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 第七讲 天理人欲之辨40页PPT
“天理”与“人欲”精品文档7页
“天理”与“人欲”自宋至明清,程朱理学代表了地主阶级的正统思想。
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宋明理学从本质上来说是先秦儒家人文主义精神的复兴,同时又对儒学思想本身进行了重新构建,故以“新儒学”命名。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实际上背叛了先秦孔孟儒学的人文主义精神。
本文仅就“存天理,灭人欲”来试图论证这一点。
一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特别强调“存天理,去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
程颐说:“无人欲,即皆天理。
”(《二程遗书》卷十五)朱熹发展了二程的思想,他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孟子滕文公上》注)朱熹认为“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
”因此要求“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语类》卷十三)“天理”(或称“理”)作为程朱理学的哲学最高范畴,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和最高原则。
具体地说,“天理”不仅包括物理,即自然之理,万物之常理,或事物本来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的伦理,是社会之秩序,是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天理”表现在社会伦理上,就是封建社会的礼,就是封建制度规范、礼仪节文等,或者说,是封建集权的化身,是现实君主的化身。
总之,“理即是礼也。
”(《遗书》卷三) 有的学者认为,程朱理学所讲的“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如“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
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近思录》卷一)。
而希望留存人的仁爱之心,就是属于心性修炼。
那么,“天理”真的如此美好吗?实际上,“天理”更主要体现为封建的三纲五常,即“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朱熹还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文集》)他强调君臣父子关系为“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
”(《文集?垂拱奏札》)程颐也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3 一、人与天的关系:天人合一
(二)人与天地不同 人虽为天地所化育,但人又与天地、自然万物截然 不同。人类社会要延续与发展,人就不得不发挥自身 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和利用自然。这也就使得人类 不得不与自然处于对立之中,从而将人与自然、天地 相分离。
历史上最早建立起“天人相分”的思想体系的, 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
24 一、儒家
7.“五四”的衰落 近代太平天国运动,是对儒学最早的公开冲击。洋务运动则使儒学的实际地位遭到削弱。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当时的中国正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变局”和 “四千年未有之强敌”,而仅凭传统儒家的“治平”之道已无法应对这千古未有的强敌。 因此必须学习西方“借法自强”。 随着西学影响的扩大及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入,革命风潮日益高涨,到20世纪初遂出现了 公开的批儒反孔思潮,孔子和儒学的地位进一步被动摇。虽然清廷试图扼制这股公开的批 儒反孔思潮,但却是徒劳的。其后的白话文运动到“五四” 运动,以及国人高喊着“打倒 孔家店”的口号,否定了统治中华两千多年的儒学,儒学最终走向衰落。
25 二、道家
(一)道家起源 道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泰古二皇时期。《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者流,盖出 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人南面之术也。”即道家是从史官所记录的成败、存亡、祸福的历史中总结发展而来 的。他们从中知道君王之道就是要抓住要点和根本,以清心淡泊、谦卑高洁来自守自持, 这也是教导君王谦虚治国的大道。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 道家思想,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这种道德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的正式形 成,道家学派得以创立。
16 一、儒家
(二)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 儒家学派的发展历程,大致包括春秋时期的初创,战国时期的发展,西汉的兴起,魏晋南 北朝、隋唐的冲击,宋代的转折,明清的批判和“五四”的衰落7个阶段。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体例,体会《左传》的叙事风格。
二、了解“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
单元介绍这个单元学习中国历史著作及史学思想,指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和史书的体裁体例及相关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选自《左传》,相关读物选自《史通》。
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记载,早在周代,就已经有比较完备的史官制度了,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各种职衔的史官,“君举必书”。
当时的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史官。
著名的如晋太史董狐、齐太史兄弟和南史,他们不避强御,秉笔直书,大胆记录了国内发生的弑君事件,“董狐笔”和“太史简”成为后世的美谈。
到了西汉,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相继担任了这个官职。
这个职位使司马迁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史籍,为他后来创作《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宣帝以后,太史公这个职位渐渐不为人所重。
