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当前金融运行五个突出问题介绍
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
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金融业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金融业本身的发展,也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促进金融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我们有必要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二、问题一:风险管理不足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首先,在风险评估方面,许多机构依赖传统的静态模型,无法准确理解动态市场环境下的风险情况。
其次,在内部控制与合规方面,一些机构缺乏有效运作的流程和制度,导致风险隐患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最后,在外部监管方面,监管部门没有及时跟进创新性金融产品和服务带来的新风险。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金融机构需要加强风险管理能力。
首先,在风险评估方面,机构应采用综合性的动态模型,结合多因素分析,以更好地评估风险。
其次,在内部控制与合规方面,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流程和制度,并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确保风险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
最后,在外部监管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监管力度,及时调整监管政策。
三、问题二: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一方面,金融机构拥有大量关于市场情况和客户信用状况等敏感信息,可以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
另一方面,普通投资者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渠道,容易成为信息不足的弱势群体。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建议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金融机构应按照规定公开关键信息,并提供给普通投资者相关培训和传媒宣传活动来提高他们的金融素质和投资能力。
同时,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执法检查力度,并建立举报与投诉平台,让普通投资者能够及时反映问题。
四、问题三:不良资产处置困难不良资产对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目前,一些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存在困难,导致其无法有效处理坏账和风险。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整改建议。
首先,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在贷款审批和风险防控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并制定合理的担保机制。
中国金融体系目前面临五大风险
中国金融体系目前面临五大风险】9月25日下午,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部务副主席焦瑾璞在首届中国金融稳定论坛上表示,尽管中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损失不大,但目前中国金融体系有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需要特别警惕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别是在高增长下的潜在金融风险,要防止个别机构的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
第二,中国金融体系头重脚轻的风险较大,特别是缺少微小性型金融机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金融服务空白和金融机构空白。
整个金融体系应该是金字塔的,但是现在我们是头重脚轻,这个风险使我们的金融体系结构会不稳定。
第三,是监管空白和监管漏洞,特别是对于一些创新性金融产品的监管。
对于一些控股公司,包括一些跨业经营的监管问题,有很多监管困难。
第四,随着金融的全球化,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转移问题也应值得重视。
第五,是科学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特别是一些个别产品创新的擦边球现象,如各种各样的支付卡现象,各种各样的支付体系,这些如何衡量?如果按货币供应的层次来讲,到底是M0还是M1?从商业角度,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但是产品又没有兑现,这是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RLH)返回目录【形势要点:胡祖六谈中国金融决策的两大失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不久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讲话中,回顾了中国在金融危机后刺激政策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不过,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联执主任胡祖六日前称,在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如下几大风险:第一,错估金融危机后的形势。
总体而言,中国政府对于全球金融危机中国际形势大局的把握还是非常好的。
但是也应该指出,有关决策当局在一定程度上,被所谓的金融危机第二波的论调所误导,对于当时的环境、形势可能估计得过分的严重和悲观,这样导致至少两个不利的后果,一是中国具有数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和举世无双的流动性;二是在海外投资上却显得谨小慎微,错失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第二,2009年中国进行的过度刺激,超常规的信贷膨胀,大量政府主导的重复建设工程,投资项目效益的不确定性,贷款组合的安全和质量问题,房地产的潜在泡沫等等,为中国经济埋下了中长期的隐患。
当前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当前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随着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我们面临着一些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讨论当前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问题1. 金融风险管理不足:金融行业的快速创新和复杂性使得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这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经济的不稳定。
金融风险管理不足:金融行业的快速创新和复杂性使得风险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这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发生和经济的不稳定。
2. 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部分参与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优势,从而在交易中获益。
信息不对称:金融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部分参与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优势,从而在交易中获益。
3. 缺乏监管和合规性:一些金融机构存在着监管漏洞和合规性问题,导致市场秩序的紊乱和投资者利益的受损。
缺乏监管和合规性:一些金融机构存在着监管漏洞和合规性问题,导致市场秩序的紊乱和投资者利益的受损。
对策建议1. 加强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措施,建立更为有效的风险识别和监控机制,以降低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影响。
加强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管理措施,建立更为有效的风险识别和监控机制,以降低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影响。
2. 促进信息披露: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确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促进信息对称。
促进信息披露: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确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以促进信息对称。
3. 加强监管和合规性: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格遵守合规性要求,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加强监管和合规性: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格遵守合规性要求,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
