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是戊戌变法领袖吗?

合集下载

康有为的人物评价

康有为的人物评价

康有为的人物评价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

有关他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哲学思想等方不住面争论的问题很多,下面选取五个争论较大的问题作一回顾。

第一个问题,康有为是哪个阶级的政治代表?有的论者认为康有为领导的改良主义运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中刚由官僚、地主、富商中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

而有的论者则认为康有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还有的论者认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反映了“正在上升的、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人们要求革除旧制,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第二个问题,康有为早期思想的特质是什么?有的论者认为今文经学是康有为变法思想的主要理论。

而有的论者则认为康有为运用的是今文经学的躯壳,而进化论才是使其改革思想大放异彩的灵魂。

还有学者认为康有为早期思想体系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将西学融入中学,将今文经学对抗古文经学,将明末遗民思想充实儒学,将陆王心学排斥程朱理学,将佛学扩充儒学。

第三个问题,康有为变法纲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一种观点认为康有为的变法纲领是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康有为提出的变法纲领是开制度局。

第三种观点认为康有为的变法纲领是变官制。

第四种观点则把康有为变法的纲领概括为“变科举,兴学校,更旧法,变官制,削君权,伸民权,开国会,定宪法”。

第四个问题,康有为从主张开国会、立宪法转变为开制度局,是不是一种“倒退”或“背叛”?一种观点认为康有为的这种行为,表明了他政治上的严重倒退。

有的论者指出,“改良派一争取到接近皇帝的机会,马上就把自己的政治纲领抛到一边去了”。

究其原因,“屈服于顽固派的压力,害怕‘愚民’起来造成大乱,这是康有为政治上发生倒退的根本原因”,此外与康有为的“个人的遭遇也有密切关系”。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康有为从主张开国会改变为建议设制度局,并不意味着对自己政治信念的“背弃”或“倒退”,而是一种“策略思想”。

开制度局既不是康有为政治上的倒退,更谈不上动摇变节,称之为施政纲领的具体化倒是比较贴切的。

康 有 为

康 有 为

康有为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讲解诗人的故事。

2.背诵诗篇《<登万里长城>之二》,理解诗文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搜集诗人的资料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

1.欣赏康有为书法作品。

2.他是谁呢?就是我们今天要了解的康有为。

二、了解诗人。

1.学生读书中人物简介。

2.师生交流补充。

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

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1906年,清政府颁布预备立宪,康有为发出文告,“以为中国只可君主立宪,不能行共和革命,若行革命,则内讧分争,而促外之瓜分”。

又说:“今上不危,无待于保”,宣布旧保皇会“告蒇”,于1907年2月13日(光绪三十三年元旦)改为“国民宪政会”。

3月23日,在美国纽约召开大会,康有为自欧洲赶赴,“议行君主立宪”。

国民宪政会正式定名为“帝国宪政会”,对外则称“中华帝国宪政会”,“以尊帝室为旨”,成为继续抵制革命、鼓吹“宪政”的政治团体。

3.你对康有为有怎样初步的印象?三、自学故事,走近诗人。

1.学生自学故事《康有为与何旃理》。

2.从这个故事中你对康有为又有了怎样的了解?3.交流体会。

4.学生练讲。

四、学背诗篇《<登万里长城>之二》。

1.师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练读,努力读正确、流利。

3.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诗中景象宏伟,诗人自我的精神形象也异常高大。

第三句把神人鞭石下海为秦始皇造石桥的传说改造为鞭石上山,以表现英雄人物驱使一切的非凡力量。

结末两句尤可注意:在康氏看来,始皇建长城御匈奴之实绩可以置而不论,最值得惊叹的,首先是“英雄造事”的气魄!此诗的写作距康氏投身戊戌变法尚有多年,而以英雄自许、以历史创造者自命的豪气,已洋溢在这些诗行间了。

这首诗先写景,赞美长城的雄伟壮丽,抒发作者的壮志豪情。

后吊古伤今,兼带议论,表达对国家衰败,民族危亡的关切,激励自己献身祖国,振兴中华。

[详细讲解]假如我是康有为

[详细讲解]假如我是康有为

假如我是康有为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按中国传统干支纪年,这一年是戊戌年。

它是以康有为为领袖,得到光绪皇帝充分支持的政治运动;又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的爱国运动和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改革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造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主要从戊戌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自身上来找原因。

