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界产业结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地理学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地理学研究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影响的学科,它涵盖了地理、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地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对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的研究。

本文将重点讨论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地理学研究,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经济地理学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经济地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地区的发展与变迁上。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地理学逐渐扩展到全球层面,研究的内容也包括了全球化、地方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网络等方面。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也从定性研究逐渐转向定量研究,以更准确地揭示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地理学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和资源分布,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这有助于了解为何某些地区拥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另一些地区却持续落后。

2. 地方产业结构:经济地理学关注地方产业的发展与变迁,分析不同产业的空间特征和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地方产业结构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劣势,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

3.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经济地理学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增长和城市发展,分析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 空间经济理论和全球化:经济地理学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用于解释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全球化对地方和国家经济的影响,可以认识到全球化对地方经济产生的机遇和挑战。

三、经济地理学的应用与意义1. 政策制定与规划:经济地理学为政府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劣势,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的优化。

2. 企业决策支持:经济地理学帮助企业了解不同地区的市场潜力和资源分布,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可以根据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结果,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生产和销售,提高效益和竞争力。

产业转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_进展与展望_赵建吉_茹乐峰_段小微_苗长虹

产业转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_进展与展望_赵建吉_茹乐峰_段小微_苗长虹

收稿时间:2013-08-21;修回时间:2013-11-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01115、4107108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YJC790280);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项目(2013410312000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2M511573);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2012A004);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JJ048)作者简介:赵建吉(1983—),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E-mail :zhaojianji@ 。

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产业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已经展开。

本次转移的转出地主要是部分发达国家和上一轮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中国东部沿海,而转入地主要是我国的中西部地区。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的颁布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于皖江城市带、湖南湘南、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北荆州、四川广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甘肃兰白、宁夏银川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批复,均表明开放带动、招商引资、产业转移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热点。

2011年,安徽省亿元以上新建省外投资项目4517个,实际到位资金4181.2亿元,同比增长56.5%;河南省通过一系列重大招商活产业转移的经济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赵建吉1,2,茹乐峰1,段小微1,苗长虹1,2(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河南开封475001;2.河南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河南开封475001)摘要:从经济地理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对产业转移概念、国际产业转移动因与区位选择研究、国家内部产业转移动因与区位选择研究、产业转移的区域效应研究进行全面梳理,对产业转移研究进行展望。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迅猛,而另一些地区则陷入了相对滞后的状态。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并探讨了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人才聚集、创新环境以及政府支持等都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政策的效果,提出了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策略。

最后,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差异;发展策略一、引言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了地理空间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而新经济地理学则更加关注地方特点、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研究产业集聚这一重要机制对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以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产业集聚机制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并分析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二、产业集聚机制与区域经济差异产业集聚是指特定产业在某个地区内的集中发展现象,形成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规模效应和外部溢出效应。

经济的集聚会促使创新、专业化和分工,进而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然而,不同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

产业集聚机制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规模效应,即由于某一地区市场规模较大,会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并形成产业集聚;二是外部溢出效应,指某一地区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通过共享经验、人才和技术来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和创新水平;三是政府支持,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课题—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进程

经济地理学的重要课题—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进程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组合形式,是经济地理极为关注的内容之一。

产业结构理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使各个地方政府都认识到产业结构的重要性。

产业结构的研究也显现出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特点,因此研究产业结构论文数量很多,但是鲜有关于产业结构研究综述性的文章出现[1]。

产业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不一样,所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也不相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适合经济发展是产业研究的重要内容。

各种产业结构相关研究论文对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都做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与城市的二元经济结构。

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需根据市场需求、资源优势与产业政策,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加强带动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着力提高第二产业,全力支持与扶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从我国目前农村产业结构现状看,应首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村服务业,形成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加工问题,通过农村服务业的调整和发展,解决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力争通过各种措施形成自身特色的产品结构和效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向着合理化、标准化、科学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最终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1 从全国来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和方式结合土地利用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调整对策,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应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相一致,总体上应该推进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优化;扶持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引领农业生产组织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大投入力度,积极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1)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1)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进展(1)0 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的源泉[1]。

相应地,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多学科竞相研究的热点,地理学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事实上,西方对于服务业的研究由来已久,60年代中期以后,伴随着从业人口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大规模转移的趋势,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和地理学者对服务业给予了广泛关注,并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

