问题。

- 合作:小组讨论,整理自己的读书心得。

- 练:写一篇读后感,表达自己对阅读的体验与观点。

教学评价与作业布置-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朗读是否流畅。

- 问题回答:学生对课文、诗歌和阅读材料的理解程度。

- 合作讨论:学生是否能在小组中合作、交流和分享想法。

- 练答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题,检验对课文的理解。

-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感悟。

- 准备下一单元的课前预。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在阅读、朗读和写作方面全面提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并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以便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他们。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精品教案第一章:《沁园春•雪》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雪》;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了解诗的背景,理解诗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毛泽东及其作品《沁园春•雪》。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生字词: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4. 分析诗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中的雪景美,体会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5. 分析诗的韵律特点:讲解诗的平仄、押韵等韵律特点。

6.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的意境和韵律特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沁园春•雪》;2.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雪》的作文。

第二章:《出师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出师表》;掌握生字词及其含义;了解历史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并背诵《出师表》;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2. 难点:理解历史背景,体会诸葛亮的忠诚和智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诸葛亮及其作品《出师表》。

2. 自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讲解生字词:讲解诗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4. 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五个部分,理解每个部分的主旨。

5. 欣赏名句:讲解文章中的名句,体会语言风格。

6.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

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Microsoft Word 文档

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一、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以颂赞大自然为主题选入了五首诗歌,意在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强力的情感共鸣,进而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意趣。

二、教学目标1.积累生词,了解诗歌的体式特点及相关的文学手法;2.朗读体会,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并借助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结合自身经验深入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品味。

难点:了解并借鉴相关的表现手法。

四、教时分配除第一课2课时外,其余每课均为1课时,单元起始、总结、检测各1课时,共预计8课时。

第一课时单元起始课1.通读每首诗歌,自学生词,交流初读感受。

2.结合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诗歌的学习要点。

3.检测生词。

1.沁园春·雪(第三至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诵读想象,理解全词大意,体会诗歌意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颂赞之情及其豪迈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

2.揣摩凝练形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认识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欣赏诗歌艺术手法,理解其思想感情。

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介绍背景(详见《全解》P4)2.解读题目,介绍文体知识。

3.初读全词,理解大意。

4.整体感知1)上下片的内容及表达方式?2)上下片之间的联系及其衔接方式?3)主旨句?“风流人物”的含义?5.赏析探究1)描绘了怎样的雪景?联系背景体会其中的感情?运用了哪些手法?结合具体的词语说说有怎样的效果?2)如何论英雄?流露出怎样的感情?表明作者情感的词语?真正的用意?3)通观全篇,体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所表达的情怀。

6.诵读品味。

7.作业:抄写全篇。

附板书设计绘雪景赞北国风光,抒革命情怀论英雄教后反思:2.雨说(第四课时)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结合相关背景把握“雨”的形象特征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感知难点:认识拟人手法的作用三、教学流程1.导入教学,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篇1: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热爱生命》知识目标1 了解有关杰克·伦敦的文学常识。

2 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能力目标1 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2 领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德育目标:体会人物在绝境中顽强求生的精神状态,引导学生感知人热爱生命本能、珍惜生命。

教学重点: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

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 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用音乐开启学生心扉,可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让学生体悟音乐旋律中迸发出的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2 导入新课生命作为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之一,中外文学史中,许多大师为探索它的真谛历尽艰辛为实现生命的价值李清照唱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浩歌。

为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尔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旷世佳境。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更是为我们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 介绍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一个破产农民家庭。

童年时他就饱尝生活的艰辛。

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

这期间,他开始阅读大量的小说和读物。

16岁失业,他参加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几个月后出狱。

出狱后,他拼命干活,同时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马克思等人的著作。

后来受淘金热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素材。

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职业作家杰克·伦敦从19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描写贫民和工人生活《深渊中的人们》、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政治幻想小说《铁蹄》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杰克·伦敦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全套教案
 1.沁园春雪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学习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对偶
 2、体会词作语言运用的准确性,描写的形象性,蕴含的深刻性。

 3、培养学生阅读才欣赏诗词的能力,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作者表达的感情,从中接受美的熏陶。