康有为,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并自动系统地接受了封建传统教育。

康有为等人在维新运动中,凭一腔救国救民的热血,一支动人肺腑的妙笔,大造声势,全国哄然,展现了他们作为爱国者、思想家、宣传家的卓越才华,然而,他们毕竟疏于政治,对他们来讲,怎样正确估计形势,如何对待那些封建老朽、旧党官僚,则大不在行。

未能积极地争取到慈禧对变法的支持戊戌变法虽然得到了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但光绪帝是个不折不扣的傀儡,实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的手里。

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遭捕杀或逃亡国外。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

事实上,慈禧太后在一开始是赞成在她许可的范围之内实施戊戌变法的,有记载可以证明:1.据费行简《慈禧太后传信录》载,早在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

”“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2.慈禧太后自己主导的新政证明了这一点,“前因中外积弊过深,不得不因时制宜,力加整顿。

而宵小之徒,窃变法之说,为煽乱之谋。

业经严拿惩治,以遏横流。

至一切政治有关国计民生者,无论新旧,均须次第推行,不得因噎废食。

”3.王照在《方家园杂咏纪事》中写道:“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若奉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慈禧本人也说,只要“不遗祖制”,其余均可由光绪“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4.《周馥年谱》写道:“康有为屡上救时之策,大臣多保奏,上信任之。

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抱负

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抱负

戊戌变法的推动者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抱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运动,它的推动者有很多,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这两位中国近代思想家在变法运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怀揣着共同的抱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而奋斗。

本文将就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抱负展开论述。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是一位政治家、儒学家、社会改革家。

康有为深受康熙、乾隆时期思想家程颢、程颐的影响,以及西方文化的启发,他通过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科学知识,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主张变法,以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他希望通过政治改革来建立一个民主、富强和文明的国家。

康有为追求的目标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提出了很多社会改革的主张,例如提倡法治,主张通过公正的司法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他还倡导普及教育,提倡广泛的知识普及,以期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和文化水平。

康有为还持有改良主义的观点,认为通过改革来改善社会状况,建立合理的财政制度和税收制度。

他的这些抱负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进步。

与康有为不同,梁启超是另一位重要的戊戌变法推动者,他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梁启超在儒家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政治制度和科学知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

他主张适度的改良,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梁启超的抱负是建立一个富强的国家和民族。

他主张国家应该根据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制度。

他提出要实行维新与变法相结合的政策,同时注重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福利。

梁启超还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培养国民的素质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

他主张进行教育改革,提倡普及教育,以提高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

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抱负虽然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

他们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革与进步。

他们在戊戌变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尽管康有为和梁启超都有着伟大的抱负,但戊戌变法的结果并不如他们所愿。

戊戌变法失败竟因为康有为?

戊戌变法失败竟因为康有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戊戌变法失败竟因为康有为?
导语:戊戌变法应该是一场很有意义的事情,在当时可以主动学习西方技术是十分先进的想法。

但是这场变革却失败了,论其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康有为导
戊戌变法应该是一场很有意义的事情,在当时可以主动学习西方技术是十分先进的想法。

但是这场变革却失败了,论其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康有为导致的。

为什么说戊戌变法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康有为自己的事情?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遭到慈禧太后的抵制和反对,结果光绪皇帝遭到软禁,戊戌六君子死的死,流亡国外的流亡国外。

戊戌变法失败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康有为的事情
康有为在这个过程中,在1898年整个变法过程中,我们基本现在可以断定他就是上窜下跳。

他做的很多事情,在他对过去的叙事当中,他影响我们,我们当然认为他是维新的先导。

但是等到1898年8月份之后,围绕着设立议政机构的时候,康有为的判断就开始出问题,康有为的判断和我们讲的他假想清廷当中存在着一个绝对的保守派,这个保守派的核心就是慈禧太后,因此康有为在这个过程中,他选择用一种暴力的手段去解决一个和平改革当中的问题,他要让谭嗣同游说袁世凯,包围颐和园,捉拿皇太后,让皇太后授权给光绪皇帝。

