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族”群体的形成和消亡机制研究
关于“蚁族现象”研究的调查报告
关于“蚁族”研究的调查报告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以北京及上海等大城市的蚁族聚集的地方为样本。
从蚁族的基本情况、蚁族的特点、蚁族的产生、蚁族的住房四个方面为分析对象,向我们展现了蚁族的现状。
由于时间有限,本人不能近身去参加调查活动,但是根据有关人士的调查报告。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蚁族”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
他们是犹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
一、蚁族的基本情况毕业院校重点:37.3%,非重点:62.7%从事职业文秘、推销员、营业员、客服跳槽频率 16.3%半年到一年就换工作,半数被访者经常跳槽月收入 1000至1500元每天工作时间普遍高于8小时,多为10到12小时工作满意度 4成人认为“一般”,3成人满意,3成人不满意人均租住面积以15-20平方米为多,占40%;其次是21-30平方米,占21% 在调查的这些南京“蚁族”中,普遍来自南京市以外的其他各县市。
其中,半数以上的“蚁族”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少部分“蚁族”来自小城市或县城,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他们大多租住在离市区相对远些的老小区,甚至棚户区,如江宁、马群、栖霞等地;若租住在市区,则属于典型的合租“蜗居”,一间房里以上下铺的形式住了很多人。
每月房租水电支出以100-300元居多,占四成;除房租外的其他支出水平,以700元以下的居多,占七成。
虽然大多家庭条件一般,但调查中的五成“蚁族”都坦诚,需要家里支援。
调查显示,“蚁族”年龄主要集中在22-29岁之间,这个比例占到全部调查人数92.8%,可见“蚁族”中绝大多数为80后。
就婚姻状况而言,今年的蚁族全国调查显示,86.9%的受访者为未婚,13.1%为已婚,不存在离异和丧偶的情况。
二、蚁族的特点廉思,80后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
他对北京市多个大学毕业生聚居村进行了历时两年的调研,“蚁族”这个新词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他也被时代赋予了“蚁族话事人“的标签。
“蚁族”生存状况调查
“蚁族”⽣存状况调查2019-10-16近年来,“蚁族”逐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泛关注。
“蚁族”指的是毕业后⽆法找到⼯作或⼯作收⼊很低⽽聚居在城乡接合部的⼤学毕业⽣。
“蚁族”,是对“⼤学毕业⽣低收⼊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随着中国社会城市化、⼈⼝结构转变、劳动⼒市场转型、⾼等教育体制改⾰等⼀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学毕业⽣选择在⼤城市就业。
再加上我国就业形势变化、房价过⾼、⼤学⽣就业观念滞后等原因,在⼀些⼤中城市逐渐出现了这⼀特殊的群体。
这个群体和蚂蚁有许多相类似的特点:⾼智、弱⼩、群居。
“蚁族”群体在全国已有上百万规模。
作为⼈⼝⼤省,河南“蚁族”的⽣活情况如何,他们⼜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为了深⼊研究河南“蚁族”产⽣的原因,并对该群体可能对社会产⽣的影响提出可⾏的对策和建议,共青团河南省委宣传部课题组采⽤问卷的⽅式,选取河南省9个地市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进⾏抽样调查研究。
调查:过半⼈认为居住条件差、对收⼊不满意,六成⼈对现状⽆奈彷徨随着⾼校扩招的逐年深⼊,中国⼤学⽣数量出现井喷之势,与社会岗位需求之间的供求关系也出现了明显反差,⽂凭⾼低不再是⼯作好坏、收⼊⾼低的唯⼀标准。
被调查⼈员中,⼤专毕业⽣占32.50%,本科毕业⽣占56.34%,硕⼠研究⽣占1.1%。
由此可见,⽬前构成“蚁族”的主要是⼤专⽣和本科⽣,研究⽣占的⽐例很少,但有扩⼤的趋势。
这说明,⽬前⾼学历仍有就业、待遇⽅⾯的优势,但优势在不断丧失。
值得提出的是,学历层次的分布还和城市的繁荣发达程度有关,越是经济⽂化较为发达的地区,学历层次较⾼的蚁族⽐例越⾼。
在⾝份认定上,被调查⼈员表现得泾渭分明。
有49.6%认为⾃⼰是“蚁族”,50.4%认为⾃⼰不是。
“蚁族”另⼀个特征是群居。
他们的居住地主要集中在城中村或城乡接合部,以承租居民房屋为主,承租形式并⾮像以往的以六七⼈合租为主,反⽽呈现多样化趋势:既有独租、⼆⼈合租、多⼈合租的,也有寄租的。
浅议蚁族现象
关于蚁族问题的几点看法蚁族现象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生的又一社会问题。
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扩招严重,与此同时,全球经济长期低迷,长期依赖以出口为主的国内市场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从而产生了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无法就业的困境。
目前,我国的发展由农村向着城镇化转变,大量的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造成城市住房紧张,并且我国商品房市场开放时间较短,住房结构很不合理,城市住房价格高涨。
这些多重因素的综合就形成了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
结合个人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查阅的一些资料,关于蚁族我有以下几点看法: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这种说法是在查阅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情况,欧洲和美国也都曾面临这样的问题,以计算机为产业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几年年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剩余劳动力必然要转移,工业的现代化又促使全民教育成为可能,所以就产生了有的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不再是稀缺资源。
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某个阶段必然现象,是社会发展进入平缓期前的暂时性冲突。
二是社会资源的严重不均衡导致的严重后果。
近些年来,贫富分化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差距也越来越大。
以北京为例,他是中国的首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有全中国最好大学和教育资源、最好的医疗环境、便利发达价格低廉的交通网络等,过多的优势资源必然吸引更多的人口集中到某个地方去。
现在甚至形成了恶性循环,投资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到这些城市,与此同时,又吸引更多的人流向这些城市,出现问题再投资建设,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反复,造成了这种严重后果。
要解决这个问题,重要的是发展其他一些中小规模的城市,不断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缩小这种差距,把人口从这些大城市中吸引出去。
三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自己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出差,看到以前的同学们生活在大城市的艰辛,我问他们回去是不是更好点,他们大多数人的回答挺一致的,混不出个名堂来不好意思回去,家里的父母也不了解在外面有多辛苦,只是知道孩子在大城市工作,给邻居们说起来,觉得脸上有光。
