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暑假真学发生论简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犹豫一番后,说,“不顺”才好,过“顺”了,课 的味道就不浓了,内涵就不深了,教与学的质就 浅了……刘老师还直言指出本课过“顺”的原因, 如,学生充分预习;回答问题的显然都是优秀学 生;而对于较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则给足了提示 和铺垫;教师甚或通过投影 ,予以“圆满回 答”……
•
金海清:‚笔笔滑‛(方言,即‚无阻滞、很顺畅‛ 的意思)的课不符合‚复杂性理论‛。 我的一个观点:‚不太顺‛的课也许才是真正的 好课。
导致其他相关因素的
不足,从而造成教育
的畸形。(《降‚效‛提质:
关于中小学教学的一点辩证思 考》 )
12
理念之三,据“标”寻 “得”:真学与否在此接受考量
“标”指课标、考试说明; 指校本标准(量化与质性结合),也 指具体而微的教学目标,或称 “课堂场域性目标”。这三“标” 递次缩微,前者是对后者的导向, 后者是对前者的支撑。
36
•
之一,内容指向偏移,价值导向偏误
之二,碎问迷人心眼,“闪存”惰性知识
之三,形似“立竿见影”,实则湮没体验 之四,追求“行云流水”,制造“三表”繁 荣
37
五个建议
38
之一,驱动“双擎”,“裂变”学习动能
“双擎”指学生学习的情 感和学习的方法,前者犹 如发动机,后者犹如电动 机。“双擎”驱动起来, 学生学习的动能就会发生 “裂变”。
15
四个“辨正”
16
以下是我站在教师教的角度和“低调的理想 主义”(钱理群语)高度所进行的一次“教学审议” ,或者说是一种“真伪学辨”,不包括主观上不 负责任的教学或其他种种反教育、反学习的极端 情形,它们更多是教师在不自觉、下意识状态中 所发生的。 “假教(伪学)”情形甚多,只能列 举部分,但依我看,目前较有普遍性兼具代表性 的种种“假教(伪学)”情形(另如‚伪合作学习‛) 都与这四种情形存在内在而深刻的关联,或者说 是它们的“变种”:
•
我以为,‚电灌‛(或许)还不如‚人灌‛。
28
之四,追求“行云流水”,制造“三表”繁荣
“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 可能是“三表”课堂(华中
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批评表面、表层 和表演性教学,他倡导‚深度教学‛、
‚深度学习‛),有的则是经
过预演的“假课”。 叶澜:好课有五个基本要求,其中之一是‚有待 完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 能性最大。
2
今年江苏省杏坛杯教学展评活动(省教研室与《江苏教育》编 辑部联合举办)的主题就是,“让学习真正地发生”。我有幸受 邀担任评委,并在半个多月写出两篇有一定份量的文章。 3
2016年8月22日在李庾南实验总校宿迁实验区暑期教师 培训会上,我主持了《“三学”:为了真学》的论坛活动, 获得很大的成功。
17
之一,内容指向偏移,价值导向偏误
一教师教七年级《我们家的男子汉》
(作者王安忆写姐姐家孩子的童真、童情和童趣,可教 师却让学生联系时传祥、赖宁、杨利伟等‚男子汉‛形 象,最后还让学生齐呼‚男子汉宣言‛。)
一教师教史铁生《我与地坛》(《秋天
的怀念》)【借‚自主学习‛之名进行‚碎尸万段‛( 于漪语)式‚阅读理解‛训练。】
30
……但课堂上的其他学生却无法兴奋起 来……在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课堂里,谁都 没有情绪去兴高采烈。课下,我曾经问过 那位上课的老师,为什么让一位学生占据 了几乎整个课堂。她……好一会儿才反问 说:难道我们能够阻止孩子们发言吗?那 样,不是太不尊重他们了吗? 是呀,老师该如何在不伤害那些强势 孩子的前提下对他们说‚不‛?这的确是 值得我们探究的新课题。【问:显然,其他学生
应该是没有发生‚真学‛,那么这个‚高个子女孩‛就发 生了‚(高阶)真学‛吗?】
31
“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可能 思维含量不足,学生课堂前后 “落差”(发展)不大。
郅庭瑾著《为思维而教》。 赞科夫:‚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 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萎 靡无力。‛ 凯因著、高文译《理解:一种基 于脑的学习与教学观点》中的 ‚原理十一‛:必须努力在学生中创造一种放松的警 觉状态……这是需要为他们提供的一种低威胁和高 挑战的氛围。
