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16.1复习笔记一、金融结构理论1.金融结构分析金融结构是指一国金融资产与金融机构的现状、特征和相对规模。

金融结构理论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着重分析不同国家金融发展的特点,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和金融发展的一般结构模式。

戈德史密斯从这些数量关系出发,具体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戈德史密斯认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最基本的方面,是一个国家金融与经济之间的关系。

(2)同样重要的是金融结构的内部构成。

研究内部构成的意义在于,尽管所研究的金融总体结构有可能相同,金融相关比率也相同,但由于其内部结构的差别,却往往表现不同的经济内涵。

(3)各种金融机构的相对重要性是反映一国金融结构特点的重要方面。

这种相对重要性是通过计算各类型的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数量占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以及几类重要的金融资产之间的相对比重来反映的。

(4)金融机构的活动能力的大小也是反映一国金融机构及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这种活动能力的大小反映金融活动在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它是通过测算金融机构发行、持有金融工具的总量来衡量的。

(5)金融相关矩阵。

将金融资产存量按金融工具种类和经济部门分类组合得到一个金融相关矩阵,在该矩阵中每种金融工具的持有者和发行者一目了然。

金融工具种类分得越细,相关矩阵分析的价值也越大。

(6)金融结构的流量关系比率。

在金融结构的存量与流量的各比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某一时期里的流量可被看成该时期终点与始点上的存量之差,而存量又可以看成为前期流量变化的结果。

(7)金融交易矩阵。

资金来源与运用报表显示了各经济部门的资金来源及运用的情况,利用该表可以了解不同部门的内部融资与外部融资各占的比重,也可以确定其外部融资中来自金融机构的资金总量占多大比例。

从各个国家金融结构的共同特点来看,自现代经济出现以来在私人企业以及混合经济中存在过的金融结构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工业化国家金融发展初级阶段的金融结构。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A.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B.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C.无偿的赠与或援助D.平等的价值交换【答案】B【解析】信用在经济范畴里是指借贷行为。

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2.下列哪项不是商业银行的资产?()A.对企业贷款B.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购买的其他银行的股票D.居民的信用卡欠款E.居民的理财产品余额【答案】E【解析】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

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

对于所聚集的资金,除了必须保留一定部分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和转账结算的需求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以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3.剑桥方程式重视的是货币的()。

A.媒介功能B.交易功能C.避险功能D.资产功能【答案】D【解析】剑桥方程式为M d=kPY,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所以剑桥方程式又称为现金余额说。

4.当一国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的经济状况时,应采用的政策搭配是()。

A.紧缩国内支出,本币升值B.扩张国内支出,本币升值C.紧缩国内支出,本币贬值D.扩张国内支出,本币贬值【答案】C【解析】当一国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的经济状况时,需要紧缩国内支出抑制通货膨胀和进口需求,本币贬值可以抑制进口扩大出口。

所以紧缩国内支出、本币贬值的政策搭配就可以同时实现内外收支平衡。

5.广义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类型包括()。

A.代理业务B.短期贷款C.期权D.信托业务E.远期利率合约【答案】ACDE【解析】凡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统称中间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一般包括:汇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代收业务、代客买卖业务、承兑业务、信托业务、代理融通业务、银行卡业务。

(word完整版)货币银行学习题和答案 第10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word完整版)货币银行学习题和答案 第10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一部分填空题1、是测度通货膨胀何通货紧缩的主要标志。

2、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和两大类;按物价上涨的不同速度可分为、和 ;按西方通货膨胀学说分为和。

4、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是。

他们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而不是货币量。

5、后凯恩斯学派则用解释通货膨胀。

把通货膨胀归咎于提高。

6、货币主义学派则认为,通货膨胀完全一种现象,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

7、通过宏观紧缩政策控制社会总需求,各国治理通货膨胀的主要手段有:、和。

8、治理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三大对策、和。

9、国外学者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

10、对温和型通货膨胀的社会经济效应有三种观点:、和。

第二部分单项选择题1、认为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是。

A、需求拉上论B、成本推进论C、开放型通货膨胀D、隐蔽型通货膨胀2、把通货膨胀归咎于产品成本提高的是学派。

A、凯恩斯主义B、后凯恩斯C、货币主义D、马克思主义3、下列不属于通货紧缩三要素定义.A、物价水平持续下降B、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C、社会总需求下降D、经济衰退4、认为通货紧缩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的观点.A、凯恩斯主义B、后凯恩斯学派C、货币主义学派D、马克思主义5、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于生产和流通领域,是的观点.A、凯恩斯主义B、后凯恩斯学派C、货币主义学派D、马克思主义6、认为引发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社会总需求而不是货币量,持这种观点的是。

A、凯恩斯主义B、后凯恩斯学派C、货币主义学派D、马克思主义7、通货膨胀对策中,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政府债券属于。