有关蚁族的论文
摘要“蚁族”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
该群体高知、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在社会上主要从事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
浙江的大多数大学都坐落在杭州市,杭州也成为浙江本省大学生就业的首选目标,面对日益增多的“蚁族”,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当下“蚁族”的现象及本质。
第一部分发现问题,即存在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成为蚁族这一现象;第二部分做调查,通过案例对比等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得出蚁族的主要特征;第三部分结合调查结论,通过查阅资料,借助某些实用工具,深入剖析蚁族出现的原因;第四部分根据得出的原因,针对蚁族的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求能够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和蚁族们提供有效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
关键词:“蚁族”教育就业住房1.绪论1.1 研究背景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但“蚁族”现象似乎在为大学生毕业后的状态敲响警钟,高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在就业问题上不能只关注数字,更应该看到数字下面毕业生真实的生存状况和他们渴望教育体制改变的无力挣扎。
1.2 研究意义让“蚁族”有一个相对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是社会的责任。
而一个城市怎样对待外来人员,既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襟怀与底蕴,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城市管理者首先应设法让这些群体获得相对低廉、卫生的居住环境,条件允许的话,还应当建造若干廉价公寓,使之成为“蚁族”居住和工作的“中转站”。
处于“生存之上,生活之下”状态中的“蚁族”,不该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蚁族”的青春与梦想,需要整个社会的呵护与关爱。
2.关于“蚁族”的概述2.1“蚁族”的定义蚁族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弱势群体——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
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具有诸多同蚂蚁类似的特点,如高智商、群居态、个体弱小等。
根据该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冠之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
浅析“蚁族”现象
浅析“蚁族”现象“蚁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具有高知、弱势、低收入、聚居生活、不被关注等特征,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
其日益壮大的队伍引起了社会的充分关注与重视。
本文通过分析“蚁族”的生存现状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蚁族”的生存现状“蚁族”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
他们怀揣梦想,可微薄的薪水,勉强度日的生活现状让他们无所适从,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断裂让他们不知所措。
1.“蚁族”的物质生活“有工作,没生活。
”、“生存之上、生活之下”这似乎是对“蚁族”群体最确切的概括。
据调查研究显示,“蚁族”多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如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和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低收入、临时性的工作,绝大多数群体成员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靠家里接济度日。
该群体成员收入的70%以上用于支付房租与承担基本生活保障,其“恩格尔系数”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标准。
“蚁族”没有固定的居所,他们是“漂流”一族,随时可能被房东“扫地出门”。
2010年,北京“蚁族”的主要聚居区——北京市唐家岭村面临拆迁,大约5万唐家岭租客不得不另觅他处。
他们被灯红酒绿、纷繁多彩的城市生活所围绕,忙碌了几多个春夏却依然无法跻身其中;他们身处一个欲望泛滥的世界,却深陷可望而不可得的窘困境地。
2.“蚁族”的心理状况“蚁族”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消极完美主义特质明显。
他们面对从“天之骄子”到“劳动力产品”的巨大落差,教育体制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使得他们不得不与农民工、城镇下岗工人竞争同一个职位;他们面对自身刻苦奋斗却得不到仅依靠父辈权力、人脉即可获得好工作的社会现实,没有“硬”关系,在与富二代不公平的竞争中他们败下阵来。
一直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他们,面对就业的挫折,生活的失落,产生了对前途对生存的迷茫。
蚁 族
蚁族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结构性因素的变化,大学毕业生中出现的“蚁族”现象已聚集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本文从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命题特点切入解读了蚁族的由来、出现的原因及相应的措施。
一、“蚁族”的由来“蚁族”,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他们年龄集中在22~29岁,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平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聚居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高校云集的大中城市的城乡接合部,拥有高智、弱小、群居等诸多类似蚂蚁的特点。
“蚁族”是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
二、“蚁族”出现的原因“蚁族”现象涉及到两个要点: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二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差距。
具体来说造成“蚁族”现象有以下几点原因:1、我国当前的就业大环境造成的。
在整体就业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高校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很多大学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对口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当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激励政策不够完善时,由于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生存条件和发展机遇的优越性,使得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一定见识、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大学毕业生宁愿忍受暂时艰苦的生活条件,也不愿意远离城市。