 4、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5、理解作者通过对北方雪景的描绘所迸发出的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当今英雄空前的伟大抱负和无比坚定的信心。

 教学难点:
 1、写作背景的了解;
 2、评价古代帝王的作用。

 教学重点:
 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精选6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精选6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精选6篇)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1学习目标: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重点)2.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3.感受词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示标: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入。

(由回顾旧日积累导入到对新诗文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二、课文探究:(一)一读课文,感受气势:1.指名朗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黑板上)2.强调以下字音沁qìn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3.注意节奏和重音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生共议停顿和重音,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集体朗读全词。

(二)二读课文,理解词意。

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⑴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讨论并归纳:“望”字。

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

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⑶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讨论并归纳: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

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⑷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和写作手法把他所要描绘的雪景形象地呈现出来?(先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遇到的疑难:①为何“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不是“望”统领的句子?结合这个问题,可以感受一下想象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这里可以结合《社戏》中“单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一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2、赏析下阕⑴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讨论并归纳:“惜秦皇汉武……射大雕”⑵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此处点到即止,不能过细。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乡愁》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单元《乡愁》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象的象征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时期的乡愁表达,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乡愁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乡愁在现代社会的表现”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一段表达乡愁的文字,运用所学的意象和手法。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乡愁》这首诗的基本概念。乡愁是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是一种普遍而深刻的情感体验。它是我们民族情感的一部分,体现了对家国的热爱和眷恋。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这首诗。这首诗通过具体的意象和韵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我们将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手法,理解其艺术魅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乡愁》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学的热爱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歌韵律和意象,增强学生对诗歌形式美的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深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乡愁情感的理解,培育家国情怀;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提升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语言表达、文化理解、审美鉴赏和思维品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理解《乡愁》的文本内容,感悟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课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如“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等,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物表达抽象情感。
(2)掌握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节奏等。
-分析诗歌的韵脚,理解韵律对诗歌美感的作用。
(3)识别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例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4)培养对乡愁情感的深刻理解,联系实际生活体验。

九年级上语文第 一 单元教案

九年级上语文第 一 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1. 沁园春雪毛泽东【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及停顿。

3.体会诗词语言的凝练、准确和“诗化”形象的丰富内涵。

4.学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想象和联想。

5.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词精练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结合文中的注释,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内容。

2.老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根据词的内容,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描绘出诗人笔下的"北国风雪图"。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绘出的图画进行串讲,引导学生体会本阕词的壮美意境和诗人的豪迈情怀。

4.结合几首描绘雪景的诗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加深对本阕词主题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作为革命领袖,挥斥方遒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

2.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客观的功过观和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重点】1.学会词的朗诵方法,掌握正确的停顿,能够找出诗歌的重音。

2.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理解"诗化"形象的内涵。

3.领会词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教学难点】1.理解"封、飘、望、舞、驰、惜"等动词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2.理解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鉴,体会他豪迈的伟人情怀,并树立正确的历史人物观【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湖南湘潭人。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2)背景链接本词写于1936年抗战前夜。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4课教案)1.沁园春·雪教案教学目的:1.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涵。

2.领会词人的伟大胸襟、坚定的信念,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

教学重点:词的思想内容、精妙的语言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理解教学方法:1. 朗读法:豪放的诗风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通过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激情,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2. 探讨法:将一些重点知识拿来探讨,教师从旁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课时安排: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读《七律长征》,谈感受。

毛泽东是一位古典诗词的爱好者,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今天我们学习《沁园春雪》。

二、介绍毛泽东毛泽东(1893 — 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人。

毛泽东也是杰出的诗人,有许多大气磅礴的诗作,今天学的《沁园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这首词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四、读诗词体会魅力1、自读,正读音,感受气势。

2、教师指导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

3、齐读或者抽读检查字音沁qìn 数风流人物 shǔ折腰zhé思汗hán 今朝zhāo五、再读这首词,感知1.①用你的语速、语调的变化表达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②边读边想: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哪两个字起到统领作用?上阕:写景抒情赞壮丽河山下阕:评古论今颂当代英雄领字分别是“望”、“惜”第二课时六、三读诗文思考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几句?2.作者以“望”统领哪几句,都望到了什么?3.上阙中哪几句是实景,哪几句虚景?4.“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5.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1沁园春·雪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妖娆”“风骚”“红装素裹”“一代天骄”等词语。