A、控制需求B、改善供给C、收入指数化政策D、紧缩性财政政策8、通货膨胀对策中,压缩财政支出属于。

A、改善供给B、紧缩性收入政策C、收入指数化政策D、紧缩性财政政策9、通货膨胀对策中,冻结工资和物价属于 .A、控制需求B、改善供给C、收入指数化政策D、紧缩性财政政策10、下列不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程(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程(圣才出品)

第五章金融市场和金融工程5.1复习笔记一、金融市场及其功能1.金融市场的定义金融市场的定义一般都是以金融商品的交易或买卖这一核心内容为基调的,为各种金融活动和金融商品交易提供的场所、设施、规则、组织形式,以及由各种金融活动和金融商品交易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机制的总和。

2.金融市场的分类金融市场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中介特征划分按中介特征划分,可将金融市场分为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

①直接金融市场是指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融资所形成的市场。

②间接金融市场是指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进行融资所形成的市场。

(2)按交易期限划分金融市场按交易期限长短分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

①资本市场即长期资金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商品交易的市场,包括以债券和股票为主的有价证券市场和银行中长期借贷市场。

②货币市场即短期资金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商品交易的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大额存单市场等。

(3)按交易程序划分根据交易程序不同,金融市场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第三市场和第四市场等特殊形式。

①一级市场又称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是指筹资者将设计开发出的金融商品首次出售给投资者时所形成的交易市场,如债券发行市场和股票发行市场。

②二级市场又称次级市场或流通市场,是指已发行出去的票据和证券等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再行转让买卖的市场。

③第三市场是指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证券在交易所以外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场,它实际上是场外交易市场的一部分。

④第四市场是指投资者与证券出卖者之间既不通过交易所,也不通过柜台或经纪人,而是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电讯手段直接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场。

(4)按交易对象特征划分按交易对象或交易内容不同,金融市场可分为票据市场、拆借市场、短期存贷市场、定期存单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国库券市场、有价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

①票据市场是办理票据承兑、贴现、抵押等业务而进行短期融资的市场。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三、货币制度 1.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4)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在现金交 易基础上往往产生商品的让渡与价格的实现相脱节的情况,于是买卖关系变成了债权债务关 系。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直接产生于以延期付款方式买卖商品的活动之中。 (5)世界货币 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扩大到世界范围,货币的职能作用也随之发展。货币超越国内流 通领域,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执行着世界货币职能。马克思对世界货币的论述 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条、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然而以实物形态存在的货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交换对货币的要求。因为许多实物货币 都形体不一,不易分割、保存,不便携带,而且价值不稳定,所以不是理想的交易媒介。
2.金属货币 以金属如铜、银、金等作为材料的货币称为金属货币。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易于分 割、易于贮藏等优势,更适宜于充当货币。金属采用过两种形式:①称量货币,②铸币。称 量货币是指以金属条块的形式发挥货币作用的金属货币。铸币是铸成一定形状并由国家印记 证明其重量和成色的金属货币。 3.纸币 纸币是国家强制发行流通的货币符号。中国历史上流通过的纸币往往是和金属铸币一起 流通,虽然有些纸币发行初期禁止铸币流通,但由于纸币发行过多,贬值速度快,最终还是 恢复铸币的流通。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信用货币的形式 主要有银行券、存款货币、商业票据等。银行券是银行发行的信用工具,是一种银行票据。 信用货币还包括另外一种形式,即存款货币。 5.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是在当代高科技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电子化、信息化的支付工具。目前主要 有两种,一种是以各种卡片如:普通信用卡、芯片卡或 IC 卡等形式存在的卡式电子货币; 另一种是以计算机软件形式存在的,在网络电子支付系统中用于清算的数字化货币。

张尚学版货币银行学课后题参考答案-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答案

张尚学版货币银行学课后题参考答案-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答案

张尚学版货币银行学课后题参考答案|货币银行学课后答案答案第一章货币的微观功能和效用1.怎样理解货币的不同定义?货币的不同定义主要是由于研究货币问题时着眼点、目的性的不同,或在依据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上存在差异所造成的。

2.马克思的货币定义是什么?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一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首先,货币作为一种商品,它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

其次,由于货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使得货币与一般商品又有所区别,这种区别表现在货币不仅具有以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特定使用价值,又有以其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般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

总得来说,货币即是一种由商品交换发展所产生的固化的一般等价物。

3.从价值形式的演变导出货币的产生,其思想逻辑是什么?简单价值形式中的等价物———扩大的价值形式证明价值的无差别性,暴露了物物直接交换的缺陷———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4.为什么说货币是核算社会劳动的工具?在商品经济中,商品价值量的能否实现、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能否向抽象劳动和社会劳动转化,以能否实现向货币的转化为标志,并最终以能否转化为货币来体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的这种核算作用实现了产业之间、产品结构之间的自发调解,使之达到按比例发展。