3、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大学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去精英化”,大学生由优势群体转为相对弱势群体,而“蚁族”自身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4、政府等相关部门保障措施相对滞后。
大城市房价一路飙升,而公租房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大量大学生在城乡结合部滞留。
三、减少蚁族,改善蚁族的生存状况的措施减少蚁族,改善蚁族的生存状况着力从三方面入手:1、政府工作——平衡区域发展,解决就业问题;2、高校教育——合理的专业设置,切实的就业指导;3、大学生自身——正确的择业观、以就业为出发点的实力提升、克服困难勇于突破的决心。
我国都市“蚁族”群体的困惑与出路
我国都市“蚁族”群体的困惑与出路摘要:“蚁族”是从2008年开始,流行于网络的一个新词汇,主要是指毕业后聚居在城中村的大学毕业生群体,具有高智、弱小、群居的特点,由于其队伍越来越庞大,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首先根据他们的现状分析所处的困境,然后探讨解决“蚁族”困境的对策。
关键词:蚁族;所处困境;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B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5A-0033-02一、“蚁族”群体的现状与困惑“蚁族”的特点是高智、弱小、群居,绝大多数属于80后,是大学扩招时代之后的“过剩人才”。
据称,“蚁族”群体已经成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正在形成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群落,他们的困惑也值得关注。
1.对知识得不到合理利用的困惑我国的大学生受教育的年限长,投资规模大,对于家庭所付出的成本,在短期内,回收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
前几年由于热门专业排行榜的盛行,使得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建筑、财会、行政管理等专业的人才供大于求,这些专业的岗位达到饱和,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接受与专业不对口的职业就意味着失业,如果接受这种职业,根本无法把大学时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个体劳动者的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而自己高学历的背后隐含的巨大教育投资成本也得不到如期回报,这就造成教育投资的巨大浪费,也给毕业生心理上带来很大的负担。
也可以说,“蚁族”损失最大的不仅仅是财富,而是身份的沉沦。
以前作为骄子,现在沦为“蚁族”,巨大的家庭投入产出这么微小的果实,让他们身心都受到了伤害。
2.对于自身发展方向的困惑目前,在大城市生活的“蚁族”由于经济能力和收入水平的限制,居住环境和就业前景都很不乐观。
首先,在居住环境方面,目前大城市房价最近几年已经上涨到一个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步,虽然最近有所波动,但是大幅度下降可能性依然不大。
“蚁族”作为新一代的城市移民,虽然拥有学历、知识和能力,但是他们没有能力在大城市购买住房,只能在聚居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城中村”中。
我对“蚁族”现象的看法
我对“蚁族”现象的看法刘静媗"蚁族"现象的产生,既有国家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也有我国户籍制度的因素;既有"聚居村"本身个性的问题,也有城乡结合部共性的问题;既有大学毕业生本身个性的问题,也有流动人口共性的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状况,金钱和权力越来越成为公众追求的对象。
自从隋唐开创的科举制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在我国人民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
据调查显示,"蚁族"大多来自农村和县级市,家庭收入较低,他们的父母处于社会中下层。
对于"蚁族"成员来说,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但当今时代,在这权力和人情社会,越是"苦读"的平民家庭出身的孩子,机会可能越少。
许多靠近权力的机关和垄断行业里,越来越没有平民和贫苦人家孩子的缘分。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生、对社会具有重大的影响。
据调查显示,"蚁族"完美主义人格倾向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自我期望较高,具有远大的理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极高的成就;所定下的目标远远高于周围人群;比较倾向于理想主义。
"蚁族"主要是毕业五年内的大学生,刚接触社会,处于为梦想奋斗的初期,具有较高的理想和信念。
尽管"聚居村"的条件艰苦,但他们拥有着较高的目标和期望,仍然愿意留在那里为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拼搏。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人生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很明显大城市就业机会比较大、生活条件优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很多从农村考出来的大学生,便抱定了不再回去的决心。
可是在他们的家乡,在比城市更为广袤的农村,更需要他们这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去建设。
大城市的生活条件不一定就比农村好,就是那种崇尚金钱和权力、追求都市生活的错误价值观,促使着他们选择留在大城市,聚居在一起,过着蚂蚁般的生活。
漫谈蚁族
漫谈“蚁族”陈凯丽“蚁族”是指那些像蚂蚁一样有着较高的智商,但收入少,买不起房子,在城乡结合部过着群居生活的大学毕业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廉思教授在《蚁族》一书中提出这类群体是继农民,农民工,和下岗职工之后出现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然而,又有多少人在关注着他们,并且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这个群体的队伍和力量悄然地发展壮大伴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不容得我们漠视。
(一)是什么催生了“蚁族”“蚁族”这一群体并非是一朝一夕就产生的,它的存在发展以及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和解决问题的复杂性折射出其产生发展的渐进性,它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经过思考,我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城乡差距大。
农村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资源的不足,以及人口问题的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程度远远落后于城市。