2.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1.大声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

2.品味凝练准确的诗歌语言,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领会其赞美祖国山河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重点1.领悟写景、议论、抒情三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博大胸襟。

难点掌握凝练贴切的诗歌语言,提高鉴赏诗词的能力。

1.情境导入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2.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1.毛泽东的生平简介。

2.北方的雪景图片。

2课时毛泽东是一个站在传统的根基上胸怀大志、谈论理想的人,一个为中华民族卧薪尝胆、奋发有为的人,一个虽历经沉沦却仍能傲世独立、纵横捭阖的人,一个在戎马生涯中不断写就传世佳作、文武兼备的人,一个虽有这种或那种缺点,却仍有无限魅力的人。

当外寇入侵、民族危亡压倒一切的时候,他在最需要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发起深远博大的爱国情怀和力量的时候,站在了西北高原茫茫的黄土地上,写出了这传世杰作。

这就是毛泽东。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这位文武兼备的开国领袖的词作《沁园春·雪》。

(板书课题)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

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一生中创作了大量诗词。

其诗词作品气势雄浑、意境开阔,描绘出中国革命的壮丽画卷,表现了伟大革命家的情怀。

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集》。

1.听读课文,初谈感受。

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从听读入手,来领会全诗。

播放朗读录音,同学们认真听,标出需注音的字词,并说说听读后的感受。

(1)字词积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诵读这首词,感受其音乐美和意境美。

2.理解这首词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感受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北方冬天的雪,纷纷扬扬地飘落,它覆盖着原野、山峰、村庄、道路。

漫天皆白,玉龙飞舞,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诗兴大发。

你能背诵几句描写雪的诗句吗?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不同情境下的雪被文人墨客们赋予了不同的形态和情思。

那么在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毛泽东的笔下,雪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觉和情感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沁园春·雪》这首词,一起领略毛泽东诗人的才情、政治家的风采。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背景,积淀情感《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

其间,柳亚子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该词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目标导学二:整体朗读,把握基调1.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本词上片和下片各自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上片:热情赞颂;下片:豪迈激昂2.分组朗诵上片和下片。

【教学提示】抓住朗诵环节,先让学生整体感受本词上下片的情感基调。

在课上可以安排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快速进入本词的学习氛围,为以读带品环节奠定基础。

目标导学三:以读带品,感受上片魅力1.同学们觉得刚刚你们读得怎么样呢?明确:热情洋溢但是不够抑扬顿挫,情感没有什么起伏。

2.朗读指导。

(一)停顿(1)呼吸换气的自然需要;(2)表示区分、转折、呼应、递进等各种关系;(3)逻辑停顿;(4)感情停顿。

(二)重音和轻音重音不是“加重声音”,轻音更不是普通话的“轻声”,重音和轻音其实都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把句子中重要的字词或含有特殊意义的词组或短句用轻重音加以处理。

(三)语气和语调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升调(↗)降调(↘)节奏( / )稍停(‖) 着重( . ) 延续(——)(四)眼神、表情、动作等各方面与声音技巧的配合3.揣摩上片的词句如何读才更有表现力,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教学建议】此环节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给学生分配具体的词句诵读任务,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借助批注的形式评析词句,让学生充分感受词句的魅力。

朗读及评析参考:(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明确:“千里”“万里”突出冰天雪地,广袤无垠,辽阔博大;“冰封”显得凝然安静,“雪飘”静穆中增加飘舞的动态,以动衬静。

前三句总写雪景,创造广阔博大的意境,体现诗人雪中赏雪的豪迈情怀。

(2)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明确:“望”统领下文,引起对雪的描述,有登高远眺之意,有很大的想象成分,显示了诗人豪迈的意兴;“长城内外”“大河上下”从南到北,自西向东,地域广袤,照应“千里”“万里”,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雄伟的气魄;“惟余莽莽”照应“雪飘”,“惟余”强化了白茫茫的壮阔景象;“顿时滔滔”照应“冰封”,“顿失”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

用视觉形象,突出冰封雪飘的北国风光之奇伟雄浑。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明确:“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动态描写,化静为动,浪漫想象,具有活泼奔放的气势;“欲与天公试比高”山与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