但是,研究的重点多集中于生活性服务业(services of households),而生产性服务业方面仅从物质规划的角度对办公楼空间布局和空间联系进行初步探讨[2-5],总体来看是被忽略的。

1980年以后,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它逐渐成为服务业研究的重点课题,研究的视角、内容不断丰富,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参与研究的学科和实证城市不断增多。

Browning等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其他企业和公共机构提供服务的服务业类型,主要包括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如广告、市场研究、会计、法律、咨询服务以及其他智力服务等[6]。

也有学者将货物存储与运输、劳务出租、办公清洁等也包含在生产性服务业中[7]。

但总体上,Browning 等的定义和分类被普遍接受和广泛应用[8]。

与其他学科相比,生产性服务业的地理学研究侧重于空间属性分析,内容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空间分布、空间行为、产生的区域和空间影响等方面。

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西方生产性服务业地理学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动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是经济地理学者和区域经济学者关注的核心课题之一。

普遍的观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源于生产的垂直分工和外部化趋势[9-17]。

外部化主要是指服务活动由原企业内部生产转移为由外部企业生产的过程[10]。

20世纪60、70年代是西方资本主义大规模集中生产体系逐渐瓦解的时期,之前大规模的生产体系占据主导地位,“凯恩斯”式的经济管理保证了对大规模工业产出的持续需求。

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领域课件

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和前沿领域课件

可编辑课件PPT
21
▲ 室内模拟实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对自然
发展趋势(5)
◆ 实验地理与技术手段现代化
▲数量化方法将得到普遍应用, 数学模式可表达 经验概念、实验结果, 揭示内在关系和规律;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紧密结合以及具有专 家系统水平的智能分析和决策等的深入应用, 必将为地理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 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长期以来,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 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
▲自然地理研究原则上不应该是纯自然主义的, 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地理和生态学基础;
▲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的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 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可编辑课件PPT
18
发展趋势(3)
可编辑课件PPT
16
发展趋势(2)
◆ 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各分支的发展为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和在 综合指导下的分析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1930年代以来地理学专业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 1970年代以来综合倾向逐渐增强,进一步专业分 化和更高层次的综合同步进行;
可编辑课件PPT
17
发展趋势(2)
世 界的模拟能力, 并能产生新信息为决策服务;
▲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使地理学传统的综合性、区域 性得到充分的技术保证, 并形成了为地理战略咨询与 地理工程建设服务的信息(资讯)产业.
▲ 地理信息系统的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市规划、
作物估产、灾害预警评估等领域, 成为重要的研究和管
理工作手段.
可编辑课件PPT
27
前沿领域与重点(1)
陆地表层过程与格局的 综合研究
可编辑课件PPT
28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

一、现代地理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1)现代地理学的特点第一,研究方向趋于应用化古典地理学停留在描述阶段,近代地理学是处于解释阶段,而现代地理学面向现代社会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地理现象的解释由单纯的类型归纳,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反馈和模式化的方法,进入了应用阶段。

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口、粮食、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都成为现代地理学的研究课题。

第二,研究方法趋向系统化地理学将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看作统一的复合系统,地理学本身的结构和体系已趋向于世界性的一元化,围绕着人类与环境为核心的研究,日益体现这门学科的整体性、综合性特点。

不仅使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地理学中得到结合,而且地理学中许多新课题也展开了跨学科的研究。

这一趋势还促使区域地理的复兴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是以系统论的观点和系统分析的方法,用之于现代地理的研究。

第三,研究手段趋于现代化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地理学的研究手段日趋现代化。

如新的观察技术(如遥感的应用),新的分析技术(如电脑的运用),以及新的制图技术等使地理研究出现了一个革命,获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尤其是电脑和遥感技术的运用,使现代地理学能获得和储存大量的信息,并为分析复杂的人地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2)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①学科内部的整体综合研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自然与社会要素所涉及的具有时空差异和变化规律的多个部门学科,它面对的是复杂的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

因此,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一直以综合性和区域性为特色,其综合性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过去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割与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的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愈来俞大,影响也更为显著。

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剧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密切的的交织在一起。

自然地理研究也不是纯自然主义,它也研究人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反馈,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环境的生态学基础,因此,综合地理学或统一地理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系统研究地理事象的出发点。