在农村,村民的民主权利意识淡薄,而在城市,人们自身的维权意识普遍强烈,这为他们今后生活发展提供了保障。
农村的教育文化水平低,而城市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资源雄厚,在城市里发展不仅满足了这些毕业大学生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同时,扎根于此,将来也可以为后代营造一个优厚的成长环境,正所谓“赢在起跑线上”。
农村发展的滞后性,满足不了多层次的就业需求。
而城市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了多样的就业岗位,毕业生到城市里谋生将会有更多可供选择的机会。
再者,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落后,而城市里聚集着各种门类的专家,医疗和水平高超的医疗队伍,拥有着先进的医疗设备,可极大地满足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
以上城乡状况的现实对比,使得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得不高于农村。
2、高校扩招,教育体制的改革。
我认为这是造成“蚁族”群体产生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直接因素。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31省份具有大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近1.2亿,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到8930人,而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的大规模扩招。
关于“蚁族”现象的思考
关于“蚁族”现象的思考“蚁族”这个词,曾经随着《蜗居》等一系列反映80后现实生活的电视剧的热播而引起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也引发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深思。
蚁族为什么会出现?他们的出现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其实,仔细分析一下现如今的社会制度,以及人们真正逐步转变的思想观念,蚁族的出现并非偶然的。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才程度的不断加深,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较大幅的转变;加上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社会制度的变化,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惯性。
在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就业形势变化、房价过高、就业观念滞后等种种原因,在大城市中逐渐出现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蚁族”。
蚁族,简单的说: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他们和蚂蚁有着相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
“蚁族”群体在全国已有上百万规模。
与现实生活中“蚁族”的庞大数量相比,在社会关注度上,“蚁族”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
在外来流动人口成为新闻媒体和文学作品关注的主题,同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话语和焦点时,“蚁族”却埋没于“青年农民工”、“流动人口”、“北漂族”等字眼之下,他们既没有被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野之中。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再看他们的生活现状,他们群体普遍扎根在城中村,那里房租低廉,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可以聚集于此,房租比较便宜,吃住相对自由。
蚁族收入微薄,生活中自然是能省则省。
城中村里的房子租金少,村子越往深处的越便宜,选择这样一个地方,一人住着一间10来平方米的小单间,几百元房租,吃饭自己打点,这些也许就是他们能承受的一个生活的标准。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所以很多毕业生第一份工作都是先养活自己再谋发展。
曾经有80后的蚁族被采访时把自己比作“打不死的小强”,真实而又充满了酸楚。
而蚁族最真实的生活和奋斗状态,也让我们带着全新的目光去认识80后的坚强与担当!“生存之上、生活之下。
“蚁族”成因、潜在危机及解决途径探讨
“蚁族”成因、潜在危机及解决途径探讨概要:中国大学生“蚁族”的问题的解决需要基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出发,来发掘解决的建议和措施。
大力发展中小城市:目前蚁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大城市的发展优于中小城市,因此大力进行中小城市的经济发展,改善中小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市场,为高校毕业生提高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势必吸引蚁族回乡发展。
中国大学生“蚁族”是一个非常大的一个群体,可以从几个方面概括他们的现状。
从年龄上来看,他们基本上都出生于80年代和90年代,年龄介于22到30岁之间。
非常年輕,处于人生的奋斗阶段。
他们中的大多数毕业时间较短,基本上在五年之内。
从聚居的区域来看,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北京和上海是他们的首选,因为这两个城市经济发展势头较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其次的选择是深圳、广州、天津、西安、武汉、沈阳等等。
从所从事的职业来看,主要做的是一些临时性的工作,稳定性很差,经常跳槽。
主要作市场营销、保险推销、内勤、餐饮服务等工资低微的工作,有的还处于半工作半失业状态。
他们的工资水平基本上在2000元左右,没有三险和其它福利,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2]。
这一群体的社会安全感较低,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工作的单位大多数是私营企业,因为企业法律条款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这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没有按照《劳动保护法》为职工提供应有的保障。
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生活安全感低,他们聚居在城市的郊区,社会治安水平很差,人身和财产安全不能保障[3]。
1、中国大学生“蚁族”形成的原因分析中国大学生蚁族这一庞大的群体的形成原因具有多重性,需要从教育体制、企事业单位需求、国家就业政策、家庭环境背景、个人的具体条件与观念等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教育体制:蚁族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而相应的就业体制没有及时调整,进而造成这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所形成的一个断层。