5.怎样从流动性角度理解货币的定义和范围?定义: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货币是一种为人们提供流动性效用或灵活性效用的资产,对货币的需求就是一种对流动性或灵活性的偏好。

范围:拉德克利夫的报告认为,在大量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存在的情况下,真正影响经济的不是狭义的货币供给,而是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应该用流动性来定义货币,货币的范围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只具有货币交易媒介功能的货币供给,还应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创造的所有的短期流动资产,这些流动资产不直接作为交易媒介,是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货币,是能够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的货币。

6.怎样理解货币是信用关系的载体?在流通中,人们需要的是一种如愿实现商品交换的保证或信用,而不是货币材料本身。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市场理论(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市场理论(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资本市场理论14.1复习笔记一、证券投资组合理论1.马柯维茨以前的投资组合理论希克斯提出了分离定理,解释了投资者有获得高收益低风险的欲望,因而有对货币的需要。

同时他认为和现存的价值理论一样,应构建货币理论和投资理论,将风险引入分析中,原因在于风险将影响投资的绩效和期望净收入。

米斯卡提出了不确定条件下的序数选择理论,也注意到了人们往往倾向于高收益低风险等现象,这种选择理论成为风险偏好的逻辑基础,为其后的“一阶随机占优”和“二阶随机占优”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构成“二基金分离定理”的前提。

威廉姆斯提出了分散折价模型,认为通过投资于足够多的证券,就可以消除风险,并假设总存在一个满足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组合,同时能通过法律保证使得组合的事实收益和期望收益一致。

里维斯清晰地论证了分散化的作用,他在假定风险都是独立的前提下,论证了分散化能够降低风险。

风险独立这个假定在实际中并不总是存在的,证券投资收益率之间存在着协方差。

2.现代投资组合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马柯维茨《资产组合选择》一文的诞生为标志,证券投资理论进入现代理论的发展阶段。

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则用一套数理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的描述,以追求高收益,研究如何在尽量减少风险的条件下,寻求最大的期望收益的问题。

让投资者承担尽可能小的风险而获得尽可能大的收益是证券投资的核心命题,最常见的解决办法就是按多样化原则将证券分散化,传统的证券组合多由投资者自己或组合管理者的主观意见和直觉判断做出选择。

马柯维茨于1952年3月在《金融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资产组合选择》的论文中给出了数量分析的结论,并由此奠定了现代证券投资理论的基础。

由于这一贡献马柯维茨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该理论认为投资者的理性表现为在任何预期收益上,努力使证券组合的风险最小,在任何给定的风险水平上、更喜欢证券的预期收益是最大的,对证券组合进行分散化的目的是不牺牲预期收益的前提下,降低证券组合的风险。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张尚学《货币银行学》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A.无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B.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转移C.无偿的赠与或援助D.平等的价值交换【答案】B【解析】信用在经济范畴里是指借贷行为。

这种经济行为的形式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2.下列哪项不是商业银行的资产?()A.对企业贷款B.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购买的其他银行的股票D.居民的信用卡欠款E.居民的理财产品余额【答案】E【解析】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

这是取得收益的主要途径。

对于所聚集的资金,除了必须保留一定部分的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和转账结算的需求外,其余部分主要是以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运用。

3.剑桥方程式重视的是货币的()。

A.媒介功能B.交易功能C.避险功能D.资产功能【答案】D【解析】剑桥方程式为M d=kPY,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这个存量占收入的比例。

所以剑桥方程式又称为现金余额说。

4.当一国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的经济状况时,应采用的政策搭配是()。

A.紧缩国内支出,本币升值B.扩张国内支出,本币升值C.紧缩国内支出,本币贬值D.扩张国内支出,本币贬值【答案】C【解析】当一国处于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逆差的经济状况时,需要紧缩国内支出抑制通货膨胀和进口需求,本币贬值可以抑制进口扩大出口。

所以紧缩国内支出、本币贬值的政策搭配就可以同时实现内外收支平衡。

5.广义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类型包括()。

A.代理业务B.短期贷款C.期权D.信托业务E.远期利率合约【答案】ACDE【解析】凡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他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统称中间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一般包括:汇兑业务、信用证业务、代收业务、代客买卖业务、承兑业务、信托业务、代理融通业务、银行卡业务。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18.1复习笔记一、金融风险的特征和类型1.金融风险的定义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活动中,由于各种随机因素的存在,使金融机构、投资者等参加金融活动的各个经济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或资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金融活动者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背离的可能性有两种情况:①这种背离可能为其带来额外损失;②可能带来额外收益。

2.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1)扩散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是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

发生于个别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风险会迅速扩散到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波及到整个金融体系;发生在金融领域的风险,会迅速蔓延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行业、企业、单位和个人,殃及整个社会。