4. 推动技术创新:金融科技的发展为解决当前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提高金融业务的效率和安全性。
推动技术创新:金融科技的发展为解决当前金融行业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
政府和金融机构应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提高金融业务的效率和安全性。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一、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际竞争力普遍不足经过近几年对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金融机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单从数字上看,我国银行业前10家银行的效益指标与世界前十大银行已经相差无几,但是应当看到,这种效益是在市场仍然相对封闭、市场远未达到充分竞争、存贷利差很大的条件下取得的。
同时对于几大国有控股银行来说,如果不是在股改过程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注资、剥离巨额不良资产),也很难在短期内进入国际大银行行列。
与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金融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
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仍存在较大缺陷。
第二,缺乏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
第三,风险控制能力普遍偏低。
第四,创新能力不足。
2、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仍比较突出这种结构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证券业、保险业整体规模偏小。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导致证券业规模明显偏小。
2007 年12月底,中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股本8522亿元,总资产1.72万亿元,证券公司管理资产总值821亿元,与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除总股本外总资产及管理资产总规模仍然过小。
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的集中度不足,市场份额极为分散。
2007年,在106家证券公司中,最大一家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4%,前三家合计不到11%,市场份额在1%以下的小型证券公司多达86家。
这种小型化、分散化的格局,很难与国际大型化、全能化投行相竞争。
第二,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不健全。
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农村分支机构和网点,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被大大削弱。
由于市场准入被严格控制,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被迫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而农信社自身在运作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中国金融体系面临五大问题
中国金融体系面临五大问题第一篇:中国金融体系面临五大问题中国金融体系面临五大问题第一,需要特别警惕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特别是在高增长下的潜在金融风险,要防止个别机构的风险引发系统性风险。
这主要是指在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前提下,现在有些机构在政策风向一变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问题,银行业也不例外,这种宏观的问题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问题。
第二,中国金融体系头重脚轻的风险较大,特别是缺少微小性型金融机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金融服务空白和金融机构空白。
整个金融体系应该是金字塔的,但是现在我们是头重脚轻,这个风险使我们的金融体系结构会不稳定。
第三,是监管空白和监管漏洞,特别是对于一些创新性金融产品的监管。
对于一些控股公司,包括一些跨业经营的监管问题,有很多监管困难。
在一行三会这一系统监管为主的情况下,横向监管如何做到,仍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第四,随着金融的全球化,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转移问题也应值得重视。
尽管海外机构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很少,但是他们的传染性不容忽视。
第五,是科学技术在金融业务中的运用,特别是一些个别产品创新的擦边球现象,如各种各样的支付卡现象,各种各样的支付体系,这些如何衡量?如果按货币供应的层次来讲,到底是M0还是M1?从商业角度,实际上已经发生了,但是产品又没有兑现,这是第三方支付的风险。
他认为,“下一步要重点思考以下的问题:第一,要努力建立起宏观审慎型管理框架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作为一个新兴的经济体,中国实际处于体制转轨过程,并没有完全完成,这里面有很多行政干预金融业务的现象,它所带来的风险仍然存在,包括一些监管规则,行政性痕迹还非常明显;第三,要认真探讨分业监管制度下如何有效解决金融控股公司跨业经营的监管问题,解决监管空白;第四,要防止国际上关于风险预警救助安排对我们不利的情况。
大家谈的比较多的就是这次为了救助,过多的流动性的回收,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大国货币政策对于我们的一些影响;第五,一定要加强金融基础性建设,特别是支付清算系统的风险要高度重视,如衍生品市场的清算制度等。
金融行业的问题和建议解决方案
金融行业的问题和建议解决方案一、问题分析金融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1. 金融风险管理不到位:金融机构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风险管理体系相对滞后。
这导致了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加,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负面影响。
2. 信息不对称问题:由于缺乏透明度和及时性,企业和个人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时面临信息不对称的困扰。
这可能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以及市场失序。
3. 金融监管缺失:某些金融监管机构在执行职责时存在缺失和不力。
监管制度落后,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需求,容易出现监管空白带来的风险。
二、建议解决方案针对上述问题,以下是改进金融行业并提出建议解决方案:1. 加强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完善的风险评估、监测和控制机制。
同时,加强内外部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市场的各种风险。
2. 提升信息透明度:金融机构应实施规范透明度政策,及时披露财务信息、产品信息和市场信息。
此外,通过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公众对金融知识和理财风险的认识。
3.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相关部门应加大对金融行业的监管力度,并加快监管制度改革步伐。
建立更为严谨的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确保市场竞争秩序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4. 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与精准度。
促进金融科技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5.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全面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为金融行业提供高素质专业人才。
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和培训,提高整体行业素质。
6. 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
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全球金融稳定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与应对。
7. 强调社会责任:金融机构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可持续发展。
注重生态环保、绿色投资,以及对农村、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等方面更加重视。