东汉时期,不设专门的史官,著史的职能由兰台、东观等机构承担。
兰台、东观都是掌管图书的地方,像班固就做过兰台令史,刘珍等人撰写的史书称为《东观汉记》。
至三国魏,又开始设置史官,称为著作郎。
其后,史官名目渐多,有著作佐郎、修史学士、起居令史、起居舍人等职务。
唐朝立国之初,设立了史馆,负责修撰前代史和国史。
此后,历朝都沿袭唐朝的制度,史馆修史,宰相或重臣监修,下一个朝代编写前朝历史。
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
其中,《尚书》是历史文献集,《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这两部书后来都成为儒家经典,列入经部(而不是史部)。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散佚了。
在成书于东汉的《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中,史学著作附在“六艺略”“春秋”类里,只剩下了23家948篇。
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高中语文】天理人欲ppt精品课件
• 专题:理学。 • 选文:理学家中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 • 朱熹的《<朱子语类>三则》:分别涉及理欲问题、 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体现了朱熹 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是被后世奉为标准的、正统 的理学思想的重点体现。 • 李贽的《童心说》:是论及明代思想发展必提到 的经典,是针对程朱理学成为桎梏人的僵化思想 而发的议论,倡导个性解放,对虚伪的世风,突 出个体的思想,是对理学的批判。 • 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是当代哲学家对人生 意义的认识。
《朱子语类》的教学内容
1、读P61(一、二),结合课下注释,理 解朱熹所谓“天理”“人欲”的概念 • 天理:是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理智四 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 是善的。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 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 • 人欲:是外在所求,表现为追求超越延 续生存条件的物质生活,是道德败坏的 标志,是恶的,是只顾一己私欲的思想
• 引用论证——如何用功 • ——内在以“仁”为己任,坚持始终 • —— 面临种种诱惑,更要有一种恐惧感,时 刻自律、自警、自省,认认真真,小心谨慎。
• 难点:第二则中引用语句的内涵和作用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一个知识分子,为国家、为社会挑起了很 重的责任。"任重而道远",责任担得重,前面 人生的道路、历史的道路是遥远的、漫长的。 社会国家许多事,要去挑起来,走这历史无穷 的路。所以中国过去教育目的,在养成人的弘 毅,挑起国家社会的责任。
归纳:朱熹的思路
• 读圣贤书——内化天理——驱除人 欲
•
探究一:结合现实,以及P61的内容, 谈谈你对《朱子语类》中“存天理, 灭人欲”思想的认识。
从背景角度认识: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相对 发达,市井生活丰富多彩,一度出现物欲横 流的局面,“利”占了“义”的上风。社会 道德建设,面临重建和调整。于是,“存天 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有了合理的兴起背 景。 从正面价值角度:反对纵欲,提倡节制,可 以提升自我。“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 而是劝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人欲”是指 人的私欲、杂念、恶念,人类本性中带有天 生的不好的地方,如贪婪、自私、虚伪、淫 荡……这些都是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灭的,
天理人欲zj
什么是“理学”?
理学又称道学,是中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 高形态。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人性” 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到 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
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以讨论天道人性问题为中心的整个 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 狭义: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 为最高范畴的学说,即程朱理学。
“明天理,灭人欲”的理解。
对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认识。
• 从背景角度认识: • 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相对发达,市井
生活丰富多彩,一度出现物欲横流的局面,
“利”占了“义”的上风。社会道德建设,
面临重建和调整。于是,“存天理,灭人 欲”的程朱理学有了合理的兴起背景。
对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认识。 • 从正面价值角度:反对纵欲,提倡节制,可以 提升自我。“灭人欲”不是要扼杀人性,而是 劝勉士人有进取心与上进心,劝士人“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要“齐家、治 国、平天下”。这里“人欲”是指人的私欲、 杂念、恶念,人类本性中带有天生的不好的地 方,如贪婪、自私、虚伪、淫荡……这些都是 要随时提醒自己应该消灭的,只有这样,才能 成为一个不自私、为更多人着想的杰出的人。
• 廷秀问读什么书。 • 朱熹则说读书首先要明辨义利,是“为人” 还是“为己”,是为了成圣成贤,还是趋 于愚昧不肖,这是读书的原则,朱熹认为, 在这个是非的分界问题上,不容讨论,如 果认清了这个问题,读什么书,“却好商 量也”。 • 所以,整段语录也是和读书密切相关的, 他说的是读书的一个原则性问题。并非答 非所问。
结合第一段,思考:朱熹应该会主张读什书。
• 不忍舍掉、提醒精神、终日着意、 穷得义理、见得真味。 • 读书来“穷理”,来体认天理, 读书便是修己,将圣贤之理内化, 达到道德品质的完善。
201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天理人欲
课堂练习
(1)结合选段,可见“经世致用”作为一种 新风,主张治学须______、______、 _______。 答: (1) 关心国事 致力创新 有用于世 志向远大 勤勉严谨 重考察求证 (答 出任意三点即可)