初中地理经济地理与产业结构

初中地理经济地理与产业结构

初中地理经济地理与产业结构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地球的空间分布和相关规律,而经济地理则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经济地理主要关注地域上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包括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各种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和组合。

它表现了一个地区或国家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产业结构的形成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不同地理条件下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对产业结构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如,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发展以矿业为主导的重工业;气候适宜的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和旅游业。

同时,交通和通信条件也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布局。

交通便利的地区通常能够吸引更多的产业投资和商业活动,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其次,经济地理的研究也关注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

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不同产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比重会发生改变。

传统的农业和重工业可能逐渐向高科技和服务业转型。

例如,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已经趋向于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加侧重于制造业。

这种变化和调整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可以推动各个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一些地区可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来实现经济增长,而一些传统产业发达的地区则可以通过转型升级来提高产业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主要发展制造业和对外贸易,而中西部地区则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来实现经济转型。

总之,经济地理与产业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地理条件和交通通信的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布局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均衡的关键。

通过研究经济地理和产业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为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

产业集群理论评述及最新研究进展摘要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经济活动会表现出各种地理特征。

近些年来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地区经济发展影响非常显著。

产业集群理论随之迅速兴起,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各方面研究蓬勃发展。

本文简要回顾了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分七个方面对产业集群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评述。

文章具体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特点和内在机制,产业集群与创新、竞争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周期和产业政策的作用。

最后文章指出了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对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群合作竞争创新生命周期经济增长集群战略一、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进展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变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依赖的方式,但并没有削弱和消除地理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今天,地理因素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经济结构、人们的生产和贸易方式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内容。

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发现,经济主体间的联系随着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弱,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与地区的要素禀赋紧密相关,收入水平呈现从经济中心到边缘明显的等级分布等等,这些都是地理环境对经济有决定性影响的例证。

据测算,各国人均收入差距的35%是由与国外市场联系程度等地理因素造成的,可见地理因素对经济影响之大(Overman, Redding and Venables, 2001)。

概括地讲,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经济空间分布和发展的不平衡。

近些年来,经济资源的集中趋势越来越明显,无论国家之间或是一国之内,经济发展都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状态。

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也明显地扩大了迁移的范围,加快了迁移的速度,不断地向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移动,并往往在某些区域集中发展。

这样,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就集中于某一地区,许多相关企业和机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丰富而成熟的内部组织结构,成长能力非常强,这就是产业集群。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总结这些重要进展,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文章将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包括自然地理学的核心领域研究、生存环境的变化与影响、新技术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研究的趋势和前景。

通过梳理这些内容,我们将展示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辉煌成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自然地理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在过去的七十年中,中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涵盖了地表、大气、水文、生态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提升了我们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也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

在地表研究方面,我国成功实施了多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对地壳结构、岩石圈演化、板块运动等关键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突破。

特别是近年来,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手段,对青藏高原隆升机制、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关系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大气研究方面,我国在大气探测技术、气候系统研究、空气污染与防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建设全球最大的大气本底观测网络,成功监测了大气中温室气体、气溶胶等关键要素的时空变化,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针对我国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开展了大量的大气污染机理、来源解析与控制技术研究,有效推动了空气质量改善。

在水文研究方面,我国在水资源评价、水文循环、河流治理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通过实施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掌握了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状况,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水文循环研究方面,我国科学家成功揭示了气候变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机制,为预测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提供了理论支撑。

在生态研究方面,我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恢复与重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的相关性

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的相关性

山东省的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的相关性摘要:资源富集区普遍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就是经济发展仅围绕资源产业为中心,而其他产业如制造业生存空间非常小。

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有些城市面临矿枯城竭的危险,出现增长乏力,旧的产业结构利润微薄而新的产业尚未形成的尴尬境地。

山东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产业结构老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对资源的高度依赖又是产业结构转型的一大难题。

本文旨在探明山东的产业结构与资源的相关性,其相应的传导机制及打破资源诅咒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资源地理;相关性资源禀赋是自然给予的红利,但是非再生资源不可再生,随着资源的耗竭,经济增长动能难以为继,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山东作为资源丰裕度比较高的省份,有7个典型的煤炭型城市和1座石油型城市,还有大量的铁矿,在各地有零星分布。