三、结语金融行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当前金融运行五个突出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当前金融运行五个突出问题当前金融运行有哪些特点1.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稳,货币市场利率保持稳定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因面临跨境资金流出压力而持续下降,相应带来央行外汇占款的减少。
前5个月,央行外汇占款减少1.13万亿元,同比多减少7893亿元。
受房地产市场回暖带来相关税收收入增加、地方债大规模发行以及地方政府赶在5月1日“营改增”全面实施之前清缴历史欠税等多重因素推动,财政存款大幅增加。
前5个月,财政存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多增8684亿元,其中4月份当月增加9318亿元,同比多增8217亿元。
外汇占款与财政存款变化是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的重要因素。
外汇占款增加带来流动性供给的增加,财政存款增加则相应减少流动性供给。
两者“一减一增”总体减少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应。
年初以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及创新型流动性调节工具的运用,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预调微调。
自2 月18 日起,央行将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由每周二、四两次提高到每个工作日均开展操作,实现了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
操作中,持续进行7天逆回购来投放流动性,前5个月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流动性4150亿元。
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补充,央行于1月18日和20日两次相机运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交易量共2050亿元。
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创新型流动性调节工具的运用也更为频繁,交易规模明显放大。
前5个月累计开展SLF与MLF 操作5423.3亿元和20305亿元,5月末余额分别为4亿元和13313 亿元。
央行还两次进行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累计规模为1200亿元。
3月1日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流动性近7000亿元。
在流动性管理更为精细化的同时,央行还充分运用利率走廊模式加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间接调控。
我国目前的利率走廊模式是以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为下限,SLF利率为上限,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引导短期拆借和回购利率稳定在上下限之间。
当前国际金融运行需直面五个核心问题
当前国际金融运行需直面五个核心问题詹向阳,邹新,马素红2010-12-14摘要:今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未能延续上半年超预期反弹的势头,复苏动能有所减弱。
在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有五方面问题值得金融界高度关注。
其一,短期复苏力度下降,长期复苏趋势不改;其二,主要经济体政策协调问题凸显;其三,全球“货币战”持续升级的可能;其四,跨境资本将继续流入新兴市场;其五,巴塞尔III给全球银行业带来挑战。
关键词:全球经济,国际金融,经济复苏,政策协调今年下半年以来,受短期利好因素逐渐消失、财政巩固计划对增长的抑制效应逐步显现以及不确定性上升的综合影响,全球经济未能延续上半年超预期反弹的势头,复苏动能有所减弱。
IMF在10月公布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有望实现4.8%的年度增长,鉴于上半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高达5.25%,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水平将较上半年显著回落。
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下降,复苏渐进性与曲折性进一步显现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复苏差异性也进一步扩大。
全球经济复苏差异性扩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兴市场复苏动力强于发达市场。
据IMF的最新估算,2010年新兴市场经济增长率的预估值分别为7.1%,高于发达市场的2.7%。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复苏稳健性强于发达市场。
从近来公布的经济指标看,部分发达市场下半年的复苏动能大幅弱于上半年,而新兴市场经济的复苏动能并未出现明显下降;从预期变化看,下半年以来市场对美欧经济的信心有所下降,而对新兴市场的预期则未发生明显波动。
在全球经济复苏渐进性、曲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显现的背景下,全球政策调控风格从“退出为主”转向“工具轮转”。
受制于欧债危机后财政巩固必要性的上升,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大幅缩小,刺激性政策工具从财政政策轮转至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美欧发达经济体的宽松货币基调进一步增强,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性汇率贬值现象也初步显现。
在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以下五方面核心问题尤其值得高度关注。
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当前区域金融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据人民银行某中心支行对辖区20xx年金融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区域金融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中长期贷款投放过多与银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
20xx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4.4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6.2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9,比年初上升了7.5。
同期,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8.4亿元,其中定期存款余额126.7亿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47.2,比年初降低了3.3。
这表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短期化而资产运用长期化的问题较为明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较大。
从增量看,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更为突出,全年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余额18.8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的83.8,在全省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而同期新增定期存款余额仅11.9亿元,占新增存款比重5.1;与前二者相比,分别相差10.8和78.7。
再进一步看,金融机构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和新增定期存款的绝对额分别为18.8和5.9亿元,两者之比为3.2:1。
虽然中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短期内无法显现,但由于新增的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不仅使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同时也极易导致新的不良贷款。
(二)银行生产性信贷投入与非生产性信贷投入结构不匹配。
20xx年,某市新增基本建设贷款9.4亿元,同比多增8.6亿元,所占份额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地方贷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达到了12.5,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在贷款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的信贷投放相对而言减少。
20xx年,全市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减少2.2亿元,技术改造贷款也减少0.3亿元,农业贷款尽管从总量上看新增4.7亿元,但在全市新增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由上年的27.9下降到20.9,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
