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古建保护的误区 对西安南大街发展现状的反思
西安明城段南大街建筑评析
1980年,西安市展开第二次总体规划。
此次规划针对1953年以来,西安市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只注重保护文物本体,而对文物遗址及古建筑周围环境协调不够的弱点,提出了“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的重大遗址”的战略布局,确立了“保存、保护、复原、改建与新建开发密切结合,把城市的各项建设与古城的传统特色和自然特色密切结合”的规划原则a。
从此,拉开了西安市南大街全面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安南大街建成了以豪华商店如西安百货大厦、古都大厦为代表的一系列建筑。
希望能够用24m的建筑限高,并通过外廊、坡屋檐、甚至“龙头”等传统建筑符号,从建筑形式上与钟楼和南门取得协调,从而达到保护古城风貌的目的。
但事与愿违,此次改造却使得钟楼和南门在新旧建筑的对比中失去了原有的宏伟体量。
这种非唐非明的建筑风格,既无益于“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又无益于“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也与现代城市的发展格格不入。
20世纪80年代末,在吸取第一次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南大街又建成了以建行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建筑。
希望能使钟楼和南门在新的对比中得到突出,也使建筑中单体本身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虽然就“建行”单体设计而言,其造型简洁明快,无可厚非,然而,却难以融入原有的建筑格局,更无法改变钟楼和南门的尴尬处境。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欧陆风”在全国的蔓延,以中大国际为代表的、具有典型欧陆风格的建筑开始在南大街出现。
至此,南大街在先后3次不同的设计思潮影响下,造就了3种不同的建筑风格,但同时,钟楼在古制都市中形成的制高点地位,却在一次次的改造中悄然退化(图5.8 ) o‘昔日,南北与东西双向轴线贯穿于西安古城,并在钟楼形成交汇。
在构成西安城市空间序列主轴线的南北轴上,主要建筑物跌宕起伏,最终以钟楼作为标志体形成高潮。
今天,西安市的南北主轴依然存在,钟楼也依然是双向轴线的交汇点。
但是,南大街整齐划一的建筑高度,却大大削弱了主轴线上的空间层次:新建建筑的庞大体量,也使钟楼难以继续成为西安城市空间序列的高潮点。
西安古建筑调研总结报告
西安古建筑调研总结报告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安古建筑的特点和保护状况,我们对西安市的古建筑进行了调研。
调研中我们发现,西安古建筑保存完整,并且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这些古建筑大多建于唐朝和明清时期,包括城门、古宅、庙宇等不同类型的建筑。
其中,城墙和大雁塔都是西安著名的古建筑代表。
首先,西安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政府加大了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出台了相关政策和规定,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缮和维护工作。
其中,城墙修缮工程和大雁塔文化广场的建设成为了亮点,展示了古建筑保护与现代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其次,古建筑在西安的利用价值得到了充分发挥。
许多古建筑被改造成了博物馆、艺术展览馆、文化街区等文化设施,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和游客。
同时,古建筑也成为了西安旅游业的重要支柱,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游览。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古建筑的保护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由于古建筑数量众多,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进行保护,有些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工作没有得到及时的进行。
另外,一些古建筑在利用过程中存在过度商业化的倾向,对建筑本身的保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的保护与城市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
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确保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综上所述,西安的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保护和利用好古建筑是继承和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
通过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发挥其在旅游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展示西安的特色和魅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南大街的问题1
南大街仍旧存在的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南大街现有问题进行概括:社会发展:南大街现有发展状况并不太理想,很多店面盈利不高;但小商品发展的还不错,因为南关等很多市民选择小商品时会选择在此消费,比如袜子、内衣等等。
夜市流动摊位是南大街的一大特色,生意很红火。
但作为安阳市的中轴线,应该有更高的发展,给群众带来更大的利益。
环境:环境是在某一给定时刻系统所遭受的所有外界条件及其影响的综合。
针对南大街而言,有政策环境、产业环境、市场环境、自然环境。
南大街的政策环境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一直在努力为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以求建设出满意的南大街, 给群众营造好的生活环境;南大街的产业环境大都为商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古老的工业已被现代用品代替,例如锦泰恒。
可见,社会在不断进步南大街也要与时俱进;南大街的市场环境比较复杂,也比较混乱,例如服饰、饭店、流动摊位、银行甚至大型医院;自然环境自然也不是太好,复杂的服务类型带来各种各样的人流,不像步行街那么单一没有机动车。
卫生条件也比较差,地面也很脏。
交通:因为南大街复杂的服务类型,顾客来源也比较复杂,加之上下班经过的人员,交通十分拥挤。
电动车、机动车川流不息,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土地利用:南大街大都为小型商业,土地利用较合理,为市民消费提供了便利。
唯有不足的是医院,建在人流密集的南大街,给市民和顾客的交通带来压力。
文化景观:南大街的古建筑保留的很完整,体现了安阳文化古都的悠久历史,特色鲜明。
由于年代久远,房屋都已衰败,危房到处可见。
南大街地处要塞,应该保障广大市民的安全。
鼓楼广场是原鼓楼遗址,至今保存,但广场既没休闲设施又没消费设施,没有对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探讨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措施
探讨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历史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古建筑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受到自然风化、人为破坏、城市拓展等因素的影响,许多古建筑面貌逐渐改变,甚至面临倒塌的危险。
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改造工作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古建筑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古建筑的改造也需要综合考虑文化、经济、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寻求一种既能保护古建筑原有特色,又能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解决方案。