(2)破坏性金融风险的破坏性不仅仅表现在其给参加金融活动的主体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它破坏了业已形成的经济活动中的信用关系和资金配置秩序,当社会再生产各方面赖以正常运行的资金供给渠道受到破坏时,再生产活动就受到了重撞。

(3)隐蔽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在信用的保护或掩盖下,它们可进行大大超过其即期偿付能力的负债活动和资产经营,金融风险实际上往往在暴露之前就早已存在,只不过还没有突破社会公众的信任底线,收贷还存、以贷还息等信用循环过程仍能继续进行。

(4)突发性这是与隐蔽性特征相联系的。

作为以高负债经营为特点的金融机构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风险的,就银行而言,只要发生大规模的客户挤提,其即期偿付能力肯定是远远不能抵御的。

(5)可控性偶然性是寓于必然性之中的,人们可以从历史上众多的金融风险事件中寻求其发生的一般原因和规律,通过概率统计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来识别和预测风险,也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和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3.金融风险的种类(1)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在信用活动中,由于一方在合同期满后不能及时或根本无法履行合同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融资理论与融资模式(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融资理论与融资模式(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融资理论与融资模式13.1复习笔记一、融资与融资方式融资即资金融通。

从广义上讲它是指资金由资金供给者向需求者运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资金的融入和融出两个方面,即资金供给者融出资金而资金需求者融入资金,也就是说融资是资金双向互动的过程。

从狭义上讲融资主要是指资金的融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金来源,即具体经济单位从自身经济活动现状及资金运用情况出发,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利用内部积累或向外部资金供给者筹集资金以保证经济活动对资金需要的一种行为。

1.融资方式(1)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融资问题的经济实质是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不过在经济运行中,储蓄和投资可以由同一主体完成,也可以由不同主体完成。

在储蓄、投资由同一主体完成的情况下,投资主体把自己积累的储蓄用于投资活动,这一过程称为内源融资过程。

在储蓄、投资由不同主体完成的情况下,投资主体可以通过直接和中介过程从资金供给主体即储蓄主体那里获得资金,这一过程称为外源融资过程。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融资环境的影响,其选择的融资方式也不尽相同。

一般说来,分为直接融资方式和间接融资方式。

(2)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金需求者在资本市场直接出售股票和债券给资金供给者获取所需资金的融资方式。

间接融资是指资金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之间的流动,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充当信用媒介实现的。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比,各自有其优点和不足。

直接融资的优点主要表现在:①资金供求双方直接接触,在融资时间、期限、利率、数量、资金用途等方面有较多的选择自由。

而间接融资中的限制条件相对较多,使筹资者缺乏主动性和灵活性。

②通过直接融资筹集的资金,使用期限较长。

发行债券和股票的筹资者就可获得比较稳定的资金来源。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6-18 )章【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6-18 )章【圣才出品】

第十六章金融深化与金融改革一、概念题金融自由化(深圳大学2009研)答:金融自由化亦称“金融深化”,是“金融压制”的对称,主张改革金融制度,政府改变对金融的过度干预,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限制,增强国内的筹资功能以改变对外资的过分依赖,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使之市场化,从而利率能反映资金供求、汇率能反映外汇供求,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减少对外资的依赖,最终达到抑制通货膨胀、刺激经济增长、形成金融资产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的目的。

金融自由化的标志是金融资产增长超过经济增长,金融相关比率不断提高。

这是美国的两位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针对当时世界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而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在1973年分别出版《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和《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部专著中首先提出的。

二、简答题1.简述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原因。

(中央财大2004研)答:金融自由化是指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普遍放松金融管制后出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充分经营、公开竞争的趋势。

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a.业务自由化,即允许各类金融机构交叉业务,公平竞争;b.市场自由化,即放松各类金融机构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完善金融市场的管理,丰富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和技术;c.价格自由化,即取消利率、汇率管制,让金融商品的价格发挥市场调节作用;d.资本流动自由化,即放宽外国资本、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同时放宽本国资本和金融机构进入外国市场的限制。

西方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商业银行面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挑战,利润率不断降低,迫使它们不得不从事各种更广泛的业务活动。

此外,从国际范围的金融竞争来看,资本国际化使各国金融市场之间形成激烈竞争,由于业务范围受限制,实行分业经营体制的扩建难以和其他全能化经营体制的国家竞争,这也使监管部门不得不考虑放松管制,允许金融业务的自由化。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大题部分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大题部分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期末复习资料大题部分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1.货币宏观功能的一般认识:从一般意义上理解,货币发挥宏观功能的基本条件就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随着一切劳动产品都转化为商品,成为货币交换的对象,使货币的使用范围无限扩大,而且随着货币各种功能的充分发展,尤其是随着货币资本化程度的加深,货币一方面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用以衡量、实现、储藏、转移价值等,更重要的是,货币现象已经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形式----货币经济而存在。

货币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一国的货币化的商品与劳务(以货币购买和支付的商品和劳务)已经占商品总量的绝对比重。