课堂练习
(2) 有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的湖湘文化传统有一致性。结合选段举出你熟知的一 位湖湘名人的具体事例对两者的一致性加以探究。 答: “经世致用”,强调务“当世之务”,关注 “民生国命”,合乎湖湘文化 “心忧天下”的传统; “经世致用”,致力创新,强调“有所自树”,合乎 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传统。如魏源一心为国,对 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率先 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 “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举谭 嗣同、毛泽东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2013年高考复习选做题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天理人欲
第四课时
湖南省常宁市第一中学
廖亚青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系统; 2.感受命题特点; 3.掌握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时 期: 宋代至明代 代表作品:《朱子语类》《焚书》 经典原文:《朱子语类· 三则》 《童心说》 重点把握: 宋明理学(朱熹) (三则语录分别涉及理欲问题、义利问 题、读书的方法 ) 大 视 野: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阐述了人生的意义和四重境界)
【答案】 (1)①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 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 样吧! ②(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 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 不能实现自己的向志,(就)走自己的路。 (2) 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 治主张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 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 道;而孟子认为,如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 行,守道不屈。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 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夺于公论〕被 公认的见解所更改。夺,更改、修正。 而无以立矣。大率〔大率〕大多。徐行 却立〔却立〕后退站立。形容小心谨 慎。 ,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 者而后其节目〔节目〕木头节子。 ; 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此观书之法也。
朱熹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章句集 注》、《四书或问》、《太极图说解》、 《通书解》、《西铭解》、《周易本义》、 《易学启蒙》等。此外有《朱子语类》,是 他与弟子们的问答录。
朱熹继承周敦颐、二程,兼采释、道各 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这 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 “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 含义: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 形而上者。②理是事物的规律。③理是伦 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 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 生物运动,朱熹用《大学》“致知在格物” 的命题,探讨认识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在 认识来源问题上,朱熹既讲人生而有知的 先验论,也不否认见闻之知。他强调穷理 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在人性 论上,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 主张。
第二则分析
此则讲的是天理与人欲的问题。天理与人 欲,或理与欲的问题,是宋明理学家所讨论的 重要问题之一,也是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 之一。简单地说,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 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理学讲的天理,首先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 和世界的根本规律。也?仁义礼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友岂不是天理?”理学主张的人的修养目标, 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去 规范人的行为,也就是用天理格去人欲。这是 道德修养的关键,也就是朱熹所说的“天理人 欲交战之机”。
天理人欲ppt(课件+检测,5份打包) 人教课标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童心说ppt
二、作者简介
• 李贽就是泰州后学当中具有“异端” 特色的一个著名思想家。 • 李贽(1527—1602),本姓林, 原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卓 吾,号宏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回 族。 • 26岁时中福建乡试举人。
19.03.2019 5
• 后历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 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云南 姚安知府等。万历八年 (1580),辞姚安知府。李贽辞 官后过了二十多年的隐居生活。 • 万历二十九年(1602)明政府 下令逮捕他入狱,罪名是“敢倡 乱道,惑世诬民”。李贽在拘押 北京期间,在狱中用剃刀自刎。
19.03.2019 13
第一段
第二段
• 童子,是人最初的本真状态;童 心,是人心最初的本真状态。人 心最初时的本真状态,如何会失 却了呢?童心为什么也会很快丧 失呢?