32
“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可能是教师一己才 情的尽情展现,是他一个人的“知识叙事”。
一位学科素质优秀的青年教师执教《物态变 化》一节内容的复习课。
33
“行云流水”的课堂几乎必然“错误”地对待学 习中的错误,从而让学生错失“长根”良机。 网易邮箱中曾有过的两句话:成功是长叶的时候 ,失败是长根的时候。 金湖一青年教师教《相似形》。(总是小心翼翼地
谓‚边讲边问,小步快进‛,其实‚讲是为了灌输 知识,问是看学生收到了没有‛;把教学混同于学 科习题的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思考力水平明显下 降。
22
•
王荣生:对阅读教学 来说,40分钟左右教 数十个内容,势必是 对课文的肢解……大 致就可以断定这个老 师不知道自己在教什 么。
23
一堂获市级教学录像比赛一等奖的课《草船借箭》,执 课者提出23个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周瑜妒忌 的结果是什么?3、为了让诸葛亮完成他的任务,他们还做了 件什么事?4、周瑜干嘛这么高兴?5、诸葛亮完成了这个任 务吗?6、诸葛亮为什么能成功呢?7、诸葛亮算好了什么?8 、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算对天气,算人心,算对方法的 呢?9、诸葛亮很会算人心,会算谁?10、那个地方是算好鲁 肃的呢?11、曹操他算对了吗?12、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哪个句子看出来?13、诸葛亮算对了周瑜的什么呢?14、 你说周瑜能不能猜到诸葛亮和鲁肃说的话呢?15、周瑜是怎 样的人?16、哪一句话让你看出他算好了天气呢?17、从那 一句话看出不是偶然的呢?18、请问诸葛亮是庸才吗?19、 他还必须算好什么?20、在文章中找出来相关的语句,说说 你找的理由,然后悟出这个方法妙在哪里?21,周瑜看到诸 葛亮借到了十万支箭,他是怎么想的呢?22、我们后人也非 常敬佩诸葛亮,对不对?2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你评价 文中的人物,并写写自己喜欢谁,为什么?
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从“教”的视角看“真学发生”问题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冯卫东
1
两年多前,参加一个 小型学术论坛,华东师大 崔允漷教授谈到“疑似学 习”和“虚假学习”问题 ,他说要寻找课堂中的“ 在学习”、“真学习”, 他的观点引起我极大的兴 趣和关注。两年多来,“ 真学”问题一直萦绕脑际 ,难以释怀。
39
•
先讲学生学习情感这一“擎”。 李吉林老师经过近40年的探索,总结出 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择美造境,境美 生情,以情启智,情智融合,让儿童在 境中学、思、行、冶。
40
《一块银元》
我“确证”,秦志成老师的语文课引发了学生的“真 学”,尽管那时至今将近40年,尽管那时他的教学思想未必 很先进。由此我也认识到,只有情感(人际、‚生材‛间的)发 生了,情感之“擎”起动了,“别人的教育”才能成为“这 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会生存》),教师的教学才能成为学 生的真学。 41
18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王 荣生语),其实各科都有“教什么”的 问题,只不过人文学科更明显,语文 学科尤盛。看来,教学内容的“教学 化”首先是“还原”,通俗一点讲, 就是“把它教得像(是)个它”。
19
之二,碎问迷人心眼,“闪存”惰性知识
各地普遍存在以“考程”代替“教程”而又 把“考程”转变成一个个“地毯式轰炸”或 “密不透风”的问题(其实是‚题目‛)等现象。 一个校长提出“两化课堂”主张:“文本问 题化,问题试题化。”
20
•