这时,商品经济已经不能脱离货币而存在。

2.货币宏观功能的主要体现:(一)作为社会总产品的存在和分配形式。

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是以实物形式和货币形式同时存在的。

社会总产品一方面表现为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生产资料补偿基金、工资基金和社会积累基金的总和,即价值的总和。

社会产品的分配是通过价值分配实现的。

这种以价值形式进行产品分配的特点在于,社会成员首先得到的是货币----产品索取权,其次才通过市场来实现对产品的占有。

(二)作为开发和配置资源的工具。

货币是被普遍接受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有了货币就意味着取得了与所持有货币数量相对应的资源的索取权。

谁拥有货币多,谁就能多占有资源。

在出现“市场失灵”、资源误配的情况时,国家宏观决策部门可以制定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需求调节政策等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货币供应,通过货币在不同部门和地区的战略性安排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作为推动实际产出和稳定经济的工具。

从全社会宏观角度看,实际产出的状况既受到构成实际产出物质要素的生产资料、技术、劳动力等资源供给的决定,又要受到这些资源相对应的货币量的决定。

根据资源和社会总供求状况供应货币,是货币发挥推动实际产出和稳定经济功能的基本要求。

3.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量的增长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供求和货币均衡(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货币供求和货币均衡(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六章 货币供求和的基本界定 1.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 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为满足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必须保存的货币 量,就是货币需要量。 所说的货币需求并不是指人们主观上“想要”占有多少货币,而是指由于生产经营等各 种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人们“不得不”占有一定量的货币,不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欲望,而是一 种由各种客观经济变量所决定的对货币的持有动机或要求。 2.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 (1)宏观角度 ①全社会商品和劳务的总量;②市场商品供求结构变化;③价格水平;④收入的分配结 构;⑤货币流通速度;⑥信用制度的发达程度;⑦人口数量、人口密集程度及经济结构等客 观因素。 (2)微观角度 ①收入水平;②收入的分配结构;③价格水平及其变动;④利率和金融资产收益率;⑤ 心理和习惯等因素。
二、货币需求理论 1.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1 / 7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马克思从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关系出发分析和研究了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 马克思不仅揭示出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货币需要量问题的实质,而且阐明了在金属货 币流通和纸币流通两种条件下的货币需要量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商品价格总额对货币必要量的决定 在暂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等于商品价格总额或商品 交易的总价格。 商品价格总额是商品的供应总量与商品平均价格水平的乘积,可表示为 Q·P。商品供给 总量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商品价格则主要取决于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对比。在金属 货币流通条件下,存在着流通中货币量的自发调节机制。 当流通中实际的货币量超过商品流通对它的客观需要量,物价呈上涨趋势时,货币持有 者将会自发地贮藏货币,而不会拿货币与商品做不等价交换。结果就会使流通中过多的货币 退出流通,进入贮藏,使货币流通趋于正常,而不会导致物价普遍上涨。 当流通中实际的货币量过少,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商品多而货币少,物价呈下跌 趋势时,货币的贮藏者将会自发地去购买商品。这样做的结果,又会使贮藏的货币重新进入 流通,改变流通中货币量不足的状况,而不会导致物价普遍下跌。 (2)货币流通速度对货币必要量的决定 同一单位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就可以多次使用,分次地去实现商品的价格总额。虽然商品 价格总额越大,货币需要量也越多,二者成正比例变化,并不要求流通中的货币量一定要和 商品价格总额绝对相等。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是小于商品价格总额的,也正反映了货币流通不同于商品流通的特 征。商品价格总额是由不断投入流通的商品价格发生额构成的。旧商品一般通过一次交换就 退出市场,新商品不断地补充进来,使商品价格总额表现为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积累。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3 )章【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1-3 )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货币和货币制度一、概念题1.货币(Currency)答:货币是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

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它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个阶段。

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

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

但其基本职能不变。

2.存款货币(Saving account)答: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

存款货币主要是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客户存入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没有期限规定。

客户可以使用银行发给的活期存款支票簿,随时签发支票,进行日常支付和结算。

如果所签发的支票被存款人用来从银行提取现金,则仅作为一种普通的记账凭证,证明存款将转化为现金;当签发的支票被存款人用来支付货款和偿还债务时,就成为流通工具,并执行着货币的部分职能。

所以,从总体看,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余额应视同货币,通常被称为“存款货币”。

一个国家所有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形成该国货币供应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的存、放款信用业务又直接影响着活期存款的增减变化,所以银行的信用业务对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3.价值尺度(Unit of account)答:价值尺度是货币具有的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名校考研真题(单选题)【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名校考研真题(单选题)【圣才出品】

一、单选题1.以下货币制度中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是()。

(中央财大2011金融硕士)A.金银双本位B.金银平行本位C.金币本位D.金汇兑本位【答案】A【解析】金银双本位制下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法律承认为货币金属,金、银铸币都可自由铸造,都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