企事业单位需求:目前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和知识体系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存在着很大的背离,企事业单位着重于毕业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大多数还是流于理论化,由于现实条件的缺失,导致高校虽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但是也无力改变。
浅析蚁族
浅析蚁族成因和解决对策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他们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蚁族,也就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这个群体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大学毕业、低收入、聚居。
他们虽然受到社会一定程度上的关注,但并没有完全走进大众的视野。
两年后,我也大学毕业了,也许我也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分析蚁族现象的成因,将会为我以后找工作提供很好的帮助。
一、蚁族形成的原因(一)自身原因:一方面,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相对滞后。
虽然国家、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引导大学生就业。
但是很多学生在思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转变,越是人才饱和的发达地区或大城市,前去择业的就越多,反之,越是急需人才但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或农村越难招到人才。
“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大学生们追求群体间的认同感。
缺乏社会历练的大学毕业生刚刚步入社会,熟悉的人群能给其较大的安全感。
因此,他们往往在毕业前和同届同学、老乡或者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联系,希望与他们居住在同一区域,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聚居村”。
(二)、高校的原因:一方面一是大学扩招造成的就业压力。
与经济增速的放缓相反,逐年增加的大学生人数,给应届大学毕业生增加了许多就业压力,这种压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需求有很大差异。
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社会化,实行自主择业,但市场需求情况并没有及时成为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划定的风向标。
招生更多的是按照办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基本条件决定,这就造成了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导致大学生就业出现困难。
(三)社会原因:一是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首批扩招大学生进入社会,与下岗再就业职工和民工潮汇聚成的就业洪峰,造成我国就业压力空前增大。
由于多年累计的未就业人群,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难以马上解决。
二是国家就业政策的调整为一部分人继续留在大城市提供了政策支持,使得一部分学生继续待在大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或学习技能。
关于“蚁族”群体问题研究综述
动力市场可供 给岗位 的稀缺 ,也源于大学毕业生 的求
职意愿及其就业 能力不足 ,还源于劳动力 市场供求 匹 配 的效 率 不足 。针对 我 国近年来 出现 的 “ 族 ”现 蚁 象 ,研究者们进行 了大量 的研究 。他们认 为 ,由我 国 高学历 群体 无法 实现 有效 的 “ 知识 就业 ”而 引发 的 “ 蚁族”问题 的主要原 因 ,有如下几个方面 :
积不足 1 0平方米 的城 乡结合部 或近郊农 村 ,已经形 成了一个个聚居 区域一 “ 聚居村”[。 6 ]
会需求脱节 ,导致 结构性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 不健全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 完备 ,导致摩 擦性失业 ;
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城市内部主要市场和次
要市场 的分割 ,导致 自愿性失业 [。 n ]
论 支持 。
务 、教育培训等 临时性工作 为主 ,有 的甚至处 于失业
半失 业状态 ;第三 ,从 家庭 背景上来说 , “ 蚁族 ”
中的绝大多数成员来 自于经济欠 发达地 区的农村或小
城镇 中较低 阶层 的家庭 ,希望毕业后能够依靠 自己的 劳动所得来 回报辛勤劳作 的父母 ;第 四,从年龄上 说, “ 蚁族 ” 的年龄 主要集 中于 2 岁 到 2 2 9岁之 间 ,
效 的 “ 识 就业 ” 知 ,表 现 为一 定 程度 上 的 “ 识失 知
业” ,是引发 “ 蚁族 ”问题 的主要原 因 ,这 既源 于劳
场需求增长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造成劳动力市场上 大学毕业生供给远 大于需求数量 。另一方面 ,大学毕 业 生求 职预期 与实 现条件 错位 、 “ 及化 ”教育 与 普 “ 精英 ”就业 错位 、培养模 式与 “ 场”需求错 位等 职 方面 的供求结构错位【。还有研究者从 需求 、供给 以 1 2 ] 及供求 匹配等三个角度来分析我 国当前大学毕业生无
浅析“蚁族”形成的社会原因及缓解对策
浅析“蚁族”群体形成原因及缓解对策****(*****学院****系2007级*班陕西** ****)【摘要】近年,“蚁族”作为又一代新生的弱势群体,引发了众多的社会争议:有人视“蚁族”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有人却说“蚁族”问题岂可轻视……文章通过对“蚁族”这一现象以及随之引发的社会问题的分析,深究了其形成的社会根源:高校扩招、大学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下降及亚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而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达到改善“蚁族”生活环境、重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信心的目的。
【关键词】“蚁族”形成原因缓解对策你可曾留意过蚂蚁这种小动物,它小到总让人忽视;那你可曾听说蚂蚁运大象的故事,其强大又是如此让人震惊。
蚂蚁是膜翅目昆科虫。
拥有25万个脑细胞,在所有昆虫中,是最聪明的物种。
它们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
它们聚居而住,少则几十只,多至几万只。
它们很渺小,幼卵只有0.5毫米,成蚁也仅有1~2厘米,[1]也正是因为如此之小使得有这样一句俗语“捏死**,就像捏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种群体竟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
2009年,北京大学博士后廉思正式出版了他历时2年实地考察出的这本《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在这本书中,他将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
该群体高智、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是在中国的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校扩招、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因素下产生的。