【背景介绍】1.2 问题意识古建筑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日益加剧的自然风化:古建筑多为数百甚至上千年历史的建筑,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自然风化加剧,导致建筑材料老化、潮湿、腐蚀等问题日益凸显。
2.城市化发展的压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古建筑所在的环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对古建筑的保护带来了一定挑战。
3.现代化建设的冲击: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一些古建筑被拆除或改造,导致文化遗产的损失和传统价值的丧失。
4.文化保护意识不够:一些地方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对修复保护的投入不足,导致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古建筑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改善和保护。
【引言】2. 正文2.1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古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问题。
古建筑的材料和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老化、腐蚀等现象,需要及时修复和保护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古建筑的文化意义逐渐被忽视,部分古建筑被改变用途或者拆除重建,导致文化传承受到影响。
古建筑周边环境的恶化也给古建筑带来了威胁,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振动等都会对古建筑造成损害。
针对国内古建筑的现状引发对未来古建发展趋势的相关思考
2016·12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从五方面入手,一是阅读大量相关书籍以及报刊,二是利用当下计算机技术进行文献检索阅读论文,三是亲自实地考察拜访了解,四是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会分享会,五是利用博物馆相关资讯以及考古资料。
本文从三个视角去分析国内古建筑的现状,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以及古建未来的发展趋势思考三方面出发去展开论述。
一、国内古建筑的现状(一)古建筑现存的类型主要有寺庙道观、宫廷府第、军事防御守卫、塔楼牌坊、陵墓祭祀、桥梁水利、园囿民居、亭台楼榭、祠堂会馆等几大类。
1.按屋顶造型划分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
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2.按结构划分主要有砖木结构和木结构,仿古建构又有钢筋混泥土的框架结构。
3.按当下功用划分主要是旅游参观、祈福拜祭、学习考察、文物展示等用途。
(二)目前主要布局为三大类,其一位于繁华地段的宫殿衙门一般为院落式布局,中轴线规整布局,反映古代男尊女卑的等级思想;其二是一般位于城郊的私人府第住宅类似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天人合一的禅学,空间讲究自由,山水错落,曲折多变,讲究以小见大,借景等手法;其三是山林之上的寺庙道观布局,庄严肃穆规整,因山取势,讲究山水与建筑的阴阳风水关系。
(三)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国内大部分古建筑的现状,以下会结合实地考察去举几个案例描述当前国内部分地方的古建筑现状。
1.以西安仿古建筑为例:大唐芙蓉园是一座仿古建筑群,它里面的建设按照古书的建造形式恢复了当时行宫的规模。
里面还会有一些歌舞古代乐器等表演,主要希望大家在这片王土之下能感受到当时大唐盛世的繁华以及当时宫廷的文化生活氛围。
同时引进当前科技建造水幕电影,增加游客的视觉刺激以及迎合当前时代的新体验。
仿古建筑比较新,能在建造的时候引用各种高科技设施带来新的用户体验,生活各方面也比较便利,但是却失去了古建筑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色彩。
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
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古建筑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它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精华,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古建筑文物保护是一个长期而系统性的工作,需要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当前,我国古建筑文物保护存在一些问题,下文将分析其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
1、人为破坏古建筑文物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尤其是在战乱年代或劳动力短缺的年代,受到了重要的破坏和破坏,不乏被人为破坏的记录。
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要防止私人破坏。
当前,市场勾勒形成了一个黑色建筑材料市场,里面的文物犹如火山,仍需政府、专业机构及广大市民的合作,及时进行整治。
2、古建筑文物的修建古建筑文物修建需要专业技术,但是当前很多修建工作都是无序的,很多人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修建的结果往往是不恰当的。
这种修建方式不仅会破坏原有的建筑,还会影响文物价值。
3、环境因素自然因素如水、风、日晒雨淋等都会对古建筑文物造成极大的影响,造成建筑物腐烂或寿命减少,比如虎皮山石窟、悬壁寺等都存在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
除此之外,周围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会间接影响到文物的生命和品质。
4、资金问题古建筑文物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但很多文物单位都面临经费不足的情况,无法进行充分的保护工作。
此外,商业化开发和旅游也成为古建筑保护的一个负面因素,原本单纯的文物保护会被转化成收益问题。
二、应对策略1、建立规范体系针对建筑修建工作,明确修建方式和过程,及时减少质量问题和缺陷,这是规范古建筑文物修缮的必要手段。
2、加大资金投入加大资金投入,专项资金倾斜,不单纯地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出发,还要注重文物效益。
寻找更多的文化创意经济项目,为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更多的实践动力。
3、建立法律法规推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对非法开采文物市场以及破坏文物的行为加以查处。
4、加强宣传通过各种媒介宣传古建筑文物保护的意义和必要性,从而提高公众对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措施导语古建筑是城市的文化沉淀,保护已不是新话题,但什么是真正的保护?如何保护?一、直面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1、古建筑存在火灾隐患(1)古建筑多为木结构建筑,耐火等级低,易发生火灾。
(2)古建筑周边缺乏消防水源,一旦发生火灾,扑救困难。
(3)古建单位为了增加收入,将古建筑出租给其他单位,引发火灾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无形中增加了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4)古建筑维修过程中需要用大量的可燃材料,如木材、麻、油漆、稀料等,同时会使用喷灯、电气焊等作业工具,维修施工存在用火不慎问题。
(5)古建筑本身不具备敷设电气线路的条件,随着古建筑的开发利用,电气设备大量增加,存在电路故障引发火宅的隐患。