中国金融业主要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际竞争力普遍不足经过近几年对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金融机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单从数字上看,我国银行业前10家银行的效益指标与世界前十大银行已经相差无几,但是应当看到,这种效益是在市场仍然相对封闭、市场远未达到充分竞争、存贷利差很大的条件下取得的。
同时对于几大国有控股银行来说,如果不是在股改过程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注资、剥离巨额不良资产),也很难在短期内进入国际大银行行列。
与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金融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
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仍存在较大缺陷。
第二,缺乏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
第三,风险控制能力普遍偏低。
第四,创新能力不足。
2、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仍比较突出这种结构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证券业、保险业整体规模偏小。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导致证券业规模明显偏小。
2007 年12月底,中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股本8522亿元,总资产1.72万亿元,证券公司管理资产总值821亿元,与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除总股本外总资产及管理资产总规模仍然过小。
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的集中度不足,市场份额极为分散。
2007年,在106家证券公司中,最大一家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4%,前三家合计不到11%,市场份额在1%以下的小型证券公司多达86家。
这种小型化、分散化的格局,很难与国际大型化、全能化投行相竞争。
第二,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不健全。
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农村分支机构和网点,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被大大削弱。
由于市场准入被严格控制,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被迫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而农信社自身在运作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五个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
2019.01当前,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然而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运行既稳中有进又稳中有变,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
对此,我们要清醒认识蕴含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全面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抓住用好战略机遇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车俊科学概括了浙江发展的“5个新机遇”。
根据省委、省政府对浙江发展机遇的科学判断,围绕浙江经信事业发展,全省经信系统要相应把握好以下机遇:一是抓住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新机遇。
数字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当前,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应用技术正拓展升级,5G时代即将开启,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省委、省政府将数字经济列为“一号工程”,全面实施五年倍增计划,争创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必将推动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抢占竞争制高点。
二是抓住用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机遇。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全球一流营商环境,深入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将进一步推动资源向高产高效区域领域集中。
“一带一路”战略纵深推进,互联网大会、进口博览会等“红利”不断释放,为我省工业出口开辟新的空间。
三是抓住用好扩大国内市场的新机遇。
当前,浙江省消费互联网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互联网加快推进,以阿里巴巴为引领,“淘工厂”“网易严选”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浙江制造业企业拥抱庞大的国内外市场创造了便利条件。
四是抓住用好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变化的倒逼机遇。
在应对经济下行、经贸摩擦、资源环境趋紧等困难方面,浙江省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要通过一系列组合拳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率先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五是抓住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
三省一市之间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为长三角共同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民“五个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面对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变”的新情况,要清醒认识蕴含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全面把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金融运行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不仅牵动着经济发展的脉络,也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深度分析和综合评估,探讨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分享一些个人观点和理解。
1. 金融风险的不断积累随着金融体系的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金融风险的积累成为了一个面临的重要问题。
由于银行的高杠杆操作和缺乏有效监管,金融危机的爆发成为了一个周期性的风险。
范围广泛的金融产品和创新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提高了金融风险的累积潜力。
2. 金融监管的滞后性金融监管的滞后性是金融运行中的另一个问题。
在快速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下,监管机构往往无法及时调整其监管框架以适应新的风险和挑战。
这导致了监管的不完善和不协调,进而增加了金融风险的传播和扩大的风险。
3. 金融不平等的加剧金融不平等是一个全球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也是金融运行中的一个重大挑战。
在金融体系中,富人和大企业往往能够更轻松地获得融资和投资机会,而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则面临着更高的融资成本和更低的投资机会。
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性增加。
4. 金融市场的不透明性在金融运行中,金融市场的不透明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许多金融产品和交易具有复杂的结构和不透明的流程,使得投资者和消费者难以了解和评估其风险和回报。
金融从业人员和机构往往享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使得市场的不对称性进一步加剧,给投资者和消费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以上所列仅是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加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全球合作,提高金融风险的防控能力。
加大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
加强金融教育和普及,提高公众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认知,增强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