19.03.2019 14
• 大概是因为,人开始懂事的时候,一些所 见所闻就会从耳目中灌入,并且成为他内 心的主宰,这样童心就丧失了。随着年龄 的增长,又从所见所闻中了解到一些道理, 这些道理又成为他内心的主宰,这样童心 就丧失了。天长日久,懂得的道理、所见 所闻逐渐增多,认识到的、感觉到的范围 也逐渐宽广,于是又知道有美名的好处, 并且一定要张扬自己的美名,这样童心便 丧失了。知道不好的名声是可耻的,便一 定要去遮掩它,这样童心便丧失了。
读研 典 经 化 文 国 中
元单七第
天
19.03.2019
理
涟源市行知中学
人
欲
龙堂文
1
童心说
——李贽
19.03.2019 2
一、文化背景
• 明代初期是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朱子学 本来自有其丰富、深刻之处,朱熹的理性主义精 神也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 但是,当程朱理学被立为官学,取得了学术思想 上的统治地位以后,它就逐渐走向僵化,并成为 明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之一。 • 明初士人读书议论都不能背离程朱的规矩。 • 程朱理学一方面成为统治思想,同时也开始走向 衰落。
史学与传统文化十讲-第七讲-天理人欲之辨课件
朱熹继承发展了儒家的德治仁政
学说。如他说:“修德之实,在乎去 人欲 , 存天 理 。 ” ( 《 文 集 ·与 刘 共 文》)“省刑罚、薄税赋,此二者仁 政之大目也。”(《孟子集注》) “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椁棺所以 送死,皆民所
急而不可无者。……故以此为王道之 始。”(同上)
值得指出的是:
根据“君仁莫不仁”和正人先正 己的儒家传统,朱熹的天理人欲之辨, 首先要求以人君为首的统治阶级,带 头恪守纲常名教、满足百姓饥食渴饮
与此相对立的是“气”(“欲”)、 “气质之性”、“人心”、“利”等 范畴系列。
对立系列中每一对立范畴之间, 既是矛盾的,又有一致性,可以调和。 天理人欲两范畴的性质、关系就不完 全相同了。天理全是善的;人欲则是 绝对恶的。两者绝对对立,不可调和。 如果把人欲与人心、利、欲等范畴等
同起来,认为它们都是绝对的恶,没 有善的成分,那就破坏了朱熹理学体 系的完整性,无法理解朱熹既主张 “去人欲”,又强调气质之性、人心、 利、欲不可无。
• 朱熹评论说:“欲到无欲,非圣人不 能也。”(江永:《近思录集注》卷 五)
• 朱熹同意孟子,认为“寡欲”不是禁 欲,“寡欲则是合不当如此者,如私 欲之类”。(同上)
• 朱熹对人们的欲望所持的态度可归 结为两句话:节而不禁,寡而不无。
• 朱熹的节欲主义,实质是理欲调和 论,体现了儒家“过犹不及”的“中 庸之道”。
可见,“天理”与“理”是一个意 思,“人欲”与“欲”却是两个不同 的范畴。“欲”指人们的一切物质欲 望,包括“人欲”,但不等于“人 欲”。其中,正当的生存需要,如饥 食渴饮之欲,是“合当如此”(合理) 的“天理”,不是“人欲”
,因而“只得顺他”,只能存而不能 去。超过这个限度,“要求美味”、 “穷口腹之欲”,即追求物质享受之 欲,才是“合不当如此”(不合理) 的“人欲”,因而只能去而不能存。
天理人欲ppt2 人教课标版1
童心说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X 学习导引 S 深入探究
UE XI DAO YIN
HEN RU TAN JIU
2.有人说《童心说》是李贽公开讨伐假道学、假文学的一篇战斗檄文,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提示:“童心说”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童心”就是 真心,也就是真实的思想感情。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 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 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 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他以“童心说”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甚至把矛头指向 孔孟及儒家经典,指出他们的说教非“万世之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 非”。 他以“童心说”反对复古主义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理论。他认为 文学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出好作品,而作品的优劣不是愈古愈好。 他以“童心说”改变历来轻视通俗文学的偏见。肯定传奇、院本、杂 剧的价值,进而把《西厢记》《水浒传》列为“古今至文”。 强调抒真情、说真话的《童心说》,对古人今人以至后人都有启迪,是 为千古之至文。 -16-
-7-
童心说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X 学习导引
UE XI DAO YIN
S 深入探究
HEN RU TAN JIU
圣人又何用多著书立言以障学人为耶(制定) (4)立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即刻、马上) 大石侧立千尺(直立) 燕王,吾所立(登上帝位或诸侯的位置) 非童心自出之言也(不是) 觉今是而昨非(错误) (5)非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难)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没有)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不)
-4-
童心说
天理人欲ppt2 人教课标版
7
《朱子语类》三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首 页
X 学习导引 S 深入探究
UE XI DAO YIN
HEN RU TAN JIU
句段点评
1.说说《朱子语类》在说理与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提示:朱熹文章长于说理,结构谨严,逻辑周密,风格近似曾巩。 如在第二 则中,他要说明“天理”与“人欲”的关系,先从一般情形下谈起,指出“知”与 “行”的区别。接着运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好比走路,明知应走大道,却往往 为小道上的某种东西所迷惑,等到无路可走方后悔莫及。由此引出结论:人, 必须能控制自己的私欲。接下来又从“上智圣人”“贤人”“中人”三个不同层 次的人,三个不同的侧面来论述“私利”当前,必须作出明智选择。这很能代 表其文章风格。