这些矿产资源,必定会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会挤占一部分其他产业的发展空间、劳动力、投资等,导致地方过分依赖资源型行业的发展,而有些行业日渐衰落或发展不起来。

随着资源的日渐枯竭,有些城市面临煤枯城竭的危险,出现增长乏力,旧的产业结构利润微薄而新的产业尚未形成的尴尬境地。

山东省正处于能源大量消耗的时期,矿产业资源的丰裕度成为山东产业构成最重要的变量之一。

那么,资源型城市如何打破资源诅咒的窘境,适时转变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产业优化升级,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山东产业结构与资源地理分析(一)山东省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山东的经济无论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山东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各产业产值呈指数式增长。

20世纪90年代后各产业增速有所提高,而在21世纪,尤其中国加入WTO后,二三产业的增速明显提高。

山东省的产业分布中,第二产业体量最大,第三产业逐步超越第一产业的地位。

1978年三产的比重是33.3:52.9:13.8,2015年三产的比重是6.71:45.30:47.26。

地理分布特征与产业结构调整

地理分布特征与产业结构调整

地理分布特征与产业结构调整地理分布特征是影响一个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状况等都对该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中国为例,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地理分布特征出发,探讨地理因素对各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先进的交通网络,使其成为各类产业聚集的热点。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东部沿海地区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导,主要依赖着对外贸易和制造业。

然而,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

如何利用自身地理优势,将产业升级为更加环保和高附加值的业态已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部地区是中国的制造业中心,地理位置居中,交通便利。

这一地区拥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制造业企业。

然而,中部地区也受制于地理因素,比如缺乏海洋资源和出口渠道的限制。

为了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部地区政府应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要积极寻求与沿海地区的合作,加强中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产业链的延伸。

西部地区地理分布特征明显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

由于西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地势复杂,资源矿产丰富,因此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以资源型产业为主。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西部地区的资源型经济面临着转型和调整的压力。

西部地区政府应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渐将主要依靠资源的产业转型为以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

此外,由于西部地区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差,政府还应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以便更好地实现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总之,地理分布特征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根据地理环境和资源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战略。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产业链的分工和合作,各地区产业结构 逐渐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服务业比重上升
随着经济发展,服务业在地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渐上升 ,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以其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等特点,成为地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
智能化时代对地区产业结构影响及挑战
培育主导产业,增强竞争力
确定主导产业
01
根据地区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确定具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培育龙头企业
02
通过政策倾斜和市场培育,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
业,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
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
03
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
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
科技创新推动
技术进步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 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业附
加值。
新兴产业
科技创新孕育新兴产业,引领产 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
展。
传统产业改造
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 和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可持
续发展能力。
PART 03
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策略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协调发展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 优化的政策措施。
促进产学研合作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
培育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 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XX
XX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地理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地理因素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地理条件、地形地貌、气候和资源分布等,会直接影响到产业的发展方向、布局和发展速度。

本文将探讨地理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资源分布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资源分布的不同将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产业的发展。

例如,沿海地区资源丰富,有利于渔业、海洋科技等产业的发展。

而内陆地区则以矿产资源、农业资源为主,有利于发展重工业、农业等产业。

因此,资源分布的差异将导致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

二、地形地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地形地貌对产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例如,山地地区土地资源有限,不利于发展大规模的农业,但却适合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等以山地资源为优势的产业。

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和制造业。

因此,地形地貌的不同将使各地产业结构有所不同。

三、气候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气候条件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寒冷的地区适合发展冰雪旅游、冷链物流等相关产业;气候温暖的地区适合发展热带水果种植、休闲度假等产业。

此外,气候对于农业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干旱地区适宜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而湿润地区适宜发展水稻和湿地农业。

因此,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导致各地产业结构的差异。

四、交通交通运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对产业结构也有直接的影响。

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发展物流、旅游等产业,而交通不便的地区则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此外,交通网络的畅通程度也会影响到不同地区间产业的合作和协调。

因此,交通运输条件的差异将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五、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市场需求也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如沿海地区,往往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和资源,从而形成对外开放型经济和多元产业结构。

而内陆地区由于缺乏对外交通便利,市场需求较少,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因此,市场需求的差异也将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

综上所述,地理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资源分布、地形地貌、气候、交通运输到市场需求,都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结构。