当金银铸币各按其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并行流通时,市场上的商品就出现了金银两重价格,而这两重价格随金银市场比价的不断变动而变动。

为了克服由此造成的紊乱,很多国家用法律规定了金币与银币的比价。

但金银市场比价并不会由于法定比例的确定而不再发生变化。

于是法定比价和市场比价之间可能会出现差异,价值被高估的货币渐渐被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金银平行本位是金银两种本位币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流通,国家对两种货币的交换不加规定,而由市场上的金银的实际比价自由确定金币和银币比价的货币制度。

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Mint Parity)来决定。

金汇兑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又称“虚金本位制”,该国货币一般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

实际上,它是一种带有附属性质的货币制度。

当然,无论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金本位制,很不稳定。

而这种脆弱的制度经过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终于全部瓦解。

2.面值为100元的永久性债券票面利率是10%,当市场利率为8%时,该债券的理论市场价格应该是( )元。

(中央财大2011金融硕士)A .100B .125C .110D .1375【答案】B【解析】该债券的理论市场价格应该是。

3.实际利率为3%,预期通货膨胀率为6%,则名义利率水平应该近似地等于( )。

(暨南大学2011金融硕士)A .2%B .3%C .9%D .6%【答案】C 【解析】根据公式:r=(1+i )×(1+p )-1,其中,r 为名义利率;I 为实际利率;p 为通货膨胀率,可得r=(1+3%)×(1+6%)-1≈9%。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章节题库(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章节题库(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圣才出品】

第八章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一、概念题1.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南财大2005研)答:通货膨胀目标制指货币当局事先向社会公众宣布年度物价上涨目标,并通过观察包括货币供应量、失业率、股票指数在内的一系列指标来定期分析经济态势和物价走势,做出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确保实际物价水平维持在公布的通货膨胀预期目标之内。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种货币政策策略包含了五个基本因素:①公开宣布中期通货膨胀目标值;②在制度上承诺把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它目标置于从属地位;③除了货币总量和汇率外,其它信息变量亦能决定政策工具的操作环境;④货币当局的计划、目标、决议对公众有更多的透明度;⑤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的达到有更多的责任。

通货膨胀目标制把通货膨胀放在首位,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对未来价格变动的预测把握通货膨胀的变动趋势,提前采取紧缩政策抑制持续性的通货膨胀压力,或提前采取扩张的政策来应对持续性的通货紧缩。

2.自然失业率答:自然失业率又称“有保证的失业率”、“正常失业率”、“充分就业失业率”等。

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供给和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

所谓没有货币因素干扰,指的是失业率的高低与通货膨胀的高低之间不存在替代关系。

自然失业率是充分就业时仍然保持的失业水平。

自然失业率决定于经济中的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取决于劳动市场的组织状况、人口组成、失业者寻找工作的能力、现有工作的类型、经济结构的变动、新加入劳动者队伍的人数等众多因素。

任何把失业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的企图都将造成加速的通货膨胀。

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自然失业率。

自然失业率是弗里德曼对菲利普斯曲线发展的一种观点,他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

3.正回购(中南财大2003研)答:正回购是指一种现货买卖和远期交易相结合的短期证券交易。

一般操作方法是在货币市场上卖出证券融通资金的同时签订一个协议,承诺在日后某个时间,按一定价格将证券如数买回。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课后习题(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圣才出品】

第八章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一、概念题1.中央银行(Central bank)答:中央银行是指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的金融机构或组织,是统领一国金融机构体系、控制全国货币供给、实施国家货币政策的最高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①中央银行的权威性和垄断性。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机构,独享货币发行权,履行国家赋予的调节经济稳定货币的任务。

②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执行金融政策,依法进行调节经济,管理金融的活动,不受利益集团或政府领导人的个人干预,也不受股份投资者的干预。

③中央银行的非盈利性。

中央银行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但一切活动的宗旨是稳定货币、发展经济,不与商业银行以及一切经济部门争利,没有自身的盈利目标。

这样,中央银行有别于商业银行和其他所有金融机构;也不同于国家管理经济的其他政府机构。

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

2.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答:货币政策指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有关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包括宏观经济最终目标、政策工具、操作目标、中介目标(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操作技巧的总和。

货币政策按其执行主体的不同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宏观经济部门制定的所有与货币相关的各种规定,以及采取的一系列影响货币数量和货币收支的措施的总和。

而狭义的货币政策,即现代通常意义的货币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则限定在中央银行行为方面,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在现代经济社会,市场经济运行始终与货币流通和资金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货币关系和信用关系覆盖整个社会,其中包括货币流通状况、货币供应与信用总量增长速度,以及结构比例等,对各项经济活动和整体经济运行具有决定性影响。

以调控货币流通、货币供应和信用规模为中心内容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是总体性的和全方位的,突出表现为:(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增长。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银行信贷与货币创造(圣才出品)