(6)古建筑游客人数多,古建筑单位本身管理人员有限,对游客的吸烟,乱扔烟头和火柴棒等现象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制止,有时甚至难以发现。
2、古建筑保护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对文物建筑保护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由于文物分布较为分散,加之日常管理难度较大,因此有关部门需更加重视对于文物景点的管理工作,进一步维护文物景点内的游览秩序,避免影响文物保存的历史环境。
3、古建筑保护宣传力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对于古建筑保护的宣传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要通过更多途径、更多形式,让更多居民了解到古建保护的重要意义,加强有效宣传,强化保护意识,提高公民参与程度,否则会给古建保护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
4、古建筑保护资金短缺古建筑保护讲究“修旧如旧”,“旧”比“新”更费钱,所需资本较大,有关部门在古建保护工作方面需加大对文物单位的支持力度,扩充支持渠道,确保古建保护工作经费充足。
5、古建筑存在保护性破坏个别城市在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中,对文化遗产超载开发或错位开发。
盲目清理文物建筑周边环境,文物历史环境氛围丧失殆尽;新建周围建筑风格与古建筑严重不协调,破坏了古建筑独特空间环境;追求“整饰一新”,甚至“拆真文物,造假古董”,破坏了历史信息,损害了文物完整性和真实性。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和改造对策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讨论,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的问题和对策。
一、文化保护问题:1. 文化遗产的老化和损坏:古建筑经过长期的使用和环境的侵蚀,会出现墙体龟裂、木结构变形等问题。
解决方法包括加强维护保养工作,进行及时修复和翻新。
2. 文物保护意识缺失:古建筑的保护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化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培养文物保护的责任感。
3. 基础设施不完备:古建筑的保护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支持,如适应当代用途的电力、供水、排水等设施。
改造对策包括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完善的功能支持。
二、可持续发展问题:1. 营运问题:古建筑往往面临着经营难题,如管理困难、运营成本高等。
解决方法包括优化管理模式,减少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2. 建筑能源效率低:古建筑通常不具备现代建筑的能源节约技术,造成能源浪费。
改造对策包括引入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 建筑材料和资源浪费:古建筑改造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而材料的获取和运输过程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解决方法包括优化材料利用,推广可再生材料的应用。
三、社会需求问题:1. 古建筑使用功能单一:部分古建筑仅用于展览或旅游,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
改造对策包括探索多样化的使用功能,如建设文创产业园区、艺术空间等。
2. 旅游开发压力大:古建筑往往成为旅游景点,受到游客涌入的影响,如噪音扰民、环境破坏等。
解决方法包括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加强管理和保护。
3. 城乡发展不平衡:部分古建筑位于农村地区,与城市发展不协调,面临疏于管理和保护的问题。
改造对策包括加强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和文化素质。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和改造对策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领域,需要政府、专家、社会大众共同努力,加强保护和利用。
只有在综合考虑文化、环境、经济等方面的需求,才能实现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思考
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思考作者:郭绯绯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7期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历史建筑的历史人文价值与实体保护发展,常常被人们忽略了其宝贵价值,只重眼前的某种利益。
面对严峻现实,我们必须审慎、长远、全局的规划古建筑的保护与发展,理性思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思考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0-0129-01一、我国历史建筑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公众保护意识不强。
历史建筑的消失不仅与经济快速发展有关。
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公众的保护意识弱,没有积极响应历史文化名城这些称号带来的责任。
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历史建筑的生活设施相对落后,居民经常对历史建筑进行彻底翻新,甚至一些人的概念就是拆老房子,盖高楼,建设现代化,不懂得珍惜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这在中国也是历史建筑被破坏的最常见现象。
2.历史建筑安全隐患较多。
许多历史建筑散落在相对偏僻的地区,且年代久远,缺乏及时修缮,破坏严重。
除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较好保护外。
大多是处于自身自灭状态。
这些历史建筑建造年代久远,受当时条件所限,除结构设计可能与现代建筑相比存在着不合理外,还普遍存在着因年久失修而形成的大量隐患。
包括木质结构老化;墙体开裂、支撑力不够导致历史建筑任其坍塌;特别是在火灾等自然灾害中消亡。
同时还不乏一些人为的损坏等违法活动。
一些保存相对完整的历史建筑中的一些精美木雕砖雕,门窗被盗时有发生。
3.建设性破坏较为严重。
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都在旧城改造中被拆毁。
有的地方在建设上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基于现代化建设,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以牺牲历史建筑为代价,但我们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不能只停留在当前的利益。
大多数人拆房时不知道房子究竟有何价值,这一方面说明我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尚有欠缺,同时还说明我们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家底摸得不太清。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分析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分析【摘要】古建筑作为我国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保护面临着法律困境和挑战。
本文从古建筑保护法律的现状、存在的困境以及针对性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加强法律宣传普及、建立完善保护机制和加大违法处罚力度等对策。
强调加强古建筑保护法律制定和执行的紧迫性,同时指出全社会的参与支持是保护古建筑的基础。
保护古建筑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国家文化传承的责任。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才能更好地保护我国丰富的古建筑遗产,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法律困境、对策、宣传、机制、处罚、制定、执行、参与、支持。