探索地球的经济地理与产业布局

探索地球的经济地理与产业布局

探索地球的经济地理与产业布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经济地理与产业布局的研究变得愈发重要。

地球上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这既是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结果,也受到政治、社会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地球经济地理和产业布局的探索,分析其影响因素和趋势。

一、自然条件对经济地理的影响地球的自然条件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要素,对经济地理和产业布局有着天然的影响。

首先,地球的气候、水文和土壤等因素决定了农业的分布,并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例如,南亚地区的气候和土壤适宜稻米种植,使得该地区成为全球重要的稻米产区。

其次,资源分布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如石油和矿产资源的富集地主要位于地壳构造活跃区域。

因此,自然条件对于经济地理和产业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历史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历史和政治因素是影响经济地理和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

历史因素包括历史遗留问题和历史经验,如殖民地的形成和发展,政权更迭对经济地理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例如,欧洲殖民者在非洲建立的种植园经济体系不仅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还导致非洲国家主要以农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

政治因素则主要体现在政府政策和制度的影响上,政府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都对产业布局产生重要影响。

三、技术进步与全球产业重构科技进步是推动产业布局调整和重塑的重要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交流更加便捷,促进了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重构。

许多发达国家在制造业方面逐渐转型升级,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自身则专注于高附加值、高技术的创新型产业。

同时,新兴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地理和产业布局带来了新的变革。

四、地区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推动地球经济地理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趋势。

各国之间通过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加强了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的互补。

例如,欧洲经济一体化体现在欧盟成员国间的自由贸易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这推动了欧洲区域经济的集聚和发展。

地形地貌与经济产业结构转型

地形地貌与经济产业结构转型

地形地貌与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物质组成和地形形态以及地质构造的总和。

地形地貌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转型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影响着资源分布、交通运输和人类活动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探讨地形地貌如何影响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并详细讨论几个具体案例。

首先,地形地貌对资源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自然资源的分布也不同。

例如,山区地形地貌通常富含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等。

这使得山区地区具备发展采矿业的条件。

我们可以以中国河北省的唐山市为例。

唐山市地处中国的华北平原,以平坦的地貌为主,资源相对匮乏。

然而,唐山市西南部的山区地貌条件有利于煤炭资源的开采。

因此,唐山市通过发展煤炭产业,实现了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

其次,地形地貌对交通运输有重要影响。

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交通运输的顺畅程度存在差异。

丘陵地貌和山地地貌往往地势起伏,道路修建困难,交通运输不便。

相比之下,平原地貌往往地势平坦,道路修建容易,交通运输顺畅。

以美国的中西部为例,该地区拥有广袤的大平原,地势平坦,交通运输发达。

这为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和工业提供了便利条件,实现了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

另外,地形地貌也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发展方向。

不同地形地貌条件下,人类活动的发展方向不同。

以沿海地区为例,由于沿海地貌的特殊条件,如海洋资源丰富、港口便利等,沿海地区往往发展海洋经济和航运业。

中国的上海市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良好的海港条件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然而,地形地貌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不仅仅是一种限制,它也可以被合理利用。

例如,山地地貌虽然交通不便,但它可能拥有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可以发展旅游业。

以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为例,该地区充满了壮丽的山脉和风景如画的湖泊,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旅游业成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

总之,地形地貌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影响。

2.3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学历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2.3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学历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产业结构转型地区的发展”,以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珠三角地区为例,探讨产业结构调整对地区发展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了解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并掌握分析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地理方法。

二、学习目标1. 了解珠三角地区的基本地理概况及经济发展历程。

2. 认识产业结构转型的概念及其对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3. 掌握分析产业结构转型的地理因素,如政策支持、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4. 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工具,对地区产业结构转型进行初步的地理空间分析。

5.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区域认知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珠三角地区概况及产业结构转型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2. 技能掌握评价:通过学生运用GIS软件进行地理空间分析的实践操作,评价学生掌握技能的程度。

3. 思维发展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小组汇报,评价学生在分析产业结构转型的地理因素时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4. 作业完成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对课堂内容的复习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相关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和意义。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珠三角地区的基本地理概况及经济发展历程,介绍产业结构转型的概念及对地区发展的影响。

3. 案例分析:以珠三角地区为例,分析其产业结构转型的地理因素,如政策支持、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

4. 实践操作:学生运用GIS软件进行地理空间分析,如分析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转型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