张尚学《货币银行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银行信贷与货币创造(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银行信贷与货币创造11.1复习笔记一、商业银行信贷过程1.银行信贷和信用中介银行信贷是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活动的统称,它是以商业银行、储蓄贷款协会、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活动的最主要形式。

信用中介是指在信用活动中由金融机构充当货币资金贷出者和借人者的集中代表,使借贷双方在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建立信用联系,完成融资。

银行是各种信用中介机构中最主要的机构,银行信贷是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信用中介活动。

在银行信贷中,银行不是简单地为资金贷出者和借入者牵线搭桥,而是要介入到信用关系之中,通过自身充当债务人和债权人将资金由贷出者引向借入者。

2.信贷资金运动过程信贷资金是指作用于银行信贷活动过程中的资金,是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发行债券、办理结算等信用方式聚集起来的,主要用作发放贷款的资金。

信贷资金是社会总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总资金中区别予财政资金、企业资金的一种独立的资金形态。

信贷资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有偿使用、必须归还及这样两重意义上的两权分离。

时间差、数量差的存在,便自然产生了聚集与重新分配社会闲置资金以调剂余缺的客观要求。

银行承担了这种社会职能。

贷款和存款到期,借款人和银行必须分别将所借款项如数归还银行与存款人,并分别支付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

贷、存款利息分别代表债务人对各自债权人所有权的承认,是债权人所有权在经济上的体现。

在银行不断动员与分配资金的过程中,信贷资金以存、取、贷、还等形式不断流入、流出银行,从而形成了信贷资金的运动。

信贷资金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运动的。

考察信贷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可简单地将信贷资金的运动概括为两重支付、两重回流。

(1)支付是银行通过吸收企业存款,大力组织城乡居民储蓄,向中央银行借款。

(2)支付是信贷资金和其他企业资金一道,以产业资金身份参加周转的第一步。

(3)回流是企业将其产品在市场上售出,取得销售收入的过程。

(4)回流是企业归还贷款本息,使产业资金形态还原为信贷资金,流回银行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7.1复习笔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和类型
1.通货膨胀的定义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经济中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贬值,价格水平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即为通货膨胀。

对通货膨胀定义的理解,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通货膨胀是纸币条件下的经济范畴
纸币条件下之所以会产生通货膨胀,是由纸币的性质决定的。

因为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发行多少也不会自动退出流通,相反,往往还有在发行数量越多,单位货币代表的价值越少,人们产生货币进一步贬值的预期,从而更多地抛出手中货币,使流通中货币数量更多的机制。

纸币作为金币的代表,它的价值表现为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币数量的多少,超过商品流通需要的金币量而过多发行的纸币,只能以增大了的量去代表实际需要的金币量,使单位纸币代表的金币量减少,发生纸币贬值,导致物价上涨。

由铸币的名义含金量和实际含金量在发生磨损时开始背离,到完全没有含金量的纸币也能购买到与价值昂贵的金币同样多的商品,说明货币变质并不意味着货币贬值。

纸币代表的价值与实行金属货币流通时的金属货币的价值相符合,不会因纸币取代金属货币而贬值。

(2)货币供应量超过客观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核心内容
没有相对于客观需要量而增加了的货币供应量,或没有相对于一定的货币供应量而减少了的客观需要量,就不会有市场上货币购买力与商品供给能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就不会出现普遍的或持续的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也就不会有通货膨胀。

(3)物价上涨是通货膨胀的主要标志
通货膨胀核心含义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而导致货币贬值。

货币贬值却不能通过货币自身表现出来。

纸币在进人流通过程以前和以后,其票面价值都是固定的,除非发生货币改革,它不会因贬值而发生变化。

纸币贬值只是通过其对立面即商品价值的货币数量表现——物价。

货币是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价格就成为反映货币是否贬值和贬值程度大小的尺度。

当同样多的货币买不回与过去相比同样多的商品时,人们就发现货币贬值了。

一般来说,商品价格水平高,货币购买力低,即货币贬值;
从全社会看,货币购买力是对所有商品而言的,所以它不是某一种商品价格的倒数,而是所有商品价格倒数。

各种商品价格的总体变动状况,通常是用物价指数表示的,货币购买力或币值变动就可以通过物价指数变动的倒数来反映。

设物价上涨程度为X,货币贬值程度为y,则
1
1
1
Y
X =
+

1+x为上涨后物价指数,1/(1+x)为价格上涨后能买到的商品量。

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反映通货膨胀程度的物价指数主要有零售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①零售物价指数是反映了不同时期商品零售价格变动的指数,其计算方法是以报告期零售价格与基期零售价格相对比。

②批发物价指数又称为生产者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批发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其计算方法是以报告期商品批发价格与基期商品批发价格相对比。

③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又称为生活费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居民生活费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其计算方法是以报告期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与基期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相对比。