我们再去研究清宫的文献,发现康有为的判断是错误的。

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

八年级历史戊戌变法

• (1)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为首 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 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 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2)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 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 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 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 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 它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第七课
戊戌变法
1、戊戌变法
时间: 1898年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事件: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政治舞台,发动了轰轰烈烈的 维新变法运动 称戊戌变法的原因:这场运动发生在1898年,这年是农历戊戌 年,因此吏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被迫鉴订《马关条 约》。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 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了政治舞台,发动了轰轰烈烈的维 新变法运动。这场运动发生在1898年,这年是农历戊戌年, 因此吏称戊戌变法 Nhomakorabea了。
1、变法开始
康有为 请求光 绪帝尽 快变法。
光绪帝被打动,表示不甘做 “亡国之君”,决心变法自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 开始。
主要内容有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 政治方面 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 业;
百日维新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 文化教育 才,翻译西方书籍, 方 面 传播新思想;创办报 刊,开放言论;
军事方面
训练新式军队等等。
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封建顽 固派和守旧官僚的利益,9月21日,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势力突 然发动政变,废除了除京师大学 堂以外的变法措施,同时还四处 搜捕维新派,戊戌变法宣告失败。
谭 嗣 同

康有为是如何把慈禧和荣禄的绯闻炒作起来的?

康有为是如何把慈禧和荣禄的绯闻炒作起来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康有为是如何把慈禧和荣禄的绯闻炒作起来的?
导语:提到中国近代史,慈禧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这个老太婆,以一介女流之身,在虎狼环伺之下,独掌乾坤数十年,屹立不倒,也算是一个传奇。


提到中国近代史,慈禧是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这个老太婆,以一介女流之身,在虎狼环伺之下,独掌乾坤数十年,屹立不倒,也算是一个传奇。

慈禧的历史功过,大家早就耳熟能详,我就不说了。

我只说说她的“绯闻”。

关于慈禧的“绯闻”有很多,最著名的,当属他和权臣荣禄的一段情缘。

据说,慈禧在进宫之前就与荣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慈禧进宫,被迫中断了这段感情。

好在后来咸丰驾崩,慈禧守寡,俩人终于得以再续前缘。

而荣禄也因为与慈禧的情人关系,一路升迁。

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

为什么我敢如此确定?因为这完全是一则“出口转内销”的绯闻。

它的出处,来自一本叫做《慈禧外纪》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英国记者。

一个英国人,为什么能够对慈禧的绯闻了如指掌呢?他当然不能。

但是,可以编造啊。

而且,编造者也不是他,而是近代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康有为。

对于康有为,大家熟知的身份是:变法领袖。

领袖不领袖的,先不说,但此公的人品确实不佳。

当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戊戌六公子”慷然赴死,喋血菜市口,谭嗣同更是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豪迈的诗句。

可是,作为“领袖”的康有为呢?一个人偷偷地跑路了。

生活常识分享。

评康有为

评康有为

评康有为康有为,广州南海人,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中国人,辛亥革命后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的保皇党领袖。

他就是个矛盾的人。

早年,康有为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鄙弃所谓汉学家的烦琐考据,企图开辟新的治学道路。

但是,在学习了一段理学之后,他对理学也不赞成了。

因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已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

于是,二十二岁的他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看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也就是这一年,康有为开始从中学转为西学。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经过上海时进一步接触到了一些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

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

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朝的腐败,使年轻的康有为胸中燃起了救国之火;西方的强盛,使他立志要向西方学习,借以挽救正在危亡中的祖国。

于是,为了改变现状,挽救祖国的危亡,康有为从1888——1898这十年中七次上书光绪帝,使维新变法运动步步走向高潮。

十年中康有为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为了给变法运动创造理论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然而,这两部书都是在尊孔名义下写成的。