[2]他们受过高等教育,大都来自农村、怀揣梦想,希望能扎根于大城市,可现实只容得下他们聚居于繁华闹市的城中村中,他们的房子大都不足10平米,月收入均在1000-2000元,可它们仍相信:我们都还年轻,我们需要向上的动力,需要持续学习的能力,需要乐观的精神,“也许迷途的惆怅揪碎我的脚步,可我相信未来给我一双梦想的翅膀;虽然失败的苦痛已让我遍体鳞伤,可我坚信光明就在远方”。
蚂蚁种群社会结构研究
蚂蚁种群社会结构研究蚂蚁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昆虫,其种群社会结构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在蚁群中,各个蚂蚁个体依靠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许多复杂的任务,如寻找食物、筑巢、保卫领地等。
本文将介绍蚂蚁种群的社会结构、分工合作机制以及其在科学研究和应用领域的潜在价值。
一、蚂蚁种群社会结构蚂蚁的种群社会结构分为多个个体组成的蚁群和个体蚁群内的各个等级或角色。
蚁群内个体之间通过化学信号进行相互交流和协作。
在蚁群中,一般会有一个或多个雌性蚂蚁作为女王,负责为蚁群繁衍后代。
其他蚂蚁个体则分为工蚁、士兵蚁和雄蚁。
工蚁负责巢穴建设、寻找食物等任务,士兵蚁负责保卫巢穴和领地,雄蚁则参与繁殖活动。
二、蚂蚁的分工合作机制蚂蚁的分工合作是其种群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
蚂蚁个体之间通过一系列简单的刺激-反应机制来实现有效的任务分工和协作。
不同的蚂蚁个体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化结构,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
例如,士兵蚁具有较大的颚部结构,可以用于咬住敌人进行防御;而工蚁则具有适合挖掘和运输的口器结构。
同时,蚂蚁之间也通过触角和分泌物等化学信号进行沟通,协调各个个体之间的行为。
三、蚂蚁种群社会结构研究的意义1. 进化基础:蚂蚁的种群社会结构研究对于了解动物社会行为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蚁群中的不同个体角色和其随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可以揭示物种适应性进化的机制。
2. 蚂蚁算法:蚂蚁种群的分工合作机制启发了计算机领域的科学家们发展蚂蚁算法。
蚂蚁算法模仿了蚂蚁个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策略,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复杂优化问题。
3. 社会行为研究:通过观察和研究蚁群的社会行为,可以提供有关其他社会性动物行为的参考。
蚂蚁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其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构可以为研究其他社会动物行为提供重要线索。
四、蚂蚁种群社会结构研究的应用潜力1. 农业领域:研究蚂蚁种群社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蚂蚁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蚂蚁可以帮助控制其他农害昆虫的种群数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蚁族”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业。
应有 的效果 。
。。
l l 羹 工 冒 ll
■_
随 着城 市化 的快速 发展 , 城 市规 模 的不 断扩 大 ,在 城市 中
也 产生 了这 样 一 个庞 大群 体——
备 高等教 育 经 历 ,有 一 定学 识水 平 。第 二 ,绝大 多数 来 自乡村或
县 城 中低 收 入家 庭 。大学 毕 业后
族” 由于 自身工 资收 入较低 ,在 大城 市生 活 花销 比较 大 ,因而 绝 大多数 “ 蚁族 ”成 员成为 “ 月光
低 ,且 很 不稳 定 。 由于 刚参加 工 i 作 不久 ,工资 待遇 不 高 ,缺乏 工 作 经验 ,加之 对 自己的求 职 目标
和 工作 理 想不 够 明确 ,往 往难 以
我 国大学 毕业生 人 数逐 年增 加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高校 毕业 生就 业从 过去 的 “ 统包
统揽 ”转 变为 毕业 生和 用人 单位 “ 自主择 业 、双 向选择 ” 。与 此 同时 ,我 国社 会正 经 历城 市化 、
换便 司空见惯 。调查 中9 % 3 的受访 零 ” 的群租 行 为 ,显然 没有起 到
市场 竞争 激烈 的现代 社会 ,
大 学毕 业 生想 找到 与所 学专 业 完
正 处于 初 入社 会的 年龄 阶 段 ,具
于人均 月租金 不足4 0 、人均居 _ 全 对 口的 职业 岗位 越来 越难 。调 0元
研 中有近7 %找不到与所学专 业对 0 口的 工作 ,这 在一 定程 度 上使他 们感 到在 现职 工作 岗位 上 “ 用 无 武之 地 ” ,认 为 自己怀才 不遇 ,
蚂蚁群体行为的生态与进化研究
蚂蚁群体行为的生态与进化研究蚂蚁是一种极具社会性的昆虫,它们生活在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每只蚂蚁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像工蜂、士兵或是女王。
当这些蚂蚁互相合作时,它们能够完成很多需要大量参与者的复杂任务,比如采集食物、筑巢、护卫、救援和协同捕猎等。
从群体行为到生态角色蚂蚁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密切相关,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基础,而群体行为又反过来影响个体行为。
例如,抗击外来入侵者时,需要士兵蚂蚁集体行动,而筑巢行为则需要松散的组织结构。
此外,蚂蚁的行为还受到环境的影响。
例如,一些种类的蚂蚁在炎热的环境中会减缓行动,而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更活跃。
除了个体行为的多样性,不同种类的蚂蚁在群体行为中也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一些蚂蚁种类能够建立高度有组织的“超级殖民地”,如火蚁,而一些蚂蚁物种则形成不断变化的小团体。
蚂蚁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然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例如,蚂蚁对于分散种子和清理尸体起到了重要作用,还有一些蚂蚁种类能够控制其他昆虫的数量。
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和环境改变,蚂蚁群体行为发生了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进化与适应蚂蚁的复杂群体行为是逐渐进化而来的,它们已经发展出了一整套行为模式和物种间的交互规则,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
然而,在不同的环境中,蚂蚁可能会遇到不同的适应挑战。
例如,在干燥的环境中,蚂蚁需要利用独特的行为策略来寻找水源,而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蚂蚁可能会演化出更多的防御机制,以保护自己的巢穴和食物来源。
蚂蚁群体行为的生态学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许多研究者通过模型和实验手段,探究了蚂蚁群体的行为特点、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和适应性策略。
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中复杂的生态系统,也为生物学家进一步揭示进化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线索。
结论总的来说,蚂蚁群体行为作为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热点之一,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应用潜力。