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是复杂而重要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
通过加强监管,推动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我们可以共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5个突出问题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5个突出问题作者:来源:《经济视角》2005年第09期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8月25日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作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时说,当前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制约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主要存在五个突出问题。
——粮食进一步增产、农民进一步增收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
粮食收购价格继续上升的空间有限。
化肥等农资价格居高不下。
洪涝灾害偏重发生。
进入汛期以来,一些地方發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程度重于往年。
——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仍然较多,投资结构仍不合理。
由于产生投资膨胀的体制性原因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一些地方投资增长仍然过快。
目前投资增长还处在较高区间,前7个月新开工项目近9.5万个,同比增加1.4万个。
电力、煤炭等部分行业仍然存在无序建设现象。
住房供应结构性矛盾突出,小户型、中低价位住宅供给严重不足,经济适用房投资比重持续下降。
——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有所回落。
行业效益出现明显分化,煤炭、石油开采、黑色和有色金属等采掘业利润增长较快,建材、石油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化纤行业利润下降较多。
——煤电油运总体形势仍然偏紧。
由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资源约束的矛盾仍然突出。
当前电力供应矛盾虽有所缓解,但区域性、季节性、时段性短缺的问题仍然存在。
煤炭供求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一定程度上是靠大量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小煤窑违规生产维系的。
部分地区成品油供应紧张。
铁路运力仍然偏紧。
——安全生产形势仍比较严峻。
由于超能力开采严重,一些地方和企业疏于管理,有章不循,执法不力,顶风违规生产的现象依然存在,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等事故多发。
市场秩序还不规范,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屡禁不止。
此外,农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仍很突出,直接融资比重过低,股票市场持续低迷,贸易顺差大幅增加。
中国金融业的5大致命问题
第二、金融监管问题重重
1、监管体制。中国的金融行业早已经进入混业经营时代,但是我们的监管体系还是停留在“一行三会”,导致监管漏洞百出,比如说监管盲区、监管漏洞、监管套利、监管重叠,还有监管效率低、监管成本高等问题,尤其是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职责不清晰。
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及其它们的派出机构都是平级的,如果一家金融公司做银行业务,也做证券业务、保险业务,那么到底谁来牵头,谁来下最终处罚决定?此外,监管机构之间还存在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作与合作等方面的问题。
第五、金融机构国际化程度太低
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严重不足,表现为国际竞争力严重不够,还处于自己人玩自己人的阶段。虽然说这些年政府对国有银行、国有保险公司等一批金融机构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这些金融机构尤其是上市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从数字上看,前10大银行的效益指标和世界上的前10大银行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效益是在市场相对比较封闭、没有充分竞争,尤其是存贷款利率处于被行政保护的背景下取得的。
第四、金融机构竞争乏力
金融机构之间,有效的竞争是解决融资成本下降和企业融资难的最好方式。其中,最好的手段就是政府在这一两年,一直在大力宣扬的利率市场化和降低金融机构成立门槛。但是,时间过去这么久,仍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整个金融行业还停留在“牌照红利”阶段。
金融机构的主体仍然是以国有为主,以国家信用为后盾,并为金融机构充当护航者。央行的金融稳定局局长曾说,迄今为止只有1家金融机构是通过司法,依法破产而退出的,那就是1998年的广东省国际信托有限公司。除此之外,没有一家金融机构是通过依法破产而退出的。但是,没有退出就无法有效地辨别出金融机构力为考核指标,一个银行业等于6.5个证券行业,等于5.6个保险行业,也等于27个信托业。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控制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控制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体系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金融领域中,风险控制一直是重要的任务,而金融风险控制的机制和体系的完善正是保证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然而,在当前我国金融领域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风险控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金融监管不够精细。
自金融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金融业持续稳步发展,但是在监管方面却存在问题。
监管的宏观调控模式过于简单,忽视了微观方面的特殊性,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精细,导致一些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第二,资本市场风险管理不足。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较晚,管理经验相对欠缺。
一些机构在融资和发放贷款时,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方法,导致部分企业获得了无谓的融资,而这些企业的经营情况并不能支撑贷款的本息偿付。
第三,银行间市场风险管控不当。
银行间市场一直是银行融资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银行间市场缺乏一个有效的全面监管机制,以及交易品种和结构的不断创新,导致银行间市场的风险管控难以有效落实。
此外,银行间市场还存在一些潜在的信用和流动性风险,这些风险的可能会触发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为了有效控制上述问题,我国需要实施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金融监管的精细化。
需要建立中央和地方互动的监管体系,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分类监管,并采用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手段,提高监管的效能和精准性。
其次,推进资本市场风险约束机制的建立。
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资本市场风险约束体系,从发行前的信息披露、托管、交易与结算等各个环节入手,建立完整的风险约束制度,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市场效率,确保市场的有序运作。
再次,建立银行间市场风险管理的综合机制。
银行间市场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完善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手段,建立网络化市场运营编码,强化交易数据共享,并加强与金融机构管理部门的协同监管,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风险的发生。
最后,加强金融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建立。
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然而,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对整个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金融风险不断增加。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金融风险也随之增加。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采取了大量的货币宽松政策,导致了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和债务的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金融风险。