1. 引言1.1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分析很多古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建筑的保护却一直面临着法律困境。
古建筑保护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古建筑频频遭遇破坏和损坏。
为了有效保护古建筑,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困境,并采取有效的对策。
第一,古建筑保护法律的现状令人担忧。
现行法律法规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缺乏全面性和针对性,导致古建筑保护不到位。
一些地方政府和个人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保护工作的敷衍和不力。
第二,古建筑保护法律存在诸多困境。
具体表现在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监管机制不健全等方面。
加大对违法破坏古建筑行为的处罚力度是当前的迫切需求。
为了有效解决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对古建筑保护法律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和支持;建立完善的古建筑保护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利,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违法破坏古建筑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提高违法成本。
通过采取上述对策,加强古建筑保护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2. 正文2.1 古建筑保护法律的现状古建筑保护法律的现状可以说是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和欠缺。
古建筑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保护与传承分析
古建筑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保护与传承分析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古建筑在城市中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古建筑文化的重要性、现状与问题、保护与传承方式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对古建筑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分析。
一、古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建筑除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外,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人们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的重要窗口。
古建筑的存在和传承不仅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城市发展中,古建筑更是承载着城市文化记忆和历史价值,是城市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建筑文化的现状与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现代城市建设中,古建筑面临着许多问题。
古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往往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破损,部分古建筑甚至因城市扩张而不得不被拆除。
古建筑的保护与维护成本高昂,许多古建筑因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而长期处于失修状态。
部分古建筑难以符合现代城市的使用需求,造成了古建筑的深度利用难题。
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对古建筑文化保护持漠视态度,甚至违法侵占和破坏古建筑。
三、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为了保护古建筑文化,在城市发展中传承古建筑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应加强立法和政策保护。
加大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政策力度,依法对破坏古建筑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推动形成全社会尊重、保护古建筑文化的法治环境。
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相关的宣传活动和文化教育,增强公众对古建筑的认识和重视,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
要重视古建筑的科学保护与修复工作。
保护古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封存”,而是要科学修复、适度利用,使古建筑在继承传统文化的为现代城市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政府应当加大对古建筑维护修缮的经济支持力度,为古建筑的保护提供实质性帮助。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分析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分析古建筑保护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但在实践中常常面临法律困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存在法律法规的缺失和不完善。
当前古建筑保护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相关法规和政策不完善,对古建筑的保护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引。
对于私人土地上的古建筑,缺乏相应的法律强制力。
对此,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的古建筑保护法律体系,明确古建筑保护的权责分配,规范各方行为。
存在法律执行的困难。
古建筑保护涉及多个部门的协同作战,但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执行力度不足。
腐败现象也经常发生,导致法律执行效果不佳。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组织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职责,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其法律执行水平和廉政意识。
存在利益冲突和权力纠纷。
古建筑常常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如政府、开发商、业主等,各方的权益往往存在冲突。
政府可能因为城市更新需要而准许拆除古建筑,而业主可能因为追求经济利益而主张拆除。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建立公正的决策机制,平衡各方利益,并确保古建筑保护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古建筑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措施。
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法律执行效果。
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执法机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和培训。
建立公正的决策机制,平衡各方利益。
可以设立专门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由专家、学者等组成,进行保护工作的决策和协调。