这种高度组织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帮助蚂蚁在面临复杂的生态环境和进化压力时,有效地适应和有效地协作。
蚁族的去留无领导小组讨论
蚁族的去留无领导小组讨论摘要:一、蚁族现象的背景和定义1.蚁族现象的产生2.蚁族的定义和特征二、蚁族面临的挑战1.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2.职业发展受限3.社会融入困难三、蚁族去留问题的讨论1.继续留在大城市2.返回故乡发展3.选择其他城市发展四、对蚁族去留问题的建议1.政府层面的支持2.社会资源的整合3.蚁族自身的努力正文:蚁族,是指那些毕业后在大城市打拼,收入较低、生活压力较大的年轻群体。
他们蜗居在城市边缘,如蚁穴般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蚁族现象的产生,源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
蚁族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他们在经济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生活成本高企,让他们难以享受到较好的生活质量。
其次,职业发展受限,由于学历和人际关系的限制,蚁族成员往往难以找到稳定的工作,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再者,蚁族在融入城市社会方面面临着困难,他们可能因为生活习惯、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难以与城市居民建立起深厚的联系。
针对蚁族的去留问题,无领导小组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部分人认为,蚁族应该继续留在大城市,因为这里有着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
他们建议蚁族成员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拓展人际关系,逐步适应并融入城市生活。
另一部分人则主张蚁族返回故乡发展,他们认为,蚁族成员可以利用家乡的资源和优势,在家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他们认为,蚁族离开大城市,将有助于缓解大城市的压力,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在讨论中,大家也对蚁族的去留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政府层面应给予更多的支持,例如提供优惠政策、保障住房等,以减轻蚁族的生活压力。
社会资源也应得到有效整合,通过职业培训、就业指导等方式,帮助蚁族成员提升自身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蚁族自身也应努力,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总之,蚁族的去留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蚁族的去留无领导小组讨论
蚁族的去留无领导小组讨论蚁族是指拥有高学历却只能从事低收入、低技能工作,生活在城市中边缘的一群人。
他们每天努力工作,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他们的存在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他们的去留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讨论蚁族的去留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蚁族的原因和现状。
蚁族的形成主要是城市化的结果,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年轻人纷纷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然而,他们面临的现实是低薪、低技能工作的竞争激烈,无法实现他们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同时,由于房价高涨和生活成本的增加,蚁族生活在极度艰难的环境中,每天为了生计不断奋斗。
在讨论蚁族的去留问题时,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他们的作用和价值。
蚁族并非无用之人,他们在城市发展中起到了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角色。
他们承担了城市中许多繁重而低端的工作,为城市的运转提供了基础服务。
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城市中的各种服务将无法正常运行。
此外,蚁族的付出也为城市创造了巨大的潜在消费力,他们的消费需求对于拉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讨论蚁族去留问题时,我们应该充分肯定他们的价值和贡献。
蚁族的存在也暴露出了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可持续的问题。
高学历却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使蚁族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人生价值,这种现象不仅使他们个人的发展受到限制,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因此,解决蚁族的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改革,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通过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职业培训,帮助蚁族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竞争力,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更好的机会。
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蚁族的补贴和社会保障的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和社会地位。
社会应加强对蚁族的关怀和支持。
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可以开展相关的支持活动,向蚁族提供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等帮助,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困难并寻求改变。
同时,社会也应加强对蚁族的认同和尊重,摒弃歧视和偏见,让蚁族能够自豪地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蚁族”问题影响因素以及对策研究
摘要“蚁族”新时代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的第四大弱势群体,在很大程度上以80后为主的一群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自己的理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窘迫命运的一群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的大学毕业生的聚居群体。
本文从主要从高校教育体制方面对“蚁族”产生的原因以及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同时提出相应的缓解措施。
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改善这种“蚁族”群居体的现状。