其次,金融监管存在漏洞。
金融监管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践中,监管存在漏洞。
一方面,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手段相对滞后,无法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存在规避监管的行为,通过各种手段规避监管,从而增加了金融风险。
第三,金融市场存在不公平现象。
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一方面,大型金融机构通过规模效应和资源优势,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小型金融机构难以生存;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了投资者的利益受损。
最后,金融行业存在着道德风险。
金融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信任的行业,但是在实践中,存在着道德风险。
一方面,金融机构存在着违法违规的行为,损害了客户的利益;另一方面,金融从业人员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问题,导致了道德风险的产生。
综上所述,金融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解决。
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能力和监管手段;金融机构应该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营行为,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投资者也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新-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精品
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金融运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一、当前区域金融运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据人民银行某中心支行对辖区2019年金融运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区域金融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为:(一)中长期贷款投放过多与银行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
201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544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62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9%,比年初上升了75%。
同期,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684%亿元,其中定期存款余额1267亿元,占全部存款余额的472%,比年初降低了33%。
这表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短期化而资产运用长期化的问题较为明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比较突出,资金的流动性风险较大。
从增量看,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更为突出,全年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余额188亿元,占新增贷款的比重的838%,在全省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位;而同期新增定期存款余额仅119亿元,占新增存款比重51%;与前二者相比,分别相差108%和787%。
再进一步看,金融机构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和新增定期存款的绝对额分别为188%和59亿元,两者之比为32:1。
虽然中长期贷款的信贷风险短期内无法显现,但由于新增的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于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不仅使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降低,同时也极易导致新的不良贷款。
(二)银行生产性信贷投入与非生产性信贷投入结构不匹配。
2019年,某市新增基本建设贷款94亿元,同比多增86亿元,所占份额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地方贷款占资金来源的比重达到了125%,较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在贷款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的信贷投放相对而言减少。
2019年,全市工业流动资金贷款减少22亿元,技术改造贷款也减少03亿元,农业贷款尽管从总量上看新增47亿元,但在全市新增贷款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由上年的279%下降到209%,同比下降7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当前金融运行五个突出问题介绍
国家信息中心:当前金融运行五个突出问题当前金融运行有哪些特点1。
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稳,货币市场利率保持稳定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因面临跨境资金流出压力而持续下降,相应带来央行外汇占款的减少。
前5个月,央行外汇占款减少1.13万亿元,同比多减少7893亿元。
受房地产市场回暖带来相关税收收入增加、地方债大规模发行以及地方政府赶在5月1日“营改增”全面实施之前清缴历史欠税等多重因素推动,财政存款大幅增加.前5个月,财政存款增加1。
27万亿元,同比多增8684亿元,其中4月份当月增加9318亿元,同比多增8217亿元.外汇占款与财政存款变化是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的重要因素。
外汇占款增加带来流动性供给的增加,财政存款增加则相应减少流动性供给。
两者“一减一增”总体减少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应.年初以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及创新型流动性调节工具的运用,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预调微调。
自2 月18 日起,央行将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由每周二、四两次提高到每个工作日均开展操作,实现了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操作中,持续进行7天逆回购来投放流动性,前5个月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流动性4150亿元。
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补充,央行于1月18日和20日两次相机运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交易量共2050亿元。
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创新型流动性调节工具的运用也更为频繁,交易规模明显放大。
前5个月累计开展SLF与MLF操作5423.3亿元和20305亿元,5月末余额分别为4亿元和13313 亿元。
央行还两次进行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累计规模为1200亿元。
3月1日全面降准0。
5个百分点,释放流动性近7000亿元。
在流动性管理更为精细化的同时,央行还充分运用利率走廊模式加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间接调控.我国目前的利率走廊模式是以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为下限,SLF利率为上限,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引导短期拆借和回购利率稳定在上下限之间。
五问当前金融形势
五问当前金融形势当前的金融形势十分复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五个关键问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前的金融形势。
一、金融市场是否面临泡沫风险?随着全球货币政策的宽松,资本市场的涨势愈演愈烈。
不少人担心,泡沫风险正在逐渐加剧。
靠着低利率等政策,资本市场出现了大量资金涌入,推动股票和债券价格不断攀升。
而随着市场过热,一旦出现风险,后果将不可估量。
近年来,随着全球财富格局的出现变化,泡沫风险问题愈发值得关注。
二、利率和通胀率的走向如何?利率和通胀率是金融市场的重要指标。
目前,全球主要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比较宽松。
尽管经济复苏远不及预期,但是中央银行还没有大规模调整政策利率的计划。
而一些国家的通胀率却有所升高,令市场对未来的利率走向充满了不确定性。
尤其随着各国央行推出的各项货币政策措施,利率和通胀率的走向将可能发生很大变化。
三、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趋势如何?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柱。
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复苏,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也有所增长。