“活动单”、“教学案”、“讲学稿” 等曾经有过“碎片化”倾向,一些明智 的学校后来走上“教学救赎”之路„„ 碎问碎答最多只能养成“碎片化思絮” ,而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思维乃至思想。 肤浅经历所“闪存”下来的“惰性知识 ”(怀特海)是“很容易被挥发掉”(赞可夫 )的。
21
•
顾泠沅:许多本该达到理 解水平的课,正向记忆水 平下降。教师启发性的讲 解,学生有意义的接受, 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彩之 处,但不少教师将此下降 为‚填空式的问答‛。所
8
理念之一,儿童立场: 教育教学自此开始出发
成尚荣:儿童立场,教 育从这里出发
李吉林:我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
9
教师要逐步培养与强化自我指向学生 学习的“共情力”( empathy,或译作移情能力
,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 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杜威称之为‚移情投射‛ ),
我把这种“共情”称为“返童式心理投射 ” ,我们要常常进行这样的“投射”, 如此,才能把准教学“落点”。
10
理念之二,质效和合:教学生态由此走向优化
•
陈玉琨教授提出“质量过剩” 概念:“学生‘知识过剩’, 在实践中是与思维能力、人 文精神的不足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一意义上,‘质量过剩’ 的教育并不是高质量的教 育。”
我认为用“效率过剩”替代“质量过剩”更为恰 当,并主张警惕“效率过剩”。
•
11
‚效率过剩‛会
江苏省栟茶高中姜宁兵校长:高一数理化教学困 难,因为,初中教学进度太快,3年任务两年教完 ,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两所学校‚争慢‛。)
26
“互联网+”时代,尤其要警惕、防 止和杜绝以“机显”代替“人思”的行为 与现象,它可能是最“立竿见影”的,也 最能折射“立竿见影”的典型特征和根本 症结:“快”、“露”、“灌”、“短” (短效,易忘,‚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死”
领着学生对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绕道而走。)
•
一位小学教师上行为训练课《放学啦!》(每一个
动作都先由自己示范一遍,然后让孩子们跟着做。我和她 说:‚无错之课即‘错课’。‛)
34
一则集中体现“行云流 水”课堂“综合征”的 典型案例:洋思中学刘 金玉老师在杭州听一位 特级教师上《特殊的葬 礼》一课。面对课后评 委的一致称好,刘老师 向执课者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你认为这堂课上 得“顺”吗?第二, 你认为一堂课是“顺”好,还是“不顺”好?第三, 你认为这堂课为什么会这么“顺”呢?执课者
之三,形似“立竿见影”,实则湮没体验
“立竿见影”的课堂往往走了知识获取
的捷径,而“捷径”常常意味着强塞硬
予的“告诉”,意味着必要体验的缺乏
或空白,意味着能力尚未来得及被激活、 唤醒。
25
多年前一位同事,数学学科素养高,解题能力强 ,也很擅长于表达,讲课思路清晰,但每次让学 生做题时,他很快就“叫停”,要大家看他怎样 解题,“一看就懂”,“懂而不会”,高考情况 一直不如意。
提 纲
三个理念
四个“辨正”
五个建议
6
三个理念
7
我这里所说的“真学”是狭义的,它发生在 学校里、课堂中。我将它“定义”为:
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在课堂生活场域里,在 教师较为适切的帮助以及必要或丰富的学习资源 的支持下,并受惠于与其他个体的良性互动和群 体给予的有益影响而在根本上则由学生主体自能 完成并进而引发他们知识增加、能力增强、经验 增长、情智和谐发展的行为。
(无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学生的脑海里, 这些‚快闪‛的知识往往是抽象的、平面的、僵化的, 无以真正‚镌刻‛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27
在苏州相城区“未来教 室”教研活动中,一教 师教“全等三角形”证 明,师生都没有板演, 证明过程都是教师轻触 鼠标,“一闪而过”。
我在西安讲学,宝鸡一老师不无痛苦地问我:“老 师,不这样教,我还怎么教?”