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绵延起伏,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诗人情感的振奋,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泼。

暗含蓬勃发展的中国革命、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4)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明确:末尾三句是虚景,作者借助想象,把江山比作少女的衣装,写出了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的艳丽景象,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目标导学四:发挥想象,画面再现找出上片中你喜欢的词句,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其画面。

参考示例: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红日白雪交相辉映。

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教师范读上片及上片小结。

明确:上片主要描绘了北国雪景。

对景色的描写主要采用了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方法,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之情。

词的开篇总写北方的雪景。

作者极目远眺,只见祖国千万里的河山坚冰封锁着大地,雪花漫天飞舞。

这是何等壮丽的景色!次写长城南北一大片国土大雪纷飞,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奔腾咆哮的黄河一下子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

第二层具体写雪景。

在作者的眼里,即使是在冰天雪地的寒境中也到处充满着勃勃的生机和奋发向上的活力。

你看,那披雪的群山,如同无数条银蛇在舞动;冰封的秦晋高原上绵延起伏的丘陵,宛如白色的群象在奔驰。

它们似乎想要跟天一比高低。

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上片的第三层是写想象之景。

诗人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形象而准确地展现了雪后天晴的景象:那万道红光普照着皑皑的雪地,红日与白雪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壮丽。

【学法指导】1.如何赏析诗词中的词语?赏析诗词中的词语,不可孤立谈论,要放在诗词中,结合全诗的内容或语句的表意来分析,关键是点出该词在开拓意境、创设氛围或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效果。

2.什么是化静为动?将本来静止的事物加以刻画,使之具有动态感,从而使作品富有生气、充满活力、情趣盎然。

3.什么是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4.如何描绘诗词的画面?先反复体会诗词的情境,也就是先体会诗词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联想和想象,然后在思维里构建起一个图画,就能够呈现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了。

三、板书设计江山如此多娇概括写景具体写景(实写)(以动写静)想象写景(写景、抒情)(虚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第2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咱们重点评析了上片的内容,并进行了反复的朗读训练。

这节课咱们进行下片的学习,首先请两位同学展示朗诵上片内容。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品读下片,点燃激情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下片,按照自己揣摩的语气,做上朗读标记。

2.交流下片的词句如何读才更有表现力,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朗读及评析参考:(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明确:“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揭示了英雄奋斗的动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抱负,反映了英雄之间斗争的激烈。

(2)惜./秦皇汉武,略输../风骚——↘../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明确:“惜”总领评价,惜中含褒;委婉批评时代、阶级局限,展现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略输”“稍逊”措辞极有分寸,不是一概否定。

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雄才大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天骄”“只识”欲抑先扬,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略带嘲讽,表明成吉思汗只恃武功不知文治。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明确:“俱往矣”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出全词主题,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人。

这是今朝风流人物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蕴含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评古为论今做铺垫,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3.教师范读下片及下片小结。

明确:按引入、评古、论今将下片分为三层。

第一层:祖国的河山是这样美好,难怪古今许多英雄人物为之倾倒,争着为她的统一和强大而奋斗。

这一层的作用主要是承上启下,引入下面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二层:用“惜”字对古代帝王的代表人物作了总的评价。

他们都是开国之君,武功赫赫,然而文治不足,“俱往矣”一句宣告了旧时代的一去不复返,表现了毛泽东气吞山河、雄视千古的伟大气魄。

第三层:作者指出只有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才算得上是创造历史、开拓未来的真正英雄。

这一层与上片的第三层遥相呼应,表现了作者创造历史,迎来美好明天的革命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4.感知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用词准确、精练,形象鲜明;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

目标导学二:对比探究,拓展运用阅读毛泽东的另一首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课文与这首词的异同点。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处?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明确:相同点:①都是写雪景;②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

不同点:①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

②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③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词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学法指导】诗词的比较阅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①内容;②主旨情感;③风格;④表达方式;⑤表现手法等。

三、板书设计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议论、抒情)承上启下,引入论述具体评论:“惜”歌颂时代英雄:“数”歌颂无产阶级英雄教学反思2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

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

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依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作品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著名诗人。

其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以“悲哀的诗人”自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