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孔子的名义为变法创造理论依据呢?原因其实很简单,除了当时的封建势力强大之外,就是中国人尊儒,他把孔子搬出来做挡箭牌,阻力会小的多,从这一点来看,不得不说康有为是一位深谋远虑的谋略家,他知道中国人信奉孔子就自己改革理论又不足以让人信服,如果说孔子这位大先哲都这样说这样做了,那其他人还反对什么呢?就像洪秀全在起义之前宣扬上帝一样,他积极宣扬孔子是一个改革家,虽然没有完全起到作用,但至少为变法笼络了一些人心。

康有为主张向日本一样,在保留原有体制的情况下进行变革,建立君主立宪制,他的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领域,这些内容无不体现了康有为的进步思想,只是他没有考虑的周全,他也不想想他的这些主张打击了多少人,别人还会支持他吗,在说他变法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这行的通吗,学日本,也不先看一看自己和日本改革派的实力,所以,这注定了他的改革主张得不到实现,注定会失败。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

• (三)谭嗣同 • 罗福惠以语境、内证和“秘钥”为立足点, 对谭氏的为学、与康梁的同异、在中西对 比中的全盘自省、民本位论和国家观、救 亡维新主张的可行性、生死观等六个问题, 进行了逐一解读。(罗福惠. 解读谭嗣同 [J ] . 近代史研究, 1999 年(1) .)
• 贾维:从戊戌时期谭嗣同、盛宣怀围绕湖 南煤矿问题所发生的交往活动,揭示了维 新派与洋务派的复杂关系, 也反映了湖南维 新运动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贾维. 谭嗣 同与盛宣怀[J ] . 近代史研究, 1999(1) .)
• 贾晓慧认为: • 此次上书与康有为早期大同思想有密切关 系, “内圣外王”是其思想体系, 而其文化渊 源来自于朱熹的理学 。(贾晓慧. 康有为 1888 年上书的文化渊源[J ] .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 .)
• • • •
(二)“公车上书”问题的探讨。 讨论的问题: “公车上书”是否存在? 康有为是否是“公车上书”的领袖?
• 傅义强、郭力秋认为: • 从戊戌到五四,梁在思想上经历了革命与改 良之间的摇摆、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之间 的选择、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之间的反思。 这一系列的价值观念的选择, 构成他一生思 想衍变的轨迹。(傅义强, 郭力秋. 回归还 是超越———戊戌变法后梁启超思想演变 轨迹探析[J ] . 学术界, 2005 (4) .)
• 孙向中认为: • 不应把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利用孔子、创立 孔教的努力仅仅视作他为推动变法所施用 的权宜手段, 应该看到, 创教本身也是康有 为追求的重要目标。作者认为, 从结果上看, 康有为创立孔教的努力使得变法中许多分 歧不是来自维新变法本身, 反而是围绕孔教 问题引起许多无谓的斗争, 徒然增加了变法 的阻力和难度。(孙向中. 维新变法中康有 为的创教努力及其影响[J ] . 史学月刊, 2002 (10) .)

历史趣谈后世对康有为的评价 康有为与梁启超

历史趣谈后世对康有为的评价 康有为与梁启超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后世对康有为的评价康有为与梁启超导语:康有为,清末“戊戌变法”主要领导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咸丰八年,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银塘乡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人称康南海,是晚康有为,清末“戊戌变法”主要领导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咸丰八年,生于广东南海西樵山银塘乡一个官僚地主家庭,人称康南海,是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出生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的康有为,从小受儒家传统教育长大。

康有为五岁能诵唐诗数百首,六岁时跟从简凤仪读《大学》、《中庸》、《论语》和朱熹所注《孝经》。

在父亲去世后,跟随祖父生活。

康有为的祖父康赞修,官至连州训导,是传统的封建官僚。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康有为接受的是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攻读经史。

光绪五年,康阅读《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书,“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书,为讲西学之基矣”,康有为开始接触西方文化。

逐渐的接触西方文化,康有为开始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

而腐朽的中国,想要战胜西方,想要增强国力,唯有改革一途。

光绪十四年,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受阻未上达。

光绪二十一年,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康有为愈发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

于是他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史称“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主导变法,一百零三天后,变法失败,逃亡日本。