5.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见解,互相学习和交流。

6.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性和地理因素的分析方法。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珠三角地区概况及产业结构转型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经济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上经济活动分布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强调了地理位置、资源分布、交通网络等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经济地理学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经济地理学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起着重要作用。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分布受地理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资源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经济地理学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找到资源丰富的地区,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规划,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经济地理学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不同地理空间上,产业发展程度存在差异。

比如,一些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另一些地区适合发展工业。

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政策,实现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此外,通过对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研究,经济地理学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市场定位和业务拓展的指导。

第三,经济地理学为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城市和区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它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经济地理学可以揭示城市和区域发展背后的地理因素和规律,帮助决策者更好地规划城市和区域的发展方向。

比如,经济地理学可以指导城市的功能分工和空间布局,促进城市和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有序配置和利用。

此外,经济地理学还可以为城乡发展和贫困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而这些问题背后往往有地理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城乡空间结构和贫困地区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政府和社会组织找到改善城乡差距和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最后,经济地理学还可以为跨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提供支持。

全球化趋势下,跨国公司需要将业务拓展到全球各地。

而在国际化过程中,地理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很大。

经济地理学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各国市场的地理特点和发展趋势,提供市场定位和商业布局的建议,帮助企业降低国际化风险。

地理因素对经济产业结构的塑造

地理因素对经济产业结构的塑造

地理因素对经济产业结构的塑造地理因素是指位于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不可否认,地理因素在经济产业结构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理因素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

首先,地理因素在农业产业结构的塑造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候、土壤和地形等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适宜种植情况。

例如,热带地区气候温暖,适宜种植水稻、水果和咖啡等作物;而寒带地区气候寒冷,适宜发展畜牧业和种植小麦等作物。

另外,地形的起伏程度和水源的丰盈与否也影响着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

例如,山区地势陡峭,适宜发展茶叶和高山农作物;而平原地区水源丰富,适宜发展稻米种植等农业产业。

其次,地理因素在工业产业结构的形成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资源分布不均对工业产业结构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例如,矿产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工业发展方向。

有煤矿的地区往往发展了以煤炭加工为主的工业产业;而有铁矿的地区则发展了以钢铁冶炼为主的工业产业。

此外,交通条件也是地理因素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和投资,因为这样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和运输时间。

因此,这些地区的工业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多样化和发达。

再次,地理因素对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塑造也有一定影响。

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是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特征的不同直接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

例如,沿海地区的美丽海滩和丰富的海洋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而山区的壮丽风景则吸引了登山爱好者和自然爱好者。

此外,地理因素还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例如,一些历史悠久的城市可以通过文化旅游和文化衍生产品推动产业发展。

综上所述,地理因素在经济产业结构的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地形、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等地理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方式。

因此,了解和利用好地理因素对经济产业结构的塑造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不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可持续性。

地理学思想史(杰佛利马丁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3

地理学思想史(杰佛利马丁 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3

一、名词解释1.杰弗里·马丁所著《所有可能的世界: 地理学思想史》是一部优秀的地理学史和地理学思想史著作和教科书。

它详细地介绍了地理学思想从起源时期到近现代的发展历史和轨迹, 结合地理学发展阶段展现了近现代时期国家学派的发展状况, 这种时空结合的思维和论证方式也是地理学家的特长和优势。

这本著作是地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特征在思想史研究上的突出和具体的体现。

它既适合作为对地理学感兴趣的其他学科人士和本学科初学者的教科书和工具书, 又是地理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书。

2.泰利斯古希腊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 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哲学家。

出身于米利都的名门望族。

据说他最早研究天文学, 曾预言过公元前585年5月25日的一次日食。

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把埃及的丈量土地的方法引入希腊的人, 奠定了希腊几何学基础。

3.中世纪(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 在世界范围内, 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 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4.T-O图在基督教世界的地理学中, 地图学的衰退, 曾经明确知道海岸线在地图上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凭借想象绘制的地图, 这一时期的地图被称为T-O图。

5.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

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 途经中东, 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

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 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 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