各科课标……
13
“得”即增值。崔允漷教授说: ‚课堂变革的终极价值只有一个,那就 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增值。只有学生的 学习因某项变革在动力值、方法值、知 能值、意义值上增加了,我们才能称该 项变革是正确的、先进的。‛(《寻找课堂
中的‚在学习、真学习‛》)
14
理念之一,儿童立场:教育教学自此开 始出发(逻辑起点) 理念之二,质效和合:教学生态由此走 向优化(‚发生‛过程) 理念之三,据“标”寻“得”:真学与 否在此接受考量(终端衡定)
•
29
“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可能只是部分优秀学生 的展示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却被边缘化,或者成 为“沉默的大多数”;
对强势学生说“不”
在一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听过 一节公开课。那节曾经博得听课者 数次掌声的小学科学课。在40分钟 课堂上,那位招人喜欢的高个子女 孩竟站起来回答17次问题,而且, 每次都是那么精彩,那么无懈可击
犹豫一番后,说,“不顺”才好,过“顺”了,课 的味道就不浓了,内涵就不深了,教与学的质就 浅了……刘老师还直言指出本课过“顺”的原因, 如,学生充分预习;回答问题的显然都是优秀学 生;而对于较有难度的问题,教师则给足了提示 和铺垫;教师甚或通过投影 ,予以“圆满回 答”……
•
金海清:‚笔笔滑‛(方言,即‚无阻滞、很顺畅‛ 的意思)的课不符合‚复杂性理论‛。 我的一个观点:‚不太顺‛的课也许才是真正的 好课。
导致其他相关因素的
不足,从而造成教育
的畸形。(《降‚效‛提质:
关于中小学教学的一点辩证思 考》 )
12
理念之三,据“标”寻 “得”:真学与否在此接受考量
“标”指课标、考试说明; 指校本标准(量化与质性结合),也 指具体而微的教学目标,或称 “课堂场域性目标”。这三“标” 递次缩微,前者是对后者的导向, 后者是对前者的支撑。
36
•
之一,内容指向偏移,价值导向偏误
之二,碎问迷人心眼,“闪存”惰性知识
之三,形似“立竿见影”,实则湮没体验 之四,追求“行云流水”,制造“三表”繁 荣
37
五个建议
38
之一,驱动“双擎”,“裂变”学习动能
“双擎”指学生学习的情 感和学习的方法,前者犹 如发动机,后者犹如电动 机。“双擎”驱动起来, 学生学习的动能就会发生 “裂变”。
15
四个“辨正”
16
以下是我站在教师教的角度和“低调的理想 主义”(钱理群语)高度所进行的一次“教学审议” ,或者说是一种“真伪学辨”,不包括主观上不 负责任的教学或其他种种反教育、反学习的极端 情形,它们更多是教师在不自觉、下意识状态中 所发生的。 “假教(伪学)”情形甚多,只能列 举部分,但依我看,目前较有普遍性兼具代表性 的种种“假教(伪学)”情形(另如‚伪合作学习‛) 都与这四种情形存在内在而深刻的关联,或者说 是它们的“变种”:
•
我以为,‚电灌‛(或许)还不如‚人灌‛。
28
之四,追求“行云流水”,制造“三表”繁荣
“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 可能是“三表”课堂(华中
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批评表面、表层 和表演性教学,他倡导‚深度教学‛、
‚深度学习‛),有的则是经
过预演的“假课”。 叶澜:好课有五个基本要求,其中之一是‚有待 完善‛: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 能性最大。
2
今年江苏省杏坛杯教学展评活动(省教研室与《江苏教育》编 辑部联合举办)的主题就是,“让学习真正地发生”。我有幸受 邀担任评委,并在半个多月写出两篇有一定份量的文章。 3
2016年8月22日在李庾南实验总校宿迁实验区暑期教师 培训会上,我主持了《“三学”:为了真学》的论坛活动, 获得很大的成功。
17
之一,内容指向偏移,价值导向偏误
一教师教七年级《我们家的男子汉》
(作者王安忆写姐姐家孩子的童真、童情和童趣,可教 师却让学生联系时传祥、赖宁、杨利伟等‚男子汉‛形 象,最后还让学生齐呼‚男子汉宣言‛。)
一教师教史铁生《我与地坛》(《秋天
的怀念》)【借‚自主学习‛之名进行‚碎尸万段‛( 于漪语)式‚阅读理解‛训练。】
30
……但课堂上的其他学生却无法兴奋起 来……在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课堂里,谁都 没有情绪去兴高采烈。课下,我曾经问过 那位上课的老师,为什么让一位学生占据 了几乎整个课堂。她……好一会儿才反问 说:难道我们能够阻止孩子们发言吗?那 样,不是太不尊重他们了吗? 是呀,老师该如何在不伤害那些强势 孩子的前提下对他们说‚不‛?这的确是 值得我们探究的新课题。【问:显然,其他学生
应该是没有发生‚真学‛,那么这个‚高个子女孩‛就发 生了‚(高阶)真学‛吗?】