-16-
7
《朱子语类》三则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首 页
X 学习导引 S 深入探究
UE XI DAO YIN
HEN RU TAN JIU
句段点评
3.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 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 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 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译文: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 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向愚昧不才之路。 点评:“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把义利对立起 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孔孟 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 传统,并进一步作了阐释。他郑重指出选择“义”,便是向内,才能步入圣贤殿 堂,选择“利”,便是“向外”,只会趋向不肖之途。 可见,义是天理之所宜,利则为 “人情之所欲”,义利问题是等同于理欲问题的。
《天理人欲》 课件(59张)
朱熹在10岁时就“厉 志圣贤之学”,每天 如痴如迷地攻读《大 学》、《中庸》、 《论语》、《孟子》。 他自己回忆说:“某 十岁时,读《孟子》, 至圣人与我同类者, 喜不可言”。从此, 便立志要做圣人。以 后他又教育学生说: “凡人须以圣人为己 任”
1178年在庐山唐代李渤隐居旧址,建立“白鹿洞 书院”进行讲学,并制定一整套学规。即: “父 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的“五教之目”。“博学之,审问之,谨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言 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的“修身 之要”。 “政权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的“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 不得,反求诸己”的“接物之要”。 这个“白鹿洞书院”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四 大书院之一,而其“学规”则成为各书院的楷模, 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 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 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 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 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 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 堆砌之病。 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 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 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 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 主义思想的核心。
宋明理学产生的学术思想背景: 1、传统经学笺注的没落;
到了北宋时期,汉唐以 来以训诂、解释名物制度为 主的经学逐渐衰落,学者敢 于对传统的经学笺注提出疑 问。传统的经学笺注衰落, 需要有新的学术思想来替代 旧有的学术思想。
2、佛学与道教思想的渗透;
朱子语类三则ppt10 人教课标版
在各种利益泛滥的今天,我们应鼓 励人们在不违背法律道义及损害他人利 益的前提下积极地追求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天理”与“人欲”上实现双赢。然 而,当二者不可调和,必须在其中作出 抉择时,我们必须努力加强个人道德修 养,坚守住心中的道德底线。
天理人欲之《朱子语类》
1、完成《非常学案》上的习题。 2、课外阅读《童心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 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食无肉, 无肉令人瘦, 人瘦尚可肥,
不可居无书。 无书令人愚。 士愚不可医。
第二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芜秽(wú huì): 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 交战的关键 战战兢兢: 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仁: 实现仁德 以为: 以……为。古今异义。 自家: 自己。古今异义 大段: 仔细。古今异义 学者: 求学的人。古今异义
引用名言
孔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
何必曰利。
朱子:
重义轻利。
义:天理之所宜 利:人情之所欲
(天理)
(人欲)
总结全文:
❖第一则: ❖ 熟读精思→穷理 ❖第二则:天理、人欲 ❖第三则:义、利
【拓展探究:】
阅读下面新闻,谈谈在 当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朱 子的“天理”“人欲”?并 举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 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 这 两 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则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 不才,不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