回到威尼斯之后, 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 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 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6.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7.天球运行论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所著的一本讲述他自己的天文学说的著作, 创立了“日心说”, 推翻了“地心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8462(2007)02-0279-06地理学界产业结构研究进展赵春雨,方觉曙,朱永恒(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中国安徽芜湖241000)摘要:产业结构一直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通过统计1981年以来发表在5地理学报6等14种主要地理刊物上关于产业结构的学术论文,分析表明,中国产业结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产业布局研究为主的阶段、研究领域扩展阶段、产业部门结构研究为主的阶段和目前的多样化研究阶段。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产业结构的主要研究领域,即产业结构(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布局)的特点、演化、优化研究,产业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产业政策的研究等;继而分析了产业结构研究的区域尺度和产业类型特征。

最后指出,理论提炼不足、方法简单与资料来源单一、研究内容的层次和广度不够是目前产业结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地理学;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中图分类号:K901.3文献标识码:A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与组合形式,是经济地理学极为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

产业结构理论是在1920年代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

19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各地区政府普遍认识到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1]。

产业结构的研究也显现出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特点。

其中,地理学者是一支重要力量。

纵观1980年代以来地理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发现这一问题始终是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学术论文数量很多,但是至今少有关于产业结构研究综述性的文章出现。

本文通过对1981)2004年发表在5地理学报6等14种主要地理刊物¹上关于产业结构文章的分析,力图把握中国地理学界关于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特点,以期对该方面研究的深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1研究阶段与内容层次根据1981)2004年14种地理期刊的404篇产业结构文献内容的统计与分析(表1),可划分为4个研究阶段:1.1产业布局研究为主的阶段(1981)1990年)表1地理界产业结构文献研究内容分类统计Tab.1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s of industry structure references in Geography研究内容分类文章总数P篇比例P%1981)19901991)19951996)20002001)20046种核心刊物比例P%产业部门结构特点、发展及优化16139.7525.5338.465041.6730.33产业布局特点、发展及优化12330.3755.3223.082522.7331.60产业结构与自然地理环境4410.8617.0214.109 6.0612.30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7418.279.5717.952221.9714.34产业组织338.15 6.3811.54311.367.78产业关联6 1.48 3.8520.76 2.05产业政策8 1.98 2.13 2.561 2.27 1.64总数4049478100132244注:研究内容分类有重复计数。

6种核心刊物指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5地理科学6、5自然资源学报6、5经济地理6、5城市规划6。

此时研究领域非常集中,以产业布局研究为重点,论文数占55.32%,其次是产业部门结构研究(25.53%)和产业结构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17.02%),其它方面的研究论文数较少。

学者们关注各种工业和农业部门的布局、选址等问题,其中,关于自然环境对产业布局的影响给予了较为深刻的研究,如工业布局中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布局中农业适宜性的影响等。

1.2研究领域扩展阶段(1991)1995年)此阶段研究领域开始有较大扩展,各类论文数比例趋于均衡化。

¹在产业结构的特点、发展与优化的研究中,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布局研究的比例发生了改变,产业部门结构研究成为主流(38.46%),产业布局研究迅速下降(23.08%),这说明,学者们已意识到单纯研究产业布局,而不去研究产业结构本身的特征、演化与组合往往难以把握产业布局的形成与发展机制,因此,这一时期,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结构演化、调整等成为重点研究内容。

º在产业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27卷第2期2007年3月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Vol.27,No.2Mar.,2007¹5地理学报6、5地理研究6、5地理科学6、5自然资源学报6、5城市规划6、5城市规划汇刊6、5经济地理6、5人文地理6、5世界地理研究6、5地理科学进展6、5地理学与国土研究6、5地域研究与开发6、5干旱区地理6、5热带地理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1j w037)资助。

收稿日期:2006-04-14;修回日期:2006-09-24中,产业结构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开始下降(14.10%),而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迅速上升(17.95%)。

显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经济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产业结构发展与演化的重要驱动力,两者的关系研究也成为热点。

»这一阶段另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关于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产业政策等的研究论文逐步增多。

1.3 产业部门结构研究为主阶段(1995)2000年)经过阶段二研究领域的扩展,1996)2000年之间,研究成果又呈现集中的趋势。

产业部门结构(50%)、产业布局(25%)的特点、发展及优化即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研究(22%)成为重点,其它领域研究则都有所下降。

其中,产业部门结构的研究深入到产业结构调整、演化的机制问题,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机械扩展到与知识经济、对外直接投资、城市化、重大工程等。