然而,仍然有一些问题令人担忧。
例如,一些国家的居民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能力有限;同时,一些企业投资仍然存在风险,特别是在一些经济萎缩的地区。
对于金融市场来说,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走向直接影响着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四、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如何?政治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政治动荡和经济问题经常交织在一起,对金融市场造成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市场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
例如,国际贸易争端的加剧可能会引发市场过度波动,增加风险;另外,一些地区的政治动荡也会影响到经济和金融市场。
五、金融科技的发展对金融市场的未来形态有何影响?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金融市场普遍更加智能化、增效化。
例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已经为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这些新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还可以带来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机会。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
中国金融行业当前遇到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形式一、当前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1、国际竞争力普遍不足经过近几年对国有商业银行、国有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金融机构特别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单从数字上看,我国银行业前10家银行的效益指标与世界前十大银行已经相差无几,但是应当看到,这种效益是在市场仍然相对封闭、市场远未达到充分竞争、存贷利差很大的条件下取得的。
同时对于几大国有控股银行来说,如果不是在股改过程中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包括注资、剥离巨额不良资产),也很难在短期内进入国际大银行行列。
与国际一流金融机构相比,我国金融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总体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力仍然较弱。
影响我国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四点:第一,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仍存在较大缺陷。
第二,缺乏有竞争力的经营模式。
第三,风险控制能力普遍偏低。
第四,创新能力不足。
2、金融组织体系的结构性缺陷仍比较突出这种结构性缺陷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证券业、保险业整体规模偏小。
长期以来,中国金融体系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直接融资发展缓慢,导致证券业规模明显偏小。
2007年12月底,中国共有证券公司106家,总股本8522亿元,总资产1.72万亿元,证券公司管理资产总值821亿元,与国际大型投资银行相比,除总股本外总资产及管理资产总规模仍然过小。
与此同时,证券行业的集中度不足,市场份额极为分散。
2007年,在106家证券公司中,最大一家的市场份额只有不到4%,前三家合计不到11%,市场份额在1%以下的小型证券公司多达86家。
这种小型化、分散化的格局,很难与国际大型化、全能化投行相竞争。
第二,中小企业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很不健全。
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农村分支机构和网点,使得农村金融服务被大大削弱。
由于市场准入被严格控制,民营资本难以进入正规金融体系,农村信用社被迫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而农信社自身在运作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彻底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信息中心:当前金融运行五个突出问题当前金融运行有哪些特点1.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平稳,货币市场利率保持稳定今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因面临跨境资金流出压力而持续下降,相应带来央行外汇占款的减少。
前5个月,央行外汇占款减少1.13万亿元,同比多减少7893亿元。
受房地产市场回暖带来相关税收收入增加、地方债大规模发行以及地方政府赶在5月1日“营改增”全面实施之前清缴历史欠税等多重因素推动,财政存款大幅增加。
前5个月,财政存款增加1.27万亿元,同比多增8684亿元,其中4月份当月增加9318亿元,同比多增8217亿元。
外汇占款与财政存款变化是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供给的重要因素。
外汇占款增加带来流动性供给的增加,财政存款增加则相应减少流动性供给。
两者“一减一增”总体减少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应。
年初以来,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及创新型流动性调节工具的运用,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预调微调。
自2 月18 日起,央行将公开市场操作频率由每周二、四两次提高到每个工作日均开展操作,实现了公开市场每日操作常态化。
操作中,持续进行7天逆回购来投放流动性,前5个月公开市场累计净投放流动性4150亿元。
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补充,央行于1月18日和20日两次相机运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交易量共2050亿元。
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创新型流动性调节工具的运用也更为频繁,交易规模明显放大。
前5个月累计开展SLF与MLF 操作5423.3亿元和20305亿元,5月末余额分别为4亿元和13313 亿元。
央行还两次进行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累计规模为1200亿元。
3月1日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流动性近7000亿元。
在流动性管理更为精细化的同时,央行还充分运用利率走廊模式加强对货币市场利率的间接调控。
我国目前的利率走廊模式是以超额准备金存款利率为下限,SLF利率为上限,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引导短期拆借和回购利率稳定在上下限之间。
今年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明显减弱,隔夜SHIBOR一直稳定在2%左右,银行间7天回购加权利率多数时间稳定在2.3%-2.5%的区间。
5月份银行间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10%,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07%,分别比去年同期高0.68个百分点和0.77个百分点。
2.社会流动性增长较多,融资成本有所降低今年5月末,M2 余额同比增长11.8%,比去年同期高1.0个百分点,M1余额同比增长23.7%,比去年同期高19.0个百分点。
去年以来央行连续5次全面降准与今年年初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有效推高了货币乘数。
今年5月末,货币乘数为5.24,比去年6月末提高0.70。
去年9月份以来,基础货币余额总体持续同比负增长,5月末同比减少3.0%。
货币供应量是由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共同决定的,基础货币同比负增长说明货币供应量快速扩张的动力全部来自货币乘数的上升。
今年1-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8.10万亿元,同比多1.15万亿元。
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6.17万亿元,同比多增9047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3520亿元,同比多减少3396亿元;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78亿元,同比少增4336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多增7711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增加4865亿元,同比多增1975亿元。
人民币贷款与企业债券净融资是社会融资规模增长放量的主力,两者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76.1%和17.4%。