古建筑保护面临着法律困境,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完善,强化法律执行力度,平衡各方利益,以实现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意识和文化保护意识,共同推动古建筑保护事业的发展。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分析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分析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历史遗产,是一座国家的文化瑰宝。
古建筑保护在法律上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在古建筑保护的问题上,法律的作用不可或缺。
本文将围绕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及对策展开分析。
一、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1.法律体系不完善古建筑保护的法律主要体现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物保护等方面,但在实际建设和管理中,存在法律条文不明确、政策法规不完善的问题。
特别是在城市更新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都受到了限制,导致了古建筑的破旧和拆除。
2.利益冲突古建筑保护往往与城市发展和商业利益发生冲突。
在城市更新中,许多古建筑被拆除或改造,这是因为政府和开发商更看重城市的经济效益和住房供给,而忽视了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种利益冲突导致了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
3.法律执行不力古建筑保护的法律规定虽然存在,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漏洞和不力。
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管理能力和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视,另一方面是由于相关部门对违法行为的制裁不力,导致了古建筑的保护形同虚设。
二、古建筑保护的对策分析1.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了解决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应当加强对相关法律的修订和完善。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方面,应当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明确古建筑的保护范围和政府的责任。
还应当增加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违法者付出代价,形成一定的震慑效应。
2.加强利益协调机制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冲突是必然存在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加强各方利益的沟通与协调。
一方面,政府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考虑,同时也要向社会传达古建筑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商业开发商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其他途径获取利润,而不是侵犯古建筑的权益。
3.提高法律执行力度在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执行中,应当加强对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于违法行为的打击和追责。
只有通过对于违法者的严惩,才能让人们认识到法律的严肃性和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性。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摘要】古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面临着诸多问题。
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受到环境腐蚀和人为破坏。
问题包括结构老化、文化价值流失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古建筑的保护。
功能性改造也是一项重要的改造对策,可以让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
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也是一种重要的改造思路,可以让古建筑在保护的同时实现与现代社会的对接。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需要综合对策,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实现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古建筑,问题,改造对策,保护,修复,功能性改造,文化传承,创新融合,现状,文化遗产1. 引言1.1 古建筑面临的问题及改造对策古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古建筑面临着种种问题,例如老化、腐蚀、设施陈旧、安全隐患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古建筑的保存,也影响了古建筑的传承和利用。
对古建筑进行改造成为当务之急。
在面对古建筑面临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提出相应的改造对策。
保护与修复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法,延长古建筑的使用寿命,同时保护其原有的历史风貌。
功能性改造也是重要的一环,可以让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是关键所在,让古建筑在传承历史文化的融入当代的创新元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这些改造对策,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古建筑,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2. 正文2.1 古建筑的保护现状目前,我国古建筑的保护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古建筑的保护范围不够广泛,许多珍贵的古建筑仍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存在着缺乏专业人才和资金支持的情况。
许多地方政府往往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用于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导致许多古建筑长期处于失修状态。
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还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对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执行。
走出古建保护的误区--对西安南大街发展现状的反思
走出古建保护的误区--对西安南大街发展现状的反思
张琳;赵敬源
【期刊名称】《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3(020)003
【摘要】通过对西安南大街发展现状的分析,阐明了南大街的改造工程对西安钟楼形成的负面影响,强调了处理好钟楼的外部空间环境对保护钟楼的积极作用,从而论证了古建保护必须走出重形式而轻环境的误区.
【总页数】3页(P28-30)
【作者】张琳;赵敬源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61;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710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2
【相关文献】
1.走出中考体育教学误区的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模式 [J], 韩江;黄若华;李月