民国六年,与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

后失败,民国十六年,病死于青岛。

对于康有为此人,后世皆褒贬不一。

赞扬他的人,称他为改革家。

他力图以变法,图谋国之强盛,是值得人们称赞之事。

说他“广厦长素究为谁?南海先生康有为。

治学公羊张三世,上书清帝凡七回。

论性生活常识分享。

浅谈康有为

浅谈康有为

浅谈康有为康有为当算是中国近代史中较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了,他的那些作为,如“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启蒙运动”这些是他一生中辉煌的成就;但是他也有一些事又为后人颦眉,如发表《孔子改制考》、后期加入保皇派、固守改良反对革命。

因此,康有为如同历史上的所有人物一样,在我们评价他时需要有客观的立场,从辩证的角度去加以评判。

对于康有为的功过,近代的人们有许许多多不同的观点,在这些观点中,绝大多数是围绕着康有为一生中最大的举动——戊戌变法而展开的。

戊戌变法作为近代救国改良运动中最初步的尝试,它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也表明了我国近代改制运动的开始。

因而康有为作为这次维新运动的领袖,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容否定的。

但是我们都知道戊戌变法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那次以康有为为倡导的改良运动,虽然通过光绪皇帝的同意进行了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学习西方政治文化的改良,并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些举措都令人为之振奋,但是这场运动最后却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在同年的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康有为等戊戌人士被迫逃往海外。

而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更是为改良献出了生命。

这场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运动在我们现在看来是我们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过于弱小以及我国封建势力过于强大所导致的,但在这里我也不得不对康有为当时的一些做法提出一些异议。

我认为康有为的某些行为也对变法的失败有一定的影响。

康有为作为维新变法的领袖和主要策划者,在变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换句话说,他承担着大于其他变法者的责任。

但是,在我从很多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记载中了解到,康有为面对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有逃避的嫌隙。

首先,康有为在这次变法上操之过急。

对于变法革新,康有为似乎想到太过于简单,好似颁布几个“除旧革新”的法令便可以让中国几千年的习性突变。

就是维新变法那短短的一百来天时间里,维新派便发出了有关的“上谕”达110多件,但是这些“上谕”的绝大部分都不曾被真正实行过。

最新戊戌变法的读史随笔

最新戊戌变法的读史随笔

戊戌变法的读史随笔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指1898年6月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去走进戊戌变法吧!戊戌变法的读史随笔【第一篇:《戊戌变法史》读后感】首先,我想说,《戊戌变法史》这本书全而系统地论述了近百年前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发生、发展及其失败的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主要维新人物及相关者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而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很厉害的人物,之所以写出这样好的著作,与他的经历也有一定关系。

汤志钧,1924年6月生人,祖籍江苏常州,五十年代初期,在常州中学任教,担任市历史教研组长,开始致力于戊戌变法史研究。

所以说,这是一本值得大家去品味的一本近代史著作。

作者在本书中,跳出戊戌变法事件的本身来分析戊戌变法事件的内在起因、人物矛盾、外国势力的影响等等。

对于1898年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变革的内部力量以及外部原因,涉及变革275份上书材料,作者都详细读过过,并从信的内容、政治制度以及一些关键事件都做了深刻分析。

读完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是,我了解了康有为这个变法的核心人物,变法后怎么逃脱清朝政府的抓捕的、又怎么在香港发表文章、逗留日本,最后怎么去英国的。

任何一种变革,总是一种痛苦的转型,有时候变革的倡导者反而获得的痛苦会比被变革者更多。

康有为的变革意见事实上最后靠辛亥革命的武力才能达到,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却可以体制内完成。

书中的最后一章的大量篇幅是作者在日本收集历史资料来分析康有为变法后,日本、英国势力的较量,以及康有为在当时《中国邮报》接受记者釆访所发表的“政治幼稚”的言论,作者认为这些言论可能导致慈禧对变革彻底否定的原因。

历史趣谈: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康有为的作用是什么

历史趣谈: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康有为的作用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康有为的作用是什么
导语:康有为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变法的主持者。