相反,产业布局问题的研究成果则稳定在1P 4左右,对产业结构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的关注继续下降。

1.4 多样化阶段(2001)2004年)2001年以来,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数量增长很快,产业结构研究的领域继续深化与扩展,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此时,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加入WTO 组织等外界环境使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正面临结构全面调整的关键时期,因此,新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方向成为研究热点,出现了对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夕阳产业等新问题的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产业组织与空间布局的新现象)))产业集群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上都开始引导学者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产业结构。

纵观1981年以来地理学者们对产业结构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各个层面之间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形成了产业结构研究内容框架(图1):¹产业结构(产业部门结构与产业布局)的特点、演化、优化是第一个层面,文献最多,70%的文章是专门对此展开论述的。

其中,1991年以前以产业布局研究最多,1991年之后以产业部门结构研究较多。

º产业结构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是第二个层面。

其中,1981)1990年之间以产业结构与自然地理环境为主要研究领域,之后,这方面研究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产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则逐年上升。

»产业组织、产业关联、产业政策的研究是第三层面。

关于产业组织,1995年之前集中于工业区、产业带的研究,2000年之后则侧重产业集聚的研究。

产业关联和产业政策的文献则比较少。

2 研究内容2.1 产业部门结构特点、发展及优化研究产业结构既是地区经济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许多学者正是通过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区域背景、地区经济特点的分析,找出产业部门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具体调整与优化的措施。

这里,突出了产业结构的背景分析和现状分析,如刘毅[2]在改革10年中国工业化过程的大背景下提出工业结构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再调整的必要性和难点;陈修颖[3]提出福建产业与空间结构的调整必须建立在闽台互动的基础上,李诚固[4]从资源利用结构调整、产业与经济地域整合等集成视角,进行了未来东北地区的产业功能定位。

图1 产业结构研究内容框架图Fig.1 Framework o f research fields of industry structure 由于产业部门门类繁多,划分方法各异,多数学者采取一、二、三次产业分类法,其优点是资料获取容易,可比性强,缺点是研究很难深入,不易把握产业结构的实质性问题。

因此有学者(陈国阶,1999)指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要侧重微观结构,还有学者[5]认为我国省区工业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综合专业化部门、部门深层结构、结构质量三方面。

定量方法的运用是产业结构特征研究的重要手段。

许多学者运用相关数学公式进行定量分析。

如侯锋[5]使用差异系数与均衡系数进行工业结构的均衡性和趋异性分析;杨开忠[6]通过结构变化指数分析工业结构变动的特点和方向,并用区位商进行工业相对优势变动的分析;还有一些学者运用属性综合方法进行分析,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层次分析、特尔菲等数学方法都被大量运用。

而关于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一些学者还构造了相应的定量模型,凡杰[7]归纳出工业发展决策分析的网络图,构建辽宁中部工业基地决策模型,侯本旗[8]建立起工业行业优先发展序列选择模型,方创琳[9]构建了工业战略产业系统优选的Weaver -Thomas 模型,王开章[10]建立了工业、第三产业和农业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指出了非线性功效函数定量评估模型。

可见,由于产业结构主要指一种比例关系与组合形式,而产业本身又表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因此定量方法与模型的运用能深入把握产业结构的特征,明确调整与优化的方向。

2.2 产业布局特点、发展及优化关于产业布局的文章,在1990年之前占据主流,这时学者们主要关注单一产业部门的地区分布以及企业的选址、分布问题,其中,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力往往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1990年之后,大家才逐步开始着眼于地区产业的空间合理组织问题,各种产业布局模式被提出,而产业的空间变化趋势也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在产业布局问题的研究中,各种空间图示经常被使用。

如杨万钟[11]提出21世纪上海产业布局将形成/1个核心、3个圈层、6条发展轴线和8个中等城市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型布局模式0;梅林[12]提出了哈尔滨城市经济区的圈层布局战略和点轴布局战略;马延吉[13]提出哈大产业带/三圈一带一轴穿,小集聚、大联合、点轴面、城乡连0的空间布局框架。

但是,一方面地图图示还不是使用得很普遍(比例只有14.6%),一方面所使用的地图图示往往比较简单,反映的内容较为单薄,说明对产业布局这样抽象空间的表达力度还欠缺。

关于产业部门的选择,学者们较多关注工业布局,这方面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