2.西安宣言——关于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周边环境的保护(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于2005年10月21日在西安通过) [J], 无
3.国企改革应走出“一方治百病”的误区—访西安海纳(集团)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鲁秦 [J], 郭韬;张友多
4.规范管理出效益依法经营促发展——记建设银行西安市南大街支行 [J], 褚福昌;程刚
5.国企改革应走出“一方治百病”的误区──访西安海纳(集团)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鲁秦 [J], 郭韬!本刊记者;张友多!本刊记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误区及其对策
传统建筑遗产保护工作的误区及其对策发布时间:2022-04-02T01:58:30.876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2期作者:刘文丰[导读] 中国传统建筑已逐渐成为了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刘文丰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北京 100061【摘要】中国传统建筑已逐渐成为了社会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也就理应得到了现代社会的高度重视。
不过就目前情况而言,恰恰由于政府部门对我国传统建筑保护方面仍然缺少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再加上部分城市规划从业人员在对古文化的层面上保护意识不足,最后使得传统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被列入了必须拆除的建筑名录中。
所以,目前我国还面临的问题不仅是对传统建筑物的破坏,更主要的问题是其背后文明的流失。
据此,本文重点将从研究我国传统建筑物保护的误区入手,并给出具体措施,为我国传统建筑物的发展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传统建筑;保护工作;误区及对策1.前言传统建筑文物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它也是国家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可以说传统建筑文明是国家发展的历史见证。
尽管当前有不少的古建文物在现今社会中早已无法利用,但是我们不能否定他们自身存在的意义。
尤其是当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发展十分迅速,更要切实加强古建文物的保护与修缮工作,加强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使这些历史的见证能够更好的存留给我们的子孙。
2.传统建筑保护的价值2.1传统建筑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从某个方面来说,传统建筑具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人文内涵,承载了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文明。
并且传统建筑同时还是一个城市、一种文明起源、文化演变与沉淀的重要见证者,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种重要印记。
如果说历史传统建筑受到了侵犯,损毁的结果将不仅是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会影响人类对历史传统文化的全面认识。
2.2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精髓的展现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已成为其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而且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探讨古建筑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讨古建筑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全国各地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文物。
这些古建筑文物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供人活动、居住、使用及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与构筑物。
在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古建筑文物保护1 古建筑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古建筑文物中蕴含着我国各个朝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建筑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古建筑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可总结为以下两点:(1)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具有历史意义:古建筑文物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留给后代宝贵的财富。
我国各个地区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文物,而这些古建筑文物的结构形式非常独特,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加强对古建筑文物的保护是对历史的保护,是对历史实物史料的保护。
(2)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具有文化意义:通过对古建筑文物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帮助人民群众更好的了解古建筑文物建造时期社会发展水平;通过对古建筑文物的建筑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帮助人民群众更好的了解古建筑文物建造时期人民的爱好、兴趣以及当时的宗教信仰等。
因此,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保护是对文化的保护,是对古代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2 现阶段我国在古建筑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2.1 古建筑文物保护相关制度不健全我国早就针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在规定了古建筑文物保护的主体之后并没有依据各个地区的特点深入的进行健全和完善。
导致不同地区的工作人员在古建筑文物保护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疏漏,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效果不佳。
同时,由于古建筑文物保护相关制度不健全,导致了在对古建筑文物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存在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的行为,古建筑文物的修缮质量不佳。
2.2 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针对我国现阶段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情况进行分析可知,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工作仅仅集中于某些特别的古建筑文物上。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当前传统建筑保护的重要性在于传承和保护文化遗产,维护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