康有为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变法的主持者。

康有为是中国晚清时候重要的政治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他变法前在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影响了梁启超等人,并于1895年发动“公车上书”使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上书被拒后他并没有放弃,不久后康有为得中进士,有了机会,他再一次呈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

最终光绪皇帝被说动,戊戌变法得以实施。

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开放言路,不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可以呈递谏言。

精减机构,共撤销6个部门。

任用新人,任用一些维新派参与到新政中。

在经济上,认为工商立国,设立农工商局,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教育改革上,举办京师大学堂,派留学生,废除八股,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在军事上,改用西洋军事训练,裁汰绿营和编练新军。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变法,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把中国改造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最终戊戌变法并没有成功。

康有为的戊戌变法并没有成功,其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可这次变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使爱国意识进一步提高,思想得到了解放。

康有为为何要复辟
康有为是我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他自小受老师的影响,想
生活常识分享。

戊戌变法的名词解释简答

戊戌变法的名词解释简答

戊戌变法的名词解释简答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发生于清朝末年的1898年。

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振兴国家、保护人民权益以及实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本文将对戊戌变法中涉及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和简答。

一、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一次由清朝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由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留学回国的士人发起,以推动清政府进行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为目标。

变法中的核心措施包括实行宪政、建立君主立宪制度、设立议会、废除科举制度、推行新教育等。

然而,由于清政府内部对改革态度踌躇不定,加之保守势力的阻挠,戊戌变法最终不了了之。

二、康有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发起者之一,也是变法运动中的重要思想领袖。

他曾任职于清朝内阁,但因反对康熙帝的守旧政策而被贬官。

康有为主张变法,他的主要观点包括倡导君主立宪制度、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思想。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中国社会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梁启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他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梁启超主张废除科举制度,推动新教育的发展,倡导现代科学和文化的输入。

他的思想代表了中国近代化的潮流,对后来的教育改革和思想解放有着重要影响。

四、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

在科举制度下,通过考试者有机会进入官员阶层,但这往往与家庭背景和贫富程度有关,很难实现真正的公平选拔。

康有为、梁启超等变法派主张废除科举制度,为官员选拔引入更为公正和科学的方式。

五、君主立宪制度:君主立宪制度是一种旨在实现君主和民主政治结合的体制。

在君主立宪制度下,君主作为国家元首,行使有限的权力,而实际的政府权力则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机构执掌。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等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以实现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和制衡,推动政治体制的民主化。

六、清政府保守势力:戊戌变法面临的最大困难来自于清政府内部的保守势力。

保守势力代表了传统的统治阶级,他们对变法持保守态度,并担心变法将动摇他们的特权和利益。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是谁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是谁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是谁康有为,近代政治家、社会改革家。

1895年,上万言书,史称《公车上书》;创办《中外纪闻》报;组织强学会。

1898年,组织保国会。

1913年主编《不忍》杂志。

著有《新学伪经考》。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希望对你有帮助。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著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等,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

戊戌变法的康有为的成就为了组织和发展维新派力量,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

强学会成立之后,每三天举行一次例会,相互讨论“中国自强之学”,批判顽固派的投降卖国。

这就惹怒了李鸿章等人,他们下令封闭了这个学会。

在这个学会被封闭之前,康有为已感到形势紧张,于同年11月离京南下在上海组织了强学分会,不久也被封闭。

光绪二十一年(1895),偕梁启超参加会试。

路过上海时,兴中会重要成员陈少白登门造访,共议时局。

会试期间,中日甲午战争已近尾声。

同年三月二十三日(4月17日),签订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闻讯极为愤慨,三月二十八日,同梁启超等鼓动广东、湖南举人百余人上书都察院,请代奏皇帝拒绝批准条约。

随后,各省举人亦相继上书。

四月初,康约同18省举人1300多人,开会决定联合上书,会上公推康有为起草,康用一日两夜的时间,起草了1.8万字的《上今上皇帝书》,请求光绪帝拒和、迁都、练兵、变法,但四月初八日(5月2日),清廷批准了《马关条约》,于是群情涣散,书未递上,但这一行动在知识界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称“公车上书”(公车是举人进京应考的代称),它标志着维新思潮渐变为政治运动。