31
“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可能 思维含量不足,学生课堂前后 “落差”(发展)不大。
郅庭瑾著《为思维而教》。 赞科夫:‚如果教材和教学方法 使得学生面前没有出现应当克服 的障碍,那么儿童的发展就会萎 靡无力。‛ 凯因著、高文译《理解:一种基 于脑的学习与教学观点》中的 ‚原理十一‛:必须努力在学生中创造一种放松的警 觉状态……这是需要为他们提供的一种低威胁和高 挑战的氛围。
32
“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可能是教师一己才 情的尽情展现,是他一个人的“知识叙事”。
一位学科素质优秀的青年教师执教《物态变 化》一节内容的复习课。
33
“行云流水”的课堂几乎必然“错误”地对待学 习中的错误,从而让学生错失“长根”良机。 网易邮箱中曾有过的两句话:成功是长叶的时候 ,失败是长根的时候。 金湖一青年教师教《相似形》。(总是小心翼翼地
谓‚边讲边问,小步快进‛,其实‚讲是为了灌输 知识,问是看学生收到了没有‛;把教学混同于学 科习题的机械训练和简单强化,思考力水平明显下 降。
22
•
王荣生:对阅读教学 来说,40分钟左右教 数十个内容,势必是 对课文的肢解……大 致就可以断定这个老 师不知道自己在教什 么。
23
一堂获市级教学录像比赛一等奖的课《草船借箭》,执 课者提出23个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周瑜妒忌 的结果是什么?3、为了让诸葛亮完成他的任务,他们还做了 件什么事?4、周瑜干嘛这么高兴?5、诸葛亮完成了这个任 务吗?6、诸葛亮为什么能成功呢?7、诸葛亮算好了什么?8 、课文在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算对天气,算人心,算对方法的 呢?9、诸葛亮很会算人心,会算谁?10、那个地方是算好鲁 肃的呢?11、曹操他算对了吗?12、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哪个句子看出来?13、诸葛亮算对了周瑜的什么呢?14、 你说周瑜能不能猜到诸葛亮和鲁肃说的话呢?15、周瑜是怎 样的人?16、哪一句话让你看出他算好了天气呢?17、从那 一句话看出不是偶然的呢?18、请问诸葛亮是庸才吗?19、 他还必须算好什么?20、在文章中找出来相关的语句,说说 你找的理由,然后悟出这个方法妙在哪里?21,周瑜看到诸 葛亮借到了十万支箭,他是怎么想的呢?22、我们后人也非 常敬佩诸葛亮,对不对?2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请你评价 文中的人物,并写写自己喜欢谁,为什么?
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从“教”的视角看“真学发生”问题
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冯卫东
1
两年多前,参加一个 小型学术论坛,华东师大 崔允漷教授谈到“疑似学 习”和“虚假学习”问题 ,他说要寻找课堂中的“ 在学习”、“真学习”, 他的观点引起我极大的兴 趣和关注。两年多来,“ 真学”问题一直萦绕脑际 ,难以释怀。
39
•
先讲学生学习情感这一“擎”。 李吉林老师经过近40年的探索,总结出 儿童情境学习的范式:择美造境,境美 生情,以情启智,情智融合,让儿童在 境中学、思、行、冶。
40
《一块银元》
我“确证”,秦志成老师的语文课引发了学生的“真 学”,尽管那时至今将近40年,尽管那时他的教学思想未必 很先进。由此我也认识到,只有情感(人际、‚生材‛间的)发 生了,情感之“擎”起动了,“别人的教育”才能成为“这 个人自己的教育”(《学会生存》),教师的教学才能成为学 生的真学。 41
18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更重要”(王 荣生语),其实各科都有“教什么”的 问题,只不过人文学科更明显,语文 学科尤盛。看来,教学内容的“教学 化”首先是“还原”,通俗一点讲, 就是“把它教得像(是)个它”。
19
之二,碎问迷人心眼,“闪存”惰性知识
各地普遍存在以“考程”代替“教程”而又 把“考程”转变成一个个“地毯式轰炸”或 “密不透风”的问题(其实是‚题目‛)等现象。 一个校长提出“两化课堂”主张:“文本问 题化,问题试题化。”
20
•
“活动单”、“教学案”、“讲学稿” 等曾经有过“碎片化”倾向,一些明智 的学校后来走上“教学救赎”之路„„ 碎问碎答最多只能养成“碎片化思絮” ,而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思维乃至思想。 肤浅经历所“闪存”下来的“惰性知识 ”(怀特海)是“很容易被挥发掉”(赞可夫 )的。
21
•
顾泠沅:许多本该达到理 解水平的课,正向记忆水 平下降。教师启发性的讲 解,学生有意义的接受, 是我国传统教学的精彩之 处,但不少教师将此下降 为‚填空式的问答‛。所