传统建筑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是人们对过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记录,是历史的见证和体现。
保护传统建筑可以让后代了解和感受祖辈留下的文化遗产,增进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传统建筑的保护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为城市增添独特的历史魅力和文化底蕴。
传统建筑保护还能够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塑造和谐社会氛围。
传统建筑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建筑风格可以为城市注入灵魂和个性,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和吸引力。
加强传统建筑保护意识,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有益探索和规划。
传统建筑保护关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以上内容共195字】1.2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1. 资金短缺。
传统建筑修缮和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是由于历史建筑的修缮费用高昂,很多地方的传统建筑保护工作因资金短缺而难以展开。
2. 缺乏专业人才。
传统建筑保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进行维护和修缮工作,但是目前相关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传统建筑保护水平参差不齐。
3. 法律法规不完善。
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支持,导致保护工作不够规范和有序,很多传统建筑被破坏或者改建。
4. 社会意识淡薄。
部分地区对传统建筑保护的意识较低,缺乏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珍视,容易出现对传统建筑的随意破坏和改造行为。
5. 自然灾害影响。
部分传统建筑所处地区常受自然灾害影响,如地震、洪水等灾害,导致传统建筑破坏严重,保护工作面临更大挑战。
当前传统建筑保护存在着资金短缺、缺乏专业人才、法律法规不完善、社会意识淡薄和自然灾害影响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
2. 正文2.1 传统建筑保护的现状传统建筑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分析
古建筑保护的法律困境与对策分析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古建筑面临的保护困境日益严重。
古建筑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是在现实中,古建筑保护却受到了众多法律困境的限制。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法律层面对古建筑保护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法律困境1.法律保护力度不够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法律保护力度明显不够。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办法》等,但实际操作中这些法规难以执行。
2.地方政府优先发展经济在一些地方,地方政府往往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为了吸引外来投资,一些古建筑的保护往往被牺牲。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将古建筑改造成商业化的景点,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也改变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
3.私人所有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在古建筑保护中,私人所有权与公共利益的冲突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一些私人拥有的古建筑如果被界定为文物保护单位,那么其所有者就会面临着如何维护古建筑与自身利益之间的选择。
二、对策分析1.完善法律法规在古建筑保护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法律保护力度。
同时,需要加强对相关法规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加强执法力度为了保护古建筑,我们需要加强执法力度。
政府应该加强检查,加大对非法建设和破坏文物的打击力度,对于侵犯文物保护单位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打击,以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
3.建立长效机制为了保护古建筑,我们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对古建筑的监督,建立健全的古建筑保护管理机构,形成全社会参与的保护机制。
4.发挥公众力量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公众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古建筑保护中来。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以及相关公益组织加入到古建筑保护工作中,共同推进古建筑保护的目标。
总之,古建筑保护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法律困境令保护工作难以开展。
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古建筑的监管与保护,同时也需要公众共同参与到古建筑保护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古建保护的误区------对西安南大街发展现状的反思摘要:通过对西安南大街发展现状的分析,阐明了南大街的改造工程对西安钟楼形成的负面影响,强调了处理好钟楼的外部空间环境对保护钟楼的积极作用,从而论证了古建保护必须走出重形式而轻环境的误区。
关键词:古建保护;发展现状;负面影响;空间环境古城西安素来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我们的祖先为西安人留下了无数绚丽的建筑魁宝。
晨钟暮鼓不仅勾画出昔日壮丽的长安八景,而且也成为后人心中不可动摇的城市中心;古老而高大的城墙不但构筑起古时坚固的防御体系,而且也成为今日西安古城区的重要象征。
但是,几千年的王朝变迁和战乱破坏,西安地面上残留的历史建筑已是寥寥无几。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这些见证西安悠久发展史的优秀古建筑遗迹又被高楼大厦渐渐蚕食,新老建筑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为了使古建保护摆脱所面临的困境,并使众多的建筑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西安的城市规划始终把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作为城市建设的一条主线而坚持实施。
这期间,位于西安南北主轴线上的南大街,作为连接钟楼与南门两大著名古建筑的唯一枢纽,便当仁不让的被推向西安古城区街道改造的前沿。
1.西安南大街近年来的发展现状1980年,西安市第二次整体规划全面展开。
此次规划针对1953年以来,西安市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只注重保护文物本体,而对文物遗址及古建筑周围环境协调不够的弱点,提出了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保护周、秦、汉、唐的重大遗址”的战略布局,并确立了“保存、保护、复原、改建与新建开发密切结合,把城市的各项建设与古城的传统特色和自然特色密切结合”的规划原则。
从此,拉开了西安市南大街全面建设与改造工程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初,在西安南大街首先建成了以豪华商店如西安百货大厦、古都大厦为代表的一系列建筑。
希望能够用24 m的建筑限高,并通过长外廊、坡屋檐、甚至“龙头”等传统建筑符号,从建筑形式上与钟楼和南门取得协调,从而达到保护古城风貌的目的。