关键词“蚁族”;影响因素;对策研究目录1.引言 (1)2.“蚁族”形成现状以及社会问题分析 (1)2.1 “蚁族”形成因素分析 (1)2.1.1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 (1)2.1.2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4)2.1.3 大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 (5)2.2 “蚁族”形成的社会问题分析 (5)2.2.1 大学生社会期望值降低 (5)2.2.2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加剧 (5)2.2.3 大学生住房隐患和潜在的住房压力增强 (6)3.“蚁族”产生的社会问题及对策分析 (6)3.1 对于高校和政府的建议 (6)3.1.1 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6)3.1.2 加大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投入 (7)3.1.3 对于政府的建议 (7)3.2 对于高校学生的建议 (7)3.2.1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7)3.2.2确立阶段目标,培养前进动力 (8)3.2.3强化综合素质,做到知行合一 (8)3.2.4大学生要勇于创新 (8)结论 (9)致谢 (10)参考文献 (11)1.引言所谓的“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
本来形容拥挤状态及工作任劳任怨、劳动时间长、工作忠良、有团队精神的日本居群。
广义“蚁族”可分为狭义蚁族(即典型蚁族)、蚁居族与蚁工族。
借指蚁居族:低收入劣居群体。
这里是形容中国低收入聚居群体。
包括城市拥挤聚居的普通市民、农民工、高校毕业生、技校毕业生,并不单纯指某个年龄学业群体。
本文“蚁族”特指群体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
交通运输部党校刘庆珍老师在《“蚁族”社会因素透视》一文中这样描述“蚁族”一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o n t e mp o r a r y Yo u t h Re s e a r c h
Ma r c h, 2 0 1 4 S e r i a lLeabharlann No . 3 2 9 No . 2
“ 蚁族’ ’ 群体的形成和消亡机制研究
张 启 鹏
( 浙 江理 工大学 马克 思主 义学 院 )
f 摘 要 1 ‘ ‘ 蚁族” 现 象的 产 生 受诸 多 因素 的制 约 , 由于“ 蚁族” 群 体 的 特 殊 性 及 其存 在 和发 展 可能 引发 的社会 问题 的 严重 性 , “ 蚁族 ” 现 象也 越发 成 为 近 年 来社 会 关 注的 焦 点 。按 照社 会 发展 的
规律来看, “ 蚁族” 在 群 体 自身的 努 力 与社 会 支持 等 多方 面 因素 的 共 同作 用 下 , 在 一 定 时期后 自然
结构转 变 、 劳动力 市场 转 型 、 高等 教育 体制 改革 等一 系列结 构性 因素 的变 化应运 而生 的一 个特 殊群 体 。该 群
体面 临着 生 活条件 艰苦 、 经 济情 况窘 迫 、 社会 保 障缺 失 、 情 感支 持 薄弱 等诸 多都 市生 存 困境 。现 实 的 困境 造 成 了“ 蚁族” 情 绪 的低 落和 心 态 的变化 , 并生 某种 程 度 的“ 群 体 身份 认 同 ” 心理 , 并 且 正在 逐 渐形 成 为一 个 具 有“ 内群体 身份认 同与情感 偏好 ” 的显 性社 会群体 I 】 】 。伴 随着 媒体 对 “ 蚁族 ” 的高 频率报 道 , 曾经 的 “ 天之骄 子 ” 沦 为“ 蚁族 ” 的形 象也终 于 曝光 于公众 视野 , 引发 了广 泛而强 烈 的社会 关 注 。针 对 “ 蚁族” 现象 的产生 与发 展 , 人 们也 形成 了一 种共识 : “ 蚁族 ” 是 一个 需要 引起 重视 加 以引导 的重要 群体 。
・
1 2 4・
2 0 1 4年 第 2期
张启 鹏 “ 蚁族” 群 体 的 形 成 和 消 亡机 制研 究
“ 蚁族 ” 成员 发放问卷 1 5 0 0份 , 收 回有 效 问 卷 1 3 0 2份 , 有效问卷率 8 7 . 3 %。 调 查 对 象 中 男性 占 4 7 . 1 %, 女
而针对那些被动内因相对处于劣势能动内因处于较低水平的人群来讲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对其产生的基本都是负诱因作用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较快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较慢2两者之间的矛盾作用造成我国的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并没有实现市场化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翻
2 0 1 4年 3月
当 代 青 年 研
究
总第 3 2 9期 第 2期
一
、
研 究方 法及概 念解 读
为深入探究“ 蚁族” 形 成 与 消 亡 的影 响 因素 及 推进 消 亡 的思 路 与 方 法 , 2 0 1 2年 3月 至 l 0月 , 课 题 组
通 过 问卷 调 查 的方 式 , 对浙 江“ 蚁族” 群 体 进 行 了 实证 调查 , 并走访咨询 了相关人员 。本次调研共 面 向
有非常高的吻合度 , 具 有 鲜 明 的代 表 性 , 对普遍意义上 的“ 蚁族” 群 体 问 题 研 究 具 有 一 定 的指 导 和 借 鉴 意
义 本 课题 采 用 S P S S 1 3和结 构 方程 模 型 a m o s 进 行数 据 分析 和 检 验 。采用 S P S S 1 3对 问 卷进 行 内部 一致 性
消亡, 但 由于 这种 调 节功 能发 挥 作 用 的 周 期较 长 , 且 具 有 一 定 的不 可预 测性 , 将 使 这 一段 时期 内 出现许 多影 响社 会 发展 的 消极 负面 因素 。通 过 引导群 体 形 成 良好 认 知促 进 自行 消亡 , 深化教 育体
制 改 革 阻断 群 体 新 生 来 源 , 完善 公 共 事 业 管理 体 系促 进 自然 消 亡途 径 加 速 “ 蚁族 ” 群 体 消 亡 的进
性占 5 2 . 9 %; 学 历 以大学本科 生 为主 , 占7 4 . 3 %; 毕 业 年 限 都 为 5年 之 内 , 集 中在 0 . 5 —3 . 5年 之 间 且 分 布均衡 。 本 次调 查 的受 访对 象 确定 为 在浙 江 省工 作 的 大学 毕业 生 低 收入 聚 居群 体 。 浙 江有 杭州 、 宁波 、 温州 等 多
个国内著名城市 . 不论是经济发展状况 、 文化 吸引力还是战略发展潜力等都 为“ 蚁族 ” 群体的产生提供 了
“ 良好 ” 的外 部 环境 。 同时 , 浙 江 省各 大 城市 的房 租 价格 也 是 不 断攀 升 , 衣 食 住行 等 消 费价 格 也 普遍 高 于 其 他省 份 的 城市 。种 种 客观 因 素表 明 。 浙 江省 “ 蚁族” 群 体 的生 存 环境 与普 遍 意义 上 “ 蚁族” 群 体 的生 存环 境 具
【 收稿 日期 1 2 0 1 3 — 1 0 — 4 【 基 金 项 目】本 文 系浙 江省 教 育 厅 2 0 1 1 年 度科研计 划项 目 “ 蚁 族 群 体 的 形 成 和 消 亡 机 制 研 究 ” 的 阶 段 性 成 果 , 项 目编 号
Y2 01 1 2 21 48
[ 作者 简 介 】 张 启鹏 , 浙 江理 工 大 学马 克 思 主 义 学 院 , 讲师, 主 要研 究 方 向 为 大 学生 思 想 政 治教 育 、 青 年 工作 。
程 刻 不容 缓 。
f 关键词 1 ‘ ‘ 蚁 族” ; 形成 ; 消亡 ; 机制研 究
【 中图分 类 号] C 9 1 3 . 2
【 文献标 识码1 A
『 文 章编号] 1 0 0 6 — 1 7 8 9 ( 2 0 1 4 ) 0 2 — 0 1 2 4 — 0 5
“ 蚁族” 的形 成具 有 复杂 的社会 背 景 , 相 关 评 论和 研 究都 认 为该 “ 蚁族” 是伴 随 着 我 国社 会城 市 化 、 人口
分析 结 果显 示 . 其 内部 一 致性 系 数 A l p h a为 0 . 8 7 0 , 可知 问卷具 有 较高 的一致 性 。 在 问卷 的信度 检 验上 , 选 择 折半 信 度 , 结果 显 示将 指 标划 分 成两 组 的折半 信 度 系 数分 别 为 0 . 8 5 6和 0 . 8 3 7 , 说 明该 评 价 指标 体 系 的信 度