8
理念之一,儿童立场: 教育教学自此开始出发
成尚荣:儿童立场,教 育从这里出发
李吉林:我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
9
教师要逐步培养与强化自我指向学生 学习的“共情力”( empathy,或译作移情能力
,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 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杜威称之为‚移情投射‛ ),
我把这种“共情”称为“返童式心理投射 ” ,我们要常常进行这样的“投射”, 如此,才能把准教学“落点”。
10
理念之二,质效和合:教学生态由此走向优化
•
陈玉琨教授提出“质量过剩” 概念:“学生‘知识过剩’, 在实践中是与思维能力、人 文精神的不足联系在一起的。 在这一意义上,‘质量过剩’ 的教育并不是高质量的教 育。”
我认为用“效率过剩”替代“质量过剩”更为恰 当,并主张警惕“效率过剩”。
•
11
‚效率过剩‛会
江苏省栟茶高中姜宁兵校长:高一数理化教学困 难,因为,初中教学进度太快,3年任务两年教完 ,学生没有思考的机会。(两所学校‚争慢‛。)
26
“互联网+”时代,尤其要警惕、防 止和杜绝以“机显”代替“人思”的行为 与现象,它可能是最“立竿见影”的,也 最能折射“立竿见影”的典型特征和根本 症结:“快”、“露”、“灌”、“短” (短效,易忘,‚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死”
领着学生对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绕道而走。)
•
一位小学教师上行为训练课《放学啦!》(每一个
动作都先由自己示范一遍,然后让孩子们跟着做。我和她 说:‚无错之课即‘错课’。‛)
34
一则集中体现“行云流 水”课堂“综合征”的 典型案例:洋思中学刘 金玉老师在杭州听一位 特级教师上《特殊的葬 礼》一课。面对课后评 委的一致称好,刘老师 向执课者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你认为这堂课上 得“顺”吗?第二, 你认为一堂课是“顺”好,还是“不顺”好?第三, 你认为这堂课为什么会这么“顺”呢?执课者
之三,形似“立竿见影”,实则湮没体验
“立竿见影”的课堂往往走了知识获取
的捷径,而“捷径”常常意味着强塞硬
予的“告诉”,意味着必要体验的缺乏
或空白,意味着能力尚未来得及被激活、 唤醒。
25
多年前一位同事,数学学科素养高,解题能力强 ,也很擅长于表达,讲课思路清晰,但每次让学 生做题时,他很快就“叫停”,要大家看他怎样 解题,“一看就懂”,“懂而不会”,高考情况 一直不如意。
提 纲
三个理念
四个“辨正”
五个建议
6
三个理念
7
我这里所说的“真学”是狭义的,它发生在 学校里、课堂中。我将它“定义”为:
在学校教育情境中,在课堂生活场域里,在 教师较为适切的帮助以及必要或丰富的学习资源 的支持下,并受惠于与其他个体的良性互动和群 体给予的有益影响而在根本上则由学生主体自能 完成并进而引发他们知识增加、能力增强、经验 增长、情智和谐发展的行为。
(无以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学生的脑海里, 这些‚快闪‛的知识往往是抽象的、平面的、僵化的, 无以真正‚镌刻‛进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27
在苏州相城区“未来教 室”教研活动中,一教 师教“全等三角形”证 明,师生都没有板演, 证明过程都是教师轻触 鼠标,“一闪而过”。
我在西安讲学,宝鸡一老师不无痛苦地问我:“老 师,不这样教,我还怎么教?”
各科课标……
13
“得”即增值。崔允漷教授说: ‚课堂变革的终极价值只有一个,那就 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增值。只有学生的 学习因某项变革在动力值、方法值、知 能值、意义值上增加了,我们才能称该 项变革是正确的、先进的。‛(《寻找课堂
中的‚在学习、真学习‛》)
14
理念之一,儿童立场:教育教学自此开 始出发(逻辑起点) 理念之二,质效和合:教学生态由此走 向优化(‚发生‛过程) 理念之三,据“标”寻“得”:真学与 否在此接受考量(终端衡定)
•
29
“行云流水”的课堂很有可能只是部分优秀学生 的展示舞台,而更多的学生却被边缘化,或者成 为“沉默的大多数”;
对强势学生说“不”
在一个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听过 一节公开课。那节曾经博得听课者 数次掌声的小学科学课。在40分钟 课堂上,那位招人喜欢的高个子女 孩竟站起来回答17次问题,而且, 每次都是那么精彩,那么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