但事与愿违,此次改造过程却使得钟楼和南门在新旧建筑的对比中失去了原有的宏伟体量。
这种非唐非明的建筑风格,既无益于“显示唐城的宏大规模”,又无益于“保护明城的完整格局”,也与现代城市的发展格格不入。
20世纪80年代末,在吸取第一次改造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南大街又建成了以西安市建行南大街支行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建筑。
希望能使钟楼和南门在新的对比中得到突出,也使建筑单体本身能够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虽然就“建行”单体设计而言,其造型简洁明快,无可厚非,然而,却难以融入原有的建筑格局,更无法改变钟楼和南门的尴尬处境(图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欧陆风”在全国的蔓延,以中大国际为代表的、具有典型欧陆风格的建筑开始在南大街出现。
至此,南大街在3次不同的设计思潮影响下,造就了3种不同的建筑风格。
但同时,西安钟楼在古制都市中形成的制高点地位,却在一次次的改造中悄然退化(图2) 。
2.对西安钟楼及南大街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探求“地方传统、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始终是西安古城保护的主导思想,也正是本着这一思想,西安南大街经历了3次具有不同设计思想的发展阶段,但其效果究竟如何?为此,2002年12月,组织学生分别在西安老城区、几所高等院校、西高新开发区、几个工厂福利区进行了一次随机调查。
结果有78%的人认为钟楼是西安市的中心;有47%的人认为钟楼是西安市的象征;仅有31%的人认为钟楼是西安市最美的地方。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西安的中心和西安的象征的认可率悬殊较大,说明目前人们对钟楼中心感的认可,更多的是局限于钟楼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而并不是出于对其建筑标志性和文化内涵的认可;钟楼图22000年的南大街和钟楼图12000年的南大街和钟楼的美感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显然,南大街作为钟楼周围率先被投入改造的重点街区,在维护古城风貌,保护文物古迹方面所做的努力差强人意。
究其根源,通过对钟楼和南大街今昔的对比与分析,可得到以下一些启迪(图3)。
(1)建筑体量与距离昔日,钟楼特有的功能地位造就了其雄伟壮观的建筑体量,在周围低矮的建筑群体烘托之下,犹如鹤立鸡群。
今天,飞速发展的建筑技术赋予现代建筑庞大的体量。
南大街昂贵的地价和可能产生的丰厚商业利润,诱使开发商必然要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争取获得最大的建筑面积。
因此,24m 的建筑统一限高不但无法控制钟楼周围建筑的体量,而且也使南大街的天际轮廓线单调乏味。
新老建筑之间过近的距离更加大了新建筑的体量感,使得本已处于弱势的西安钟楼雪上加霜。
(2)建筑形式与色彩昔日,厚重的底座、挺拔的重檐、高耸的宝顶,构筑起钟楼优美而浑厚的造型。
而红色的柱廊、绿色的琉璃、金色的宝顶、绚丽的彩画,又赋予钟楼华丽的色彩特征,与周围色彩灰暗、形式单一的建筑群形成强烈反差,使钟楼自然成为旧制都市中的一大亮点。
图31974年的南大街和钟楼图4开元商城与钟楼今天,钟楼周围的建筑形式及色彩构成已不再单一南大街改建初期使用的传统建筑符号,也难以与钟楼的外形取得协调,而位于钟楼脚下的西安开元商城(图4),更以其大面积的石墙、大尺度的红色柱廊与钟楼形成鲜明对比,使钟楼原有的体型及色彩优势被大大削弱。
(3)空间序列关系昔日,南北与东西双向轴线贯穿于西安古城,并在钟楼形成交汇。
其中在构成西安城市空间序列主轴线的南北轴上,主要建筑物跌宕起伏,最终以钟楼作为标志体形成高潮。
今天,西安市的南北主轴依然存在,钟楼也依然是双向轴线的交汇点但是,南大街整齐划一的建筑高度,却大大减少了主轴线上的空间层次;新建建筑的庞大体量,也使钟楼难以继续成为西安城市空间序列的高潮点。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南大街对西安钟楼构成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多种多样,在一定时间内人们并不能感受到所有的刺激,而仅能感受其中最引人注意的部分,此时,被知觉的对象好像从其他事物中“突出”出来,而其他事物则“向后退去”,这“突出”出来的就是所谓的图形,而“后退”的就是背景。
就一栋建筑而言,其背景能否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
而周围建筑的体量、距离、形式、色彩,以及最终形成的空间序列关系,又是构成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主要因素。
今天的钟楼之所以难以从周围的环境中再度脱颖而出,正是因为本应作为“背景”而存在的周围建筑没有“退后”。
由此可见,西安南大街的发展现状对钟楼(以及南门)形成的“建设性破坏”,主要是由于在南大街的改造过程中,仅注重以建筑的表面形式与钟楼(以及南门)取得协调,而忽略了钟楼(以及南门)外部空间环境的整体构成,恰恰正是由于南大街对钟楼外部空间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才使西安钟楼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
3.走出古建保护重形式而轻环境的误区西安南大街的发展现状已经充分说明,古建保护需要从古建筑本身扩大到它的周围环境,这种扩大不能仅局限于新建筑在形式上的简单模仿和重复。
在古建筑周围,不但需要控制新建筑的高度,而且也需要控制新建筑的体量,必要时可以通过调整新旧建筑之间的距离来达到目的,古建保护需要走出重形式而轻环境的误区。
例如,西安的钟鼓楼广场(图5),虽然与南大街地处同一区域,但在古建筑外围空间环境的处理上却树立了成功的典范。
在这里,平坦的广场保持了钟鼓楼之间良好的通视性,延续了古城文脉;古朴而沉稳的商业街从体量、形式、色彩几方面都与钟鼓楼取得了良好的协调,恰如其分地充当了钟鼓楼的“背景”。
下沉式广场更烘托出钟楼的高大,并促使钟楼形成广场的视觉中心。
同时,广场将周围一些高大的建筑推向远处,成功的减小了这些建筑的视觉体量,在钟楼西北侧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空间环境,对钟楼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见,在古建保护的过程中,从古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入手,对周围新建筑和其他环境构成要素加以限制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也必须承认,新旧建筑毕竟产生于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古建保护也应当允许新旧建筑保持一些各自的特征。
张开济先生就曾指出:“新建筑必须尊重旧建筑的存在,因而在体量、高度、尺度和色彩等方面要设法和旧建筑相协调,而在风格方面倒不一定要太受旧建筑的制约,否则新建筑就会缺乏应有的时代感,整个建筑群也可能反而会显得单调和平淡”。
所以,新旧建筑之间可能会有矛盾,但并不一定对立。
例如,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曾经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宏伟宫殿,它既是法国人精神上的骄傲,也与他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然而,贝律铭先生在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却选定了与卢浮宫的建筑形态毫无共同之处的“金字塔”(四棱锥形),作为覆盖主入口的玻璃屋顶。
为此,贝律铭先生对“金字塔”的尺度和比例进行了较为细图5西安的钟鼓楼广场图6卢浮宫扩建前 图7卢浮宫扩建后致的推敲,最终使扩建工程给卢浮宫的外部空间增添了新的光彩,新旧建筑的共生在此得到了充分体现(图6-7)。
总之,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更应抓住传统建筑的设计精髓,利用外部空间的变化为主体建筑创造特有的气氛,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
西安南大街的发展现状值得反思。
古建保护只有走出重形式而轻环境的误区,才能产生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1]和红星. 古城西安整体环境的协调与分析[J]。
建筑学报,2002,(5):49-51。
[2]马铁丁. 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
[3]张开济. 建筑一家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