④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又称国民生产总值折算价格指数,是指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
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通货膨胀既然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在单位货币价值或物价上的反映,其程度指标也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实际需要量的多少来确定。

2.通货膨胀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不同的类型。

(1)按严重程度分类
根据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分类,可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

至于三种程度的通货膨胀以怎样的数量标准去界定,需要根据一国出现通货膨胀的特殊背景和社会对通货膨胀的承受能力等综合考察。

①通货膨胀率在3%以内,是可以为社会承受的,属于正常的物价上升。

②通货膨胀率达到3%以上而停留在两位数以内的水平上,可称之为温和的通货膨胀。

③通货膨胀达到两位数以上,而在50%以内,可称之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2)按表现形式分类
根据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分类,可分为公开的通货膨胀和隐形的通货膨胀。

①公开的通货膨胀就是以物价水平的明显上升表现出的通货膨胀,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的一般表现形式。

②隐形的通货膨胀则是指当经济生活中积累了难以消除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压力时,由于政府采取管理和限量控制等措施,使通货膨胀压力不通过物价上涨释放出来。

(3)按产生原因分类
根据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①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的增长超过了在现行价格条件下社会可能的供
给量,造成强大的货币购买力对应较少的商品和劳务,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②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基本未变的情况下,由于工资及其他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而推动了物价总水平上涨,具体又可分为工资推动型、利润推动型、汇率成本推动型等类型;
③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整个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处于均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因素的变化,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1.一般成因
就引起通货膨胀的一般原因来说,主要有如下三种:
(1)需求拉上
是指经济体系中存在对产品和劳务的过度需求,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在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的状态下,过多的需求拉动价格水平上涨。

总需求是由有购买和支付能力的货币量构成的,总供给则表现为市场上的商品和劳务,可以通俗地说成是“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品”。

在宏观经济理论中,把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经济形态解释为存在通货膨胀缺口。

所谓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所形成的差额。

由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均衡的,差额部分的总需求是超过充分就业的实际收入的,所对应的是名义国民收入的增加或价格的上升。

如图7-1所示,横轴代表国民收入,纵轴代表总需求AD,45°线上的任何一点代表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相等。

AD0为充分就业时的总需求线,垂直于Y轴的AS线为充分就业的总供给线,两线在45°线上相交于B点,代表充分就业的均衡点,OAD0=Oy0为充分就业的总需求和国民收入。

AD1为实际的总需求线,与AS线相交于A点,AB即为超额的总需求
即通货膨胀缺口,该缺口的弥补只有在点A′处才能实现。

A′点对应的国民收入为Y1,由于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实际国民收入不会增加,Y0Y1只是名义国民收人增量或价格上升的水平。

图7-1通货膨胀缺口
由于投资扩大、消费支出和政府支出扩大、货币信贷规模扩大等各种原因,会引起社会总需求扩大,从而打破已有的总供求均衡,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需求拉上”在导致物价水平上升的同时,也能引起产出的增长,也就是说,需求可以创造供给,其必要条件是资源的充分存在。

在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社会尚存在可利用的资源,总需求的扩大就会促进产出的增加。

物价水平的变动取决于需求扩大与产出增加规模的比较,当两者的规模相当时,产量和物价就会同时上升。

而当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就不会存在可供利用的资源,总需求的扩大就不再促进产出的增加,而只会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如图7-2所示,图中AS表示总供给曲线,AD表示总需求曲线,在AS曲线一定的情况下,AD曲线由AD0上升到A D1再上升至AD2,产量由原来的y0增加到y1再到y2,物价水平由P0上升到P1再到P2。

产量和物价同时增加,是由于社会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水平,AS曲线在产量达到y2以前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而当生产总量达到y2以后,AS曲线变为一条与横轴垂直的直线,它表明经济已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充分利用的水平,AD曲线再往上移,就只会增长物价而不增加产量。

图7-2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
是将通货膨胀的成因归结为供给因素,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在总需求的变化方面,而在于总供给的变化,是由于供给过程中的成本提高而导致了物价水平上升。

至于成本上升的因素,则有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有:①工资成本上升。

②垄断性企业利润要求提高。

③进口成本、间接成本等各种成本上升。

许多商品的生产高度依赖进口原材料,当这些进口原料由于汇率变动等原因提高价格后,进口企业成本提高,必然会引起国内商品价格的提高。

图7-3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如图7-3所示。

图中AD表示总需求曲线,AS表示总供给曲线。

假设经济最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其产量为Y0,价格为P0,当成本增加时,企业会在同等产出水平上要求有较高的价格,或在同等价格水平上,只提供较少的产出。

因而成本的增加会使总供给曲线AS向左上方移动。

如图所示,在AD曲线不变的情况下,AS曲线由AS0向左上方平移到AS1再到AS2,产量由原来的y0减少到Y1再到Y2,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