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测验(word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同步测验
一、选择题
1.近代的天津孟氏家庙,中式四合院布局,是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为主的砖木结构建筑,但沿街立面采用了意大利风格的方壁柱,阳台也采用了西式的铁花栏杆。
这体现了()
A.中西合璧成为时代潮流
B.国人崇洋风气盛行
C.中西文明的交流与碰撞
D.传统文化失去活力
2.20世纪20年代后期,新式里弄(里弄类似于北京人说的胡同)开始出现在上海租界,其外形接近欧洲近代住宅的建筑风格,室内装修精致舒适,室外弄道宽敞,楼前庭院葱绿,居住环境优美。
由此可知,新式里弄()
A.重视外观而忽视使用功能
B.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C.反映了国人崇洋媚外心理
D.优于中国传统式建筑
3.1902年清廷颁布《劝行放足歌》诏书:“照得女子缠足,最为中华恶俗。
惟当缠足之时,任其日夜号哭。
对面置若罔闻,女亦甘受其苦!为之推原其故,不过扭于世俗。
意为非此不美,且将为人怨怒。
务各互相解释,切勿再事拘囿。
”这从实质上说明()
A.世俗偏见阻碍社会进步
B.清末女子普遍放足
C.清政府顺应近代化潮流
D.清末政府迫令放足
4.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
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经基本被清除
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
D.晚清时期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5.如图分别展示了20世纪70到90年代我国流行服饰的变化情况,导致这种变化的政策因素是()
A.外来文化的影响
B.服装业迅猛发展
C.改革开放的实施
D.穿着品味的变化
6.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诫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诫缠足示》《劝诚缠足示谕》等。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
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
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接受
7.1985年,丁聪先生针对当时中国欧风美雨的艺坛生态创作了漫画《什么时候轮到我们上》。
下列对漫画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A.西洋艺术优于中国传统艺术
B.中国传统文化彻底没落
C.中国民族文化受到冲击
D.国人完全摒弃传统文化
8.1872年英国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其成功核心在于大规模的新闻报道和全面介入社会生活的报刊讨论,讨论围绕公众关心的话题展开,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说明了()
A.报刊推动民众生活的近代化
B.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
C.报刊引导民众参与社会政治
D.科学知识得以进一步普及
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民众的物质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以下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的试播
②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开通
③邮政和电信合一局面的开创
④中国第一条城市地铁的运营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①④③②
10.新中国成立前,由于为数众多的旧产婆釆用落后的接生办法,造成了严重的产妇和婴儿死亡问题,1955年,中国农村通过训练和改造旧产婆,实行新的接生法,使儿童的成活率明显提高。
这说明当时()
A.优生节育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B.农村妇女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C.科学扫盲推动社会改造深入
D.党和政府工作重心仍在农村
11.20世纪50~70年代末中国票证种类获多,有粮票、布票、油票、棉花票、鱼票、肉票……那时的人们可谓视票证为“命根子”,称之为“票证时代”。
这个时期的中国()
A.人们生活水平总体差距不大
B.个人崇拜思想盛行
C.绿色军装成为最时尚的服饰
D.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12.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下列春联词句出现时间最晚的应该是()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河深海深没有阶级友爱深”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13.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
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
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面外罩以有眼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这表明当时的上海()
A.五四运动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B.中西观念存在冲突
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
D.政府禁止服饰西化
14.如图的3张图片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年画中的妇女形象。
这些年画反映了()
A.女性社会地位已显著提高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生活水平已明显改善
D.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效显著
15.19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造反,城市市民常常成为农村反抗的对象。
而到了20世纪初,民变常常城乡互动,其中既有旧的力量,也有新的力量,而且彼此呼应。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B.清政府损害了城乡民众的根本利益
C.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壮大
D.城市与农村社会经济得到协调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6. 服饰中的历史
服饰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
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历史变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等各种条文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
——康有为1898年9月递呈光绪皇帝《请断发易服改元折》(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特征?
(2)概括材料二中康有为的主张。
康有为持此主张的理由主要有哪些?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1872年《申报》刊登的衡隆洋货行的广告里可以看到,这家洋货行所经销的洋纺织品有羽绫、羽茧、羽绉、花素羽纱、羽毛哔叽、哈蜊呢、哆哕彩呢等毛织品,还有新式五彩花布以及各种牌子原布、粗细斜纹洋标布等多种洋布。
丰裕行有“新到做鞋用牛皮并皮带”,“外国顶高鞋皮、英国鞋底皮出售”。
另外,各色洋袜、洋手帕、洋巾等也颇受欢迎。
材料二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式马车传入上海,不仅用于载客,也用于邮递、洒水、载物等。
1874年又从日本引进人力二轮车,将车身涂成黄色,人称“黄包车”,很快风行于沪,有钱人多备有“黄包车”。
“1876年6月30日,淞沪铁路上海至江湾段正式建成,试行通车,全长5英里。
火车共七节,一次可载150人。
”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丁琦《从19世纪70年代〈申报〉透视晚清上海社会生活》
材料三随着电话事业的发展、电话制式的改进以及电话广告的宣传,20世纪30年代,上海电话通讯“乃成为公私接洽之必需品,几至家有户设之概”。
据时人记载,依据其电话用途的差别,电话用户可被分为两类,“凡电话之用途大部为营业者,则列入营业用户。
至于电话偶然用于接洽营业,其余大多数时间作社交或家庭事件者则列入住宅用户”。
——摘编自霍慧新《电话通讯与1877~1937年间的上海商民生活》(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上海出现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进步产生的影响。
1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
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材料二2009年谁最红?小沈阳。
“一夜成名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和媒介发达的综合产物”,华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迟毓凯这样认为。
如今,互联网大行其道,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敢于追求成功、成名的“弄潮儿”,他们敢想敢秀,反映了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体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能够自发营造社会效应的网民,他们借“造浪”实现自我价值,间接满足心理期待。
材料三春节联欢晚会所展示的节目内容作为一种讯息,反映了社会的文化走向与趋势。
2009年春晚造星意识的成熟也反映了现代商业社会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植入式广告提高了春晚的商业价值,而这些都源自媒介自身存在的需求与压力。
刘谦和小沈阳的走红和春晚的商业化运作是分不开的······(春晚)本该是一场风格各异的饕餮盛宴,却成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的重复节目。
在一片唏嘘声中,春晚开始思索新道路。
2009年刘谦和小沈阳为春晚增添了一丝时尚气息,展示了平民风采。
材料四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
······大多数人主张剪去辫子,谁要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求时髦”。
材料五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昧,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
以致于在民国初全国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据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导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2)据材料二、三,指出当今大众传播的媒介有什么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四、五,说明当时的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选择题
1.C
2.B
3.C
4.C
5.C
6.B
7.C
8.A
9.A10.C
11.A12.D13.B14.B15.B
二、材料分析题
16.(1)特征:森严的等级制度。
(2)主张:易服。
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17.(1)现象:种类繁多的洋纺织品、皮质用品逐渐进入上海市民的生活。
原因:鸦片战争后,大量洋货的输入;西方服饰文化的渗透;晚清时局的变动。
(2)影响: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18.(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
主要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电视和互联网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媒介。
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的解放;电视和互联网的资讯与娱乐功能的优越性等。
(3)重要变化:剪发辫;更新服饰;肯定西方社会生活习俗;否定传统生活习俗。
主要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许多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西方文明的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