戊戌变法运动之康有为

戊戌变法运动之康有为
戊戌变法运动之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
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 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 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 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 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 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 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 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 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 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 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 学伪经考》(陈千秋、梁启超协助编 纂 )、《春秋董氏学》、《孔子改制 考》、《日本变政考》、《大同书》、 《欧洲十一国游记》、《广艺舟双楫》 等。卒年七十。
神话之六:汪康年主持《时务报》,排 挤康有为弟子,后期不发表康弟子文章、 有意不报道维新派消息的神话在事实面前 也经不起一击。
“购地球图,渐收西学之 书,为讲西学之基矣。”
——康有为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实行新政,“变法自强”。五天以后,光 绪皇帝正式接见康有为,并赏给六品衔,任“总 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同时给他以专折奏事
的权力。
戊戌政变 百Biblioteka 维新傅国涌对《温故戊戌年》的评论
康有为作为清朝末年改革 维新的象征人物,早已成为 一个神圣的符号。已经被人 们神化啦。而很多人也都小 心翼翼的维护者过去的神话, 尽管多少年来一直不乏对康 有为的批评。
——光绪帝密诏
朕维时局艰危,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 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 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 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杨锐、林旭、谭嗣同、 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十分 焦灼,不胜企盼之至。特谕。
——康有为伪造密诏

一,什么是戊戌变法?

一,什么是戊戌变法?

一,什么是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二、时代背景洋务运动公车上书维新运动开始於1895年于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当时齐集在北京参与科举会试的十八省举人,收到《马关条约》中,中国割去台湾及辽东,并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的消息,一时间群情激动,4月, 康有为、梁启超作成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及变法的主张,得到一千多人连署.5月2日,康、梁二人,十八省举人及数千市民,集合在都察院门前要求代奏.因为外省举人到京是由朝廷的公车接送,事件亦被称为公车上书.虽然公车上书在当时没有得到直接实质的後果,但却形成了国民问政的风气,之後亦催生了各式各样不同的议政团体.当中由康、梁二人发起的强学会最为声势浩大,更曾一度得到帝师翁同龢、南洋大臣张之洞等清朝高级官员的支持.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经济上: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三、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制度取代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和自然经济,必然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变法能否成功,取决于维新势力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①敌强我弱②脱离人民群众③过于激进④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四、意义1.从时代背景分析,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情况下开始的,尤其在甲午战争失败于邻国日本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瓜分豆剖,亡国灭种绝非耸言危听。

《马关条约》签订时出现的“公车上书”成为变法的开始。

康有为政治改革的策略与失误

康有为政治改革的策略与失误

康有为政治改革的策略与失误王晓秋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是1898年戊戌变法中维新派的领袖。

康有为推动戊戌变法政治改革,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大造变法舆论,通过著书立说、开学堂等方式,宣传改革主张;二是通过屡次上书、进呈书籍等方式,鼓动光绪帝变法,策划和推动改革的实践进程。

康有为制造变法舆论的一种策略是“托古改制”,其代表作是《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前者抨击当时占学术主流地位的儒家古文经学是刘歆(西汉末年经学家)为王莽篡汉而编造的“伪经”和“新学”。

后者更论证孔子六经都是“托古改制”之作。

这两部书对传统理念和法制发起了挑战和冲击,被梁启超称为思想界的“大飓风”,同时也奠定了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领袖的地位。

七次上书以求挽救世变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向光绪帝上书,要求皇帝改良政治以挽救世变,并公开提出了维新变法的政治改革主张。

这份上书虽然未能呈达皇帝,却被士大夫们广为传抄。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势又把康有为推向前沿。

次年4月,康有为闻讯《马关条约》签约,便联合进京赶考的举人向皇帝上书。

他起草了洋洋万言的《上清帝第二书》,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风靡一时。

5月29日,他又写《上清帝第三书》,提出富国、养民、教士、练兵四策。

这次上书光绪帝终于看到了,极为嘉许。

6月30日,康有为第四次上书,提出了“设议院以通下情”和下诏求言等政治改革主张。

1897年,当他闻讯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又上第五书,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采法俄、日,以定国是”,中策是“大集群才,而谋变政”,下策是“听任疆臣各自变法”。