由于目前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中并未包含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发行存量债务的置换债券用于替换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将冲抵贷款增量,但实际上并不减少融资规模,从而造成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被“低估”。
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置换债券自去年5月份开始发行。
考虑到去年前4个月平台贷款被置换的情况,若还原地方存量债置换带来的贷款技术性减少,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将超过7.8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3.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月度间波动加大历史来看,年内各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波动,1月份和季末月份相对高一些,其他月份相对低一些。
今年前4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季节性波动明显大于往年。
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4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月份大幅回落至8245亿元,骤降75.9%,3月份再次反弹至2.40万亿元,4月份再收缩至7510亿元,骤降68.8%,2月、4月份环比降幅大幅超过2009-2015年同期的平均降幅(45.8%和33.8%)。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波动主要源于新增人民币贷款的季节性波动,而今年前4个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在各月间“大起大落”,各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分别为2.54万亿、8105亿元、1.32万亿元和5642亿元,其中,2月、4月份环比降幅分别为68.1%和57.2%,明显高于2009-2015年同期的平均降幅(27.2%和28.2%)。
此外,今年以来,信用债违约事件频现,受此冲击,4月份一级市场超过千亿企业债取消或者推迟发行,造成当月企业债券净融资比上月减少5094亿元,环比降幅达70.8%。
5月份新增社会融资规模6599亿元,比上月减少911亿元,月度变化趋于平稳,但与去年同期比大幅减少5763亿元。
人民币贷款增长较多,企业债券融资和表外融资中的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是拖累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主要因素。
5月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374亿元,环比多增3732亿元,同比多增864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是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1.42倍,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基本上全部来自银行贷款。
但5月份企业债券净融资减少397亿元,同比少2107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5066亿元,同比少6027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的缩量与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的调整不无关系。
今年以来,票据市场风险集中暴露,农业银行[0.32%资金研报]、中信银行[0.71%资金研报]、天津银行票据案接连爆发,累计涉险金额高达近57亿元。
5月初,央行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126号文,进一步规范票据市场,加强票据监管。
今年以来,信用债违约事件频现,受此冲击,4月份以来,大规模企业债取消或推迟发行,造成企业债券净融资明显萎缩。
当前金融运行几个突出问题去年以来,央行已先后5次降息,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1.25个百分点,5次全面降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下调3个百分点。
宽松措施出台频率较高、力度较大,有效推动社会流动性扩张与社会融资成本下降。
今年3月份,企业融资成本为4.55%,比2015年末下降0.7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2.28个百分点。
但从金融运行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相对变化看,社会流动性宽松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时滞效应短、持续性差,大量社会资金“沉淀”和“漏出”,并未进入实体经济,企业部门“加杠杆”和房地产“扩泡沫”问题进一步加剧。
1.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降低,社会融资条件改善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应减弱边际变化来看,社会融资条件的改善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应在减弱。
一是社会融资对GDP的带动作用弱于去年同期。
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历史新高的同时,GDP增速仍小幅放缓。
一季度每单位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对同期GDP的拉动系数为2.4,比去年同期降低0.8。
二是贷款利率止降转升。
今年3 月,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止降转升,比去年12 月上升0.03 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一年多的持续下降。
三是GDP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表现相“背离”。
实证分析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加会对GDP产生显著影响,一年内将引起GDP上升,之后影响逐渐减弱。
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持续加快,同比增速由去年6月末的11.9%上升至今年3月末的13.4%,但GDP增长势头依然趋弱,去年三季度至今年一季度,经季节调整后的GDP季度环比增速折年率分别为7.40%、6.14%和4.47%。
从资金运行层面看,造成社会融资条件改善与经济增长相背离的主要原因在于无效资金占用过多,有效资金需求不足,社会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低下。
一是产能过剩行业、僵尸企业“沉淀”了过多社会资金。
据波士顿咨询估计,煤炭、钢铁、有色、水泥四大行业目前存量有息负债合计5.4万亿元。
其中,贷款约2.8万亿元,债券约1.6万亿元,信托类非债券约1万亿元。
二是企业与地方政府高负债且通过“借新还旧”来进行存量债置换和延续,导致社会资金链条被拉长,大量流动性用于满足债务存续的需求,并未用于实体经济发展。
去年地方政府置换债发行量为3.2万亿元,据中债资信预预计,今年发行量在4.8万亿元左右。
三是民间投资与制造业投资持续低迷。
民间投资增速与制造业投资增速近年走势高度一致,2005年2月至2016年5月两者相关系数高达0.97。
今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持续放缓,民间投资增势也更为低迷,1-5月分别同比增长4.6%和3.9%,比去年同期低5.4个百分点和8.2个百分点。
2.实业投资回报难敌金融投资,社会资金“避实就虚”加剧产能过剩压低了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全民理财热潮下,居民和企业的预期收益率高企,两者差距加大推动社会资金“避实就虚”,加剧了金融投机、炒作行为。
据白重恩和张琼(2014)测算,2013年我国税后资本回报率已低于5%。
2015年非金融上市企业以息税前利润计算的资本回报仍在小幅下滑。
与实业投资相比,过去两年债券基金平均收益在10%以上,人民币一年期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近年在4%-5%,1-2年期非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预期年收益率近年在7%-9%。
考虑到实业投资变现速度慢,资本流动性较差、回收期较长,金融投资变现能力强、资金回收快,投资效益较实业投资就更具吸引力。
需要看到,金融创新加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金融投资收益率与实业投资的脱节。
近几年,银行理财与信托和券商进行合作、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等创新行为成为事实上的“混业经营”,增加了相关部门的监管难度,金融监管远远落后于金融创新步伐。
金融产品与服务日益丰富在提高金融普惠性的同时,也造成资金争夺战升级,理财、信托等金融产品投资收益率保持相对高位,甚至出现P2P“高息揽储”的非法行为。
银行通过同业、理财等表外业务开展非标贷款以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崛起等创新行为也造成金融服务链条被人为拉长,银行间与交易所市场金融产品的频繁交易、融入资金,使得资金在各金融机构和金融子市场间自我循环和周转,造成社会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空转”。
今年一季度,货币市场成交154.2 万亿元,同比增长106.6%;银行间债券市场成交27.1 万亿元,同比增长111.5%。
一季度中资大型银行在货币市场净融出资金58.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5%;证券业机构净融入资金15.8万亿元,同比增长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