终于有一天,光绪帝命总理衙门大臣们先传康有为问话。

1898年1月24日,康有为到总理衙门,阐述了自己的变法具体方案。

听了帝党大臣翁同龢的转述后,光绪帝很振奋。

29日,康有为上呈了精心撰写的《上清帝第六书》,提出中国变法改革的基本思路:一是大誓群臣,宣布“维新更始,上下一心,尽革旧弊”;二是开制度局于宫中,“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并设12个新政局,推行改革;三是设待诏所许天下人上书,为变法献计献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领袖吗?
作者:佚名
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9年第12期
史料表明,终其一生,光绪皇帝只召见了康有为一次,时间是1898年6月16日(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八日)。

召见后,皇上并未重用他,只是将他从工部主事平调到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

作为一个六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处级干部),在红顶如云、等级森严的晚清政坛,他再也无法面见皇上,怎么可能对光绪施加政治影响、让皇上“言听计从”呢?康有为先解释说,是光绪授予他“专折奏事”权。

实际上,这个谎言很容易被识破。

因为,如果他真的拥有“专折奏事”权,为什么召见之后,他的大多数奏折还要通过杨深秀、宋伯鲁、徐致靖等高官代递呢?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被迫流亡海外,为了自圆其说,他又改口:“所以能左右皇上,主要是靠密奏。

”问题是,军机四章京是9月5日才任命的,从任命到戊戌政变,满打满算也只有16天,而且,他们并不是每天都能见到光绪皇帝,有的甚至一次都未见到过,能带多少条“密奏”?为何有军机四章京传送“密奏”,康有为还要以别人的名义写奏折?在9月5日之前,康有为又是通过谁传送“密奏”的?那时皇上所作出的众多变法新举措,也曾受到康有为的“左右”吗?很显然,康有为“密奏左右皇上”之说也经不起考问。

如果是像传言那样,康有为是通过特别恩准,可随意出入宫禁,也不现实。

苏继祖在《戊戌朝变纪闻》中十分肯定地说:“康氏兄弟进宫之谣,无人不知,且有污秽宫闱之语。

苟有人心者皆不忍闻。

欲知造此谣言者乃当道王公,尚有成庙皇孙在内……狺狺兽语,不足听闻。


通过史料考察,我们似乎不难看清“康有为是戊戌变法领袖”的提法的成型过程:其一,在戊戌变法期间,由康梁等人的宣传、顽固派的谣传,使康有为成为“新闻人物”;其二,戊戌事变后,康梁携手“创作”了“康记”戊戌变法史,又经过海内外长迭16年的反复“炒作”,使康有为由当年的“新闻人物”变成了戊戌变法的“中心人物”;其三,1911年,康有为根据已披露的戊戌变法史料,采取“因果置换法”,重新加工、整理并出版了《戊戌奏稿》,将光绪皇帝推行的众多新政“安插”进自己的奏稿里,从而把自己美化成为“新政来源”,《戊戌奏稿》进而成为学者们研究戊戌变法的“经典”;新中国成立后,汤志钧等人误入他设下的圈套,将《戊戌奏稿》中的康氏变法主张和戊戌新政一一列表排比,从而“坐实”了“康有为是戊戌变法领袖”之说。

谎言总有被揭穿的时刻。

20世纪70年代初,台湾学者黄彰建率先指出《戊戌奏稿》是康有为事后改纂的“伪作”;1980年2月,孔祥吉发表了《(戊戌奏稿)的改纂及其原因》一文,他明确指出:“整个看来,《奏稿》所辑康有为戊戌变法时之奏折除两篇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动,不少篇章均系后来补缀,文句与原折几无共同之处,有的几乎改得面目全非。

”近年来,随着康有为的戊戌条陈原件和编纂上呈光绪书籍真本的陆续发现,更使《戊戌奏稿》的研究价值进一步锐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戊戌变法期间,既然康有为的奏折大多数没有送迭朝廷,其作用也无从发挥,那么,康有为的领袖地位又从何谈起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